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9:13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篇(1)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32-02

引言:

“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完成了“精细有机合成”和“化工原理”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课时1周,是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四位一体”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构思设计一个精细化学品工艺设计为主的课题。需要经过资料查阅、合成路线设计、反应系统工艺设计、反应器工艺设计、答辩验收等过程,最终完成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设计,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规划设计、工程技能、知识综合应用进行系统全面培养。截至目前,该课程已经开设7届,已经成为理论课和工程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一、课程的规划

东北石油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综合类院校,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应用化学专业的一个专业培养方向是精细化工,所以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是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以《化工原理》和《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的理论知识为基本点,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突出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

在课程开设之初,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课程设计题目单调,应用型不强,而且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结构与原理认识肤浅,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笔者及所在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对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前期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了合理衔接,起到了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良好效果。

该课程设计隶属于精细化工方向的教学集合体系,时间及内容安排顺序是同时开设《化工原理》和《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前者着重于介绍单元操作、工艺流程操作条件优化和设定,而后者着重于介绍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路线和单元反应的合成条件优化设计。然后开设《精细化工工艺设计》,它是将化工设计知识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通过设计使学生深刻理解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理论知识,明确所学课程知识的实际用途,并综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查阅、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反应釜设计、流程图绘制、反应釜绘制等内容,工作量相对较大,所以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预安排设计内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课程设计准备工作,学习效果更好。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实施

《精细化工工艺设计》的任务设置紧紧结合教学实际。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大多采用间歇操作,多步骤生产,而我校紧靠大庆油田,学生对油田化学剂,尤其是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破乳剂等精细化学品的接触了解较为深入。此外,前期课程设置了认识实习,学生对油田用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流程具有初步认知。所以,在任务设置上,侧重于油田化学剂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

课程设计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要用于指导教师全方位讲解课程设计的任务安排和设计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备齐参考资料和工具用书,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15人。课程设计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并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为督促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按照每组2人进行任务分配。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提交手写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按照章节依次详细写出计算过程,并提交反应釜的设计图纸、反应车间的布局图纸等关键附图说明。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及平时的指导情况,指导教师可以判断设计任务的完成效果,便于公平公正地进行成绩评定。

三、应用化学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的教学体会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于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平时的学习均已理解分析为主,数学计算和工程制图等能力欠缺,工程和工艺基础均薄弱[1]。所以,通过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实现对实现应用化学专业的多维度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7届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理科专业因地制宜地开设化工类课程设计,对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具体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篇(2)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是一门讲述精细化学品性质、应用及生产的专业课程。精细化学品是对初级化学品进行深加工而制得的一大类化工产品,包括农药、染料、涂料、食品添加剂、日用化学品以及新型材料等,他们具有品种多、产值高等特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现代科技的物质基础。如何能让学生较理想地掌握好这门课程?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结合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摸索、改革和创新。

1多种教学教材结合,增加趣味性,让学生提高兴趣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者的需要,本课程可使用的教学媒体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增加录像教材、及ppt课件。

1.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的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是本课程教与学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文字教材要求体系完整,将教学内容和学习指导内容有机融合,以适合课程教学的需求;使实训内容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体现技校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1.2录像教材

根据课程专业性特点和我校没有精细化工实训室的现状,采取有重点的系统讲授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的特点,通过讲授、演示等手段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实训的操作技术和工厂实际生产状况。可加强学生对生产过程的认识。

1.3ppt课件

以课程的知识点为线索,采用讲授的方式对教学难点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内容有各章难点解析、典型案例及习题指导等。通过交互式的设计,加深学员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多种教学媒体中以文字教学为主,其他教学为辅,以补充单独文字教学方式的单调性。多种媒体的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便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能够让学生间接感受到工厂生产的氛围,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巩固课堂教学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1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力又较弱,对于该课程内容的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对原来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再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虽然课堂讲课时间较长,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较少,教学过程较为单调,但学生知识点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这种复习巩固的学习方法能使各学科加强联系,并举一反三。不失为一种针对技校生学好专业课程知识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2注意学生课外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虽然课上时间互动较少,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增加了与学生课外互动的时间:在每节课结束后,布置一些培养能力性的作业,比如在学习化妆品这一章时,让学生根据所讲知识,检查自己的脸部皮肤属于什么类型,应该用什么类型的化妆品,什么样的原料适合自己的需要,根据相关课本知识及查阅相应材料,确定自配化妆品的配方,再根据配方原则进行修改,学习完工艺方法后,确定生产的方法。

2.3绘制流程图,并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动手和自主学习能力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课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工艺流程的介绍,内容繁多,很多产品的生产本身就有很多方法,不同的方法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流程,如果老师都用挂图或单纯的课件展示讲课,就会比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而且容易混淆。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流程及流程图的内容,可将学生分组,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完成以下任务:了解产品生产所用的设备及其用途;基本弄清楚物料流向;整理流程概述中涉及的工艺条件等知识点;按照绘图要求绘制工艺流程图。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做好指导工作。每组学生完成任务后,学生要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组的同学听,其他同学在做好笔记的同时要找出不足和错误之处。然后进行讨论和解释。教师可以偏重于重点和难点内容讲解,偏重于解决学生的疑问,并注重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分析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课堂讲课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4进行案例教学

《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课程中,很多产品的生产及特点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课本中每一个都介绍的很复杂,学生容易弄混,把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做成课件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让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总结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对比所讲述的案例自学相似的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又能加深印象。

2.5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很难开展类似项目化的教学过程,所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比如图书室、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为学生展开一个全新的平台,也为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3.1在讲课中联系生活

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加知识的趣味。比如讲洗涤剂时,可播放一段“一个学生一天生活”的剪辑视频,让学生找出在哪些环节中我们涉及到了洗涤剂,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在此基础上在讲解洗涤剂的配方,通过回忆已学过的表面活性剂的内容,让学生大胆推理不同的洗涤剂可选用那些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并通过观察生活中自己有的洗涤剂的配方,检验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4]并思考我们在买洗涤剂时推销员所说的话是否都正确可信。

3.2围绕社会热点展开教学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的关于食品的“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毒奶粉事件”“染色馒头”等的事件,针对相应的热点报道,让学生搜集信息,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热点报道中的有害物质是否属于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如何辨别我们周围的食物中是否添加了非法的添加剂,非法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以及很多不合格产品中为何会使用非法添加剂。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工业要重视添加剂的滥用危害问题,提高行业本身道德标准。

3.3加强实训建设

我院到现在已经建成了啤酒和洗涤剂的精细化工生产实训室,让学生们看到整个生产过程并参与进来,让学生记忆深刻,该部分的学习效果就非常好。但是还有很多模块的实训建设还是空白,为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就必须加强实训建设。

3.4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工厂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篇(3)

1)专业能力目标:具有选择合成用原料、溶剂、催化剂能力;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的合成路线设计和评价能力;典型精细化学品的的合成步骤设计能力;常规实验室设备操作能力;优化实验条件的能力;能够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产品生产和DCS操作;能拟定操作规程和拟定事故处理预案;具有一般事故处理的能力。2)方法能力目标:具有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具有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外文资料的阅读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技术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行业国内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3)社会能力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协商能力;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遵守劳动安全、环保的规章制度。

2教学模式的设计

2.1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

精细合成技术采用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与企业实际相似的学习情境(项目)中设置若干工作任务及工作程序化。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所需的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制定操作规程、操作等完整实践过程,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运行中,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由接受性学习转化为以研究性、实践性学习为主体的学习形式。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2.2教学做一体化

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场景,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形成“学做合一”,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模式。课程所在的实训场所是开放式教学的实训中心,为方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它集理论知识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学习、训练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指导,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训的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3教学内容的设计

3.1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与精细化学品合成岗位的工艺技术骨干进行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的研讨,确定了精细化学品合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以项目组合作形式,参与产品的开发合成;能够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选择适宜的原料,设计出不同的合成路线;确定最佳合成路线并进行实验室合成和反应条件的优化;能够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进行磺化、硝化、氧化等反应系统的工艺操作;能够使用实验室常规设备和反应设备及其辅助工具;能够按照事故处理预案解决工艺操作中存在的一般故障;能够遵守劳动安全、环保的规章制度,根据规定使用和处理使用过的原料;充分重视操作质量,实施过程控制,检查评价自身的工作过程和成果;适应团队工作,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与协调。

3.2教学内容的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项目),以实际的工作任务内容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学习情境设计以产品的合成技术为载体,以产品的开发流程为主线。根据精细化学品合成涉及的典型合成技术,如卤化、磺化、硝化、烃化、酰化、还原、氧化、氨解、重氮化、水解、缩合等,选择7个具体产品为学习情境,按照产品的开发流程,原料的选择-产品的合成路线设计-合成路线评价-产品的合成-设备操作和工艺参数控制-产品分离-产品分析-成本核算的流程重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完整的产品合成的工作过程使学生掌握精细合成技术的实际应用、产品的开发过程和反应参数调节。每个学习情景都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下设若干工作任务。实现了传统学科体系的解构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知识的重构,体现工程教育特色,学生也真正体验了工程师的职业生涯经历。学习情境的安排不仅基于工作过程,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先易后难,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3.3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

每个工作任务主要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为:学生接受工作任务→学生进行课外查资料,合作(分组)策划项目完成的途径,包括产品合成路线选择、实施任务的材料和器材、工作流程、工作时间等→教师在了解学生项目策划情况下进行评议→学生修订后,按企业要求交项目负责人(教师)审核批准→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训练→记录工作状况、数据、训练中出现的事故及处理方法→教师将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研究、讨论和总结→实训结束后,由学生进行清场,组长(学生)检查,项目负责人(教师)抽查→学生撰写项目报告→教师批改→对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学生,予以纠正。

4教学方法的设计

在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途径。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引导文法、头脑风暴法、演讲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六步法教学中的运用。

5教学手段的设计

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每个项目实施中,教师的讲解、学生方案的演示、讨论和工艺流程的展示等均采用多媒体,既生动又可以节省黑板板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2)充分利用仿真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利用仿真技术开发与生产装置逼真的学习仿真系统,学员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实际生产设备,并能进行产品生产工艺操作,包括开车、停车、模拟事故并进行事故处理、优化工艺操作条件等,学员可反复练习。在练习操作的同时又可熟悉工艺流程、操作规程、控制方案、正常工况的工艺参数范围等知识。3)通过课程网站建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通过网络资源教学平台,拓展了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空间。

6考核方法的设计

以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来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多元化需求,科学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了较完善的评分体系。课程的考核分为终结性评价(占30%)和过程性评价(占70%)两部分。过程性评价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包括学习态度(占10%)、小组成员自评互评(占10%)、操作考核(占30%)、结果考核(占20%)等多种形式,全面、科学地考核学生专业能力掌握、理论知识应用、团队协作精神、计划和决策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质量、自我学习能力等多元能力。终结性评价以三个主题(工艺路线评价、合成路线设计、安全操作知识,各占10%)考核学生对知识、技能、安全环保的掌握。

7结束语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篇(4)

关键词:传统工笔人物;线造型;写意性

提及工笔人物画人们总会联想起它在表现方式上的细腻工整和表现效果上的“写实”性审美取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细腻工整或“写实”是工笔人物画唯一的艺术特色。《历代名画记》中记载“画有疏密二体”,“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盻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吴笔不周而意周。”由之,传统工笔人物画是“写实”画同时也具备“写意”性趣味“奔放自由”的特质,以书入画、老庄玄学思想、文人写意论和画家的人格追求正是促进这一特质发展的必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究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形成的因素。

一、技法基础——以书入画

综观中国美术史,我们不难发现书法的发展要晚于中国画的发展,当中国书法找寻到属于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后,中国画反借鉴书法中的线条用笔使得传统工笔人物画线条的表现形式变的丰富起来。所以书法的用笔给传统工笔人物画带来的首先是用笔技法方面的影响,即“写”和“法”的“书写性”用笔。

从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行草书、草书,中国书法形成了以线造型的独特表现艺术。书法作品中的线条体现了时间造型和空间造型,运动和节奏。线条在毛笔的运行中勾勒、盘旋、顿挫、往复、聚散、提按,再加上墨的浓淡、干湿、枯润等多种变化,达到了通过线条造型达意,抒发情怀。工笔人物画(尤其是白描)以线条为主要造型语言,画面全凭线条来担负起塑造形体、表现神韵、传递感情的重任。早期中国传统人物画作品的线条是力变均匀、细匀圆转而较少变化的,到魏晋南北朝时,陆探微、顾恺之等工笔人物画大师的线条也仍是“细如蚕丝”缺少变化的。“其实这就是篆书的笔意,当篆书发展到隶书,中国画的用笔也开始有了提按转侧、粗细顿折等变化,通过对线条造型的疏密、虚实处理来表现对象的形态和空间关系;通过线条的曲直、刚柔、粗细来表现物体的质感;通过线条的顿挫、转折来表现形体结构与透视变化;通过行笔快慢、抑扬来表达情绪。”。由此,线条的书写性拓展了绘画的表现语言,丰富了线造型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同时也使得线条的性格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意趣化、风格化和精神化,促进了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的精神追求。

“看画之法,如看字法。”“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应从八法求。”以书入画是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然它也给传统工笔人物画带来了平面的造型结构,以及笔墨思维表现方式等。

二、文化基石——老庄玄学思想

“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P228)“中国文化的精神博大而精深,中国文化以哲学为核心。”孔子的“游”,道家的“道”,老庄的“虚、静、明”无一不是中国绘画的文化、哲学内涵。就“写意”精神来说,尤以庄子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庄子思想流行于魏晋、宋梁,其实庄子不是以追求某种美为目的,而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为目的。然而庄子对这种美的把握及在这方面的了解、成就,形成了“直接由人格中所流出”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写意’不是‘画法’而是中国特有的绘画观念。……是中国画论中提出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观念。”“写意”精神的提炼在于创作主体,在于审美主体,故写意精神可以无处不在。所以传统工笔人物画既具备写“物之神”、工整细腻、严谨的特征可以表现为“写实”画,也同时表现出“写意”画的韵味。因而悉数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佳作都表现出了直接由人格而流出的艺术美,并即而以此陶冶其人生。“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由魏晋玄学到人伦鉴识,竹林名士对“清、虚、简、远”的生活情调上的追求是庄学情调上的超越,也是由思想认识上升到人格和艺术美的追求,“而人伦鉴识作了艺术性的转换后,便称之为‘神’”。“神是人地本质,也是一个人的特性。必传神,而后始尽到人物画的艺术地真。”由“魏晋时代开始的人物画的传神——亦即气韵生动——的自觉”,到文人写意的“忘我”“物化”“虚静”“平淡天真”实则是庄子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这种哲学思想指引着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们不断提升审美趣味,表现出超于世俗的艺术境界,从老庄、玄学、孔孟中感悟到的审美追求是促使他们拒绝单纯的物象形体的追求转而探究物象精神价值的文化基石。

三、时代因素——文人“写意”论

文人画兴起于宋,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有其承袭性和时代性。南北朝时姚最的“不学为人,自娱而已”的论说便可见后世文人写意画的精神内涵之渊源。宋时以苏轼、欧阳修、文与可、黄公望等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提出了“不以形似”的画学思想被称为“文人”写意观。此后,文人思想不断发展,先后又引申为赵孟頫的“古意论”、倪瓒的“逸气说”等。“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清閟阁全集》卷十),“爱此风林意,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清閟阁全集》卷二《惟寅远寄佳纸命仆写图赋侍》),“逸笔草草”就是“不在象与声”,“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就是“写图以闲咏”。不求“物之形”但求“人之神”,倪瓒的文人“写意”观受到了当时文人画家墨客的普遍青睐、追捧,在元、明、清三代成为时代追求的主流。唐以后工笔人物画由于其绘画题材的局限性和对写“物之意”的过分程式化(写实方面)追求使得文人画家们少以此内容、手法创作,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审美要求下,传统工笔人物画要发展就必须突破程式化规范,秉承时代审美要求,所以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写意”路线是当时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们自身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宋以后,在工笔人物画领域出现了如李公麟、武宗元、李唐、李嵩、赵孟頫、陈洪绶以及任伯年等大家,故而,文人“写意”精神的普及是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趣味发展必要的时代背景。 转贴于

四、主观条件——人格、思想的超越

传统工笔人物画发展到宋,形成了完备的造型方式和高度成熟的表现技法,这使得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日趋程式化。至此,画家自身的人格、思想的超越便成为了工笔人物画线造型写意性趣味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的文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他们向往庄子的“虚、静、明”的圣人人格,也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政治思想,然而仕途的挫败和“出世”与“入世”的儒道思想总是让他们对现实存在很大的不满,政治、现实中不能抒发的情怀郁积激发了他们艺术思想的超越,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陈洪绶、任伯年等。陈洪绶是清末工笔人物画的大师,他沿袭了宋时李公麟等人对工笔人物画线造型写意性趣味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线造型手法。他对人物的造型手法被称为“高古奇骇”。陈洪绶一生历经坎坷,在政途上亦是一生不得志。他独特的“笔线森森然如折铁纹”的线条充分显示了他削繁求简之妙的才华,以及于拙怪诞的画风,是他奔劳坎坷的一生和倔强的性格的写照。他的代表作《屈子行吟图》描绘了屈原这个忧国忧民、长期流放、浮沉在苦海中的爱国文人形象,作品用线条勾描为主,笔势苍老润洁,勾勒简练畅率,刚柔相济,飘逸咸涩的线条带来的凝重感透露着与吴道子所画的佛的飘逸迎风感完全不一样的金石味,线造型古拙粗犷,极具装饰性的形式美,陈、吴都是借助于“风”这一“无形幻化”的中国文化精神中“意”的物象来描绘人物的神态,“中国画是借助意象表现自己的一种感受,或表现自己的一种经验,而不是直接表现人本状态。”在这幅图中“风”这一意境的所承载的是一个满怀家国之痛的文人精神,此意境实乃画家“心”的切身体验。

五、结束语

品读传统工笔人物画佳作可以深切体味到画家的写“意”性趣味,然而这一审美追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宋以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画坛主体地位被山水、花鸟取代,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并未停滞,我们不应忽视了传统工笔人物画在由显到隐的发展,和在画坛寻求一席之地而做出自身革新的努力。因此,追寻这些脚迹,正确对待和继承传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成就,了解和提炼时代的审美需要才能使工笔人物画在当今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彦远.中国古典名著选·历代名画记(韩放主校点)[M].京华出版社,2000.5.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3]王德年.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中国人物画技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徐复观.艺术的精神[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6]马鸿增.马鸿增美术论文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5.

[7]孟兆臣校释.画品[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1.

[8]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集美术卷[R]

[9]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0]刘晓纯.“2004新写意水墨画邀请展”展前对话会记录稿[J].arts.tom.com/1029/2004/11/23-58591.html

[11]水天中.李公麟和他的时代[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6.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篇(5)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本人结合高职《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教学实践体会,对如何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1.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1]是高职高专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卤化、磺化、硝化等12种单元反应技术,了解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生产过程及工艺设备等技术问题,使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具有共性的技术,以指导新产品的生产和开发。  

我院《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该教材是按照反应单元和合成典型精细化学品实例的顺序编排的。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单元反应机理抽象复杂、合成流程及设备多种多样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这门实践性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单元过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具备设计精细品合成工艺流程和工艺优化选择的能力,并且能为以后走上生产技术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就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笔者通过实践教学的体会,认为可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2.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1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2]  

教高16号文件[3]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能力为本,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做到精讲要点,突出重点,解释难点。本门课程由单元反应技术组成的,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繁多。如在讲授磺化、硝化、卤化、烷基化、酰化、氧化、还原、缩合、重氮化等单元反应时,涉及到的反应非常多,不必要照本宣科,应选择一些实用的反应进行精讲精练,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起到能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反应机理方面,学生不好掌握,更是不好理解,实用性也不强,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讲授每一单元过程的影响因素时,物理因素的影响如浓度、物料配比、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溶剂、催化剂、物料的纯度、反应介质的ph值、反应的终点控制、反应设备的选择、传热等因素应根据具体的某一单元过程应重点讲授,特别是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的影响。对于每一个单元过程的应用实例,可以选择一个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产品加以说明,使学生活学活用,应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裁减,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教师与教学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2.2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4]  

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学生形成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失严肃,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有所成。而且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实质来理解每类反应,以点带面,让学生从纯粹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做到知识的有效融合。 

例如在讲授c-酰化时,组织学生结合c-烷基化的内容,找出两单元反应的异同点,通过讨论,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两者的反应机理都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历程,由于烷基的供电性,c-烷基化是一个连串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的温度、反应物的配比和反应时间,避免较多的副产物生成;由于酰基是吸电子基,在芳环上引入酰基后,其电子云密度降低而不易发生多酰化、脱酰基、分子重排等副反应,c-酰化收率一般较高。通过类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再如:在“苯甲酸制备”的实验中,采用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氧化甲苯制得产物,但高锰酸钾水溶液与甲苯的有机相极难互溶,反应在非均相体系中进行,较难控制,反应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产率也低。针对这些情况,启发学生根据所学过的“相转移催化”这部分知识来合理改进实验操作。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分析和讨论,决定选择季铵盐(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对原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相转移催化”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设计实验的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段,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2.3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5][6]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可以在先一次课结束时把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预习及准备几个问题,并明确告之下次课请学生上台讲解或讨论。每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代表上台讲解或发言,学生讲解完以后,其他同学或提问或补充或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该法鼓励学生相互竞争,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现自我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4 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境模拟活动。所谓的情境模拟就根据教学项目的内容,将学生安排在一个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去,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去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讲授典型产品生产工艺的过程中,对于工艺流程和关键化工设备的讲授,我们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先随机以6~8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自己定好角色(老板、客户、技术人员等),然后去共同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提问与讨论,师生互评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扮演往往与项目驱动、引导文法等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方法。 

2.5 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7] 

《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一门专业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实际生产的缩写。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具体的生产实例贯穿于各单元操作的讲授中,将丰富的科研实践渗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在学校设置相关实验外,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去看看相同的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把工厂的流程与课本上的内容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我院化工系各专业的学生都安排有专门的时间到附近的茂名石化、新华粤、鲁华等大中型化工企业实习。教师可以考虑把教室搬到车间进行教学,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学以致用的工作态度,提高其表达能力。 

3.结语 

本文就如何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其沟通与表达能力。此外,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精细化学品合成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要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其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8]。 

 

参考文献 

[1]林峰.主编.精细有机合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9. 

[2]程毓,张明.关于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6),72-73. 

[3]刘晓东.高职高专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在线,2006,621:11 

[4]李勇.《精细有机合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j],科技教育,2008,no.30. 

[5]毕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3,1,21,20-22. 

[6]鞠剑峰.精细化学品教学改革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2005,6,2(21),91-93.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篇(6)

[关键词]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玛瑙;制作工艺;原始美术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20 ― 02

一、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玛瑙材质概述

嫩江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中段南侧,其地理环境和所拥有的自然物产资源孕育了悠久的原始文明,形成了渔猎采集并重的原始经济文化。嫩江的中游产玛瑙,其矿脉延续至嫩江下游齐齐哈尔段便形成了如和田玉籽料同样性质的水冲玛瑙(主要出自河床附近)。其硬度极高,绝大部分可达摩尔7,远高于一般的玉石。其色彩丰富,几乎涵盖了所有天然石材的色彩,不但有单色料还多有花色变化的兼色料。其质地纯正,当采用压制法等细石器独特加工成形之后,半透明甚至是全透明的成品晶莹剔透,用现代的工艺审美去审视也是极为完美的。正是这特色鲜明的玛瑙,不但奠定了本地细石器文化发展高度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奠定嫩江流域原始石器审美意识和艺术审美创造探索的物质基础。

二、嫩江流域玛瑙材质原始石器的器型及用途

1.石镞

嫩江流域的石镞大多以射杀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目标。其形态多为三角形,下方有程度不同的内凹弧度。其造型精巧,最小巧的样本长度仅14mm,最厚处仅1mm。石镞表面多光滑平整,呈透明状,黄、红、绿、赭、白等多种色彩皆有。其全部为两面加工(个别石叶较规整者也有单面加工的),通体精细压制且将两侧继续细密压制出细小锯齿,顶端尖锐且刃口锋利,器型规整且小巧玲珑,方便实用且造型精美,因独特的加工和材质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审美意义。石簇是本地先民最主要的捕猎工具,将其插在木棍树枝上,作为弓箭的箭头对猎物进行中远距离射杀。本地玛瑙材质的箭头因材质坚硬致密故可以制作得很小,非常便于携带和中程距离射杀。其因独特的材质、精美的外观、较高的工作效率,成为本地渔猎经济文化从制作工艺、生活内容到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标志性器物。

2.石钻

也称石锥,为钻孔工具,是嫩江流域细石器文化先进性的代表。全部为玛瑙材质(其余材质因硬度不够而不能作为制作石钻的材料)。本地的石钻多小巧精致,多是针对石器或骨器钻孔之用。长度一般为20mm左右,厚度仅1mm左右。其形态分手柄和钻颈(含钻头)两部分。手柄一般宽于钻颈2倍,呈扁状,其形状适合手持。钻颈略长,钻颈的横截面为三棱状,刃口锋利。本地石钻主要用于钻孔,不仅是加工生产生活用具,更是进行装饰艺术品加工的优质工具。钻孔技术的出现是原始工艺和艺术审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嫩江流域的石钻标志了其原始文化艺术发展的成就。

3.刮削器

刮削器是各地原始石器中数量较多的器型之一,先人生活主要靠狩猎及采集,对刮削器的依赖很大。本地石器也是如此,剥皮剥壳,刮鳞削骨都要使用。且本地原始渔猎经济的特性决定了本地刮削器数量相对于其他地区石器的比例还要大。由于玛瑙材质坚硬致密的特性,嫩江流域的刮削器工作效率高,且也可用以切割之用,于是从中衍生出了切割器等的器型。本地刮削器一般为半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十分光滑。底面较平整,上面呈弧面,边缘的刃口十分锋利。

4.切割器

本地切割器其器型多为长方,较薄。粗加工之后,针对窄的一侧做手柄,宽的一侧加工成刃口,刃口一般用两面交互压制的方法制成,十分锋利。刃口的对面一侧较平滑便于手握和镶嵌(骨柄或木柄)。切割器简便易用,锋利坚韧,原始人类在捕杀猎物时,切割器就被用来切割兽皮等动物的皮肉,是古人类常用的石器。

5.挖挑器

玛瑙石材特殊的密度决定了其无论压制或打制,其断面往往呈凹陷状,条状石叶即成弯曲状且至少一端出现自然的尖锐勾状,其形态非常适合用来挖挑。其用途跟刮削器器和切割器大致相同,又有所不同,就是原始人类在捕获动物后用刮削器对动物进行去皮,用切割器来切动物的肉,而挖挑器就是用来挖挑骨缝里的肉。挖挑器也可以用来做牙签之类的用途。挖挑器的出现,是原始人类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实用性工具,也说明了,先人们因为生活所需,对石器进行加工制作,使得传统工具趋于完善化。

6.其他器型

本地玛瑙材质石器中有一类较为特殊,至今对于其具体用途尚无定论。其在石核的基础上再次有意加工最终形成的。其数量较多,应该是当时的常用之物,形态扁圆,中间略高,四周略低,直径一般仅10-15mm左右,厚度一般仅3-5mm左右。十分精细的加工无疑是有意为之,艳丽的色泽和小巧的造型十分可人,但具体用途尚不能确定,占卜用具、计数器、原始货币、棋子之类的游戏用具、最初的服饰装饰物等都有可能。

三、嫩江流域玛瑙材质原始石器的制作工艺

玛瑙材质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石器的制作工艺。玛瑙因其坚硬而在石器制作工艺上跟其他石器极为不同。单纯的打制法因无法获取小体量的石叶,单纯的磨制法又因石材的高硬度而无法全面施展,进而都无法进行细石器的加工。于是,特殊的加工方法便逐渐被探索出来。玛瑙材质的细石器的加工过程一般为三步,先使用打制法,再使用压制法,最后使用琢制法。此外也不排除个别的磨制法作为补充和修饰。

1.打制法

打制法是玛瑙石器加工的第一步,可分为直接打制法和间接打制法。旧石器阶段打制之后即使用,但器型粗糙工作效率低。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发展因其本地材质的特殊性,在经历了短暂的打制石器阶段后就快速进入以先打后压为工艺特征的细石器发展阶段。打制法对于玛瑙材质的细石器加工而言,主要的作用是将原石进行粗加工以获取大体量的石核,即打制法只针对于原材料或最初毛坯的加工。

2.压制法

采用压制法制作出来的石器大多都刃缘平齐,疤痕平远且排列整齐,压制法主要针对原料加工以质地坚硬的石材为主,如:玛瑙、燧石、玉髓等硅质岩为主要质料。类型包括石簇、石钻、石刃片、石片、细石叶、细石核、刮削器、雕刻器、切割器、挖挑器等。石刀一般用半透明玛瑙石加工而成,通体压制比较精细,三面有刃,比较锋利,背部和尾端刃口平直,腹部至前端刃口加工成匕尖状。石簇可分为平底、圆底、凹底和有铤等四型。小巧玲珑,精美结实,绝大多数为俩面加工,除全面精细压制外,还把两侧压制出细密的锯齿,簇锋压制的十分锐利,这类石簇制作最精,标志着压制石器制作技术的高度水平。石簇大多取材就是由玛瑙压制而成的。昂昂溪地区原始文化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石器的经验,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生产工具大多数以压制石器为主,种类多、形制繁、压制技术精湛。运用娴熟的压制技术制造精致细小的石器,并使各类石器趋于定型化。

3.琢制法

琢制法即小敲小打,主要针对小体量的器型,是嫩江流域原始石器发展到后期自成体系的制作工艺。如石镞、石钻、切割器等,因为所进行的工作较为精细,所以对于工具的加工也要求精细。单纯的压制法得到的器型毕竟会一定程度上受到玛瑙石质断面扇形纹自然开裂的影响。对器型进一步的细节要求就要小敲小打的琢制法了。

4.磨制法

嫩江流域玛瑙石器的制作中,因极高的硬度使得磨制法几无用武之地,只是在后期的局部修理尤其是上述第6类器型上使用较多。也就是说,本地玛瑙石器无需磨制也可以确保工作效率。于是,磨制法对于本地玛瑙石器而言主要就是以表面抛光为目的的装饰性目的,即此是最初审美意识的反应和具体的审美行为实践。

四、结论

综上所述即是嫩江流域玛瑙作为原始石器的加工材质在本地石器文化中所做的贡献,具体说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玛瑙材质奠定了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细石器文化特征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物质基础当中最有地方特色和材质审美特征的部分。从原始美术生发的历史高度上讲,嫩江流域原始石器在材质美(或称材料语言)方面的特色正由此而来。

其次,玛瑙材质在客观上促进了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特色制作工艺的探索和完善。压制法和琢制法等本地细石器特色加工方法正是主要针对玛瑙材质而摸索出来的,进而提高了嫩江流域原始石器的劳动效率和精细操作的可能性。而且,制作工艺方面的特色探索和特殊成果方面的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加工工艺方面,更是原始美术艺术语言探索和艺术语言独特性的历史积淀。正是玛瑙材质的坚硬致密从客观上促进了嫩江流域原始石器在视觉肌理的美感探索上逐渐形成了即不同于一般旧石器那样的粗粝朴拙(打制法导致的)或一般新石器那样的无差别平滑(磨制法导致的),而是在便利实用且锋利耐久的前提下形成了独特的整体光滑、有序起伏、纹理独特的器表视觉美感。

最后,玛瑙材质成就了嫩江流域原始美术的历史性的思考和实质性进步。为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而去进行特定的思考、为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而去制造专用的工具,这两个方面是原始美术实践活动开启的标志。对此两方面的活动,嫩江流域玛瑙材质原始石器都可以作为物质载体和实物证据。对石器在材质方面的挑剔,对钻孔的渴望和钻孔专用工具的研发标志着嫩江流域原始细石器文化在原始美术思考和探索的先进性和实践成果。

此外,对于当下作为本地特色文化经济产业的玉石加工行业而言,嫩江流域原始玛瑙石器对本地玛瑙玉石工艺产业的新产品研发、艺术价值提升、学术内涵积淀和本土文化挖掘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启示和直接的借鉴作用。

由此可见,嫩江流域玛瑙材质的原始石器具备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美术研究价值。但上述研究仅是围绕嫩江流域较为孤立的实物样本展开的,关于嫩江流域原始文化的历史分期及原始美术整体的形态流变以及其与周边原始文化类型的承接关系还有待于深入挖掘和全面研究的开展。

〔参 考 文 献〕

〔1〕黄慰文,等.黑龙江昂昂溪的旧石器〔J〕.人类学报,1984,(09).

〔2〕杨志军, 齐博文.齐齐哈尔市大道三家子墓葬清理〔J〕.考古,1988,(12).

〔3〕崔昊.刍议东北地域山水画学术高度的提升〔J〕.作家,2013,(01):223-224.

精细化工工艺学论文篇(7)

[关键词]复杂难处理 铅锌矿 选矿工艺

[中图分类号] G812.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341-1

0前言

铅锌矿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要不断地提高复杂难处理硫化铅锌矿的选矿工艺技术,做好铅锌矿的选矿工作,保证铅锌矿的质量和产量。试验依据矿物特性,采用优先浮选―锌中矿集中再磨工艺流程,以石灰作矿浆pH调整剂,着重对磨矿细度、选铅时锌矿物的抑制剂和铅矿物的捕收剂、选锌时锌矿物的活化剂和捕收剂及锌中矿再磨细度进行了研究,试验最终获得了较好的选矿指标。

1矿石性质分析研究及化学成分

对原矿进行化学多元素分析,铅、锌物相分析,其结果分别见(表1)。

由表1可知,矿石中的铅、锌绝大部分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氧化铅和氧化锌的含量很少。

2复杂难处理硫化铅锌矿选矿工艺流程选择

矿石中的碳质、矿泥干扰浮选过程,影响铅锌矿物选别指标。为了减弱碳质易浮对浮选的干扰,选铅前进行了脱碳和不脱碳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铅粗精矿品位基本相当(分别为7.36%和6.89%),但脱碳的铅粗精矿回收率比不脱碳铅粗122精矿回收率低15.76个百分点,脱出的碳含铅、锌较高(含铅4.76%、含锌8.98%),损失铅回收率15.76个百分点、锌回收率7.32个百分点,增加脱碳作业对铅、锌的回收率影响较大,由此确定选铅前不脱碳,并结合矿石性质,试验研究采用优先浮选―锌中矿再磨工艺流程,其试验原则流程见图1。

2.1磨矿细度试验

磨矿细度决定了矿物达到单体解离的程度,随着磨矿细度的增加,铅粗精矿的品位和回收率逐步提高,当-0.074mm粒级含量为85%时,铅粗精矿回收率较高。综合考虑选矿成本和选矿指标,确定适宜的磨矿细度为-0.074mm85%。

2.2选铅流程试验

2.2.1石灰用量试验

在锌抑制剂ZnSO4用量为2000g/t,SN9用量为70g/t,2#油用量为30g/t的试验条件下,进行铅粗选石灰用量试验,随着石灰用量的增加,铅粗精矿中铅品位提高,锌含量下降,铅回收率也随之下降。故综合考虑,确定铅粗选石灰用量为3000g/t。

2.2.2ZnSO4用量试验

在石灰用量为3000g/t,SN9用量为70g/t,2#油用量为30g/t的试验条件下,进行铅粗选ZnSO4用量试验,随着ZnSO4用量的增加,铅粗精矿中铅品位增加,锌含量降低,铅回收率也随之下降,当ZnSO4用量为2000g/t时,铅品位及回收率都较高,同时含锌量较低。故确定铅粗选ZnSO4用量为2000g/t。

2.2.3SN9用量试验

在石灰用量为3000g/t,锌抑制剂ZnSO4用量为2000g/t,2#油用量为30g/t的试验条件下,进行铅粗选SN9用量试验,随着SN9用量的增加,铅粗精矿中铅品位降低,铅矿物回收率增加,当SN9用量为70g/t时,铅粗精矿品位、回收率指标较优,故确定铅粗选SN9用量为70g/t。

2.3结论

某难选硫化铅锌矿中含铅1.23%,含锌7.336%,含硫20.46%。矿物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方铅矿与闪锌矿的嵌布关系最为紧密,常与闪锌矿连生或呈细粒包体嵌布于闪锌矿中。闪锌矿则呈粒度粗、中、细不均匀嵌布,而且微细粒矿物与脉石矿物和白铁矿的结合比较紧密,较难解离。采用先铅后锌―锌中矿集中再磨工艺流程方案,基本解决了铅锌矿物关系密切,铅精矿产品含锌超标、锌精矿质量不高及铅、锌回收率低的问题。通过小型闭路浮选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铅、锌精矿指标,其中铅精矿品位为65.8%、含锌3.31%、铅回收率为77.21%,锌精矿品位为52.96%、含铅0.99%、锌回收率为90.43%。

3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复杂难处理硫化铅锌矿的选矿工艺技术得到了显著地提高,技术工艺也逐渐成熟,解决了硫化铅锌矿选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难题,但是,仍然存在不足。要做好复杂难处理硫化铅锌矿的选矿工作,还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提高选矿技术,改进选矿办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