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一科技论文

初一科技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5:08

初一科技论文

初一科技论文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教学;信息技术教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课程编入初中教学任务中,对于我国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太过深入讲解,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传授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应用基础,为学生今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基础。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适用性和正确性,对学生今后是否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理论与技术陈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信息技术这个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结合在一起学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决定了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必须要保证新颖和有实用的价值。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及物理等学科有所不同,信息技术的学习不具有传统学科的连续型学习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学习最先进、最前沿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但当前我国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理论内容陈旧、重复,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失去了原本信息技术的教育意义。当前的初中教材已经不能反映出信息技术理论的最新成果,它的一些观点已经被时代淘汰。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技术内容也比较落后,大多数软件已经更新换代,旧有的软件功能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新的理论和技术才是信息技术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后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

2.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差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基本上是教给学生浅显、易懂的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基础的信息技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的教材还存在着实用性差的问题。教材的知识体系不连贯,不利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系统性的储存、记忆,到最后学习到的知识在应用于实践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还存在着一个问题,教材上给学生的列出的学习内容部分偏难,特别是一些信息技术的计算机软件和应用的部分,教材上的相应步骤列举繁琐,如果学生原本没有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基础,在具体操作时就会容易出现问题和错误,还有一些软件的相关操作过程中运用的一些知识也是初中生未接触到的,学习时就会给学生带来困难和阻碍。在学生学习过后,不仅对知识容易忘记,还不能实际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计算机操作,缺乏实际意义,容易让学生失去对信息技术深入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初中生普遍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3.教材忽略信息人文的教育

信息技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它与传统的的学科不同。信息技术在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方面逐渐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人文方面的发展。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重视信息理论和计算机操作的教育,但是忽略了信息人文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不利于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当前,黑客等扰乱网络信息安全的人,通过邮件或网页等的手段来传播木马病毒,盗取别人电脑设备中的信息,还有人利用信息技术制造、散布各种虚假信息,给人们带来恐慌,引起网络的混乱。对于这些缺乏信息素养、缺少信息人文道德的人,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不全面的问题。所以信息技术的人文和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初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初次接触信息技术,极有可能因为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而做出危害信息安全的错误行为。

二、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1.要及时的更新、调整教材内容

学生是未来科技进步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国家发展的接班人,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是当前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学生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的时期,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陈旧与过时的问题,保证教育工作跟上时展的步伐。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落后,主要是最新的理论成果没有纳入到教材里,造成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的滞后。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收集信息技术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选取一些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编入教材,让学生及时的学习信息技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要选择当前社会正在使用的一些软件和各种应用,必要时可以选择未普及的最新技术适当编入教程,增加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师应该及时的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掌握具有前瞻性的信息技术软件及应用,在教材未及时更新时,适当的增添和补充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内容,拓展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新内容。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者及教育工作者们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材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删除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陈旧部分,及时更新,确保初中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为今后的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技术发展好实用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在发展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意识到教育实用性的问题,学生不能一直在象牙塔中困顿,必须将教育的实用性作为教材编写的重点。对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缺乏实用性的问题,我们要正确规划教材的教学重点,在教材的理论编写方面要做到将最新理论的基础编入,再循序渐进的介绍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成果,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编写教材,保证初中生可以了解并熟记知识,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出现,影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作为编写过程中的原则,让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构架和体系,以便今后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同时,我们要严格规划教材中关于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内容,选择当前社会正在使用的一些软件和应用,必要时可以介绍前沿性的一些技术软件。当前,教育工作者要调整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不实用部分,将教材的理论内容建立系统、连续的知识体系,将信息技术的计算机操作繁琐、偏难的部分重新编写,甚至删除,确保初中信息技术教材让学生学到可以运用到实际中的知识,更好的发展信息教育。

3.教材包含信息人文教育

信息技术的人文教育正如信息技术的第一颗扣子,扣好这颗扣子才能更好的继续学习信息技g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发展时间短,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重点都还在实践摸索当中,对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在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教育同时,加强信息人文的教育。教材可以编入信息技术的相关案例,将信息安全与信息责任的重要性教授给学生,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的相关社会责任和人文素养,扣好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颗扣子。教材可以编入一些信息技术的活动任务,让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相关练习,教育学生对网上的垃圾信息的抵制,使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做到遵守信息技术道德、遵守网络法规。信息技术的道德修养关乎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和进步,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是否有信息人文、道德的教育,关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民族发展的基石,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信息技术是当代中国研究、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更好的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水平,才能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融入信息化社会打好基础。因此,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价值更是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努力钻研,完善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好的培养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广艳.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阴山学刊,2014,(3).

初一科技论文篇(2)

关键词:开放式办刊 审稿 网络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科技期刊的编辑处理的稿件都是与自己专业相近或是比较熟知领域的论文,在稿件初审和送审过程中很容易就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逐步由专业型大学向综合型大学发展。转型后的学校开办了很多以前没有的新专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而作为高校科研及报道的载体――学报,也要刊发以前编辑不熟悉学科的科研论文。另外,由于现在期刊为了提升自身刊发论文水平,扩大影响力,普遍采取开放式办刊,投稿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些编辑以前不熟悉专业的相关稿件也纷纷投过来。由此,编辑处理这类稿件时,初审及找相应审稿专家送审遇到困难。为解决编辑在审阅此类稿件时遇到的问题,本文提出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稿件初审及快速定位审稿专家进行函审,该方法具有初审稿件定位准确、查询定位审稿专家方便快捷和易于实现等优点。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稿件初审

稿件的“三审制”一直是各编辑部最基本的工作准则之一。初审是“三审”的第一步,相当于进入科技期刊的门槛。初审具有重要的作用:准确定位稿件,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快速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初评,并有助于抵制“一稿多投”等不良倾向。只有编辑初审通过的稿件,才能送交专家审阅评议学术价值。因此,编辑做好稿件初审工作,对学术期刊质量提高和期刊发展有重要作用。

通过期刊网络资源对稿件进行初审。编辑在收到自己不熟悉专业的稿件时,可以通过网络上期刊资源对稿件进行初审。具体实现过程如下:首先编辑要通读稿件,对稿件的作者、题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和参考文献等信息要有初步了解。然后编辑要找到比较权威及种类比较全的期刊网络资源,目前,国内主要有CNKI中国知网(省略)、万方数据(省略)、维普资讯网(省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aper.省略)等期刊网络资源。接下来编辑需要登录以上数据库,通过网站提供的论文检索项进行检索,包括“题名”、“关键词”、“作者”或“全文”等项,在检索项内输入初审论文相应信息进行检索,在检索结果中尽量阅读最近已发表的文章,并与稿件内容进行比较。重点注意“一稿多投”、“抄袭”、“创新性”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具体判断标准参考如下:①判断稿件内容是否属于“一稿多投”。有些作者为了晋升职称、学位毕业等对论文数量的要求,在自己原有论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或是将原论文中的数据、图表进行一些变换,就重新投稿,并且稿件内容与作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雷同,这就属于“一稿多投”。②判断是否有抄袭行为。阅读检索到的论文,发现稿件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与已发表的论文一样,甚至连参考文献都相同,只是对一般资料及数据进行了修改,此种情况属于严重的抄袭行为。③判断稿件主题的创新性。以上两种方法也可以帮助判断稿件的创新性,通过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判断稿件内容的创新性。

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对稿件进行初审。编辑可以通过相关网站发现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稿件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靠性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检索专业数据库的滞后问题。还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检索更多的文章及消息报道。目前比较实用的搜索引擎有百度搜索引擎(省略)、Google搜索引擎(省略.hk)、中国雅虎搜索引擎(省略)等,在选定的搜索引擎网站输入稿件“题名”、“关键词”和“作者”等相应信息进行检索,通过搜索到的相近内容,对稿件快速定位,然后进一步与搜索结果对比,查看稿件内容是否为热点研究问题、稿件创新性如何、有没有抄袭现象等,对比分析后完成对稿件进行初审。

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稿件进行初审。要避免和减少论文中的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不良学术不端行为,使学术期刊真正成为学术交流园地。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LMC),是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避免和减少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可供期刊编辑部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的文字复制率,并支持各刊自建比对数据库。此系统于2008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对于已经申请此系统的编辑部,都会由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办公室分配固定的用户名和密码。编辑可以通过此系统对稿件进行初审,主要操作是登录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网站(省略ki.省略、万方数据:省略、维普资讯网:省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aper.省略)进行稿件题名和关键词检索,这样就可查询到与送审文稿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专家,然后再对这些初选的专家逐一进行“作者”检索,查看其近期的情况,如果研究成果比较多,职称和学历等符合审稿专家要求,即可确定为送审论文的审稿专家,查找联系方式进行送审。

通过参考文献作者获得审稿专家信息。编辑在找寻审稿专家时,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到本文参考文献中找合适的专家。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多数都是本研究领域很出色或者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在引用文献的作者里面挑选合适的专家对稿件进行审阅。在挑选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对参考文献出现的拟定作为审稿专家的审稿人进行个人信息、发表过的文章和联系方式查询,这样就可以通过参考文献获得的信息,加上网络资源获得的审稿人联系方式,联系相关专家对稿件进行审阅。

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网站获得审稿专家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现在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网站,编辑可以通过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网站找寻相关专业的审稿人,这些网站大部分都提供了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方向及领域、个人联系方式等信息,编辑可以通过此种方式为稿件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在查询过程中可以通过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信息网(省略)点击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链接进行查询。但是有些查寻到的拟定审稿专家,苦于没有联系方式,无法进行稿件审阅,这时编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寻拟定审稿专家联系方式等信息。

结语

利用网络对稿件进行初审和专家送审,一方面可以对文稿的创新性、抄袭、一稿多投等现象进行有效的初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查找和补充新的审稿人,充实和更新编辑部的审稿专家库,避免涉及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论文难以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的问题,从而可以准确地选择到合适的审稿专家,提高学术期刊的审稿质量和审稿的时效性,有力地促进期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南轩:《网络资源在科技学术期刊审稿中的作用探讨》,《编辑学报》,2005,17(6):442~443。

2.居自强:《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文稿的初审工作》,《编辑学报》,2005,17(1):58~59。

3.张洋、梁丽:《多种途径实现科技期刊的稿件初审》,《编辑学报》,2008,20(2):116~117。

4.黎贞崇、唐莲英:《网络审稿人的选择及实现方法》,《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5(1):68~70。

初一科技论文篇(3)

一、萌芽探索期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萌芽探索期。在这一时期,邓小平作为中央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制定了许多科技政策,并对此有过深刻论述。邓小平在1954年政务院讨论教育工作时,以及在1961年《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中,初步回答了一个基本问题,即我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

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看到了科学的重要性。1957年,在西安干部会所作的报告中,他曾明确指出:虽然我们有很多的高技术人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那些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这一表述表明,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明确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把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列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段时期内,邓小平针对当时党内不重视科技人员,轻视专业性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现状,强调要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他在1954年政务院政务会议上发言指出:现在要普遍提高他们(科技工作人员和知识分子,笔者注)的工资待遇是很困难的,但是对于那些拥有真才实学以及为国家或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应该适当的提升他们的福利待遇。在1961年《新型干部人才选拔》文件中又指出:我们需要加强对干部人才选拔的重视,要真正的选拔出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优秀干部。同年,党中央颁布了由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该文件明确指出科技工作人员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虽然这里说的科技工作人员仅限于企业中的工作人员,但实际上是对一个时期以来将知识分子视为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想的纠正,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时期,邓小平没有受到文革,初期党内左,的思想的冲击,大胆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发展的思想,如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问题,科技人才的选拔问题,科技人才的待遇问题,高科技人才的照顾问题等。可见,这一时期邓小平主要是围绕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为其科技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初步形成期

从1966年到1975年,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在这10年中,虽然邓小平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长期处于被批评和斗争的环境中,但仍然不能影响邓小平始终重视国家科技发展的那颗澎湃的心。在后来文革中遭迫害的同志得到平反后,邓小平复出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他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背景,坚持正确的科学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主抓的科技工作也是成果显著。在1975年由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会议上,强调要把重视科技发展提升到现实层面上来,还要保证做到落到实处。又对在文革,期间受到影响的农业、教育、军队和工业生产中涉及科学技术领域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改革。通过改革整顿,科学技术工作得到了改观,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这一时期,邓小平首要整顿的就是军队和工业生产,要求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在1975年的党中央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大力发展科研事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对此,他强调:这不是小事,也是装备问题,也要研究,定型。可见,邓小平对加强军队科学技术建设的决心与重视。他指出:同时,也要请管国防工业的同志把科研工作抓紧,因为现在确实有好多军工产品,由于技术没有过关而不能正常生产。能够让大家专一的研究一项伟大的技术,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方法。这些思想一方面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又使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以后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在主抓军队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975年8月在讨论工业发展问题时,邓小平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他强调,要坚持加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针,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创新转为自己的技术。 有一些原材料,我们一时解决不了、必须进口的,还是要进口一些。在谈到企业的发展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关系时,他认为,科研工作是发展工业的重要途径,应增加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的数量。101975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汇报时,进一步强调: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退。上述讲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科学技术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系的正确观点。

纵观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科技思想。例如,他主张要把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到工业、农业和军事领域,使科学技术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四人帮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反对发展科学技术,打击知识分子,使得中国的各项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邓小平主持工作后,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科技思想,从而使中国的科技事业走上了正轨,这也标志着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的初步形成。

三、发展完善期

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到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时期,也是邓小平科技思想发展最全面、最丰富的时期。在此期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并将此确定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核心思想,这也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确定了理论基石出。

邓小平曾多次与科学家探讨科学技术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作出新成绩。对此,邓小平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和阐述。1977年,在他主持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强调:所谓的劳动不单单只是体力劳动,相对的教育和科学事业都是伟大的劳动事业,都是需要大家来尊重的。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从这次讲话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意在号召全国要摆脱四人帮的错误思想,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科学技术。这一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主管科学与教育工作。他首先鼓励全党乃至全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重新调动了文革期间受到影响的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强调了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性。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都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要准确地把握当前的社会生产关系,做到通过科技的创新来发展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认为只有掌握那些高端的技术,才能在当时的世界社会环境中有一席之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因为,科研事业能够稳固国家地位和促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极其迅速,科学技术领域产品层出不穷。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提出,使中国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轨道。确定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就成为当时函需解决的问题。对此,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引进作过多次重要指示,从而形成了科技发展必须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思想。1985年,邓小平在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蓝皮书中提出,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需要改革,需要解放和发展新的生产力,通过科技的创新来带动新的社会经济革命. 1988年,他在听取了改革制度的一系列相关报告之后,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争取尽最大的努力把科学技术发展落到实处,尽快的感受到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上述论断的提出是他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标志着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体系的真正形成。

四、小结

经过大量收集、梳理和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讲话和文章,我们能够看到,纵向的时间顺序和横向的问题指向是认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依据,本文关于邓小平科技思想发展阶段的分析也据此而来。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科学技术已经上升到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高度。对此,邓小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工作方针和政策,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些思想从提出到完善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科技思想发展的思想脉络,即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始终是与中国工业、农业、国防、经济和科技等工作密切相连的,立足现实、实现理论创新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重要整体性特征。充分认识其科技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全面把握。以往学界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中,虽然也重视其科技思想,但是缺乏对其发展过程的梳理。而历史性地梳理并呈现邓小平科技思想发展的纵横向内在逻辑联系,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现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及其内容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改革的内在关联,这不仅对于我们理解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逻辑脉络尤为重要,而且对于理解邓小平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无疑增加了很强的历史佐证。

初一科技论文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STS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85-01

STS教育是以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者为基准进行教学,在基础知识中融入STS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超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教学,而STS教育思想正好迎合了物理教学的这种趋势,把科技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基础教育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给学生,而且重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形成,然后在根据这些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践行了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我们对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学中的渗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学中首要问题。

1.STS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的影响

1.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是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然而如果仅仅指示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STS教育以多方位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基础知识后,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中适当拓展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未知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1.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地理论联系实际。物理这门学科是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的,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让教学适用于社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一成不变,STS教育加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而且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实践来体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1.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科技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对于经济还是教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技让教学手段的变得多样化,也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纷繁复杂,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适应社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STS教育结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把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了解科技的魅力,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的实施对于物理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对多方面知识的汲取,尤其是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因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那么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都会视为权威,所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此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2.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样长期下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枯燥无味地课堂氛围,让学生对物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但是现代物理课堂有了多媒体教具的加入让传统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物理声音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不同的音频文件让学生来感受声音,然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2.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实验来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中如果了实验的操作,那么物理课堂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实验课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以这样的方式来渗透STS教育更能为初中生所接受,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科技知识,比如在初中物理中电学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电路图的连接,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知道电的产生,以及对现在生活产生的影响。

2.3把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其实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与我们社会生活相关的例子,因为教材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最终我们的学习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初中物理有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力学,而力学在生活中涉及的面那么多,如果全部都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解的话,学生不仅不能够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对这种授课方式产生一种排斥。如果我们能把书本上的内容生活化,比如在讲弹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带一个皮筋来让他们拉伸,用不同的力度拉伸看产生的弹力大小。

2.4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让学生变废为宝。创造是打开思维最好的方式,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现在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许多问题,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废物经过自己的发挥创造赋予新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总结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是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试卷中,在这种教育体制下,过度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很多理论知识在没有经过实践后并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初中生处于基础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初中物理则是一门打开他们探索世界的一扇窗户。我们要把物理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科技,STS教育的渗透帮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也让初中物理教师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园.对初中物理教材中如何渗透STS教育的一些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11月

[2]稍亚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年第12期

初一科技论文篇(5)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有时事性、概念性、枯燥性的特点,推动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提高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就是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整合的产物。

1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产生、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等相关的技术与手段,具有开放、灵活、交互、共享和协作等优势。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展提供了极大方便。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成效,是新课程的重要要求。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能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多媒体演示、互动、辅助等方式,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及采取影音互动等形式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初中思想政治课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课本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开展式、拓展式、互动式教学,才能不断深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第四代媒体”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海量的多元化、特色化的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优势,不断丰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特别是通过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辅之以个性化、特色化、趣味化的案例,能够极大地降低教学难度,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载体进行教学和学习互动,还可以通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网站进行网上教学、网上互动、网上研讨等,开展教学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客等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不仅能够接近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和感情,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整合的原则

坚持围绕目标 尽管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辅助教学功能,但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过程中,必须把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教学目标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切不可脱离教学目标。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目标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找出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确保信息技术的应用符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的辅工具。因而教师必须围绕“双基”教学要求,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对“学情”的调查和分析,根据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理解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特别是要着眼于强化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实现特色化、趣味化以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

坚持务求实效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必须把务求实效作为重要原则,牢固树立“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初中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必须有利于构建主导和主体“双主”教学结构,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坚持务求实效原则,还必须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加强对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3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融合的策略

加大信息技术投入 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有效融合,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投入是基础,因而学校必须着眼提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信息化水平,大力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学校要大力加强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和环境,为初中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奠定重要基础。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学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信息资源库建设,创造条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网上论坛、微博客等互动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信息化平台。

提升教师信息素质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有效融合,必须提高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理念以及信息应用能力等信息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

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脱产学习与岗位培训、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使教师不仅成为技术应用者,更使教师成为技术设计者,以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推动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

强化师生教学互动 加强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有效融合,除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媒体等形式进行教学外,最为主要的就是要强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着力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同时提高学生的科技信息应用能力。强化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必须从过去的主体转变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手段,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4 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强化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有效整合,必须坚持围绕目标、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提升教师信息素质,尽快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杨露.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3(6):96-98.

[2]孙德宝.浅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学周刊,2012(25):138.

[3]王继文.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170.

初一科技论文篇(6)

关键词:科学本质观视角;初中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一、科学本质观视角下的初中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科学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理论上了,科学技术是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关键点,在初中的科学教材书上,有许多技术与科学的例子,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经历过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对微生物进行克隆,这种克隆技术让一个单独的细菌快速的繁衍出了一个和它体细胞结构完全相同的细菌群,第二个发展阶段时生物克隆技术,这个技术是利用复制遗传基因DNA对生物进行克隆技术,第三个阶段是克隆动物,利用第一个阶段细菌克隆的实验来对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由动物的一个细胞克隆出相同的一个动物。通过这三组的举例、实验,科学家开始证实克隆技术的真实存在,在1996年,科学家利用克隆技术克隆了一只羊,这只羊叫多利,多利的诞生最特别的是它不是由和卵子结合而生产出来的,而是将绵阳的卵细胞中所有遗传物质提取出来,使卵细胞变成了一个空壳,然后再从另一只羊身上取出乳腺细胞,将乳腺细胞输入空壳中,这个过程造就了一个没受过精还有新物质的卵细胞,经过卵细胞的分裂逐渐形成胚胎,然后再把胚胎放入母羊的体内,母羊经过分娩后多利就诞生了。克隆技术的诞生使科学技术在世界得到了重大的突破。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科学实验和技术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离这些技术都很遥远,教材上的内容普遍都是通过文字的叙述来得到实验答案,教师也不会去一一的解说实验过程,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挑选重要的科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对科学教材的专业术语进行口语化的解释,使科学教材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纳。

教师讲解完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和结构后,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例如,教师可根据磁悬浮列车的原理提问这种新列车与传统的列车相比较有哪些优点,为什么列车可以悬浮在轨道上方,这种轨道在行驶过程中有哪些优点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写在黑板上讲解,是学生在座位上一言不发的听课和写习题,是以全盘接受的方式去接受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的思想戴上枷锁,无法让学生自由的创造、大胆的创新,随着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通过寻找答案的方式去探究目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死记硬背,也不再是枯燥的只听教师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找回了科学热情,通过自己的研究领悟到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

在科学的不断发展中,科学知识在课堂上仅仅靠观察、实验、证据这三个方法去进行科学实验,导致教学内容变的抽象化,许多专业名词无法通俗易懂,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初中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去讲解课程,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方面是传统教学方式达不到的,例如:第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可使许多科学内容不再抽象化,使科学内容更加直观,加快学习的进度,使科学技术更通俗易懂。第二,教学方式从繁复的文字变成了简单的图片形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用反复的去解释科学现象。第三,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以粉笔和黑板为表达形式,而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让课堂更生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更有趣。第四,科学中的许多技术都是课堂上无法研究的,因为环境的限制,许多科学研究过程都需要用到大型器材和空旷的环境,但是,有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后,科学的技术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技术来进行演绎,使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再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讲解上,使科学以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也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也让学生对科学的技术过程更了解。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科学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未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这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在科学的教学方式上,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科学的本质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蓉.初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及提升策略[J].课程与教学论,2011,(3):53

初一科技论文篇(7)

关键词:经济;科技力量;机械化;战争与文明;文化矛盾与种族冲突

现代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力量。在西方文明中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机械制造、流水化生产都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开启了世界第一次、第二次的工业革命浪潮。这对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与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各个国家的现代经济的发展,仍旧离不开政治与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历史背景分析

从1949年中国建国以来,到现在为止是现代经济的发展时期,而中国每一个历史上的转型都促成了现在的经济形成。一是统一的国家背景。经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除了极个别的国家靠着战争大发横财以外,绝大多数的国家都饱受着战争的迫害,中国更是先经历了外民族的入侵,后在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之后进行了几年之久的内乱,中国经济一度低迷。而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整个国家成了一统的态势,社会环境的平衡与稳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二是人口基数多,劳动力资源丰厚。中国一直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占世界的比例重大。新中国以后全面投入到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优厚,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不论是时期,还是重工业发展为重点的时代,甚至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劳动力都一直在急速的飙升,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三是思想的一致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上下民众一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刚刚结束战争的时期,百废待兴,人民一心发展经济,提高个人与集体的生活水平,这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作用。在这样团结一致的情况下,面对生产中的诸多困难都能够迎面之上,使得经济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四是领导人正确的领导方向。时期,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满目疮痍,并且在国际上欠了巨款,这个时候急需经济的大力发展来还国际债务,重工业便被提到了日程上。邓小平时,则在一定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与世界接轨,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整个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政治历史环境,是战争之后统一的社会背景给予了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而经济发展的基础劳动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并且,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人们有着十分浓重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保障。而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则是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二、科技力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水平

现代经济与中国古代的传统小农经济不同,不论是经济生产的方式还是主要构成部分,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几次的世界大战明确的展示出了科技力量的巨大威力,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文明,提高本国的科技实力,在国际上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的经济依赖于科技力量。前苏联在经济、技术、人才和设备这几个方面对于中国进行了援助与支持,这使得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水平的基础,并奠定了与前苏联一样的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但是随着前苏联的瓦解、赫鲁晓夫的上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开始僵化,在经济领域方面得不到有力的支援,现代经济水平一度低迷。直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缓解了中国与世界的外交关系,开始让中国和平的走上了世界舞台,并且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与发展动力,使得现代经济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直到现在为止,改革开放的这一政策仍旧影响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正确的发展道路。科技力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国际话语权,小的方面则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而这每一个方面,无论是生活用品、吃穿住用行,还是国防力量都有着科技的影子。经济则是渗透到各个层面的,每一个产业的变化都会给经济的变动造成一场巨大的蝴蝶效应,科技这一涉及到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要素,更是直接影响着现代经济水平的发展。而今,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重工业与轻工业的舞台,第三产业正在迅速的崛起,这与原有的经济基础有着重大的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高,社会相对稳定和谐,并且随着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经济形态也在慢慢的转变,这使得第三产业呈迅猛发展的态势。其中第三产业更加包含着科技力量的影子,由此可见科技力量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甚至直到现在还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现代经济水平的发展,其初始条件包含着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凝聚力,为整个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环境,而科技力量则是现代经济转变与促成的重大的因素。科技力量的影响,使得现代经济有别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经济态势,也赋予了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因为科技力量的影响,现代经济的发展呈着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特点,它与时代和科技紧密相连,这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结束语

现代经济水平发展的初始条件包含着两大类别,一是特定时期的客观政治历史背景,二是主观的社会需求。政治历史背景则包含着政治上国家的统一、文化上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庞大的人口基数丰富的劳动力以及领导人正确的领导方向。而主观的社会需求则是要求现代经济与科技相结合,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实力。而这两方面的内容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浩欢 单位:北票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J].开发研究,2006,03:1-10.

[2]郑鼎文.试论政府对初始条件的有限干预[J].政治学研究,2006,01: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