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群众艺术论文

群众艺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8:29

群众艺术论文

群众艺术论文篇(1)

群众文化是衡量政府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群众感受政府工作的最直接的方式。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在劳动之余有自己快乐的娱乐活动,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对群众和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稳定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群众文化活动使得一些基层文艺骨干有了用武之地,使这些文艺骨干凝聚到一起,为群众文化出谋划策,群策群力,体现自己的文艺特长。这些文艺骨干的参与,使得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有了凝聚力,推动、促进了群众文化,使一批群众文艺人才脱颖而出,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文艺特长的平台。其次,创新文化载体,构建和谐社会氛围。文化活动时舒缓压力,缓解情绪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对于创设和谐的社会交往氛围至关重要。群众文化活动是沟通政府和群众的媒介和桥梁,群众文化就是破开经济发展坚冰的春风。

2激活群众的艺术梦想,让群众文化活动走向基层的策略

2.1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空间,满足基层群众对艺术梦想的追求。群众文化不能仅仅面对城镇群众,还要关注广大农村基层群众的对文化活动的需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要拓展不同的空间,例如适合老年人的戏曲,讲故事、杂谈等,适合中老年的广场舞、快走、韵律操,适合青年人的街舞,歌曲等,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适合儿童的轮滑等。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文化空间,就可以把群众文化推进到基层的方方面面,能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2.2开展免费文化艺术培训活动,打开基层群众的艺术梦想。群众文化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公益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资力度,完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加大免费文化艺术活动的培训力度,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培训网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借助每一级政府的文化馆来指导群众文化活动,面向基层群众开办绘画班、音乐班、舞蹈班、刺绣班、剪纸班等。例如喜欢广场舞的群众本来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对于舞技不加考虑,也不能在舞技上有所提高,通过文化馆的舞蹈培训,这些爱好广场舞的群众,既可以锻炼身体,也从舞蹈技巧上得到了提升,把他们对舞蹈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甚至一些群众通过培训和自己的锻炼,参加一些大型的舞蹈比赛也能够获奖。

2.3倡导文化艺术志愿者服务活动,把艺术梦想带到田间地头。要想打开基层群众的艺术梦想,还要有一些文化志愿者来为群众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务。这些文化志愿者往往是具有艺术专长的人,他们的加入,极大地充实了群众文化队伍。文化馆要精心选取一些代表平常百姓生活的小事,这些小事要取自群众身边,例如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等,把这些小事加以提炼,再以歌舞剧、相声、小品、秧歌等群众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然后送到老百姓中间,让群众看到艺术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就在自己身边,打消群众对艺术的神秘感和畏惧感,用艺术引导群众的思想,用艺术开启群众的梦想。文化馆要积极倡导文化志愿者活动,这些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对文艺的共同爱好,他们用自己的特长为群众服务,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送到田间地头,激发了群众对于文艺的热爱。

2.4用通俗带动梦想。群众文化的自我参与,自我创作,自娱自乐决定了群众文化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一定的通俗性。任何群众文化的艺术形式都只有根植于群众当中,用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加以编创,才能拉近群众与艺术的距离。通俗的艺术作品更能被群众接受,也更能反应群众的情感,不是说通俗的就不是艺术,恰恰相反,通俗更是贴近群众的一种艺术。因此,推动通俗文艺的发展,才更能打开群众的艺术梦想。政府可以组织群众乐于参与的一些比赛活动,例如广场舞比赛,让群众自编自演,无论获不获奖,群众都会乐于参与到活动中。相对于美声来说,流行歌曲是通俗的,美声是艺术,通俗歌曲也是艺术。因为通俗,才更易于传播。政府可以通过举办群众文化节促进群众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群众艺术深入基层。

2.5培养文艺骨干队伍,把艺术梦想提升水平。梦想是需要人引领的,如果没有专业素养较高的文艺骨干的带动和引领,群众的文化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就会因为动力不足而终结。因此,培养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在推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就非常重要。在进行群众文艺免费培训的基础上,要重点打造一支专业素养较高的文艺骨干队伍,例如县文化馆牵头,每个社区或者自然村,定期选拔5~10人的文艺爱好者,进行系统的、专业对口培训,在声乐、舞蹈、器乐、相声、剪纸、书法、棋类等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上,重点培训和扶持。培训结束后,让这些文艺骨干带领社区、或者农村基层的群众进行系列节目的编排,从而使得群众文化不断得以发展和提高。

群众艺术论文篇(2)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几点认识

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文化繁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和谐社会发展的艺术支撑,是内容广泛和表现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群众的生活,改善了群众业余生活的质量,提高了其对艺术的审美和理解的程度,同时对发挥中国传统民间优秀文化,建设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群众文化概述

群众文化是自发进行的,以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基本精神需求和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以娱乐的形式和快乐的方式和风格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娱乐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文化和娱乐的集合体,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和谐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体现方式。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娱乐的和谐统一,具有鲜明的特性和别具一格的文化价值。

1.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由于群众文化的主体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构成,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的参与没有任何的年龄和艺术形式的限制,只要爱好艺术敢于实践的群体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群众文化形式。在另一方面来说,群众文化在开展过程中传播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娱乐方式,感染和吸引了不同阶段的人群,致使群众文化在各个民族、区域都得到了不同形式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多样性的群众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和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群众文化具有民主自由的特性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发展和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民主性质和自由程度,一般说来,群众文化都是由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和自由发展,不受任何组织制度和艺术形式的限制,仅仅只是一种娱乐和传递快乐的方式,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从更深的层面上说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享受,是人们积极向上和乐观生活状态的充分呈现。

3.群众文化具有多样性的文化传承特征

群众文化在各民族和各个地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点。群众文化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其表现形式包含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气息和形式,在群众文化的实践和发展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被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下来,使群众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特征和地域文化的吸引力,正因其独特和“亲民”的特性使群众文化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

群众文化的自主性和广泛的民主自由程度致使群众文化真正发展成为丰富充实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那么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和成为必要,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发挥文化馆的功能作用

文化馆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应起到相应的指导和教育作用,群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馆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完整地保持群众文化民主自由发展的特性,文化馆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一个辅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必要时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和活动进行管理和帮助,起到为基层群众服务,传扬群众文化的作用。

2.转变文化馆干部观念,提高干部素质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广泛而新颖的文化活动形式,具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面对这一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馆在发挥基层群众服务的功能作用时应转变干部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干部素质以熟悉和适应群众文化的发展形式,提高自身对群众文化的理解,在具体的艺术教育过程及实践中不断积累教育和管理的经验,从而使群众文化科学民主自由发展。

3.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培养群众文化专业人才

群众文化发展具有相应的自由发展形式,有关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和专业的发展也尚在起步阶段,因此群众文化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群众参与程度,但仍未走上系统化发展阶段。因此各相关的管理部门应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弘扬群众文化的积极影响,使其成为和谐文化发展和深入人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应培养专业的人才对群众文化的发展加以管理和规范,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加科学合理,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群众文化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性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是人们以自我意识认识和把握群众文化的主观实践。自我参与在群众文化中显现着以“自我”为主体的自愿、自由、自主的个体意识,也表现为“自我”的积极参与,以及自我意识欲和他人相互作用的集聚意向。群众文化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活动参与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普及性,集中体现着他的社会性。群众文化基本特征是通过人们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发展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群众文化的过程及其过程所产生的作用与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生活。自我娱乐本身就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也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基本动力,它是导致人们能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因为自我娱乐本身就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才能够出现人民群众广泛的自我参与。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大众性,在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自主意识普遍增强,表现在文化上,最明显的就是自我参与、自我欣赏、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而且人们的欣赏口味越来越趋于随意性,审美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总之,只有注意到了这三个问题,才能够做好群众文化的创新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俞彬. 对群众文化的一点思考[J]. 文学教育, 2010,(10).

[2] 刘野萍. 浅谈群众文化的未来发展[J]. 戏剧之家, 2010,(03).

[3] 黄玉才. 试论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群众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 社会发展 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报告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物质生活改善后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作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部署。群众文化艺术具有认识、教化、审美、娱乐、交流、传承、塑造等功能,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势在必行。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深刻认识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她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艺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群众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先民的生产劳动之中诞生以来,寄托着先民的美好社会理想,洋溢着和谐精神。群众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以及它的多姿多彩、共荣共茂,更呈现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核。

群众文化艺术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娱乐和陶冶情操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社会历史现象或是指以广大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反映当地社会生活,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群众文化艺术是人们自娱自乐、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广大群众的劳动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植根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例如,广场文化、全民健身、老年活动室、社区活动书法比赛等。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主动参与,群众在享用群众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才一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艺术的独特性。第一、群众文化艺术概括了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第二、群众文化艺术内容广泛,以文化娱乐、自娱自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群众文化艺术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二、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艺术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发展是由群众文化艺术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宣传教化作用、普及知识作用、精神调剂作用决定的,并通过三大基本功能的发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因此,先进、科学、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是当今新形势下的一项特殊的任务。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进文化的引导、整合。群众文化艺术具有传播和整合效能。通过积极创作弘扬和谐精神的优秀群众文化艺术产品,通过广泛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社会发展的主张,使社会发展的精神深入人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华。“文以载道”、“寓德于文”、“寓德于乐”、“寓德于情”是群众文化艺术的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由于它的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和谐社会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即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在社会发展中,通过群众文化艺术传授交流效能的发挥,可以使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群众文化艺术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寓教于乐的功效,让参与者在轻松活泼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因而更富有吸引力。

(三)群众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我国当前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随着改革的深化,群众文化艺术具有精神调剂作用,即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方面产生的效能,如娱乐效能、宣泄效能、审美效能等。在社会发展中,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为人们紧张的劳动之余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调和各种矛盾,使人们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下乡、慰问演出以及以社会弱势群体为参与对象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文化抚慰,促使其释放情绪,从而缓解矛盾,走向和谐。

(四)群众文化艺术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的兴盛和繁荣。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时期。

三、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主导方向

要使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能大有作为,必须 明确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主导方向,找准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重点、难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落实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公共责任,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保障广大群众的文化基本权益以及社会发展的高度认识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重要性、紧迫性。特别要明确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群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艺术实质是公共文化。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是公共文化事业的主体。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的群众文化艺术网络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分配不公、网络不健全、覆盖面不广的种种不足。严重制约了群众文化艺术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群众的文化权益。因此,要发展群众文化艺术,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享受文化的权利服务,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必需的、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三)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可以采用各种艺术活动方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元性,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增强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这样才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和谐气氛中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工作。

(四)切实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场所建设。群众文化艺术馆肩负着组织、辅导基层文化机构和群众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主体主导地位,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的好坏事关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大局。因此,在社会发展中,群众文化艺术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任何把群众文化艺术馆推向市场、“断奶”、甚至砍掉的做法都是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群众文化艺术馆建设,让群众文化艺术馆真正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总之,社会发展需要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必定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第12页、第355页。

群众艺术论文篇(4)

1.组建群众美术创作团队,以点带面繁荣群众美术文化馆作为作为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处于与群众接触交流的第一线,可以自然地对群众美术爱好者们进行引导,并吸引他们中的主要作者组成群众美术创作团队,定期进行集中辅导和绘画。在针对群众美术爱好者们进行辅导时,要相应地将艺术院校正规教学方法与他们自身情况相结合,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将他们淳朴的性格和生活中的点滴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当他们的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时,还可以带领团队成员去采风,进一步搜集创作素材,为下一步继续深入的辅导做好准备。团队中的创作成员平时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对于文化美术的接触和认识,无形之中就扩大了传播途径和范围。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能让更多的群众产生精神层面的感知。

2.通过各种级别的美术作品展览,推动群众美术的发展举办不同类型和大小规模各异的美术作品展览,这也是活跃群众美术创作活动的重要方式,文化馆通常配有展厅,可充分发挥这一硬件优势,承办各种级别的展览。通过展览一方面可以激发业余美术作者的创作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水平。除了在正规的场地举办展览,还可以通过美术下乡的形式定期组织人员和美术作品到乡镇、社区举办展览,不断地丰富乡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社会各界的支持对于群众美术的促进在开展群众性美术创作中,外界力量的辅助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媒体宣传、外地艺术团体的交流、政府提供的物质支持。媒体,比如网络、电视、报纸、刊物等多种形式对群众美术创作团队加强宣传,可以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并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同时也将整个美术创作团队向外界做个展示。政府可以提供场地和群众活动资金,邀请外地来的画家和学者来交流或是做讲座,他们必然会带来一些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学术思想,对于丰富和提高我们的学术思想及创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群众美术创作团队的可持续性发展

群众美术创作团队的成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从事各种职业,每个人的创作水平、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不同,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强化什么、淡化什么,是群众美术创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例如,美术创作者们有的强化原生性、民间性;有的着重强化生活性、装饰性;还有的侧重于理想中的样式与生活。美术辅导者要直面这个问题,在创作辅导中要提倡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支持有创新的思想,突出每位作者的个性化面貌。想要进一步推动群众美术创作团队的可持性发展,需加强文化馆业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文化馆美术辅导队伍的建设是群众美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步骤,在选用专业型人才的前提下,还需要进行科学、有效地组织管理,实现辅导队伍综合素质的强化,以此提升文化馆美术辅导的实力。

三、结语

群众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群众声乐艺术;视唱练耳;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声乐辅导

一、群众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以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为例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辅导者,大力发展群众声乐艺术是一项长期性、探索性的工作。群众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干部主要负责市民培训的基层工作,并广泛的深入到市内的各个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辅导单位,对广大群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声乐辅导来发展群众声乐艺术。下面就以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声乐培训工作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从参与辅导的对象来看,群众声乐艺术是众多艺术门类参与人数最多的,他们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上差别也很大。市群众艺术馆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将参与者分为企事业培训、普众培训以及少儿培训,截至目前仅仅两年间的培训就已得到长春市民的认可及高度的关注。据笔者初步统计,在该艺术馆的声乐培训对象中,普众培训辅导占60%,企事业培训辅导占35%,剩下的5%是少年儿童。从性别上看,女性参与者为75%,男性参与者为25%。有过学习声乐基础者的仅为10%。从覆盖范围来看,参与培训的学员遍布了长春市的各个区域街道。艺术馆辅导干部的培训地点涵盖了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中心管、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净月分馆、长春市广播电视大学分馆、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中小学点对点式的培训。辅导内容包括声乐基础理论课、视唱练耳课、乐理曲式分析课、合唱课、声乐技巧课、视频影像鉴赏课等。培训主要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将学员按照各自不同的艺术水平进行分班授课,培训歌曲按照学员的声乐水平,教研组制定了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内部声乐教材供大家学习。由于目前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干部人数有限,因此本馆在市内招募了大量的文化志愿者,来完善本馆的声乐辅导人才,充实到群文工作的梯队里。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辅导对象,进行不定期的邀请艺术专家前来讲座。目前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声乐培训辅导已得到大家学习的认可与热情,但仍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提高。从活动形式来看,随着参与群众声乐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其演出比赛形式也不限于小型的社区演出,而是往大型化、集中化发展。如由长春市文广新局主办、市艺术馆承办的一年一度的“农民歌手大赛”、“长春市群众合唱比赛”“培训年终汇报”等活动,都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由此可以看出,群众声乐艺术的号召力很强,同时能够广泛的调动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

二、群众声乐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参与群文活动的构成者十分复杂,因此辅导的同时要考虑到学员学龄的跨度、学习的能力、学习的爱好以及自身的专业水平。但是,据笔者长期进行普众辅导中总结学员大多缺乏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如最基本的识谱试唱,都无法达到,这就给学习声乐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只能在声乐课上简单浅显的渗透一下。这样的教学在声乐曲目选择上就受到了相当的限制,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其次,缺少基础理论的指导教学。虽然艺术馆的声乐辅导干部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准,但是在声乐课堂中缺少了声乐理论、视唱练耳这样的辅助教学。因为视唱练耳是音乐学科中的根基,只有掌握了音符、节奏等一系列的相关音乐术语,在学习声乐上就会驾驭的轻松自如了。最后,缺少了普众的演出舞台。因为参与群众声乐艺术都是业余的群众,而目前的文化活动中,都是挑选群众中的极少数的精英者才能在专业舞台上一展歌喉的,因此,就很难调动普通群众的积极性,不利于广大群众声乐艺术的发展的普及。

三、群众声乐艺术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加大群众声乐活动的开展,为群众搭建展示自我展示的平台。因为最好的检验成果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舞台上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其次,大力发展完善群众声乐辅导人才体系,借助艺术专家、文化志愿者的力量,充实到群众声乐教学工作中。最后,在声乐辅导教学中加入大量的视唱练耳教学,针对零基础或者基础差的学员应该从基础的乐理知识开始教起,如:音阶练习、节奏练习、试唱练习、基本音符的学习、简唱等等,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接下来的声乐课上会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做到速成与普及。综上所述,要繁荣发展群众声乐艺术,就要在工作中充分重视群众的学习需求,根据不同的辅导对象,设立相应的培训辅导课,并完善现有辅导体系,加大文化志愿者的辅导力量,从而加强声乐艺术活动的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旋.如何做好群众艺术工作[J].采写编,2016,01.

群众艺术论文篇(6)

周扬文艺思想民族性作为20世纪重要的文艺理论命题,这一理论思想是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以人民群众为创作立场这两个角度来论述一下“十七年”时期周扬文艺思想中的民族性对文学创作影响。

一、丰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对遗产的整理和研究是一件必要的继承工作,许多古典的和民间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价值。在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中,现实主义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从《诗经》开始追溯。因此,对于民族遗产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他们勇于揭露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1942年,毛泽东就曾提出要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像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等大家都朝着这个方向做出过努力。周扬是最早系统并完整地介绍与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周扬在1938年《抗战时期的文学》一文中曾提到过。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对于发展文艺的民族传统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具有重要意义了。1951年周扬在《从龙须沟学习什么?》一文中就说到了要学习老舍那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老舍在创作的时候非常熟悉自己要创作的人物,并通过他超强的语言能力表达出来,其作品的人物是活生生的,真实的。中国文学艺术不仅在现实生活与斗争中产生,还需要学习和继承文学艺术遗产中的优良传统,并将这些传统与现实的任务结合起来,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同时,周扬还认为:“判断一个作品是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不在它所描写的内容是否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而是在于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发展中的生活的真实。”1这正说明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有区别的,树立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是很关键的。我们不能笼统的说写现实的生活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而是在描写这样的生活的时候,是否使用了社会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我们使用这样的观点和立场描写农民、工人和人民解放军,这些人就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工农兵了,而是具有先锋队的意义在里面。尤其是我们国家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之后,我们的工农兵以及知识分子都在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努力,这些都是在文学艺术上发展的现实基础。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传统是促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的重要部分,我们知道中国几千年下来的文学艺术遗产中有许多的现实主义作品,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红楼梦》,就深刻地描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和其中人物的斗争。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古典文学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反观这些作品都是充分地学习和继承了民族文化传统。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时不可忽视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优秀传统,也只有这样的文学艺术才是人民群众的。

1953年,周扬在第一届全国电影剧作会议上又谈到了这个问题,认为我国的电影剧作的水平可以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作为标准,这个标准需要以中国的现状、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和中国的民族文学艺术的传统作为出发点,不然谈的一切都是空洞而无实际意义的。因此,只有和文学艺术传统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才可能具备民族的形式、色彩和风格。因此,作为一名有着民族传统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家,必然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其创作的方法,并将其作为文学艺术批评与评论的最高准则。这里就说清楚了两件事情。第一,几千年来所传承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值得学习和继承的,但是要注意一点,它是没有社会主义这一特点的,只是忠实地反映真实的生活,这也正说明了周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理解是有区别的。因此,周扬在“十七年”时期通过文学艺术的民族性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正确的。第二,要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十七年”时期是周扬文艺思想民族性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阶段。此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都迎来了新的发展,也需要新的文学艺术来反映,但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是不可丢弃的,这也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崇洋媚外思想的冲击。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人类艺术发展的新方向,作为一种进步的创作方法,才能更好地在继承民族传统和批判接受外来形式的时候,破除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问题。在坚持发挥具有民族性的传统基础上,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现实和斗争进行深刻的理解,允许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存在,才能使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得到更大的繁荣发展。同时也要看到,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改造和深化,将其与“文艺大众化”“典型论”相结合,使其“苏氏色彩”大大减弱,使该创作方法真正地融入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去。虽然在1960年的《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一文中,周扬认为“我们今天所提倡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批判地继承和综合了过去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2,但是必须明白,这是周扬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将两者相结合,形成一种将革命浪漫主义作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补充发展并宣传的新艺术方法,这才是周扬内心真正的理论认识。这种“两结合”方法按照周扬的理解,其实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中国式说法。

二、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创作立场

中国的文学艺术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而且与广大的人民群众也密切联系着。因为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群众或人民的文学家、艺术家所创作的。这些作品不但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而且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以及意志愿望,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如果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只会闭门造车,而不想着怎么努力去熟悉人民群众的生活,用自己创作的作品去教育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这样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必然会被人民群众所排斥,被时代所淘汰。关于文学艺术如何普及和提高问题一直为文学艺术家所关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把其当成一项文化事业来建设。所谓的普及就是要使群众有读物,要使群众有合适的读物。文学艺术家不是根据自身的意愿随意创作的,而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而进行创作,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忽视人民群众的兴趣和爱好,这正是缺乏群众观点的表现。同时也要正确地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地解决了继承自己民族文学艺术的优良传统的问题,我们的新文艺就将在广大人民中更深入地发展。”3文学艺术作品只有是人民群众所熟悉的,而且具有民族特性的才会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进行流传。此外还应注重创作语言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在文学作品的艺术语言上。”4群众的语言是丰富的和具有民族性的,发展适合于新中国的新文学艺术必须要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宝库中汲取养料,才能使创作出的作品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只有这样创作的作品才能更加贴近人民群众,适合人民群众的心理和状态,才能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流传影响最大的应该属戏曲了。元代可以说是戏曲发展的高峰时期,直到“十七年”时期,戏曲对于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为什么戏曲这么的受人民群众所喜爱?其中不仅由于戏曲本身的艺术特色,更是由于它保持了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国现有的许多戏曲基本都是从民间戏曲发展而来,虽然有的一度成为宫廷戏,但是它的基础还是民间,善于将人民的生活作为创作的内容,善于使用人民的语言进行吟唱。

因此,戏曲艺术不仅可以在古代作为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艺术形式,就是反映人民群众的新生活也可以用戏曲来表现,但是由于戏曲在表现人民群众的新生活和斗争的时候,戏曲的形式与其要表现的内容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冲突,这就要求戏曲本身的创作和发展要具有民族特色,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创作方向为指导,才能很好地解决旧形式和新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面对戏曲改革的时候不能够采取粗暴和急躁的态度。正如周扬在《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的报告中所说:“新的文学艺术是不能脱离民族的传统而发展的,只有当它正确地吸取了自己民族遗产的精华的时候,它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5这也说明了新的文学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旧的文学艺术遗产之上的,但是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不能采取粗暴的方法,更不能死守旧的规则而不改。对于其中的糟粕、消极的内容和形式当然要摒弃,但是其中能和新的内容相适应的形式要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起来。人民群众在几千年中养成的审美和欣赏习惯也是具有民族性特色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一些故事性很强的作品,但受外国思想潮流的影响,文学艺术的创作逐渐向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转变,这其实是对中国新文艺的发展,但如果过于偏执,则会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远离人民群众,难以获得群众的认可。这一点周扬在《论赵树理的创作》中对赵树理的创作进行分析时,说得很明白。“十七年”时期,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文学实践是一项重要的文学活动。作家在创作的时候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角度,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口味,对待旧事物要有批判性的眼光和态度,对待新事物要有敏锐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将新旧事物很好地衔接在一起,让人民群众能够很容易地接受,还能够很好地反映社会现实,产生对人民群众的鼓舞和教育作用。同时在文学艺术普及和提高的大方针下,不仅文学艺术家的创作向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发展,而且工农群众自身也开始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活动。专业的文学艺术活动虽然取材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在某些时期某些文学艺术家身上总是会出现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因此,发展业余工农兵的创作也是我们文学艺术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也能够积极地调动更广泛的力量进行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将专业和业余的创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文学艺术作品深入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但需要强调的是文学艺术家只有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才能创作出具有高思想高艺术质量的作品,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三、总结

群众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商业运作;群众艺术;艺术商业化;文化建设;发展;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e of Commercial Operating upon Popular Art

WU Xiao-xia, FANG Tao-yu

群众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它起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根植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一个健康的群众艺术对整个社会具备多种功能及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群众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而成功的商业运作无疑是发展和繁荣群众艺术的一个重要途经。

一、群众艺术商业化的发展历程

1、早期群众艺术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主流思想认为艺术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有歌曲、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表现形式。起初仅仅是人们劳动过程和生活中的伴随品以及劳动闲暇之余的娱乐方式,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文化艺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其发展,并且出现了专职从事文化艺术事业的人和机构。经过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艺术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且衍生出种类繁多的形式。

与其他艺术类别不同,群众艺术则自始至终扎根于广大的劳动人民,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主要有戏曲、歌曲、绘画、工艺品等表现形式。在人类早期传媒不发达的情况下,群众艺术呈现区域性、民族性、通俗性等特征,传播范围有限,发展较为缓慢,但也较好的保存了其原生态。

2、群众艺术商业化的萌芽

当艺术品作为商品出售给有需求的人,获得相应的利润,艺术便迈开了商业化的步伐。大家熟知的街头卖艺、茶馆的评书、戏院的戏曲等,都是典型的商业化的群众艺术。利润的产生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这个职业,而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从业者会想方设法促使群众艺术符合大众口味,于是商业化的群众艺术便有了长足的发展。

3、中国群众艺术商业化的发展状况

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有着难以计数、丰富多样的群众艺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将文化发展置于重要地位,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群众艺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下也有了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体制下,群众艺术商业化运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各种经过商业运作包装后的群众艺术不断涌现,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总体呈现一片蓬勃发展的态势;90年代中后期,群众艺术商业化发展似乎陷入一个相对停滞期,创新不足、版权纠纷、过度包装等问题不断涌现,群众艺术的商业化运作也受到社会各界的争论和质疑。近些年,各种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引入到文化领域,群众艺术的商业化发展也趋于科学、成熟和理性,逐渐步入正轨。

4、商业运作对群众艺术的积极影响

商业运作涉及到的是供与求的关系,这便牵涉到作为商品的群众艺术是否能够迎合市场的问题。艺术的目的是要表现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并使大众与其产生共鸣。不管是创作艺术的过程还是艺术品,都需要被传播,被大众所认识,从而达到传承艺术的目的,而商业化具有快速、灵活、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等特点。所以,商业化运作为群众艺术的推动、发展、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途径。而且,艺术商业化在传承原有艺术的同时,也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商业运作的目的是在利益最大化基础上实现利益的长远化,这要求商业的主体站在全局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商业化了的群众艺术,为了服务于这个目的,也必然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价值,对于群众艺术本身而言,经历了商业化的洗礼,必将得到提升。反过来看,群众艺术的进步也为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商业注入了活力,带来利润。

以这几年较为流行的二人转为例,这种东北农村土生土长的群众艺术原本只是农民在农闲时候的一种娱乐方式,经过成功的商业运作以及自身的不断改良进步,现在已经成为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在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相关的经营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此外还有以周立波为代表的海派清口、郭德纲的相声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成功的商业运作可以得到艺术与商业双赢的结果。

二、群众艺术商业化存在的问题

1、艺术价值和商业利益的冲突

群众艺术源于大众,扎根于大众,面对的市场也是普通大众,一味地坚持经济利益至上很可能导致艺术沦为廉价的大众消遣品而失去了它原本的艺术价值,最终被大众所抛弃,这样不但不能传承和发扬群众艺术,而且会使其走向没落。一些商业运作者并不了解所运作的艺术精髓,生搬硬套一些曾经取得过成功的运作模式,或者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口味,人为增加一些“三俗”的内容,结果往往得到的是不伦不类的东西。95年春节晚会的小品《如此包装》就是讽刺的这种现象。

2、多元化发展与原生态的矛盾

群众艺术的商业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改进以符合大众口味以及主流价值观,但是,一些在改进过程中被认为是“糟粕”而被去除的东西很可能正是这种艺术的精髓,最后改进的结果已经完全没有了原生态,犹如被催熟的草莓,虽然又大又红很诱人,但是没有了草莓味;也有一些群众艺术经过商业运作取得了积极的影响,此后又会衍生出多种表现形式,某些形式的影响力甚至会超过其原本的形式,其原生态往往被人们所遗忘,这对于群众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也是不利的。

三、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群众艺术商业运作

1、从管理制度上来规范

我国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艺术商业化运作的法律法规,这就无法对群众艺术商业化运作的行为予以规制,立法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做到这个行业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商业运作规范,在资金、专业技能、专业资质等方面提高商业运作的门槛,要求群众艺术商业运作的从业者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甚至跨行业的综合素质,严把审核关,确保已经形成商品的群众艺术的思想内容符合主流的价值观和舆论导向,在品味、表现形式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

2、引进科学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

涉及商业的任何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有助于商业运作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找准市场定位,对市场的变化灵活应对。群众艺术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先进科学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我们早期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群众艺术本身的发展上,而对其商业化的科学管理重视不够,这是目前我国艺术市场不够繁荣的原因之一。日本、韩国、美国的一些成功经验已经证明,科学先进的商业化管理和运作,不但可以传承发扬本民族文化,而且可以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我们的群众艺术、民族文化光辉灿烂,相信经过科学先进的商业化运作,也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3、多种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准

商业运作者对于市场的变化是最为敏锐的,而大众欣赏水平直接决定了商业运作者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商品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群众艺术价值不断提升,而优秀的群众艺术作品也会促进大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各种艺术活动方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元性,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和形式,增强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来向人民群众全面介绍、普及各种艺术知识,帮助广大群众了解艺术、认识艺术、全面领略艺术的独特魅力,努力使群众艺术更好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公益性的艺术宣传,基础、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结语

科学先进的商业化运作对于群众艺术的推广、发扬和传承来说,其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他的负面影响,发挥他的优势,对其进行规范有序的引导,最大限度发挥群众艺术的商业和文化价值,实现双赢。

此外,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商业化毕竟只是群众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非唯一的救命稻草,我们还应该加强“文化自觉”――这是文化大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观念,也是对艺术创作者和传承者提出的要求。在群众艺术传承和发展中加强群众艺术接受主体的“文化自觉”,避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或复兴群众艺术时,只是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盲目行动,忽略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否则,有的群众艺术可能就会失去来自艺术内部的原创力、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乡土韵味,它的发展道路也会前途未卜。只有民间接受主体做到“文化自觉”,自觉地认同群众艺术的精髓并加以实践,我们的群众艺术才会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才能薪火传承。

参考文献:

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蒋建国群众艺术发展的动力求是,2009,(13):25-30

孙仪先论艺术与经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吴海清浅析当代二人转发展特点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06)

赵克谦论艺术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关系理论探索,1997,(04)

吴利明等群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王会莹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