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新课改论文

数学新课改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6:01:40

数学新课改论文

数学新课改论文篇(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倡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场所.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中我也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能力、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接受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到课程结束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这种问题,我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配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较好地解决我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的完成数学课的课程目标.

一、任务驱动中要从多方面考虑活动任务的设计

1.任务内容的设计要有吸引力.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任务的设计要目标明确,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在“三视图”这一课,当我讲完三视图的概念后,举出了一些实例问题以巩固知识,如实际生活中篮球的三视图,碗的三视图是怎样.再如,我给出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要求学生判断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并动手实践通过“搭积木”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

2.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自身实际情况.

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探究活动可能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提出目的性强和行之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探究空间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数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在教学中,我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知识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他们较为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分析总结出数学知识.

3.任务设计要体现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数学是人民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后将数学知识服务于实际生活.那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兴趣和动机.在学生学会镶嵌知识后,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活动:学校的食堂正在改建,请每位同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食堂的地砖和墙砖,提供一份设计草图.这个任务的提出,是让学生活学活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更能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分组合作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与计算.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自动手,互相启发,加上多边形教学工具在学生镶嵌中组合出来的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出答案,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止停留在找出一种答案,有的能找出3到4种答案,从而体现出了分层教学.在组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个别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学生的成功,善于观察和发现学习基础较差和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组长轮换制、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教学制度,鼓励学习基础较差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各尽其力,各显所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感到成功,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并努力争取成功.

2.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评价.

数学新课改论文篇(2)

疑虑一:关于探究中的错误

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

疑虑二:关于学生探究前的知识基础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放弃探究学习本身,实际上,科学家在进行某项科学探究活动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进行探究的知识基础,他必须在探究中不断学习,才能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

(1)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2)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哪些?

(3)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那些知识?

(4)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疑虑三:关于探究能力

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不论是培养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应当尽可能早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可惜的是,过去幼儿园与小学还不够重视,因此进入初中的学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经验与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花费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一课。

疑虑四:关于教学进度

要花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问题是: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每学年教学进度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还是按照大纲中的知识要求与课本知识章节排出一学年的教学进度。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进度安排,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要求。因此,要面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我认为:每学期开头的几周要将进度放慢一点,特别是起始年级,要调查研究这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选择本学习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在开学的三周内,进行必要的探究技能,包括:自学、讨论、图书资料查询、网络运用、解释、实验等)培训。后面的教学再进一步强化学科探究的技能,一旦学生能力形成,学习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学进度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疑虑五:关于探究学习的尺度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不过,不论学生走到哪里,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六:关于探究学习的资源开发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精心选择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平台,教师还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要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七:关于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

考试与评价改革似乎是教师们反对探究学习最有力的理由,但是,高考已经发展到能力为评价核心的阶段,注重能力的培养将逐步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考试与评价制度本身将进行改革,学分制等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将取代过去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新的评价机制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强调综合评价;二是强调过程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强调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必要的甄别和选拔考试,只是不要把它看成唯一的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取消甄别和选拔考试,选拔考试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有效的办法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存在问题

问题一:流于形式。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等问题,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实,“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问题四: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五: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数学新课改论文篇(3)

让学生快乐成长,主动积极地学习。要彻底改变这种现象,让事物适应时代和发展规律,就需要教师形成一切以生活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育思路。新的课程改革,改变的不仅是学生、教师、学校,还有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与素质?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会反过来刺激新课改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

(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习惯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同样,学习也是这样,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条件。首先,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通过鼓励学生开口问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极的学习。例如,在教授初一教材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学生自己提问,二元一次方程与我们前面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积极地学习。其次,让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人们总是在思索中前进,归纳和总结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实施下去。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由此可见,总结、反省是让人学会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通过归纳,整理便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强烈的自律性,求知欲等都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要抓住时机,给予引导,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训练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教育提倡“技长者以为师”,说的就是教师要教授别人,首先自己的知识得丰富,可以说明教育者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书育人,传授知识,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基本素质技能过硬,还体现在能够科学地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学会转变成会学,从而提高学生能力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指的就是学生面对问题时,那一瞬间的想法,他们会怎么办?当面对困难时,首先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了解事物的各种性能,再把已知材料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它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的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要从思维的模式上去探索,去引导。从现象的分析对比中,得出初步结论,并在头脑中升华,做出总结概括,然后判断推理,从而指导行动。比如,在讲授“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复习一下整数,分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去分析,去对比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紧接着列出有理数的概念、范围,再出示无理数,逐步引导学生先分析,对比,再做出概况,然后具体化。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及课后的辅导及复习,学生就会对有理数与无理数部分的知识结构掌握得更加清晰。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体现学生的能动性

数学新课改论文篇(4)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实施以来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推崇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的学习能力和心理需求,能够很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这样无疑会大大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以猴王分蛋糕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蛋糕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蛋糕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甲三块。教师问:猴甲分得的蛋糕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乙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丙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我们同学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数学奥妙。

二、搭建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平台

新课改下对于师生角色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实际上就更加强调我们教师教学的针对性,那就是本着学生的认知、收获和进步为基本原则,而不是教师教完教学就结束了这样传统的教学流程;同时,结合新颁布的小学课程的标准要求,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仅关注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根据这样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要仔细地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流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探究性学习的趣味性,真正地使学生能够投入其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这样能够发挥集体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直观,进而解决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的问题,可以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课下准备自制的长方体图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手中准备好的自制长方体学具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此时提出尝试性问题,面对新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吸收了。再如,在教学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摆一摆用12个棱长2厘米的立方体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四人小组摆后反馈。生1:我们摆的长方体的长是24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12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8厘米,宽6厘米,高2厘米。生2:我们小组除了他们摆的三种外,我们还摆出了长6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教师问:你能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吗?请选择一种进行计算,学生在动手摆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基本没有问题了。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流程中来,这就需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潜力;另外,从教学的整个流程来看,它应该是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部分,但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的教和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效果无法真正呈现出来,这往往导致教和学之间的相互脱节,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氛围非常重要。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很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

四、结语

数学新课改论文篇(5)

上好课的关键是在于教师的是否有备好课,任何一节课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如今,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推行,教师的备课内容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不仅仅是教学目标,而且还有备课的方式都出现了多元化。在备课的方式上,提倡教师、师生以及教师集体备课的相互结合。教师备课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理念出发,面向群体学生,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生探索学习过程上,不仅要教会学生会学习,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意向、查找学生的学习难处,根据这些为学生设计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妙处。

二、优化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有趣的新课导入能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精神,理清他们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开端。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尤其注意几个方面:课堂内容要与学生的整体水平相适应,避免脱离实际;导入的教材要以学生能接受为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能积极的思考、主动探索学习;教师在导入教学时,语言要富有一定的艺术性,言简意赅,短时间的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课堂情境

情境是人们心理活动得到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1]。数学是一门比较死板的学科,许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觉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知识。所以情境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四、注重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开展,以练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的活动方式,同时还是艰难的练习过程。课堂上的数学练习不仅仅是记忆的强化、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习题的练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适度的练习是有效途径。“度”是关键:过度的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让数学教学变成“题海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乱练,没有方向、目标;但倘若不进行练习,学生就不能在脑海中构成知识骨架,从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数学课堂的有效练习是根据课堂的设计而设计。

五、启发式的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方法是手段和保证,然而启发式的教学是最基本的方法。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一味的采用“注入式”,片面的强调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智力、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束缚。新课改下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启发式的教学就转变了师生之间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间的引导者,将学生引入数学的学海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思维,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治疗。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能解决问题,它们形影相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问,学生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去寻求问题的方案。

六、精心布置课后作业

精心的布置以及合理的安排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业能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推理,探寻问题的答案。作业需要启发性,教师可将新内容布置成一道作业题,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进行解答完成。教师就可以不直接进行讲授,而是通过作业的引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完成工作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主要为了让学生巩固一天所学的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吸收、分类、消化,构成自己能理解的知识架,为第二天要学的知识打下基础。但是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指导,对错误的要及时的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此外,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作业的布置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配,要有一定的阶梯性。总之,作业的布置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锻炼才有意义。

数学新课改论文篇(6)

一、 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 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数学新课改论文篇(7)

长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省属多学科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则是培养人才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地与各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全校各专业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各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需求,及时修订、调整和更新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增加了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例如,在经管学院各专业,我们增加了统计内容的学时,达到64学时,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在社会工作专业,增设了概率论这门课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共有80学时,学校开设过本课程的双语教学,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曾将本课程分成“概率论基础”与“数理统计”两门课开设。本系教师在上数理统计课时给学生讲了一点SAS软件和SPSS软件知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之后由于课程整合的需要又合并成一门课程。经过多年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结合长春理工大学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1997年开始使用学校自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目前课程组成员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11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新教材在本校已经使用了3年,效果很好,2013年获得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同步练习册每年发行一次,做到实时更新。在校园网上建立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网站,同学们可以下载与课程同步的PPT、往届的练习题,还可以在网上留言,解决疑难问题。在该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分类教学改革成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对理、工、文、经、管、法等不同专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类教学还缺乏反馈信息;有些院系缺乏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不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信息化背景也给教师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对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解决信息化背景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统一。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类

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理、工、经管、生命、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的分类教学,针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学时、内容有所侧重的分类教学模式,加强统计方法的应用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分类教学进一步进行探讨。

(二)进一步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精品课网站的建设定期对全校各专业进行调研,了解各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反馈与需求,及时修订、调整和更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目前长春理工大学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省级精品课,为了更好地顺应信息化大环境的需求,学校会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网站的建设,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便捷。

(三)增加课程设计、计算机实践环节

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程设计、计算机实践环节,结合较多的应用实例,留一些开放性的案例,要求学生做案例研究,写出合格的研究报告,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提供一个学生、教师课后交流的平台,吸纳部分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数学理论与方法,而是通过教学,在传授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更多地领悟该门课程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