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认识角教案

认识角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31:29

认识角教案

认识角教案篇(1)

在此我来说说我的备课设想

(一)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在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材料)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沉,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后面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在探究中解决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就应该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

这堂课我就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表1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问题产生

2.表2学生合作辨别三角形三个角的情况——初步探究

3.表3学生根据表2自己的发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感悟

4.用小棒搭三角形学生自己质疑,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领悟,问题解决

(三)评价——在做中体现。

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最后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评价。——也就是表一中的我的收获。

同时在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展现做中学。

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而课堂“活”起来才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显示学生的虎虎生气。要“活”必“动”,“动”了必“活”。

多感观地“动”。即嘴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

嘴动。嘴巴是表情达意的小喇叭,所有得人心思想,观念,感情都要通过它来传送。课堂上我让学生尽情地读,说,议,问。要创造让学生发问的机会,培养对问题寻根究底的精神。

耳动。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眼动。学会观察,能有顺序地观察。

认识角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

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折、画等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过程与方法: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与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教学重点:

建立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学会画出在方格纸中三角形底上的高。

教学准备:

例1中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三角形纸,1副三角板,用木条做1个四边形框架和1个三角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第51页主题图,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形状是三角形的?根据学生回答贴出例1

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教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三角形。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三角形。(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教师:观察这些三角形,(隐去实物,显示出三角形图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让学生充分观察,自己总结出特征)

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2)教师:对照图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3)操作: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按要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并相互检查。

(4)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练习十第1题

2、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在日常生活中,桥梁支架,自行车车身,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形状的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学生分组活动:

①用木条做一个四边形和1个三角形框架。

②拉三角形的框架和四边形的框架。

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完全确定。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2)讨论,怎样才能使这个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呢?验证:

现在老师在这个四边形的对角处再加一段木条,再请一个同学上来拉拉看,会发现什么?(不变形)这又是为什么?

(3)教师:找找你们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练习第54页第4题。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

先看书第53页例2后,拿出锐角三角形纸片,按书上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检查。

检查方法: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

观察折后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说明折痕与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什么关系。

(3)

打开被折三角形,介绍高和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与折痕相交的这条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折的三角形中标出底和高。

(4)

我们还可以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画高的方法。

(5)

学生观察讨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高与底互相垂直)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第54页练习十第2,3,5题。

2、第53页课堂活动第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7页的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用实验操作探索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根据这个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到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发现任意三角形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在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想引入:

教师: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任意给你3条线段(小棒),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猜测)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找寻规律:

1、教学例3:(初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每人用3根、5根、4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三角形,看在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摆时每两根小棒要首尾衔接,相离相交都不对。

(学生在猜测与交流中发现4根同样长的小棒无论如何都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2、教学例4:(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

要求:4人一组开展量、算等操作活动,讨论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①每个人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条边的长。(可用mm作单位)

②4人依次把自己所画三角形的各边长记录在下表中。

③计算并填空。

三角形(1)三角形(2)三角形(3)三角形(4)每边长任意两边之和

与第三边比较

(2)

讨论。

①结合量、计算、比较,你有什么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②解释为什么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而用3根,5根同样长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③3根小棒的长分别是10

cm、4

cm

和18

cm,用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注意:答案不止一种)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任意两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就可以肯定这3条边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重要的数学知识?采取了哪些方法学到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5~58页例5,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体验用猜想、验证等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根据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感受实验操作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6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创设情景

(1)“啪——”的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小勇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配上一块,可是,玻璃已经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死人!”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2)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后,再请学生口答:应该拿哪一块呢?为什么?

学生1:拿第一块,因为那块最大。

学生2:第一块虽然最大,但是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无法确定。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拿只有一个角的这块玻璃去配,其形状大小是不确定的,另外的两个角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学生3: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

(结合学生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角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相邻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了。)

2、揭示课题

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三角形中两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确定了。说明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中蕴含了某种规律,到底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探究新知:

教师: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1、讨论验证的方法教师:现在我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先想一想自己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可能有下面的方法)

方法:

(1)量角。

(2)把三个内角对折或剪、撕下来拼合成一个平角。

(3)通过图形的转化得出结论。

(演示:两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我们知道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同学们现在有什么发现?(等于把正方形的内角平均分成2份,360°÷2=180°)

2、学生自主操作,验证猜想(课件出示探究任务)

(1)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验证一下。

(2)

把你的想法和操作过程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当发现学生采用“量”的方法完成后,一定要激励学生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提示:还可以通过折、剪、撕,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进行观察。

4、汇报交流

学生:(量角)量出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测量有误差,实际结果可能在180°左右。(板书出三类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加法算式)

教师:为什么要测量3个三角形?(要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而所有的三角形有无数个,三角形按角分,一共有3类,我们就一类一类地进行验证)教师出示3类三角形粘贴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同学采用的是“量”的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对折或者撕下三角形的3个角拼成一个平角。)

及时请该生上台展示拼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验证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直角三角形下面板书:180°),现在请大家也采用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来验证其他两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都是180°学生验证完后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分别在两类三角形下面板书:180°教师用课件完整地展示三类三角形拼成平角的过程。

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5、取任意两个三角形进行比较再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

(2)因为右边三角形的面积大于左边三角形的面积,所以右边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大于左边三角形的内角和。(

6、知识回顾:

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要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碎玻璃去配”了吗?(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中两个角被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取其中有两个角的碎片,延长两条边得到的三角形就与原来的三角形相同。)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第5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小结: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如果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2.第57~58页练习十一第4~8题和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了什么内容?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五、拓展升华:

认识角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初步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学中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①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②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直接出示三角尺,问这是什么?你知道他为什么叫三角尺吗?你能找到其中一个角吗?(学生找角).了不起的孩子们.接着出示长方形纸张,钟面,剪刀等让孩子们找角.引出课题.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唤起学生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让学生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观察实践,引导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剪刀、钟面、三角尺。

这些物品中都有角,你能找到角吗?指一指角在哪?

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2、初步感知,指角

(1)师:说起角,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的身边,瞧,就连我们学习用的三角板里也藏着不少角呢!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三角板,观察上面的角,找出其中的一个角,像这样(教师示范摸角的顶点)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把自己找到的一个角,指给同桌看看。学生找角,同桌互相指)

(2)同学们做的可真带劲。可见,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数学家们给角的每部分都起了名字,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边说边板书)反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3)师再指课件上第二、三个角:谁来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判断角

(5)创造角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触觉中感知角构造,进行自主探索知识,明白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角的边是直直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老师也创造了两个角,你能比较他们的大小吗?

2、游戏互动发现角的大小。

同学们可真聪明!做出了这么棒的角.

那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听老师的要求:你能用活动角摆出一个较大的角吗?怎么使它变小呢?(生随教师要求活动变换角的大小)

同桌游戏:偷偷摆出一个角,然后拿出来比较,谁大谁就赢。

师生游戏: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角,它的边很长,你们谁敢来和我比?

(

师生互动游戏

)

教师小结(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说):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是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叉开的口大,角就大,叉开的口小,角就小。

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

小?

(书42页3题)

学生各抒己见,交流想法。(电脑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创造角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本质的认识,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轻松攻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体验感悟,画角。

(1)师:你们看,角多神奇呀,你们喜不喜欢它?那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

(2)微课学习画角。

(3)追问:应该怎样画角呢?

小结:先确定角的顶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4)你们会画角了吗?试试看。生画,师巡视。并展示学生画的角。

【设计意图: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

第1题

判断角。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是不是角,是的请露出你的笑脸,不是的用哭脸表示。学生判断再抽生说理由。(课件出示书第42页的第1题。)

第2题

看看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第3题

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

【设计意图: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机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五)课堂小结,知识内化

孩子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角,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知道了角的哪些知识?

微课小结。

(六)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认识角教案篇(4)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教师角色

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当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课程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其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能力差等问题较为明显.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案例教学方式的实施效果,也限制了学生对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1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基本状况分析

1.1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基本内容

案例指的是通过对特定的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使其反映出生活中某个特定内容.行政管理案例则是对行政管理实践中某个方面特定内容的真实场景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以后,充分结合行政案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把握案例中蕴含的行政原理,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方式、工作作风、工作要点、沟通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行政管理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以政府为中心的行政管理部分的基本事实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当前行政管理的基本状况,分析行政管理能力,并针对行政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和解析,以提升学生的行政管理认识,培养学生行政管理能力.在适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培养具备过硬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从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转化自身的角色定位,由传统的知识传输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使学生成为行政管理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2行政管理专业推行案例教学,转换教师角色的必要性分析

在行政管理专业中适用案例教学不仅仅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所决定的,也受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点的制约.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要求为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培养出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管理素质、综合性的管理能力等特征的专业人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能够学习和把握行政管理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也需要具备处理突发状况及紧急事项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而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行政管理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分析,通过案例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进行谈论、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思维.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承担起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特点的把握,利用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行政管理思维,并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另外,受到行政管理学科社会属性的制约,行政管理事务往往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政府机关的公共产品管理活动,都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单纯依靠理论讲解是无法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的.而以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生活实践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分析、讨论,才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推行案例教学方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充分的实施必要性.

2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案例教学认识不足

当前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维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维,其以理论教学为主,习惯上使用板书和课本进行教学,他们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征和需求,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策略过程中,往往由于担心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而不愿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甚至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观念制约了案例教学的适用,也使得教师无法在案例教学中恰当发挥自身的作用,不能有效指导教学进程,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在教学过程中仅仅用几个简单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将案例教学法简单化、片面化,不能让学生充分置身于模拟案例的环境中进行谈论和分析,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也有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要利用案例展开教学进程,教学过程以案例为中心,甚至每节课都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解.这种方式过于夸大了案例教学方式的作用,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开来.事实上案例教学以实践视角为指导,其需要依托于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理论认知,其不可能完全取论教学方式.

2.2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知识结构未能满足案例教学需求

当前许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不足,对教师的招聘和培训均以理论教育为基准,忽视了教师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教师甚至直接从政治学或者社科学转就业而来,自身的行政管理基础薄弱,特别是经济学和法学知识知识欠缺,且原有知识较为陈旧,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另外,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就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还要以负责人的教学态度研究学生的特征,把握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这就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经过日常的积累和学习,并积极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方式的顺利开展.

2.3教师对案例教学方式把握不足,案例使用不规范

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到角色误区中.部分教师采用了自由教学法,提出教学案例以后,教师仅仅提出一个教学任务或者讨论论题,就放任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和分析;部分教师则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担任了“演说者”的角色,提出一个案例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和讨论以后,就自己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演讲,忽视了学生作用的发挥;部分教师则认为自己应当在学生之间承担“裁判者”的角色,当学生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就容易为学生居中裁判.上述几种方式都损害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让学生充运用自己的思维,开动脑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这几种角色定位都是不恰当的.另外,案例教学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特征和学习基础,而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基础性分析,选用的案例或者篇幅过长或者过于复杂,使得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充分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

2.4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不强,师生缺乏双向交流

长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不管是对教学任务的安排,还是对学生作用的分析都存在着不少问题.这种错误的角色认知使得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倾听者,其被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愿意主动思考,也不愿参加问题分析和讨论,甚至当有想法时也不愿表达,学生主动性受到制约.另外,由于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专科教育中每个班级的授课人数一般都在50到60人.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效果不佳,甚至部分学生在整个教学阶段中都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过.

3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案例教学方式的内容及应用的分析,针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教师的角色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并有意识的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师能力等方面进行发展,从而正确的处理案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推动教师观念转化,重视教师角色定位

推动案例教学方式实施的重点是要转变教师的思想认知,正确分析教师角色定位,让教师在案例教学方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教学效果的改善“.教学法只有充分触动到学生的感觉器官,并激发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发挥其积极的意志作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才能够真正的发挥教学方法的效用.”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案例教学方法中的角色,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定位,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的特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引导者、辅导者角色,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学习目标,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作为倾听者,要能够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对案例的分析;作为学生的导演者,为学生安排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分配;作为学生的答疑者,要为学生解答遇到的疑惑,并纠正学生认知中的错误,分析学生解答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处理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2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完善教学物质条件

行政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离不开教师的推动,同时案例教学法又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具备足够的行政管理知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知识,同时又要能够从行政管理事务中提炼出适当的案例,并利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组织案例教学.因此,高校必须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一方面要为教师创造足够的专业学习机会,通过组织培训活动、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提升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增强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合作,利用挂职或者顾问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深化教师的实践认知.同时教师还要强化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进行专业研究,促进案例教学方式的实施.另外,高校还应当在物质条件方面进行完善,适当运用小班教学方式,通过控制班级人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同时还要充分改善学校的物质条件,为学生准备案例教学所需的影像设备或者计算机设备等,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促进案例教学的推进.

3.3搜集案例资源,根据学生情况适当使用案例

鉴于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重要地位,高校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合理促进资源共享,推进高校合作.当前诸多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方式都较为落后,许多教学案例过于陈旧,甚至学生们能够在网上搜索到答案,因此,搜集案例资源,促进案例资源更新是推进案例教学的关键性因素.高校作为重要的资料搜集者,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竞争机制,鼓励众多行政管理人员参与到案例创新过程中,强化案例更新,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促进资源共享.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重视对案例的选择和适用,通过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按照案例的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的消化吸收.

3.4发挥学生积极性,推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活动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参与作用同等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例如利用小组合作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造小组中起到作用,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主动进行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让自己从当事人的角度考虑,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结

案例教学法是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其在行政管理专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角色转换不积极等问题的发生也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为了更好的促进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适用,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高校和教师都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明确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准确定位教师的角色,让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我,从而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虹波.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组合———以《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教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1).

〔2〕苏曦凌,黄舒婧.运用案例教学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

〔3〕吴江,叶永成.强化网络教学拓展实践教学平台———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手段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4〕吴江,叶永成.树立三大意识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5〕陈路芳,谭玉龙,杨建亮.对提高民族地区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思考———以广西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调查对象[J].高教论坛,2009(08).

〔6〕李中生.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行政管理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认识角教案篇(5)

关键词: 三角函数 案例教学 有效解答

三角函数章节是高中阶段数学教材架构体系的构建“枝干”,同时也是教师讲解、讲授等实践的重点和难点。三角函数章节内容是初中阶段函数知识内容的“升华”,同时也是高等数学函数章节知识的“基石”,其作为一种基本初等函数,在解决生产、生活等实际问题中运用广泛。常言道:根基牢,地动山摇稳不倒。要达到科学、高效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就必须“打基础”、“重训练”,强化书本数学习题解答的有效训练。案例教学是不同阶段数学学科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其需要着力主攻的难点和薄弱点。而案例解答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功效已经被教学工作者所共识。笔者现就三角函数章节案例的有效解答这一话题做探究和分析。

一、三角函数案例解答应注重师生深入互通,体现双向性。

教育运动学说认为,案例的讲授是课堂实践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实践进程的重要部分。案例的讲解应该体现并传承课堂教学的双边特点和双向特性,师与生对等交流、生与生合作探讨等多向、多边活动应渗透并融入在其中进程。但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教者的个体讲解或学习主体的自行探索的单向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在三角函数案例解答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将自身的引导功效发挥出来,组织和引领高中生进入到三角函数的案例讲解研析中,紧扣问题要解决的要求、思路的确定及方法的甄别等都需要深入互动、讨论,在深入的双边互通中,达到探究实效、共进互赢的期望。

如在“如图所示,α、β分别是坐标轴上的一个角,其度数分别是30°和300°,OM,ON分别表示角α和角β的终边。(1)分别求出与α,β两个终边的相同角集合;(2)求出始边在OM的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案例讲解中,教者实施互动式讲解活动,主要围绕在表示角的度数时,如何做好角度制或弧度制之间统一的话题,组织高中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教者根据所出示的数学问题及要求,在他们自主研析的基础上,与他们围绕思路的确定及过程的确认进行双边探讨活动,一起分析研究解题思路,一起辨析解题过程,并明确告知他们,找出在[-π,π]范围内与α、β都有相同的角度,再根据任意角的概念和角集合的表示法,可写出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时所有角的集合。同时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时要切实注意角度制和弧度制之间的同一性问题。

二、三角函数案例解答应注重讲练融会贯通,体现发展性。

教者是主体进程实践中的“引路人”,探究疑惑的“释惑者”,以及认知探索的“推进者”。教者的一项任务,就是通过有效、精准的“导引”形式,有力地推动他们开展探知和研析活动。高中生在研究、分析、探寻三角函数案例的进程中,会遇到许多“超越”自身学习实际能力的要求和标准。此时,教者就要发挥指导功效,在他们的解决三角函数案例的“练习”中,实施有效指导,弄清题意,理清层次,点明联系,从而确保三角函数案例解题深入推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二者不是分割、不衔接的,而是联系、相贯通的,成为讲练合一的有机整体。

问题:已知角α终边上有一点P,它的坐标为(x,3)(x≠0),并且cosα=3/10x,求sinα和tanα的值。

学生进行解析实践:根据题意可知,这是关于三角函数与方程方面的综合性运用题,涉及三角函数的定义等内容。

教师适当点拨:在该问题中,要求出sinα和tanα的值,还是要求出点P的坐标x,同时要注意α所在象限的位置进行讨论。

学生围绕解题要求进行思路完善,并着手进行该问题解答活动。

教师强调:关键要注意α所在的象限不确定时要采取分类讨论的方法采用研析。

高中生按照教师点拨和强调,开展合作提炼解题方法活动,得出其解法。

三、三角函数案例解答应注重解析方略提炼,体现策略性。

在解析上述案例基础上,总结提炼环节,组织他们对刚才获得的解题思路及过程进行“回味”和“思索”,要求他们对其所确定的策略进行提炼和总结。高中生结合所得思路及所解过程,认识到:“该问题借助三角函数内容,运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策略。”高中生在教师有序引导下认识到:“该问题解答中,通过函数的图像性质及三角函数函数区间的求解实现了有效解答,这其中蕴含了数与形结合的解题方法。”

教师因地制宜,围绕“数形结合”解题思想进行专题讲解活动,对该解题思想的本质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明确说明,并向高中生指出其在三角函数章节中的运用,并展示案例进行巩固强化,从而让高中生对该解题思想有切身、具体、深刻的认识和掌握,提高其解题技能和素养。

通过上述三角函数问题的讲解活动,高中生对解题思想方法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运用。教育学指出,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技能及技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无论在三角函数章节,还是其他数学学科章节中,问题解答活动的讲解,应注重对解题方法或策略的讲授,对典型数学内容的应用,以题讲解,让他们通过亲身探究、实践和辨析,对其有感性认知。同时借助于教师的科学专题讲解,对其内涵、特点及事项等方面深层次掌控,深层次地认知和掌握知识,保证在其方法策略运用中自如、高效、科学。

教师应强化课堂活动进程中问题解答的组织和推动,注重内在能力素养的培养,将数学解题变为主体前进和发展的“跳板”,开展精心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认识角教案篇(6)

一、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孰轻孰重?

案例一:《角的度量》

片段一

师:(多媒体演示:两个大小接近的角)哪个角大呢?

生1:角1大

生2:角2大

师:看来仅仅靠观察是不够的,能不能用活动角来比一比呢?比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顶点要对齐,边也要对齐。

师:"对齐"在数学上叫"重合"。大家发现角1比角2大,大多少呢?能不能像量线段一样,找一个单位量一量呢?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选择合适的工具量一量。

片段二

学生利用纸条做成的10。角(操作中师生共同命名为"小角")量角,并展示后。

师:角1用3个小角拼成,角2用4个小角拼成,大一个小角。拼时有什么感觉?

生:特别费劲。

师:为什么呢?

生:想让小角的顶点对准角的顶点,边也要对齐。

师:有什么希望吗?

生:如果小角能多一些就好了

师多媒体演示。

片段三

师:(用由18个小角拼成的半圆形,即量角器的雏形)量角(不是整十度的角),有几个小角?

生:2个多一些。

师:再把小角分的小一些,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这18个小角分成了多少份?

生:180份。

认识1度的角。

案例二:《角的度量》

片段一

师:(教师板书课题后)会画角吗?

生:会。

学生板演画角

师:(两个大小不同的角)比一比,哪个角大?

生:角1。

师:大多少呢?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角的度量

片段二

师: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讲给同桌听。

生:有度数。

师:哦,你说出了角的计量单位"度"。

生:有线。

生:大的数字是正的,小的数字是反的。

师:量角器上有两圈数,外圈和内圈,读出内圈上的所有数,再从起点开始,读出外圈上的所有数,这两圈数有什么不同?

生:相反。内圈是从右向左,外圈是从左向右。

生:外圈有短线,内圈没有。

师:十个十个地数过去,量角器上分成了几个这样的小份呢?

生:180份。

认识1度的角。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两位教师有着对教材的不同处理,但不同的处理反应出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与对学生思维特点的把握的体现。

"成绩与能力,技能与思想,水火难容?"这是我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后产生的第一个思考。应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终级评定,而且在一些地区应试愈演愈烈,于是,急于求成,好大喜功成为一些教师的终极目标。 "多快好省、灌输训练"下,孩子们成了掌握技能的训练机,题海战术再度成为数学教学推崇的成绩提升器,甚至还有教师考前猜题押宝……面对这样的教学现象,我们不禁担忧:数学课终究能给孩子留下些什么?屡做屡错、屡错屡改,这便是一些地方数学课堂师生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也因此,即便是在一些优秀的教师的课堂上,也将这种应试下的技能训练折射的淋漓尽致。

两个案例最终都进入了对1°角的认识环节。案例一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体验了因量角的需要而产生量角器的过程;案例二中,教师则将量角器作为一种现成的工具,因为要量角所以要认识量角器,带领孩子们研究点、研究边、研究刻度、研究线。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孩子们在运用量角器量角时,哪种教学方式下更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升,我想这个结果是不得而知的。案例一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原理、形成类比,从自创的工具逐步导向规范的工具,案例二则是直接将冷冰冰的工具置于学生面前,生硬的理解与记忆,两个案例中的孩子们都在体验,但不同体验产生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数学课不应该只是教数学,教数学知识,更应该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一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负责的教师,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教学固执地停留于眼前的成绩上,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思维受阻甚至僵化,长此以往,何谈学生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提升?我们应该在提升自身对教材、教法、教学的研读能力,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作为抓手来提升学生的成绩,应试与素质绝非水火难容!

二、循序渐进,巧妙折中,孰更合宜?

案例一:《角的度量》

片段一(感知1°的角)

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

师:用手来比划1°的角,2°的角,3°的角

生:2个1°是2°,3个1°是3°。

师:多少个1°的角可以拼成10°的角?

生:10个

师:多少个10°的角可以拼成一个半圆?

生:18个

师:一个半圆里有多少个角呢?

生:180个。

师:180个1°的角。

师:有没有比1°还小的角呢?

生:0.1°、0.9°。

师:有比1°大一些的角吗?

生:100°、200°、300°。

师:这半圆里有多少个角呢?

生:180个。

案例二:《角的度量》

10°的角为一个小角,在自制的以10°为一个单位的量角器上读角,分别读出10°、20°、60°的角。

师:我们把小角分的小一些,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请你来读角。

生:22°。

师:你是这么数的?

生:2个小角,里面又有2个小小角,所以是22°。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60°,有6个小角,每个小角里面又有10个小小角,所以是60°。

师:怎么数就不会这么麻烦了?

生:标刻度

生:用量角器有刻度。

可能读到此,大家会觉得,两个案例是对两个不同的知识点的处理,为什么要放在一起研究呢?我想说的是,对于1°角的认识,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思考?案例一中,教师遵循知识难易层次,从1°角的认识开始,到2°、3°、10°、20°,再到比1°小,比1°大的角,教师在这个环节设计的很丰满,体现了极限的数学思想。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刚刚产生了1°角的认知,凭空出现的多个角为学生对1°角的感知形成干扰,不利于学生对新知的巩固;案例二中,教师则巧妙地借助10°小角,清晰地将其均分呈现出1°小小角,在数读角的过程中,经历了自制工具到规范量角器的过程,可谓一举多得!折中的切入教学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10°角开始,到1°角,再到大角,虽然缺失了案例一中的极限思想渗透,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学生也正好吃饱吃好。

因此,教材的灵活处理也应基于学生更好的学,应该为学生的更充分的学服务,教师要充分的预设到"跳一跳"的高度,让孩子们 "能摘到果子"。

三、深度拓展,宽度延伸,孰才生本?

案例一:《角的度量》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有用吗?

师:比如椅子,如果设计成

你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做成什么样就舒服了?

生:设计成直角的就舒服了。

师:如果是这样呢?

生:那就是沙发了。

师:如果是这样呢?

生:那就成了桌子了。

生:那就成了床了。

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案例二:《角的度量》

师:(多媒体演示蜜蜂出洞侦查花粉画面)蜂窝口是六边形的,120°的角。

师:(多媒体演示丹顶鹤"人字形"画面)估一估这是多少度的角?

生:40°、60°、80°

师:这是一个110°的角,是金刚石的角度,是自然界最美的角度。

师:大家要带着探究角和研究角的眼光去观察角,量一量角。

认识角教案篇(7)

关键词:会计专业;税法课程;角色扮演;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80

0 引言

税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兼具法律与经济两个专业的知识,不但有对法条的理解,还有对公式的推导与应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未能重视学生的思维、技能与个性发展,教学方法枯燥、课堂乏味,学生兴趣不浓,或者由于缺乏实践,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强,影响了教学效果。近年来,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由于极富特色与成效,逐渐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那么,如何在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开展教学活动呢?

1 角色扮演教学法内涵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注重教学互动,重视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在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首先要熟悉纳税范围,找到自己属于什么税种的纳税人,然后根据基本理论知识,然后计算出什应纳税额,再查找可抵、可免、可减的项目,你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包括税率、计税依据等,寻找最佳的途径,为税务筹划提供服务。通过角色扮演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抽象、枯燥、纯理论的税法教学,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价值与成就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当前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会计专业的税法课主要以讲解基础知识结构为主,很少和实际生活中的税收相结合,故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同时,由于课堂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对税法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进入到理性认知及实践应用方面。此外,因为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很少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见解,也没有办法提出学生的看法,疑问总是被搁置,缺乏对办税流程的全面展示,压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探索能力,填鸭式的税法学习,容易让学生对知识左耳进右耳出,“水过鸭背”,学了就忘,对办税流程的实际情况更是不了解。实际上,当前企业需要的是对税务知识有充足了解,并具有一定经验的实用性会计人才。在处理企业日常销售业务的过程中,需要灵活变通,不仅要熟悉主要客户的开票要求,而且不能影响公司的正常税务处理,给企业带来企业的风险,现在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用刚毕业的没有实践经验的税法相关专业的学生去报公司的税,大部分是需要有经验的又有理论基础的会计。

3 角色扮演法在会计专业税法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3.1 合理选取教学案例

在税法课程中应用角色扮演法,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合理选取教学案例。税法课程理论知识点多,税法内容繁多,故案例应与理论知识点相关,且涉及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来说,选取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与吸引性,来源于实际生活与工作,最好是广受关注,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案例,这样既能聚焦学生影响力,还能提高对税法知识的认识。

3.2 注重对情景环境的合理设计

真实的情景环境有利于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氛围,而且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与反应。所以,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真实、合理的情景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扮演会计角色。同时,保证实训材料的充足。会计日常工作中的专业用品主要有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等,还有剪刀、装订机、封皮及账绳等。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形成良好工作习惯,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3.3 合理设置角色

在会计专业的税法课程中,涉及大量的税务与法律知识,对每种会计角色的要求也会各不相同。因此,在税法课程的角色扮演教学中,对角色的合理设置也非常重要。教师可让学生去体验不同的角色,如会计主管、出纳、成本会计等,让学生在扮演这些角色时,更好地掌握相关税法知识与实操技巧,不但锻炼了自身综合能力,还增加了自身阅历与自信。

3.4 角色分配和任务的执行

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后,教师还应根据班级及角色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个人左右。分组后,为每个角色分配工作,由学生自主或讨论完成角色人物。完成角色分工任务后,教师应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保障学生用积极心态去完成任务,达到预期效果。

3.5 合理设计与安排课堂程序

在税法课程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x不开教师在税法课程中对课堂程序的合理设计和安排。具体来说,教师应从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环节做好相应工作。每次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先向学生布置下节课需扮演的案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与查阅。在课堂上,根据教师所讲知识进行相关计算,并简要阐述计算中使用的知识点,然后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指出其中的错误或不足之处,归纳总结出最合适的答案。完成了每次角色扮演后,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对角色扮演案例作出的总结与归纳,然后就存在的疑问提出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谨慎、周全思维给予肯定与鼓励。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学生对税法知识的了解更进一步,逐渐由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层面,对更好地开展实践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4 角色扮演法在税法教学中应用价值

传统的理论税法教学不能满足当今企业对人才需求,学生尽管能通过理论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税法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未必能够胜任,所以在税法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将学生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具体的企业实践运用中。

第一,锻炼了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入角色扮演法,学生可在真实的情境下对案例进行分析,并采用自己的处理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明显提高。第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及团结协作意识。在角色扮演法的应用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个角色,而多个学生在参与这一过程时,需要对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有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且有利于他们树立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对日后进行团体活动具有积极意义。第三,提升了教师的业务物质与能力。角色扮演法的实施,全程需要教师的参与,如选择案例、设置角色、分配任务、总结应用成果及问题等。若想保证这些环节的顺利与有效进行,离不开教师的全过程参与和掌控,如事前搜集资料、加工材料、形成案例及改进不足等。为例实施角色扮演法,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才能保证角色扮演法的高效进行,达到理想的效果。

5 完善角色扮演法在税法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当前角色扮演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仍不够成熟,若想进一步发挥该方法的作用,要求教师应对现阶段角色扮演法的相关情况进行不断改进与完善,以提升税法教学的效率。

5.1 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至少会包含2种以上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在税法课程中的应用,也应辅以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比如,在W习“消费税”“增值税”相关知识时,先采用讲授法,再采用角色扮演法,必要时辅以其他方法,从而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5.2 合理处理师生的关系

在角色扮演法的应用中,毫无疑问,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也发挥着主导地位,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有两者协调、契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作为主导的作用,负责对整个教学进行观察与调控,密切注意学生的角色扮演情况,学生发表了观点并作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5.3 积极完善税法角色扮演案例

角色扮演法的应用,对案例及课上时间把握要求均较高。在选择案例时,往往需要经过深入思考与多次修改。但是,当前的税法课程法在应用角色扮演法时,可用的案例仍然比较匮乏,大多是匆忙或临时编写,严谨性与科学性均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对税法角色扮演案例进行不断完善,以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

6 结语

由上述可知,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基于当前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上课氛围枯燥乏味等,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时必须紧密结合课程实际,并积极完善应用中仍不足的地方,以不断提升税法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养新一代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