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3 16:22:40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1)

我们是一个已有十几亿左右人口的世界大国,约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1/4,在国际生活中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进一步对外开放、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对外交流崭新形势下,由于物质、精神两个文明频繁接触的迫切需要,我们固然需要多多学习各国语文,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应重视我们本土的汉语言文学。

当今世界各国更已纷纷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七八年中期为止,全世界已有60多国,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教学已在中学逐渐发展,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已决定,自1992年起,将汉语列为所有初中、高中、和大学正式教授的第二种外国语。在日本,汉语早已成为人们学习热情极高的外语,而且科研成果非常丰富。日本广播协会举办汉语教学节目已有二十年之久,估计学员已达百万人。在西德,“汉语热”已使这个国家的汉语教学界感到应接不暇。1986年仅在各国大学学汉语的人数就达2000人,开设汉语课的中学也从1984年的4所增加到20多所。世界汉语教学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虽有六十多所高等院校专为外国学者开设汉语教学课程,但仍然远难满足各国学者来学的要求。(以上均据1987年8月17日《光明日报》的报导)国外高校的学者已具有如此高涨的学习汉语的热情,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对我们本国语文进一步学习吗?我们也应该多多学习各国语文,否则进行广泛交流就很困难,但毕竟,学好本国语文,达到作为一个新时期中国大学生应有的水平,毕竟还是第一位的。

不要认为学习汉语只想学点简单的口语和浅近文字,也不要认为外国学者只有爱好语文的才想学习汉语。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之后,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向高深方面进一步学习,很多人成了汉学家、“中国通”、甚至大企业家。他们根据各自的需要与兴趣从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分别汲取到了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识、生活哲理、创造精神和事业才能。日本的很多小学生都能背出不少著名的唐诗宋词,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著书在外国大行其道。而且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往往还规定属员必须阅读这些中国古籍。他们自称从这些中国古籍中汲取到了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得以在“安”与“和”的环境中迅速发展生产力的启示,以至有所谓他们是在实行“儒学资本主义”的说法。新加坡、南朝鲜、香港等国家后地区很多人有类似的见解。英国李约瑟教授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历史更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学者。中国古代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的精华近来得以在国际间越来越得到赞赏,越来越扩大影响,是同各国学者对汉语学习的越来越趋向高深分不开的,这种交流趋势的发展和理解的增进,无疑是对人类持久和平、共同进步的有力推动,一个莫大佳音。尽量开放,相互交流并且使交流越来越向深广度发展,我们现在要谈教育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不能不向这方面做重大的努力。这一点对新时期中国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美国大学一般都规定进入大学后必须学习一年他们本国语文——英语,教材大部分都是较早的文学名著,还要求所有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课程都应该重视写作训练。规定本科整个学习课程中的核心应是必修的主干课程,包括语言,人文科学,历史,社会与政府结构以及自然科学。认为每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这些公共基础知识。(据美国卡内基基金会教育发展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见1987年1月19日《光明日报》)美国的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程度较高,即以大学方面来说,针对存在问题就采取了这些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觉得在《大学语文》教材里,应该按不同比例以古今中外各种题材和体裁的著名文学作品作为教材,是比较适当的,是符合当前需要和国际文化交流趋势的。我国历史悠久,文学遗产丰富,选入的古代文学作品数量应略占多数,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则又应以散文为主。现当代文学作品比较易懂,平时接触较多,所以略少。外国作品选入虽少,也可以扩大一些视野。我们希望所有的中国人,就力所能及,在尽量多多自学些有代表性的名著,不要只限于教材中极其有限的作品。考试及格,绝不等于自己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已经足够了。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国家公职人员;党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尴尬的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对一般的市场经济作用不大,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汉语言作为我国的国家特有语言,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传承意义,现在人们运用汉语越来与不规范,政府以及党校为了维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保证政策、文化的正统性,拒绝在正规文件上出现俚语,所以就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支持,保证我国文字和语言的纯粹性。提高党校培训的水平,使人们在接受党的正规思想教育时,能够正确理解,不出现相应的偏差。

1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的特殊性及应用特点

1.1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特殊性

汉语言文学有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比如建筑专业、医疗专业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着明确的就业方向,但是非师范类汉语言专业没有固定的就业方向。同时在职业技能上也没有想要的职业定位,所以汉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就业的盲目性,因为汉语言专业就不是职业培养的模式,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是社会广泛需求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却没有固定职业模式。可供汉语言文学的就业方向包括:第一,杂志编辑类。第二,作家。第三,广告策划类。第四,国家公职人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汉语文学专业不能直接为社会产生规范,但是他们可以间接的创造财富,同时这个社会不能没有这个方面的人才,正是这个专业的人才为我们提供了高雅的精神文明世界。因此在讨论汉语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出发点不应该采用这个专业为社会创造的实际价值而衡量,而是应该讨论汉语文学对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应该将应用和人才的综合素质综合起来考虑,尤其是要明确汉语言文学对党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2 汉语言文学应用的特点分析

1.2.1 以培养学生向着专业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为我国培养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高等知识公务人员、作家等。这些人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精神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进步。但是作家并不是培养出的,学校只能传授文字的一些手法,但是文章的灵魂需要对个人对社会、自然、人文的认知。这些是教不来的。因此并不是所有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都能成为作家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找工作,生存得压力。所以学校为了学生的未来考虑,既然汉语文学不能成为社会的一个职业。所以被迫在汉语言文学中分支成职业性较强的学科分支,他们包括:文秘、文案策划、新闻等。这样汉语言文学的社会适用程度在不断增加,不断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同时汉语言文学也向党校组织等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党校学生了解党的章程、党的要求等。汉语言文学为我国的党建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2.2 汉语言文学中实践知识少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课程缺乏这是专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主要是逻辑教学,是对学生逻辑能力和文字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实践依靠的平时的建议和知识的积累。同时很多学生的文学特点不同,所以不利于在教学中开展相同的教学实践手段,学生能力的锻炼和积累有这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答疑的作用。

2 从就业的角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中对当前中文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低于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同时还存在着“专业水平较低”、“学生综合能力差”等评价。这就需要学校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相关专业为底蕴,以提高其适应社会职业的应用性。

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与汉语语言以及文学自身,而应该将教学工作与语言文学的发展、就业等因素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新兴的专业,如上文中提高的文秘、广告、新闻、公共管理等其他专业。而这些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在确保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职业应用性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形成相关的技能培养模块,打破既有的专业接线,更大程度上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例如,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划分成为新闻传播、文秘及公关、社区管理以及广告文案等多个模块,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这些模块的知识来提高其自身的就业能力。

3 从学生深造的角度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继续深造是相当一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时的一个选择。从该角度来看,学校专业培训过程中注重的应用性不但要关注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同时还应该注重其继续深造时对专业知识深度的需求方面。在学生知识方面,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学生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对应的基础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具有强大的理论技能;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了,尤其是将之在科学管理、财务分析以及人机关系等方面的应用以学术研究成果展现出来的能力。

在素质培养工作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还应该具有对应的非专业素养。尤其是其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技术的开发等学术工作,这些学术研究工作大部分都需要学生具有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以及身体等多种非专业素质。这是保证该专业学生得以继续深造的重要保障性因素。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性较差,学生就业状态不好,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其能够为我们提供精神财富。所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专业。另一方面在党校工作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十分重要,他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理解党的思想,为党员建设正确的党员意识,同时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以及相应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防止党员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防止造成违纪事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用人缺口正在不断的增加,这是我国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带来的良好结果。但是人才需求较为隐形,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者有一定的耐心。

参考文献

[1]顾路路.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6(4).

[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3)

一、影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的个人因素

经调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存在个人因素。而个人因素中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年龄、地域情况、学历情况、工作时长情况及家庭现状等方面的内容。个人因素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问题上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可以被定义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的重点因素。下面就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的个人因素进行探讨。第一,年龄情况。年龄相对较小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为倾向于流动性大,因为心中抱负远大,想要趁着年轻多闯、多拼,从而存在流动频繁,不能安于现状的状态。也因为其心未真正定下来,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状态及需求较为安定,因此年轻人可能存在不能安分的状态。因此,年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流动性较大。第二,工作时长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性要求高,因此工作时长较长的专业人才更能轻松掌握,并且拥有自己独有的工作状态及规划,来合理安排自身工作,并对其高校及自身岗位的忠诚度较高。而工作时长较短的专业人才,内心容易焦躁,因此流动的可能性增加。第三,家庭现状及地域情况。对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而言,地域问题较为重要,如果不是本地人,而在本地高校工作,那么其流动性较大。但如果在本地建立家庭,那么其工作流动基本趋于稳定。因此,家庭现状及地域情况,对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流失而言,也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

(二)高校的影响因素

1.管理理念存在偏差。

首先,高校在对汉语言专业人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理念存在偏差,不仅没有明确、全面的发展体系,而且因为其整体的教学环境趋于传统,缺乏创新精神,对年轻、工作时长较短的汉语言专业人才的重视度及认可度较低,这对该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忠诚度的建立极为不利,从而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加大。其次,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有待加大。但就目前的各高校的情况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资金供给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明显偏低。

2.薪酬体系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福利薪酬缺乏弹性。

对年轻教师来说,最主要的是要解决住房问题,但因为年轻教师刚出来工作,没有太多资金可以用来购房,单位的福利房又有年龄限制,必须在单位工作多少年才能享受福利房待遇。

3.培训体系不合理。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仅在入职时接受过培训,入职以后就很少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训。因为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体系,如果不能适时进行一些专业培训,那么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将会出现懈怠状态,从而造成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流动性大等问题。因此,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的培训系统健全、培训状态加强等建议都需要重视。这样不能及时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某些弱点以及不适应岗位要求,没有针对其弱点进行培训,就可能会造成高校汉语言专业文化人才在工作中容易焦躁,从而抗拒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并且,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清晰。

二、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福利的传统看法

福利制度的形象勾勒在高校的发展中日渐清晰,但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的看法与认知仍旧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中。如今的福利种类繁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阔,所以就更应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福利的熟悉与了解。因为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的制定与设计中,都会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高校组织文化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类别等相关信息。在这种程度上,制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制度就会更加适应高校专业人才之间的内部运作。如果能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福利认知,改变对过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福利制度的传统观念,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在潜意识中改变,为高校的运营奠定扎实的组织基础。

(二)及时更新福利信息,增加对福利制度设置的发言权

高校受到运营成本的局限,不能像企业一般大打福利牌,来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脚步。更不可能扩大福利效益来加强高校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对高校来说,合适的福利比丰厚的福利更重要。只有循序渐进地提高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福利沟通,不断进行福利的微型上升,一来可以缓和高校成本有限的尴尬局面,二来可以让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福利的价值。

(三)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心态管理的具体做法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言体系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9-0154-05

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是如何形成的?语言学界其实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目前的语言学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工具形式的层面上研究得非常好,也非常细致,但在语言的内容、思想的层面上,研究还非常欠缺。其中,对于现代汉语的西方思想资源问题,就既有根本观念上的偏颇,又有具体观点上的误解。对于中西交流对现代汉语体系形成的影响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不足。本文试图重新探讨这一问题。

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

在语言工具的层面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都是汉语,它们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主要是形式上的不同。这种不同不具有本质意义。但在语言思想的层面上,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对于语言来说,最重要的是语音、语法和词汇三要素,现代汉语也是这样。在语言形式上,这三因素同等重要,不能说语音不重要。比如同样是讲汉语,如果语音不一样,交流很困难。当然,也不能因此说语音比语法和词汇更重要。但在思想、思维的层面上,词汇更具有本质性。比如,同样是现代汉语,地区不同,语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从根本上影响思想的表达,并不影响现代汉语的性质,不能说浙江某方言的现代汉语不同于湖北某方言的现代汉语。但词汇就不一样,词汇不同,在思想的层面上就表现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不同以及话语方式的不同,因而思想方式、思维方式就不同,对问题和现象的言说就不同,从而就使语言体系在思想的层面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事实上,“五四”新文化运动通过提倡白话文来进行语言变革,其“变革”主要来自于词汇。作为现代汉语的白话和中国古代的白话,在语音和语法上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差别是词汇上的,古代白话主要是民间口语,其作用是日常层面上的交际,几乎就没有思想层面上的术语、概念和范畴,不具有完整性、体系性,而现代白话则是借用古代白话的形式,其词汇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与古代白话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汉语是白话的形式,但它既不同于古代“语录体”的白话,也不同于民间口语的白话。周有光说:“‘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起初像小脚放大的‘语录体’。1930年代的‘大众语’提倡彻底的口语化,文体改革趋于成熟。”现代汉语是融会各种语言成分构成的,它并没有和文言文完全脱离关系。是综合古代“语录体”、民间口语白话、文言文和西方语言等成份而构成的。而在这些成份中。西方语言因素是促使汉语发生变革的最重要因素,是西方语言在思想层面上,即在术语、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上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白话,从而导致中国语言发生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性质转变。

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比较,我们看到,二者在文字上并没有什么变化,都是汉字,现代汉语在“字”上增加很少,主要是增加物质性名词如“镭”等,对于语言体系来说,这种增加极其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词汇上,现代汉语词的双音节倾向明显,词缀和类词有所增加,词缀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大量增加,但这都是形式上的,对于语言体系的转变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真正造成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语言体系差异的是词汇,现代汉语增加了大量的新词,而这些新词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西方,或者直接译自于西方语言,或者经过日语中转而来。西方语言以及语言文化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汉语词语的意义,增加了新的术语、概念、范畴,改变了中国人对现象和问题的言说,从而改变了汉语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看到,随着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的确立,中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学科话语体系,比如哲学话语体系、文学话语体系、历史话语体系等,并且这些话语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了整体的现代汉语思想方式。

二、古今汉语词汇的思想意识差异

在思想层面上,现代汉语在词汇上最明显的变化是从西方输入的术语、概念和范畴在中国现代思想领域占据了显著的位置,成为主流和中心。比如“科学、民主、自由、人权、个性”等,这些词语虽然不多,但它却构成了现代思想的“关键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不仅仅只是导致了现代汉语作为体系的形成,导致了汉语的现代转型,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方式以及具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现代转向。

以“科学”为例。现代汉语“科学”一词来源于西方,其英语原词为science。古汉语中也有“科学”一词,但它是“分科举人之学”,即“考科举之学问”的简称,这和西方之“科学”是风马牛不相及之两回事。据历史学家冯天瑜考察,最早借用古汉语词语把science翻译成“科学”的是日本启蒙哲学家西周,并从此定格。在西周之前,日本还曾把它翻译成古汉语词语“学问、文学、知学”等。而最早把西周翻译引入中国的是康有为。“五四”时期陈独秀曾音译science为“赛因斯”、外号“赛先生”,但仅风行一时。在语言形式上,古代汉语的“科学”和现代汉语的“科学”并无二致,但在词义上,二者具有实质性的差别。古代汉语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格物”、“格致”、“质测”等只能说相关,其内涵与“科学”完全不一样。由此可见,从工具论的角度来比较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词形上比较古代汉语的“科学”和现代汉语的“科学”,引申不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结论。西方“科学”在词语的意义上进入汉语,其意义在于,不仅仅只是在相应的层面上输入西方现代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输入机械制造、建筑设计等各种技术,输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种人文社会科学。还在于输入科学思想、科学意识,从而改变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念,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与中国古代的“格物”、“理学”相比,“科学”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方式。并且与古代的“气、道、理”等相隔膜、相冲突,很难融合起来。所以,“科学”虽然可以独立地加入到古代汉语词汇中去。但它很难独立地在古汉语中生存。“科学”作为一种思想意

识,作为知识体系,在语言上实际上体现为一种话语体系。所以,仅仅认同“科学”这个词是远远不够的。“科学”被真正认同是“科学”话语体系的被认同。“科学”首先是建立在具体的物理学、生理学、数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和哲学、历史学、诗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基础上的,所以,“声、光、电、元素、力学、感觉、知觉、悲剧、喜剧、道德”等构成了它的基础词汇,而抽象的诸如“知识、规律、理性、逻辑、推理、判断、抽象、具体”等构成了它的关键词。这些数量众多的词语构成了“科学”话语体系,也可以说是“科学”思想体系。正是在这样一种话语体系中或者说在这样一种思想方式下,各种具体的科学才得以不断地衍生。所以,中国现代输入西方的“科学”,绝不仅仅只是输入“科学”这个词,而是输入“科学”话语体系。

“民主”在思想的层面上也是一个西源词,即英语的democracy,“五四”时音译为“德谟克拉西”,外号“德先生”。 “民主”也是古汉语的一个古老词语,早在《尚书》和《左传》中就开始出现,如“简代夏作民主”、“天惟时求民主”、“其语偷不似民主”,但这里的民主是“民之主”的意思,也即“为民作主”,或“民之主宰者”。这和西方“民主”的“人民自主”、“人民的权力”意思恰恰相反。最早把democracv翻译成汉语“民主”的也是日本学者。但在日本,democracy一词也译为“民权”。在日文词典中,“民权”意为“政治上人民的权力”,这正好契合democracy的本意。也就是说,在日本新汉字词中,“民主”、“民权”本为一个词。但有意思的是,在现代汉字词中,“民权”和“民主”的语义却大相径庭。在这一意义上,现代汉语“民主”仅只有古汉语“民主”的字形。更重要的是,现代汉语“民主”和古汉语“民主”属于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在古代汉语中,“民主”是和“封建、君、臣、纲常、仁、礼、儒、忠、孝、节”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意义是在和它们的关系中确立的,它们共同构成一种中国古代“君王”话语体系。所以,孟子虽然也有重民思想,比如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但在古汉语语境中,或者说在古代“君王”话语体系中,这种重民思想本质上仍然是轻贱民众权力的,它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不过是荀子所说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的一种诠释。而现代汉语的“民主”则来源于西方,它与同样来源于西方的“人权、个人主义、自由、个性、宪法、平等、社会、公正”等在语义上相互联系,共同支撑,从而构成现代“民主”话语体系。古汉语中的“君、臣、纲常”也构成了它的语义场,但对它的意义影响不大,主要是一种背景。

“五四”时期,刘半农曾创造了一个汉字“她”。它表面上是造字,是发明,在语言学上具有文字学意义,也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进行解释,但本质上“她”是西方第三人称“阴性”的翻译形式,也即英文she的翻译。事实上,刘半农提出这一想法时虽然还在国内,但论证它却是在英国留学期间,其立论的理由正是英语的人称理论。所以,“她”虽然是独立创造的汉字,但本质上仍然是西源词语,仍然可以看作是从西语中借用而来。 “她”是典型的现代汉语词语,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女性意识以及更为深层的人权、自由等思想体系或者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在词的形式上。“她”没有太大的意义,没有这个词,并不从根本影响表达。事实上,中国古代是用“他”或“伊”来表达的。但在思想上,“她”的意义重大,它反映了现代人女性意识的觉醒,象征着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尊重。在中国古代。“她”为“他”所包容,实际上是“她”缺乏独立性;现代汉语把“她”从“他”中分离出来,实际上是从深层意识上让男女平等“合法化”,这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性别意识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作用。在这里,“他”和“她”就不仅仅只是指代,同时还包藏着意识形态性,具有性别政治的意味, “使得性别可以在新的语言中塑造社会性的权力关系”。回顾中国现代思想史,我们看到。“五四”时期,妇女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当了人的解放的急先锋。“她”作为概念的产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今天的女性文学研究特别发达,与这种深层的语言基础也不无关系。

三、现代汉语词汇融会所成的话语体系

西方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西方词汇大量进入汉语,从而改变了汉语的构成成份,特别是大量思想性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进入,增加了汉语的话语方式,也即增加了汉语思想的表达方式,从而使新观念新思想的产生具有了语言基础。更重要的是,西方语言方式以及与语言方式相。致的大量思想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了汉语,使汉语词语在思想内涵上发生了变化,既具有传统的内涵。又增加了西方的维度,从而既能够言说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又能够言说西方文化现象,兼容中西方两种思想方式。在词语的构成上,这一部分词语构成了现代汉语思想词汇的主体部分。由此,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古代汉语体系,也不同于西方的语言体系(比如英语体系),既与西方语言具有亲和性。但同时又承继传统,不失中国性。下面我以“文学”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发达,并且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具特色,产生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独特的文类和文学成就,产生了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一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古汉语也有“文学”一词,但它不具有纯粹性,有时也指学术。中国古代有时也用“文”或“文章”来泛指文学,但无论是“文学”还是“文”或“文章”,都不具有专属性。古汉语中的“文学”缺乏西方术语的高度抽象性和系统性,内涵模糊不清、外延游移不定。事实上,古汉语中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高度抽象的“文学”概念,甚至也没有次一级的同样是高度抽象的“诗歌、小说、戏曲、散文”等概念。有的只是具体的《诗经》、“楚辞、诗、词、赋、曲、小说”等。在古代汉语中,文学话语从属于“经、史、子、集”的“四部”话语体系。在这种话语体系中,现代汉语中的文学被分割在不同的“部”中,比如同样是诗歌,《诗经》和一般的诗词不同“部”,《诗经》在“经”部,一般诗歌在“集”部。同样是“韵律”,“韵书”属于“经”部中的“小学”类目,“词谱词韵”属于“集”部中的“词曲”类目。“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类目。而“词曲”又分为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等“子目”。“词集、词选、词话”和“词谱词韵”相提并论。这和现代汉语“文学”完全不同,在现代汉语话语体系中,“词选”构不成文体类别,“词集”和“词选”是作品范畴,“词话”属于文学理论范畴,“词谱词韵”属于语言学范畴。现代汉语中的“文学”基本上是西方“科”话语的产物,它和“部”话语是不同的话语体系。两种话语体系中的概念在自己的系统内各司其职,不能混用。

但现代汉语的“文学”话语也不完全是横移西方的“文学”概念,它实际上是借用西方概念并综合中国古代文学现象而成,所以它也适用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言说。比如,现代汉语的“诗歌”概念实际

上来自于对中西方两种诗歌的归纳,它的外延既包括西方的自由诗、散文诗、民谣、格律诗,日本的俳句等,又包括中国古代的诗、词、赋、骈文以及现代诗――新诗。所以,现代汉语“诗歌”的概念既不同于英文的poesy或song,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诗”、“韵文”等。小说也是这样,现代汉语中的“小说”在概念外延上既包括西方的fiction、story、novel、fairy tale等,也包括中国古代的志怪、传奇、话本小说(平话)、笔记小说、文人小说以及现代小说,实际上是综合中外各种小说而成。现代汉语的“散文”更复杂,它主要是从西方的prose和essay而来,和中国古代的“小品文”比较接近,但同时也兼融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最为复杂多样,作为概念,它最初相对于“骈文”而言,后来相对于“韵文”而言,所以文类非常宽泛,“四部”中几乎每一部都有现代所说的散文。比如诸子、行状、杂史、奏议、诉状、论说、述序等。更重要的是,现代汉语的散文不仅仅只是综合了中西方的散文文类,同时还发展了散文,增加了很多散文新文体,比如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等,这样,现代汉语的“散文”就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概念。

正是在现代“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及更具体的“美文、杂文、抒情散文、抒情诗、叙事散文、叙事诗、散文诗”等术语、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汉语的“文学”话语系统。这种话语从根本上决定了现代汉语对于文学的言说不同于古代汉语对文学的言说。中国古代谈论文学,用得最多的是这些概念或术语:“志、情、景、气、道、理、韵、文、质、形、神、境、兴、观、群、象、妙、奇、意、辞、虚、实、喻、风、骨、浅、平、雅、真、直、曲、味、趣”等。而现代汉语谈论文学多是用“形象、典型、内容、形式、风格、评论、欣赏、文体、体裁、真实、审美、体验、思想、结构、反映、表现、主题、文学性、创作方法、叙事、抒情、文本、作家、读者、接受、继承、革新”等。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文学话语体系。中国古代文学话语体系属于古代汉语思想体系,而现代汉语文学话语与西方文学更具有亲近性。属于现代汉语思想体系。对于同一文学现象,古代汉语所谈论的不同于现代汉语所谈论的,其思想和观念也很不一样。同一文学对象,其表述不同,其性质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四、现代汉语的性质及其形成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词的形式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在思想的层面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具有实质性的差异,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现代语言学对这种差异性,对古代汉语是如何向现代汉语转变的、以及这种转变的思想史意义,却研究得很不够,现代语言学关于古代汉语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比较研究对于现代思想史、现代文化史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但这不仅仅只是中国语言学的问题,也是世界语言学的普遍问题。

语言是如何变化或变异的,现在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这种研究在西方称为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change或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但反思西方语言变异研究,我们看到,西方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并不是为了解决思想问题,也不是为了解决思想史问题,而仅仅是研究语言现象,所以他们研究的重点是语音变化、语法变化以及词语形式变化,而对于语义变化以及语义变化的思想价值则缺乏追问。语言为什么会变化?西方语言学把原因追溯到家庭、性别等方面,我认为这是肤浅的。

关于语言变化。西方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是:“语言的变化是一种连续不断的、非常缓慢的过程。”“语言变化不是像陨石一样从天空掉下来的。变化一般是从语言中已有的因素中产生出来的,人们只是借用并且夸张了这些因素而已。这就像时装的变化。”对于西方各种语言变化在描述的意义上,这可能是客观的。这个结论也切合古代汉语内部变化和现代汉语内部变化,但它显然不适用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变。汉语从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变异,其变化之快与之大,可以用“革命”一词来表达。现代汉语的形成并不是在古代汉语内部逐渐完成的,而是以突进的方式进行的,其中与西方语言以及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现代汉语并不是从古代汉语中脱胎而来。性别、家庭以及社会变迁等都是现代汉语形成的原因,但导致现代汉语成为新的语言体系的最重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现代汉语实际上是西方文化、思想以及社会对中国影响在语言上的表现。对于思想文化来说。语言具有深层性,中西方交流最重要的结果不是产生了中国现代社会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而是产生了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一旦形成,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沿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就具有不可逆转性。

现代汉语学术研究迄今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方面,对于在思想层面上现代汉语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形成对现代思想和现代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对于现代汉语与现代学术之间的关系,对于现代汉语的“语言政治性”等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我认为这是一种偏颇和缺陷。所以我主张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对现代汉语形成的作用,并进而研究现代汉语作为语言体系对现代思想和学术的规定性和制约性,从而从语言的角度探索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创新问题。语言不仅仅只是日常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思想文化的深层基础,语言体系与思想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学不应该只是研究语言技术,同时还应该研究语言的思想性,从而从语言的角度解决人类思想的发展演进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有光,白话文运动80年[C],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耄耋文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冯天瑜,科学:概念的古今转换与中外对接[C],冯天瑜等,语义的文化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吏[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5)

1 汉语言文学的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弱势的一个专业。由于其本身而言,人文社科性太强,没有工科专业的实用性,没有如医学建筑学专业那样的清晰地职业定位,也没有如财经政法专业那样强的针对性,最终,导致其在应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汉语言,事实上是一种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那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将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以及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受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将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当其冲的没,就是要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专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个人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社会意义层面上经济的效益。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专业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么,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才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2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本文由收集整理

那么,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下,如何呢能够有效地提高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应用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的有效地建议和对策,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1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然而,老一套的学习思想和观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一味的被压迫者进行学习,他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传达,而并未了解到学习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记,学生抄,学生从来没有去想过要真正的自主的去学习。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根深蒂固的伤害,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束缚,要让素质化教育得以实现。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当然,真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得学生学的知识非常的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那么,创新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显得非常的重要。

汉语言文学上的创新,是指的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思维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加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予以指导。例如,对于新闻、文秘等等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那么,如果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新闻类的知识相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新闻方面的知识,进行着重的研究和学习,这样,使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学习,而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为汉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创新。

方法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古话有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这句话,虽然很多人都会讲,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呢?在学习上的创新,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创新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我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想问题,这样,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才不会素手无策,才能真正明晰创新意识对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好处。

2.2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都知道,其包括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呢?

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精简力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能够得以强化,核心的内容能够得以展示出来,并且,应当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要能够很明确的展示出学科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6)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弱势的一个专业。由于其本身而言,人文社科性太强,没有工科专业的实用性,没有如医学建筑学专业那样的清晰地职业定位,也没有如财经政法专业那样强的针对性,最终,导致其在应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汉语言,事实上是一种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传承和发扬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作用,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

那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要将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传承下去,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作用以及汉语言文学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受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将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因而,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当其冲的没,就是要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专业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创造个人的经济效益,而是创造社会意义层面上经济的效益。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专业对于社会的现实意义。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那么,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才能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2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那么,在以上的大背景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下,如何呢能够有效地提高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应用性,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呢?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一些的有效地建议和对策,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发。

2.1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

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然而,老一套的学习思想和观念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学生一味的被压迫者进行学习,他们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着知识的传达,而并未了解到学习的真谛。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上课的时候,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记,学生抄,学生从来没有去想过要真正的自主的去学习。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根深蒂固的伤害,我们要突破传统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束缚,要让素质化教育得以实现。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当然,真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得学生学的知识非常的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那么,创新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显得非常的重要。

汉语言文学上的创新,是指的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思维方面的创新,从整体上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束缚,使学生能够不受专业的限制,加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予以指导。例如,对于新闻、文秘等等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衍化出来的一个分支,那么,如果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新闻类的知识相对感兴趣,就可以选择新闻方面的知识,进行着重的研究和学习,这样,使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得以深化的学习,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学习,与此同时,学生也能从中收获更多,不是泛泛的去学习,而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种学习方法,不失为为汉语言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创新。

方法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古话有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这句话,虽然很多人都会讲,但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其中的内涵呢?在学习上的创新,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创新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我创新的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想问题,这样,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才不会素手无策,才能真正明晰创新意识对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好处。

2.2 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都知道,其包括的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呢?

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的精简力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能够得以强化,核心的内容能够得以展示出来,并且,应当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要能够很明确的展示出学科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困惑;解决措施;创新

当前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具备一定的教育基础。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成果却是不容乐观的,主要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弱等。既然知道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进入更好的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困惑分析

(一)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逐渐变得很冷门,另外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越来越少的人关注汉语言这门学科。因而真正能够胜任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也是少之又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在聘用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时候门槛是越来越低,这也就导致教师的质量水平是不高的。

(二)教学的内容不够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材的内容是不具备一定的新意的,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新社会的发展需求的。传统的教材内容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只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缺乏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因而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只会抱着厌恶的情绪,是不会主动的去学习与探究的。基于此种情形,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效率自然是不会有所提高的。

(三)考试形式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已经施行全新的教学方式,但是依旧会存在部分的院校在教学中采用比较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对于学生汉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在当前的考试模式下,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仅仅是局限于考试的要点,是一种完全的应试教学方法。

(四)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

不同于其它的学科,汉语言文学本身就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当前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情会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内容枯燥的汉语言文学而言是没有太大的积极性的。甚至有些学生会反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的方法落后,再加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自然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五)学校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力度不够

当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的社会,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远远高于对于精神的追求,导致汉语言文学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也越来越弱。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小组,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考察。最重要的是很多的汉语言文学教被安排到行政事务,没有更多的经历去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鉴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与水平是比较低下的。

二、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科学有效措施

上文已经对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下面就具体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学校在聘用教师的时候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严格的要求,提高聘用的门槛;其次,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终身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培训机会,以及深造的机会,进而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革新教材内容

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只有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革新,在坚持以理论为核心的前提下,灾难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的东西,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加大对汉语言文学考试形式的改革

学校还需要对传统单一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改革考试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考试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考察,更是对实践知识的考察,因而在汉语言的考试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题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进而更好的对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掌握。

(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文提到的三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都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想要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灌输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理念,尽量让他们明白汉语言学习的意义所在;2.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要紧跟时代的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多开展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3.最后,关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认真的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客观的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信心。

三、结语

总之,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各高校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推进我国汉语言文学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玉珍,徐红.应用性教学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核心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

[2]阿勒泰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李庆雯.“远程教学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授辅导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3]李灿,罗玉成.“为己之学”的教学理念与高校文科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践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

[4]杨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探究式教学研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为例[J].商洛学院学报,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