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与管理

社区与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9 11:00:40

社区与管理

社区与管理篇(1)

关键词:和谐社区;社区管理;社区自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23-02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微观层次来看,就是要构建和谐的社区。一个成功的、各方面关系都和谐的社区,从管理体制创新的方面来考察,应该是一个社区与政府之间以及社区各个主体之间互动都很好的社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要以和谐社区建设为基础,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一项就是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即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强政府”和“大社会”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机制,这种体制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这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的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管理秩序[1]。

一、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社区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位于市区西北部,东起解放北路,西与盐都区张庄街道接壤,南至建军路,蟒蛇河,北至黄海路,皮岔河。街道自1983年成立以来,经过2003年社区区划和2005年街道区划调整,现下辖12个社区和2个村,区域面积10.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余人。辖区内有商业大厦,第二实验学校,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等重点企事业单位,是盐城市区传统的商贸,文化,教育,医疗中心。先锋街道党工委下辖党委2个,分别市城西村,东河村。

先锋街道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三者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它所建立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是: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委会构成的街道社区组织的一个领导系统;由业主委员会、治安联防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和财政经济委员会四个工作委员会构成了街道社区建设的执行系统;由辖区内居民、志愿者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构成的街道社区建设的支持系统。虽然先锋街道利用其准政府的力量在其社区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拓展了社区服务、发展了社区卫生、繁荣了社区文化、美化了社区环境,加强了社区治安,但是它仍然属于政府导向型的管理模式,必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没有转变

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依然是以直接管理为主。街道办事处有明确的行政级别,是一级“准政府”,街道干部由上级任免,所以街道尽管意识到自己需要转变职能,但是从根本上还是很难转变角色,街道管理的事务较多,负担较重。街道不仅要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还要面对区委、办、局下放到街道部门的任务,例如市政管理科对应的区委办局有13个,具体的工作内容有28项。政府管理社区的手段还是直接干预,管得太死效果不佳,也导致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还不高。

(二)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公益性不足

从目前民间组织的活动状况来看,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发展存在公益不足的特征,当前慈善公益类民间组织只有3家,民间组织难以在社区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民间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结构不平衡,某些类型数量的相对不足而某些类型数量却相对较多。当前一些群众活动团体占民间组织的绝大部分,而慈善类、服务类的社区组织数量却较少,层次较低的传统型社区组织占社区组织的绝大多数,层次高的现代服务型社区组织比重较小,另外,绝大部分社区民间组织缺少专职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固定的活动场所、规范的组织机构等。而一些行业协会也因为资金短缺,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社区参与明显不足

我国的社区组织在民主选举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先锋街道以及大部分其他城市的社区还没有做到实行居民直选。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名单事先已被确定,选举过程也不是真正的民主选举,大部分的居民不了解所在居委会的干部候选人的具体情况,另外因为居民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发言权,所以他们也不关心这些事。既然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做出社区相关事务决策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就难以提高,也就导致了社区参与明显不足。

二、和谐社区构建对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诉求

(一)社区服务多元化的诉求

和谐社区构建中对社区服务的质量的要求很高。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社区服务的对象从原来的特殊困难群体,已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乃至社区内各类机构,社区服务的内容从简单的单项服务发展成为多元的、全方位的系统化服务,创造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设施服务与互助服务相结合等多种服务形式[2]。另外,随着社区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之前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与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由政府包办一切的社区管理体制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快建立各种能够提供便民、利民生活服务的组织、团体,并鼓励个人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这样调动各方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可以使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可以为居民创造一个健康、安乐、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社区居民自治的诉求

社区居民自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区的建设有赖于居民的社区参与。居民的自我管理不但可以提高和谐社区建设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障社区管理决策的民主性。社区居民自治,其实质是基层社会民主建设的发展,是居民在社区中当家做主人的体现,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各种社区组织,加强群众民主参与,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实现稳定和团结有序,进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诉求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社区的稳定有序,只有社会的稳定有序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区是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城市社区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只有社区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和长治久安。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也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问题也比较多,存在着各个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能把这些矛盾解决在基层和社区,那对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因此,必须改革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依靠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采取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充分发挥社区联系广大群众的作用。

三、以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为契机,构建新型和谐社区

正因为目前包括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在内的我国很多城市采用的政府导向型社区管理体制有不少的问题,所以需要转变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逐渐向自治型的社区管理体制转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一)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妥善处理,就是要弱化政府对社区的直接干预,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调控。一方面,要遵循“政社分开”原则,将社区综合治理的职能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来行使。清理、划分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以及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将属于社区居委会的权力还给居委会。另一方面,要按“政事分离”原则,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将行业职能类似的行业进行部门的合并,划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边界,将街道承担的一些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交给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来做,不要再层层下放到到社区,街道负责做好指导性工作。同时,还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权限,避免多头多层、交叉重复管理。

(二)扶持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实现社区管理自治

社区管理的核心在于政府基层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个社区主体共同参与下的社区自主治理。因此,我国一方面要注重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增强社区自治组织自主管理的能力,使社区自治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民众参与社区事务的自治组织,真正成为社区民众利益的代表者;另一方面要提升全体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居民发挥自身特长,提高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其逐步承接从政府有关部门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3]。

(三)转变社区理念,鼓励社区志愿活动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越来越渴望建立一种团结和谐、互助互利的人际关系,崇尚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善的社会环境[4]。正是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达到了统一,使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得到了有机地结合,成为新形势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的良好形式。当前我们所面对的诸如环境、社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单纯依靠市场和政府不可能全部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而志愿者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发挥它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社区的治理。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网络,能够在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不但为社区增添了生机活力,而且改善了社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大大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使得整个社区不断向着繁荣、进步、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扩大居民的社区参与

社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发展社区事业,使整个社区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水平,扩大居民的社区参与。可以采取居民直接民主评议和选举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人的方式;或者对所在社区的政府官员和职能部门的工作做出评价和监督,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这种可操作的参与方式能够极大调动市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广大居民的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娄成武.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9.

[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66

社区与管理篇(2)

1.1性质不同

社区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管理,它是居委会对社区服务、卫生、治安、综合治理等实行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执法检查等活动,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对象主要是人。物业管理是以小区内的公共场地及各类房屋、建筑的使用、维修和保养为核心的专业管理服务,它的对象主要是物业。

1.2成立目的不同

社区委员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的,并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其运行,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成立主要是政府管理城市的需要。物业管理依据主要是《物业管理条例》,归住建部门管理,主要是业主维护和管理所拥有物业的需要,属商业化的服务活动,主要靠物业管理企业向业主提供常规服务、专项服务、特约服务获得相应的物业管理服务费运转[1]。

1.3管理范围不同

在区域上,物业管理一般是以单个楼盘或住宅区为单元,而社区管理是按照行政区域来划分的,通常一个社区中包含多个住宅区或楼盘,所以,物业管理小区是组成社区的基础。在内容上,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管理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其综合性程度有所不同,物业管理主要是围绕人的居住环境开展,而社区管理除居住环境外,包括人的社会生活,如文教卫生、计生、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就业安置、流动人口及环境治安等。

2河源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现状

2.1河源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河源市按照广东省有关社区建设文件精神,于2012年印发了《深化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开展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各社区初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和业主委员会、社区NGOs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组织建设,规范以社区居民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内容的居民自治制度,落实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制度,推行居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完善社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居民的民利得到较好的落实。河源市以“建设社区,造福社群,服务城市”为理念,以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为前提,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服务水平为关键,以创建宜居社区、幸福社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为契机,全面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站、文体活动中心、健康计生服务中心、家庭服务中心、综治维稳工作站、小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来看,河源市社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问题有:行政工作难厘清、共驻共建难到位、社会组织难发展,尤其是与社区内物业管理的关系有待融合。

2.2河源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问题

2.2.1工作难以配合社区管理范围较大,因为资金及机构配置的原因,工作人员配置较少,难以做到细致化管理,对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和相关信息难以准确采集和获知;物业管理的管理仅限于一个小区,和居民日常接触较多,容易获得居民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但是社区与物业管理企业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使二者在管理和工作上配合难以见到成效。2.2.2职责不清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管理工作职责不清的情况。社区居委会管理范围广,工作人员不足,接受政府太多行政性工作任务,一般都是忙于计生、下岗再就业及社区建设等工作,而在绿化、治安和卫生等方面鱼物管企业会发生摩擦。同时,由于社区居委会财政拨款不足,会增设一些收费性的便民服务,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有偿服务形成无序竞争。2.2.3管理程度把握不准社区居委会工作过程中存在爱管、不管、错管的现象。如对于新建住宅小区首次业主大会和筹备组建业主委员会的事宜表现出积极性不高、没热情,对于业主和物管企业之间的矛盾非常被动且协调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的处理机制。对自身和物管企业的职责和义务认识不清,工作过程中出现和物管企业冲突、甚至干涉物理企业的工作,导致物管企业对社区管理工作不支持、不配合。

3探求河源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合作模式

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虽然管理机制不同,但在功能上是互补的,所以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理想关系是合作。河源市新老城区差异很大,新城区全部实现物管企业管理,而老城的老旧建筑基本都是私人建设,基本上没有物管企业涉足。这种情况和百步亭及中山巷社区非常相像,所以建议借鉴百步亭小区和中山巷社区的经验,并结合河源市的实际情况使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进行有效合作。

3.1以物管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以物管企业管理为主体,社区居委会参与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三结合”社区管理模式,即物管企业的管理、社区居委会的建设、当地政府的指导及社区党组织建设和党员作用[2]。这种模式以“党的领导、政府指导、企业主导、居民自治”为社区基本运行机制,社区委员会充分发挥其政府之手的行政职能,进行城市管理、规划工作、计划生育、居民调解、社会治安、兵役工作、失业再安置等,帮助社区协调内部组织机构与工商、税务、环保、卫生、计生等政府职能部门、执法部门关系,使其结成一种利益共同体;在管理上以物管企业为主体,将商业、福利、家政服务和社会公益融于一体,这需要物管企业必须以追求“理性利润”为基本原则,甚至是微利或无利经营。此外,为了使社区居委会和物管企业能更好地配合,最好就是物管企业经理兼任居委会主任,分清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物管企业的职能,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实现“政企有机融合”。以物管企业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合作模式能有效运行的条件之一是企业更加注重社会责任,从纯市场的经济型服务和管理转变为愿意为小区管理和服务的提升投入资金;同时,物管企业更易于从精神文明入手,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打造和谐小区,协助社区建设和谐社区。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对社区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河源进行城市改革创新之际,确立先进的、科学的物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新型社区的重要抓手,这种管理模式更适用于新城区。

3.2以社区委员会为主导的基层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

社区与管理篇(3)

[关键词]浦东新区;社区管理机制;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10-0046-03

社区管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政府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为维护社区的整体利益、推进社区的全方位发展,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有效调控和自我管理。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功能和社会组织关系多元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城市社区作为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的基层单位,其社区管理模式事关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事关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事关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培育。如何打造适合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成为经济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浦东新区社区管理的机制

在社区建设实践中,我国城市基本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两级政府”是指市、区两级府;“三级管理”是指市、区、街道的管理;“四级网络”是指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组织网络。重点在于加强街道和居委会的建设,关键在于市、区两级政府要逐步放权给街道,建立责权利统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浦东新区就提出了社区建设的观念。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浦东新区在社会、民生领域,从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出发,以街道办事处转变职能为重点,充分发挥街道社会管理的综合协调作用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并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建立街道的社会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发挥街道办事处的综合协调作用是浦东新区转变政府职能的着力点,也是推进浦东新区在社区层面从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的一次探索。第一,明确了街道办事处的四项职责,即强化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自治组织。第二,推进政事、政社、政企分开,街道办事处工作重心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三,社会管理重心向社区下移,一方面区政府赋予街道办事处统筹、协调、监督的职权;另一方面通过创设街道办事处领导与市民共商和谐社区发展例会制度、街道办事处主任办公会议制度、社区综合管理事务专题协调会议制度、社会综合管理情况报告制度等四项具体制度,增强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社会综合管理中的牵头协调作用。第四,建立配套措施,保障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综合协调作用。比如街道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进对街道办事处工作的考核评估方式等。

(二)建立社区共商共治的机制。浦东新区搭建社区共商共治平台,由社区代表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委员会,社区居民和社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与监督,促进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和村居委自治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第一,加强党的领导。在社区委员会设置社区党委。第二,创新机制。社区委员会下设行政事务、社会事务和村居委事务3个专业工作委员会,围绕“管理、服务、协调、监督”的职能,通过建立民主管理、代表参与、财力筹集和服务协调等四个机制推进社区公共事务共商共治,使群众的意愿有了诉求表达的渠道,提高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第三,以项目建设、培育社会组织为抓手。一方面社区委员会本着“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运作理念,将群众需求和社区代表的提议梳理成各类实事项目,经社区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列入年度预算并予以落实;另一方面加强培育社区团队组织,不断壮大民间社区团队力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三)进行镇管社区的探索实践。为了积极应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镇域范围扩大、实有人口增多以及社区管理任务、管理幅度和工作难度也相应增大的发展态势,浦东新区进行了“镇管社区”的探索实践:第一,建立了镇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中心―村(居委会)三级工作网络。第二,发展社会事业,为广大村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社区服务。同时,对现有公共设施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实行统一管理,发挥综合效能。第三,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搞好对村居民的服务。第四,对不同类型社区实行分类管理,从而达到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的目的。第五,推进社区党建,积极探索适当的“镇管社区”党建工作模式。

(四)成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亲和、透明的政务服务,浦东新区率先建立了区级市民中心+街镇社区受理中心的“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体系,着力提升服务中心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推行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全年无休和有条件的项目全区通办。同时探索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搭建社区多元化生活服务平台。在街镇建立社区服务托底支撑和处置体系,提升社区服务响应公众需求的敏捷度,向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绿化以及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服务,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需求。

(五)大力培育社区民间公益组织。浦东新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间组织发展的政策,与社区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民间公益组织迅速成长,在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探索和实践中,浦东新区社区管理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协同、注重实效”的格局,把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居民的自治管理结合起来,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政府在社区管理中遵照“权责统一、事费统一”的原则,运用行政力量直接管理社区具体事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基层社区面临的新问题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浦东的大开发、大建设,基层社区面临众多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一)社区居民的异质性、多样化倾向,使社区的公共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大量外来人口进入社区及老年人口日益增多,使得居民的来源和构成发生巨大变化,其社会生活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更明显,非组织化趋势日益突出,对他们的服务和管理面临着诸多难题。

(二)社区公共领域的发育和发展对社区管理提出新挑战。随着社区与社会公共活动领域扩大化,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团队活跃在社区,已经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引导它们健康发展,如何为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物质条件,真正实现社区资源共享等已成为新的课题。

(三)大量行政管理和社会事务落到社区,使社区疲于应对,影响到社区服务的推进。“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使街道办事处成了社区管理上的唯一主体,出现了“社区工作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的现象。有时难以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灵活安排社区服务活动,对于培养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产生不利影响。

(四)社区党建工作面临各种问题。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在如何将党建工作覆盖到两新组织,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如何加强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如何领导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进社区管理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的要求。而且随着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内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民主政治权利将逐渐强化,社区党组织如何根据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依托新的社区治理机构,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对社区党建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

三、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的思考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是导致目前社区建设和改革中诸多问题出现的关键。我国尚未制定有关社区的专门法律或法规,原有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显然已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的性质、作用和职能,社区管理机构的产生和设置及各自的职责权限划分,社区管理的方式及运作机制,社区与居民、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规范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规范相关各方的行为,为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上的保证。

(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首先,形成以社区(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各类组织踊跃参与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更好地落实党组织对居民区各项工作的领导。其次,通过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共治委员会“1+1”的管理体制,着重体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新要求;通过建立机关内部机构新的管理体制,着重实现街道机构设置“精简、统一、效能”新目标;通过建立双管单位互通有无、紧密关联的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多网协同、多队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新机制。再次,通过推进党政领导“双肩挑”、交叉任职以及双管单位双重管理的领导体制创新,搭建基层社会管理沟通协作平台。

(三)完善社区共治机制。关键要构建党组织领导下行政、居委、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多元主体互动、互联、互补的治理结构,形成居民自治有效推进的组织网络和制度安排。完善社区代表会议制度,引导推动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探索民主协商、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机制。一方面理顺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四者的关系。居民区党组织既领导居委会,又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业委会、物业管理企业实行政治领导;居委会依法对业委会开展指导、协调,对物业管理企业开展协调、督促;业委会和物业企业之间按照市场准则确立选聘与服务关系;党的领导与群众意愿相结合,业益从属于居民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理顺社区内部各类组织的关系。目前,浦东新区社区自治组织与其他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服务机构、业主委员会和驻区单位,普遍建立了指导、协商、互补、监督机制,一个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组织动员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社区建设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深化居民自治机制。现阶段居民自治的模式与特点已从外部推动、要素培育,逐步向内在驱动、要素整合转变。拓展居民参与的途径,着重要扩展社区活动和组织载体,培育居民自发的各类社区自治组织,搭建居委与居民互动的平台。保障居民参与的根本途径,是围绕社区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事务治理,建立党组织领导下行政、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等多元主体互联、互动、互补的一体化网络状社区治理结构。

(五)成立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管理的好坏取决于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是否有成效,是否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作用,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类型的社区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进一步加大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力度等方式,着力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才队伍,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素质,稳步推进社区居委会建设。

(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改变基层政府和居委会独自提供社区服务的传统格局,逐步形成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局面。组织开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社区志愿者活动内容。在提供公共服务功能上,引入市场机制,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通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方便居民生活,减少社区治安隐患,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系统化。

社区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切实提高社区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社区管理在发展目标上,应该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组织建设上,继续加强社区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和民间服务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和谐的新型社区;在内涵建设上,大力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拓展社区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的服务需求。从而实现多元共处、合而不同、相濡以沫、守望相助、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家桢.社区委员会: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机制探索――浦东川沙社区共商共治平台运作情况调研报告[Z].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2008-10-13.

[3]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和政社合作[Z].浦东新闻,2007-07-27.

[4]张学兵同志在浦东新区社区建设推进会上的讲

话[Z].2007-07-27.

[5]吴志华,翟桂萍,汪丹.大都市社区治理研究――以上海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社区与管理篇(4)

 

一、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是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部分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发展旅游活动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要保护环境,不危害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可以增强获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景区开发的认可度和配合度,令旅游发展的更加容易推进。

 

(二)旅游发展规划及项目的完善落实

 

外来专家虽然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上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但在短期对社区的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及文化特征的独立的社会单元,据此做出的旅游规划项目也往往不太科学。社区居民长期生活于该旅游目的地,他们了解本地风土民情而且对本土充满感情,他们的参与旅游规划开发能弥补专家在这方面的缺失。

 

(三)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传统的旅游管理发展开发,重视政府、旅游投资商的利益,对于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很少。旅游业与所在社区关系常常被割裂,社区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发展旅游所带来消极影响,如物价上涨、公共设施拥挤等。通过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社区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民主参与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的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到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湖北省的神农架、大别山、九宫山等地,过去的伐木工人如今当起了景区管理着。他们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不再“砍树”而变为“种树”“看树”。

 

三、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

 

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从经济方面看

 

社区的参与可以使居民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扶贫”。政府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峡人家风景区原本是处交通闭塞的峡江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居民都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从在此处进行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从旅游方面看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吸引力。文化是由社区的居民传承下来的,任何一个非本地居民是无法体味到其中的奥妙的,也无法把它临摹的惟妙惟肖,只有当地的居民才可以渲染这种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通过建立农业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传统民俗活动等,才能使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有吸引力。

 

以民风古朴的车溪旅游景区,常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者专设农家棚屋,提供土家饭菜,也提供农具供旅游者耕作。旅游者正是在车溪土家人营造的这种自然氛围中生活,才体验到梦里老家车溪的闲适。在九畹溪漂流景区,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经常在漂流路线旁为游客提供姜茶、煎野鱼、炕土豆,让游客在一种真实、淳朴、自然的氛围中感受到野趣和欢乐。

 

(三)从社会发展看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旅游开发使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如交通条件的便利等。交通的便利不仅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社区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一些落后的腐朽观点,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

 

社区参与为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社区参与到了旅游开发,并且从中的到了利益,那么居民就会觉得他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他们经济的来源,是旅游开发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便会自觉的去保护这片环境。宜昌三峡人家景区处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段,以渔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收入。长期的伐木和捕鱼使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度受到破坏。发展旅游业以后,当地独特的峡江风光和长江肥鱼特产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当地居民意识到以前不被重视的山中林、水中鱼原来是金饭碗,主动当起了“护林人”、“ 护鱼人”杜绝滥砍滥伐、滥捕滥杀,而且成为义务的环保宣传员,这为当地的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产品开发中,把自己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产品,如织布,制陶,酿酒等技术经过加工变为旅游产品,这样的产品既是高质量的,又是有吸引力的。

社区与管理篇(5)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护理管理优化的新途径。方法依据社区护理管理改革实践与效果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社区护理工作的居民满意度显著提高,社区护士综合能力长足进步。结论要着力塑造社区护理团队的良好形象,打造高素质社区护理队伍,服务社区居民。

【关键词】新形势 社区护理管理 思考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深化,如何应对社区居民卫生服务的新需求,深入拓展社区护理服务范畴,已成为现阶段社区护理管理亟需解决的崭新课题。近年来,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与改革的背景下,我院社区护理工作逐步退出诸多形式的护理服务项目,包括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等,对保障社区居民健康、强化疾控预防工作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仅针对我院社会护理管理中取得的成效作一些简单思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下属社区服务中心及服务站点拥有医护人员20名,年龄20~40(25.00±7.5)岁;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护士15名;除5名社区护理人员由医院临床转岗外,其他均为历年招聘的护校毕业生。

1.2 方法:为保证社区护理工作能适应社区居民对健康生活质量的新要求,我院对社区护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改革创新工作,具体如下:

(1)完善社区护理管理体制。社区护理管理机制分层,由护士长小组长分别领导社区中心与社区站点的护理工作。为保证社区护理工作质量,社区中心护士长由护理部选拔任用,社区站点选择工作成绩突出的护士担任护理小组长。中心护士长须按时参加院护士长例会,并将护理部布置的阶段性工作与工作质量反馈经站点护理组长社区护士逐级传达下去,确保上情下达,信息畅通。

(2)重视物质、精神激励,提高社区护士薪资待遇。社区护士岗位与院临床病房护士岗位平齐,均享受医院护理补贴;优秀护士评选、年终评选及参观培训等活动在政策上对社区护士予以适当倾斜;树立优秀社区护士典型,激发社区护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3)明确社区护理岗位人员职责及工作要求。划定中心护士长、护理小组长的管理权限,要求各级管理者对所辖部门管理、培训及质量监督等工作严格把关,以《社区护理工作手册》为标准,要求护理人员切实做到服务规范、文明用语。

(4)重视社区护士培训。争取医院外在职培训条件,尤其是要争取卫生行政机构所分配的全科护士培训名额,要求年轻护士尽快完成大专以上的继续学历教育;制定医院内轮转进修计划,按3~6月的周期分批次地安排社区护士到院业务部门进修学习,加强急诊及内外科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建立“医院总带教” 技术指导机制与业务考核档案,以业务能力和考核成绩综合评定作为社区护士转正或晋升的重要标准。

(5)提高社区护士服务能力,落实护理质量控制规范。保持院护理部与社区中心、站点间的信息畅通,要求社区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主管部门组织的健康宣讲、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病症筛查、健康档案等内容的业务培训[1]。在社区护理质量管理方面,依据社区护理工作实际,从门诊、出诊、感染管理等多方面制订综合评价标准;由院护理部感染管理科与社区中心护士长共同组成质量控制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站点护理工作,强化督导,并提出整改意见,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重视护理风险管理按月安全专项培训,在家庭病床项目的诊疗操作推行协议书、知情同意书等制度,将护患纠纷杜绝在萌芽状态。

2 结果

通过社区护理服务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措施的改进,两年来社区服务中心未发生涉及护理的投诉和护患纠纷,社区护士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10名护士取得全科护士证书,在院优秀护士评选中有2名社区护士当选。见表1、2。

3 关于社区护理管理的思考

3.1 塑造社区护理团队的良好形象:尽管社会护理管理改革以来,社区护士精神面貌出现更多改善,尤其是护士长护理组长的扁平化管理结构,使得护士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便利,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护士对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但如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工作,使居民满意度达到100%[2],应当对护理质量控制更为严格地把关,依据标准规范来完善细节质量与关键环节工作流程,使社区护士确立“安全第一”的社区服务理念,通过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来增进社区居民对服务中心医护质量的信心,塑造社区护理团队的良好形象。

3.2 建设高素质社区护理队伍:从一系列培训后社区护士理论、操作成绩的增长来看,强化社区护士在职培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公立医院应对口支援社区护理工作,利用医院科室的临床实践条件,建立医院可持续支持社区护理管理、服务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医护人员轮班进修、学习,保证护士在专业素质与综合实践技能等方面得到长足进步。其次,考虑到社区护理工作所需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特殊性[3],要着力加强社区护士的人文素质教育,鼓励参与全科护士评定,使社区护士适应社区护理工作性质,早日成长为合格的社区护理人员。

3.3 健全与发展社区护理管理模式:社区护理工作管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主要由公立医院、地方卫生机构承担,要继续推进社会护理管理的改革工作,如增加社区护士编制、优化专业结构等,仍需在管理机制上继续探讨。另外针对社区护理工作中居民健康预防的问题,笔者以为要重新确定社区护理理念,将社区群体健康预防、保健、康复等作为居民医疗的重要辅助,多元化发展,将居民的疾病预防工作切实地延伸向源头。

参考文献

[1] 金星,李春玉.社区护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护理管理,2003,3(5):29-30.

[2] 李春玉,李善子.延边居民的健康状况及家庭护理需求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8-629.

[3] 侯淑肖等.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26-30.

社区与管理篇(6)

方法:选择2009年2月到2012年4月本社区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全部患者均维持临床的药物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积极的护理管理措施。

结果:经过治疗后,本组患者显效78例,有效3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7.5%。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少于治疗前(P

结论:本社区2型糖尿病发病呈增长趋势,在治疗中要加强护理,以科学研究为手段促进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创新。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发病分析 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7-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区2型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之一,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呈上升趋势[1]。同时当前临床一线护士数量不足,已成为影响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的重大风险和隐患[2]。一项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发达地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只为2.33人,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之比为1∶0.36[3]。为提升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近年来,本地区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建立社区护理团队,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本文具体探讨了社区2型糖尿病发病情况与护理管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到2012年4月本社区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入选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15-85岁;患者同意;无严重并发症。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45.85±2.52岁。

1.2 治疗与护理管理。全部患者均维持临床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为二甲双胍结合降糖药物口服。在此基础上采用积极的护理管理措施,建立2型糖尿病教育小组。由2型糖尿病专科医生、全科医生、相关护理人员组成,定期举办2型糖尿病教育讲座,教育手段采用授课、讲座等方式。介绍糖尿病对人身体的危害,随后详细讲解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等,每天适量的有氧运动是有利的健康保障,如慢跑、太极拳等,良好的心态及定期检查也是预防糖尿病的必备措施。建立2型糖尿病病人档案,长期随访,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自我监测血糖,由被动的“治病”转到主动的参与“健康管理”。社区糖尿病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每月对辖区建立健康档案居民免费健康保健宣传一次。帮助病人摆脱不良心理,恢复自信。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1.3 疗效标准显效。2型糖尿病症状完全消失;有效:2型糖尿病症状明显减轻。无效:2型糖尿病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4]。同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研究分析,血糖变化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后,本组患者显效78例,有效3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7.5%。

2.2 血糖变化。经过治疗后,本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少于治疗前(P

3 讨论

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强调,糖尿病治疗的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5]。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2型糖尿病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治疗中,二甲双胍优于其它的单药治疗方案,二甲双胍是唯一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降糖药物。

在护理管理中,社区护理管理要本着预防为主、立足社区、诚信服务的服务宗旨,重点为社区糖尿病病人提供经济、方便、快捷、综合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病人建立起“无病预防、有病早治、慢病监控、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服务体系,提供省时、省钱的卫生服务。同时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打造一支优质的社区护理队伍,所有团队人员均取得社区护士资质;二是坚持长期护理制度,每个团队向患者发放了联系卡,做到随时服务;三是要求团队坚持以“六心”服务全过程;四是坚持群众满意度见证工作成效,每月进行电话随访、每季度进行测评表调查,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组织培训、讲座等学术活动,将社区医疗委员会建设成为权威性的社区护理学术团体,并成为团结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社会团体、医疗机构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纽带。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本组患者显效78例,有效39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7.5%。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少于治疗前(P

总之,社区2型糖尿病发病呈增长趋势,在治疗中要加强护理,以科学研究为手段促进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孟听.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6)上:27-28

[2] 谢新荣.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与胰岛素抵抗、血脂的关系[J].广西医药,2007,29(1):104-105

[3] 呼庆红,梁真,欧慧婷,等.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07,14(5):3-6

社区与管理篇(7)

[关键词]社区管理;管理模式;居民参与;发展趋势

“社区”一词在西方国家时间久远,各国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Gemeinschaft”一词来诠释社区,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无间或者服从权威都是源于对社区这个生活共同体的肯定。人们加入这样的团体,不是自己有目的的选择结果,而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形成的。[1]美国社会学教授R.E帕克认为社区是由人口、地域结成的生态共同体,聚集于共同体内的人类群体处于相同的社会结构中,具有基本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和共同的心理归属感。①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认为社区可大可小,可以是村庄也可以是地球。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一改过去社区概念界定中的两分法,既不是用社会界定社区,也不是用社团或国家界定社区,而是把社区看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又看作是‘一个行动的场域’”。②在他定义的社区概念中,把社区分为四种类型:其一,社区是一个提供居民居住的地方,社区里客观存在的房屋建筑就是居民日日夜夜居住的地方;其二,社区在空间上是一个单位;其三,社区是一种存在的生活方式;其四,社区是一种提供社会互动的平台。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社区管理的研究主要基于对社区的关怀。“社区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15世纪。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到来,18世纪中叶,人们开始担心对社区的疏离感,从而开始关注城市社区,学者们发现,社区中的人们虽然互相接触变多,但往往没有像家人、朋友那样存在亲密感,并且对社区认同感不高。到了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将社区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用社区发展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中的问题。我国学者主要从四个视角对社区管理做了解释。其一是历史性视角。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社区管理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并丰富其内涵;其二是管理学视角。在政府主导前提下,社区各部门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其三是社区管理目的视角。满足居民高质量高水平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是社区管理的根本目标之所在;其四是社区管理主体视角。根据社区管理主体的不同,他们将社区管理划分为政府主导、街道办事处主导或者小区自我管理三种类型。实际上,社区管理就是为了满足居民高质量、高水平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以及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区内部组织对社区进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管理活动。社区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其管理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社区的人口管理,社区会定期对该社区的人口进行普查、登记、统计等进行摸底,掌握社区的人口变动情况;社区的服务管理,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还对社区弱势群体及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社区环境管理,提供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

一、社区管理模式

联合国于1955年在《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文件中指出:所谓社区管理模式是指在一个地域范围内,组织和教育居民从社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社区内居民与机构共同参与,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联合一致,合理地利用社区的资源和外来援助,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根据相关文献综合来看,我国现阶段社区管理模式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政府导向模式

在该模式中,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对社区管理进行指导、调节、组织甚至控制。正是基于政府的“主导”,社区管理中会产生诸如加重政府管理负担,降低政府工作效率,阻碍社区管理创新发展,制约部分社会组织对社区管理的参与积极性等许多问题。现实中社区在日常管理中既要完成政府布置的任务,又要协助政府开展工作,但却不能干预、影响到政府的权威,而政府对社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却要对社区管理进行多方面的“干预”。因而,“政府应该把大量的社会职能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养成社会的自治能力,政府也可以从此摘掉‘管家婆’的帽子。”②这意味着政府通过向社区“下放权力”,使社区管理职能得到改善,不仅有利于调动社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形成有效且符合社区实际的管理模式,而且有利于减轻政府工作负担,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二)市场导向模式

市场导向模式就是在社区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物业公司”等主体进行社区管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社区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专业化的基本诉求。因此物业公司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对满足这些诉求产生了积极作用。当政府把权力下放给市场时,市场的目标、责任明确,在竞争机制的驱使下物业公司会更好地为社区提供服务,必然会在较大程度上减轻政府工作负担。但是,“这种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不能覆盖小区中的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还不能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社区管理。”

(三)社区自治模式

社区自治模式可以“归功于”政府的权力下放,但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在管理上可以“胡作非为”,只是政府认可了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自治组织,这个组织具有非政府、非营利、自愿、民间等特征。这种社区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让居民自己真正着手于管理自己的事务,同时,会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例如,北京市有些高档商品房社区,由于社区发展到较高阶段,社区自治能力成熟,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强,社区管理对政府和市场的依赖很低。然而,这种管理模式的发展对社区人才有较高的要求,在管理人才中,需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领导、创新能力,在服务人才中,要求更加专业化和现代化,涉足于网络、英语、物流、医疗等各个居民需要的领域。③

(四)混合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是现实中多数社区管理将以上三种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成果:以政府为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调动居民的参与度。这种综合社区管理模式“一应俱全”,综合各种模式使社区管理更加贴近社区实际。可以说,这种管理模式是现代社区管理所追求的发展目标。综上所述,现阶段,适应社会发展的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导向、市场导向、社区自治以及混合四种模式。无论政府将权力下放给市场还是社区自身,都要遵循合法、合理的原则,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健全、创新的社区管理体系。

二、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

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而要调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则需要注意两个“W”和一个“H”。第一个“W”即“Who”意味着谁参与。居民是社区活动的主要主体,如果一个社区的任何活动缺乏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将无法展开,从而说明社区管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第二个“W”即“What”意味着参与什么。社区活动多种多样,既有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又有各种娱乐活动等,这些都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H”即“How”意味着怎样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方式与路径,参与的形式可分为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两大类。制度化参与是居民在规定的制度范围内参与社区活动,而非制度化参与是居民参与的活动超出了制度范围,有时也可能是违法的。社区发展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满足居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因此社区管理必须面对不同公众的多种需求。④居民参与在社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更多居民的参与会给社区管理提供更加广泛的信息,对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有所了解;其次,从政府到市场,从市场到居民,居民参与能更好地解决社区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再次,从管理角度来说,居民参与给社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最后,居民参与可通过对社区组织、事务、居民等的了解,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在社区活动中,社区管理人员也可以借鉴“增强社区公信力和执行力”这一点来提升居民参与度。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参与社区活动的主体多数为中老年人,他们退休在家,有充足的参与时间,而年轻人却很少参与或者较少关注社区活动。首先,因为工作忙,参与时间少;其次,社区居民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社区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服务稍有“不到位”,他们就会对社区活动有所排斥;最后,居民对社区没有很强的归属感,也失去了对社区原本的信任,产生了社区活动“没必要参加”,“不用参加”或者“参加了也没意义”的认知结果。针对这些现象,急需加强社区管理中的公信力建设,能够让居民“心甘情愿”地参与社区活动,当然居民参与社区活动,自然希望自己有所收益,比如,能放松心情,增加邻里间的和睦等。居民参加活动的这些期望必然会对社区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社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社区管理的发展凸显了社区对居民生活日趋重要这一现实。同时,社区管理在提供公共服务、完善党组织管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积极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归纳起来,未来我国社区管理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社区管理理念趋于公众化、自治化、民主化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将由以往的微观管理日渐过渡到未来的宏观规划,政府的“分权和松绑”为社区居民自治和公共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可能。既然政府要对社区管理进行“分权和松绑”,便意味着社区管理部门要行使好自己的权力,管理好自己的事务,赋予不同管理主体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地为居民服务,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居民参与度,使得社区管理更加公众化。当下,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日趋多元化,对社区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社区管理意味着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⑤尤其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内部人口不断扩大、结构日渐复杂,必然会导致社区管理的难度将大幅提升,管理理念不能过于单一,而应以多元化的管理对象制定多元化的管理方案,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将管理对象发展成管理主体,当社区居民角色转换为社区管理人员时,才能代表社区居民最根本、最真实的利益,从而为社区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达到社区管理自治化的目标。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多数社区已经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是依法成立的社区居民对全体业主实施自我管理的自治性组织。该组织通过社区居民自愿参加或民主选举产生。本着对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完善社区民主议事制度和程序,为社区公共决策提供民意基础,加强社区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强化对社区公共权力的监督。⑥这样,我国社区管理理念在公众化、自治化的基础上必然会走向民主化。

(二)社区管理主体趋于多元化

在社区居民需求不断增加并日渐多元的前提下,社区中的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需求必然会大大增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当下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依然是最具权威的组织,它不仅规范引导社区管理,也给予社区财力上支撑;不仅给社区管理提供有效信息,而且对社区管理的合作者进行引导、协调与监督。但由于社区自我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未来社区管理中,政府将不再是社区管理的唯一主体,市场机制也必然会发挥一定作用,以弥补政府机制在解决社区居民供需方面的矛盾与不平衡,尤其是随着我国政府简政放权速度的加快,一些社区内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社会组织不仅能够有效开发人力、资金资源,而且能够更好地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与沟通,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将愈来愈大。例如:在当下,我国城市有部分国有直属企业的家属楼采取了自建社区方式,不仅解决了企业内部待业或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而且由于管理人员对社区居民非常熟悉,既减轻了社区管理的成本,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三)社区管理手段趋于法治化、规范化、柔性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和市场本身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大,市场给社区管理也带来了难得的创新机遇,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体现为社区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不高,规范化程度较低等诸多现象,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社区管理的发展要求,加之,当下的社区管理环境越来越复杂多样,这些都要求社区管理更加法治化和规范化。实际上,无论社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还是社区居民,都客观上要求其管理依法而为,唯有依法管理,社区管理才能有序进行。这意味着,首先,社区管理人员应该严格依法办事;其次,社区居民自治过程中也应该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未来社区管理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柔性管理”。“柔性管理”的实质是依靠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念、组织使命以及精神氛围等进行人格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理者领导组织成员创新的能力及其有效性。社区管理柔性化是在人性假设基础为善的前提下,社区管理组织以社区居民为中心,高层管理者(政府)向基层管理者下放权力,充分的授权才能调动社区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传统的社区管理多以行政命令等刚性管理为主,而未来,社区管理的工作重心更趋于为社区提供公共安全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并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与社区居民进行真诚沟通,从而使得社区管理手段更加趋向柔性化。

[注释]

①李保军.略论城市问题[J].城市问题,1998,(4).

②方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J].2002,(5).

③李萍,汪昕宇.基于北京社区管理模式发展趋势下的社区人才队伍建设[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8,(6).

④向德平,王志丹.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学习与探究,2012,(2).

⑤汪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J].新视野,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