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问题式教学论文

问题式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6:48

问题式教学论文

问题式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问题解决;思维品质;教育理念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语文问题解决的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1)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阶段;(2)识别问题和筛选问题阶段;(3)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反过来,语文教师在处理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又包括:(1)问题的探索性原则;(2)问题的诱发性原则;(3)问题的适应性原则;(4)问题的民主性原则。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设置情景,提出疑问,引发思考。(2)结合情景,边读边思,讨论交流。(3)情景突破,解决疑难,强化新知。(4)练习巩固,提升能力,形成新疑。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较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之环。第二环: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之环。第三环: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之环。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错误”又形成了新的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这往往是走向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为了操作,我们进一步明细化“六步”,即:第一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第二步:问题定向,明确目标;第三步:自主探究,设计方案;第四步:合作研讨,解决问题;第五步:交流展示,反馈检验;第六步:巩固提高、拓展延伸。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三、实施语文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意义

奥苏贝尔在谈到问题解决教学时说道:“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语文问题解决过程应天然地将知识、能力、态度培养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存在三者孰轻孰重或顾此失彼的问题。

第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或者说学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知识。

第三、学生获取知识的轨迹不是学科知识的体系,而是问题解决的需要。

四、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的培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语文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和策略上,放在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的心理气氛,以便于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式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桥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问题去,始终保持一个“有问题”的头脑,思考的头脑,始终有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注意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我们语文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2)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实施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4)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对话”、“互动”的场所已是共识。 “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仅仅能提出问题并不是不是问题式探究学习的目的,相反我们要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引导学生去追求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并且要善于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而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始终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实践。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我们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天赋、灵感抑或其他?我们都切身地感到过好奇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教学导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

[2]刘文东.试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方式[J].中学语文教学,2003(4):114-117.

问题式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发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投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新课改以来的主流趋势。教育城域网,是指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局内部网和校园网的一种传输网络,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提供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信息化应用服务。教育城域网的接入,缩小了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之间的差距,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支持。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农村小学要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将信息技术赋予数学知识的新内涵,进行有效的科学整合,改变教学模式,从“要学生学”向学生“要自己学”转变,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开有效教学的实践。

一、整合内容,凸显数学意义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要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陈旧,填鸭式的硬塞硬灌,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单一化,学生分析问题缺乏灵活性,更不要说思维创新。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整合数学资源,从教育城域网中的数学资源入手,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加工,充分挖掘其中隐藏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数学思考,为主动探索新知,提升数学思维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习抽象的空间图形概念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精心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搜集并加工丰富的课程资料,通过多种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善于运用教育城域网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搜索并下载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将其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活”化教材。教学时,笔者选取了各种规格和型号的自行车轮胎、电动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等生活素材,通过城域网数据库中丰富的教育共享资源,并参考了各种教学设计,将这些生活元素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让学生看到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引发学生对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凸显出数学的意义,为下一步主动探究新知打下了基础。

二、整合形式,关注课堂生成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的学科,其中不乏一些复杂的数学规律和数学概念,但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引导,学习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一旦教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心理,导致数学学习兴趣的缺失。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教师要充分运用教育城域网这一平台,将有效的信息资源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通过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将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资料、图片、视频等整合在一个课件中,上传到学习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分享交流。在互动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集体探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如何找到五星红旗的对称轴?雪花是轴对称图形吗?大自然中还有什么轴对称图形?如何找到对称轴?这样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怎么画出对称轴?学生根据讨论和探究,不但把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而且深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意义:每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学生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和之前学过的图形最大不同就在于,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它可以是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可以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从而深入理解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整合方法,发展学生思维

问题式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数学自主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开篇谈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意识”是先导,“策略”是关键,“能力”是目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和现代教育的思想,让每个孩子的学习,都能够学有所值,学有所用,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结合身边的事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传统的“解决问题”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它只强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主动去探索,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它会使课堂效果和质量都不高。以往学生学习的材料局限于课本上所提供的一些例题、习题,要求过高、过偏,条件和结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对有差异的学生不能实施有差异性的教育,一些例题和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很玄,感到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有的甚至对数学产生厌烦。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如何突现学生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何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这些都是我们急需着手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保证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它的意义更多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的,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这种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创新精神的培养才能成为可能。

二、“解决问题”教学模式探索与策略

获取数学知识过程中的解决问题,大致包括四个环节:(一)感知问题,创境激趣;(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三)反馈信息、交流评价;(四)拓展创新,总结激励。这几个环节在不少情况下,某一步可嵌入另一步中,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简缩,或使某种特殊的解题策略得以实施。

1.感知问题,创境激趣

感知问题、创设情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爱因斯坦和莫乐尔德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并提出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提出的问题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学生才具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果没有特定的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是针对教材或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那么学生就会失去观察、思考与猜测的机会,就会很难引起感知情景与思维创新的“共振”。如教学“面积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五一”劳动节快到了,淘气和笑笑举行一场劳动技能比赛。他们决定比试扫地的本领,于是来到校园,淘气选择了打扫篮球场,笑笑选择打扫跳高场地。比赛开始了,一会儿,笑笑扫完了,她高兴的跳起来说:“我第一,我第一”。你们同意笑笑得第一吗?为什么?这是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由此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结合学生提供尽可能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自动建够自己的认知结构。

数学问题的类型较多,那么解决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学生思维灵活性、开放性的一种表现。诸如数学中的非常规问题、开放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都值得让学生寻找其解决的办法和策略,这样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数学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是有益的。例如:如果给你10元钱,可以买回多少千克苹果?这道缺少条件的应用题,似乎更接近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水果店了解苹果售价再计算,把钱用完或剩余一点都可以。学生问到的单价不尽相同恰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要是由此引起讨论:追求量多还是质好?偏远地区价低合算吗?那么这里的收获可就更大了。

3.反馈信息,交流评价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信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识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同时也是对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进行总结。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低年级的儿童也存在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同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和别人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4.拓展创新,总结激励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试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大胆发现。

三、“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但《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其核心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够解决的。这一模式的操作,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这里蕴涵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

1.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在教学中依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比如教学“年、月、日”时,我们创设问题情景,“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都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

在“解决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学中,老师不再按传统那样先给一个例题,然后帮学生去分析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或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等等,而是让学生自己先根据所提供的超市水果市场的情景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再参与到小组去与别人交流,看看别人怎么想,别人的方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小组同学比一比,看谁做得好,之后再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学生的交流,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在自己脑海中构建起来。当学生新知构建以后,教师便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因此,老师出示了超市的其它商品情况表,让学生自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商品,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去提一些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不仅将新的知识进行运用,还又一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鲲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验证实践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我们都知道莫比乌斯在1858年研究“四色定理”时偶然发现一个副产品。目前,“莫比乌斯带”已被作为“了解欣赏的有趣图形”之一,写进了《数学课程标准》,编进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将“神奇的莫比乌斯带”的问题,用于五年级数学课外知识。首先拿一张白纸,问学生有几条边?几个方面?“老师会把它变成只有两条边、两个面、你行吗?”展开操作与尝试,通过实践,学生还没感觉神奇在哪儿。“你还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吗?”学生大胆地尝试,实践出真理。如果沿中间一条线把这个神奇的圈剪开,会怎样?学生又一次大胆猜想。实践验证,体会着这其中的奥妙与神奇。如果沿三分之一线剪,是否和上面出现的结果相同呢?通过学生亲手实践,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让学生感受到了莫比乌斯的变幻莫测、神奇无比。学生在经历其出乎意料的变化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与人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主动探索。

3.拓展变化,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指的是从数学角度思考、解释、转化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意识。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计算等数学活动,而是培养一种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式,把实际问题转化(抽象)为数学问题。

例如:地球地赤道是一圆角,假如赤道上紧箍着一圈钢缆,现在要把这圈钢缆放松,使它远离地面有1米高,这样,钢缆必须再接一段上去,这段增加的长度应该是多少米?

这个问题无法实际操作,如果查资料,查到地球赤道的周长或地球的半径,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就要花许多无效劳动(根本就不需要知道地球的半径或周长)。我们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有大小两个圆,它们的圆心重合,半径差是1米,求两个圆的周长差?解:设小圆半径为r得:2π(r+1)-2πr=2π=⒍28(米)。解答方法十分简便。

问题式教学论文篇(4)

[关键词]讨论;古典文学;教学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内涵及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由教师对讲课内容全部承包,学生基本不参与。如果教师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长期滞留于这种单一的作法就会导致一种固定化、程式化、不科学的“传递一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讨论式教学法正好弥补了讲授法的不足,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增强参与和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率。

与高校的其他课程比较起来,古典文学课更适宜于用讨论法授课。在艺术鉴赏中,由于古典文学作品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由于文学这种特殊性,所以,文学课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强调学生达成一致的理解,而在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就要让文学课的课堂成为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空间,一个师生可以互动、信息可以交流的气氛活跃的天地。而采用讨论式教学,最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二、古典文学教学中讨论教学模式的建构

1、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选取有争议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求在对比中加深理解和记忆;并且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广度要适中,并留有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2、实施讨论

(1)学生预习,解决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绝不能削弱基础知识。教师可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从图书馆与网上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整理资料以扩展知识,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

(2)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应对以下问题有所考虑:什么是讨论的最佳顺序?每个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如何让讨论有起有伏?如何给讨论一个精彩的结尾?哪些人应当在这次课上发言?是个人随机发言,还是事先指定个别学生重点准备以抛砖引玉,或是事先分小组准备,各组推举代表发言?在讨论中如果冷场,用什么样的小问题或方法启发学生?讨论的时间如何控制?等等。

(3)学生分组讨论。这是讨论课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也是比较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一种方式。事先把学生分为若干讨论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为了同学之间可以充分交流讨论,可打破传统的授课的座位排列,设计适应各种讨论课的座位排列。如马蹄式、对阵式、会议式、半圆式等,以适合各类讨论。在教师统一指挥下,各讨论组有序地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教师应深入各讨论组,听取学生发言,做到反馈流畅,指导及时。

(4)全班交流。当各小组讨论完毕后,每组的组长就要在课堂上报告讨论的结果。这时,组和组之间就会产生碰撞的火花,互相辩驳。当然,同一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变换角色,成为调解员、主持人、聆听者、问题解决者等等,就是避免成为演说者。讨论并不是一个让教师显示自己的学识和技能的舞台。学生才是讨论的主角。教师一定要抑制自己想说话的欲望。要鼓励学生勇于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即使学生的分析存在错误,教师也不要急于表态,而应当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充分肯定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发言的合理成分,然后再帮助他们分析、纠正错误观点,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良好心态下进行讨论。

三、古典文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

讨论式教学法提高了古典文学教学的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启而不发,讨论进行不下去。或者讨论时间过长,耽误教学进度。讨论的意见分歧很多,很难总结等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讨论教学的进行。造成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够合理。要使讨论有序地进行下去,教师设计的“问题”就要能够引起学生主动讨论的兴趣,能够激发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讨论教学中问题的选择关系到讨论能否能顺利进行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讨论式教学法”重点项目“同课异构拟推讨论式教学法实践与研究”

问题式教学论文篇(5)

1.1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设计作弊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论文全文或大部分网上抄袭,具体表现为直接全部抄袭网上的论文。甚至不加任何修改,或者大部分抄袭网上文章的内容,其拼凑的痕迹非常明显。第二种形式是购买论文,主要是通过网上或者非法中介提供论文,学生支付一定数目的金钱来换取论文。第三种形式是他人,这种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家人、朋友找到本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或老师,来为学生。 

(2)论文选题问题。尽管各省级电大对开放教育不同专业提供了许多论文选题的题目,但是一般多带有指导性,不是论文的直接选题。学生提交的论文通常表现为大题小作,且题目陈旧,新颖性、创新性较差,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3)学生论文的论述和写作规范问题。学生的论述一般层次不分、语言套话、白话、13号居多,缺乏专业语言的严谨规范,在写作规范上,不能按照学术论文的要求来完成,不会使用引注和文献,甚至不会确定每个问题的名称用语和目录的级别问题等。 

1.2当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影响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问题。由于开放教育的宽口径入学方式,很多开放教育专科学生由于在中专没有过论文写作环节训练,本科学生很多选择的是非原专业学习,因此,专业学术水平不高。(2)论文指导教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教师的责任心问题,丝毫不考虑指导论文的水平问题。二是论文指导教师本身的水平问题,如有的工作站的论文指导教师指导的专业方向根本就不是指导教师本人的专业方向,当然也就谈不上深入指导了。三是论文指导教师的知识层次的问题,指导教师对本专业的发展不够关注,知识陈旧,很难使自己指导的论文有新颖性和创新性。(3)开放教育工作站的问题。有的开放教育工作站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源和学生毕业,对学生采取迁就心理,甚至放纵学生。鉴于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开放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 

2.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保障 

2.1抓好毕业论文写作辅导,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没有受过科研写作训练,所以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查阅文献,因此,万方数据必须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辅导。在写作辅导中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什么是论文,论文的一般要求,如何撰写论文.论文与总结、调查报告的区别,如何设计论文的结构和论文各级标题的名称,以及如何查阅文献和使用文献,如何引注,论文设计的格式规范等。在写作辅导中,要以具体的范例向学生进行说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2把好毕业论文开题关,为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在学生知道如何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以后,教师要对学生选定的问题进行辅导,通常学生选定问题较大或者缺乏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题。在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后,就要让学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论文提纲、参考的文献、研究过程的进度和时间安排等。通过论文开题,保证了学生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为学生下一步写好论文打下基础。 

2.3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全程辅导学生论文设计 

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进行全程辅导。在实践中可以利用“人人网”或QQ的及时交流反馈功能进行辅导和反馈,教师及时辅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通过指导教师的全程辅导,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要多次提交论文稿,可以有效杜绝学生和购买论文作弊现象,而且通过学生进行多次修改也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利用网络平台论文指导交流,指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能有效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2.4有效应对论文作弊,保证论文质量 

如前所述,当前开放教育学生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作弊问题,为了有效防止学生的论文作弊问题,指导教师要通过辅导来防止学生论文作弊,学生的开题题目和论文提纲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还有通过和学生论文就写作过程的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对论文的把握和理解,如果学生根本不能回答教师在辅导中提出的问题,则学生很有作弊的可能。 

3.进一步提高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建议保证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不是一个工作站、一个地区的问题,而应该是整个开放教育的问题,在上述措施实施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完善 

3.1严格指导教师的选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是保障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因此,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般应该从各级开放教育工作站附近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中选定,建立论文指导教师人才库,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高度的责任心,并建立竞争选用机制,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质量,进而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保证。 

3.2网络平台的开发应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网络技术也应运用到开放教育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可以由省级电大建立一个专门的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与监控系统网络平台,并为各教学点和工作站提供专用窗口,这样共同实现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3毕业论文规范标准的制定 

中央电大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主管单位,应按照专业方向制定毕业论文的标准规范,并统一标准,再由各级省级电大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细则,这样从管理上就有了毕业论文设计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3.4三级论文把关制度严格论文淘汰制 

为了严格论文的管理和评审,还应建立严格的论文评审和答辩制度,在指导教师辅导学生论文给出初评成绩后,应再设立一级论文评审组评审,由评审组给出评审成绩。第三级环节为论文答辩,所有学生的毕业论文要全部参加答辩。综上所述,由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保证开放教育的质量,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使开放教育一直保持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昕.高校远程教育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9):169. 

[2]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30. 

问题式教学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模式;综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历来党和国家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渐渐暴露出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对199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总结,力求全面展示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为更多致力于研究该学科的学术界朋友及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资料分析

本论文的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8年一2009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查阅212篇论文,其中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从文章数肇看,平均每年约有2040篇。但是在较高等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多,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更少。研究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课各个方而,但是重复研究也较多。从综合的期刊等级和研究内容来看,虽然论文数很多,但研究深度还远远不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论文较少,约占总论文数量的10%左右,近几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成果综述

1998年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从“98教改”方案实施到2002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丰_要针对教改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但时间较短,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从2003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各种问题逐渐显现,促使研究更加广泛深入。从“05教改”至今为研究的第三阶段。“05教改”在总结1998年以来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调整,解决了教材内容重复等问题,并且添加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更加适了高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研究分述如下。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根源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成因,分析最为广泛具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困境的原因众多,但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教学方丽。包括:教材内容重复,这个问题在“05教改”后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式陈旧,“灌输”式教育已经不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的要求;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致使众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秩序,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青年教师队伍迅速扩大,青年教师那论功底薄弱,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也影响了教学质。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研究者普遍认为,各个高校大都存在表而匕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的情况各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马克思主义那论课,认为德育对提升高校地位和学生就业没有太大的帮助。各个高校普遍出现精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时的倾向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坪论课实际地位的下降,阻碍了对该学科进一步探索与创颟。第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情感。现在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应付、编造理由请假甚至逃课等现象。

以上三方而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导致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困境。教育方而因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而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丰义理论课情感问题,研究的还较少。事实告诉我们,教学是一个教者与学者互动的双边过程,现在尤为提倡以学生为丰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单纯解决了教育因素和地位问题没有提升学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教育的同的。此,关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情感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2.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通知中有明确的规定:“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因特包利: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丰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学术界对此教育目标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从宏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的规定。具体地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培养的学生人文素质和培养大学生问题素质。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这种宏观的抽象的理论描述,在国家、政党的层面是适合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缺少层次性的细化环节,落实到各个具体主体时必然缺乏操作性而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与教师的层面是模糊的。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遥远、很渺茫,他们从中得到的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有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唯一目的,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的内在结合点,也不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学术界广泛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根本原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又指导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工具,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啜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能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社会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转贴于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首先,需要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其次,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精心选择案例,使实际和原理有机结合,应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二者不能脱节。也可以直接提出实际问题,以案例带出理论,根据所讲理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理论。

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直采用“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学的要求。近年来,各高校都逐渐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形成了几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有:对话式比较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性教学、对话式比较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囊括了其他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点,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教学体系。研究式教学是当今世界主流的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采用一种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发展个性,使学生知识、道德、智能、体能等均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学术界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及其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研究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河北经贸大学学者宋志勋提出了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探求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的交融点,其关键是提出学生所关心的自身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课程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与学生对话交`使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沈阳医学院学者朱红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全程教育的思想,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轴心,带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研究者较少,具体方案还有待深化。

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杜会实践课研究

问题式教学论文篇(7)

一、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现状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通常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或环节、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因素构成。目前多数高校将“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层面中的一门必修课(4学分),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较,该课程近年来在教学方面的改革显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随意性较大,使得该门课程应具备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质疑。

(一)教学理念不明确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新理念,越来越多的课程教学中开始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但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通常是采用课下指导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忙于就业联系工作,教师难于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到位,谈不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由于无暇顾及论文,常采取临时突击应付了事的态度,使得论文写作成了一种形式,更谈不上在论文写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得该课程由于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师生关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二)教学环节不规范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与环节通常包括: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及技术准备、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交流讨论、撰写论文初稿、思考讨论后的修改及定稿、进入论文答辩,并且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贯穿其中。但由于该课程的教学环节通常采取课下指导的形式,再加上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师生沟通交流讨论的时间难以保证,使得某些教学环节被忽略或者越过,各环节的任务无法有质量地完成,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教学大纲缺失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课程进度、文献及参考书目、学生作业及评分标准等做出规定,是实现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会计学毕业论文作为课程体系最后一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科发展、课程改革以及社会需要调整选题,不能合理根据预定的进度安排文献查阅整理、提纲拟定、论文撰写等指导以及与学生在各环节的交流讨论,不能有效地查看学生的完成进度及对学生各环节的表现做出评价,学生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要求,不能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好论文写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导教师的催促下被动地完成任务。

(四)教学评价标准不尽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答辩委员小组各自给出成绩,最后按比例给出最终综合成绩。尽管从选题、调研、搜集资料、论文撰写、修改到定稿、参加答辩,每一环节和过程都制定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如果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就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不得不降低评定标准。在答辩资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使得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时缺少压力和动力。同时也缺少对指导教师的考评办法,没有从努力程度、优秀论文等方面进行评价,也使得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

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起源于18世纪德国哥廷根大学,现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始尝试研讨课教学模式,并开展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如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完成进入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过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专业兴趣;一些专业老师也在自己的课程教学中,将研讨课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由于会计学毕业论文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没有专门的主讲教师,而是将学生分配给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但都没有将其视为一门需要独立完成的课程,忽视该门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主动性,使得该门课程长期处于教学改革的边缘境地。尽管针对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进行了原因和对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从教学模式的改革上进行探讨。研讨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学理念上的契合研讨课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活动的目标、学生的动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作用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这种教学理念符合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会计学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师生之间需要经常互动研究和讨论,教师应当发挥好指导作用,做好选题、文献搜集整理、观点梳理、实地调研考察、论文写作方法等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则具有固定的时间、具体确定的教学环节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学术讨论,更不同于随意性的课下辅导,这些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课程类型稳定下来并形成制度,对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和学生形成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能够真正地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学内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点课程是否适合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课程,一般应考虑以下条件:适应一年级新生的知识背景,以入门级课程为主;以专题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织载体,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研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学生在一般原理的启发下理解具体的事物,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是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运用和拓展。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会计学毕业论文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需要指导教师关注实际问题,具有选择和确定恰当问题的能力,即论文的选题。会计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导教师对会计专业或与专业关系密切的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或者将自己的在研课题分解成若干问题,或者将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等,确定为可供学生选择的论题;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课学习中发现的理论问题,或者是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论题。在选题阶段,一般指导教师不宜直接给学生指定论文题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发现、归纳、整理自己的研究点,这一过程是学生对前期专业课程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指导教师将这些论题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领域或方向写进教学大纲供学生选择,这样一方面学生在选题时有一定的空间,挖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确定恰当的论文题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理论动态以及会计实务的新变化,随时调整论题。

(三)二者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讨课教学模式具有完整而规范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确定研讨主题、查阅文献资料、主题报告宣讲及课堂讨论交流、修改报告论文等,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可以结合不同课程的要求加以运用。与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流程相比较,二者有许多相同的环节,可以尝试将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规范流程科学地运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问题、合作研究、提高创新能力等功能,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在将研讨课教学模式应用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毕业论文实践性要求较高,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灵活地安排试验、参观、调查等教学活动,或聘请实务界人士进行座谈,让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往的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是在课下时间完成,使得论文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强,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根据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将一部分论文指导工作安排在课堂时间来进行,如把实习调研、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形式来集中指导,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减少逐个学生指导的随意性,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主题报告宣讲、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来进行,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真正实现教学和研究的融合,促进教学相长。

三、会计学毕业论文应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将会计学毕业论文设置为一门专门的研讨课时,要注意与其他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调整现有的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学期和时间上的安排,将其时间跨度安排在第七、八两个学期。在第七学期分配指导教师后,指导教师便可根据研讨课的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指导教师将选题、文献查阅搜集整理方法、开题报告和拟定提纲、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在课堂上集中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既是讲授者,又是指导者和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的提问,或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应达到的要求。其次,学生确定好选题后,安排每个学生就其选题所作的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文章结构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以主题宣讲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作为参与者、讨论者、提问者展开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不断地得到新的启发,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并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导老师单独沟通交流。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论文指导和写作的仓促,也避免了与就业联系工作时间冲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讨课教学模式下,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质量有了根本的保证。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对规范指导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据会计学毕业论文的教学特征,在编制教学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会计学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指导教师汇总的选题,学生可以在选题范围内确定论题;二是指导教师就各项指导内容安排专题讲座。(2)研讨课教学方法的说明。描述将研讨课教学模式融入到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的流程和环节,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这一过程,明确教师和学生彼此的权利和责任。(3)课程跨度时间较长。毕业论文的准备与写作有一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教学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需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第七学期的课堂指导中,指导教师所进行的每次专题讲座的名称和进度,根据需要安排的参观调查、专家座谈的大概内容和进度,以及每个学生的主题宣讲进度;在第八学期,学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辩。(4)课程评价的过程性。由于研讨课教学模式的引入,使毕业论文的评定结构发生相应变化,除了包括以往论文写作质量和答辩表现两部分成绩外,还加入了根据资料准备、课堂主题展示及观点陈述、课堂讨论、开题报告的完成等环节的诸多表现情况给予学生成绩评定。同时,完善的课程教学大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并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

(三)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合理配合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获得不能单靠这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来实现,而是需要本科阶段一系列的课程教学配合来共同实现。这就要求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应进行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而研讨课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将适合研讨的内容由教师确定合适问题,引入研讨课的教学模式;二是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同阶段递进式地设置若干专门的研讨课课程,如一年级的“会计学科概览”、二三年级的工作技能教育层面的某些模块课程选修课、四年级的“会计专题”等,让学生在这些不同的课程中,多次经历发现问题、研究收集、归纳整理、主题发言、交流讨论、书写报告及论文等过程,不仅能够体验到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能够在最后的毕业论文环节得到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会计毕业论文还需要与“毕业实习”环节紧密配合,学生可以通过毕业实习熟悉企业情况,搜集论文数据,实现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的链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备一名实践导师,由校外单位或学校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担任,帮助学生解决在实习和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一些实务问题,以弥补理论指导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引入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卫兵:《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研讨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光辉:《开设新生研讨课“教育与经济”的三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4期。

[3]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编辑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