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双语阅读论文

双语阅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0:44

双语阅读论文

双语阅读论文篇(1)

关键词: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教学评价;双主体;以学论教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119-02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要注重过程评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基本理念,其中的三个基本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选择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实现发展。

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阅读教学评价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通过阅读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英语阅读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发展,使教师获得英语阅读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和适当调整,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要注重阅读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过程评价应重视对教与学双方的评价

主体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作为一项核心标准;现代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主体教育以充分重视学生教师双主体为根本特征,而传统的阅读教学评价则大多偏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却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那么,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评价应如何进行呢?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阅读教学评价是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教学方式会影响、激活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也会影响、激活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教与学方式必然走向和谐的统一,这是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规律的必然要求。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要注重对教与学双方的评价,即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以学论教,实施以教师、学生为双主体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评价。

三、以学论教,实施以教师、学生为双主体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评价

主体教育以充分重视学生、教师的双主体为根本特征,教师应重视对“教”与“学”双方的评价。以学论教,就是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基本标准来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并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优劣。教师学生双主体,就是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但并不弱化教师的课堂主导性,仍然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理念。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评价的创新是开展教师、学生双主体英语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应重视对“教”与“学”双方的评价,创新英语阅读教学评价,确立主体性教学评价标准,考虑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彻底消除传统阅读教学评价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偏向。此外,还应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因为教和学的活动并不是两个孤立的部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不能在评价中将二者割裂开来。

要探索创新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评价,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依据什么来评价,换而言之,即新课程理念下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好课的标准是五个“实”:①扎实──有意义;②充实──有效率;③丰实──生成性;④平实──常态性;⑤真实──有待完善。

笔者认真学习了叶澜教授好课的标准与主体教育的思想,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尝试把主体教育与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参与实施课题“主体教育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并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评价”:

1.英语学科的特点是:英语是一门记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语言学科,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即扩大阅读量、注重阅读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辅,注重语言输出。

2.一堂好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课应回答的问题是:①学生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怎样?②教师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怎样?③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有哪些?④英语的教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一堂好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课应体现:①主体性,能体现教师学生双主体,以学论教,教与学比例合理;②特色性,能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师把握英语学科的能力强;③适用性,能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④扎实性,能落实三维目标,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体验了情感;⑤生成性,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设计阅读教学,体现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⑥真实性,能体现教师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待反馈与完善。

笔者以上述内容指导自身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力求使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体现合作型的原则,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用运能力发展为出发点;体现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评价以教师的教学状态、教学思维、教学智慧、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通过实施以教师、学生为双主体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评价,学生学会了咨询,学会发现和改进自身阅读学习中的不足,学会评价自己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笔者还对自身课堂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学会评价自身的课堂阅读教学,发现和改进自身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双语阅读论文篇(2)

一、创新理论:对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教育的奥秘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魅力,教育界有这种魅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这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就是创造精神,就是创新了教育进程的理论。30多年来,曾祥芹在语文学界发表了“一语(语言)双文(文章和文学)论”,率先阐述“文章学课程开发论”;在语文教学界主编出版了《语文教学能力论》,阐发了“语文教师业务修养”的“十能”体系;首倡了“快读快写比翼双飞”的语文教育高科技;在文章学界最早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率先主编出版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和《文章学教程》,将文章学视为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在阅读学界主编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阅读学丛书》5本;进而自我超越,主编出版了有中国特色的汉文《阅读学新论》,等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在《浅谈曾祥芹教授对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一文中称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以上五个方面创新突破贡献为“五论创新”:一语双文论、两学指导论、文章课程论、双快比翼论、教师能力论。以上理论填补了我国语文教育学中理论建设的种种空白,对中国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开拓精神:敢入未开化的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边疆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就是开辟精神,拓荒精神。陶行知先生认为“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开辟时,目光要远”“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曾祥芹先生已从教52年,治学33年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直都在开辟、拓荒呢?曾先生就是怀着教育报国的责任,凭借高远的学术境界,依照“开辟拓荒”的高标准,开创了两门新学科:“实用文章学”超越“广义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鼎立,属于语文基础学科的创新。“汉文阅读学”超越“普通阅读学”,与外文阅读学并立,属于语文技术学科的创新。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对于填补“语文学”的空白有开创之功。

三、实践意义:在语文教育教学、阅读和作文领域让无数人受益

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阅读学和文章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无数人受益,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1980年以来,曾先生已506篇;1986年以来,已出版著作33本,1000多万字。这些成果已经远传五大洲,遍布全国各地。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小学教师;不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中小学生;不论是国家首领,还是贫民百姓;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专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创新理论带来的益处。仅在其语文教育学“双快理论”下创立的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实用成果就多达600多万字,普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让数以万计的人受益。

四、哲学依据: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健康深入持久开展

哲学是学问之母,世界教育的趋向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再到今天的“人本中心”,是和哲学的发展史分不开的。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的本体论、近现代的认识论演化后,发展到了当代的生存论。人类则经历了从古人对外部世界的惊讶,到近现代人对外部世界的怀疑和认识,再到当代人对自身生存境域和状态的困惑。哲学研究已经整体性地开始了“生存论转向”。曾祥芹先生更是顺应哲学的历史轨迹丰富完善了阅读哲理的“三体框架”:从宏观视角,立足哲学高度,建构中国阅读学的理论体系,把“阅读本体”界定为阅读主体(读者)和阅读客体(读物)的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他响亮地提出“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的精神生活需要”;“阅读又是人为的,它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

五、长期影响:突破时间空间发扬光大曾祥芹学术思想

双语阅读论文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纲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在“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三位一体的模式中,研究的重心是“读者”,即阅读的“学生决定论”。这与学生主题性原则不谋而合,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感悟理解也多姿多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下面谈谈几种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双向”阅读法。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读、写、听、说为主的语言实践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双向阅读”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双向阅读”,就是首先依循文本的原有思路进行阅读,着重理解文本和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说先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后跳出文本的思路,用质疑的态度进行逆向阅读,着意于思考文本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文本的写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借鉴。一般说主要步骤有两个:一是顺向探究,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用意;二是逆向质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的发现。这两个步骤同样重要,顺向探究是阅读的基本,也是逆向质疑的基础;逆向质疑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个性的展示,是培养批判意义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前者已接受为阅读的基本目的,后者的创造和发现为阅读的目的。

“对话”阅读法。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的心境变化,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古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在他的感觉中,这样的“翻开书话,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实际上,读书就是一个交友的过程,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交友就构成了对观察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因此,阅读活动时间上是通过与读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只是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多重对话关系。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题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对话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阅读营造良性的言语环境,使学生能够主体性地自由的对话阅读。

“意会”阅读法。读书的目的在于“会意”。“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的构成中“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把“取精摄魂”到为阅读八项原则之一,而把“文篇旧首”“书本摄魂”“得意忘言”“整体阅读”,都当作重要的阅读技法。近年来更明确倡导、大力推广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法,“意会神摄”则作为快读之一法。

阅历甚浅的中学生不必望书兴叹,好书并不都是一读就懂的。李泽厚也说:“拿到一本书,不必一字一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主要东西,获得总体印象。看别人的论文也可以这样做。”如果这篇文章,这本书确有价值,暂时不懂可以留待以后重读,自会慢慢读懂。教育部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只用精读一法,显然难以完成任务。

意会阅读法在中学生阅读中确实是合理的,正常的,有效的方法,中学生应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

“空白”阅读法。“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画论理论。所谓“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阅读或其他的媒介去绘有形的具体形象,“虚”则指的是作品以外的东西,对文本接受来说,指的是作品给人们留下的阅读、思考、想象的“空白”,清代的绘画理论家笪重光说过:“空本难阅,实景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瘤。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Ⅸ画筌》“空白”阅读与“虚实相生”可谓殊途同归。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隐含的读者”“期待视野”“未定点”和“空白点”等概念,他们决定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也是作品接受得以实现的关键。文本中的这些“未定点”和“空白点”,都需要有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填补,填补原来空缺的意义,并赋予崭新的意义。“空白”阅读即是让学生去解读和再创造。

双语阅读论文篇(4)

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真实的交际",它是指交际教学法中,交际双方必须存在"信息差"(或称"信息落差"),即交际一方知道的内容另一方不知道。只有双方存在"信息差"的交际才是真实的交际,才有助于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明知故问的结构练习、句型操练等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真实的阅读",即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材料的内容是读者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读者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包含的信息。概言之,真实的阅读是指让语言学习者在大量地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看,真实的阅读不属于"语言学习",而属于"语言习得",它也不等同于儿童母语习得,而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quot;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quot;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quot;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 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

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quot;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

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第三,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大幅度增加课内的真实阅读量。实践证明,大量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虽然课外阅读就是真实的阅读,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要使课内阅读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就必须以真实的阅读为基础,从语言学习理论方面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研究,揭示课外阅读的本质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内精读转化为真实的阅读,并大幅度增加课内真实阅读量,这样课内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的希望。

双语阅读论文篇(5)

1 读一读

随笔散文主要有三种――记叙性随笔散文、议论性随笔散文、说明性随笔散文,但不管是哪一种随笔散文,源头都是生活,重点都是“感”――“感悟”“感受”或“感情”。随笔散文中的“感”和议论文中的“感”在呈现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议论文一般会在题目、开头或结尾非常明显地出现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可谓一目了然,并美其名曰“中心论点”;随笔散文的“感”则呈现得比较隐晦和含蓄,大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即便是记叙性随笔散文中,作者的主观感受也大多隐藏在文字背后――表面上看,叙述或描写的都是一些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平凡小事,但只要仔细阅读和体味就能体察到世俗人情并感悟到人生道理。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鉴赏随笔散文,特别是要理解隐藏得比较深的理趣,没有三到五遍的阅读,基本上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一般来说,第一遍阅读要读通文章;第二遍阅读要读懂文意,即要读懂作者就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发表了什么观点;第三遍阅读要重点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比如,风格是孙犁似的泥土气息还是叶圣陶似的清淡平实;是巴金似的热情坦诚还是周涛似的气势磅礴;是冰心似的柔美隽丽还是朱自清似的清新朴实;是汪曾祺似的融奇崛于平淡还是铁凝似的诗意灵慧……

2 挖一挖

阅读鉴赏随笔散文,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但一定要找准位置,即要挖可挖之处,要挖有内涵之处。随笔散文大多以生活为切入点,而且一般都是有的放矢,所以阅读鉴赏随笔散文一定要注意四类句子: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二是故事叙述完之后表明作者观点的议论或抒情的句子;三是有引申含义的比喻句;四是有深层含义的哲理句――此类句子大多在结尾,而且有时可能是一语双关。

比如,丰子恺在《车厢社会》中就是先记叙了自己三个时期乘火车时的心境――第一个时期是初乘火车时期,觉得非常新奇和有趣;第二个时期是老乘火车时期,觉得这是一桩讨嫌的事;第三个时期是惯乘火车时期,乘火车又变成乐事――可以看车厢社会里的种种人间相。如果只看表面的记叙,三个时期作者的感受显然是“乐――厌――乐”,但仔细找出故事叙述完之后的议论抒情句,就会发现“可悲者,我对于乘火车不复感到昔日的欢喜,而以观察车厢社会里的怪状为消遣,实在不是我所愿为之事。于是,我憧憬于过去在外国时所乘的火车”应该好好挖掘。

阅读鉴赏随笔散文时,怎样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先挑出表明作者看法的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挖掘作者所说内容背后的潜台词。比如,阅读鉴赏《车厢社会》,就可抓住“可悲”“实在”“怪状”“消遣”“憧憬”等,从这些词语中解读出作者真正的心情和看法――对今日中国车厢不文明现象的憎恶和对过去国外车厢文明现象的向往,继而在对比中结合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活经历挖掘出作者说话时的潜台词――想以此呼吁国人能更文明地乘车,能更文明地做人,能更文明地生活。

阅读鉴赏随笔散文时,对含义深刻的比喻句或双关句的挖掘也很关键。具体做法可以是:(1)先找出带有比喻义或含双关的词语;(2)用朴素、直白的语言“翻译”出它们的意思,即把抽象的句子还原成大白话;(3)结合上下文的议论句或抒情句,围绕文章的中心,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句子包含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一般情况下,这些比喻句或双关句包含的意思就是随笔散文蕴涵的“理趣”。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鉴赏随笔散文时只有找准多想才能挖深挖透文本蕴涵的“理趣”。

3 赏一赏

随笔散文兼具生活性和理趣性,而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往往是交叉使用,因此文中的妙语佳句俯拾皆是,很值得一赏再赏。

鉴赏随笔散文首先必须弄清鉴赏角度。比如,可以鉴赏精妙鲜活的词语,可以品味形象生动的修辞,可以分析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可以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妙处,可以赏析整句散句结合的妙处……此外,鉴赏随笔散文时一定要紧扣具体语句鉴赏,且语言要力求简洁流畅。一般来说,可以用“这句话采用

(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写了

(某对象)的(特点状态心理性格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的作用”进行表述。

双语阅读论文篇(6)

摘要: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究竟如何改革,不少教师产生了困惑。本文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个不动摇”:打牢“双基”不动摇,培养创新思维不动摇,教给学习方法不动摇。

关键词:打牢“双基”创新思维教会方法

自1999年新课改以来,已有13个年头了,小学语文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如何把握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究竟何去何从,关键在何处?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走入了一些误区,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应坚持“三个不动摇”:

一、打牢“双基”不动摇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崔峦老师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视野下,语文“双基”应该赋予它崭新的时代内涵。首先,教师要对“语文双基”加以高度重视。“语文双基”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学习语文的根本。对于语文“双基”,我们要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掌握必要学习的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补“钙”,这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其次,教师要对“语文双基”有一个辨证的认识,我们讲落实“双基”,并非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落实双基的过程,就是落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过程。第三,“语文双基”的落实,不是孤立的一两个教学环节,而是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它伴随着学生和教师的心灵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有落实“双基”的意识,还要有落实“双基”的具体措施,且不能流于形式,每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夯实“双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打牢“双基”决不能动摇。

二、培养创新思维不动摇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不够,多数课堂教学还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在转,学生被动,不能主动思维和想象,课堂上解决生成性的问题少,人云亦云的现象突出,学生的智力开发有些忽视。

未来的社会,智慧决定一切,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创新人才。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除了打牢“语文双基”外,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2008年以来,我参加了重庆市传箴言活动,要想创作出好的箴言,除了厚实的文化积累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发散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悟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质疑问难,大胆的各抒己见,读出韵味(文字的韵味,人生的韵味),读出思考,读出自己的东西。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教师要做好“牧羊人”的角色,要把学生赶到“水草茂盛”的地方,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拓展课堂的广度,超越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教师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分别说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最后,教师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智慧也得到了开发。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不能动摇,还要因地制宜落实好。

三、教给学习方法不动摇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应给做到三个方面:

1.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求学生明确目的,激发兴趣,磨炼意志。给学生精神充电,让学生感觉读书是享受,不是负担,对学习产生动力,这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前提。

2.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爱因斯坦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有学科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习惯。”乌申斯基也说过,好习惯是一生用不完的利息,坏的习惯是一生还不完的债务。小学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勤学善思、质疑问难的习惯,正确书写、认真预习、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养成抄格言,自己读书、读教材,自己读课外书,自己写日记的学习习惯。

双语阅读论文篇(7)

一、一卡双环阅读教学法的步骤及方法

(一)摸清底细,搭配分组

教师先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弄清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尽量遵循“自愿、区域(即座位)、竞争”三个要求,按好、中、差进行搭配,建立阅读自学小组,每组选一名成绩好的,有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自学,监督小组成员的自学情况。在班上建立起以教师为中心的监察网络,其结构如下:

(二)学生依自学卡自主学习

教师在上阅读课之前,发给每位学生一份《语文阅读自学卡》,布置学生自学,教师给学生提出自学的要求并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一些思考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填好《语文阅读自学卡》。

(三)创新结构,认真导学

教师导学的结构可灵活多样,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阅读内容不同,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采用的导学结构也应有所不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通常可采用如下结构进行导学:

1.查。教师通过自学监察网络,查学生自学后完成《语文阅读自学卡》的情况(即进行自学反馈)。

2.疑。学生质疑,提出在自学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自学的具体情况,学生质疑可采用在小组内或在班上进行)。

3.议。学生分小组或同桌的同学讨论以上疑难问题(即合作探究)。

4.说。小组选代表或由教师抽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即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情况)

5.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以及课文的重点进行有的放矢的诱导。

6.练。学生根据大家的讨论和教师的诱导,进一步完善《语文阅读自学卡》。

7.评。“评”分为教师评和学生评。教师评主要是评价学生的自学和互学情况,表扬做得好的,指出不足;学生评主要是评自己的自学所得(包括知识、学法、写法)。

二、一卡双环阅读教学法的优点

1.学生通过填写《语文阅读自学卡》,基本上掌握了自学课文的方法步骤,对学生的学法起了一个导向的作用。

2.该教学法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学生要完成《语文阅读自学卡》,就必须认真地自学,积极地思考。同时学生完成后的《语文阅读自学卡》既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也是对学生进行自学的验证,还可以帮助学生贮存知识。

3.该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自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个人才干,不受教师思路的限制。

4.在导学时,学生提出自学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这就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了疑难问题,在心理上有一种自豪感,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5.该教学法做到了师生地位平等,“学”和“导”和谐,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