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中的关系

数学中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1 16:22:21

数学中的关系

数学中的关系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与学 数学教学

一、“教”与“学”的基础理论

我国21世纪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认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崭新时期,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航向。但要办好一个县,一个乡(镇),小至一个完小的教育,必须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来构建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思想理论体系。现在许多学校在“普九”后,把基础教育的重心转移到贯彻“两全”、由此,我们认为一是教与学的创新要建立在现代教育的思想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才能代表先进文化,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二、“教”与“学”实践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与学是现代教育思想作用下的课堂教学,能否做好完全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三点:第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觉寻求探索的问题和空间,自主走上创造学习之路。其次,要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存在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竭力开发其智慧潜能。第三,要体现全体性,争取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人人突破自我。力求把学生自觉的发展升华为创造性的能力。

2.探索性原则。为了让学生在探索中求得新的认识、发现和创造,坚持“三要”: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形象感知、集思广益、自主感悟、思维互补、合作讨论、互相评价等探索活动中,体悟知识创新的真谛。二要延伸思维的触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认识,自身的生活体验,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解不同科学、感触创造的新天地,遨游于创新的自由王国。三要把握好创新性教学探究艺术。

3.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开放着眼于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开放性学习在教师引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致力于优化学生外在的学习条件和内在素养(即:情景创设),而且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合作学习中,开发出创新的潜能。也就是要以导趣为前提,以目标为导向,以导思为核心,以活动为保证,以创新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4.鼓励性原则。坚持鼓励性原则须注意几点:(1)要从处理好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注重学生“优势智力”和兴趣特长来引导学习创新。(2)要对学生分层次鼓励。优中差分别对待。使鼓励既有动力又有压力。(3)教学媒体刺激,唤起学生的创新动机、激发创新情感,树立自创信心,推动学生参与创新的过程,在探索中实现创新。(4)采取评价措施。主要是对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予以肯定,再激发“一鼓作气”精神,让他们找到独创的门径。

三、“教”在初中数学课中的具体把握

1.营造和谐的初中数学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能否成功营造和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气氛,能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衡量一堂初中数学课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优秀教师普遍认为一堂优秀的初中数学课应该具备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数学课堂气氛良好,学生会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很容易调动起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学习成绩。

2.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并且保证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首先,教师要保证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必须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自我探索的机会和条件。

四、对“学”浅析

1.“学”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讲理想、讲艰苦和讲自律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增强其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通过丰富的事例告诉学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实现理想就要有知识,知识是通向理想的桥梁等道理。

2.“学”的方法指导。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任课教师制定初中数学作业规范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结合学生实际制订学生学习常规,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制订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五、总结

“教”与“学”的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开发系统,其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人的智慧潜能,通过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人格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实践行为的内化,重塑人的价值,培养和造就出21世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诚然,基础教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赋予的历史任务,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数学中的关系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46-01

提到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就不得不提到新课改形势下的数学教学。高中数学教学作为对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衔接和扩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顺应素质教育所体现的特点,而不再是单纯应付考试的学科,所以,高中数学教学的重心更多放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在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数学的学习是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实际的数学教学形成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数学素养和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在高中阶段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正是高中数学自身举足轻重的学科地位,及其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1 融合新大纲的思想精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国,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为高中数学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不仅拥有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素养和探究创新的能力,这对进一步开展数学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不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成为全社会教育观念转变的重点。由此可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高中数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也应该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教育教学担当着传道授业的重要使命,只有做到顺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存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中阶段的教学大纲突出了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所以,在高中数学新课改大纲的要求之下,在实际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调整教学方式和转变教学方法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的数学教学的要求,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探求课本以外的知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将数学放到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切合数学的最初来源,数学知识的本质就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通过观察、分析、探求,已达到对数学的再学习,再理解、再创造。值得一提的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学中增设的实习作业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教学模式,这种内容的扩展不仅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众所周知,发散思维是对源于同一个材料的问题探求不同答案的辩证思维过程,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和创造性。但是从小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思维定势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特别是在数学学习方面尤为明显。所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最基本的就是很多数学问题直接要求学生必须用多种方法作答,这就是所谓的一题多解。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解答问题,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论是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作答的巩固基础知识的一题多解的问题,还是善于总结、掌握规律、运用问题的共性来解决问题的多题一解的问题,都与学生发散思维密切相关。

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充分拓展数学的想象空间,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监督学生掌握好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其次,创设各种积极的数学学习情境和想象情境,善于运用多媒体等新技术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诱发学生的灵感,哪怕是学生一点新奇的想法,教师都要积极地进行肯定。最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数形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学习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终以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纵观数学教学工作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贯穿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始终的有大致两条主线,最基础最核心的一个就是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学会基本的数学素养和最起码的数学常识;另一个就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基于新时期课改下教学工作的新变化。但是长期以来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人们更多时候侧重的是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演绎推理能力、论证假设的作用,将过多的教学重心放在了基本数学知识的教授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往往被人们忽视。

由此可见,在高中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重新为学生建立起思维能力培养渠道:一是教师可以将数学课本中反应的数字和图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运用抽象直觉来简化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二是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恰当的价值观念,训练学生选择探究最佳解法的求知欲,培养学生选择判断能力。诸如此类数学思维能力比如数学探索能力、严密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今天是必须摆上高中数学教学日程的。

4 结语

在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关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才能不断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水平,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更好的教育。走在新时期高中数学教学的路上,仍然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有很多阻碍数学教学发展的绊脚石需要大胆的摒弃。同时,也要注意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要用开放的视野看待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尊重高中数学在高中课程设置中的学科地位,切合好高中时期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稳步推进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浩.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7):55.

[2] 速中平.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0(Z3):30-31.

数学中的关系篇(3)

一、初中数学教学基本关系的理论探索 第一,数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数学教改方面,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教学关系,也是数学教师与课堂中的学生之间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关系是否合理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数学教改能否顺利实施。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认为应该是遵循礼教的关系,师生有别,尊师重教,和谐却是等级化的关系。而以布贝尔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家则根据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推论出,师生关系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平等对话的,相互包容的而共同促进的关系。新课改理念更倾向于西方的师生平等关系理念。 第二,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虽然新课改理念提倡师生平等关系,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的平等对话过程中,由于数学教师具备更缜密、丰富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感性、片面而肤浅的,因此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会自然而然地扮演着数学教学的主导者的角色,双方在平等形式的教学中会出现学生被教师主导的非平等化教学过程。 第三,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的数学教学都存在着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谁更重要的争论。有人认为高深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利用价值的,应弱化远离生活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强调数学的运用的能力的培养。而有学者认为,数学知识和能力其实都是数学智力的一方面,数学智力蕴含在数学知识里面,只是所蕴含的数学智力有等级和层次之分。 第四,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方式。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以直接经验为主还是间接经验为主的知识学习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新课改理念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体验,因而直接经验的数学学习是更受推崇的方式。然而有学者则认为直接经验获取知识的方式,效率低且速度慢,不利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扎实建构。 第五,数学教学动力与操作的关系。数学的教学动力主要是指数学教师和学生对完成的数学教学的目标预期的主观意志动力。而数学操作就是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操作。数学教学动力是教师和学生的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而其操作则是取决于其为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实施程度。 第六,科学数学与人文数学的关系。数学教学应该侧重对数学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培养能很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兼具优良的人文素养,也是新课程理念改革下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科学主义认为数学教学的功能就是满足社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教学应侧重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智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其实用的教学功能。而人文主义认为,数学教学不应是单纯的数学知识的灌输工具,西方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应是以功利为目的的,而人的需求和素质结构也应该是多元的,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兼顾对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初中数学教学基本关系的合理建构 第一,师生关系开放化,教学关系平等化。遵循新课改理念,数学课堂中师生关系应朝着平等、互动和共同进步的方向发展。虽然数学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不同,但是依然可以在共同的数学探究合作中共同发展,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扎实的基础数学知识,而学生可以为教师开拓很多数学新的研究思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动态的、多样的和平等的。具体体现为数学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处于互动性的、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处于合作性的、数学教学与教学资源是充分融合的,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在平等对话中呈现多方面、全方位的互动融合。 第二,数学知识和能力相互统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重。随着全球经济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能力对于社会显得同样重要。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侧重单向灌输数学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也不盲目地推崇西方的过程式学习中获取数学能力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应注意数学知识与实际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保障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的数学教学,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体会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将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结合在一起。数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教师更多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设置探究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运用到数学知识,探究性活动一般涉及两个主要因素,数学问题和生问题,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保持教学动力,完善教学操作。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数学老师应该制定长远的数学教学目标,并且分步骤、有阶段地进行数学教学,教学计划时间单位也可以具体到数天、一周到数月不等。在保持教学动力的基础上,完善数学教学计划及其实施。数学教师要想保持较高的数学教学动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数学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和兴趣的保持,然而由于机械式的教学管理和应试教学成绩的压迫导致很多数学教师失去了最初的教学动力。一方面作为校方管理应该弱化应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数学课程安排,保障数学教师的教学压力适度,同时数学教师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培养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也可以经常进行数学的优质课探究,让数学教学在创新中保持兴趣。教学操作方面对于教学经验的要求较高。数学教师则需要在数学教学中依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群体、不同的教学阶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结数学教学经验,并将其提炼成理论化的知识,用以指导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操作。以此来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想之间达成一个很好的契合点。 第四,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而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认识到培养具有高科学素养的数学人才的效用性,也要意识到具有高人文素养的数学人才的完整性。数学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科,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特殊性,其并不会教授学生很实际的诸如物理和化学的实用的知识,数学学科某种程度上本身就是一种锻炼人的思维的并用以探索其他学科知识的规律的工具。因此数学学科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例如初中数学课会涉及到抽象的二次函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化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的数形结合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技巧;在应试题讲解时,经常会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坚持的攻克难题的精神,例如在讲解一道有难度的数学应用题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用换位思考做法,阐释自己在遇到这道题遇到了解决方案的困境,描述自己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并且认真分析最终得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如此可以锻炼他们的对待学科难题的不放弃的精神等人文素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潜移默化的科学和文化素养的熏陶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数学再学习能力。 三、结语 新课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和开放式教学,而初中数学的新课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处理好初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至关重要,加之数学教学本身又具有理论知识抽象、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特点,因此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关系可以有效建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合作,共同进步;教学关系开放,教学相长;教学内容知识和能力并重,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获取方式兼顾;数学教师处理好教学理想与现实关系;教学理念兼顾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良好的基本关系的建构才能为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 作者:邱建明 单位:浙江省海宁市第三中学

数学中的关系篇(4)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的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实的数学教育中却存在着许多师生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师生关系包括诸多方面,下面联系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研究探索后提出几点看法:革新师生关系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在数学教育中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新关系

原有教育体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为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既不在教师,也不在学生。不仅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数学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数学这一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

二、实验教材使用中要求重建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规定了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的途径是多样的,体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会面临如何选择的问题。那么教师根据什么来进行选择呢?无论选择的依据有多少,不可忽视的一个依据就是学生的需要。而以往的教学总是给予书本知识以举足轻重的地位,个人知识和经验则是无足轻重的。应该使人们认识到,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那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实践中的人来讲,才是更为根本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材提供了师生发展平台,教教材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教材为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们共同面对的就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而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

三、新学习方式要求优化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确立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的发展。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及去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他们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由此我们在重建师生关系时应注意几个原则:

(一)民主平等性原则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是师生新关系的主要标志。过去师生是否民主是否平等,不单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抉择,实际上是不同的教育所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结构注定了一种师生关系的格局,而在“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结构中,师生关系又呈现出另一种风貌。所以,从根本上说,师生关系的改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育结构的改革。

(二)尊重性原则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在这个日益开放的时代里,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甚至是与我们教师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独立个性。对此,我们不能只拿着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的言行,按我们的标准好恶去评判他们的对与错。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有很多的事物不是简单的用对或错就可以加以评判的,我们与学生在很多方面有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生活原则及是非标准用说教的、强行的方法要求他们接受。首先我们只有承认差异,然后学会与他们沟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相互尊重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主体性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倡多年。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是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被教师和个别学生的学习活动所占据着,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已成为新课改的中心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数学中的关系篇(5)

关键词:高中 数学学习 经济发展 关系

高中数学相对初中的数学来说,难度明显增大,其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明显增加。从数学知识难易程度方面来看,高中数学开始对复杂数学的运用进行深入学习。在高中三年中完成数学学习后,能够对生活中比较复杂的数学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一些人认为,高中数学学习只是应试学科的学习,即使联系其他学科进行学习,也只是纸上谈兵,对经济发展并没有多大实际用处。但如果没有打好数学基础,想要灵活运用高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也是不可能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小到个人生活购物、储蓄理财,大到政府财政预算、国家大数据战略,无不彰显着数学知识的魅力,无不体现着经济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紧密联系。随着高中学业即将完成,我们离数学更加复杂的应用将会越来越近。作为高三学生,我们不应该只着眼于当下生活是否能用到数学,而是应该放眼于整个人生以及今后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数学在多领域的应用。高中数学学习是为以后打基础的,基础不牢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即使以后能补也会错失诸多机遇,浪费大量时间。因此,在高中阶段,我们要认真学好高中数学知识,把握数学规律,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为以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一、高中数学学习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经济发展离不_数学,如果没有经过数学的计算,那么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以及在未来的经济规划中都无法进行。例如在评价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中,就运用到数学模型建立。这些知识大都是高中数学所学的内容[1]。但这些主要是从宏观方面去看待,而高中学习则是学基础,知识点是散落的。因此高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从微观的角度去看问题,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则要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上。因此,在各个细化的经济计算中,都会涉及到基础计算问题。因而在课堂中,产生了比较有现实意义并且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的应用题。现阶段由于新课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中也比较着重于应用题的研究。这些应用题其实就是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多数还融合了科技、政治等因素。因此,高中所研究的应用题是基于现实问题转化形成数学语言的,其具有真实的社会背景,也就有深入研究和解题的意义。那么学生在高中阶段,通过不断学习基础知识以及应用题,以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数学中,实际上是一个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将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各种问题的解决之中,因而高中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在高中学习中,学生解决社会经济现象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这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真正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该着眼于应用题的现实意义,高中数学学习具有实际用处,并非是为应试考试而产生的。

二、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自从新课标推出以后,高中数学学习的侧重点开始发生倾斜,主要表现是从以前的单纯理论学习向数学建模运用方面倾斜。也就是说,高中数学学习开始重视对数学建模运用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建模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形建模、函数-方程建模等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2]。除此以外,数学建模还与一些计算机软件结合,例如Matlab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计算,可以减少人工建立数学模型所需的时间、精力、资金投入,有效减少数学分析计算量,极大提高数学计算的精度和速度。通过人工或是与软件结合进行数学建模,不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接受实际检验。因此,高中数学学习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对个人能力的提高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数学建模思想自80年代引入我国,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在我国高精度的研究中,数学建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我国正如火如荼开展的航天领域、自动化领域等研究工作中。此外在金融领域、工程技术领域、生物科技领域等,数学建模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结合高中数学知识来看,高中所学的一次函数能够应用在企业或国际间贸易中的成本结算、利润以及国家的税收、社会经济普查等问题的计算中;三角函数能够解决天文计算问题、工程中的力学问题;指数函数、幂函数等能够解决生物科技领域中的细胞分裂问题。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预测交通、社会的容纳力、社会经济发展系数分析、社会经济统计等[3]。实际上高中数学作为基础,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数学模型建立的复杂性也跟行业的性质、构建模型的数学问题等有关。因此,数学的学习是无止境的,高中的数学学习只是数学知识基础中的一部分。作为高三学生,在高中学习中应该努力学好新课标所定的内容,尤其是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构建数学模型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在高中阶段提高自我的数学素养,在未来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参与社会经济的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小结

高中的数学学习相对初中比较难,学习的深度、广度都有所增加。新课标推行后,高中数学学习不仅是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能力的挑战,也是对学生解决经济现象中各种数学问题的考验。身为高三的学生,应充分认识高中数学学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到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高中学习阶段,积极探索高中数学建模,提高个人数学素养,以便能够在将来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数学知识,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张所地,徐治宇等.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数学模型及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43(4)

数学中的关系篇(6)

关键词:思维;兴趣;小学数学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数学课程对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了解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教学,对教学将会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创造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可见,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倾注极大的热情,把每节课都当作一份珍贵的礼物奉献给学生,用热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起求知欲望,方便其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如,在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列举一些能被2、5整除的简单的数,老师一下就能判断它能不能被2或5整除,不信,你们来考老师!学生纷纷举手说数,我都能准确判断。学生的情绪高涨,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跃跃欲试,想体验成功的欢乐,从而增加了探索新知的

兴趣。

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信息技术是直观教学的高科技手段。直观教学让学生手、眼、脑多感官并用,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理解,让教学很轻松,很愉快。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课,不同于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动手动脑是活动的主题。例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我让学生亲自实践,轻到文具书籍,重到人体重量,体会“克”“千克”的进率,然后观察、想象“吨”的重量。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乐学,学习兴趣也非常浓。丰富了感性认识,拓宽了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爱问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以下是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几点看法。

1.运用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对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易懂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激发学生怀疑,促进学生思维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例如,我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先每人发给一张32开的白纸,然后让他们量出这张纸的厚度。(学生量来量去量不出,由此展开探索。)学生有了疑问,情绪高涨,讨论后得出:可以几十张纸叠起来量,然后求出一张的厚度,这样就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中的关系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构建措施

师生关系一直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切实解决的一个问题,它对教学质量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任何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良性、优质的师生关系。由于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和主体参与者,教学工作离不开二者的共同协作和参与[1]。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所开展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处理师生关系更显重要。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处理好师生关系,将会进一步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处理好师生关系,将会让学生产生更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坚持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

数学学教学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初中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相关教学理论认为,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将会对教学工作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整个教学过程更轻松、顺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愉悦、自如;若师生关系一直处于僵化的状态,则会导致整个教学工作寸步难行,教学活动也缺乏动力和活力。学生和教师大都渴望能够维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更需要思考如何塑造、思考和维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不能一味地埋头学习,而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日常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大都是分解教学法,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初中数学教师要对教材讲解时间及师生交流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师生交流,从而保证师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在对教学问题进行解决时,教师能够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这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关键[2]。初中数学教学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能够从根本上满足这一要求,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基础,做好师生协作和互动工作,从而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初中学生取得更显著的进步。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师生关系维护与塑造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培养和维护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逐渐渗透,那种局限于课堂内部的师生关系很难实现长期维持。学生和教师要更积极主动地就各种生活、学习及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情感和心灵共鸣。只有在有效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才能更信任自己的老师,从而乐意进行数学学科学习。初中数学教师要主动在生活或者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互动和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思想状况及情感变化等,尽可能地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还要尽力解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若把数学课堂教学看做是建立和维护师生关系的主要阵地,生活或者课外活动则是构建优质师生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朝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目标努力迈进。通过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保证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三、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氛围,实现有效互动和交流

根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分析,和谐融洽的氛围主要是指基于活动情境、教学环境及心理基础的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气场,这也是培养和维护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沟通氛围,才能实现无阻碍沟通,学生才能学会更尊重、信任数学教师,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实现更大的进步。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教师的修养个人素质将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及修养,构建有效的交流及互动培养,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以各种教学活动作为主要依托,营造充满激情、愉快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能够轻装上阵,体会到初中数学学习的益处和乐趣,引导他们更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互动和沟通,从而让师生关系取得实质性的突破[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需求和感受,彻底摆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保证师生在共同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者解决同一个问题时,进行亲密互动,实现有效沟通,让教学课堂更具有吸引力。类似这种沟通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保证初中数学活动取得更显著的效果,要合理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4]。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密友,从而促进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薛移山.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

[2]郭家勇.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小学科学:教师,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