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1 08:06:34

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篇(1)

作者简介:李俊雁(1954―),女,汉族,河南偃师人,哈尔滨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学研究。

摘 要:我国高校普遍开展双语教学已有7年多,其教学模式主要借鉴国外的基本教学模式结合国内教育实际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双语教学模式及特点进行评析,阐明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在课程体系指导下,充分考虑到影响双语教学的基本因素,采用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既精通专业、又通晓汉语和外语的人才,必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资源。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外语语言素养和能力,同时能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培养能直接使用外语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型复合人才。因此,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及目标

1.双语教学的内涵

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的界定众说纷纭,不下几十种,我国高等教育引入的“双语教学”的法理基础是教育部2001年第4号文件,其内涵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即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教育。中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全部或部分使用外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课堂上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比重视实际情况确定,通过分阶段教学,逐步达到双语教学的终极目标。

2.双语教学的目标

双语教学是使用两种特定的教学语言,而不是语言教学,其实质是用教学语言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三个层面:(1)知识层面,掌握扎实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2)语言层面,掌握学科的外语专业术语,读懂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提高外语水平及运用外语进行各种学术交流的能力,强调语言的掌握和运用。(3)能力层面,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提高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学习和思维的能力,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地切换,增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强调综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在这三个层面中,知识层面是首要目标,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双语”是学习先进科技知识的桥梁。能力层面是终极目标,在学习中学生逐步树立跨文化的意识,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其成为高层次的国际型复合人才。

二、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与特点

1.国外双语教学的模式与特点

国外的双语教学最先开始于殖民地国家,是殖民国家把语言作为殖民地种族同化的一种工具,20世纪60年代双语教学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双语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模式,世界上比较关注的双语教学模式有:

(1)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指教师完全使用一种学生非母语的外语(第二语言)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教学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一种外语(弱势语言)学习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的环境中,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该模式强调完全非母语的教学,最初是在加拿大发展起来的(又称“加式浸入型”教学模式),根据外语使用的比重不同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完全沉浸型和部分沉浸型。许多国家在开展双语教学中结合本国实际对“加式浸入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良,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沉浸模式。

(2)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指同一母语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入学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进行学科教学,但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外语课来提高外语能力,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外语进行教学。该模式开始有非双语教学作为过渡期,借助母语作为理解和交流的工具,母语与外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最终向纯外语教学过渡,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实施中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美国较为普遍。

(3)维持型双语教学模式指学生刚入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外语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母语语言发展和掌握学科外语知识目标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该模式平衡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以母语维持理解与交流过程,有利于学科发展。

(4)双轨式双语教学模式实行双轨编制,即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母语有两种,而老师也是两位,并且同时通晓这两种语言,教师各自负责用其中一种语言授课,学生学会非母语语言,教学中两部分学生形成的双语自然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双语教学的听、说效果。

(5)综合丰富式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从“融入”这个概念中发展而来的。一般有母语融合和外语融合两种形式。母语融合基本上采取的是母语,尤其强调本国文化归属感,当然也进行部分内容的外语教学,以求能对别国文化有一定的认同度。外语融合强调外语环境的全面化,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外语教学,基本不用或很少用学生的母语。这类模式首先由加拿大倡导。

(6)双重语言教学模式指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教学,班级学生在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母语的前提下,学习掌握另一种语言,教师常采取团队教学形式,每位教师只教授其中的一种语言。

(7)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将外语较差的学生从常规班分离出来,集中进行专门的语言培训,开设外语沉浸式强化训练课程,其他学科以外语为唯一的教学语言,母语不准使用而被“隔离”,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技巧,使学生能尽快回到常规班级接受教育。这一模式在欧美移民学校应用十分广泛。

此外,还有将英语作为目的语的“英语沉浸模式”、“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模式”,始于新加坡的“三向分流模式”,弥补隔离型模式的“保护型”,盛行于独联体的“双联型”,针对旅美移民实施的“导入型”,一些欧洲殖民地国家/地区的“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等。不同的理论与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可构建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在众多教学模式中,前三种可作为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

2.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模式与特点

教育部[2001]4号文件的颁布,促进了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借鉴国外双语教学的基本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采用逐渐渗透的方式所实施的以提高学生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有渐进性。

(2)翻译式双语教学模式用外语和汉语对照来学习,通常采用外语教材,教师采用翻译加讲解的形式教学,适应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3)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在正常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外语,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和专业词汇使用外语,知识讲解用汉语,师生交流以外语为主,也可用汉语,逐步加大外语在课堂上的使用比例,作为双语教学的过渡模式。

(4)穿插型双语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中外两种语言,因教材知识点以一种语言讲授为主,适当加以另一种语言的解释和说明,该模式较易操作。

(5)示范型双语教学模式在某个学科中选择某门课程用纯外语进行教学,通过该门课程的纯外语教学,使学生体会了解外语表述和外语原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快速获得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起到示范作用。

(6)选修课型双语教学模式纯外语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专业或非专业),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设置成新的课程,用纯外语进行教学。

(7)渐进型学生入学(大一)先以强化外语能力为主,到高年级(大二开始)逐步开设以外语作为授课语言的专业课,外语课的比重逐渐减少,用外语讲授专业课的比重逐渐加大。

(8)分离型外籍教师使用外文教材用外语讲解一门课程的一部分或全部,再由本土教师使用中文教材用汉语讲授相关内容。实行外语与汉语分离的授课方式。

各高校在双语教学实施中,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提出BTEC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多维互动模式、双语互依模式等多种类型教学模式。古广灵和黄建伟等分别在研究中总结了国内双语教学的实施方式,有全外型、混合型、半外型三种。(1)全外型,教学过程全部在外语环境中进行,学生以外语形式接受所学知识,即:外籍教师或本土教师+外文原版教材+外语讲授,对师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是高层次的教学实施方式。(2)混合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同时使用汉语、外语讲授,中外文比例视学生接受程度而调整,一般可分三个层次:①本土教师+外语+汉语讲授;②外籍教师用外语讲授+本土教师用汉语讲授;③外籍教师+外籍教师主讲+本土教师助教。根据师生的外语水平灵活选择相应的层次。(3)半外型,课堂用语、专业词汇以外语为主,可用汉语解释,重难点的讲解外语和汉语交替,本土教师+外文教材+汉语讲授。作为教学实施的初级方式适用于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

目前我国借鉴国外的基本教学模式建立的“半外型-混合型-全外型”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基本的双语教学模式,它将双语教学分为三个阶段:(1)简单渗透阶段:外语作为课堂用语,教学以汉语为主穿插外语,用外文讲述重要的定理、概念、公式和关键词等,使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实施方式是半外型的,通常采用渗透型、翻译式等双语教学模式。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要将课程背景、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参考资料、专业术语对照等学习资料先发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2)部分整合阶段:将汉语和外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教师交替使用中外文讲授,互为主体,逐渐增加外语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学生学会如何用外文表达中文内容。实施方式是混合型的,一般采用穿插型、浸润式等双语教学模式。(3)双语思维阶段:学生学会用中文和外文思考解答问题。实施方式必须是全外型的,根据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性质和比例,选择示范型、选修课型、渐进型等双语教学模式。“渗透、整合、思维”梯进式双语教学模式主张应尽快由渗透、整合阶段向思维阶段过渡,否则停留时间过长,学生易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外语能力的提高。

三、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几点思考

1.教学模式选择要体现学科、专业的特点

双语教学的连续性是确保双语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设置要遵循“科学性、连续性、专业至上”的原则,科学规划,讲求实效,稳步推进。根据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专业特点,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要兼顾外语课与学科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关系,从课程在其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出发,每个学期都设置相关课程(1至几门)适时实施。充分体现“由少到多、由易到难、量力而行”的双语教学课程开设规律,循序渐进,前后衔接,防止出现“随意设课”、“凑数达标”、仅仅是“因人设课”等现象。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指导,从法规上保证了双语教学持续实施。

2.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符合教师队伍配备的状况

教师的素质是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拥有相当扎实、丰富、精深的学科知识,能充分理解运用原版教材,把握学科前沿;而且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准确地表达和应用外语;同时必须具备探索研究的能力。目前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十分匮乏,已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双语教学要兼顾近期急需与长远规划,从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结构、年龄梯度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如:选拔外语水平高的学科教师组成双语教师骨干队伍;挑选外语基础好或专业突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专业课程的研修或英语的强化培训;引进外语和专业知识双优的复合型教师;加强校际间交流,实现师资共享。此外,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在职培训、自学提高外语水平等都是培训和储备双语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途径。合格的教师执教,从组织上保证了双语教学质量。

3.教学模式选择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尽量使用外文教材,坚持使用外文讲授(比重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是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外语认知水平,分阶段选择相应的模式组织教学,即进行教学模式的适切选择。如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模式远远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无疑是拔苗助长,结果适得其反。我们必须将双语教学和“育人为本”密切联系起来,实事求是,模式灵活多样,学生才能获得教师传授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前瞻性知识,并由此启迪巩固已知、探索未知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为全球化中的开放的中国建设服务。

总之,双语教学模式的选用不能盲目跟风,在不损伤学科的基础上,要根据师生的语言水平、课程设置及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在实现教学内容传授的同时,使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Taylor,Victor.A case study of a Cantonese child in early French immersion[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92,48(4).736-759.

[2]莫世健.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双语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司法,2007,(6)85-91.

[3]王斌华.双语教学实践谈-从国际比较中思考定位[J].上海教育研究,2004,(4)13.

[4]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3(3)89-91.

[5]张璐,赵若英.国外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3,(16)26-27.

[6]高友智.关于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大众科技,2007,(7)159-160.

[7]董焱.非重点高校双语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0)206-207.

[8]陶思律.BTEC教学模式分析以及对双语教学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8-19.

双语教学模式篇(2)

关键词: 生态学 双语“网络互动式”教学模式 发展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外语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代大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1]。双语教学是指在教材使用、讲授课程、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主要为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2―3],它是衡量我国高等院校中本科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4]。例如,教育部、财政部在2007年发出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世界各国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剧增,生态学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生命科学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采用生态学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国际生态学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其外文文献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生态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始积极推行生态学双语教学。然而,生态学是一门高度综合、时代性强、知识体系十分庞大的交叉学科,在传统的课堂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全讲授和展示现有的国外最新生态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而且有的学生反映,在课堂上未能充分理解所授英文知识内容并感觉与老师的互动性不足[5]。因此,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需要师生在课后加强答疑解惑互动。事实上,国外的一些优秀高校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课后网络交互式教学探索[6],而我国高校则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改革与实践。在平时,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多数拥有较好的网络操作技能,喜欢通过各种网络形式(如QQ、E-mail等)在课后跟教师进行知识交流,阐述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因此,加强网络互动有望弥补一般课堂双语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热情,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然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态学双语网络互动教学呢?目前,国内学者对此研究较少。针对这个问题,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和教育理念,我们探索了生态学双语“网络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期为国内相关高校提升生态学双语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授课对象与教材

本研究的授课对象为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95人)。这些学生已经有了一年多的大学英语学习经历,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等生物学基础课程,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具备了实施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基础。教学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两本生态学教材,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孙儒泳等人翻译的美国Robert E.Ricklefs教授编著的The Economy of Nature(5th)(《生态学》)一书和内蒙古大学杨持主编的《生态学》(第2版)一书;使用了我自己制作的生态学双语PPT课件[5]。授课时间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完成一个教学周期。

二、生态学双语“网络互动式”教学课程平台

要想实现师生间有效的生态学双语教学网络互动,必须建立和应用一个综合的生态学双语“网络互动式”教学课程平台。为此,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构建了一个跟课堂双语教学并行的生态学网络教学平台,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基于互联网的校园交互式课程平台建立

通过井冈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我们初步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学交互式课程教学平台。如,井冈山大学《生态学》校内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井冈山大学《生态学》网络教学平台。课题组成员通过上述平台将生态学课程相关的双语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PPT课件等)上传其中,供学生下载浏览,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课堂上生态学双语教学知识的回顾和深入思考。

2.生态学QQ群的应用

腾讯QQ是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软件,它支持在线聊天、视频电话、点对点断点续传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QQ邮箱和QQ空间等各种功能。其中QQ群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多人聊天交流服务,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聊天。在本次授课班级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是QQ注册用户,且拥有QQ群聊天经历,这为生态学双语“网络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必要基础。我们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建立了不同类别的生态学QQ群,指定不同生态学研究领域的老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在其中使用简单的生态学双语进行对话,并通过QQ群的邮件群发功能进行问题讨论。其中QQ聊天工具的即时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认为拉近了与老师间的距离,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所问问题的反馈。而通过查看消息记录,则可以查阅自己没有参与过的生态学讨论话题或重新审视自己以前对某些生态学问题的认识,从而获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3.生态学论坛的应用

网络论坛BBS,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或者Bulletin Board Service(公告板服务),是互联网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随着网络技术和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很多生态学论坛应运而生,而大学生也成为这些论坛的主力军。在此次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中,我们不仅鼓励学生登录学校内部的生态学课程论坛进行问题讨论,还鼓励他们多登录国内外一些知名的生态学论坛进行课堂生态学双语知识补充学习。例如,国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创办的“普兰塔――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论坛”已成为此次授课对象班级学生经常关注的网站。通过参与这些生态学论坛活动,学生们能够与国内外相关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近距离接触,开阔了其生态学视野,增强了其对双语学习的自信心。

4.生态学博客的应用

博客(Blog),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在本次双语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利用QQ、搜狐、新浪等主要媒体网站,在课余时间建立自己的生态学双语博客,并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成绩参考标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喜欢转载在网上搜索到国外最新生态学研究论文,甚至尝试进行相关翻译;有的则喜欢张贴在网上所搜索到各种生态学相关图片并进行点评;有的则在自己的博客上创建了一些知名生态学网站链接。这些现象表明生态学双语博客的建立和应用是课堂双语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构建学生自己的生态学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互补和思想交流。

三、生态学双语“网络互动式”教学发展建议

本次实施的生态学双语“网络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虽然取得了上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生态学双语教学中应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正确使用各种网络技术工具

此次基于各种网络技术工具所构建的交互式教学平台,打破了传统生态学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性,极大促进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共同进步。但是,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也暴露出对上述网络技术工具的操作不熟练,不能通过它们找到自己需要的生态学资料等问题。此外,有的学生热衷于通过这些工具搜集大量的生态学资料,却不能够有效地加以鉴别并吸收,从而提不出有深度的科学问题。事实上,网络技术工具的应用是手段,生态学知识的掌握是根本。因此,在今后的生态学双语教学互动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能够正确地使用各种网络技术工具。

2.增强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7―8]。课堂上生态学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一定的口语能力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灵活掌握课堂上双语讲解的应用尺度。这就要求各高校应重视对专业教师的英语素质培养,当条件具备时,定期选派年轻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学习深造,并适当考虑引进优秀的留学人员。而课外网络上的师生互动更是要求教师拥有较为广阔的生态学知识面和一定的认知深度,时常关注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学生的问题尽量做到有问必答。事实上,在本次网络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超出教科书范畴且存在争论的生态学理论难题。对这些较难的问题,即使不能立即回答,也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如Google和百度)和数据库查找文献并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3.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

授课对象专业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对课堂双语知识内容的吸收。虽然本次授课班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年多的大学英语学习经历,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反映不能完全看懂课堂上的英文PPT课件,甚至有时会对生态学双语教学产生畏难心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英语基础较薄弱,二是缺乏有效的课前预习。因此,在生态学双语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学生重视自身专业英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英语水平,并加强生态学各章节课前预习和相关专业词汇的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充分理解教师所讲知识内容,在课外顺利阅读相关生态学研究文献。

4.编写适宜的中英双语教材

目前国内高校中生态学双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多为英文影印版或中译本,而这些书籍的价格相对较高,无形中增加了购书成本,并不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购买。如,此次教学使用的孙儒泳院士等人翻译的美国Robert E.Ricklefs教授编著的The Economy of Nature(5th)(《生态学》)一书,价格达到了149元。而且,我们在此次双语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学生们非常希望能够拥有一本中英双语生态学教材,然而这种教材国内尚未发行。因此,我们建议各地区高校统一组织人员,组织编写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英双语生态学教材。

5.探索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

在本次双语教学研究中,我们降低了传统期末笔试在学生最终成绩中所占比例,转而增加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例如,将学生的专业英语课堂口头表达、日常专业知识双语测试和课后生态学知识网络讨论等方面均纳入了平时成绩的计分,这些手段最终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提高学生生态学综合能力的目的。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有学生反映出考核方式过于统一,不能有效反映其生态学特长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考核中也可以尝试针对某些在生态学方面具备特长的学生进行更加个性化的考核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总而言之,如何有效提升生态学双语教学效率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模式,增强师生双方的生态学双语知识水平,综合运用各种软硬件设施和新兴网络技术工具,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此次生态学双语“网络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在促进生态学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改善生态学双语教学现状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高宇,王晓,李俊清.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5,22,(2):59-62.

[2]郑忠明,陆开宏.“普通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2):66-68.

[3]曹春晖,刘宪斌,崔青曼.海洋生态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8,76,(10):68-71.

[4]吴大付,任秀娟,李东方等.《生态学》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07,2,(50):147-148.

[5]戴小华.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学交互式教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15-117.

[6]张远,杨.“网络化+交互式”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62-64.

[7]张璐,苏志尧.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7,24,(4):73-75.

[8]龙建友,张红英.浅议大学本科课程生态学双语教学[J].科教信息,2008,25,(18):348-349.

双语教学模式篇(3)

课题2:小学科学双语教学建模研究,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2511B55

为了适应经济国际化进程,我国急需中西文化兼容的中英双语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小学双语教学方兴未艾。教学模式是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具有可操作性和有序性等特点。成功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经验,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之路,提出了多种本土化的双语教学模式,本文简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例。

我国典型小学双语教学模式

1、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

青岛市四方实验小学等在1995年就已经开始了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实验。该模式把“适时引入、循序渐进、创设情境、协调发展”作为四大教学原则:一是适时引入――模式的输入变量。他们把培养合格的双语师资和强化英语教学作为实施该模式的前提条件。据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实施双语教学只要条件具备越早越好。二是循序渐进――模式的过程变量。实施浸润式双语教学需要经历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三是创设情境――模式的情境变量。调动师生的力量共同创造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等双语情境。四是协调发展―模式的输出变量。以培养面向世界的高素质双语人才为目标,坚持整体性原则,做到学科教学、学段教学和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

2. 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

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创立了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他们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双语教学分为渗透、整合、思维三个阶段:一是渗透阶段――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该阶段以母语为主,适当渗透英语,一般用于双语教学的初期。在该阶段的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知识用汉语分析,非难点处用英语分析,用英语板书,鼓励学生用英语提问,师生用英语回答。二是整合阶段――双语教学的中级阶段。在该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汉语和英语交替使用,不分主次,互为主体。一般用于双语教学的中期。三是思维阶段――双语教学的高级阶段。该阶段学生逐步用英语进行思维,用英语解答问题。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

除了以上两例双语教学模式外,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近十余年还出现了大量国际学校。如国际文凭组织(In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已经在我国大陆地区建立了许多合作学校。该组织的项目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外,还注重他们在社交、体育、情感、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除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教学媒介语以英文为主,有些课程由外教独立授课,或由外教与中方助教合作授课,使用境外引进的全英文原版教材。

我国典型小学双语教学模式特点

1、优点

浸润式与递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是两个成功案例,它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双语教学模式本土化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它们均不以牺牲母语的学习为代价,既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并且不做到学科损伤。与国外取得巨大成功的加拿大的浸入式双语教学模式相比较,它对学校的资金要求、师资要求和学生要求等均比较低,比较切合我国的语言环境和教学实际。

2、缺点

(1)微观研究不足

我国双语教学模式研究多是把整个双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在宏观上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情境营造等方面开展研究,然而每个学科均有其独特的认知规律,双语教学模式只有紧密突出学科特点才能真正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在针对具体学科的双语教学模式研究方面,我国具有推广意义的研究成果目前较少。

(2)缺少与网络相整合

双语教学模式篇(4)

[关键词] 学前双语 教学模式 构建

一、学前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1)第二语言教育家克拉申认为:教师向学生输入的第二语言虽然是大量的、能够理解的,但学生却不一定能全部习得。因为学生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还受到其情感因素的制约和调控,只有通过情感过滤的信息,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他的理论启示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语言信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语言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或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输入语言,要用宽容的态度接纳学生的语言错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2)思想库模式(think tank model)视大脑为思想库。在这个思想库中,尽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总是保持着各自的特征,但是两种语言的表现取决于大脑中共同的语言能力;两种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质量共同刺激了思想库的发育。

(3)双语教学的理性定位:双语教学不是英语教学,而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其目的是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下,让学生在学科中熟练地使用两种语言尽行交流与思维。双语教学不是英语语言学科教学的延伸,而是除语文、英语学科外的专业学科的延伸。同时,应当绝对保证母语的地位。

二、学前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1.学前双语教学模式构建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实践离不开高质量的双语师资队伍。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这不仅提高了专业素质,同时也掌握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双语课堂教学逐步告别了以往静态的、单向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开始呈现出与活动化、信息化有机融合的全新模式。在双语课堂教学实施方面,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为学生营造出双语教学的意境,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2.学前双语教学模式构建能强化学前双语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

高质量的英语教学是双语教学的前提,它有利于解决双语教学中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语言困难,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以英语为背景的知识体系、理解方式和思维习惯。

3.学前双语教学模式构建能更新学前双语教学理念,丰富语言学习环境

学前双语教学要遵循现代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同时将双语教学理解为一个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学校改革不要急于求成,而是扎扎实实紧抓外语教学质量,将外语教学成果逐步向学科教学领域渗透和辐射。双语教学是一种开放系统的构建、一种精神的确立和一种文化模式的学习。双语教学改革没有局限于语言学习范畴,而是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构建一个内外协作的、人人参与的、不断创新的学习与探索系统。

4.采用“循序渐进渗入法”实施教学

这里所说的“循序渐进渗入法”主要指对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英语按照他们的功能,并根据学生的英语理解水平逐步地由教师一点一点加以使用。我们主张在目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英语分成四个层次进行教学,至于哪一个层次的英语用多长时间,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将英语教学分成以下几个层次:

(1)学科教师第一步使用组织上课、管理课堂常用的课堂用语。

(2)教师在学生熟悉了管理组织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英语之后,对本专业经常使用的乐器、教具等用英语来称呼。每当涉及到这些用品时,教师就有意识的使用英语,学生就逐渐的熟悉了这些教具及器材的英语名称。由于使用实物进行教学,因此,不会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这也为学生能听懂教师用英语讲解专业课内容打下了一定的学科基础。这些词大多是专业性的术语。

(3)将学前教育专业所使用的专业术语逐步介绍给学生。术语本身的意义可以先让学生用汉语学习、理解。术语的英语名称可以先让学生逐渐熟悉起来。这是实施双语教学最关键的一步。这些专业术语大多属于专业和半专业的性质。

(4)教师在进行了上述三个方面教学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逐渐加大使用英语讲解专业课内容的量。对预测到学生可能理解上有困难的内容,还是应该实事求是的该使用汉语的就使用汉语。

(5)在以上四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争取尽量缩短上述四个教学过渡阶段的时间,使教师、学生逐渐进入使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和学习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孔宝刚.学前双语教育研究与建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吕良环.双语教学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01

[3]赵琳,强海燕.儿童早期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与课程建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2(4)

[4]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双语教学模式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 独立学院 “梯级推进式”教学模式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 a proper model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bilingual teaching as practiced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ourses, including teachers’ qualification, teaching approache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desig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l requires an interactive class and employs English as its main teaching language, along with certain Chinese explanation for some terms, specialties and difficulties. In light of the significan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and people's enthusiasm towards bilingual courses at higher education levels, the proposed model may indicate a possible direction to improve current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urrent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 Independent Colleg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odel

一、序言

双语教学是指除母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外语及外国文化掌握专业知识,熟悉相应外语的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熟练的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它要求教师使用正确且流利的目标外语进行知识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外语能力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两种语言实施部分学科或阶段性教学的具体实践,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双语教学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外语教学,是带有特殊性的外语教学。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是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验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二、双语教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双语教学与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语言的教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内的双语教学主要指汉语与其它不同国家语言的教学,特别是英汉不同国家语言的教学。本文涉及到的双语教学特指后者。国家及各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顺应时代要求,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改革。

2004年,教育部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规定,信息技术、金融和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不低于10%,才能到达优秀标准。2005年,教育部规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质量,急需扩大双语教学课程数量。2007年,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强调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今后,教育部将把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作为高校的一项评估指标。”2009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意见》,赋予双语教学全面的定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开展双语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从事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学,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双语教学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国际化的应用型人才上,其实施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语言、学科知识以及社会文化理解三个主要部分;双语教学目标的实施还受到师资水平、学生程度以及社会学校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理论上讲,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一个由学习语言为主到学习学科知识,再过渡到利用两种语言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先进学科文化,培养综合能力的过程。

独立学院因其招生,教学条件等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的定义是:在教学过程中用母语和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而在教学的各个阶段,使用母语和使用外语的比例,视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学生通过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来学习某一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跨语言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能够用外语进行思维,可以通过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双语教学模式是实现双语教学目标以及控制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理论界与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双语教学模式可归纳为“沉浸式”、“保持式”、“过渡式”三种。(1)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完全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即完全沉浸在非母语的教学之中);(2)保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刚进入学校时是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即从始至终保持母语教学,平衡的使用母语和外语作为学科语言,学生能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3)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即由部分或全部的用母语教学过渡到完全使用外语教学)。

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受到学生英语水平、课程难易程度以及双语环境因素的影响,遵循下面3个原则:(1)第二语言(外语)刺激的强度,必须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恰当的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2)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教学过程中加大某些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加某些先修课程的导入环节,有利于教学的效果;(3)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内,为学生提供课堂以外的双语教学实践与活动的机会,创造有利的双语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课堂内的双语教学效果。

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构建出“梯级推进式”双语教学体系。独立学院招生逐年扩大,而生源局限,学生总体外语素质较低。高水平双语师资的缺乏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是制约独立学院双语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双语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合到专业学习中,使其既具有专业课程的特点也具有语言课程的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独立学院双语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梯级推进式”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尝试,对双语课程的设置、教育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建设、教材建设、效果评估等多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对双语教学实践予以指导,以使其具有渐进性和层次性。

第一梯级是基础性双语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专业知识尚处入门、英语水平刚走过高考的大一学生。第二梯级是扩展型双语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掌握了部分的专业知识,经过一年大学英语学习而听说读写译能力都有长进的大二学生。第三梯级是纵深型双语教学阶段。此阶段主要针对专业知识已成体系,基本具备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大三学生。

四、结语

全球化、国际化的世界发展趋势,预示着中国同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的教育以培养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双高”的复合型双语人才为目标。这既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全新实践,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和时展的需求。双语教学的兴起和发展要符合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家化的发展趋势,而培养“精外语、通专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国家和社会都是重要和必要的。当然,目前,独立学院开展双语教学必然会碰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开展的积极性以及价值所在,直面困难和挑战,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家蓉,李桂山.中外双语教学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黄文.双语教学:与时代联网[J].中国教育报,2004,(3).

[4]王斌华.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张谦.双语教学论[M].香港:世界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

双语教学模式篇(6)

关键词:生态学;双语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21-03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持续加快,对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双语教学作为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应运而生。开展双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已成为衡量我国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1,2]。迄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已有十余年。生态学作为农、林、牧、渔以及生物技术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农林类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均有开设。同时,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也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环境,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诸如世界性的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六大基本问题,以及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而寻求解决的良方还有赖于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学习生态学一方面要掌握现代生态学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物质、能量运转的本质来认识、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另一方面,要以生态系统为武器,来探索、解决在特定约束条件下的生态问题,通过架构整体思维框架,将生物科学诸多学科的丰富知识合理的纳入生态学知识体系。

采用英汉双语进行生态学教学,对跟踪本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教学内容、水平与国际接轨,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然而,应用双语进行生态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改进。本文拟以福建农林大学生物安全专业《生态学》课程多年双语教学活动为基础,根据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模式改革角度,从正确认识生态学双语教学、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及组建教学团队等方面入手,探讨积极应对策略,以促进《生态学》双语教学科学高效开展,提高教学效果。

一、深化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准确把握《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实质与核心

美国语言学家费仕曼(Fisherman)将双语教学定义为:在语言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4]。也有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通过学习非语言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生态学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引进和掌握国际上先进教学理念和科学技术,达到强化专业课程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培养既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良好又能用外语熟练表达与交流的高层次人才。在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的实质与生态学教学目的核心所在之后,我们在生态学双语教学中采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与中文教材相结合,以汉英双语交叉进行讲授的授课方式,目的即在于让学生良好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

1.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双语课程教材的选择对搞好双语教学至关重要。一方面,双语教材的选择必须与本科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相符合,另一方面,内容编排、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也要符合我国教学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四种:国外引进的原版外语教材、国内学者编制教材、影印版双语教材、以及教师自行编写的讲义等。这几类教材各有特色也各有利弊。直接引进的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获得准确地专业词汇与专业术语、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国内教师编写的教材或讲义虽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但受作者学科背景和外语水平的限制,语言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地道,从而影响学科知识的准确性。因此,针对我国学科发展与师生的外语能力水平等现状与特点,我国地方高校现在较通用的做法是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与自编教材种相结合的办法。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教学内容方面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地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多门学科内容,每一学科领域又包含纷繁芜杂的理论知识体系,如动、植物学又包括形态、分类和生理等内容;教与学的思维方面,对自然辩证思维要求较高。结合我校生态学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杨持主编的《生态学》(第二版)作为学生使用教材。另外,我们还选择了孙儒泳编写的《动物生态学原理》、李博编写的《普通生态学》、以及影印版的《生态学原理与应用》(第三版)等作为主要参考书。一方面,针对中文教材与英文原版教材都存在与教学大纲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课程安排,整合中英文教材的内容,对各章节的内容做合理增删和合并,必要时对章节次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好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改善双语教学的质量,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传统的以老师“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1)单凭对知识点的简单讲解远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2)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精力,或者容易产生“被动的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缺乏积极主动性,从而影响授课效果。因此,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对经典实例、模型、以及本学科最新研究发现与进展等的讲解,加上课堂模拟练习、完成课后习题等,通过教师提纲挈领的指引,学生自主思考,彻底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巩固与应用。

第一,课件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表达载体。高质量的教学课件首先要符合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规范与要求,同时还须通过精心设计,使其具有灵活性、生动性、交互性、导向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现在制作课件最常用的手段是PowerPoint,有时兼配Flash的动画效果更加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我校生态学课件的表达形式以英文为主,对于概念、定义、课程重点、以及比较复杂的专业问题均采用中英文对照,便于学生理解。每章节课件的开头均附上中英对照的内容提要与参考读物,每章结尾附上英文小结、本章概念、定义等重点回顾,以及作业等。总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文本、图像、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缺憾,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第二,鉴于我校生态学的开课对象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修完大学英语的所有课程,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些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有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递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即课程伊始,教学语言以中英文对照为主,尤其是涉及到英文术语时,采用“同声传译”法,即一遍英文一遍中文的讲法;随着课程的深入,当学生对本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主要专业词汇有了一定的掌握与积累后,适当减少中文讲授的比例;最终达到英文授课比例占到80%以上,中文讲解仅在必要时作为辅助。

第三,生态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发展。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章节,比如说种群动态、繁殖策略、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群落的演替与功能、以及生物群落的分类等内容,完全用中文讲解学生接受起来尚存在困难。对此我们发现,其中一些概念和定义的英文表述比中文更直观易懂,因而我们采用先请学生根据名词,自己下定义,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英译汉,再由老师引导,修正或更正,采用比对的方法,加上例子解析,达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理解、掌握的目的。另一方面,敦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对促进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大有裨益。因此,教师会在每节课前发放下一节课的讲授提纲与重点内容的英文教案,以保证生态学双语教学质量。

3.做好师生互动,激发教学主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互动,做好与学生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这对保证生态学双语教学效果同样至关重要。首先,打破常规,改变以往课堂上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随堂提问或者组织学生分小组以英语进行讨论、总结陈词,鼓励学生“张耳听,开口说”,且能即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门学科相关话题,自由取材,以英语准备课件,推选代表上讲台“当双语老师”。教师则在互动过程中担任“导师”的角色,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与互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后互动,重点辅导。我们在课后以书面和网络、以及讨论会等交流方式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答疑解惑,以弥补因课时受限,而双语教学致使课程信息强度增加,同时因学生英语水平限制而可能出现对课程知识掌握不够好的负面效果。同时,通过课后交流,学生积极反馈,教师也能根据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有良好作用。关于双语教学的访谈中很多被调查者都认为教师课后辅导的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关键。

三、多样化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克服双语课程学习的畏难情绪

考试的初衷是为教学服务的。生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大部分内容为理论基础,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与实践应用紧密相关的,比如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拟合,昆虫有效积温的推算,群落结构中物种多样性的评估等都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若只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就会造成“纸上考实践”的“纸上谈兵”。如何根据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适应大学教育中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真正实现考核为教学服务,也是生态学双语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压缩专业课学时,生态学也在受压缩课程之列。即使维持原有学时不变,实施生态学双语教学也会缩小生态学信息量,加大课程教学难度,而且受学生英语程度、专业知识储备水平、以及对生态学双语教学认识等因素的制约,不免会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教学会干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认为双语教学降低了自己的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对双语教学产生抵触心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专业英语词汇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加上专业英语词汇相对比较枯燥,记忆起来较困难,而且学生暂时看不到学习专业词汇的意义和价值,故而感觉自己的学习效价降低了;二是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用英语讲解加大了理解的难度,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当采用双语教学时,学生会因为习惯性的“应试性”学习而倍感压力。

因此,根据双语教学及生态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在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课堂参与、平时作业、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对该课程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将平时作业与课堂参与在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70%,减少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的负面影响。平时作业与课堂参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平时作业以课后习题为主,以准备课堂参与为辅;而课堂参与主要有三种形式:1.课堂答题,与授课教师和同学互动;2.个人5分钟演讲;3.小组汇报。同时可适当采取奖励措施。期末考试试题采用适当英汉比例,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简答题、与论述题,其宗旨在于有效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四、合理组建并优化双语教学团队

实施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同时还要求担任生态学双语教学的老师有较高的生态学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对专业英语的使用起到示范性作用,规范灵活地使用专业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以及工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双语课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标准的发音、良好的口语水平,其次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灵活地运用专业英语而不是单纯地翻译课本。同时,适当的语速、生动的授课形式和丰富的授课内容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注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确保双语教学的关键。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突破以往一门课程由一位老师负责到底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教学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分人分章节负责各自最熟悉或者研究方向部分,合理组建教学团队并优化教学资源。这样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准确与实效性,又能提高授课教师的能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随着我校对留学回国人员引进力度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双语师资队伍水平,帮助双语教学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不定期开展的教学交流与观摩活动,探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及解决办法,对促进生态学双语教学也大有裨益。同时,根据学科发展方向的需要,学校在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送到国外做短期或中期学习和深造,储备与培养师资,这对将来进一步提高生态学双语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五、结语与展望

在进行生态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开展生态学学双语教学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双语教学可以帮助提升专业和外语知识与能力;约一半的学生认为可以开拓国际视野和意识,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然而,也有部分学生感觉双语教学使课程难度加大,减少了课程授课信息,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吸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考试成绩;少数学生感觉双语教学降低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是总体来说,绝大部分同学已经认识到现在是一个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时代,意识到英语尤其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大家在公共英语基础良好的前提下已经开始自主地学习专业英语,这对开展双语教学是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生态学双语教学,作为我国双语教学这一新兴领域里的分支,其开展值得肯定和重视。尤其是在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气候还未形成的当前,探索生态学双语教学的高效教育模式,具有培养“懂专业,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尽快或提前适应国外教学理念、课堂模式,为日后继续出国深造打下良好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用英语学而不是学英语”的意识是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是双语教师需要探索研究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从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出发,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双语教学的宣传,以获得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双语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周远清.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霍胜男.双语教学问题及其策略的分析与探究[J].科教导刊(上),2012,(2).

[3]王今越,范尧,高建磊.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2).

双语教学模式篇(7)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bilingual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properly.

关键词: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bilingual teaching;mod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72-02

0 引言

本文作为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承袭了先前的成果,即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与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1]以及以佳木斯大学为例讨论的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2]在此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选择适用恰当的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的原则和方法。

1 国际商法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所谓的“双语教学”即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内容教学。国际商法作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适合运用双语教学。

1.1 内容的涉外性 国际商法涉及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产品责任法、知识产权法等诸多领域,并以大量的国际条约和国际贸易惯例为法律的表现形式,涵盖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该课程内容的涉外性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1.2 法律规范原始文本的英语化 国际商法中很多内容来自于国际条约和国际贸易惯例,这些法律规范文本大都源自英语原文。单一中文的教学往往对这些条约惯例的原意表达的不是十分准确,采用以英语为外语的双语教学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外来法律规范的真实含义。

1.3 国际商法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国际商法课程是国贸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其目标是与国贸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是为了培养适应国际化趋势,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专业知识和法律解决国际商事事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展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是实现该目标的内在要求。

2 国内外高校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

2.1 国外主要双语教学模式 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模式,包括:

①浸润型双语教学:学校使用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②保持型双语教学: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本族语,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③过渡型双语教学: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3]

以上国际通常使用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在不同的政策背景下,不同的办学条件下形成的,有时候这几种模式会交替混合使用,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国在研究借鉴国外双语教学模式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校情的双语教学模式。

2.2 国内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的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使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多数是采用英语。中国的双语教学应属上述界定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3]。

国内高等院校当前双语教学模式大致有四种:

①渗透型:英文教材(包括英文原版教材或国内学者出版的相关英文教材),汉语讲授,穿插使用英语。这是一种相对较为初级的双语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不高。②翻译型:英文教材(包括英文原版教材或国内学者出版的相关英文教材),英文板书,定理、定律、原理及概念用英文表述,汉语解释。英译汉,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③混合型:英文教材(包括英文原版教材或国内学者出版的相关英文教材),英文板书,大部分英语讲授,小部分汉语补充解释。英语使用较多,主要是双语思维阶段。④全外型: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纯英文讲授;这种模式对学生和教师双方在英语水平上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3 我院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3.1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需要的基本条件 开设《国际商法》双语教学需要的基本条件是:

①教师是前提,教师既要具备法学专业知识、国际贸易实务常识,还必须有较高的外语应用水平。②学生是基础,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准,才能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预期目的。③教材是桥梁,教材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关键要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上课和考试等都要围绕教材进行。④制度是保障,双语教学应纳入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形成制度必须执行。⑤奖励机制是动力,学院应制定奖励双语教师和双语教学达标学生的措施,增加双语教师的教学薪酬、加大双语达标学生的学分权重,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⑥双语教学模式是关键,根据以上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开展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3.2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原则 根据以上基本条件,我们在选择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不偏不倚,把实现教学目的作为选择教学模式的第一原则。②因材施教、灵活选择的原则。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实现双语教学目标服务的。由于各院校国贸专业的条件不同,因此,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本着因材施教、灵活选择的原则,不能生搬硬套。③借鉴学习、积极创新发展。学习借鉴知名院校的双语教育模式是必要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新发展已有模式,使之更加适合本院的实际。④以学生为本,渐进式开展原则。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其性质决定双语教学势在必行,一切以学生专业技能提高为目的,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方向,渐进式开展双语教学。

3.3 我院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模式选择的方法 我院双语教学环境是:教师已具备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笔者认为,不能因为学生英语水平不能全部达标就搁置双语教学的开展,单纯追求英语使用比例是没有必要的,而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方向的原则,借鉴国内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创造性地选择双语教学模式,按使用英语的比例由低到高分成“渗透型、翻译型、混合型、全外形”不同级别的双语班。双语班学分权重也由低到高,各班的学生不固定,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流动参与不同的双语教学班学习。为防止学生不顾实际追求高学分而盲目选择带来的混乱和资源浪费,需要老师严把结业关。老师应该充分调查学生英语水平分布情况,采取分层教学的办法,把学生一个不落地编入不同的双语教学班。除此之外,还应选择英文版教材,这是各种模式下的共同点。但由于现有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国贸专业双语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还需采用相关有趣的涉外英文版案例,采用案例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法,配合完成双语教学的目标任务。

当然,以上改革势必增加校院教学设施和教师薪酬的开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支持投入,笔者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义,范桂平,臧建玲,宋明,王燕,王凤芝.加强国贸专业双语教学完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J].科技资讯,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