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教育小论文

社会教育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3:04

社会教育小论文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1)

1920年11月,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列宁强调:社会教育的任务是对工农群众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对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教育他们多关心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1921年3月,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认为,这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变革,应该使工农群众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教育”就应该结合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来进行。

第一,列宁主张加强对社会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列宁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既要讲究方法,又要追求实际效果,艺术性很强。他认为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不普遍提高文化水平,不使工农群众比现在更有文化,就不能掌握这种艺术。列宁不仅在认识上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亲自落实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列宁主张调动工农群众自身的积极性来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列宁认为,工农群众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只要社会教育领导部门和领导者重视这一点,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在工作中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够使自己的工作得到群众的配合。从这种考虑出发,列宁建议在工厂工人中建立许多以帮助农村进行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团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计划地下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或者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一部分工厂党支部同农村党支部之间建立联系,前者根据后者的需要和要求提供进行社会教育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第三,列宁主张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随着党的工作中心转变而改变。他提出,社会教育工作者应当而且必须在自己的宣传活动中考虑到这种转变,使宣传的任务和计划同这种转变适应起来。在思想政治内容改变的时候,应赶快抛弃已经过时的旧的宣传方法,改变旧的作风。列宁认为,正确的方法和作风是向群众说明实际的、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说明工作中的困难,说明克服困难的措施,并把这个工作同提高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工作结合起来,加强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保证党的中心任务胜利完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来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他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这两个方面结合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内在要求,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出来的,既符合实际,又着眼长远,既有历史的根据,又有现实的基础。“四有”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国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素质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和促进。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用教育和法制两个手段解决问题。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搞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大批判”、搞运动的方法,要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并且应提倡健康的、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因为许许多多思想是非问题,只有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得以明辨,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只有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得以消除。邓小平认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我们要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把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结合起来。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思想文化事业,必须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并得到发展。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在强调继承本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求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还要与抵制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结合起来,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和腐朽的东西。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尊重知识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本身能否搞好,从根本上讲也取决于在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教育和科技等方面能否善于发现、充分尊重和大胆使用优秀人才。针对过去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尊重创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知识才能高效率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显示出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使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飞跃式进步,这就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列宁社会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列宁时期的苏维埃俄国,处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时,俄国人民掌握政权和建设新国家的实践刚刚开始,而且由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军事政治形势,使年轻的布尔什维克党人一直处于激烈的革命斗争之中。在这种条件下,列宁只能从当时的斗争需要出发一般性地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问题。我们国家已经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拥有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局势和安定团结的国内政治局势,这就使得我们党有可能从战略的高度提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与文化建设问题。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保证正确发展方向、创造安定团结社会环境等功能”,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等观点,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指明了方向。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2)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 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 .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 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左晓明等.基于 GeoGebra 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2010,P101

[1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1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132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7

[2]毛杰,杨明春着.成长的阶梯: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黄婧.当代教师人格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313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 :3-7

[9]肖秀萍.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评述[J].中国教育期刊,2002,(5) :57-60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11]俞英.特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个本土的案例[D].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2007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静波等主编.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6-187.

[8](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10]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

[11]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

自2006年秋季开始,我国所有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道,将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这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契机。我认为,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

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和尺度的,是使人成为“人”的活动。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本义。在我国,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应当体现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院校同样是高等学府,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殿堂。绝不能狭隘地将高职教育理解为就是职业能力培训,就是以培养“才”为唯一目标,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忽视对“人”的培养。否则,高职教育就会变成能工巧匠式或“手艺匠”式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高职院校就会变成生产合格“产品”的“工厂”。因此,必须从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和谐发展的角度理解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将人文教育渗透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不能例外。

人文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其教学目标首先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纪律、道德和法制教育,使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的信念与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认同并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工作,贡献力量。这一点对于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是至关紧要的。但也要看到人文属性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内在属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学科来看,不是只涉及单一的某个学科,而是涉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群,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所有门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人民的福祉、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与世界的前途,只有从政治属性和人文属性的统一中,才能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涵。

人文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努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不可没。但是,在有些地方也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学生认同和欢迎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有些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单调的理论宣传和乏味的政治说教,远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大力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人文内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统一,通过倡导人文教学,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领域,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意蕴,摆脱说教意味,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大学生的认同感,这是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

完整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属性与人文属性兼备的课程,人文属性是与技术至上、功利至上、个人至上相反对的价值取向,具有开放性、超越性,集中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体现着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概括言之,有以下四个方面:

人文自觉与价值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不是以“致用”为目标的课程,而是追求“无用之用”。这种定位在表面上看与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相矛盾,但这不能成为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由。专业课的用处是显性的应用之“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用之用”则是隐性的,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旨在唤起学生的人文自觉与价值理性,使学生不为专业所局限,不为技术所束缚,自觉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尊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把别人当工具,不把自己当奴隶;遇事能够思考是否应当,进行价值评估(价值理性),然后分析是否可行,提出行动方案(工具理性)。

历史意识与未来关怀人们都生活在现实之中,要更好地理解现实,就不能缺少历史意识;要更好地把握现实,就不能不关怀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教育内容。虽然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本身就是一门史论合一的课程,离开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无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无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充满着热切的未来关怀,教育学生要具有未来的眼光,关心社会和自己的未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个人理想要自觉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历史课,也是理想课。

社会责任与公民素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和栋梁,所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将来社会的面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责任课,要帮助大学生摆脱个人至上、自我中心的狭隘观念,从理论上说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但主要在于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为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可以通过伟人和先进人物的具体介绍,展示其胸襟抱负、理想情怀、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发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要教育学生树立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现代公民课,要使学生摆脱数千年专制传统遗留下来的权力本位(亦即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人治观念,教育学生树立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义务观念、公德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规范,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社会责任和公民素质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核心部分。

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在现代世界,大到国家、民族,小至个人,如果没有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是难有大作为、大成就的。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以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学生的理论水平为衡量标准,但是从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青年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必要的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应当成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坚持并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高职大学生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既可以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能够把握其中蕴涵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矛盾分析、大局视角、求实态度等方法论原则,从中学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实现

要切实挖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努力转变观念,确立人文教育意识高职院校大都是从中等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转制而来,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历史文化积淀不足,尚处于创业阶段,自身传统还在形成之中。所以,与人文学科齐全、文化积淀深厚的综合性大学相比较,人文教育容易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盲点”。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其特殊的人文属性所决定,必须在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与活生生的人的对话,在教育者的心中一定要时刻有“人”的存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特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政治原则,遵守政治纪律,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也不能单纯地从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和内涵,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会到人文教育之中,在人文教育之中自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责任,树立人文教育意识,这是开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思想前提。

全面改革教学,贯穿人文教育理念高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对人生、对社会的困惑,还有一点青春的迷茫甚至叛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主动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内心世界,主动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想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意蕴,必须全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要严格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又要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善于捕捉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思想困惑和难点问题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思想引导,证明理论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既要认识了解马克思、恩格斯、、邓小平这样的伟人,也要认识了解张思德、雷锋、王顺友这样的普通人,认识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世界和精神追求;可以尝试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字浅显、篇幅适中的原著,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领略理论的魅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历史图片、专题纪录片、电影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受到教育,获得启示。在考核方式上,要把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作为重要依据,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也要适当增加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使考核具有开放性,切实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

提高教师素质,树立人文教育榜样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发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自觉地以“人师”而非“经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砥砺德行,学习新知,言行一致,对自己的职业满怀自豪,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热爱,用满腔的热情、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内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学的良师益友和榜样。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钻研教学艺术,修炼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摒弃说教,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春风化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受到人文教化。

参考文献:

[1]刘玉清.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0,(5).

[2]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3]裴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4]顾明远.推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N].南方日报,2005-02-02.

[5]邬大光.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N].南方日报,2005-02-02.

[6]朱小蔓.道德人和知识人的统一[N].南方日报,2005-02-02.

[7]熊惠平.“穷人经济学”与全纳教育: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话语[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灵活性;发展性

一、突出师范性

面向小学,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小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灵魂。小学教育专业是高师本科教育中的一个新系列,其课程计划应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和需求。作为师范生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各种能力和技能,这些建立于文化知识之上的能力和技能,应当成为教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自如得到运用。作为新型小学教师要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从事多学科教学的知识、技能和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等。在课程计划中,第一,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开设《教育基本原理》、《教育科研研究方法》、《现代教学基础理论》、《小学教育管理》《心理学原理》、《小学生心理学》、等课程,而且在选修课里又开设了六门教育理论课程。第二,重视对学生教师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开设《书法》、《教师口语》、《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在选修课里开设了如《数学思想方法》、《小学科学教材教法》、《小学社会教材教法》、《微格教学训练》等十几门与小学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这无疑对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教育科研特别是多学科教学有益;第三,为突出课程设置的师范性,各科教学目标中都确立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标准,把这些内容集中到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每学期按计划和标准严格考核验收,不合格者必须重修,重修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二、加强实践性

面向改革开放,面向广大城市和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的设计上加强了实践性研究,第一,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要培养新型的小学教师,又要使毕业生切实具有大学本科水平,既不能搞简单的中师“延长”,也不能搞普通高师的“照搬”。在必修课里开设了《现代汉语》、《高等数学》、《写作》、《普通生理学》等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古代汉语》、《儿童文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自然辩证法》、《科技发展简史》等,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第二,我国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小学校小人少,有的学校还在进行复式教学,因此我们的毕业生的能力应是多方面的,即“多能一专”型。这样在课程设计中还开设《体育》、《大学音乐教育》、《大学美术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等必修课,还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2-3门选修课,目的是让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都有提高,更好地为小学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教育实践的比例,一、二、三年级各进行一周教育见习,四年级十八周教育实习,包括教育调查与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以往的中师和专科生没有明确要求,只是号召通过教育实习写出心得体会,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论文答辩不通过不能毕业,这充分体现了小教本科学生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综合性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小学生的特点是对教师有更多的模仿性,小学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当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日趋整合。而在小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化又是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因此我们新的课程设置必须面对这种挑战,适应这种要求。第一,在科学文化素质上,必须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为师范生构建一个较完备的知识系统,建立以语文、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如语文学科的构建,本着“大语文教育”的思想,增加课时比重,融文学与写作、教师口语、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书写等课为一体。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从语言文字上说具有工具性,从思想内容上说具有文学性,从知识内容(包括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以及语文知识)上说还具有知识性。这些性质是综合在一起的,因此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以思维增强语感,促进语言的鉴赏、评析和表达能力,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汉语知识、文学基础理论和写作理论等;同时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了解和把握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概貌,以形成语言、文学、写作等有机组合的知识体系。充分融合听话、说话、阅读、文学、写作、书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数学知识方面,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开设高等数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理性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胜任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提高了学生毕业后指导小学数学竞赛和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形成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的同时,特别强调教育专业课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力求科学构建系统的完整的课程结构。第二,在以语文、数学、教育学科为主干的课程体系中,还加大了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比例,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使未来的小学教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在选修课中开设伦理学、美学概论、社会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为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在高中学习了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大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两门综合性较强的必修课,即《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这两门课程既注意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体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要反映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使师范生的知识面更开阔,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四、体现灵活性

以往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安排的较多,选修课和活动课较少,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毕业生在座谈会上也说:“在校时学的课程有些没有用,多开点选修课和活动课有利于我们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第一,加大了任意选修课的门类和比重,现设选修课30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去选择性的学习,而且鼓励学生多选课,从评价制度上得以体现。评价制度中有合格加特长的学分,学生选学的课多,他的特长学分也多,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内容,这无论对学生的就业和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选修课的门类、内容还可以由学校灵活掌握。第二,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和研究,活动课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在过去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被高度重视在组织管理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将活动课分为三大类,即兴趣组与社团活动,军训,劳动教育,而且这些课的开设遵循三个原则即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保证活动课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活动课纳入课程方案,就一定加强管理,要有授课计划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活动课学习成绩档案,进行等级评价和成果汇报,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

五、确保发展性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结合我国现行小学课程的实际,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确保发展性,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保证语文、数学基础科目在课程体系中的优先比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克服中师毕业生文化底蕴过弱的不足。第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增强科技意识的培养。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挑战,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方法日新月异,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课堂上占有很大比例,而且呈迅猛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比例,同时开设《现代教育技术》、《教具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小学科技活动指导》等选修课,目的是培养掌握信息教育技术的新型小学教师,使他们提高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会制作教学软件、教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第三,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师范生必须加强人文及社会学科教育,在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中一方面提高这部分课程比例,另一方面拓宽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2]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吕达.积极进行课程教材改革[J].中国教育报,2000.3.14

[4]钟启泉,崔允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5)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更加纷繁复杂。当代青少年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之一,更容易受到影响。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全面贯彻中央部署,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结合起来,同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结合起来,不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向深入。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工作。小学的生活与品德课、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要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体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完善普通高中德育、语文和历史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继续加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制定下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测评体系,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积极推进教学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推出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过构建目标明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大中小学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把知识传授与理论普及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二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保证开展社会实践的课时,并把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资格认定范畴。要深入挖掘课程和社会两种资源,充分发动学校和社会两种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局面。应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走出校园,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活动,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学校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为保障,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健康有趣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青少年关注的文化热点,积极倡导优秀、健康的文化,有效抵制不良文化。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效果。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必须抓好提升教师素质这个关键环节。要严格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和模范。要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以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五是加强理论研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理论研究的强力支撑。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推出一批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青少年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创新理论普及的形式和方法,把宣传普及与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社会性别视角;性别平等;性别教育

社会性别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对男女特征的定义与角色要求。“社会性别”概念在诸多研究领域中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它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结构,也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途径,现已成为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闭。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我国中小学教育,可以发现在教师层面、教材层面和学校层面都存在着诸多性别歧视现象。

一、教师层面

社会心理学认为,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性别刻板印象.认定男性大多坚强、独立、胆大、冒险、理性,适于从事家庭以外的、具有竞争性和开拓性的工作;而女性大多温柔、内向、仔细、体贴、情感细腻、胆小,适于从事家务以及服务性的工作,性别刻板印象往往是在内隐地起作用,影响我们的观念和行为。这种观念投射到教师身上,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采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引导男女学生的发展方向。例如,研究者陈霞于2007年2月对江西省铅山县县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意识现状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教师的男女平等观不成熟;(2)教师的女性家庭角色意识浓厚;(3)教师的女性发展观念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较深;(4)教师的性别态度不公正,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一方面长期处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之中.另一方面又得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保护,很容易产生社会已经“男女平等”的感知错觉,造成社会性别意识淡漠,不能对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WWW.133229.cOm而对于这样的社会现象,如果教9币没有采用性别分析的视角去评析,很容易让学生,尤其是女生回到过去刻板的性别模式。从心里很自然地接受这些约定俗成的对女性的偏见,使我们的教育成为传统的刻板的性别模式的历史性重复。

儿童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体,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并不是天生就决定的,是在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之一.其本身的社会性别意识以及对性别文化和现象的评价与思考能力都是很重要的,都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别社会化。为此,在《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国家在“妇女与教育”的策略措施中明确提出,“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改革中,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师培训课程。”这有助于在教育政策层面加强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提高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提升教师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教师教育。

二、教材层面

西方国家在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检视教科书中反映男女不平等思想的内容,并制定了按照社会性别公平化的准则,使用无性别偏见语言编写的教材,清除教材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我国的研究者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分别对我国中小学教材中的人物插图和男女两性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进行了量化的统计分析。结论是,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思想的内容:第一,男女两性在课文和插图中的出现频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严重忽视女性人物。教科书中描写女性人物的课文只占以写人为主的课文总篇数的11.89%,女性人物插图也只占人物插图总数的16.5%,女性人物在教科书中的地位显得微不足道;第二,男女两性在职业角色、性别观念和能力、性格等方面的描述有显著差异,继续延续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观念十分浓厚的性别刻板印象,仍在大量地传播着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性别观念与行为;第三,男女两性在对社会文化和历史进步等方面的贡献描述存在极大的差异,明显地不注意宣传女性人物,忽视女性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在教材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偏见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对女性的省略、忽视、刻板化和歪曲,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男性标准”问题。从教材的编著到教材内容的筛选都以男性的视角为基点,都刻上了男性的价值标准的烙印,是无视或极少考虑社会性别文化因素的。

女性在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不仅处于弱势地位,而且还被以男性的标准来要求她们,女性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声音。这不仅是教育过程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且也会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因此,学者们呼吁只有将性别平等原则和视角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改中,消除教材、教法中的性别偏见才能确保实现男女教育权利平等的目标。

三、学校层面

社会教育小论文篇(7)

一、理论依据

1.从邓小平教育理论看。

1983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办教育要放眼现代化、放眼世界、放眼未来。基础教育要培养面向21世纪、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世界通用的人才。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人们要“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解决教学内容陈旧、部分课程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需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

邓小平教育理论还指导人们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头脑。“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要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管理模式,使教育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是改革开放。就语文学科来说,要了解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要增强未来意识,要努力实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培养学生有不断求知、勇于探索的精神,要有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读写速度、读写能力,还要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把语文应用于现代生活的能力。

2.从陶行知教育理论看。

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由三大原理组成:

(1)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

(2)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这是指导学校要与社会密切相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为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运用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则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学生可以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可受益。陶行知曾形象地指出:“学校即社会”,学生好比“笼中鸟儿跳”;“社会即学校”,学生好比“天高任鸟飞。”

(3)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转移到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上来,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3.从系统论原理看。

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教育应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坚持教育应当:

――时间长,强调实行终身教育的观点。

――空间广,强调发展各类教育的观点。

――效率高,强调实行智能教育的观点。

――质量好,强调实行未来教育的观点。

――内容多,强调发展博才教育的观点。

系统科学有序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开放、有涨落、远离平衡态,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

4.从《语文课程标准》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二、模型诠释

所谓开放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着眼于人的发展,以培养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一代新人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紧贴生活、多元开放为特征,高扬学生主体精神并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发展、充分发展的新型语文教学。其课程体系可用以下模型加以诠释:

1.紧贴生活。

该模型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课堂。“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学生的语文学习处于开放状态,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开放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学生学习语文可在语文课堂上学,在其他学科中学,在课外活动中学,在家庭生活中学,在社会实践中学。

2.多维和合。

该模型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听说、识字、阅读、作文、书写”能力的训练是核心。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必须在“识字、听说、阅读、写作、书写”五个方面形成“合力”以提高整体教学效益。

3.一体多翼。

该模型告诉我们: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这种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教室的四壁,不是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通过这些孔道,一方面引入时代的信息、生活的体验、社会的缤纷,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使语文培训多趣而高效(如图中向内的箭头所示);一方面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开去,让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还强调四个结合:(1)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2)语文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3)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4)语文教学与家庭生活相结合(如图中向外的箭头所示)。这四个方面犹如语文教学的四只翅膀,有了它们,“一体多翼”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就能腾飞,飞向信息化、社会化的21世纪的天空。

三、课程结构

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凝固、单一,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是一个开放而具有创造活力的弹性结构,它包括五大类:

1.语文课堂教育课程。

这一课程是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和主阵地。要求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按年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语文教学活动,以完成课标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达到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

开放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

开放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要点:开放教学目标,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思维空间,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课型,开放教学评价。

2.其他学科语文教育课程。

这一课程是顺应国际学科课程改革潮流的,它提倡突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整合。坚持多角度求知,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其他学科课堂,在其他学科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

其他学科语文教学的教材: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其他学科的教材也是广泛意义上的语文。

其他学科语文教学的要点: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指导阅读教材;讲解学科语言;进行学科口语训练;引进语文知识;布置学科作文等。

3.课外活动语文教育课程。

这一课程是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要求学校和语文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学校的语文教育环境,努力营造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十分广阔、充实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用语文,增长才干,学习做人。

开放性小学语文课外教学的教材:适合儿童阅读的报纸、杂志及其他读物等。

开放性小学语文课外教学的要点:加强课内外结合,开展语文活动课,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如办小报、自编书稿、故事会、读书会、演课本剧……

4.社会实践语文教育课程。

这一课程是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最显著、最具特色的教育形式。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经常引导并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工厂、农村、市场等地进行社会考察、调查,让学生反复认真阅读和理解社会生活这部巨大的“语文教科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开放性小学语文社会教育的教材:乡土语文、社会语文环境、自然风光、历史文物、民俗民风、奇闻轶事、影视文化、高科技知识、因特网,等等。

开放性小学语文社会教育的要点:加强校内外联系;着眼于主体,着力于实践,着落于发展;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如野游观光、民间采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活动、生产劳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实验学习等。

5.家庭生活语文教育课程。

这一课程也是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区别于传统封闭性教学的特征。要求语文教师指导家长结合家庭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开放性小学语文家庭教育的教材: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各类报刊、书籍、电脑、电视等。

开放性小学语文家庭教育的要点:加强家校联系,经常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推荐和介绍适合学生阅读的语文读物,指导家长帮助并督促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指导学生收看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正确引导学生上网学习。指导家长结合家庭生活开展学语文、用语文的活动,如:家庭故事会、演讲赛、成语接龙、写留言条、写书信、写春联、写广告……

开放性的语文课程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所形成的五类课程语文教育网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我们坚信,只要以开放的教育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一定会充满生命

的意义,真正迎来素质教育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