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3 14:49:32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篇(1)

一、案例呈现,提出问题

在选择教学案例后,教师应该综合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形象、生动地呈现案例,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随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挖掘案例隐含信息,自主提出科学性问题。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笔者准备了一个测定植物光合作用的小实验。在课堂上,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实验的准备步骤,图片配以解说的形式将实验的准备情况讲清,接着,我拿出已经在阳光下放置了几个小时的两组实验植株,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套在带有叶片的植株上的塑料袋充满了水蒸气,锥形瓶中的液面明显下降,而另一株却没有相同的现象产生。随后我请学生从两个实验装置设计的异同点入手,结合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很快他们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通过提问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对案例的分析和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案例重点,加深认识和理解,感受案例设计的独特用心,初步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关注思维的发展和延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个环节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与难点,并巧妙分解难点,带领学生各个击破。不仅如此,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延续性,把握各个问题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激发更多的潜能。

例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有关暴饮暴食的教学案例。首先播放了家喻户晓的某健胃消食片的广告,随后播放了自己制作的一个小动画:春节到了,家中的美食、零食不断,张同学每天正餐狂吃,零食不断,可是两天后他就吃不下了,肚子胀得难受,一直打饱嗝,而且带有一股酸酸的气味,还排便不畅。好在家里还备着一些健胃消食片,在父母的提醒下,张同学服用消食片,调整饮食结构,过了几天身体终于恢复了正常。笔者请学生根据这个案例探讨:暴饮暴食是怎样影响消化系统的?消食片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是一个探究性很强的案例,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合作,做出合理假设,探究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探究,笔者还提供了健胃消食片的主要成分,供他们分析参考,并提醒将各消化器官的主要功能和消食片的主要成分结合起来分析。最终,各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分析案例,成功解决了问题。

三、发散反馈,理论升华

教学不止是信息的传递与获取过程,更是知识的同化与输出过程。要推进知识的同化和输出,实现知识的主体化和个性化,课堂教学就要引入科学的发散与反馈机制。尽管案例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目的明确,但却往往只能说明一个方面的问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要涵盖教材所有的知识点,教师还需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发散与反馈,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概括,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认识,掌握原理、方法与规律。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篇(2)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与“导学”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概念,是全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二、何为导学案

导学案即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就是指导、引导;“学”不是讲,更不是教,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自主学习。“导”是一种方案、一种设计,因此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即是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过程。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蕴含着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以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后巩固训练三位一体进行设计。

1.前置性学习载体――预习案

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认真分析研究,设计出一个教学单元的基础性、预备性和铺垫性知识,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通过基础性题目检测预习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依据――探究案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采用递进式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和交流,弄清知识或规律的来龙去脉。师生以学案为载体,共同构建知识体系,提炼物理规律和方法。

3.巩固性学习作业――训练案

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方法的应用,还要通过训练解决,课下要布置适量和难度适宜的练习题巩固教学效果。

四、导学案的基本结构

1.学习目标定位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定位,特别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准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相关知识链接

(1)复习性知识

根据学案的教学内容,梳理对本节教学内容具有铺垫性的知识、规律和方法,以填空或思考性问题的形式进行设计,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台阶,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物理人教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知识填空,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①物体运动的?摇 ?摇用速度表示,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摇 ?摇。②路程是质点运动?摇 ?摇,位移用由质点的?摇 ?摇指向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是?摇 ?摇量。③物体沿直线运动,若以这条直线为x轴,则位移用?摇 ?摇来表示,即Δx=x■-x■。

(2)基础性知识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于基础概念和基础规律,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和把握。把教材中基本概念和规律设计成填空形式,通过对关键词语进行挖空,从而加深理解,为课堂探究储备知识打基础。

例如:对于“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平均速度:公式v=■,表示的是物体在t内的?摇 ?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只能?摇 ?摇地描述运动的快慢。(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摇 ?摇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可以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摇 ?摇.

3.重点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应遵循的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设问层次化。

(1)知识问题化

①不管是新授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把知识点设计成具体的问题。问题应该明确,学生一看就懂,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②怎样设计问题?

a.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b.问题不宜太多、太碎;问题设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要有方向。

c.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探究和交流。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例如:在讲解加速度的概念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速度(v)大”、“速度变化(Δv)大”和“速度变化得快”的意义相同吗?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一定很大吗?物体的速度变化快,加速度一定很大吗?

(2)问题情景化

问题设计要围绕某一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脱离物理情景的设计空洞乏味,学生缺乏探究兴趣。在对某一物理情景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可以适当拓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但不应该偏离教学重点和主题。

(3)设问层次化

对某一物理知识、规律和方法进行设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能力水平。问题设计应具有梯度性和层次性。有的问题设计就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逐渐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而有的问题设计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皮,去伪存真,最终得到知识的核心内容。比如: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判断实验:

实验1:如图1所示,导体AB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有电流产生,而导体AB顺着磁感线运动时,线路中无电流产生。这两种运动对回路的什么影响是不一样的?

实验2:如图2所示,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线圈时,线圈中有电流产生,但条形磁铁在线圈中静止不动时,线圈中无电流产生。条形磁铁动和不动对线圈中的磁通量有什么影响?

图2

实验3:如图3所示,将小螺线管A插入大螺线管B中不动,当开关S接通或断开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若开关S一直闭合,当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时,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而开关一直闭合,滑动变阻器不动时,电流表中无电流产生。电流的变化将对螺线管B中的磁通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图3

思考:上述三个实验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不同,但其中肯定有某种共同的原因,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上面的例子是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即使是对某一题目的分析,也可以为学生解题设计一个阶梯方案。此时的问题设计应该围绕审题、挖掘隐含条件和解题的基本程序,学生完成问题设计,也就完成了一个题目的解题方案。

(4)总结要点化

问题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楚知识、规律和方法的生成过程;或者通过问题的层层剖析,得到某一物理规律和方法,因此探究后的总结应该是水到渠成的课堂环节。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杖”,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因此,导学案的总结性语言一定要简明扼要,要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4.限时巩固训练

(1)巩固限时化

平时就要让学生形成做题的时间观念,提高学习效率。

(2)题目梯度化

题目的选择既要注意对本节内容的覆盖,又要注意从三个不同的层次要求上排序,即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规律方法的应用;综合问题的分析。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篇(3)

一、课前参与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案三段式”教案。一案三段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提纲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学案”,而学生学案编写的思维过程,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出发,亦步亦趋的引导学生根据学案来进行课前预习,而且,要求不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完成百分之六十的内容,所以,编写学案时,教师是积极的,有责任心的,最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课前参与,是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以学生自学自查互查为主,教师抽查为辅,主要落实以下内容:

1、按照“一案三段式”学案预习新课,概念过关。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分析、思考,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范围和要求,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把教材中自己不懂的疑难问题在书上空白处记录下来做好听课的准备。并通过课前预习完成“一案三段式”学案上的内容。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巩固旧知,建立衔接。按照“一案三段式”学案,充分的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学生纵观新课的内容,找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掌握知识的脉络,绘出知识结构简图。阅读有关典型的例题并尝试解答,把解答书后习题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适当阅读相关内容的课外书籍。有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了,学习也更主动、高效。

3、学生可以依据“一案三段式”学案,预习完成必要的预习项目。需要注意的是,“一案三段式”学案,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则不必禁锢他们的思维,限定学习的思考内容,应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准备。

二、课上研讨

“一案三段式”教学,老师退下了讲台,学生们上了讲台,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知识是活的,是自己学到的,他们喜欢。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再是被动接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

1、“一案三段式”教学要精心设计,自然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将要学习的知识,精心设计富于启发性的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热情,为教学顺利地进行奠定基础。如在教《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这一节的内容时,在合作展示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展示,让学生自己带一个乒乓球,我给学生准备一个长颈漏斗,在小组内展示,把乒乓球放在长颈漏斗下面,从上面吹气,放开拖球的手,看乒乓球能否掉下来,并把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失败的原因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的?从而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2、“一案三段式”教学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学质疑,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对“被推而未动”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推力是什么关系,在判断上总是出错,总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而且即使告诉了他们答案也感到难以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①我们要把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推动起来,推力必须比摩擦力大还是小?(学生答: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成问题的)②这就说明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力作用时,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较大力的方向运动)③那么当我们推一个物体而未能推动时,如果根据日常所谓的“经验”认为是推力太小,小于摩擦力,那么物体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摩擦力的方向运动)④这与事实相符吗?(学生答:不相符)⑤可见,推物体而未推动时,摩擦力和推力是什么关系?(学生答:相等关系)当然,这个问题在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后,理解起来要容易些。师生问答进行到了这里,可能不用老师再提问,学生自己就会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比如若加大推力,物体仍然未被推动,又是哪个力大呢?静摩擦力是不是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呢?静摩擦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才不能再增大了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一直讨论下去,最终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来。当然这样可能就会超出教材的计划,但我们说教学并非只是为教材而教而学的,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当学生因自己的主动探究而解开头脑中的一个个疑团后,会以加倍轻松的心情和充足的自信心迎接后面问题的挑战。

3、“一案三段式”教学要启迪探索,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我在进行物理教学工作时,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座次把班内学生按4-5人一小组的形式分成8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一案三段式”学案自学的情况,提出自己学习中所不能解决的或新发现的问题。小组中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小组代表提出,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篇(4)

一、高中物理新课标要求与学案教学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教学改革的意识渐入人心的今天,个别教师对高中物理学案教学任心存质疑,担心“画虎不成类成犬”,影响学生高考,这是对学案教学的实质和指导原则还不深入理解之故。高中物理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中要求“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的挑战奠定基础。”“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再看学案教学的指导原则和作用:学案与教案的不同表现在,它顺应了新课程关注生命的理念,适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目标定位由教师转向了学生。它是教师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为适应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方案。它以课时为单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案设计时遵循了如下基本原则:①主导性原则。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而非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立足于“主导”地位思考设计学案,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把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学案上。②主体性原则。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案设计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充分信任学生,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③活动性原则。学案设计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有内涵的背景,开展多样有创意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动脑、动手,或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同学视野,撞击创新火花,提高学生能力。活动的形式生动活泼,讨论、辩论、评论、演讲、摸拟角色、新闻、学生讲课等,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选择。④创新性原则。学案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敢求知,求新求异。⑤问题性原则。学案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是学案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⑥层次性原则。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同学,基础和水平会参差不齐,学案设计从学生、班级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是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综上所述可见高中物理新课标要求与学案教学理念和原则完全一致,我们应积极更新观念,大胆细致创新地推行高中物理学案教学,才是更好地达到了新课标要求。

二、高中物理新课标要求下学案编写及教学实施中的几点认识

(1)为使学案教学更好地达到新课标各方面要求,关键是设计科学实用的学案 ,尤其是科学性、实效性强的学案。

①学案设计应重在学法指导:学案不等于题案,其作为教师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设计与编制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②学案应有利于学生的质疑、探究、创新: 学案在问题设置、素材提供时,不能满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应关注引起了学生多少新问题,并以此来检验学案的成败。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学案;高效课堂;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76-01

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既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要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当今教学新形势下,导学案的使用成为实现这一教学要求的有效载体,如何科学地编写导学案就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在教学中,通过编制导学案和使用导学案效果对比的反复实践,发现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应该具备犹如厨师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以达到学生能自主根据导学案,由简而难,层层深入,由现有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积累经过感性认知自然过渡上升至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的学习目的,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尤其在意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一、问题的精心设置

导学案的特点之一便是使知识问题化,以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效果。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1、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

从生活现象入手提问,一方面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更容易深刻理解新的物理量或物理规律。如:为什么一样大小的鸭子和鸡同时走过泥泞时,鸡留下的脚印更深?为什么坐沙发比坐板凳舒服?外形一样的的金项链和铜项链,你怎么区分?夏天河边游泳时,白天水很凉岸边砂石很烫而傍晚砂石很凉水较温暖,这是为什么?

2、层层解剖的问题设置

设计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一环扣一环的问题,由易而难,让学生很清楚难点是怎样一步一步被突破的,这样更容易使学生理解难点。

3、与现有生活经验或固式思维“冲突”的问题设置

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好奇心。如:一个人站在以80km/h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尾部,跳起来之后,人落回到什么地方?船从河驶入海时,浮力怎么变?

二、课堂互动探究环节的流畅性

导学案的使用,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仅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互动探究环节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而流畅的互动探究,能使学生更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而流畅性的标准,应该以顺应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不断地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纳提倡采取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所以在教学的互动探究环节,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培养。以“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为例:首先设计两个动手小实验:将一个空的矿泉水瓶慢慢压入水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受;在放了一个鸡蛋的水中逐渐加盐搅拌,观察现象。紧接着请学生就这两个小实验作出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根据自己的探究总结出相应的规律。最后通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推导,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什么这些因素影响浮力的大小。在这个探究互动环节,首先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有了基本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知。这样的亲身体验让学生有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促使学生顺利的完成第二项活动:科学探究。探究得出的结论以新认识呈现给学生,再结合之前旧的感性认知从而形成新结构。这还不够,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还应该给学生发展潜能的空间。所以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深刻理解这些因素影响浮力大小的原因。这不仅让学生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新结构,也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了提高。

三、课堂检测环节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

在课堂检测环节的设计中,除了要求检测题的层次化、精点化以及知识的覆盖全面化,更应该注重学生在通过这些检测之后的自我提升和发现,即以“旧”带“新”,这是一条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捷径。例如:在“浮力导学案”的课堂检测中设计了如下一个题:

如图所示,测得物体重力是8N,完全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示数为5N,由此可知水对物体的浮力是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是 ,物体的体积是 ,物体的质量是 ,物体的密度是 。

启发: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的密度?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教学法;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物理学科是前人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抽象、验证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基础科学,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它是高中时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学生仅学习课本当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然而,高中物理因为其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难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在这种困难面前,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给课堂教学带来压力。具体表现为:对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在乎的是期末考试的分数,而不是知识本身;课堂出勤率偏低,迟到、旷课现象严重;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那么,如何让提高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效率呢?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从学科发展背景和历史来分析,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都给出了新的尝试。

首先,案例教学法丰富了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这种单向性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全被抑制,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出,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观众。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成果完全表现在学生多背了几个概念,又知道了几个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在课程情感上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更是倍感吃力。案例教学法则对这种教学方式做出了改进。案例教学法重视双向交流,而双向交流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体,原来教学方式中的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主客体关系转变为教师学生互为主客体的主客体际关系。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给予相应案例,想起提出问题,然后指导他们查阅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主动进行的。在学生逻辑分析和缜密思考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这不仅是学生深刻的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也是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活跃了课堂气氛。

其次,案例教学法促使教学内容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大学是“象牙塔”,但大学不应该以此为理由而远离世俗的社会。当前的一些大学课堂,教师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教案若干年不做修改,知识理论体系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进程。结果是,对学生有用的和学生想学的知识学生学不到,一些陈旧的观点却充斥着课堂。这怎样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呢?案例教学法迫使教师关注社会现实,引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去印证课堂理论知识。只有把眼光投向社会现实才能把理论知识讲的生动透彻,传统教学内容中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只会让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消磨学生学习的耐性。案例教学引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基本理论知识的内涵,其深刻性和具体性远远优于教师乏味的理论说教。要运用好案例教学法,教师就不得不勤于搜集相关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

再次,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只是以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为目的,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此,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就找不到锻炼的机会。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会鹦鹉学舌的工具而已。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不只停留在捕捉理论知识的层面,它还要求对案例运用理论进行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应视为学生能力上的升华。与此同时,学生思考的结果随时由求教师给以引导,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的问题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可见,案例教学法在锻炼学生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知识储备上,也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上。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只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干预太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法要多样化,研究性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因此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实验;开放图书阅览室,让他们自己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出教学案例之后,首先要引导他们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的概念框架,提出预期目标。其次是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进而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反复修改论证,确定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案,再次根据研究方案进行探索研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作好实验记录,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而得出研究结果。然后对研究的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检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交流。

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品格,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

总的来说,学以致用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并提升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也让老师在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这恰恰表现出教学环节中教学相长的特点,这一教学方法值得高中物理中不断推广和深化下去。

参考文献:

[1]朱亚平.分析高中物理新课程取向与物理教师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认识生物多样性教案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新课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新课标要求,并探究全新、有效的教学途径。

一、精心设计学案,做好教学铺垫

学案的好坏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提高的关键,也是整节课的风向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精心设计学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案,引导学生明确教师思路,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了解。为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学案的精心准备。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之前,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为学案的设计做好铺垫。由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是对运动学中基本概念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等内容的巩固,所以学生已经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并对于生活中重物和轻物的自由落体现象司空见惯,这就为巩固和复习知识埋下了伏笔。

因此,教师首先要确定这一章节的重点知识,即: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等;而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与其轻重无关,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发展史,帮助学生认识到任何假设与猜想都必须经过实验验证;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物理发展史的史实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领悟推理奥秘,意识到猜想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应以史实为鉴,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与正确的认知观,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消除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最后,设计探究式教学方法,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猜想、假设、推理、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保障全面提高

由于高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所以我们认为高中物理教学应采用分层策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教师讲解知识的理解能力也不同,教师对知识讲解的难易程度与速度快慢程度掌握难以恰到好处,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即: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例如,在教学“摩擦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失去了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的知识性不强,且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会激发后进生的回答兴趣,能够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对中等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摩擦力和运动方向一定相反吗?”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全面了解产生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条件,只要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回答出来;对于优等生来说,这样的问题略显简单,可以这样设问:“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力拉叠加在一起的两个木块时,木块与地面的摩擦力有多大,摩擦方向向哪?”这就需要学生清晰掌握摩擦力的知识与性质,才能正确解答出来,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与作业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体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所有物理知识中,每一个定律的发现、每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作为保障。例如,在复习“圆周运动”时,很多学生对于竖直平面中的圆周运动理解并不深刻,尤其对于物体通过圆周最高点这一条件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用“离心轨道”来演示钢球在竖直平面中所进行的圆周运动,让钢球从轨道的较高一端的不同位置自由滚下,由此可以观察到,只有在钢球的位置达到足够高度时,才能使得钢球顺利达到环形轨道顶点,并保证在这一过程中不会跌落,沿着轨道进行运动。借助演示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钢球在圆周最高点和最低点处对轨道形成的压力,以及压力和钢球高度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明白竖直平面中圆周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贴近生活操作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都可以成为实验素材,如在教学物体重心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个电灯泡,在距水泥地板一米的地方垂直下落,学生惊奇地发现,灯泡落地后竟然没有摔破!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立刻展开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最后得出受重心位置的影响,灯泡落地时底座先着地,因此从一米高的地方落地也摔不碎。这种随堂小实验操作起来简便、快捷,不会占用多少时间,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废弃资源,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与实验器材联系在一起,不但可以节约实验材料,而且达到了一定的环保效果,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充分意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四、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