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2:59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1)

关键词:建设思路 教学组织与实施 专业改革设想

课 题:学院资助课题(ZHKT2012-018)。

笔者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于1989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专业办学历史,一直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模具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优秀专业,获得湖南省高职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的专业。

一、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方针,依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双证制”。通过建设 “校企对接、产训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名师引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多元立体、互动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强化“多方监控、层级考核”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主要做法

1.专业定位

在对毕业生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基础上,本专业的定位是:面向湖南、沿海地区机械或模具制造企业,培养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模具制造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及车间的生产和技术管理等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笔者学院通过对职业岗位、素质、技能和知识要求的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是:掌握模具制图、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加工、产品成形工艺、模具设计与加工、模具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能识读、绘制模具图,分析、编制加工工艺,能用专业软件设计中等复杂的模具,会操作冲床和注射机并调试工艺参数,熟练操作电加工、数控机床,能装调模具,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健康体魄。

3.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在对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学院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行动领域,如机械图样的识读与机械图样的绘制按内容合成为机械工程图的识读与绘制;模具加工工艺规程现场指导和模具制造工艺的编制,按对象合成为模具制造工艺的编制;数控加工的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与零件加工、电火花线机床操作,按对象合成为数控机床的编程与加工;冲压工艺与模具的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的设计、压铸模具设计和锻压模具设计,按对象合成为冲压工艺与模具的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的设计、其他模具的设计。笔者学院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如岗位能力课程有:模具企业管理能力、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使用能力等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有:入学教育、军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课程;拓展能力课程有:模具先进制造技术、多工位级进模与冲压自动化、模具材料与表面处理和模具价格估算等课程。

学院课程建设按岗位技能要求设置核心课程,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核心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设计课程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编写与选用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建设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校企共同开发教材4本,基本形成了涵盖规划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指南、授课素材、习题与模拟试题等立体化教材资源。

4.教学团队建设

坚持校企交流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专业带头人建设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建设为支撑,以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为主线,制定一系列的师资培养制度,建成了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其中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被评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三、专业改革设想

1.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骨干每年进入合作企业技术岗位进行至少一个月的实践,骨干教师全部成为对口企业的兼职工程技术人员。

2.教学资源开发

完善和扩展教学三维模型库,建设系统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3.课程改革

引入企业实际案例,编写特色课程教材,实施“学校+企业”双阶段教学,推进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2)

鉴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与生产实践的结合,采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设置与实际的模具生产相类似的教学情境。当然,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1开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归根结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解决当前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室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另外一部分用于实践操作场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差异,因才施教,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1.2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在关键教学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尽量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比如,教师可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典型的零件作为载体,以设计相应模具为任务,让各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实践,最后由各个小组的组长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阐述,最后由教师进行统一讲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3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转化为实践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顶岗实习期间,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追踪。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必须要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潜力,确保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真实的实践环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题的教学手段要遵循以下要点:2.1实施素质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只是机械式的对学生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而是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行业的了解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技术展览,带领学生到工厂了解模具制造的生产线,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教育理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有些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致使学生毕业后因实践能力差而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工厂还得重新组织岗前培训,因此,一些工厂宁愿从社会进行统一招工也不愿意用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一些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所以,学校必须要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实训中心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2.3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考核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对整体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逐步改变过于“唯分数论”的单一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模式,比如,考核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切实做到边学习边检验;不能只根据结果进行考核,而应该将学习过程也纳入到考核范围;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考核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又要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3.结语

综上所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像模具设计与制造这样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更需要不断探索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确保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很好的满足岗位要求,从而为我国模具产业的健康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作者:李波 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军,赵寒,危淼.现代学徒制改革教学项目设计——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2):97-99.

[2]史朝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探索[J].模具制造,2014,14(11):88-91.

[3]张坚.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D].南昌大学,2013.

[4]韩森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单元教学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2,(06):38-39+41.

[5]蒋建中.课改背景下中等专业学校课程设置探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2,(15):23.

[6]王嘉,任志宏.构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2,38(05):76-77.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3)

关键词:模具专业 课程改革 实践能力 职业素质

前言:我校是一所具有五十年办学历史的机械类职业技术学校,具有多年举办中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经验和办学条件,近二年围绕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组织力量开展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的调研;制定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论证等。2010年增设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一、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1、专业建设目标

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主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大众,紧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等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专业建设思路

(1) 建立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教学体系;

(2) 建成能反映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的实训中心;

(3) 探索产学合作的模式;

(4) 编写符合教改要求的教材;

(5) 建设一支符合专业建设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专业教学的改革

针对社会需求和模具行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专业教学将不断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构建较宽的理论基础知识面,实践教学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侧重于新技术应用和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

(2) 先进的CAD/ CAM 软件(如PRO - E 和U GⅡ) 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模具设计及加工中,学生能掌握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力。

(3) 实践教学中大量采用了NC、CNC 机床与特种加工设备,学生能掌握数控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4) 针对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模具结构分析、模具拆装、加工及调试等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等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5) 具备管理与经营的基础知识,结合模具制造要追求最佳寿命及最低费用,模具材料应最有效地利用,模具价格估算,开展各种项目与活动训练,为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和创业奠定基础。

(6) 建立产教结合“双赢”机制,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校企双方合作事宜如校方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师资培养等;企业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难题等。

(7) 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多证制:学历文凭+ 职业资格证书。

二、行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新要求

我国模具工业从起步到飞速发展,经调研,发现当今科技进步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1) CAD/ CAM 技术大量应用于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之中,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 机床,所以教学中需强化CAD/ CAM 软件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会操作两种以上数控机床,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2) 模具材料不断革新,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更加先进,模具朝着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方向发展,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必须加以更新,以适应这一新趋势的发展。

(3)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发展,需要更新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同时应改革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

(5)企业不但重视学生的技能水平,更重视学生的人品和精神风貌,这就要求我们教育教学中将德育摆在首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职业教育中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资队伍,并以此带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及学历层次的提高,为此拟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模具专业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

2、强化从生产一线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将教师推向企业强化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知识、经验相结合的机制,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3、积极申报校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拓宽与企业合作科研的渠道,力争多出成果。并将之转化为专业建设成果,以进一步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4、通过进修、培训、企业兼职等多种途径,保持并全面提升教师是对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技术推广和市场把握能力。

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出“理论+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需要在专业建设中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1、通用机床(车、铣、刨、磨等实训设备)和现代化的数控机床、电加工设备,如:冲床、注塑机、线切割机 、电火花、加工中心、数控铣等专用加工设备;让学生掌握模具加工的各种现代化机床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

2、模具CAD/CAM实验室:包含若干电脑及多媒体,以供学生进行仿真加工和模具设计用。

3、模具结构拆装室,供学生实习拆装,以掌握模具的组装、维护与调试。模具模型及产品展览室 ,供学生观看和教学用教具,以了解、掌握各种模具的结构。

4、钳工技能实训设施,供学生实习,以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

五、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来设置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动手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之间实行整体优化,构筑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模块。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应以职业岗位针对性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有如下思路:

1、完善现有教学管理措施及制度,继续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搞好教学规范化工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理论和实践由一个老师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课程设置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编写与之配套的综合化课程专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和配套编制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及其它实践教学的教材。

六、专业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做”合一原则,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专业训练,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从社会学,从市场中学,不搞满堂灌,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外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4)

关键词:模具专业 教学模式 改革

模具制造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模具制造业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机械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模具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现在的模具企业要求模具专业人才不但能识图、会操作、能编程,而且还能运用AutoCAD、Mastercam、Pro/e、UG等现代绘图软件,企业需要的是模具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而与企业的需求相比,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存在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问题,二是技工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问题,三是国家现行教育政策问题。生源质量与国家现行教育政策的问题短期内不能解决,职业教育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这就好比炼钢,针对一样的原材料,只有严格控制炼钢工艺过程,才能产出质量好的钢产品。下面笔者就模具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即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教学环境改革等进行探讨。

一、改革教学过程

以“做中教才是真的教,做中学才是真的学”为指引,推进“任务+技能室+岗位”教、做、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冲压工艺与冲模设计、塑料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推行“任务+技能室+岗位”教学模式,将模具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到模具设计模拟实训室,学生在CAD/CAM模具设计模拟实训室,利用AutoCAD、PRO/E等设计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课题(任务)。比如在设计电器接线盒的注射成形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接线盒的结构分析、塑件材料性能分析、工艺分析、工艺方案的制订等,确定模具的型芯件和型腔结构及抽芯机构,进而确定接线盒成形模的总体结构,教师根据认知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一个一个的学习情景,带领学生做一遍,使学生了解模具的整个设计过程和方法,然后教师拿出与电器接线盒结构形状相似、工艺流程相似的塑件,让学生完成该塑件模具的设计工作。这样实现了教学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对接,从而使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方法,逐步获得模具设计的能力。再安排学生到校中厂或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工作,由学校聘请的兼职教师(该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学生的模具设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教学情景对接实际工作情景、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教学过程改革,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背诵,而是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枯燥的文本理论知识还原于产生它的真实情境,使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得到充分激发,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二、改革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在模具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电脑学习软件的可视形式,让学生了解设计、装配过程,直观感知相关设计作品,通过仿真优化设计方案。在制造类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仿真软件,模拟加工过程,优化加工路径,为真实加工提供保障。在综合实训课程中,利用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人机交互的动态操作,让学生从过程中获取学习材料,拓宽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改革教学组织方式

针对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对教学资源利用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合理安排各类教学资源,探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完善校内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和生产性实训。校企共同开发实施专业课程,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将教学管理向企业延伸。安排教师驻厂指导,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逐步形成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师傅指导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校外实习管理模式;形成既能满足多样性教学组织需求,又能切实保证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运行的组织形式。

四、改革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硬环境,软环境是指师资力量、学习氛围、校园文化等,硬环境是指校园基建、教学设施设备等。

1.师资培养

按照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的要求,技校教师绝大部分应该是“双师型”的教师,所以技工学校应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把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兼职教师(企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现代技工教育的需要。

2.学习氛围营造

学习氛围的营造涉及方方面面,最终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达到这一目的,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责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笔者学校的做法是实行分级考核,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即:学生从进校开始先进行初级阶段的学习,经考核合格后,升入中级阶段的学习,中级阶段经考核合格后才能升入高级阶段的学习;升入高级阶段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国家高级工的考试,中级阶段的学生只能参加中级工的考试,没有进入中级阶段的学生要延长一年的学习时间,而且只能参加初级工的考试。实行分级考核后,不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来了,同样也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师生互动达到良性循环,学习氛围得到了明显改善。

校园文化要引入企业文化,实行企业化管理。比如笔者学校的实习工厂就引入了企业的6S管理,学生在校实训期间可以亲身体会到企业的管理过程,这样毕业后到企业就能马上适应企业,真正融入企业。据笔者学校的调查反馈,企业对学校学生的反映良好。

3.实训环境建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 模具设计师 课程研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模具的制造和开发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对于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比较高,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现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关于机械课程方面的知识,对简单零件的设计和加工的能力。课程教学的模式一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传授理论知识。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在院校在教学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深化课程的改革,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现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上已经形成一些比较先进的的教学模式,比如像过程化的教学模式以及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教学模式会受到制约。所以在现在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中,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不能进行实际操作。

2校企合作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

2.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在校企结合的背景下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因为企业与学校是不同的个体,在企业中学习,学生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所以学校和企业的教学重点不同,从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向实际操作方面,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要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关系,在教学上按照培养实践性综合性人才的目标为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内容上应该有学校的教师与企业人才共同制定教学体系,有利于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理论实践的训练,实践课程可安排在特定的实训区内完成。

2.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学的内容按照从难到易的顺序来教学。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不同的教学内容的教学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在典型的模具零件加工方面,主要是学习模具零件做为教学的工具,以该零件为载体,来完成设计任务。在塑料模型加工方面是侧重实践教学,学生应该掌握模具零件加工的技术,对实践性要求性很高。在冲模方面,学生应该掌握冲模的顺序以及冲模的技术,必须要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冲模的安装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首先应该掌握好冲模安装冲压方面的知识,能够独立处理好冲模调试中遇到的问题。

2.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校企结合的背景下,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安排教学的任务,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学生根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操作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完成操作任务时,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和实施操作的过程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团队之间合作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学生做为教学的主体,应充分的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进行操作演示示范,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绩考核问题,不能单纯的只看试卷的成绩,应该结合实际操作,全方位的掌握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具制造的能力逐渐增强,所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校企合作的模式指导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应该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应该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模具制造技术水平在不断的创新改进,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在逐渐改进。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充分的结合了两者的优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综合的素质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和师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翠凤,徐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

开发与实践[J].模具工业,2014(02):67-69.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两年制;毕业生;就业

调查目的与方式

自教育部2004年批准在高职教育中进行两年制试点以来,两年制高职教育改革一直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为了深入开展两年制高职教育改革,笔者对本院二百多名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目的最真实地掌握我院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高职教育学制由三年改为两年后,培养出的人才在生产第一线实际岗位的工作能力以及社会与企业对他们的评价,为两年制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调查对象(1)04级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2)部分04级高职三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届毕业生。(3)部分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工作的企业。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自编的“高职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对上述三种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同时采用交谈、了解的调查方式。

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

通过对调查相关数据的整理统计,笔者发现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然比较高,但是签约率较低。这说明在预就业过程中,毕业生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与能力,与就业单位相互沟通不够。

2.有53.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预就业是成功的,有36.7%的毕业生表示将在预就业后立即改换工作,并且有部分毕业生在预就业期间已经“跳槽”。70%毕业生的月收入期望值在1500~2000元之间,与实际平均月收入相差较大。

3.有48.6%的毕业生从事与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的工作,35.6%的毕业生从事与机电、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真正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新技术、技能型岗位工作的比例不高,大多数毕业生在被调查时表示愿意从事模具设计相关工作。

4.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集中在广州、深圳等沿海一带,选择在江西以及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非常低,以上原因导致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的困难。

5.通过与高职三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比较,笔者发现,高职两年制毕业生在预就业期间对就业岗位的选择与对收入的要求比三年制毕业生略低,而两年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比三年制毕业生差。

6.被访的高职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所在的企业一致认为,学制长短对企业来说不是问题,他们主要看重的是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岗位能力与发展潜能,用人单位对我校两年制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敬业精神与综合素质较强,所学知识与岗位适应性一般,基本能胜任本职工作。

对高职两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调查表明,人才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需要有新知识、高技能与良好品质的人才。高职院校要使两年制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对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加以改革。

突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结合高职两年制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育,进行就业心理、实践技能、就业技巧与求职经验的指导。应从一年级开始,结合素质教育、职业技能训练与就业指导的不同任务与要求安排活动,提高两年制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调整高职生的就业心态,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在高职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尝试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努力建立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加强教学改革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两年制毕业生培养过程中,虽然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基本上尚未打破传统的高职三年制教育模式。

1.虽然课程体系改革力度较大,课程整合幅度也较大,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教材,要实施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材很难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开发适合两年制特点、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势在必行。

2.两年制的人才培养周期短,如何在较短的学习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社会需求的知识,是课程内容改革的重点。

3.各高职院校都在实施“毕业证加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有的流于形式。两年制高职教育由于实训、实习时间短,仅满足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达不到真正掌握高新技术与技能的目的。笔者认为,先进的装备是条件,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而开设第二课堂培训,开展开放式的教学,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实施讲练结合则是弥补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的手段。

4.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够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这要求学校主动出击,寻找合作伙伴,了解企业需求,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够有工作,有能力上岗。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讨模具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模具工业正在由传统的模具设计向CAD/CAM/CAE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转变,同时,以人的技巧为主的机械加工正在向以数控机床与电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为主的机械加工发展,因此,模具技术实用人才十分缺乏。高职教育实行两年学制,符合模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能更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两年制教学模式应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使毕业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较扎实的模具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熟练使用三维CAD/CAM设计、数控设备与电加工设备操作以及模具钳工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校的两年制高职教育在200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后才开始试点,尚缺乏经验,但是,两年制高职教育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笔者结合对两年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探讨高职两年制人才的培养模式,希望给同行提供一点启示,旨在将高职教育办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R].2004-02-10.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块化;课程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会做、能用”,在此目的下,以“早实践――多实践――在实践中学”为原则,从职业岗位要求出发,重新整合“专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将“教、学、做”贯彻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把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组建成“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经过近几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实践和对该专业就业市场调查了解到,许多毕业生被推荐到企业后,不能马上顶岗操作,这种状况反映出现有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特别是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

一、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MES、CBE教学模式是笔者设计课程模块化构建的基础。MES是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CBE教学模式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可以把学生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学校就是生产这种特殊产品的工厂,因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的“性能”必须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来设计,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论,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技能模块来设置课程,改变理论与实习操作没有有机地结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不适应的现状。

二、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1)按照“仿真教学模式”,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普通教室与实验实训室合二为一,内置相应的设备,配置相应的挂图、模型、技术手册和工具书等,在教学中能做到边讲边看边练。(2)按照“全真教学模式”,实行技能训练全真化,将机械专业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生产流程等完全按照生产车间的流程和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使学生在校内就处在一种按照现代企业标准设置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

三、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

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特点,把所学课程体系设计成“一、三、九模块”模式,既一个大专业模块、三类大课程模块、九种子课程模块。第一类称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是一个被尽量拓宽了的基础课程平台,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为目的。第二类是模具设计课程模块。让学生在掌握模具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并且能熟练应用各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适应模具设计工作的需求。第三类是模具制造课程模块。让学生掌握各类模具加工和维修的技术和手段以适应模具制造业的发展和岗位需求。

该教学模式有以下六个特征:(1)课程体系突出与行业之间“软对应”通过专业面大大地拓宽,专业的适应性大大地增强,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有更多样和更合适的选择机会。(2)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突出一个“宽”字。强化通用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3)岗位模块突出一个“活”字。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同时可根据一个或几个职业的实际需要,再按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予以强化,取得相应的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以此增强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4)课程设置突出“岗位需求” 教学内容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自己可根据自身的文化水平、兴趣特长、接受能力等主动选择适合的模块进行学习。(5)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需要,结合企业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设计校内生产性实训及校外顶岗实习计划。(6)结合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实训场地使用规定、实训指导人员管理规定、学生实训管理规定和设备设施管理规定等相关制度,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

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设置上突出核心课程,突出实用性和前瞻性。通过研究,探索出一条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按照本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实行“理论教学实用化、实践教学模块化、实习管理工厂化”,使学生毕业后能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