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5 15:02:35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 “国培计划” 农村小学英语 远程培训 问题 对策

一、“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的意义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2010至2012年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国培计划”――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以教学能力提高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旨在帮助农村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专家的引领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着力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对象是农村义务阶段教师,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业远程教育培训机构,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实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组织实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大、突破地域限制等特点,发挥资源共享,实现专家和培训老师的互动和交流,取得了非凡的效果,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薄弱环节。小学英语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培计划远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一个良好的远程培训交互性教学模式对本次国培计划的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的交互模式

交互性语言教学国外已有先关方面的研究,比如G.Wells和Wilga M.Rivers。交互性教学:语言的交互性是一种合作活动,它包含语言的发送者、接受者和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三者关系的建立(Wells,1981;Rivers,2000:4)。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实效性谈论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是不是达到效果;二是达到效果的状况如何,是不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最后的产出结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匹配。(程晓堂,2008:119)任务设计包含内容、材料、活动、目标、学生和社会团体。(Shavelson and stern,1981;Nunan,2000:47)目前关于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交互模式时效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用交互性语言教学和语言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的相关问题。总结相关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让更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获益,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该培训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前期准备

在培训前,继教网组织每个县的指导教师集中在河南师范大学培训,请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举行讲座,之后和所有辅导教师沟通和交流。

2.学员注册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接受培训后,回到所在县,辅导本县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培训,进行注册,并熟悉培训的课程和相关要求。

3.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学习

在注册后,学员们开始课程学习。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提交作业

学习完远程培训的相关课程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提交网上布置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并把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受以研修日志的形式提交。

5.学科论坛交流

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在学习和提交作用之余,可以参与网上论坛,与辅导教师、学科专家和其他参加培训的教师探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在线研讨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省级专家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两次在线研讨交流,时间两到三个小时,及时解决培训教师在教学和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7.视频答疑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在网上视频答疑。专家们先根据事先整理出来的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互动答疑,给予及时指导。

8.创造辅导教师QQ群

为方便辅导教师、继教网工作人员及专家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小学英语学科设立学科QQ群,及时交流,互通信息,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班级、学科和项目简报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针对本报培训中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培训成功及问题发表几期班级简报。省级辅导专家针对小学英语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几期学科简报。继教网根据每个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项目简报。

10.辅导教师辅导

县级辅导教师帮助参加培训的老师网上研修学习,批改老师们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及时引导老师们研讨交流,发表班级简报和公告等,在培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省级专家指导

省级专家抽查参加培训教师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指导。省级专家参与网上论坛交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12.调查问卷

培训期间小学英语学科根据培训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参加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感受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以后国培计划小学英语培训的质量。

13.网络平台计时监控、统计成绩

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继教网对每位老师的课程学习的时间都有精确的记录。对每位老师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已经参与交流的情况都有记录,并对参加培训教师完成的各项任务进行评分,计算出最终成绩。

三、“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培训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给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通过抽查参加培训老师的作业、研修日志,已经和参加培训教师的研讨交流。我们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困难,表现在师资缺乏、课时量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很多老师担任全校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有的老师除了担任英语课以外,还担任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很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而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在英语发音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欠缺。他们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教学的相关领导应当重视教学英语教学,适当减轻小学英语教师教几门课程的繁重任务。针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老师,继教网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对这些教师的专业英语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2.远程培训课程资源

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但课堂教学案例都是主讲老师使用多媒体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而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英语课上,老师不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有的学校连录音机都没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所以尽管教学案例非常精彩,但不适合农村真正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没有较强的实用性。如果能展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案例就会更好。

针对这种情况,继教网可组织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情景或肢体语言,不利用多媒体做一些示范课,并进行录像,这样对农村的英语教学有更大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教学方面的课程资源以外,补充一些学生方法方面的课程资源对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抄袭现象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抽改,发现老师们提交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老师按照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答题,但一些老师在网上抄袭别人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和主题研修成果,使远程培训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培训中要让培训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学习,把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实践,结合自己的实践提交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另外,督促辅导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认真鉴别或者上网搜索所批阅的文章是否抄袭。但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有可能,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类似于检测学位论文抄袭的相关软件,查找文章引用的比例,这样就能够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

总之,“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对河南省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师技能起着重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分析“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出现的相关问题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为以后的农村小学英语远程教学提供借鉴。真心希望类似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活动在全国多多举办,从而提高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Nunan Davi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2]Rivers W.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2)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研修的重要性

为做好暑期语数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研修管理。

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熟悉操作规程、做好网络调试等,做实做细研修前准备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研修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针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部分老师只重视关注度,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学校召开了指导教师会议,要求各学科明确研修目的,在推出精品作业上下工夫,确保教师有所学必有所得。

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三个制度:一是责任制度,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培训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考勤制度,要求考勤人员认真做好考勤记录,研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按正常上班对待,不得迟到、早退、旷班;三是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量化考核措施,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专家交流,给教师思想的洗礼

教师认真研修,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计算机室,坐在电脑前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该休息了还迟迟不肯离去。室内空气燥热,可是老师们不叫苦,不喊累,为期10天的研修无一人旷班、迟到早退,老师们都想抓住这次很好的提高充电机会,好好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三、收获希望,让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每每听完专家的讨论点评,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次面对面讨论,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每次作业,都是新的感悟与思考,全体参训学员都对模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新学期的选课走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暑期,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部分教师参加的为期10天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为组织好此次培训,多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确定富国中学等11处作为语文、数学、英语教师集中研修点。 7月20日各研修点专门召开了筹备会议,对集中研修的内容、模式、时间、开课条件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顺利启动培训,组织语数英98名教师于7月26日下午2:00在各自培训点报到,特组建了班委会,组织教师们对网络平台进行登录测试,确保每一位研修学员按时顺利登录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研修期间编排了巡查日程,由教研室、师训科全体同志组成的巡查组每天进行巡查指导,并提出指导意见。分科驻点跟踪辅导,各集中研修学习点都设置了各科班主任全程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实施一天四点名制度,并对出勤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浏览资源、提交作业,积极参加在线研讨,每天集中学习6个多小时。经培训点负责人、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共同评选,评出了26名同志为优秀学员,由教委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对于非全勤学员全市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学校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下一学年的年度考核之中,凡迟到(早退)达二次以上、事假达一天以上、病假达二天以上或旷课半天以上的学员其全部午餐补助费学校不予报销。

通过2010年语数外三科培训,各科教师知识面加宽,与专家交流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疑惑,极大地促进了我办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常态。

2、拓展研修平台效能。研修平台不能仅仅用于暑期培训,放大其功效,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可以通过累计积分、增加教师学分等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德国大学;改制后;英语教学;富有特色的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1-02

一、德国公立大学外语系简介

与国人熟悉的美国高校情况不同,德国的高校以公立为主,各高校之间的综合学术水平差距也不大(一些高校会因某个领域的领先研究水平而出名)。德国的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外语系与国内一样,外语系会设有德语专业,英语专业,法语专业等欧洲“大语种”系个别大学还设有中文专业(例如北威州的波鸿大学)及一些“小语种”专业。与国内不同之处是,德国的外语系还专门设有独立的语言学专业及文学专业,即Allgemeine Sprachwissenschaft(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及Allgemeine Literaturwissenschaft (t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不分语种,目的旨在加强各语种的基础理论及对比研究与国内高校普遍设置大学英语教学部不同的是,德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并不给在校非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继续提供英语语言的培训课程。但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有些大学的英语专业设有面向经济类学生的经济英语课程。课程类型为小班练习课,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经济类英语文章(例如摘选自“The Economist”的文章)的能力。自2003/2004冬季学期始,德国各高校为与国际接轨,陆续推出了本科学位与硕士学位的分离式学制,德国公立大学的英语专业也因此改设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Education)旨在培养中小学及职校英语教师。改制后,德国大学英语专业的教育学硕士论文的写作及口头答辩取代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但进入职场后的准老师们仍需在一至两年的实习期结束后,再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成为正式教师。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Master of Arts“English and American Studies”)的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则为媒体业、公共行政事业部门、公司的人事部门等等。也有极少数学生会进一步升造读博士,做研究。本科学位的学制为三至四年,需写本科学位论文。硕士学位的修读时间理论上为两年,包括硕士论文的写作时间,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西日耳曼语系。正因为这种语言上的渊源关系,德国国民普遍英语程度较高,一般的老百姓都能讲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更不要说在文理中学已修过两门二外的中学毕业生了,基于德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外语系入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德国大学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方面与国内英语专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

1.课程设置特色及其选用的教材。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国内的大不相同。总而言之,专业知识课程所占比重达到80%左右,而语言技能课只占20%左右。改制后的德国公立大学的英语专业仍覆盖传统的三个学科方向,即语言学,文学与文化,二语教学。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一般分为四个领域,即文学,文化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文学,美英文化研究)课程,语言学类(主要为理论语言学)课程,二语教学类课程(second-language teaching)以及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课程(English language courses)。课程类型多样,有初级研讨课、大型讲座课、研讨课及小班练习课。在本科生阶段,文学类课程设有基础理论课程: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studies),主要教授研究文学作品时常用的一些理论分析方法并配有典型实例,为必修课(又叫核心课程)。必修课还设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及美国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使用教材通常为“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English”,以及“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文化类课程内容丰富。如开有:“The Modal Minorities in America”,或“Americans in Paris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等课程。文化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一般包括英语原版小说,以及相关的英语文献,主讲教师的研究成果等。而每学期老师所开的文化类课程都有可能不同。语言类课程的必修课设有“语言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主要是让学生对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用教材通常为Victoria Fromkin等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总结德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课程丰富多样,相辅相成。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以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思辨能力。

2.举例说明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本科生阶段,为完成学位所要求的学分,学生所上的必修课远多于选修课。在研究生阶段,则选修课远多于必修课。道理很简单,本科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应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例如: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会被强烈推荐优先修完必修课“语言学导论”,为的是让学生对语音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学生掌握了一些诸如“allophones,assimilation,coalescence”等基本概念。到了第二学期,学生需修完必修课“语音学课程”(Phonetics and Phonology)。在这门课上,学生又会再次接触以上所提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与实践相联系,即由母语老师指导完成相对应的口语练习。如此反复,学生的基本功扎实,知识点理解透彻。选修课旨在加深学生的知识深度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本科生阶段修完必修课“句法学”,研究生阶段再选上研讨课“Syntactic Inversion in Prose and Verse”(如果该学生对此方向有兴趣并定为重点学习的方向),同时再上讲座型课“Syntactic Theories”,那么,学生不仅对于句法方面的基本概念了解透彻,同时又对此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一句话,为将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基础。

本文旨在为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信息及启示。德国大学英语专业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情况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4)

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给了我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本人奉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以思想者姿态施教”的工作准则,在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在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在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的个性化处理,总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 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2012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字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201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

11月,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的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在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在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在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到“分”,由“管”到“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你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课题研究方面,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5)

在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09年,清政府学习德国做法,在普通中学实行分科设置课程,一种侧重文科,一种侧重实科,这是我国近代课程史上第一次注意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问题,使学生得到了一点选课的自由。这里包含了后来选修制的思想萌芽。1922年,政府实行学制改革,普通中学实行三三分段学制,把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学制各三年。这是我国现代课程史上最早的分科制和选修制。高中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中,以预备升学为主要目的。普通科又分文科和实科,课程设置分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课程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必修科目,二是分科专修科目,三是纯粹选修科目。第一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和文化史,分科专修科目必修有特设国文;第二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分科专修科目无国语或国文。第一组分科专修科目中的选修和纯粹选修科目加起来多达62个学分,这些学分里自然有与国语或国文有关的选修科目。职业科选修课有文字学、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文学概论和国故概要,一般选修课包括国音学和新闻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科目设置多样化局面,但是选修科目过多,“因而造成实际上难开、难教、难学”,[2]严重脱离中国国情,改革没有成功。1963年,中央政府颁布的《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打破了解放后沿袭十几年的单一课程结构,首次在高三年级设置了选修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极少数学校进行了试验。1981年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有选修课设想,但在相应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没有得到任何体现,因而谈不上科目设置与教材编写。1990年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把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却没有把语文列入可以开设选修课的计划之内。[3]1996年教育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的课程设置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其中限定选修包括语文一科,高中三年级开设,文科每周四课时,理科和实科每周两课时。同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与课程计划相呼应,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课时作了详细说明,语文必修课在高一、高二开设,限定选修课在高三开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或预备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大纲为文科、理科和实科列举了如下限定选修课:文科有写作、文言文阅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等,理科有中外科普论著选读、科学小论文写作等,实科有实用口语和应用写作等。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大纲为此列举了如下选修科目:汉字和书法、实用语法修辞、语言逻辑、影视欣赏和评论、实用美学、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学名著选读和中外文化史话等。这是近代以来最为明确和完整的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说明。但是,这份大纲确定的选修课设置计划仍未能得到实施。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顺序,1996年的高中课程计划与语文教学大纲可以成为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先声,但在此基础上修订的2000年高中课程计划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再一次把选修课从语文学科领域逐出,高中语文课程设置又回到单一必修的老路。

本世纪初,我国政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始了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设置八个领域,其中“语言和文学”为第一个领域;每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在所列十二三个科目中,语文成为第一个科目;每个科目又由若干个模块组成,语文则由五个模块组成。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4]为此,大量设置选修课,设计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设计若干种教材。目前,人教版、语文版、江苏版、山东版、广东版五家课程教材研发单位设置的选修课教材数量不等,有的16个,有的14个,有的12个;教材内容和名称有的区别较大,有的大同小异。可以看出,此次高中语文课程设置改革力度很大,仅以上五家选修教材种类总计就达70多种,实现了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的历史性突破。

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已有百年历史,但真正落实到教材建设层面则起步很晚。

1991年,为配合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辑了一套高级中学选修课教材《文言文选读》(两册),第一册供高中前两个年级选用,第二册供高中三年级选用。这是现代语文教材建设史上第一次高中选修教材编制尝试,有开创性意义。

同时,为配合1990年的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合作开发了《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表达》四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主要供江苏省内使用,发行量不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可视为新世纪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改革的先行者;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对合作开发的四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口语交际》《中国文化常识》《科学小论文写作》《逻辑入门》五个品种,这九种选修课教材满足了部分学生的需要,对课内必修课教材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

2003年秋,广州、天津、重庆、南京、长春、武汉和成都七个城市合作编写了高中选修课教材《交谈·演讲·辩论》《解读与赏析》《实用文写作》《文言文拓展阅读(文化篇)》,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在七市以及其他一些地方联合推行使用,这是地方高中选修课教材建设的一大成果,填补了长期以来地方选修课教材建设的空白。

本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建设。五家出版单位设计的72种选修课教材中,有35种教材已经出版并于2005年投入试验,其余37个品种的大部分于2006年秋投放实验区,这些教材,以其编制理念的时代性、编制方式的灵活性、编制内容的趣味性和编制方向的针对性,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成了无数高中学子的“精神大餐”和“文化补品”。

新一轮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和教材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1.增加必修课的分量,减少选修课的种类,调整选修科目设置结构。

一是量的问题。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语文选修科目设置繁多,教材开发品种过多,占用课时过多,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国情和汉语文教育的传统与特点。邓小平二十多年前就指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5]这话现在仍有现实意义,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反思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中课程改革经验是对的,但一定要结合国情,要从实际出发,要多考察历史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程度与我们有更多共同之处的发展中国家及隶属华族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了统一的国家课程,个人服从集体、地方服从中央这种意识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设置这么多的科目,编写这么多的教材,使地方和学校感到无所适从是预料中的事。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考试,考试传统源远流长,几十年延续的高考制度更是极大地制约着高中课程的改革,使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几成空话。高考录取率虽然年年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自然形成师生急功近利的学习心理,而多数选修课恰恰远离功利,超越考试,这就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和尖锐矛盾。为此,应该对现行高中语文选修科目进行整合,减少选修课教材的系列与品种。实际情况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语文选修科目比我国现在的设置要少得多。我们认为,高中语文选修科目不宜像大学中文系选修课那样分得如此之细,应该再粗放一些,五六种比较适宜,选修课的设置与教材开发权应大力下放给地方和民间,特别应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发有特色的选修课。应大大压缩选修课的分量,增加必修课的比例,提高必修课的地位。要坚持把语文课作为贯穿高中三年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二三年级适当开设几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英、法、德、芬兰、以色列等国的经济和教育水平比我们发达得多,但选修课在高中语文总课时中所占比例都比我们现在低,有些甚至比我们低得多。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教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靠长期努力才能成功。

二是结构问题。普通高中不仅承担向大学提供生源的任务,还有给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但现在所设置的语文选修科目与所编制的教材显然过于偏向升学者。课程研究专家认为,从内容上可把选修课分为学术性选修课、职业性选修课和趣味性选修课三类,这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当前语文选修课设置存在的不合理性。如职业性选修课设置受到严重忽视,学术性选修课开设过多,趣味性选修课太少,所以,今后应大力加强职业类和趣味类语文选修课的设置和教材编写,尤其要加强实用性强的听说读写类选修课的开发,特别建议高中语文选修课分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宽和应用,在现行五个选修系列中,可圈定几个与必修课关系密切的科目,在教师指导下规定学生必须从中选修若干门,以保证进一步打好语文基础。任意性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特长和某方面特殊语文能力而设的,应充分体现自主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

2.认真研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内涵和定位等问题,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看,这次高中语文课程设置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课程目标层次上不清晰,过于模糊化,必修课目标分类是一种标准,选修课目标分类则是另一种标准;选修课五个系列的分类也不在同一逻辑层面上,缺少理论依据。这里可以看出,有些问题在改革之初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如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真正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继承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这里包括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等问题。高中语文课程必修与选修的目标、内涵、定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更需要深入思考,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发展;必修课是普及,选修课是提高。普遍认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虽然把基础性放在选择性的前面,但实际上显然过于强调选择性,基础性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头重脚轻,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学力。实际情况是,不少学校的高中语文课只上不到一个半学期,其他所谓选修时间基本上都用来进行高考总复习,这样的选修课当然形同虚设。另外,有些科目的设置超出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化水准,如根据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某个年代、某种修辞格而设置和编写的专门选修课,就是偏难的选修课,它们与必修课内容距离较远,脱离中学实际,更适合在大学中文系开设。还有,必修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选修课的主要目标也应是配合必修进一步强化这些训练。但是,必修课教材中口语交际与写作序列的安排,与选修课教材中诸如《说话的艺术》《文章写作与修改》《写作》中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安排是一种什么关系?鲜有人进行过审慎的思考与认真的研究,因而很难落实到教材编写之中。

总之,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目设置与教材编制中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不应匆匆上马,更不该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逐步提高。

3.教材的多套与多本不等于多样,应削减现行选修课教材的品种,大力培植精品教材,实现选修课教材的多样化。

自1986年国家提倡教材多样化以来,我国教材建设在良性竞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现了不少富有个性的语文教材。客观地说,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教材大多有它自己的特点。但是,虽然现在高中语文教材版本多了,却并没有真正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多套化与多本化并不等于多样化。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大量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优秀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目前审查通过七十多个品种中,不少品种从名称到编制都大同小异,有特色的教材并不多。如几乎各家出版社都编制了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唐宋家、传记选读、新闻读写、现当代各体文学选读类的选修课教材,从设计思路、文章选编到编写体例,并不给人百花争艳互竞春色的感觉。为此,今后应大量压缩选修课教材品种,优化和精选那些在模块设置和编制方式上“我有他无”的优良品种,把那些无个性的平庸教材坚决剔除出教材市场,真正实现选修课教材的多样化。

4.选修课教材编写不应过于依赖高等学校教授和研究机构专家,应继承和发扬教材编写队伍“三结合”的优良传统。

新世纪语文教材建设中的编写队伍引人注目,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甚至文学创作界的人士也纷纷参与。几套高中课标必修课教材的主编几乎都是文学研究界的专家,七十多种选修课教材也大都由高校学者任主编,作家当主编也不乏其例。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民国时期语文课程教材建设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原因之一就是有众多专家学者的关心与参与:蔡元培、胡适、朱自清、叶圣陶、夏丏尊……他们意识到关心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本身就是新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于是自觉承担着学者、作家与语文教育家的多重责任。可惜这一传统在解放后中断了多年,随着政府及主流意识形态深度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学者渐渐从语文教育界退场,久而久之,一些人甚至极端地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儿科,把自己宝贵的科研时间投入其中,不值得。这造成了中小学语文界与学术研究界多年的隔绝,也成为上个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缘起,中小学语文教育严重滞后于学术界,并受到广泛批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些学者自觉恢复民国时期的学术传统,给予中小学语文教育以新的关注。加以政府的呼吁和提倡,高中语文教材建设大军越加壮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一些高校,不是个别而是以群体的方式参与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短短三五年时间,中学语文界滞后于学术界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学术界前沿的研究成果大量向语文界输送和转化。

新一轮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队伍主要是专家、教授,少有地方语文教研员和一线优秀语文教师参加,这就难以保证教材在中学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新一轮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编写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明摆着的,必须进行调整,应该坚持由高校研究所专家、教材编制专业人士与一线教师教研员组成的“三结合”队伍来编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既保持学术品位,又符合教学实际,编制出真正受师生欢迎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参考文献】

[1]江山野《课程改革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2]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12页。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0-361页。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定语“三域” 领属域 状态域 性质域 “的”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70-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大规模样本语料库的现代汉语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研究”(10B020);“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和“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资助

作者简介:程书秋(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汉语国际教育。

在定中短语的研究中,“的”字的隐现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主要着眼于定语在名词短语内部的不同句法位置,依据频率统计结果先提出定语“三域”的概念,再运用定语“三域”的概念对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做出新的观察和解释。

一、定语“三域”及其功能属性

西方传统语言学在研究名词短语时通常将核心名词前的修饰语分为两类,即限制性修饰语和非限制性修饰语,认为限制性修饰语的作用是“确定指称”,而非限制性修饰语的作用则是“刻画属性”,这两大类修饰语之间有一个转折点就是“冠词/领属语”。而对于这两大类修饰语在名词前的线性排列顺序,各国语法学者的看法高度一致,即都认为指称类>属性类(“>”读作“先于”),且二者之间有一个明确的“转折点”。不同的是各国的语法学者对“转折点”的看法存在个性差异,Seilor根据德语的情况将该“转折点”定在“冠词/领属语”处,而张敏(1998)、王远杰(2008)等人则结合汉语的情况将其定在“数词”处。

汉语语法学者在研究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问题时大多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语言学这种将修饰语“两分”的观点。当然也有主张“三分”的,但“三分”的观点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脱胎于“两分”,如王远杰(2008)将核心名词前的定语划分为“定位”“定量”“定类”三个槽位,而这种划分恰好与张敏修改过的Seilor教授的“限定序列”相吻合,其中“定位槽位”对应于“限定序列”的“确定指称”部分,“定量槽位”对应于“转折点”部分,“定类槽位”对应于“刻画属性”部分。

我们赞成将定语“三分”,但不赞成王远杰(2008)将“数量”看作名词前定语的一个独立功能区域,因为据我们统计,在一个名词短语所能负载的各种语义信息中,“数量”并不是一个受人高度关注的基本语义信息,人们真正高度关注的基本语义信息其实只有三个,即“领属”“状态”“性质”。因此我们主张,将名词前的句法位置划分为三大“语义域”,即“领属域”“状态域”“性质域”(以下简称为定语“三域”)。其中“领属域”定语的功能用来“确定指称”,“状态域”定语的功能用来“刻画事物的外在属性”,而“性质域”定语的功能则用来“刻画事物的内在属性”。三大“语义域”的线性排列顺序可概括为:领属域>状态域>性质域(“>”读作“先于”)。

二、定语“三域”的划分及其线性排列顺序的认知理据

定语“三域”的划分及其线性排列顺序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认知心理依据。我们发现在一个由五种语体构成的封闭性平衡样本语料库中,无论在何种语体中,“领属”“状态”和“性质”这三类定语的使用频率与其他定语语义类别相比,都呈现出明显的高频使用态势,这使我们有理由推测,当人们想要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识别或描述某一具体事物时,其实人们最为关注的基本信息只有三个,即“谁的/什么的/哪儿的+N?”“什么样的+N?”和“什么+N?”,于是我们据此划分出了定语“三域”。

根据陆丙甫(2005)的“可别度领前原理”(表述三):如果其他一切条件相同,那么对所属名词短语可别度贡献高的定语总是前置于贡献低的定语。定语“三域”的线性排列顺序可以概括为:领属域>状态域>性质域(“>”读作“先于”)。我们认为,这一线性排列顺序完全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具体可解释如下:“领属域”定语是用来“确定指称”的,其“可别度”最高,对整个名词短语的可别度贡献也最大,所以自然应该排在线性序列最前面;“状态域”定语是用来“刻画事物外在属性”的,其“可别度”明显要低于具有指称功能的“领属域”定语,但又略高于“可别度”更低的“性质域”定语,所以排在线性序列的第二位置;而与前两类定语相比,“性质域”定语是用来“刻画事物内在属性”的,其“可别度”最低,对整个名词短语的可别度贡献也最小,所以自然排在线性序列的最后。

三、从定语“三域”看多项定语“的”字隐现规律

本文以小说语体为例,对定语“三域”内的“的”字总体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定语“三域”内的“的”字分布极不均衡,总体趋势是“中间重、两头轻”,即呈“纺锤形”状态分布。其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域”表现出与“的”极强的兼容性,而位于两端的“领属域”和“性质域”则表现出与“的”较弱的兼容性。“的”字在定语“三域”内的这种总体分布态势可以表示如下:领属域[27.27%]性质域[20.68%](“”读作“‘的’字使用频率高于”)。

从线性序列的角度来观察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将名词短语内部“的”字的隐现规律重新概括如下:在一个带有多项定语的名词短语内部,“的”字的隐现规律并不简单地呈现出“由左向右递减”或“由左向右递增”的直线变化趋势,而是总体上呈现出“由左向右先递增后递减”的曲线变化趋势。

四、结语

本文运用频率统计的方法,发现在一个名词短语所能负载的各种语义信息中,“领属”“状态”和“性质”是最受人们关注的三个基本语义信息,于是据此提出可以将一个名词短语中核心名词前的句法位置划分成三大“语义域”,即“领属域”“状态域”和“性质域”,这三大“语义域”在名词短语中的线性排列顺序表现为:领属域>状态域>性质域(“>”读作“先于”),并认为该线性序列符合“可别度领前原理”。在划分定语“三域”的基础上,本文对定语“三域”内的“的”字总体分布情况进行了封闭性数据统计,发现定语“三域”内的“的”字分布极不均衡,总体趋势是“中间重、两头轻”,于是据此将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中的“的”字隐现规律重新概括为:在一个带有多项定语的名词短语内部,“的”字的隐现规律并不简单地呈现出“由左向右递减”或“由左向右递增”的直线变化趋势,而是总体上呈现出“由左向右先递增后递减”的曲线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8,(1).

[2]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3]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下):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1,2).

[4]王远杰.再探多项定语“的”的隐现[J].中国语文,2008,(3).

远程小学语文研修总结篇(7)

                         ——语文网络远程研修小结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田庄中学 (256402)  石兵

 

“  左手幸福,右手回忆。”这是我参加语文网络远  程研修的体会。

                           初体验

以往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屡屡失误或成效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用简单性思维模式来处理复杂性系统的问题,这就难免挂一漏万,好走极端,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基于对简单化思维形式的局限性和弊端的认识,我有幸参加了的语文网络远程研修的活动,来到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远程实践研修指的是中小学教师通过远程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远程管理的优势,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实践研修和培训管理,聚焦问题解决,丰富学习资源,提供技术支持,改善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到位专业引领,优化培训过程监控、学习评价等管理环节。

远程研修聚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通过资源服务和技术服务,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获取专业引领。问题解决是远程研修的核心,其基本环节为三步:1、问题提交;2、案例呈现;3、交流研讨。

 

中小学教师根据自己教育教学实际,提交有关问题,并用文本或视频的案例形式表现问题。在学科群组(一般按学段和学科组成)管理员和助学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展交流研讨,实现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的结合。对于难点问题,由学科群组管理员及时反馈给学习指导团队。学习指导团队的专业人员对学员提交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进指导,并组织安排不定期的在线答疑,重点解决难点问题。

与校本培训相比,远程实践研修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

 

1、学习环境多选开放、立体化。

 

首先,学校的计算机房和教师个人用机上网后,教师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上有了较多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校内,教师有了选择的自主权,在时空上呈现出多选开放的特点。同时,虚拟的学习场所,可以解决校本培训对专门活动场所的需要问题。

 

其次,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不再局限于校内同事的面对面的实时交流。学习者网上使用非真实姓名,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真实、真诚的对话,较大地减少了校内同事之间交流的虚假成分。同时,在网上虚拟的学习场所,由于人数众多,有利于实现“一与一”“一与多”“多与多”的立体化交互。

 

2、学习条件满足学习者需要。

 

首先,地域性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平台为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习者也可以上传自己搜集整理的学习资源(如,教学设计、课件、试卷等)供大家选用,不仅具有丰富性,也具有地域适应性。在形式上,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网络学习资源更加生动多彩。

 

其次,由于打破了本校的范围,学习者的同伴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同事”发展为“同行”。同行中的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成为学习者的学习伙伴,使得同伴互助不再囿于同一水平,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第三,学习指导团队的助学教师的跟进指导(批阅作业、点评文章等),专业人员的答疑解惑(问题解答、在线答疑),使远程实践研修较校本培训更具针对性、适应性。

 

3、学习管理自主化、科学化。

 

第一,通过管理平台系统对学员学习时间和学习过程的监控,学员通过“个人主页”及时了解到自己的当前学习状况,实现有引导的自我调整,突出了学员的自主性。

 

第二,在制度执行上,由于通过管理系统执行制度,极大地制约了学员的“不规范动作”,学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员“个人主页”呈现的学习状况,能够被学区管理员、群组管理员和其他学员了解,有利于对学习进度的监督和对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三,在评价上以“个人主页”的方式记录学员的学习情况,并通过网上考核对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价,使得学员必须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取得阶段性考核合格成绩。否则,会因阶段性成绩不合格而影响全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

                                      研修感悟

  一、对语文教育规律的再认识

《语文教育学》一书曾把语文教学原则归结成这样四条:文道统一的原则;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的原则;自读与教读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从理论的层面来看,当然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是作为一线的教师来说,我所思考的主要是这些原则给实际的教学带来哪些有用的指导,也许这些所谓的原则充其量仅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罢了,也不一定要在每一堂课里得以体现,因此就不具备所谓的原则意义。而郭开平副教授用自己独有的话语,归结出如下的几点,我认为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1发面规律。即在语文积累的最佳期,背记文质兼美的诗文。他甚至断言:若能把100首唐诗宋词,200个成语,30来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的话,没有语文水平不好的人。

2难易不序的规律。什么先学,什么后学,有怎样的顺序?对于别的学科来说,应该是比较统一的,但是对于语文学习来说确实有点无序,从学生习得的角度来说,郭教授认为常用的就易,不常用的就难。

3、先用后理的规律。语文课应该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课。他认为对对子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作文的开始,通文理的捷径。学生会对对子,但是并不一定都得知道什么动词名词之后才能进行这一实践活动。因此在某些语法问题上纠缠不清并不利于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

4、八股文规律。郭教授认为,从模仿入手学习作文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而以什么作为模仿的对象,他认为八股文实为写议论文的基本模式,有固定的对仗和结构。我对八股文知之甚少,只知道打到八股的口号,现在想来确实也是有点盲从罢了,既然能成为一种典范,也总该有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何况打到八股的提出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的。蔡元培先生也认为:八股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尤其是初学者。

二、   对教师自身的反思。

听了这么多不同教授的讲座,虽然内容各不相同,观点甚至想左,但是有一点是很多教授都提到的,那就是: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有激情的老师。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激情。反观自身激情好像早就耗尽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之中,也可能耗尽在反反复复的练习分析之中,有人说年龄越大,人就越冷漠了,我知道这话不可能适合所有人,但是确实有些人能够激情不减。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有时需要冷静的思考,有时也同样需要喷薄而出的情感,虽然我不能很好做到这两点,但是也算是我这次学习后的一点感触吧。

                    后记

自研修以来,我渐渐体会到了研究课堂的精彩。我们开始在讲课中仔细观察,细细品味,开始把自己对一个细节的理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开始把自己对课堂的零碎的感知梳理成有条有理的“一二三”

…… ……  ……

研修的热情正在高涨,思考的习惯正在养成-—我为我自己的成长感到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