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行业文化论文

行业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7 18:06:00

行业文化论文

行业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保险行业文化建设;问题;措施

一个行业的文化发展水平会对整个行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和速度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整个行业的轨制选择、发展模式、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和政策导向。因此,保险业要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增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目前,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与发达国家的保险行业文化相比,服务质量、创新能力、行业掌控能力、诚信状况等,都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

一、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诚信文化体系不健全加深了公众对保险的偏见

保险行业经营活动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保险行业运营的首要原则就是“最大诚信原则”。各国立法都对每个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诚信的要求,各种民事活动及商业活动都要遵守诚信这一基本要求,由于保险行业的特点,诚信对保险行业尤为重要。然而,诚信问题一直是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困扰着保险行业。主要体现在:(1)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随着保险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行业需要招聘大量的从业人员,然而一些销售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隐瞒欺诈性地拉业务,夸大保险责任范围,对保险免除责任与赔偿相关内容不予明确告知,诱导客户投保,更有甚者私自挪用客户保费,给保险行业造成不良影响。(2)理赔困难。“承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保险公司在保险赔付阶段存在拖赔、少赔甚至无理拒赔的情况,违背了保险条款及保险合同的相关约定,严重损害了被保险人的利益。(3)保险中介的虚假宣传。一些保险中介追求短期效益,在开展业务时违背“最大诚信原则”,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虚假宣传,保费规模在短期内快速加大,短期行为严重。

2.行业文化创新力薄弱制约了保险行业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的保险行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动力、不注重创新文化,只注重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习惯的思维,缺乏优秀的竞争氛围。一些保险公司只知道进行简单的引进和模仿,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及时满足人们对保险的需求,未充分了解保险业务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创新的可能性,同时缺乏利益保障和充足的资源支撑,导致行业创新机制不灵活。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追求,抑制行业的创新能力发展。

3.保险经营不符合规范的现象严重存在

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除了遵守诚信原则之外,还要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遵守行业的规章制度、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以及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但是,保险行业在应符合规定的经营管理中却存在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部分保险公司为了实现短期目标,不惜违反相关规定,注重业务的拓展,轻视企业规范管理,这些足以反映保险行业中经营符合规范文化的缺失。

4.行业文化建设主体不明确

目前,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未得到全部主体的积极参与,只是政府监管部门通知命令,保险企业形式上应付,未主动地加入保险行业文化建设中。保险行业主体既有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又有各级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等,这些主体对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不能得到有效结合,游离在整个行业文化建设之外。此外,我国保险行业的监管体系也不完善,与国际上规定的保险监管准则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整个保险市场发展不规范,政府监管滞后。

5.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不强

从宏观上看,公众的保险意识还很薄弱、保险需求不足、保险消费观念落后。保险行业文化的宣传仅限于各类广告,不足以引起公众对保险的重视。保险公司的宣传也仅限于产品的宣传,侧重于本公司的形象,为了追求短期目标各自为战,缺乏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宣传和保险基本知识的宣讲,甚至片面夸大保险功能,误导消费者,扭曲保险功能。

二、加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要建设优秀的保险行业文化,不但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正确的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看怎样发挥保险公司的主动作用,使各保险公司能够切实结合自身的特质,将保险行业文化的本质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保险企业的文化建设好了,便自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保险行业文化氛围,并形成整个行业的文化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保险行业的社会形象,否则“建设优秀的保险行业文化”只是一句空话。

1.以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全面推动精神文化建设

保险从产生那天起就与诚信密不可分。保险经营的是一种承诺式产品,没有信用就没有一切,因此,保险行业文化建设要以诚信为基本前提。诚信文化要在不违背行业规范的情况下把被保险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行业长久健康发展。(1)保险公司的诚信要求。在保险产品销售和承保过程中,保险公司的营销团队和保险从业人员要对投保人讲诚信,把保险合同的有关条款,特别要将保险的责任免除条款向客户实事求是地作解释说明;同时,在核心位置的操作设立核保环节,确保承销过程的严谨性,以防范并削减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选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2)保险销售人员的诚信要求。保险从业人员要不断加强法制和诚信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创立保险行业诚信档案,将保险公司及其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以及投保人、被保险人诚信记录全部纳入其中,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对欺诈误导投保人的行为和其他失信行为给予严厉的惩戒,切实保护投保人的合法权益。(3)消费者的诚信要求。保险行业应承担宣传、普及公众保险意识的责任,积极组织开展保险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活动,让公众了解保险、认识保险。在保险宣传过程中,不能单单介绍保险产品的功能和特点,而要引导公众正确地分析保险产品、提高保险意识。

2.高度重视保险行业文化建设

(1)各保险公司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对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保险行业文化建设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摆到突出位置,及时研究相关的重要问题,切实增强组织领导。要周到安排、全心组织、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将行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其他重要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赏罚。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负全责,做好表率,积极开展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等各项活动。(2)保监会、保监局、保险行业协会和学会,要加强对行业文化建设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同时要做好服务工作、提供支持;组织从事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开展学习培训、交流活动,提升他们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掌握活动的进展情况;探索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现途径,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引导。

3.培育优秀的服务文化

(1)保险行业要使传统的服务向现代化服务转变,实行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就要不断加强保险服务文化建设。(2)保险行业要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创建高效的服务平台,在被保险人出险时,快速进行理赔的前期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理赔,使被保险人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彻底消除被保险人“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顾虑。

4.构建多方参与的保险协作文化

保险行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充分发挥保险监管部门的引导作用,还需要保险行业协会及各学会的组织协调作用、保险机构的主体作用,使保险企业文化与保险行业文化紧密结合,将保险行业文化运用到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提高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当然,保险专业院校参与到其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5.借鉴国外优秀的保险行业文化

“服务第一、销售第二”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保险行业的宗旨。发达国家保险行业普遍认为,在灾难面前,保险与慈善一样,在为公众给予补偿、减少损失、提供有效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发达国家的保险服务理念与其悠久的慈善意识密不可分,这也是发达国家保险业得到重视的原因,同时这种理念也奠定了保险业深厚的民众基础。我国应学习发达国家的优秀保险行业文化,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

作者:吕杰 单位:辽宁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郑伟.中国保险业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卓志.中国保险文化的几个基础性问题探讨[J].保险研究,2009(11):10-15.

行业文化论文篇(2)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症就是诚信文化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一次次地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具体而言,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严重的病症和潜在危机:

1.夸大其词、虚假伪劣的广告文化漫天飞舞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广告轰炸的同时,在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质量好才是最优,而是谁的营销广告作的多,吹的响,谁就是市场的“大哥大”。由于市场不规范,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其全部的品牌价值。

2.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文化无孔不入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银耳当作燕窝卖,蜂王浆早被糖水代,人参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文化广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营销渠道的混乱,除了OTC、专卖店之外,经销商秘密进行的“会议营销”、“社区营销”、“旅游营销”等形式广泛存在。一些违法经营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潜入保健品市场,将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个美名,以不菲的价格面世,利润自然可观。结果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观严重影响着保健品的服务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消费者造成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业坏印象。

4.鱼目混珠、“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形象文化令人头痛

在保健品营销过程中,人们目睹了三株、飞龙、巨人、红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业的转瞬即败,“兴衰不过三五载”的行业形象文化在人们心中日趋深入。此外,我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由于市场秩序的混乱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册后抓紧时间赚钱,往往几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然后就换地方走人,注册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业的形象文化,必须重诛这些“害群之马”。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诊断分析

1.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过分倾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

目前,在我国保健品企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是营销部门,企业的主要财力、人力、精力过分地倾注营销部门,这样势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至一个或几个产品,结果“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命运也就无可非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导致当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根本原因。

2.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缺乏诚信而视营销策划为儿戏

保健品营销出现狂轰乱炸与夸大宣传的广告形象、假冒伪劣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的这种恶果,与企业领导和策划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形象策划能力不无关系。目前大多数保健品企业的有关人员为了牟取短期经济效益,不讲信用,导致企业行为混乱,甚至粗制滥造、仿制假冒,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场广告、服务与营销,似乎营销策划人员“一通百通”,结果做出来的广告带有浓厚的推销味道,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坏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偏重广告而忽视科技与产品创新的营销策略

不少经营者将保健产业作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盼望着自己的企业“超常规成长”,投机心态严重。因此,偏重于对市场的广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保健品和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还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部分企业因产品雷同而陷入恶性竞争。4.行业制度混乱症:保健品行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法规监督

导致保健品营销较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业缺乏标准,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钻市场的空子,到保健品行业中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也严重危害了保健品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只批准了122个相当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来,众多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在不动声色中扩大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此,内外夹击、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保健品行业的《白皮书》出台迫在眉睫。有关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出台将为行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争取有利于保健品营销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治疗处方

1.企业洁身自好,重塑科学诚信的企业文化

(1)着眼于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是保健品企业的发展之路。我国保健品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品在原理表述上没什么区别。品牌能使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永远区隔开。同时,企业不再被几个营销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动营销,从而减少营销的动荡性和摇摆性,此外,品牌一旦树立,企业推出新品,能省时省力省钱。保健品欲做大市场,必须塑造强势品牌文化。

(2)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营销文化

背负“魔鬼”名义的保健品广告营销形象策划,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形象眼下尤为重要。保健品广告应朝着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的方向发展,不可在宣传中一味地强调产品,制造概念,误导消费者。成熟的产业离不开成熟的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今后保健品广告要从功效宣传转向保健知识宣传,以保健知识宣传和品牌宣传为核心,提高消费者的保健意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3)打造科技创新的企业产品文化

产品不但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载体,更是企业和品牌的根基。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未来保健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新一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在“入世”后,缔造出我国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2.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严格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宏观管理

要尽快确保保健品产业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彻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门的弊端,统管各类保健品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审批等。强化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使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做到有章可循。

(2)相关协会坚决杜绝为保健品营销助力的虚假宣传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业,为博得消费者的认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协会的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某组织或协会的“推荐产品”。而为了经费、赞助而盲目对于保健品企业进行助力销售的行为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欺骗。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相关协会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绝以上情况的发生。

(3)媒体加大审查力度,扭转保健品营销广告的“魔鬼”形象

得益于软文宣传与广告轰炸策略所带来巨大受益的保健品企业,总是不遗余力、不惜重金地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进广告宣传。在追究企业责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媒体没有尽到严格依法审查广告的责任,给保健品企业提供违规营销宣传的平台,造成了广告信誉低下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对媒体与保健品企业的双重监督,坚决杜绝保健品营销广告中的违规宣传,为消费者提供诚信的广告环境。

(4)形成消费者共同监管体系是消除保健品企业文化病症的重要举措

形成消费者共同监管保健品市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给予消费者一定的监督权利与工作平台,如在消费者协会中成立“保健品消费者监管协会”专门从事保健品产业的监管工作。协会可以开设热线,专门接受群众投诉;可以在报纸等媒体开设专栏进行“保健品消费者监管协会”将违规企业进行及时曝光,加大监管的处理力度;可以定期组织热心关注保健品企业的消费者进行企业参观检查,加大定期跟踪监管保健品营销的力度等有效措施。

行业文化论文篇(3)

1.《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旅游市场中我们发现,发展茶文化旅游品牌,做好茶文化和茶道艺术旅游文章对于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各旅游景区的专业管理者和技术人才。因此,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茶道艺术的实践操作。茶文化包括茶、茶文化的历史,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如儒家、道家、佛教等学派的精神,让学生的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让茶文化与生活、就业结合起来,成为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茶道艺术的教学,主要包括对茶叶的冲泡、品尝、鉴别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茶道艺术的精髓——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学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在旅游业中,这正是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期待。因此,对于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教学,是为了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激发起对本专业的挚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成为全面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更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2.我国的茶文化在旅游品牌的重要作用

几千年来,茶文化深邃、宁静、悠远的特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直到今天,人们对于茶的喜爱和对茶文化的追寻也时常贯穿于我们的生命当中。中国人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其实在于人们看到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浮浮沉沉,在淡淡的清香和缭绕的烟雾中感悟生命。闲暇之余,泡上一杯清茶,品味淡淡的人生哲理。俗话说名山名寺出名茶。人们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旅游,希望得到身心的放松。因此,游客希望在游山玩水的同时,能给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比如四川峨眉山盛产名茶,人们到峨眉山旅游,一定不会忘记到峨眉山品“雪芽绿茶”。“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这就是陆游对雪芽绿茶的赞誉。雪芽绿茶不仅可以健胃开脾,提神醒脑,还能养身静心,悠然减压。现在,峨眉山的天然有机茶公司将峨眉山的茶叶品牌做得更大更强。让峨眉山的茶叶成为旅游行业的重要品牌深受广大游客的认同。安徽黄山的“黄山毛峰”、江苏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等也都是茶叶中的精品,同时也是旅游品牌。有茶叶品牌的旅游市场比没有这个品牌的市场更加红火,茶文化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中国茶文化在打造旅游品牌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即将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来说,做好一名专业人才,对于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名湖、名茶是从事该行业的基础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是旅游行业打造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

3.茶道艺术对发展旅游品牌的作用

泡茶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各地在打造旅游品牌过程中,将茶道艺术与旅游产品结合起来,让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到茶艺馆观看茶艺表演,或者到茶吧进行体验。游客一边观赏精彩绝伦的茶道表演,一边品茶休息。让游客自己动手参与到泡茶的过程中来,体会到泡茶的乐趣,既休闲又能感悟悠久的茶文化,愉悦身心。这才是旅游的目的。因此,开设茶道艺术相关的课程,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各地茶道艺术,不仅为他们以后从事旅游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为发展旅游品牌埋下重要的伏笔。

二、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方式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因此,只要有茶文化的旅游景点对于旅游品牌的打造离不开茶文化和茶道艺术,因此,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相当必要。下文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发展来讨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和茶道艺术》的必要性。

1.开设该课程是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

旅游专业人才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导游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礼仪、旅游地理等各种专业知识,以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为目的。随着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专业的学生进入旅游业之后的发展取决于他们在学校学习知识的程度和涉及的知识全面程度。现在的旅游行业要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并让这个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相当不容易,这就像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一样。只有拥有了全面发展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才能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面对的将是旅游市场中的一席之地。旅游景点风光迷人,气候怡人等特点足以吸引广大游客前往旅游。但是,如果再配上好茶醉人的话,那这个景区就更好了。有好产品,还需要专业的运作和销售,这就是旅游专业人才肩上所应该担负的责任。学生从茶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进行学习,毕业后从茶文化中创造出卓越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好的为旅游产品的打造服务。从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茶文化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为进入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足的意义。另外,学习茶道艺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茶道艺术的学习和展示,为旅游市场提供一个优雅的发展环境。学生毕业后进入旅游行业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学习《茶文化和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是旅游专业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旅游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

2.开设该课程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现代旅游和传统旅游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们更愿意利用休闲时间来体验生活,回归自然。在我国南方很多旅游胜地,成片的茶园不仅让游客具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到茶吧中品味茶文化和观赏茶道艺术更是很多游客的目的。因此,对于旅游行业的品牌开设来看,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作为旅游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开发内容逐渐被旅游行业所认同。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神农,兴盛于唐宋,具有几千年的传承。上至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都认为茶是好东西。因此,各地在打造茶文化品牌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人们所追求的愿望、情趣,挖掘出茶文化中的礼仪、风俗、茶道艺术。逐渐成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余的一种休闲健康的生活享受。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而饮茶就是绿色生活方式之一。不管是大街小巷还是风景名胜,各种各样的茶楼、茶文化交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作为旅游专业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这门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茶作为旅游的重要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文人雅士的情怀,理解居民商贾的清闲潇洒与融洽。同时,为让更多的让了解茶文化提供科学的服务平台,把茶文化的推崇与风景名胜的宣传紧密相连,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成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因此,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发展旅游品牌的需要。

三、开设《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的课程教学思考

行业文化论文篇(4)

银行信贷文化战略是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金融同业竞争的升级,信贷文化竞争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倍受商业银行的关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建设信贷文化,就应建设卓越的信贷文化,并通过信贷文化来体现和丰富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只有培育起广大信贷员工自觉献身于商业银行信贷事业的责任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使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源,人格化的银行信贷行为也就将会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或被动性的行动,而是员工自我价值不断追求和不断实现的过程,以主人翁的积极姿态投身工作,使银行的意志变为全体信贷员工的共同意志,银行的目标变为全体信贷员工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应以价值为导向,重规模、重成本、重质量、重结构、重效益,深入挖掘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创新设计银行信贷目标文化模式,充分探索现代信贷文化战略,通过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信贷文化规范,培育与银行共同的价值观,体现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取向,来促使全体员工从精神、理念、风气、言行直至符号和环境都产生充分的认同和自觉,进而使这种价值体系被社会和客户认同。

2以管理为主线,夯实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基石

一是要加强组织与领导。要明确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对银行信贷文化的组织管理工作,要分别从观念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员工道德行为规范、重点业务、“品牌”等方面总结典型经验,把经验加工成理念,把理念阐释为规范,使价值内化为信念,以制度约束行为,使规范行为形成习惯,再用先进的信贷文化观念教育和引导员工,调动广大员工积极争当信贷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以点带面,唱响文化旋律,尽展文化魅力,把信贷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二是要加快培育与挖掘现代银行企业家。一方面,建设卓越的企业信贷文化,造就银行的核心人物——银行家尤其重要。他们作为银行全体员工的最优秀代表,是银行价值观和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另一方面,银行的个性出自银行的理念,银行的理念也就是银行家的理念。银行家作为成功银行的灵魂人物,是银行凝聚的核心,必然是银行信贷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肩负重任。

三是要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效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将管理制度与人本主义有效结合,银行经营才能成功。建设以人为本、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企业文化中“人情化”管理的内涵,强调了环境因素与人本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四是要建立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清洁工是不能代替银行行长的,但竞争机会应是均等的。因此,必须要建立与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要让责权利的对等,体现在银行信贷运作的全部环节与要素,并且作为价值观念支配着每一个员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实际功效与牢固商业银行卓越信贷文化基石。

3以特色为品牌,增强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竞争力

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如果银行信贷没有特色,就等于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等于没有卓越的文化;没有卓越的文化,就难以有客户的绝对忠诚与市场的生命力。

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品牌开发战略。信贷文化应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服务,为商业银行增加盈利与创造效益服务;否则,银行信贷文化就会失去它的固本之源与应有意义。实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品牌开发战略,就是要根据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和客观规律,去提炼、开发与创造品牌。只有经过创意、包装和营销以及长期的市场培育并得到市场和客户认同的信贷产品、信贷观念等,才能成为叫得响、放得开与具有生命力的信贷品牌,才能升华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贷文化。

二是要以客户为中心,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增强银行信贷的竞争力。由于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替代性强的特点,因此,“客户”观念对于银行来说尤为重要。谁拥有让客户满意的品牌特色,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在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应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目的,以个性化服务为特色,让“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信贷文化定位、包装和营销的全过程,通过特色品牌积累和“特色效应”的放大,增强客户的品牌消费信心,巩固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保持同业竞争优势。

三是要以科技为手段,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不仅可提高金融增长速度,还可提高金融增长的质量。技术领先,服务领先,文化领先。只有实现科技规划、科技开发、科技应用、科技创新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密切融合,实现信贷文化的科技双翼的成功打造,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竞争力才能获得更为实质有效的提升与飞跃。四是要以传统优势为基础,着力打造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品牌。国有商业银行分别在各自领域占有优势,如建设银行在中长期信用、项目融资、项目管理、工程预决算、投资咨询等业务方面,有着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拥有较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享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在房地产金融、住房消费信贷等新型业务方面领先银行同业。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比较优势,把自己的优势核心产品塑造成客户忠诚度高、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品质卓越的金融品牌,形成特色化的品牌竞争优势,再通过这些文化优势与品牌效应来拓展市场、赢得客户。

4以品质为生命,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品位与素养

创造文化的卓越品质与创造文化同等重要。

一是要综合治理各种不良的信贷文化。即要全面、正确地评估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现状,对信贷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对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事业长远发展、不利于商业银行卓越信贷文化培育的各类信贷观念、信贷制度、信贷产品甚至信贷人员等,都要进行全面、彻底地清理、规范与整治,趋利除弊,以切实保证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先进性与卓越性。信贷文化要确立与保持自己应有的内核,如风险控制、稳健经营、强化管理、自觉约束、质量第一、规范运作等,要用实际、深远的眼光,以新形势下的信贷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生命,全面分析、衡量信贷文化的市场潜力,提升信贷文化的品位。

二是要着力规划整合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即要将构建卓越的信贷文化当作是金融竞争新格局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新任务,认真做好信贷文化课题研究。商业银行作为大型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允许信贷文化有一定的地域差异,允许探索具有局部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信贷文化表现形式,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内在涵养不能任意阐述,必须要有全局意识与整体概念。在信贷文化的统一规划与整合设计中,要将分散的文化相对集中,将信贷理念、服务客户的价值观等文化内涵予以梳理,将传统的单一产品宣传、信贷业务培训等与企业形象树立、价值观宣扬结合起来,并将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宣传渠道与传播网络等予以整合、疏通,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体现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特质。

三是要敞开胸襟,放宽眼光,大胆学习、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精华。即要从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内外环境出发,立足国情行情,克服“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注意学习各类单位,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先进的经营管理和信贷文化建设经验,分析鉴别,消化吸收,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不断丰富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内涵,从而使商业银行信贷文化更具开放、兼容的国际化特性,更能紧跟先进信贷文化的发展潮流,更加适应未来国际信贷竞争的环境,更具卓越品质。

5以创新为动力,持续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生命周期

实施信贷文化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延伸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竞争优势和生命周期的原动力,是21世纪商业银行活力之源和商业银行获得全社会以及广大客户认同的保证。实施信贷文化的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要与时俱进,注意创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通过有计划、有意识的创意和策划,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创新、催生出符合时代特点和客户消费心理的信贷文化。信贷文化的创新还要注意推动文化的持续发展,即要与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从根本上一致起来,要加强学习与超越文化、虚拟与借力文化、速度与效率文化、协作与共享文化,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性、社会性和伦理性三者的协调统一,最终促进商业银行成为一个有社会感召力、经济贡献力和持久影响力的、卓越的现代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交通银行课题组.西方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及其借鉴[J].新金融,2004(9)

2王进军.论构建卓越的建设银行信贷文化的政策取向与路径选择[J].财经政法咨讯,2002(4)

3彭力,芮军,李念斌.商业银行应加强信贷文化建设[J].中国金融,2006(5)

行业文化论文篇(5)

银行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分支,它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发展目标、服务规范、企业形象、银行的规章制度及干部员工共同意识的总和。它由银行领导倡导,以全体员工意识为基础,达到企业的共识和认同,最终融合为企业内部的默契、习惯和氛围。

银行企业文化体现了一家银行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规范的观念形态文化。各家银行建立的社会背景不同,业务范围、经营方式、客户定位以及领导素养和员丁素质不同,银行的企业文化就不同,各家银行经营也就各具特色。虽然如此,但银行企业文化仍存在着许多共性,具体表现为信誉性、服务性、规范性、效益性。

银行的兴衰演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银行企业文化的优劣。一家银行是否有优秀的文化,可以从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行为上得到验证,也可以由企业可持续的长期经营实践来验证。文化因素既受制于银行的经营发展,又深刻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管理,是推动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银行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它把行业的基本要求内化成员的内在素质,体现在员工的思维模式、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知识体系中,从而指导、约束、规范员工的言行,体现职业化。它以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来引导和帮助员工树立对银行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首创精神,凝聚和稳定队伍,树立起共同的思想和精神支柱,让员工为共同事业而奋斗。此外,银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还可以使银行在与社会的联系中逐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社会声誉,增强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

一、黑龙江省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现状

(一)黑龙江农行企业文化的优势

1.优良的传统。在黑龙江省农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合规经营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黑龙江省农行健康、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这种传统和作风至今仍在黑龙江省农行的经营指导思想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完善的制度。黑龙江省农行各项日常经营管理制度相对完善、规范,内容覆盖全面,程序清晰,权责明确,可操作性强,为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高素质的领导层。黑龙江省农行领导层综合素质较高,视野宽阔,思维敏捷,赋进取精神,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迅速改变银行的不良状况,他们提出的治行方略和新的价值取向将为倡导和培植企业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敬业的员工队伍。整个员工队伍思想状况比较稳定,脚踏实地、服从领导、任劳任怨,对黑龙江省农行有深厚的感情,熟悉本地情况。青年员工占多数,文化素质较高,作风顽强,能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5.优良的社会形象。黑龙江省农行通过支持本省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在客户和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营业网点形象鲜明、亮丽,独具特色;办公环境整洁、典雅。业务品种齐全,可供选择面广。营业人员态度亲切、周到。从多个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黑龙江省农行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实力雄厚、功能完善、服务良好的社会形象。

6.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机遇。黑龙江省农行正面临着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契机,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金融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农行已经完成股改并筹备上市,面临着重大历史转折。农总行和省农行经营战略调整、并倡导新型企业文化建设,黑龙江省农行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不久,经营管理的重新市场定位等等。

(二)黑龙江省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劣势

行业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银行 企业文化 构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银行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进行自我孕育形成的。到了上个世纪后期,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中才被提出。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演化着自己的形态。不同的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代文化也有不同特点。可见时代特点感染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映着时代风貌。建设相对优秀的银行企业文化,可以增强银行的精神凝聚力,还可以塑造比较好的银行形象,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银行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银行生存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是银行进行科学管理的关键。

一、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也是企业文化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根本区别。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整合功能。要求企业内个人的思想行为至少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行为应当符合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认同一致。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银行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对于激烈的金融市场来说,传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传统竞争已经开始转向更高层面的竞争,传统竞争是粗放型的竞争,而高层次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作为银行来说,其声誉对存款数额有着很大的影响,还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谁拥有客户,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不平衡性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银行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另一方面,一部分银行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特色不鲜明;此外,还有一些银行在进行文化建设的时候就是表面文章,没有很好的自我约束效应。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论银行企业文化构建途径

(一)以人为本,诚信兴业

对于现代银行哲学的来说,其中一个本质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人是生产者,有一定的发展愿望,具有能动性、再生性、时效性、社会性的特点。银行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取得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员工的满意度。要认可员工的努力付出,给予员工荣誉和地位,认可员工的价值,精神激励的效果比较长久,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但是在完善的银行员工制度管理的同时,要具有创新精神,要保证人本意识时刻体现着,管理层要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制度管理,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才能够保证企业一直有着新鲜的血液和最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取得额客户的信任,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客户至上,服务第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客户跟银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关系。银行发展的如何跟客户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要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以市场发展为导向,认真深入市场调研客户的需求,把市场需求以及客户的满意地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的出发点,也作为重要的立足点。我们可以以海尔集团为例,海尔提出了“消费者永远是正确的”这一口号,真正体现了海尔的企业文化精髓,为海尔赢得了更过的市场份额。银行要建立相应的文化体系,让客户在银行有家的感觉,把功能性质的服务转向智能化服务、单一型服务,要把阶段转向终身服务,逐渐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这都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三)开拓创新,不断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模式,还改变了其管理模式,对银行业务科技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服务手段。随着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信息技术支持。对于我国的金融企业来说,技术方面的进步是其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子,需要投入比较高的起点,也需要进行超前性的开发。以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把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结合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建立独具特色的银行企业文化,这是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四)把企业文化融入对员工的培训中

企业文化是银行的灵魂,任何一家银行都要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这样才能激励员工一起为银行的发展目标奋斗。企业人文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建立的企业价值观,对员工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能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为银行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银行要将企业文化的宣扬融入到员工工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无论在员工在参加什么培训的时候,都可以适当的给出一定的时间来给员工普及企业文化知识,使员工对自己工作环境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五)创建品牌,树立形象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品牌是他们的象征,银行也是如此,代表着银行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我们以著名的“花期”银行为例,这个银行实行了品牌战略,把菲利普公司当做自身的学习模范,积极打杂独居特色的银行企业文化,也建立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如今,“花期”这两个字,已经是世界级的金融服务的重要标准。所以,银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建设自身的品牌,确立符合实际的银行标示,这样能很好的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最终脱颖而出的就是那些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银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银行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立足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银行遵循客观发展那规律的重要探索,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阳.王力铪.浅论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J].金融教育网,2012,(10).

行业文化论文篇(7)

正方一辩: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评委、同事们,晚上好!能够参加今天的辩论我们很荣幸!我方认为:“提供规范服务、追求资本回报、鼓励效率优先、实现自我价值”,这四句话以实践为根,是我行近几年成功做法的一种总结、提炼,更是近几年成熟理念的归纳、升华,能够充分、恰当地体现出我们现阶段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其主要原因是: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原动力。在《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上下同欲者胜”,讲的就是精神的力量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中国银行自1912年的成立到现在的临近上市,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如果说我们以前的发展与生存是一种由政府“埋单”、扶持的“阿斗式”,那么股改上市后,将完全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面对着新的经营形势,需要有一种粘合剂把企业和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产生共同的发展愿景。而我们的企业文化集中反映的就是企业及其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以及共同的利益追求;

2、我方提出的观点中,以短短的24个字涵盖了“银行、股东、员工、客户”四个利益群体和“服务、机制、理念、目标”四个层面。作为股份制银行,资本投入就要追求资本回报,这是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真理;不提供规范服务,就难以留住客户长驻;没有客户,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资本回报;没有回报,银行的整体目标、员工的个体目标就难以得到实现。在我方的观点中,达到了“客户、股东、员工、银行、社会”五个不同利益群体的目标统一;而这五者的高度统一,正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

3、现在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我方提出的观点正是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主线。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提供规范服务”就是以客户为本,千方百计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二,“实现自我价值”是以职工为本,现在我行为职工搭建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平台,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企业也得到了发展。在过去的2005年,我行各项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我们枣强支行新增存款万元,人均存款万元,人均实现利润万元。这些数字不正是我方所阐述的企业文化所起到的现实性的作用吗?

由此可见,我方提出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并不是平地生根,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行作为现代化银行实践的结晶。对方辩友,难道你们还有抛开现实的理论吗?

反方一辩:

主持人、对方辩友、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辩论会!

我方认为:“提供规范服务、追求资本回报、鼓励效率优先、实现自我价值”这四句话,如果用来作为我行内部的一个口号还是可行的,但如果把它作为我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显然是不够妥当的。首先,它涵盖的内容不够全面;其次,用词不够准确,缺乏人文主义色彩。

我们认为其不够全面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1、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主要倡导的就是以人为本,让人人都能享受到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而这四句话把“追求回报、效率优先”作为核心词,总让人感觉与和谐社会不合节拍。咱们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所谓“家和万事兴”,有和谐才有发展;有共享成果才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明天,才能气顺心也甜。作为国家控股的大企业,我们应该积极弘扬这一主旋律,并把其思想内涵写进我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真正突出“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比如可以设计为:“中行—我们大家的共享乐园”等等诸如此类;

2、诚信乃立业之本,诚信乃兴商之道。想必大家对中央一台刚刚热播过的《乔家大院》记忆深刻吧?晋商之道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其根本就在于它讲究的就是“诚信”二字。“在商言商”本无可厚非,可如果不以诚信为首,最终将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作为有近百年历史的大银行,而今又面临上市,首当其冲应把“诚信”作为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并把它列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因为它正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3、作为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真情回报社会为己任。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发展了,企业才能更加壮大;只片面追求资本回报,不讲奉献社会,企业就不会顺利走上后续发展之路。

另外,对这四句话中的几个用词,我不知对方辩友仔细推敲过没有?比如“追求资本回报”中“资本”一词,让人感觉人文气息少了点,而且市场经济的含义或韵味太浓了点。毋庸讳言,“追求资本回报”应该说是我行经营的最终目标之一,我行控股股东是国家,绝大部分利润上缴国家,由国家统筹安排,造福亿万人民;而“资本”一词不能全面反映上述内容,不够准确;再有,这四句话行业特点不明显,不利于传播。

可以说,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则是一种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企业的精髓所在。而单从这四句话上反映不出我行的经营特色,不利于广大客户认可和舆论传播,所以我方认为:这四句话如果用来作为我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是片面的、不够准确的。

谢谢大家!

攻辩阶段

正方二辩提问

请问对方二辩:

1,现在你的工资收入每年是增长还是下降?答:增长。

2,还满意吗?答:还行。

3,你认为这和企业的整体效益有没有关系?答:当然有。

4,那么企业如果不追求资本回报,会给你带来理想收入吗?

答:应该不会。但切莫忘记,我行最大的股东是国家,绝大部分利润上缴国家,由国家统筹安排,最后还是回馈给社会,造福亿万人民,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分子。

反方二辩提问

请问对方二辩:

1,作为由国家控股的一家企业,是不是应该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呢?答:是的。

2,那么这是否与“追求资本回报”相矛盾呢?

答:中国银行面临着股改上市,将完全是一种市场化的运作。可以说,没有资本回报就没有股东投资;没有股东投资就没有银行的发展。银行都没有了,何谈“为人民服务”呢?

3,难道你能否认“追求资本回报”不是一种裸的金钱论吗?

答:所谓“付出就应有回报”。“追求资本回报最大化”正是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显著特征啊。难道你认为让股东资金泥牛入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吗?

正方三辩提问版权所有

请问对方三辩:

1,咱们职工是按劳取酬还是按绩取酬?

答:是按绩发放的。绩效考核领先则收入高,反之则低。

2,哦?那看来是“鼓励效率优先”喽!这对你日常工作是否有促进作用呢?

答:有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本来就提倡多劳多得嘛!

3,哎这位辩友,你不要偷换概念!付出劳动多,不一定收入高啊,付出劳动并不是磨洋工,还要讲求效率!这才是我行正确的发展观!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

答:那再讲效率也胜不过股东啊,他们才是最大的赢家!是真正的“财主”。“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们收益越高,他们也就赚的更多!

反方三辩提问

请问对方三辩:

1,在现实工作中,你对股东分红是怎么看的?

答:很正常啊。现在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打破原来旧的模式。“追求资本回报”可以说摈弃的就是原来“两高一低”、片面追求最大发展规模的粗放式经营,对我们员工来说,也更有了主心骨;

2,企业以“追求股东回报最大化”为发展目标,你怎样能“实现自我价值”?

答:实现自我价值不一定滞留在物质和金钱方面,更应体现在精神追求上;况且股东比我们付出了更多努力,不止于投资,还有管理,无一不包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股东与我们同风雨共患难,我们只有更加努力,谋求共同发展才有价值体现,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正方一辩攻辩小结

在以上攻辩中,对方二辩对我方“追求资本回报”的观点没有提出否认,这很显然是对我方的支持与认同,我们表示感谢!通过二辩的回答呢,我们也可以看出:“追求资本回报”确实给他带来了收益,这一观点正在其现实生活中被实践着。版权所有

其实我非常欣赏对方三辩的思想境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们向你致敬!因为首先你肯定了“自我价值”,然后对“资本回报”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正如对方二辩刚才所提到的:我行最大的股东是国家,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了,祖国母亲的笑容才更加灿烂啊!由此可见,正确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境界具有多么大的潜移默化的感召力啊!同时也证明我方提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是多么的确切啊!

刚才对方辩友偷换了概念,我们说“鼓励效率优先”,并不是倡导简单机械的运作方式,职工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啊,同样需要与企业同生死共患难,出谋划策共求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和完成任务。当然,多劳多得没有错,但作为现代化的大型企业,这只是其一,我们更重视的是绩效。这四句话准确定位了我行的运行机制及企业和职工个人的价值目标,全面准确定位了我行企业核心价值,为我行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推动我行全面快速高效发展。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攻辩小结

各位好!在刚上场的发言中,我已经明确提出,“提供规范服务、追求资本回报、鼓励效率优先、实现自我价值”这四句话,如果用来作为我行内部的一个口号还是可行的,因为这些内容毕竟是我行工作的几个方面,但如果把它作为我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作为一种理念,确实还存在着一些偏颇和瑕疵。

“追求资本回报”是我行股改后谋求发展的一个目标,本也没有错,但把它堂而皇之地搬上舆论的最高台,商业气息明显盖过了我们一向倡导的人文理念,没有兼顾大局,也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不相吻合。

在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是共同富裕,但我们更讲求奉献。“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应该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许多先进模范人物的“舍小家顾大家”、带领人们共同前进共奔富裕的事迹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对方辩友简单地把“追求资本回报,鼓励效率优先”定义为我行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是非常不全面的,更不能从心底感化人、凝聚人。

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崇尚人文主义的关怀,更追求共谋利益。难道中国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优美的语言积淀竟提炼不出更具人文色彩、更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吗?商业味十足的四句话怎么能打动广大客户以及全体员工的心,又何谈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呢?

自由辩论阶段

正方二辩:

对方一辩的陈述中,提到了“追求回报、效率优先与我们和谐社会不合节拍”,我不知道你们对“和谐”是怎样一个理解?和谐的目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生产力”,不追求资本回报,不鼓励效率优先,企业就没有了活力,没有了创新,更谈不上发展。可发展不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谐吗?难道你能说发展与和谐不合拍吗?

反方二辩:

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人人都享受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你方提出的“追求资本回报”是针对股东而言的,把股东利益放在了第一位;“鼓励效率优先”强调的是一切发展围绕效益转。股改上市后,是以“为股东提供资本回报”为目标,而不是以“共享成果”为目标,这又怎能美其名曰“共享”呢?

正方三辩:

对方在开场的陈述中不是已经提到了吗:“我行的控股股东是国家,绝大部分利润上缴国家,由国家统筹安排,造福亿万人民”,既然我行的控股股东是国家,那么我们“追求资本回报”,除了“回报”我行认股股东外,更多的难道不是为了“回报”国家、造福亿万人民吗?而你也正是其中一员啊!难道这不是“成果共享”吗?难道这就不和谐了吗?

反方四辩:

我们并没有否认“追求资本回报”是回报国家,而是说这句话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回报国家的含义,特别是“资本”一词使用不够恰当。既然对方辩友也赞同我方阐述的“上缴利润由国家统筹安排,造福亿万人民”的内涵,那何不突出国家,突出人民呢?比如可以改为“维护国家利益”或直接改为“造福亿万人民”,岂不更容易让人接受吗?

正方四辩:

对方辩友,看来你对“追求资本回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说明你对我们企业运行机制和价值目标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试想一下,面临着股改上市,如果没有一个目标、没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来适应市场、操控市场,企业这个大盘运转不起来,我们就如那一颗颗守盘的棋子,纵然千军万马、一身绝技又奈何呢?相反,有了资本回报,我们的企业才能如沐春风,步步春风得意,处处春意盎然。也只有这样,你方提出的“中行——我们大家的共享乐园”才能变成美好的现实啊!

反方三辩:

我们提出的“中行——我们大家的共享乐园”讲的就是一个共赢。因为共享成果、共同富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追求资本回报”首先受益的是股东,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目标。把它作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显然是片面的,不合大节拍的!

正方一辩:

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还有哪三句话您能够说出来吗?

反方二辩:

“提供规范服务、鼓励效率优先、实现自我价值”。

正方一辩:

很好!那么我再问一句,我们这四句话是不是做到了以人为主线,即“以人为本”?

反方一辩:

我认为没有!你们突出的是“回报”,讲的是“效率”啊!

正方一辩:

那“回报”和“效率”的主体是谁?你不能只从字面上这样理解吧?并且从字面上看这四句话一句一个内容,但它们是紧紧关联,又互为因果的。用“提供规范服务”的承诺去吸引人,让客户感受中行;用“追求资本回报”的目标去鼓舞人,让股东选择中行;用“鼓励效率优先”的机制导向去激励人,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去凝聚人,让员工扎根中行,更好地服务社会,最后实现客户、股东、员工、银行、社会五者共赢。可见,其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是以人为细胞的社会、国家,其间贯穿的就是以人为本的主线,并把人本观、业绩观、发展观巧妙融合在了一起,你怎能说这不是“以人为本”?又怎么说这不是共赢呢?

反方一辩:

我们承认这其中饱含人的因素,因为“事在人为”嘛。但客户、股东、员工、银行、社会是五个不同利益的群体,要实现共赢,只有把股东及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客户利益及中行的整体目标紧紧连在一起,才能风正心齐,牢牢抓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大手,让它为国家为社会发挥效益。在以前,我们讲“大河有水小河满”;而现在,要想真正实现共赢,还要讲“小河有水大河满”啊!(时间到)

总结陈词

反方四辩:

主持人、对方辩友、各位同事,今天我们共聚一堂探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的话题,在我们中行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心里也为中行有如此明智的高层管理者而欢欣鼓舞。中行要想成为长盛不衰的金融集团,就必须具备有其深刻行业“烙印”和特殊内涵的企业文化。我方认为,不管如何表述,中国银行的百年历程已经蕴育了卓越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地把它表述出来。

“提供规范服务、追求资本回报、鼓励效率优先、实现自我价值”这四句话,我方认为不够全面,特别是几个关键用词欠妥帖,商业味十足,缺乏人文关怀,并且缺乏节奏感,不利于非常迅速地进入公众的脑海。

对方辩友所说的“规范服务”,只是为“提供服务”规定了一个尺度,而并没有亮明自己对客户的观点。我方认为,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立足点,是立业之本、兴商之道,中行作为商业化的国家大型金融集团,更应当把“诚信”列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

对方辩友认为“鼓励效率优先”体现了一种新型管理机制,是以“以人为本”为主线的,但我方认为这一观点背离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多一份人文主义的关怀,企业不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吗?

对方辩友认为“追求资本回报”是具有鲜明的股份制银行特点的一种全新经营理念。但以追求效益为发展目标必将把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淡漠甚至摈弃,与我们所要追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是格格不入。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如此缺乏人文关怀的词句呢?象海尔公司的“真诚到永远”,深情感人,朗朗上口,便于传诵,多么的有亲和力、感召力!对内凝聚了人心,对外又宣传了自己。我们所总结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也应该是这样。

我方认为,对方提出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中的“规范服务、资本回报、效率优先”等关键词语专业性太强,商业味过浓,读上去生硬、缺乏亲和力,不易与员工产生交流,更不易被广大客户所接受;应该选用更加凝炼易懂,有亲和力感召力的语言进行表述,并主要突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多一点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真正体现出现代化大企业的含蓄与关怀、豪迈与风采,而不是如此这般的片面与直白!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正方四辩:

同志们,在中行上市之际,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的提出对我行实施现代化管理、不断发展壮大有着深远的意义。“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优秀的金融企业文化,它为客户提供的无声的服务语言,为员工树立的是有形的价值目标,更是鼓舞员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无声召唤。

“提供规范服务、追求资本回报、鼓励效率优先、实现自我价值”贯穿了“以人为本、突出效益”的理念。既对已有成功经验进行了提炼、升华,同时又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理论推敲的。

对方辩友在辩论中犯了以下三点错误:

1、当前所处形势估计不足。我们是商业化银行,是即将上市的公司,“追求资本回报”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只能被时代的洪流所摈弃。试想,一个破产的企业只会给国家给社会带来下岗职工、巨额债务这些沉重的负担,而我们最大限度地追求资本回报就是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为国家聚财,为亿万人民造福。

2、对规范服务的问题认识深度不够。诚信是经营之本,我们所提出的规范服务,包括行为的规范和服务的规范,一方面是向客户提供合规合法的服务,另一方面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快服务产品、手段、方式的创新,千方百计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快捷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不正是将诚信经营更加具体化、明确化吗?

3、对方辩友认为“鼓励效率优先”、“实现自我价值”是和共享企业繁荣相悖的,难道吃大锅饭就能体现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