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5:16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篇(1)

一、“认识图形”案例描述

师:从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看剩下的图形是几边形?请学生认真想一想,动手试一试.

同桌两个人相互琢磨起来.对于教了这么多年数学的教师,这样的题目见得也太多了.脑子里马上就想好了几种应对的答案.我信步在课堂上走来走去.片刻,课堂上小手如林了.

生1:我是这样对折后,再剪的.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还是一个三角形(如图1).

图1图2图3这是个学习认真,性格内向的小男孩.我高兴地说:“对,想到先对折再剪,想得不错,很有方法.”

生2:教师,我觉得可以从这个长方形的点这儿剪,斜着剪,发现剪出的是一个四边形……(如图2)

生3(急切地):我跟他剪的不一样,干嘛非要沿着点剪呢?我就随便剪,剪去一个角,发现剪去的是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有五个角,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是五边形(如图3).

了不起,四个角的正方形,剪去一个角,反而会变成五个角的五边形,这个都被他发现了!我禁不住鼓励道:“你真会动脑筋!”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多角度、多渠道地发散开去,看目标已达成.我心中惬喜,赶快进入新课下一个环节.

“老师,老师,”我放眼望去,看见一只高高举起的手,不由得心里放嘀咕:怎么是他?――上课左顾右盼,下课惹是生非,绝对是个人物!难道他又来前言不对后语,瞎说一气,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再看看他微微泛红的脸蛋,那欲言又止的样子,莫非他真的有什么新的看法,听听吧!“你说一说呢!”

“传给我的这张纸是破的,我就从这儿剪的,剪出了一个七边形.”我仔细一看:好家伙,这回他可没胡说!说得有板有眼.太出乎我意料了,幸好我没有剥夺他的发言权,这个孩子的想法多么与众不同,多么难得呀!(如图4)

我微笑着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全班学生也一起热烈地鼓起了掌!

图4图5师:孩子们,你们真会动脑筋,说得都很有道理,看来剪的方法还真多.特别是华俊鹏……没等我说完,又有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还可以这样剪,剪成了一个六边形……”那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如图5)

二、教学反思

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学生因教师而灵动.课堂应是师生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上学生生动热烈的讨论、深入透彻的思考、生成问题的多种多样,绝不是仅仅来自学生个性的张扬,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领和关怀.特别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时,教师应满怀期待,携一份信任,鼓励的心境,走进学生的心田.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更要关注那些特殊的个体,在上述的片段中,这个孩子平时上课注意力差,经常惹是生非,学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讥笑,教师的冷淡,课堂上长时间坐着冷板凳,这无疑在他的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尊重每个学生,赏识每个孩子,这只不过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良心.而有时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认识图形教案篇(2)

换言之,教育界理解的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机器智能的别称,而更多地融入了教育本质的属性和教育拓展的预判。这一观念的建构,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普及、渗透,以及实践检验。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本期节选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并通过培养师资的学府和应用师资的学校对论文的不同视角,来凸显深度学习的成长性,特别是对深度学习内涵、外延等特定边界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的系统工程使命感。今年我们规划中的约稿将聚焦在“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这一维度上,会透过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预期来诠释教育心中的深度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深入,教育自身凭借深度学习的影响力,将会产生某种自我升级,甚至自我颠覆。

作为连接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会直接体现课程标准的变化,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拥有教材开发自的城市,其在教科书的编写、编排、组织、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与其他版本教科书必然存在共性与差异,所以对教科书的分析比较有利于突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不足,使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优势互补。本文选择沪教版和苏教版作为比较对象,以“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探究两版教材的共性和差异。

课程标准比较的结论

在课程理念上,相同点是:都强调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强调认知主义教学观。不同点是:数学学习观有差异,学习方式各有侧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它侧重于提倡多元、多样、具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多层次的活动过程,而沪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上海《标准》),它更倾向于基于问题的数学活动学习,像是一个主题活动,对具体的学习方式没有作出明确要求;数学课程观有差异,国家《标准》倾向于进行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的数学学习,而上海《标准》则更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上海《标准》在课程理念上还有其独特性,即“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应适当安排拓展性的数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课程目标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课程目标都是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述;总体目标都可以概括为“获得基础,增强能力,培养科学价值观”。不同点是:国家《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海《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数学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的差异,上海《标准》只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应有联系,而国家《标准》不仅强调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强调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其联系范围比上海《标准》更广。

在课程内容上,在“图形的认识”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相差不大;在“测量”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而在“图形的运动”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有明显差异:国家《标准》在这方面突出强调了平移、旋转、轴对称这几个知识点,上海《标准》对这方面显然要求不多,只有一个拓展性内容――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这可以看作是上海《标准》课程内容的某部分缺失;在“图形与位置”方面,两地《标准》都提出了相同的课程内容――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国家《标准》的课程内容知识点比上海《标准》更全面,不仅可以用上下、左右、前后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在教材编写建议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大体类似;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点是:从整体设计上看,国家《标准》强调原则性,而上海《标准》更强调操作性;从具体内容看,国家《标准》更注重数学文化,强调“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而上海《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最后一个操作活动是教材配套材料的编制,包括教学参考书、数学化数学活动软件库、教学媒体这三个方面,同时更强调数学习题配置。

横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背景信息方面,两版教材的相同点具体表现为:名称都是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出版年份都是2015年;附带材料都有教参、练习题及部分学具等。

在整体结构方面,沪教版教材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集中于“几何与实践”这一个单元中,不按专题来划分内容,而苏教版是按专题单元来划分内容;苏教版的教材有大量练习题,而沪教版的习题量较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①两版教材的单元结构大体上是按照“单元标题―例题―练习题”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但具体结构上有明显差异:沪教版的单元结构是先给出单元标题,其下方会插入一幅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小插图,然后是每一小节的标题,标题下方会先呈现这一节的主要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来安排具体的例题,1~2题不等,例题之后是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苏教版是先给出单元标题,然后直接给出例题,每道例题后均有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在某几个例题学完后,会有一个大练习来复习,其中包括“动手做”和“你知道吗”这样的特色内容,某些知识点多的单元后会有一个整理与练习来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知识。

②两版教材涵盖的主题的相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图形的运动”与“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小,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年级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版教材的“图形与认识”主题均有两册书没有涉及,且都没有分布在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主题均在三年级上册,“图形与位置”主题均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点表现在:虽然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但其知识点的年级分布及数量有所差异。从知识点的年级分布看,某些知识点的年级分布不同。

③两版教材四大主题的顺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在:四大主题的顺序总体上都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图形的认识”主题都是最先开始的,且都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图形的运动”主题都是最晚开始的,且都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测量”主题的知识点都是按照“长度―面积―体积”这一顺序编写的,“图形与位置”主题的知识点是按照“认位置(上下左右)―认方向(东南西北)―确定位置(数对)”这一顺序编写的。不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开始的顺序有差异,对于“测量”这一主题,沪教版开始得比苏教版早,沪教版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而苏教版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始;对于“图形与位置”这一主题,苏教版开始得比沪教版早,苏教版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了,而沪教版是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中关于同一主题的内容顺序也有差异,如在“测量”主题中,沪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面积,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周长,而苏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周长,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面积,内容的顺序正好颠倒了。

纵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传达给学生的部分方面,两版教材对数学内容和数学练习进行了比较,具体可分为特定主题的结构、表征形态和例题。

①从特定主题的结构来看,两版教材叙述性的知识大致相同,但关于过程与方法类的知识有差异,特别是周长、面积、体积这三大特定主题,如在“周长的定义”中,两版教材都是由不同的情境图引入,然后借虚拟的情境图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并且在具象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不同的是,沪教版教科书将这一认识过程细化了,分为“认识周长并描边线”“求情境图中规则图形的周长”“求常用规则图形(如三角形)的周长”这三步来进行,由具象的不规则图形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常用规则图形,内容跨度较小,使学生易于接受,而苏教版则把这一认识过程更简化了,只有“通过描边线认识周长”“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两步,而这两步之间跨度较大,显得突兀。

②从表征形态来看,两版教材例题表征形态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从表征形态的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了四种表征形态,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表征形态,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有所缺失,结构不完整。从表征形态的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的例题均多以联合形态与视觉形态呈现。其次,沪教版的例题多以联合形态、视觉形态来呈现,而苏教版的例题则更多以联合形态来呈现。最后,苏教版的联合形态多于沪教版的,而沪教版的文字形态则远远多于苏教版的,且百分比相差较大,但两版教材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所占的百分比都最少。

③从例题来看,在例题、习题的数量方面,沪教版的例题数量虽多于习题,但两者数量差别不大,而苏教版的例题数量却远少于习题,习题数量约为例题的6倍多;在例题与习题的比例方面,沪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0.88,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0.88道习题,苏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6.6,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6.6道习题;在例题呈现的完整性方面,两版教材例题呈现的完整性类似,例题均是完整过程多于部分过程,且完整过程与部分过程的比例均接近于3∶2;在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1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多,2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次之,3个及以上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在例题的解题方法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一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多,占有绝对优势,两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次之,三种及以上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两版教材对潜在的认知需求和作答类型进行了比较。

①从潜在的认知需求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认知需求例题分布的特点是:从分布范围来看,沪教版除了只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出现做数学以外,其他认知需求在各个年级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广,而苏教版除了记忆型认知需求在全年级均有分布外,其他三种认知需求在某个或某几个年级均有缺失,且缺失程度较严重;从例题数量来看,两版教材均是记忆型例题居多,做数学例题最少,无联系程序型和有联系程序型例题的数量居于中间;从波动趋势来看,沪教版无联系程序型和做数学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小,记忆型和有联系程序型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大;从各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来看,沪教版五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均为记忆型,但同时某些年级也侧重于其他认知需求,而苏教版六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虽也为记忆型,且二年级和四年级尤为突出,但四、五年级同时强调有联系程序型,尤其四年级的有联系程序型超过了记忆型。

②从作答类型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分布特点是:从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四种作答类型,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作答类型,缺少推理论证型的例题,结构上有所缺失;从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均为解释型、只要求一个答案型、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以及推理论证型。其次,两版教材例题的作答类型大部分是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最后,两版教材又有明显不同,沪教版的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上是1∶1,而苏教版解释型的例题百分比占有绝对优势,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较大,基本上是1∶2。总体上,两版教材例题作答类型的组成结构和百分比均有差异,且差异较大。

认识图形教案篇(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的条件下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对装饰图案的教学工作就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许多不能适应现实科技发展环境的问题,这门课程又作为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所以要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顺应时展的大潮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本文就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如何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

艺术设计;装饰图案;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装饰图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一门核心科目,这门课程包括了很多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和构思环节,在装饰图案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天气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设计的艺术性等因素,这门课程不仅是作为专业学习的必修课更是为了能够成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的关键步骤,是对思维的创造性和灵动性的开发,不同的专业方向的需求导致对装饰图案的要求不同,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以设计的理念来表达内容和形式,这一点是不会变的,随着装饰图案的广泛应用,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1装饰图案定义、方法、形式法则

(1)装饰图案是指一门美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这门课的教材《装饰图案》是在原有传统的教学内容上包含了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图案教学经验总结和一直以来的创作经验,其中对图案的形式法则和写生的创作手法以及造型创作的规律还有黑白色同彩色的不同的表现手法都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和例图分析.

(2)装饰图案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省略式的设计方法是将自然的形态进行简洁化,去掉繁琐不易表达的细节,以此来充分的突出整体的个性和独特,让设计整体有轻重的表达,让整个设计更加简洁鲜明让人一眼就能发现想要表达的重点;夸张式的设计方法是将自然形态的某些部分进行装饰和变形,让这个部分表现得夸张,这种手法能够突出设计的个性化特征,让人看起来个性鲜明,勾画出更加经典的设计图案;添加式设计方法是将各种各样的装饰元素叠加的组合在一起,添加到图案上,为图案增加了丰富的素材和色彩,让整个图案更加丰富多彩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分解式的设计方法是将图形同图形之间相互重叠组合,或者也可以用点、线、面三种绘画方法对图象进行分割,这就使图案的整个效果更加丰富并且具有意想不到的变化效果.

(3)首先,装饰图案的法则是在变化中同时存在统一,所谓的变化是指对图案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形成一些差异,而统一是指保持各个组成的部分之间存在着一些内在上的联系,形成这一法则的原因是因为无论图案的大小都必须保持内容上必须有主体和次要部分的区分,在图案的形状上都有大、小、方的、圆的区分,在构图的手法上都有虚实聚散相结合的区分,线条的表达上也都会存在长短粗细的不统一,在色调上也分冷暖亮暗的区分,这些矛盾组成的统一体让图案更加生动鲜明,让人觉得图像在动,但是如果在这些矛盾的处理上没有做好统一,就会使图像显得杂乱没有条理性,只有让这些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让整个图案即有规律性又呈现丰富多样的表达性,使图案的整个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即有统一又有区别.还有就是对称与均衡的形式法则,其中对称就是指在图案上假设出一个中心,以点以线的形式进行表达都可以,围绕着这个中心,在其周围进行放置同类型同花纹形状的图案,在自然的表现形态中我们随处可见以对称出现的形态,如蝴蝶的翅膀、树的叶子等都是经典的左右对称的现象,从心理的角度来说充分的满足了人们对平衡感的需求,对称是一种人们对于原始艺术需求的体现,在表现的效果上更加体现原始性,让人觉得重心稳定并且整齐.均衡是指中心点上下左右的图案等量不等形,就是图案的分量上是相同的但是纹路和色彩不同,围绕这个中心点保持力的平衡,使整个构图即充满活力同时又具有美感.

2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装饰图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内容有局限性,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进步,学习的范围也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写生上,同时描绘的对象也只停留在风景、动物和花卉这几个种类上,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给装饰图案的教学带来阻碍和不利的影响因素.第一,对装饰图案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目前的情况显现出三大构成学的引入从而对装饰图案的教学内容替代了一部分,而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手法和新的方式,使装饰图案处于一种更加被动的处境,现有的教学模式只局限在对自然形态的组织和划分上,没有更多形式的表达,在学习的内容上只有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的两种学习内容,所以在装饰图案的课程上即单一又有局限性,第二,教学的方向不够明确,因为装饰图案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的手法上要做到理论知识同实践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如果仅能掌握表现技法而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那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所以在教学的具体方向上要重视起来让学生能够具有熟练的运用能力.第三,教学形式枯燥学生学习压力大,在现有的装饰图案教学过程中注重完成教学任务,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影响,把有限的学习时间还要分配给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学习,让原本就有限的专业学习时间更加不充足,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社会实践的专业课程应该更加注重.

3造成装饰图案课程问题出现的原因

由于近几年专业教师资源的人才缺乏,导致很多刚刚毕业的应届生选择走上教师的岗位上,但是在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基础的情况下根本没有给学生口传身教的能力,导致学生们缺乏社会实践的知识积累,同时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生源降低了艺术类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导致入学的门槛降低,加上艺术类的专业就业率较高而且工资的水平比较高,所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和培训的学生在没有任何绘画和艺术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加入了艺术设计学习的专业队伍中来,为以后的学习也加深了难度.在教学的内容上仍然比较陈旧没有新的思想内容的加入,在20世纪初期我国就开设了装饰图案这门课程,教学的题材和内容仅仅局限在植物、动物和风景的对象表达上,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下,东方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审美观念和标准都受到了一些影响,所以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在现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在一些方面已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受到局限,只有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潜能的人才,才能更好的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工作,所以要把创新意识的培养关注起来为人才的更好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如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在教学理念上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学生的不同现状进行研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而来扭转在教学理念上的不合理现状,推动教学改革内容的更加合理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基础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物象的概括、简化等方法对新的形态进行研究.

(2)确立明确的装饰图案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造型方面的训练和设计规律研究等方面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其中要重视对传统装饰图案的艺术知识的学习,对中国传统图案的认识掌握的方面可以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遗产进行传承并且让其能够发挥更重要的文化熏陶作用,在教学的具体方案的实施上要更加注重对图案的临摹和学习,在有限的课时学习时间内运用更加积极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原有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减少学生厌倦学习的现象.在学习的形式上要声情并茂,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对其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研究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知识本身的价值存在,不仅认识了传统的图案而且还了解传统的文化的光辉,即了解了图案的形式又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3)在教学的内容上要拓宽教学的范围和领域,让教学的内容更加精简实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从改变原有内容单一的方向上着手,有倾向性的进行修改和调整,在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的同时,要在讲解图案基本含义的同时注重结合中外传统图案的学习,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图案的学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方法,与此同时,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意识,充分的认识当前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与学生进行探讨和沟通加强交流,所有教学的方式和策略的实施,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能够身有所长,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注意链接和串联,做到前后有效的衔接,抓住要点的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教学的更好的效果.

(4)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应该更加注重设计方面的应用能力,设计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装饰图案的魅力就在于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设计的美感和材质等方面还要结合现代前沿最时尚的理念,才能做出适合整个大环境所需要的艺术设计作品,在装饰图案这项基础课上要更加注重针对性的意义,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一个基本的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训练,可以通过对软装饰、家具设计等实际上的问题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对具体实践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上,同时也可以为专业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提高学生自我创造,创新意识的水平和能力.

5结论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的装饰图案的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让该专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所以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并且及时的纠正和创新,为未来艺术设计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

作者:王娜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参考文献:

〔1〕包美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装饰图案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装饰(理论),2015(03):154.

认识图形教案篇(4)

【问题的提出】

很多教学中有作品欣赏的环节,常常是以赏之美,奇为主。然而数学课上的欣赏与美术课的欣赏应该有所不同,可否借助赏析片段,回应或再现相关知识点的本质,使得不但能赏其美,而且能进一步明其理。在广东省第九届数学优质课观摩评比中的两个教学片段中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案例1】轴对称图形

关于《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建议的:教师要注意多给学生展示有轴对称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对称的意义和图形中的美。在教学中,执教老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及认识对称轴后,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原教学片断:PPT不断出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发出阵阵赞叹之声,(如下图)欣赏后紧接着就是让学生创造轴对称图形。

个人认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赏析的表层,更重要的是重现本节课的知识内涵。因此,建议改进教学设计:首先出现作品(一),(如下图)

然后出现对称轴,对折后闪烁对应边,接着还原,让学生说出其美的原因及理由。通过对折、对应边闪烁、还原后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些图形如此美丽?它们都是什么图形?原来,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作品二、三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认识轴对称图形,学生既可以了解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又能提高数学欣赏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评析】轴对称图形的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一方面要在学习轴对称时加强对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和轴对称的有关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在学习这些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时进一步体会它们的轴对称特点。数学来源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生活现象的抽象和概括。这样设计不仅赏析图形之美,而且进一步了解其美的根源,所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形成以简驭繁的思想。

【案例2】找规律

有关《找规律》的教学,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出来利用好教材上的相关素材,还应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气味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中欣赏、观察、猜想、验证,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有趣的数学,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执教老师的原教学片断:教师出示主题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图中的规律,然后在应用促学的环节,老师设计了“我是最强设计师”的环节,同桌两人合作用和两种正方形磁片在小白板上设计一面有规律的漂亮的墙面,看谁的作品最漂亮。(如下图)学生创作后,纷纷拿着作品在讲台展示,这时老师问孩子们:漂亮吗?生齐答:漂亮。

认为,让学生动手设计固然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但不能仅停留在让孩子回答美不美的层面,建议调整为,学生设计作品后,在讲台赏析时,老师追问:这些作品美吗?你能找出它的规律吗?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我的作品我来讲;其二,我的作品你来讲(我的设计你能找出规律吗?)设计意图在于不仅赏析了作品,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和欣赏规律美的同时,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辨析的环节,逐步明晰感受、欣赏数学的规美律,在追问中明确了知识的本质,在交流中渗透了数学美思想。

【案例反思】

认识图形教案篇(5)

关键词:感悟文本;领会意图;用好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85-1

教材是一些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著的,都是经典。对于教材,我们要摒弃这样两种极端的认识:一是照搬教材,按部就班,有一个例题讲一个例题,有几道习题练几道习题;一种是任意修改教材,把教材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弃用教材,另起炉灶。我们应用心感悟数学文本,透过数学文字、图像和图表,领悟编者意图,从而达到用好教材的目的。下面笔者通过自己的几个实践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 分数除法的意义消失了吗?

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数除法中,安排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三部分来学习。这三部分的教学目标中均有“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教材一直未出现除法意义的概括,似乎分数除法的意义不在教学范围之内。该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呢?在认真解读教材、感悟文本之后,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教材从例题中就充分体现了分数除法的意义。例1的平均分,例2、例3的总量中包含几个每份量,例4中还隐含着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这些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涵盖了除法意义的所有内涵,只是用分数来丰富了除法意义的外延,这样除法的意义不再仅仅是概括成“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了,而是让学生在多样的实际问题中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

其次在例题的教学中,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如看图、知识迁移知道分数除法算式的答案后,我引导学生验证这一方法的正确性时,学生一下子想到用乘法来检验,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乘除法的互逆性,感悟除法的意义。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意义有更深刻的体会,教材还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书中有一题算一算,比一比:(),让学生在计算对比中体会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教材虽然没有明确呈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但分数除法的意义却隐含在数学文本中,需要教者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用心去感悟。

案例二 为什么放在这里教学?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中新增的内容,这一内容被放在比例这一单元的开始进行教学。在上这节课前,我疑惑:为什么将这一内容放在本单元教学?放大或缩小的比又为何将原来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后项而不作为前项呢?在这一单元教学完成后,我对此有了更多的认识。

1.数形结合,使比例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扎实

按传统的理解,比例的知识是建立在比的基础上的,而新教材中通过两幅形状没有变,大小变了的图形,让学生发现对应边的比是相等的,自然引出比例的概念,从而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为后面学习成比例的量打下基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变与不变。

2.前后联系,与比例尺内容相统一

在学习比例尺时,学生发现比例尺有扩大和缩小之分。该如何区分呢?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可以发现当比例尺的比值小于1,就是把实际距离缩小画在图上,这与把图形按一个比放大和缩小是相统一的,现在的长度、原来的长度就相当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所以一个图形是把原来图形按几比几变化而来的,应把原来图形的长度作比的后项,同样在表示比例尺时,要将变换后的距离作前项,原来的距离作后项,两者融会贯通。

以上两个案例充分说明我们钻研教材时,不是简单地读教材中的文字、图像、图表,而是要通过这些文本跟编者进行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用好教材,生成精彩!

案例三 教材为学生提供方格纸,有这个必要吗?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这一单元三部分内容在探究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教材均准备了方格纸的相应图形,让学生剪下,通过操作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再填写表格:

然后出示讨论题由学生小组讨论。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有关的操作,在讨论部分,往往抛开操作的图形,而仅仅根据表中的数据发现底、高、面积的对应关系,虽然这样能推导出公式,但总感觉在学生大脑中留下的印象不深,也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后两部分教学中,我舍去教材中的操作材料,如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制三角形,在操作中发现三角形的底、高、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这种对应是学生直观体验到的,从而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有真正的理解。当然书中表格可在公式推出后,让学生再填写验证。

认识图形教案篇(6)

构建提问式的教学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数学课堂必须要有引发学生探究的问题,学生才能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但是,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科学性,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序列,通过提问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授"圆周角"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经历探究圆周角的定义以及圆周角定理的过程,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串:如图1,图中的角都是圆心角吗?哪些是,哪些不是?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C,∠D,∠E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 ∠AOB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几个问题难度逐渐提高,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步解决问题,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提高了认知能力。

构建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一 般是不唯一或不确定的,往往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讨论,扩展思维,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开放性问题的探究中,处于问题的解决者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 如图2

在ABC和DCB中,∠ACB=∠DBC,只需添加一个条件

使ABC≌DCB。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发散思维。

构建实验式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需要自己动于实践,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才能真正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构建实验式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意识。

如在"图案的设计"一课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用铁丝做两个等圆、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两条等长的线段.上课时让学生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图案。

第一步:动手实践。每个学生单独用上述图形拼成一个新颖的图案,且使整个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并把拼好的图案画在纸上,定出图案的名称,看谁拼得最多、最好。

第二步:分组讨论。每个学生到老师事先分好的小组中,讨论这一组设计的图案是否符合条件,是否新颖,并评选出每一组的第一名,再以组为单位把这一组符合条件的不同图案收集在一起。

认识图形教案篇(7)

一、以媒传知――活化教学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一些事物、图形之间的本质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知识的时候,因为这些图形有一定的联系性,因此设计教学时就可以加以运用。如可以先出示基本图形――梯形,然后把梯形的上底变成与下底同样长,变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再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又变成了三角形,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而且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其次可以呈现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如教学探索“圆的面积”等一些几何图形的知识以及教学“相遇问题”的实际问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必要的动画场面,超越模型、挂图的静态,化静为动;还可以呈现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如在教学“角的知识”时,由于量角器较小,学生在认识时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就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将量角器放大呈现在大屏幕上,再对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逐一介绍,随着画面的不断闪烁,使学生对量角器的构造有了系统的理解,在用量角器量角度的时候,也可在屏幕上操作,这样比简单的说教要生动、形象,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的确,在教学中,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实现了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加强了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活化了教材内容,从而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觉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以媒促思――提升思维能力

运用多媒体上数学课,比传统的数学课节省时间,它打破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

实际教学中,我在教 “圆的知识”时,上课一开始,就创设情景,多媒体演示小动物分别骑着不同形状的自行车(有的车轮是圆的,有的车轮是方的,有的车轮是椭圆性的,有的车轮的车轴没安在中间)赛跑的场面,然后让学生猜测,谁会得第一?为什么?由此引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激活,探索求知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的确,小学生的思维现在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灵活而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才能引领学生融入大数学的殿堂,才能培育出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自主探索学习的智慧之花,从而在数学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

三、以媒生情――培养审美情趣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如果借助多媒体,坚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看投影片显示的画面情景,感受声音传递的意境,就可以让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在探究、交流、感悟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点燃学生心中创造美的火花。

在教“画出美丽的图案”时,就可充分使用多媒体的魅力。“画出美丽的图案”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让孩子们应用画圆的方法制作一些美丽的圆形图案。教学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书本上的几副作品,色彩绚丽的美丽图案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大家在啧啧称赞图案的美丽时,跃跃欲试的心情也顿时油然而生!没有过多的言语,学生们立刻投身于创作之中:自主设计一副圆形图案,然后进行了欣赏和评价。这节课,虽然没有激烈的数学思考,但是孩子们通过欣赏和绘画圆形图案,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体会到了“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也体会到了图形的无穷变换带来的无穷魅力。再如,在练习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个个小动画,学生答对了,屏幕中出现微笑的娃娃并伴有鼓掌声和鲜花;答错时出现一个带有哭腔的娃娃并伴个鬼脸。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不仅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愉悦了身心,还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积极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