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0 16:16:18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篇(1)

(一)档案信息化基础薄弱,技术、人才和资金更是缺乏

这导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一直不能展开实施。另外,企业中不论领导还是员工对档案信息化的工作认识不够深刻,对其的重视度不够,认为企业档案管理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还有,有些电力企业由于缺乏建设档案信息的技术和相关设备,而对企业的信息资源挖掘不够深入,导致信息数据缺少。对于现有的档案信息,缺乏及时的更新,导致档案信息老套,对企业的发展并起不到实际的效果。

(二)档案信息管理和其它的信息管理没有有效的对接

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企业的档案管理也向着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做到生产活动、文书管理及档案管理之间的有效衔接。但现阶段,由于电力企业管理层面及员工的专业素质较低及对当下的管理信息没有及时了解,导致他们没有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将文档管理和其它的数据管理分开来管理,从而失去了数据间的连接。

(三)档案管理和电力技术发展没有很好的融合

电力系统在实际的运行当中,涉及到与多方面的内容,如电力资源的生产、输送、输送的线路选择及布局构建、电力运行销售、电力定价及结算等工作。这些工作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个发生故障,将会中断企业的整个运行状态。所以,要实现这诸多环节的管理,就要建立适合于企业本身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应肩负着电力企业的管理信息,并随时进行更新。但在管理系统的构建时,并没有考虑到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没有将档案管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相融合,从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搜集及掌握企业信息的核心部分。

二、电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的管理当中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等,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快速管理、开发及应用等。要做好档案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快企业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制订

要对企业档案信息进行很好地管理,就得建立相关的标准规范,使档案信息化工作有规矩所循。因为标准规范是基础,档案信息只有在有归规的条件下,才能更具有目的性的将档案工作展开。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些标准规范主要包括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及档案信息的标识、描述、交换、查询及使用等方面,通过将这诸方面的工作做好,才能逐步实现档案信息标准规范体系的全面展开。

(二)对档案信息分门别类,以实现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

在档案信息的管理中,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很好地标识,这样才能提高档案的快速录入。例如:在档案的筛选中,如果遇到基础较好并且具备引目录的案卷,应直接将它们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如果遇到具有特殊类型的档案信息如“房档”、“案件”等,应将它们的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并用计算机进行统一的编号分类。这样做,可以有效的减少著录环节,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著录速度,为档案信息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保障。

(三)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以加强档案信息的管理

建立档案信息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起档案信息的数据库,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在档案信息的建设当中,要将档案信息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将平时生产中及运行当中的数据信息及人员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搜集整理,将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工作做好,才能将档案信息的进一步工作深入开来,使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以提高。

(四)加强档案管理中的互相交流

由于企业的档案管理系统是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设计和开发的,因此,在系统设计和用户需求之间难免会存在问题。如果这种问题不及时给予解决,便会使运行中的调节性和整体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系统的功能发挥。所以,在档案系统的构建时,要求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很好地交流,使档案管理在实际的运行当中,为用户设计专门的交流平台,使系统运行更加的良好。

三、结语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篇(2)

论文摘要: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文章从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分析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具体措施,强调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字:电力信息化 电力企业 核心竞争力 管控一体化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企业在入世后更直接地面临国际与国内市场激烈竞争,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过程,同时还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企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尤其如此。 一、当前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 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管理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但计算机装备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到2003年底,各类规模局域网超过2500个,各电力公司本部主要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比率接近100%,各网省电力公司本部局域网覆盖本部机关业务工作达90%以上。电力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为满足业务需要而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建设,几乎每个大型发电企业都有大大小小十几甚至几十个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多数是在未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下建成的,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开,对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由于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整合,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部分数据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厂的生产实时信息,如CS、SCADA、SIS、水调水情监控等信息,不能充分地为MIS所用,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已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电力信息化包括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两部分。生产、调度自动化历来是电力信息化的重点,大部分水电厂、火力发电厂以及变电站配备了计算机监控系统;相当一部分水电厂在进行改造后还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发电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目前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各种系统,如SCADA、AGC以及EMS等已建成,省电力调度机构全部建立了SCADA系统,电网的三级调度100%实现了自动化。相比之下,电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滞后不少。即使在国家电网公司、华能公司这样的单位,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主要表现在发电集团需要加强对下属发电企业的管理、省地县供电公司需要提高企业效益等。目前发电集团迫切需要知道各下属企业当天的运行情况,但又监测不到每台机组的运行情况,依靠人为上报数据又经常不可靠,比如停机是计划停机还是非计划停机,这都会迫使发电集团加快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以前,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统一现象非常严重,有的用户用了10年电电力公司却从未收过电费,因为电力公司根本不知道那块电表的存在;迫切需要实施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将所有这些漏洞全部堵上。 随着电力行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生产、调度、营销网络的完善,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目的也越来越明确,网络建设以及计、收费和监控的软件越来越多地成为电力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把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合并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把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实现管控一体化。 二 全面推进电力信息化进程的措施 1 把握信息技术前进方向电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设备更新换代,信息产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把握信息技术的前进方向越来越重要,这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篇(3)

1.1指导思想建立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我国电力企业的具体需求,面向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升信息化对电力企业业务发展的服务能力。

1.2总体目标结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宏观调控管理与自愿性相结合的电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为主体,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分工明确、协调发展。同时,电力企业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及应用,建设系统的、先进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和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结构合理、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1.3建设原则结合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为更好地建立电力企业信息技化术标准体系的顺利进行,在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时,提出以下基本原则:

1.3.1系统全面编制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充分研究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协调统一的一切事物和概念,形成层次恰当、功能配套的体系结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配套系统。

1.3.2应用实践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适应和满足市场机制下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必须与资源配置和环境条件相适应,成为发展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措施,使其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

1.3.3可扩展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能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变动而调整、发展、更新,应具有预测性和可扩充性,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1.3.4持续优化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当前形势下的业务要求,也要考虑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要求,持续开展对技术标准体系的优化更新。

2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2.1标准体系架构根据《电力行业信息标准化体系》(DL/Z398-2010),对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构建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2.2框架说明

2.2.1基础综合通用标准基础综合通用标准由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术语标准、软件工程基础标准、通用基础标准等三部分构成。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主要收录了国家、行业和企业对技术标准体系表及技术标准编制的相关要求和规范;术语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常用的信息术语标准,如信息技术词汇、条码术语、计算机应用词汇等;软件工程基础标准收录了软件工程过程标准、软件工程质量标准、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标准、软件测试规范以及软件开发的相关标准等;通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公司的信息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评价、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规划、设计、管控和安全等方面相关的基础标准和规范。

2.2.2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标准主要由信息设备、硬件环境标准和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三部分构成。信息设备主要收录了服务器、存储、信息网络设备等相关标准;硬件环境标准主要收录了绿色机房环境、灾备设施标准等,如机房内外部环境等相关标准;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网络方面的标准,如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工程、网络接口、网络交换传输与接入、网络管理以及下一代互联网标准。

2.2.3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标准由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四部分构成。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分类与编码通则和各类业务中使用的代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信息模型的标准,如:公共数据模型等;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元与元数据的相关标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相关标准。

2.2.4信息应用信息应用标准由支撑服务标准、用户交互标准、信息集成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四部分构成。支撑服务标准主要收录了为信息应用提供基础支撑服务的标准,如信息表示和处理、资源定位、数据访问标准、目录服务、消息服务、事务处理、业务访问、流程控制等;用户交互标准主要收录了移动智能设备与终端、对外网站群、内部信息门户、可视化展示相关的标准;服务集成标准主要收录了公司一体化平台和相关应用集成的标准规范,如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业务应用标准主要收录了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相关的建设规范、技术规范。

.2.5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标准由安全基础标准、物理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七部分组成。安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了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基础标准,例如安全的基本术语表示,安全模型,安全框架、可信平台等;物理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从物理角度阐述安全的保障标准,包括通信和信息系统实体安全的标准(如设备安全、机房的安全技术要求等);网络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网络安全防护优化、内外网安全隔离、互联网出口安全、无线网络安全防护与检测技术、移动安全接入防护等相关标准;系统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应遵守的相关技术标准,如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和病毒防范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数据安全主要收录了保密安全技术、文档加密与推广完善、数据备份与恢复等相关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主要收录了等级保护、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应急与灾备等相关的标准及技术要求。

3总结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篇(4)

随着我国电力企业的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各个企业为自身运营建设了多种应用系统。这些系统在建设初期相互独立,互不相通,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数据不能共享,业务无法协同的尴尬发展局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存在信息标准不一、信息系统建设多样、管理层结构复杂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决策经营能力。为了获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需建设一种既能满足当前及未来需求的集成平台,又能整合、优化现有的信息系统。应用集成技术就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它不仅能够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还能进一步提升已建系统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信息化服务的水平。

2应用集成平台概述

2.1应用集成平台的简介电力企业的应用集成平台,是能够整合企业内部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技术标准规范的应用平台,能够消除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把IT资源集合成一个整体应用,并进行业务的协同和信息的共享。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是一种先进的系统集成思想及技术架构,也是一种系统集成的方式,可以由多种协议、技术和软件产品联合组成。企业应用集成有的三种集成层次:业务集成、数据集成和企业集成。电力企业应用集成的目的是出于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并不只是为了追求操作工具和管理手段的先进性,所以,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管理现状和平台建设的现实背景,以此为基础建立适用的企业应用建设平台,进而达到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最终目的。

2.2应用集成平台的架构集成平台是以SOA为基础的架构设计,并以企业服务总线(ESB)为核心,于其上建立管理平台,整合企业的IT资源并将其抽象成接口服务,注册进应用集成平台中,并由应用集成平台实施统一管理,根据业务需求,形成信息系统信息交互的枢纽。

2.3应用集成平台的功能应用集成平台的功能包括:权限集成、界面集成、流程集成。

(1)权限集成。其强调的是对不同人员所进行的活动、不同的业务系统的协调和控制。当有人事信息调整时,通过平台可以同步多个系统,全面集成权限,实行统一管理。

(2)界面集成。通过将各个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结成起来,建立一个跨部门、企业、应用的统一集成的互动用户界面,用户能在互联网上得到任何所需要的信息。

(3)流程集成。其主要解决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跨业务工作流的集成。

3应用集成平台建设项目的风险控制

应用集成是电力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的核心,也是实现业务应用“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关键。应用集成涉及到的业务范围广,工作量大,系统结构复杂,技术含量要求高等,并且由于应用集成的实施企业数量不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建设过程中定会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

3.1应用集成平台建设存在的风险点这里的风险点主要可能存在于以下的几个方面:企业流程风险、IT规划风险、技术风险、应用集成项目建设目标风险以及项目管理,下面对几个风险点进行详细分析:

(1)企业流程风险。企业的流程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企业管理思想通常着力于企业业务流程的走向以及形态,但管理者往往忽视流程本身的合理性、规范性和正确性问题,只着重于流程中各节点的细节问题,从而导致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协同关系不明确,产生混乱,导致员工缺乏责任感,企业工作效率地下。因此,多样化且不规范的工作流程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

(2)IT规划风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规划,从全盘考虑。通常,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信息系统的技术落后、功能缺失和企业管理不同导致的需求多变问题,而是没有在信息化建设前有针对性的分析企业管理现状、业务特点、发展战略、市场环境等基础问题,没有能够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IT规划。只有提前做好规划工作,才能确保近几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带来的业务和规模的扩大。因此,IT规划缺失是平台建设面临的最大风险点,必须做好其规划工作。

(3)技术风险。电力企业最初的信息化建设多数情况下都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统筹规划。不同应用系统可能会不同的厂家提供不同的技术承建,而不成熟的新技术可能又会应用到新建系统中。这就导致了很多方面的技术风险的存在。

(4)项目建设目标风险。由于前面所述的企业缺乏IT总体规划指导,并且对所以建设的应用集成平台认识不清晰,则会导致项目建设的目标不明确的风险存在。

(5)项目管理风险。项目的建设方与项目的承建方就对项目的理解和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同,关键人物没有接受到合理的权限,导致项目管理混乱。

3.2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的风险控制管理措施在对所面临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平台建设的目标和规模以及可接受风险大小,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指导原则,对集成平台面临的风险采取恰当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损失。

(1)规范流程。充分调研业务部门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对流程的全过程节点进行优化和梳理,取出冗余繁琐的节点,制定出一套适合电力企业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标准,降低流程不规范而导致的管理风险。

(2)IT规划是系统应用集成的前提,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实行重点控制:①遵循统一的集成标准。新建系统和已有系统都有遵循统一的项目集成标准,这样就能保证新系统能够适应新的数据格式和技术规范,整合原有的系统数据,保证业务一致。②总体规划要系统化。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需要统筹考虑企业资源的整合以及信息化的长期效益,避免发生重复投资等问题。③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要完整。要将企业的人和物等主要方面都通过信息化联合起来,协同工作,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④信息化系统建设要有弹性。信息化建设要根据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而做出迅速的适应和调整。

(3)技术风险控制。企业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培训,强化企业自身掌握的技术能力,同时,要选择集成经验丰富和技术能力强的开发商合作,可减少技术层面带来的风险。在项目进行后期,要出台平台建设的规范标准,作为后续新增应用系统工作的指导方案,并且可避免系统因缺乏规范而导致无法有效集成的风险。

(4)明确集成范围和目标。项目承建方需要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化现状,明确企业应用平台建设的范围和目标,且还要确定信息系统的集成范畴。在集成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适当地修正集成的范围及目标,减少不必要的集成给项目成本和项目工期方面带来风险。

(5)项目风险控制。建设方和承建方应在重理解应用平台的建设范围和目标,在项目的建设认识上达成共识,实时的沟通反馈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且加强技术和业务方面知识,降低项目建设风险。

4结束语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篇(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唯物史观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关于实践思想、发展思想的科学完整的概括、总结及论证。如果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其推动企业科学、有效的发展,对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 

实践表明: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的进步发展,都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文化与政治、经济日益密切,已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同样,文化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企业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2]。 

在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其企业文化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但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特别是西方企业文化的影响及冲击。因此,如何继续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得到继承和发扬,建设充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企业文化,并逐步适应全球企业发展的潮流,缩小我国企业与世界企业的文化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基于此,本文对企业文化的理念文化及行为文化进行了分析,并以我厂企业文化为例,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企业制定合理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 

2.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我厂(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理念文化及企业行为文化两个方面。下面对其进行具体阐述。 

2.1特变电工企业理念文化 

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厂企业理念文化主要包括:社会使命、经营宗旨世界观、核心价值观、沟通口号等。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1)特变电工的社会使命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我厂确定了社会赋予的使命:特变电工始终专注于大型电力装备“输变电、新材料及新能源”三大领域的开创与共同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全球的能源事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2)特变电工的经营宗旨 

特变电工的经营宗旨主要包括:客户称心、员工安心、股东放心。这就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的端正心态,尽最大努力尊重客户;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研究,了解客户心理,不断提升服务,感动客户并竭尽所能的满足客户。信任自己的员工,教育员工以德服人,分享成功,激励员工价值共享,使员工具有凝聚力。 

(3)特变电工的世界观及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对其进行深入理解,我厂的核心世界观为捍卫诚信、拥抱变革、推崇健康、欣赏简单和创造和谐。 

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最重要的信条,是企业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指导员工的行为取向。基于此,我厂的核心价值观为: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能学习。有效的规范了员工的行为,调节和有效控制员工的兴趣和意志,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思考方向与行动指南,是企业长期 的根本动力。 

(4)特变电工的沟通口号 

特变电工的沟通口号为:“特变电工,全球信赖”、“四海特变一家人”。“全球信赖”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信赖,包括了用户的信赖,员工的信赖,投资者的信赖,供应商、销售商等合作方的信赖,政府和社会各方的信赖;也包括了来自世界各地区客户的信赖。让特变电工数以万计的员工为了共同的企业愿景而拼搏出力。大家亲如一家,观念相互融和,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取得事业的成功。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文化的灵活运用。 

2.2特变电工企业行为文化 

特变电工企业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企业行为宣言、员工行为公约、员工行为准则及围绕世界观的行为举措。 

(1)企业行为宣言 

特变电工是引领中国输变电行业的脊梁,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装备和服务;重视与客户的沟通,以超越满意的产品和超乎想象的服务赢得客户的完全信任与持久支持;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互动共赢,共同走向成功。 

(2)员工行为公约 

特变电工要创造以“可靠”为核心精髓的品牌,就必须做可靠的人,做可靠的事。以马克思哲学原理为指导,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意味着任何虚假、奉迎、言不由衷的话都将不受欢迎;任何欺骗、推诿、敷衍塞责的行为都将不被允许在我厂体系。 

3.结论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通过对我厂企业文化案例的研究与分析,从企业理论文化及行为文化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文化方面进行了具体实践,总结了我厂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有益经验,为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篇(6)

项目管理论文2000字(一):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探析论文

【摘要】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置,对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基于此,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论文首先对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进行了阐释,进一步提出了借助财务共享中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策略,希望对广大建筑企业财务工作者带来思考。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F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3-0033-02

1引言

财务共享中心属于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财务管理、核算模式。财务共享中心就是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核算业务,在同一個共享中心进行核算,并对外报告。这种核算模式能够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使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得到保障,便于企业投资者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财务信息。

2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

2.1提升企业不同管理信息的共享性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资源共享,以实现对自身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也一样,要提升管理效率,对企业内部实施有力的监管,就要进行信息共享。企业是通过产生经济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经济利益的,而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产生,都需要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参与,建筑企业要开展经济活动,实施管理行为,都离不开财务工作的支持。而且建筑企业的很多管理信息,要进行有效传递,也需要经手企业的财务部门。

因此,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讲,财务部门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置,在提升财务监督效果的同时,也共享着财务信息。共享一些对企业管理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财务部门属于企业的信息共享源。在工作中,财务部门能够为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更多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使管理层的决策更加可行,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管理信息的作用。

2.2控制企业运营成本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职能部门不仅繁多,而且相对较为分散,各个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链也就被拉长,致使很多资源就不得不分开使用。而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企业的各个子公司都会在其施工地,以项目部为中心设置财务核算部门。其财务人员需要管理各项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如验收入库、结存、领用等具体事项,并检验企业的各类发票的真实性,可见其工作之冗杂[1]。

同时,很多时候各个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岗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拥有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借助流水线形式的管理,就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也会显著提升。此外,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使材料的采购成本得到控制,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对接工作,也才能更加高效。建筑企业对材料的采购、验收、核对等环节实施统一而标准的管理,使得这些环节中的一些不必要的业务大大缩减,从而使损耗时间得以降低,从而能够从源头上帮助企业,降低与供应商接洽的运营支出。

2.3强化财务职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扎实开展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职能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就能有效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同时使得企业财务的行为得到规范,舞弊行为得到遏制,从而更好地发挥财务工作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此,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都能意识到财务职能强化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的财务工作,其独立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是由于建筑企业会对下属的项目部下达不同的指标。很多项目部管理者为实现该指标,就会不择手段地进行一些违规操作。但是财务人员归属于项目部,其薪资待遇、薪酬福利等内容都直接与项目部的效益挂钩[2]。这就会导致不少财务人员,对于出现的各种违规操作,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企业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财务共享中心成立之后,财务职能部门、职能管理部门就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财务管理工作也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专业性、系统性。除此之外,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与项目部也进行了分离,核心的财务核算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会统一由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因而避免了项目部利益的牵绊,各项财务活动都会严格按照票据、数据来进行,项目部的违规操作也就会得到遏制,从而使项目管理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借助财务共享中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策略

3.1注重日常的维护,明确职工的访问权限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数据需要设置一定的权限,而不能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职工都一视同仁。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部门对财务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把控,根据不同岗位的职工,授予其相应的范围的使用权限,并按照既定的权限要求,进行财务共享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需要查阅财务信息的职工,要保证其拥有相关的权限,并对其查阅资格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批,保证其权限与个人一一对应。

同时对于一些没有使用权限的人员,不得让其查阅、修改财务信息。通过上述的种种举措,来有效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另外,技术人员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做好财务共享中心的日常维护工作,设置网络防火墙,并将重要的财务数据进行备份处理,同时还要防范病毒木马、黑客的入侵,保证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正常的使用和运转。

3.2对财务核算实施统一的标准,保证工作的规范性

对财务共享中心的正常运转而言,财务核算标准显得相当重要。只有形成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才能高效运转,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也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形成一套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综合考虑下属单位的状况,综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标准。而后,企业需要将其在全公司进行应用,从而保证财务共享中心接受、汇总的子公司财务信息能够统一,进而对其实施集中处理。

3.3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发挥团建的作用

企业要想真正留住职工,就需要从物质层面满足职工的需求,从而能够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着力提升职工的福利和待遇。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对职工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其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可以采用“轮岗制”,让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轮换,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而便于对职工的才能结构进行了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职工的价值。此外,建筑施工企业也可以积极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来调动企业的氛围,密切职工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工作中。

4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广大建筑企业财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共享中心的优越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价值和作用,注重日常的维护,明确职工的访问权限。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发挥团建的作用。对财务核算实施统一的标准,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显著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践论文

摘要: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起来,更加突出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简化和规范电力企业的管理流程,促进电力项目管理朝着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规避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引言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以及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所以电力项目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旨在提高电力项目管理水平而开展的一项工作。本文首先对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最后提出了加快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电力项目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针对电力工程建设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可以将网络信息与管理生产模式进行充分结合,在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和分析。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技术人员应该梳理好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流程,明确各个流程的步骤以及主要注意的事项;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全面了解各种设备的参数信息;加强施工进度的管理,对工程进程进行实时动态的跟踪。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开展的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采用的是工程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实现各级管理人员的高效管理,可以加强各个部门的互动和沟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降低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2.1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缺陷

虽然我国目前的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整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程序文件的执行力度不够,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无据可依的情况,导致电力项目管理的各方面都不到位;第二,多个电力项目综合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高,在对多个电力项目进行管理时,在人员分配、项目产值分配等方面的工作量比较大,再加上应用的是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所以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也无法实现动态化管理,所以电力项目管理過程难以进行适当调整。第三,电力企业管理缺乏标准性,所以在检索项目信息过程难度比较大,缺少工程质量的反馈信息,无法对之后的同一类电力项目建设工程提供指导。

2.2项目框架构建

2.2.1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调研管理以及项目开发管理等诸多方面。市场开发过程要将客户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加强对客户关系的管理,才能对合同进行准确评审,为市场开发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此外还应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帮助电力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

2.2.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将开发、计划等各种内容全都纳入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的方式,让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在一个平台上合作。根据ISO9000质量体系对电力项目建设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支撑下不断完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促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3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合同管理、其二是招标管理,其三是项目开发管理,其四是产值管理。经营计划可以有效整合工程项目的收付费流程和采购立项流程,不仅能够确保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提升电力项目管理的整体性。

2.2.4辅助决策

辅助决策可以为电力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将平台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直观化和具体化转化,形成对应的统计报表。辅助决策还能全面反映电力企业管理的整体情况,有效识别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3、促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3.1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制定充分满足各种工作需求,一个良好的需求分析方案可以对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都是目前常见的需求分析法,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方法或者综合利用这些方法来充分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应该对电力企业管理高层、各个项目负责人以及一线施工团队制定岗位说明书。

3.2重视信息化水平建设

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电力线路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电力企业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特点制定战略规划,切实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来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工程。

3.3完善信息化建设法律制度

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政府应该推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立法工作的开展,行业内和企业也应该针对信息化建设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制定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简化管理程序,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将每项工作都细化到个人。当然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贯彻落实离不开监督机制的支持,要想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电力企业还应该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对工作人员的表现进行绩效考核,然后依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者惩罚。

电信企业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凭证价值;企业电子档案管理;流程;安全保障

关于档案的凭证价值研究,国内外档案界学者早有论述。但以凭证价值为依托,具体研究先进企业电子档案管理研究却少人问津。为此,首先要分析学术界对企业电子档案的凭证价值争论点,进而深入研究凭证价值与企业电子档案管理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一、企业电子档案凭证价值概述

信息时代之前,档案多以纸张作为载体,原始性的各方面要素充分体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载体更为多元,基于原始性的凭证价值受到质疑。部分学者认为,企业电子档案是由原始档案转化而成,二次生成过程中,丧失原始属性,不再具备“原件”意义。因此,凭证价值也值得商榷。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档案基本属性的原始性,是指档案内容的原始性、记录性,而非档案保存载体。拥有凭证价值的只是其中的信息内容,内容而非形式才是引为证据的实质,只不过信息内容的原始性需要借助信息形式的原始性获得。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档案原件的内涵外延,使得企业电子档案的凭证价值具有理论依据。对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一是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电子化已经成为必然。理论研究需适应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如果仍拘泥于档案纸质载体概念必然会阻碍人们对电子档案凭证价值的深入认识和探讨,企业电子档案作为实现“社会记忆”的功能将会弱化。二是只要文件一形成,“由于原始凭单或凭据拥有充分的凭证信息(往往是指原始的结构信息和背景信息),在这样的凭证信息支撑下足以证明这些凭单或凭据的真实可靠,因而它们便能呈现出不可替代的法律意义上的凭证价值。”即电子档案与传统档案一样具有了凭证价值。三是企业电子档案凭证价值的认定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以及电子档案理论研究都将大有裨益。

二、凭证价值视角下,企业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电子档案自身特点衍生出的困境。尽管电子档案的凭借价值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但由于企业电子档案自身特点,要想真正实现凭借价值还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储存介质的可更改性。电子技术最大便利为随时性,这其中包括随时随地的可重复擦写更改。企业电子档案系统很容易受到攻击,对内容原始性可进行不留痕迹的篡改、破坏,使其对其文本内容的原生性存有疑虑。二是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电子档案处于存档保存或客户需要,常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输出或是不同储存格式的转变,每一次载体形式的转变实际上都是对档案的再处理过程,其档案背景信息逐渐模糊,一旦失去背景信息,文件的内容即便仍有意义,但也不再具有凭证价值。

(二)企业自动化办公环境下,电子档案凭借价值面临的问题。办公自动化将企业各部门高度整合成一个有机体,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办公效率。同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档案所利用的载体具有共融性,但办公自动化搭建的管理应用体系又对电子档案凭借价值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是传递前身原始属性的质疑性。目前,我国企业的办公自动化水平还比较低,主要是建立于计算机及互联网基础性推广应用上,企业各部门凭借内部自动化办公网络将档案数据信息向档案部门传递。企业档案种类繁多,且部分涉及企业重要数据和商业数据,办公自动化使企业各类数据相互流动,并进入不同主体手中,数据信息经过几道程序的筛选、甄别,致使档案数据传递前身的基础属性存在疑虑。二是高度自动化带来的挑战。企业自动化程度越高,档案管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就越多。办公自动化系统基于网络的系统,使得病毒直接嵌入服务终端,实现对原始档案的破坏。基于此,即使能够确定档案为电子文件的原始载体,也无法确认文件的真实性,凭证价值随之消失。

三、凭证价值视角下,优化企业科学电子档案管理建议

一是设定企业电子档案权限,规范工作程序流程。数字化档案权限划分的基础是对用户角色的划分,即构建起用户、角色、权限三级体系。每一个用户都有一个或几个角色,每个角色又对应固定权限。目前,我国企业多采用部分加等级的权限控制方式,即“每角色均具备部门和等级两个属性,每一角色只能对自己所属部门的不高于自己等级所对应层级的档案进行管理和使用。”此外,建立适合企业工作发展的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标准规范,使文件管理、收集编撰、档案管理、开发利用、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在安全控制和标准规范之上,有效运转,整体提升企业电子档案管理水平。

二是尝试使用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软件。统一的数据格式可准确反映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原始性、真实性,有效减少载体形式,使其背景信息清晰可见。例如可以搭建企业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对档案管理、人库管理、流动管理、租赁管理、设备点检、维修管理等部分,设定全动态追踪管理,有效把控企业档案信息数据全流程。

【参考文献】

[1]吴品才.凭证性是一切文件都必然具备的最基本的属性吗?――兼论凭证价值与半现行文件的对应关系[J].机电兵船档案,2007(6).

[2]王静宜. 浅析企业档案数字化与办公自动化融合的问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