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8:44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1)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xxx,非常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参加这次论坛,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我想社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社区文化阵地使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家喻户晓,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使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居民的心中。

三、要注重服务,才能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为社区居民搞好服务是我们党支部、居委会一班人一直坚持的工作理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繁荣社区文化活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得以不断深化。社区财力紧张,这大家都知道,但勒紧裤腰带,挖窟窿盗洞也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否则什么也无从谈起。我们先后投资6000多元购买了音响设备,投资3000元购买了跑步机等健身器材,投资15000多元购买了乐器、道具、演出服等,这些资金都是我们一班人四处划缘找来的,虽然辛苦,但经过这几年不断建设与发展,我们繁荣社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社区文化品牌,一些具有具有繁荣社区特色,并深受社区群众喜爱的活动得以固定下来、延续下去。我们的社区广场常年活跃着跳舞、扭秧歌、打太极、做保健操的居民;我们的老年文艺宣传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他们表演的《开门红》曾获得全市汇演二等奖,前段他们还专门请来教练排练了一些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文艺节目。小区组织的腰鼓队、秧歌队吸引了周边小区的爱好者前来参加,形成了以我社区为骨干的近百人队伍。尤其是文化广场的晚舞活动,每天有近500名居民参加,广大居民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成为了我们玉田县城夜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2)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兴海县社区建设工作情况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构建网格管理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是为发挥社区的服务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为进一步方便对社区居民的有效管理,我县按照“区域相邻、居住相近、管理方便”的原则,从原来的单一管理体制,将县城4个社区合理划分为18个网格,以网格单元为基础,成立网格工作小组,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形成了以“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工作格局,有力提高了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的社会效能。二是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平台”、社区调委会、治安联防队、志愿服务队等。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建立了“情系万家”便民服务微信群、QQ群,积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等活动。

(二)理清社区职能职责,实现社区职能归位。以服务支撑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实规范社区职责任务,减轻基层组织工作负担,落实“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的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主要从依法确定社区工作事项、清理规范工作机构和牌子、压缩社区创建达标评比项目和台账等方面,进一步理顺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职能部门及基层政府的权责关系,减少社区过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促进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共梳理出涉及县属和驻县17个单位,准入事项包括4项50个科目,精简取消社区公共管理、印章使用范围、达标评比、台账等事项目录共19个科目。

(三)开展阳光议事协商,实行社区民主决策。转发《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和《青海省城乡社区协商实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指导全县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建立健全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制度,规范协商程序,丰富协商形式,充分运用协商成果。充分做到了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解决群众的难事、难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力。

(四)推进社区居民公约,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完善社区民主监督制度,印发《关于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定完善工作的通知》,全面提高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依法制定和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议事决策规则,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各社区基本建立了完整配套的规章制度,建立“五必查、五必访”,“六必报”“六清五掌握”等工作机制。全县7个社区基本建立居民公约等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机制。 

(五)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支持参与社区治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做到精准“点穴”,开展扶贫救济、养老服务、妇女儿童福利关爱、文体活动、劳动就业等内容丰富的服务,提升基层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近期计划在精准扶贫异地搬迁“安多民俗文化村”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建设施优越资源,实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把城镇社区服务延伸到了农村。该项工作于2016年起,在大米滩村开展实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培育发展了1个社区卫生整治协会,近50余名志愿者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供志愿服务,加强了城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了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区建设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社区治理主体职责不清、社区自治机制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问题,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新形势、社会治理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社区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丰富多彩的公共服务。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3)

一、环境说话,让灵动的气息唤醒幼儿的语言兴趣

小班幼儿容易自言自语,语言讲述能力属于初级水平,注意力集中时间也比较短,所以要想在语言区中发展小班幼儿的语言能力,首先要让环境会说话。小班幼儿的生活环境,充满了童话生机,对于他们来说,花园宝宝的可爱,米奇米妮的活泼,海绵宝宝的有趣都是他们所喜欢的。小狗、小兔、小熊……都是富有生命气息的。我们在创设语言区域环境时要紧紧抓住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创设让幼儿乐进的区域环境。我们可以在地上铺上两色间隔的海绵垫,也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垫子,这样既可以增加温馨感,还潜在地为语言区划定了空间区域;我们可以在墙上贴上幼儿喜欢的卡通、动物形象,并组合成情境,唤醒幼儿已有的动画片经验;我们还可以运用吊饰营造温馨的氛围,如垂下的树叶营造树林的感觉,柔软的纱帘营造梦幻的感觉,透亮的珠帘营造神秘的感觉;最后我们可以投放开放式书架、地垫、靠垫、自制小桌、小沙发等,摆放一些形象可爱的毛绒玩具,吸引幼儿的参与,让幼儿产生乐进、乐玩的愿望。

二、材料说话,让互动的感官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指南》中指出:“我们应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不高,所以幼儿之间的交往较少,那么如何为幼儿创设多说话的机会,我们认为在语言区要充分发挥材料的互动性,让幼儿和幼儿、幼儿和材料之间交流互动,在互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1.生活性材料,让幼儿敢说

在小班初期,幼儿对于“图书”并不感兴趣,这时候她们对于图书往往是“不好看,不想看”,因为书中的形象人物距离她们太过遥远,不能唤起他们的共鸣,所以在这一阶段比较适合投放和幼儿生活经验相符合的材料,让幼儿在已有的生活情境中去说说,唤醒表达的欲望。如为了让幼儿互相熟悉彼此,我们可以在语言区的墙面上创设“我的一家”的照片墙背景,请幼儿把自己家的照片带来,在活动时互相介绍以下彼此的家庭,当然也可制成手工小书,让幼儿翻一翻,说一说。除了图片式的生活性材料,我们也可投一些生活中真实的材料,例如“魔法水果箱”,在一个密封不透明的盒子里,放进几种水果,请幼儿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各种水果的颜色、形状、样子,这样直观的幼儿熟悉的生活性材料更加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让幼儿会说。

2.情境性材料,让幼儿想说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活动必须融于情境游戏,语言区更应注重情境性的创设,例如我们可以把娃娃家“打电话”的情境移植进语言区,投放一架电话机,请幼儿互相用电话来交流,也可以投放一些象征性材料,如领带、围裙、胡子等,让幼儿模仿爸爸、妈妈、长辈来通话交流。除了这种幼儿与幼儿通过材料来互动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创造幼儿与材料的情境,如情境“小动物们在哪里”,我们可以在墙面或者版面上设置一个情境,在草丛、房子、小桥等后面、里面藏一些动物图片,再利用指偶玩具,让幼儿置身于“捉迷藏”的游戏中,幼儿化身为一个小动物去找一找其他小动物在哪里,并边找边说一说,这样的一种情境创设含有丰富的语言环境,幼儿在找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方位名词,还发展了表达的完整性、生动性。

3.声动性材料,让幼儿会说

现在社会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导致幼儿不乐意听,不会听,因此在语言区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倾听区就十分必要。在初期可以投放有声挂图,让幼儿先在倾听中跟读单个的词,扩充幼儿的词汇量。慢慢地投放录音笔点读,运用手工小书点读,让幼儿边听边看。除此之外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复读机,请幼儿带上眼罩,听一听完整的故事,再跟着说一说,在听说中发展幼儿的听、看、读、说能力。

三、指导说话,让适宜的引导培养幼儿的语言习惯

教师在语言区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如何有效引导幼儿,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把握既不过分干预,又不错失教育时机,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培养其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隐性指导自主简单

我们经常会发现每一个幼儿园的语言区都有一些规则指导,这些规则制作精美,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但是细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些规则幼儿根本就不会去关注,更谈不上遵守,所以我们在制定这些隐形规则时,必须要和幼儿一起制定,在问题中求得,这样因为是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在活动时他也会比较关注,也能看明白,也能自觉去遵守。我们制作的标志要简单醒目,让幼儿一看就明白,切忌用文字表示,教师可以运用隐形的指导去培养幼儿用适中的声音去说话的习惯、安静倾听的习惯。

2.参与指导适时适度

教师作为语言区域中的一员,常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但是我们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易产生冲突、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教师通常表现出来的都是参与活动以指令性语言居多,直接介入为多,介入次数过多,导致幼儿活动的自由自主完全丧失。我们的参与时可以多样化的方式介入,比如对于幼儿违反规则的可以示范性介入,对于幼儿出现困难的可以角色性介入,这样既保障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5C”目标原则;图式理论;阅读教学;导入

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课的教学成败,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而对其专业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课题组提出的外语学习的“5C”目标原则,对于中国英语专业教育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该原则,对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拓展和具体化。另外,图式理论,是指导英语阅读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阅读者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在对于篇章解码的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5C”目标原则和图式理论,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交叉运用,可以在英语专业阅读课的导入环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5C”目标原则和图式理论概述

1.“5C”目标原则概述。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和外语教师协会课题组于1996年公布并出版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目标》,并于1999年重新出版,新版名为《21世纪外语学习目标》,适用于大中小学英语教学。该目标即标题所指“5C”目标原则,它是《目标》主要内容的归纳,分别是五个以字母“C”开始的单词:Communication(交流),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联系),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y(社区)。“5C”具体阐释为:Communication(交流):运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际沟通;Cultures(文化):获取知识,体认多元文化;Connections(联系):联系其他学科,获取信息;Comparisons(比较):通过比较,发展对于所学文化和语言的洞察力;Communities(社区):能参与国内外的多语言社区。

2.图式理论概述。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强调阅读者已获得的背景知识在篇章解码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确切地说,图式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图式可分为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两大类。其中形式图式又可下分为语言图式和语篇图式。语言图式包括词汇、句法和语义等基本的语言知识;语篇图式则包括体裁、修辞结构和和连贯手法。内容图式可细分为主题知识、内容知识和文化知识。

二、“5C”目标原则与图式理论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背景导入中的交叉运用

(一)“5C”目标原则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背景导入中的运用

1.交流(Communication)目标标准的运用。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小组讨论,内部交流,集思广益,然后参与全班的交流,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主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英语阅读的过程并非单一的解码过程,学生的阅读行为包含有重新编码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是在与作者进行交流。“文学理论家注意到作者的意图永远不能被读者复原,作者也不能完全地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思。因此,读者要承担将作者不完整编码的信息部分解码的任务。”与汉语中所说的,通过阅读“神交古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英语阅读课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积极地投入这种与母语之外,甚至时空之外的作者的“交流”。

2.文化(Cultures)目标标准的运用。阅读背景导入中,文化导语显得尤为重要。每一种语言都有其产生和运用的文化背景,如果抛开文化,语言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同样,教师如果孤立地去进行语言教学而无视或没有足够重视相关的文化因素,必定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过来,在阅读课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经过一定的积累过程之后,学生就能够逐步理解英语语言的表现形式和其文化背景下折射出的思想观念之间的联系了。

3.联系(Connection)目标标准的运用。越来越多的学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第二学位学习的选择,因此,“5C”目标中“联系其他学科,获取信息”就成了可能。如果阅读课教师在背景知识导入上,能够将跨专业、跨学科的内容与英语阅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的热情必将大增。可以更进一步,联系学生第二学位课程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或可共同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学生第二学位课程的教材。如若不能实现,英语阅读课教师至少可以在选择上课材料时有意向第二学位课靠拢,选择与之有联系的材料或补充阅读材料。在选材确定之后,教师阅读课导入方面,跨学科联系会更加紧密。

4.比较(Comparisons)目标标准的运用。背景导入时,根据背景内容,可供选取的切入点很多,小到词汇、句法,大到篇章结构、文化特色、意识形态等,都可能涉及到L1与L2的偏差。例如,英语的“friend”与汉语的“朋友”存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的差异,两者不仅不对等,而且差异很大。再如英语中的表达“last but not the least”正好反映了英语“最后往往是最不重要”的意识,而汉语最后面往往是最重要或最好的,是用来“压轴”的。导入中,加入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比较,可以深化作为读者的学生对于两种语言和文化本质的认识。

5.社区(Communities)目标标准的运用。要认识到背景导入中社区功能的重要性,首先要强调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这一最基本的作用。它决定了语言,特别是我们作为L2的英语,必须要被利用到多语言社区中去,否则这种语言能力会降低甚至消失(Use it or lose it)。作为英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一的阅读自然不例外。美国的“5C”标准中的社区目标标准对美国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可行性,归功于其多民族、移民国家的特点,因此,美国本土外语教师很容易寻求目标外语使用者的帮助;另外,鉴于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原因,美国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外社区活动”。然而,对于国内阅读课英语教师而言,要想在导入部分体现社区目标标准,并非易事。但是,并非绝无可能,若有必要,在导入关键背景时,可以邀请英语外教“客串”,形成真实的“社区”环境。

(二)图式理论在英语专业阅读教学背景导入中的运用

图式理论和“5C”原则是不同维度的概念,但它们在阅读课导入中并不各自单独使用,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交融。阅读的材料来源于作者的创作。不论是作为高语境语言的汉语,还是低语境语言的英语,其使用者在创作他们作品时,都处于某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因而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超出了文本本身的意思。以下将从形式图式和内容图式的各分支来详细讨论。

1.语言图式的运用。英语专业阅读课中运用语言图式导入背景知识,是最直接的方式,属于“自下而上”的过程,是比较传统的方法。语言图式指阅读者的语言知识积累,包括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层面的知识。在阅读背景知识的导入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业已掌握的语言知识(阅读者的“图式”),并且在图式与所需导入的内容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作为桥梁,连接读者已知知识与未知知识,从而起到激活导入课程的背景图式。语言图式中的词汇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的效果。所以,教师在阅读导入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导入特殊的、可能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理解效果或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词汇。但是,如果沿袭国内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度强调语言图式在导入中的作用,必将影响甚至忽视其他图式的应用。所以语言图式运用时须把握好度。

2.语篇图式的运用。语篇图式包含阅读材料的体裁

(genre),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和语篇连接(discourse

devices)等。阅读导入时,针对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教师应有不同的侧重点。譬如,文学作品的背景导入,可能会侧重体裁和修辞。导入时,教师可能需要“唤醒”并激活学生的图式(已有知识)。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举例子或提问等。如果阅读材料是侦探小说,为了激活学生的图式,导入时,可以设置具有悬念的场景,并提供开放式答案,让学生提供自己判断或预测的结果,学生的阅读过程将会变得更加主动。

3.内容图式的运用。内容图式包含主题知识、世界知识和文化知识。内容图式涉及的面非常广泛,如针对某一具体题材所掌握的图式,或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教、文化、风俗等。凡此种种,基本属于非语言知识,这些知识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但不具备系统化的特点。英语专业阅读背景导入环节里,内容图式在特定的阅读材料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直接明了主题或产生对主题的兴趣,进而为他们在阅读时减小困难,并且阅读时更加主动积极。

三、基于“5C”目标原则和图式理论的英语专业阅读课导入原则

(1)必要性原则。不论是“5C”目标原则还是图式理论的运用,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必要性原则。导入环节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遵循哪种原则或目标,而是激活学生的图式,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导入的内容,所以不能生搬硬套,为了导入而进行导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中有时又出现令一种极端,即导入部分不够充分,甚至有教师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导入的环节。(2)渐进性原则。教师课堂导入时,要正确评估学生当前的图式,导入中一般不可能同时兼顾“5C”中的各项目标。所以,教师导入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做到由点到面,从语言图式导入开始,逐步发展为语篇图式的导入。内容图式的导入也需要尽可能深入浅出,密切联系阅读者已掌握的知识,否则导入同样会以失败而告终。(3)系统性原则。阅读的导入每次课都会进行,所以教师可以系统地安排每次导入的内容,不管是为了激活形式图式或内容图式,都可以以学期为单位为,或以阅读教材为参照,使导入的内容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最终实现“5C”目标中的某些项或所有项。

四、结语

“不理解——阅读速度慢——不喜欢阅读——阅读量小——不理解——”。这是长期以来困扰能力差的阅读者的恶性循环,英语阅读课教师可以将其中“不理解”这一环节作为突破口,在专业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中,将美国外语教学的“5C”标准和图式理论适时适当地运用到阅读课的导入过程中,增进学生对阅读材料背景知识的理解,增加他们阅读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大量阅读,最终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 考 文 献

[1]陆效用.美国世纪的“5C”外语教育[J].外语界.2001(5)

[2]斯琴,李满亮.从图式理论的视角看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陈慧芬,尹玲夏.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J].教育学研究.2004(10)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区域活动;同伴互动;教师指导;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B

一、区域活动的含义及重要性

区域活动(area activities)在英文中有很多的名称,例如,游戏区(playing area)、学习区(leaning area)或兴趣小组等。在我国,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常见的区域有语言区、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沙水区等。目前对区域活动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张哲将其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中根据教师提供的区域环境与区域材料,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进行的游戏形式” 。张博将其定义为“教师根据幼儿兴趣以及发展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本研究中,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教育目标,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使幼儿在互动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为主进行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称“《指南》”)提到,儿童的发展具有整体性,要注重目标和领域之间的整合与渗透,促进儿童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区域活动有机整合了五大领域,幼儿在操作中通过自身的体验使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得到有效建构。幼儿的学习具有生活化、游戏性的特点,这要求幼儿园要珍视其独特价值。《指南》中提到“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正是《指南》的具体和深化。

二、制订明确的规则,内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区域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进行的游戏性活动,在自由的活动、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他们的表现不仅仅是努力追求并捕捉外界环境中的可视形象,而且力求精确,他们的精神构建起了现实存在和自我实现的桥梁。为了使活动能够有效进行,必须制定明确的规则,内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把规则贯穿活动的始终。

案例一:我可以进来吗?

活动一开始,糖果、小雨、毛毛和琪琪进入了建构区的一区――积木区。正当他们开始准备玩时,源源走过来。源源:“我也想玩,我可以进来吗?”糖果:“你不可以进来,你看看墙上贴的规则,这个区域只能有四个人,现在已经满了,你到别的区域去玩吧。”源源:“你看这儿(指着建构一的规则),能进四个,你看这儿(指着建构二的规则),能进五个,你们用的小汽车就是建构二的,积木是建构一的,那我可以进来吗?”琪琪:“不行啊,你可以拿着小汽车去外面玩啊!”源源不高兴地低着头说:“那好吧!”

在这一案例中看出,幼儿有着强烈的规则意识,自我协调能力也比较到位,幼儿之间的冲突能够通过相互交流来缓解,将冲突降到最低。在与教师进行交流时得知,每当类似的事情发生时,教师一般是不会介入的,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幼儿的表现,期待幼儿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从中也能看出,其中制定的规则有不明确的地方,规则并没有指出两个区的幼儿在地域上要有界限,并且,也确实没有一块空间是给玩具区的。

三、提供丰富的材料,建构知识的桥梁

操作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幼儿隐形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区域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活动材料要对幼儿的游戏和探索活动提供支持,促进幼儿与其积极互动。

案例二:你看我们的停车场好看吗?

豆豆、红红、奇奇和小雪在豆豆的指挥下搭建了一个赛格停车场。正当他们相互交流欣赏时,大果走了过来。豆豆:“大果,你看我们的停车场好看吗?”大果:“不好看。”红红:“为什么不好看?”大果:“你看你们的停车场的颜色都是一样的,除了上面的小汽车。”小雪:“积木的颜色就是这样的啊,又没有其他的。”大果:“你可以把这些加入啊!(指着旁边那些粉色软积木)”奇奇:“这些积木是软的,小汽车放在上面会掉下来的。”豆豆:“对了,停车场有好多的废气,我们可以用这些软积木做排气管道啊。”豆豆:“大果,你觉得可以吗?”大果:“可以啊。” 四位小朋友开始按照大果给的建议进行改造。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能接受别人的意见,通过相互的交流,深化主题。但也不难看出,该区域内材料的提供比较单一,层次性材料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活动的进展。材料是幼儿开展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知识建构的依托。案例中,幼儿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积木搭建停车场的样子,材料本身的特性以及其特性决定的活动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获得哪方面的经验。因此,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层次性、探究性,丰富材料,建构知识的桥梁。

四、同伴的良好互动,推动游戏的深化

同伴互动是幼儿园中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心智成熟的重要表现。其在区域活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区域内的同伴互动,二是其他区域与该区域的同伴互动。

1.同一区域内的同伴互动

案例三:桥到停车场的转变。

糖果、毛毛、姗姗和琪琪四位小朋友来到积木区,刚开始都不知道要搭建什么,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交流。突然,糖果说:“你们看,这个积木像不像一个弯弯的桥?我们一起搭建一个大桥好不好?”其他小朋友说:“可以。” 琪琪说:“我来帮你拿积木,你想要什么样的积木?”姗姗说:“那我来当机器人,帮你搬运积木。”只有毛毛不知道干什么,一脸的茫然。不一会,一座桥就这样搭建好了。琪琪说:“只有桥,没有水啊。”姗姗说:“有了桥,有了水,是不是应该有船啊?”糖果说:“有了船, 上面肯定得有人。”琪琪说:“那我们来扮演角色吧,我当妈妈,你当爸爸。”这座桥就在这样的情境中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正在这时,毛毛从玩具区拿来一个小汽车,放在桥上面,说:“车在桥上行驶。”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成为桥变成停车场的关键,糖果说:“那我们接下来建一个大型的汽车停车场好不好?”四位小朋友终于一起开始工作了,还时不时商量着什么,尤其毛毛特别高兴。

这个案例中,糖果在整个活动中处于“领导者”的位置,他有着相对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使其在社会交往中处于有利地位。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能力强、社会经验丰富的幼儿往往扮演者共同建构者的角色,推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向着“最近发展区”发展。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幼儿之间团结协作能力不断增强。认知方面,幼儿通过共同解决问题推动智力的发展;社会性方面,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在角色游戏的扮演过程中,不断深化其对不同角色的认识,提高其适应力;情感方面,同伴之间的交往能为幼儿带来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并对幼儿自身情绪的调节能力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这个案例中,毛毛由一开始的不知所措、惆怅到后来的积极参与,体现出了毛毛渴望与同伴交流的愿望。

2.其他区域与该区域的同伴互动

幼儿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语言建构的。幼儿在用语言交流时,人际交往能力、理解的能力、判断情境交往的能力及自我组织语言的能力不断发展。不同区域的幼儿进行交往,使经验不断更新。经验的过程就像呼吸一样,是一个吸入与给予的过程,由于间隙的存在有了节奏,中间成了一个阶段的终止,另一个阶段的准备与开始。不同区域的儿童,所拥有的思维方式不同,其知识建构体系不同,与其他区域的幼儿进行积极有效互动,会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潜能。案例二中,大果是经常在美工区工作的幼儿,他对色彩比较敏感,从这个角度为积木区的幼儿提供了有利的建议,使停车场的建构更加多元化。

五、教师的适时指导,推进活动的进程

区域活动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为使区域活动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不断观察幼儿的兴趣、操作以及幼儿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对幼儿进行适时指导,与儿童一起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引导者、协调者,推动活动的进程。

区域活动是一种游戏性活动,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可能会由于某种原因对活动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并通过有效提问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幼儿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培养其创造性。同时幼儿的注意力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转移到所搭建的事物上,这遵循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要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原则。

六、活动后及时评价,升华区域活动的价值

区域活动之后,教师的及时评价与反馈是必要的。首先,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评价时要遵循科学、公正、客观、开放的评价准则,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使幼儿形成独特思维方式等为目标。其次,在进行评价时,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另外,教师的评价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如,在积木区,活动结束整理玩具阶段,这个区域的四位幼儿收拾到一半的时候,就匆忙回教室了,最后是区域外的萌萌小朋友帮着收拾完了。活动总结时,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或赞扬谁,而是提出了两个问题:“你们知道萌萌为什么最后一个进来?”“积木区的小朋友们,你们在活动结束后把积木放回去了吗?”积木区的小朋友低下了头,这下大家都知道了原因。老师接着说:“以后活动结束后,我们应该怎样做?”小朋友说:“把玩具放回原处。”接着教师带领所有小朋友为萌萌鼓掌。教师的这种评价方式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幼儿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中国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展示设计;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献标识码:A

The National Features in Exhibition Art

CHOU Yan-hua

社会进入文化世纪和文明时代的今天,许多展示设计逐渐走向以传承民族文化,实现地区间的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与信任为主旨。

一、展示的意义

展示设计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际、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并伴随着各种设计的流行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它基本含盖了文化交流、旅游展示、会议交流和商业展览等几个方面,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主旨的实施过程。会展业能够促进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文明、进步与繁荣,也对一个国家、地区以及城市的文化、文明、经济发展交流,促进本地区的对外影响和提高经济效益,加速招商引资并使其全面走向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展示设计新理念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几千年淀积起来,无比绚烂和辉煌的艺术精髓,是在该地区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体现出来的思维与表达的结晶。展示设计师在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思想理念,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在深层意识中连接起来,在设计师的酝酿、提炼和加工中,民族艺术中的工艺制作方法、原理、符号、特征、色彩以及某些表现形式,被借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并辅助以现代科技手段、新型材料和新的工艺流程,使作品给人以更深刻的思想共鸣和视觉感招力,在此种力量的躯使下,民族血液和精神力量得以升华。今天的展示设计师更应该从艺术家、教育者和文明使者的角度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做一个引领时代的传播者、教育者和开拓者。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大胆创新的激情、带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寻求新的设计方法和利用新型的装饰辅助材料,使设计理念和与之配合的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人性化、个性化、思想化,把艺术语言和思想的功能性汇为一体,用设计语言来创造现代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出符合时代观念,给人以身心健康和舒适的展示空间环境,让人在观展中赏心悦目。

三、设计师要深入解读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体现社会进步、时代风貌和文明是展示设计的目的,展示设计师要积极深入地调研和整理民族文化中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研究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艺术作品的基本造型、图案、色彩特征。去粗取精,对有价值的形象进行配色规律、形式美感、构成特点等分析和整理。研究各种纹样特点和特殊符号的含义,在做到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民族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也是设计师的文化积淀和人类思想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是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反映,也是现代展示设计师灵感和思想的源泉。展示设计具有显著的商业特征,也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酝酿设计创意时,也应该在有商业特征的同时,展现时代风貌和文化意识。设计者不仅要对参展商的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要注意挖掘本地区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意义,以富有特色的、民族的、或现代文化艺术语言进行形象化的阐述。因此,通过设计师直接、间接、再创造的方法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以自己掌握的设计技巧辅以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在信息飞速更替的今天更具时代性和永久性,设计出的作品与民族文化艺术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给参观者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其主题是“人类―大自然―科技:一个新世界在诞生”,通过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使地球的明天变得更好,中国馆外墙装饰有巨幅长城布景和京剧脸谱,显示出浓厚的中国特色,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此创造过程中,设计师总结了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和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找出了适合民族文化特征的形式语言,用合理的色彩、特殊的寓意,经过提炼、融合、成为设计师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在展示设计中,只有把握民族文化的本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文化的力量,才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信息并激发灵感,并且确定设计主题与风格,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加深内容的新奇感和丰富性,进而深化与创作出富有新意的造型、样式,但又不失民族风格的作品。要使民族文化作为设计作品的营养,设计师需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助对民族文化的感受引发自己的联想,以民族艺术的独特语言和视觉图像表达自己的创意,使得设计作品在融合时代特征的同时,保持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本民族的传统特色。

四、展示设计作品要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是民族艺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有关民族文化的含义。凡是在一个民族和地域长期发展,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的剪刻、中国结、戏曲、木偶、舞蹈、音乐等,都属于民族文化艺术,都是设计师提取的必要元素。 但是,展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区域内人们对展示的整体造型及表现方式的崇尚和追求,并使这种区域性的形象通过竞相模仿和媒体传播而形成一种极大限度的扩散性的社会潮流。同时,展示设计的流行又标志着一定区域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有的审美倾向及文化面貌,并体现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也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设计的展台、道具等必须讲究时尚,富有时代感和引领时代潮流的新风范;设计师对现代展示设计的思维把握应该是时代特征鲜明、三维空间和谐、视觉效果清新超前、参观路线灵活顺畅、材料应用健康新颖。优秀的设计大师们,会从民族文化中寻得灵感,从最原始的民族那里找到了启示,自然也就能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利用日益发达的物质和生产所带来的便利条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和技术手段的支持,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自成系统且独具特色的文化,现代展示设计,要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做形式上的修剔、语言上的提炼并融入时代气息。

五、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美感体现

现代展示设计,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形态中,要体现其外观上的形式美。许多展示设计,在其结构上就应用了以曲线、弧形、圆形等具有曲线特征的划分形式,使其外观和功能特征之间起到了密切协调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文化、审美能力也迅速提高,展示设计与社会发展、人文因素以及人们的文化素养相一致,因此,在展示设计中,应用了以曲线形态为主体,如圆形、弧形等抽象、具象、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形态,同时也突出了色彩及材料应用与造型形态划分,相结合的功能美。功能美是基于物质材料、自然属性而展现给人们的美。展示设计美涉及到功能与外观之间的协调关系,纯商业性质和以文化教育为背景的交流性展示,其功能和要求是不同的。任何一种展示设计其色彩、外形、空间划分和工艺、材料、质地的不同应用,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效应。纯商业性质的展示要求用牢固、耐用、防水、防火的材料,色彩上也要与特定的室内光线相一致;以文化教育为背景的交流性展示则要求形式上新颖、大方,设计上美观、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并突出设计主旨、目的和时代气息。把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同时展示设计的色、形、质等要素也要与不同人体的均衡、比例、对比以及参观路线的顺畅息息相关,除给人们一种长宽比例的整体适度感外,在整体造型、划分形式、尺寸的合理安排与它的颜色、材料应运于搭配又必须符合人们的基本审美情趣――既要巧妙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音符,又唱响了时代的奏鸣曲;既要体现出展示设计作品的与众不同和主题,又在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时不失时代潮流和大众化语言。此类展示才能达到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给观展者美的愉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品味,又能使现代展示在生动的时代气韵中充分洋溢出一种源远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主旋律。传统文化是经过创作而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审美对象,如著名民族舞蹈艺术《雀之灵》可谓抒情经典。那绵柔、富于力度的翩翩舞姿,那用高难度的形体动作和尽显孔雀个性和特征的语言提炼,尽现出的美丽和神韵,使人们沉醉和叹为观止。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美在这里更具有高尚纯真感,既可感、可触,而又妙难言传。总体而言,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民族文化也有着它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传播意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政治气候及不同民族风格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在中国特有的传统审美观念中,至少有两点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其一,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崇尚科学、崇尚自然。其二,是中国绘画和建筑艺术中所追求的神韵和审美理念。许多世界性展示活动促进了展示设计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相互掺融。在展示设计中除从本民族传统元素中寻找启示和灵感外,还应该把借签和挖掘的领域扩大到更多的民族。就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又互不相同,可以广泛的采取多民族的特点进行设计也可以广泛的与其它国家的特色相结合。

六、结语 展示设计是集经济与文化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且衔接紧密的实用艺术。展示设计既包含有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空间创造内容,又有商业实用美术的导向,还有街头广告的时尚意识与舞台设计相似的表现形式、艺术手段和总体设计思维。但是,展示设计更为突出地集中了各类展示艺术的优势,显示出其展示的多维性特征,突破了二维空间的平面假设形象的一种信息传达方式,不仅能使观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还能看到操作演示展品的过程,甚至亲自动手体验展品的魅力。从效能上看,也更为时尚,更能引导大众消费意识,更富有参展商的经营发展战略理念,达到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数倍经济效益的效果。因此,展览展示特别需要设计者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出的展台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商业效能。将民族文化的象征性艺术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以强化作品的张力为目的,在赋予其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延续和拓宽设计的视觉语言。要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觉和新的表现手法同时借鉴和吸收西方设计理念和表现语言,并与传统文化的神韵、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达到最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民族传统文化在展示设计中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定位,使设计作品散发出博大而包容的民族文化神韵。好的展示设计不但美在形式而且美在内涵,它应该既有高科技的形式美,又有理性思想的艺术美;既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崭新形式,又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社区交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英语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20-02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民族文化日益受到世界关注,国家间民族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在此契机下,民族高校英语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其中,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建立针对民族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符合民校大学生特点、具有自身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英语教学体系。

一、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一、二年级开设听、说、读、写等专业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开设翻译、语言学、文学等专业方向高级课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只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三、四年级由学生自主学习。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分别训练,忽视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影响英语学习效率;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将读写与听说分开授课,且课时较少,很难开展深入有效的训练。

现用中材料的覆盖面不够广,有些材料具有重复性。材料内容和实际运用距离较大,学生很难将课本知识运用到英语实践交流中。材料的时效性不够,有些材料已经跟不上时展,很难激发学生兴趣。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却没有涵盖在教材中,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的意识。教材中材料难易程度的安排不够合理,不符合由易到难的学习认知顺序。另外,全国通用教材是从汉语和汉文化角度出发的,不能满足民族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

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众多,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呈现多样性。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不尽相同。不同的知识基础、文化背景、学习动机,习得英语的方式必定不同。另外,民族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于本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社会,作为将英语作为第三语的学习者,习得的过程和方式必定受到本族语和汉语的影响,具有不同于非民族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英语教学模式的特殊性。现在所采用的教学计划、方法、教案,以及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安排课外活动等,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非民族院校英语教学的模式,不能体现自己的特色。如果盲目跟风,“一刀切”地采纳非民族高校的教学模式,忽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概念和理论的梳理

英语是一种实践技能,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实践”是指英语应用能力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完全为交际实践服务,学生运用四项技能完成交际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化训练。

“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重要的关于知与行关系的教育理论。他认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好,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即知行结合。“从做中学”的理论对民族高校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杜威认为:在学校,教师不是将观点强加于学生,或是强迫学生形成某种习惯, 而是作为一名社会成员,选择对学生人生具有重大影响的观点,并协助他们对此做出恰当的反应。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在课堂上所听记到的内容是可以预习的,这些内容在实际交流中也不经常使用。而现代英语教学提倡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技能,逐步将了解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动应用知识,最终达到经验的获得。在民族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对于丰富教师教学认识,改革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学得阶段,应引导学习者提升到习得阶段,因为只有达到习得阶段,学习者才能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克拉申主张第二语言教学应以习得为主,学得为辅。他认为,人的头脑有两个语言监察系统,有意识的监察系统和浅意识的监察系统。学习者要有充足的时间,处在最佳情感状态下,才能运用监察系统关注语言语法的正确性。最佳的感情状态是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将焦虑感降到最低状态。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动,忽视了直接运用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习者足够的机会进行大量的语言交际活动。因此,要以教材为框架,加强教学中的互动交际,培养学习者在实践中的语言应用能力。

20世纪70年代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后,“交际教学法”逐渐引起国内外语言学家的注意,成为主要语言教学流派之一,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被视为外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此后,我国英语教学领域开始关注交际教学法,一些学者开始编写和出版了适合中国学生特点的交际法教材。如:李莜菊的语言交际及交际能力的三维一体论,以其它应用语言学家有关的理论为基础,立足中国英语教学现状,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交际教学法的内容,而且将其切实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

三、培养民族院校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教学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