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货币需求论文

货币需求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1 17:09:37

货币需求论文

货币需求论文篇(1)

一、征收铸币税,应对内需不足

我国在经历了1993-1994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经济开始逐渐降温,1996年通货膨胀率下降到10%,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但不久就陷入了供过于求、通货紧缩的怪圈。从1997年10月至今,除在2000年的几个月中出现了物价持平或略有上升外,其他时间始终处于通货紧缩的阴影之中而难以摆脱。从1998年开始,中央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内需仍然不足,低物价、低就业和经济的低效率始终困扰着我国的经济。

从国民收入流程图中可以看到,在国民经济中存在着漏出与注入。注入是使经济扩张的力量,它使流程中的总需求增加,并使国民收入扩张,经济得以增长;漏出是使经济收缩的力量,它使流程中的商品需求量趋于减少。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即使在我国的每一个财政结算年度都能使漏出与注人相等,按照宏观经济理论,也只能使一国经济不出现经济衰退,而不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推动力。要想使我国经济更快地增长,必须进行强大的资金注入。只有当注入大于漏出时,经济才会产生大于零的增长。这一思想可以表示如下:

总需求>总供给(1)

总需求=C+Ip+G+Ig+(X-M)(2)

总供给=YD+T(3)

式中:C代表消费,Ip代表民间投资,G代表政府日常支出,Ig代表政府的公共投资,(X-M)代表净出口,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T代表政府的纯税收。由于可支配收入可以表示为消费与储蓄之和,则:

YD=C+S(4)

将(2)、(3)和(4)式代入(1)式,可得:

(G+Ig-T)+(Ip-S)十(X-M)>0(5)

(5)式左边第一项代表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第二项代表民间收支状况,第三项代表本国国际收支状况。自1997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表现良好,每年均为顺差,即(X-M)>0.政府的财政预算则每年均为逆差,有(G+Ig-T)>0.对比(5)式,造成政府财政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第二项所代表的民间投资小于民间储蓄所形成的民间资金的盈余,正是这部分的资金盈余,对经济产生了漏出。近几年来,我国库存商品及闲置物品的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其总量已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是2001年社会消费总额的80%(杨殿宗,在2002年4月5日的《中国信息报》上刊文)。企业产能大量过剩,设备与资金的闲置现象十分严重,在民间投资缺乏机会的条件下,期望短期内民间投资的大量增长,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了弥补民间投资的负向缺口,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向民间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为建设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工程筹集资金,为低迷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国债负担日益加重,在2002年我国编制的预算中,赤字数额3098亿元,占GDP的3%左右。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的国债余额是187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左右(郝中华,2002.从目前的经济走势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还不能谈出,政府的财政赤字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减轻国债负担,化解当前日益突出的矛盾,本文提出通过征收铸币税,运用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方法,使政府能够在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债务负担,以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

二、货币供给与铸币税

所谓铸币税,是指政府由于其印制货币的垄断权而获得的收人。印制货币所需花费的成本极低,而所印出的钞票本身具有购买力,政府可以用它来换取商品与服务。铸币税的征收可以通过一国货币需求的增加来实现。当一国实际货币需求增加时,通过增发货币进入流通,给政府提供某些免费的资源,这种购买力的收益,就是铸币税的含义。在汇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获得铸币税。

其一,在通货膨胀率为零的条件下,国际和国内利率的下降使货币的周转速度不断下降,社会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增加,使民间部门向中央银行出售外国资产以换取本国货币,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印制钞票换取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通过增加外汇储备来获取铸币税。

其二,执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当世界其他国家出现通货膨胀时,随着国外价格的上升,由购买力平价理论导出国内价格也将会上升,名义货币余额的实际购买力将下降,对货币的超额需求就会产生,中央银行通过适量增加货币供给以抵消价格上升,使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随着国内价格水平的上升收取了铸币税,并不减少任何储备(萨克斯,1997)。

其三,当国内生产总值的潜在增长引起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的同步增长时,如果中央银行增加的货币供给恰好能满足社会对实际货币的增长需求而不出现超额供给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货币取得铸币税,而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其四,国内商品供给过剩且存在失业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引起实际货币的超额需求。如果央行所增加的货币供给恰好能满足政府通过公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实际货币的超额需求时,就不会出现货币的超额供给,政府也可以由此而获得铸币税。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把征收铸币税作为一项财政收入,但不同的国家征收铸币税的数量各不相同。在1975-1985年的十年间,美国每年所征收的铸币税占GDP的比重为1.17%,英国为1.91%,法国为2.73%左右(萨克斯,1997)。

当政府部门入不敷出时,通常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偿付赤字:一是向公众借债;二是消耗外汇储备;三是印制钞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铸币税对一国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铸币税进行合理的征收,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提高经济中的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并能有效地克服困生产过剩而导致的通货紧缩,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有美国、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另一方面,对铸币税这一工具如果运用不当,超量征收,则会因货币的超量发行而造成经济中需求过旺,引发严重的甚至是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国家有20世纪80年代的玻利维亚和秘鲁等拉美国家。在社会需求不足的紧缩时期,铸币税可以有效地弥补财政赤字,增加内需,也可以用作中央银行扩张货币的一种工具。与已有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不同的是,铸币税既不仅仅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也不完全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在紧缩时期征收铸币税,其本身就是一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组合过程。

三、我国征收铸币税的基本思路

(一)征收铸币税的可能性

征收铸币税是否能获得成功,取决于国内的宏观经济走势与资源的利用状态,也取决于一国货币信用程度和汇率制度。如果国内已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再增加货币的供给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时政府所征收的不是铸币税,而是通货膨胀税,其结果只会将经济引向灾难。如果一国货币缺少信用,且实行固定汇率制,当央行增发货币时,实际货币余额的超量供给会导致外汇储备的等额损失,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实际上没有征收到铸币税,而是用外汇的损失换取了等额货币的超量发行。由此看来,征收铸币税的必要条件是在保持物价稳定和外汇储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通过增发货币获得某种购买力而又不使社会出现超额的货币供给。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产能过剩、设备与资源闲置等现象,各项经济指标在低位徘徊,国际与国内利率已经降低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物价指数自1997年10月以来不断下降,屡创新低,这些表明在我国经济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符合征收铸币税的必要条件。通过征收铸币税,可以向经济中注入新的带有特定需求的货币增量,用这笔钱可以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征收铸币税的政策选择

以往各国在征收铸币税时,其目的各不相同,有些政府只是被动地征收铸币税,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实际货币余额不断增长的需求在客观上要求央行增发货币,以满足公众对实际货币余额的超额需求,政府在增发货币的过程中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征收了铸币税。另有一些政府则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发货币,在这方面较为极端的例子是政府长期以来欠下了巨额赤字,他们已经为此耗光了外汇,大量无休止地向民间发行国债的行动已经使政府的信用扫地,再也无法据此而获得收人,靠增发货币获取收入以弥补赤字就成为这些政府的唯一选择。当然,也有些政府增发货币主要是为了换取外汇储备,有时甚至是为了换取外汇储备而不惜牺牲国内的某些经济利益。

本文提出征收铸币税,是针对当前内需不足、供给过剩的特定经济形势而提出的,其基本点是将征收铸币税作为我国稳健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与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可以向中央银行发行国债,由央行以支票形式将等额存款拨给指定的商业银行,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有保证的资金。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购买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减轻过剩物资的供给压力,其本身就是扩大内需的良好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央行获得了国债,政府则获得了等额的国债建设资金。由于此时经济中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刚好可以吸收这些过剩资源,增加就业机会,而不会引起价格上升。央行增发的这部分货币,是以广义货币M2的形式进入流通的。由于广义货币M2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着大于1的比例关系,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少量的基础货币,增加现实经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有效需求,使铸币税的征收落到实处。

在提出此观点时,本文特别强调征收铸币税的目的在于启动低迷的宏观经济,缓解目前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内需不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收入结构和就业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国民经济弱势运行等问题,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增长,而不是单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财政赤字是因增加公共工程支出,启动宏观经济而生,只要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转强,财政赤字就会自动下降,这时征收铸币税的历史使命也就会自然终结了。

(三)征收铸币税的必要性

通过征收铸币税,可以使我国实现短期经济目标。

1.征收铸币税,可以使财政赤字货币化,降低还本付息的债务负担。与向民间发债的形式不同,这次财政部发行的债券是直接卖给中央银行的。作为一种交换,政府获得了由中央银行下拨到商业银行的资金。这时由央行持有国债所应获得的利息仍可作为一种收益交还国库,不会加重国债负担。这样可以弥补财政赤字,改善财政收支。

2.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征收铸币税,可以在不出现超额货币供给的前提条件下,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通过公共工程投资的乘数效应,推动经济的更快增长。这对于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和提升我国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提高就业水平。征收铸币税,可以扩大内需,缓解经济中产能过剩的供给矛盾,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有效扭转价格下跌的被动局面,使企业真正走出低物价和低效益的经营怪圈,同时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增加消费与民间投资,提高就业水平。

4.征收铸币税,可以使央行增持政府债券。在我国央行的总资产中,占主要部分的资产是国外资产和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债权。2002年4月公布的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这两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42.11%和41.49%,而对政府的债权(含国债)一项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5.6%。与日本银行相比,日本政府债券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66.6%,托管日本政府债券所占比重为5.7%,所借政府债券现金抵押所占比重为6.5%,三者合计共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8.8%,而外汇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4.6%(张贵乐,吴军,1999)。由此看来,我国央行所持有的国债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过少。征收铸币税,可以有效地增加央行所持有的国债总额,使央行资产的持有比重趋于合理,为央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收回货币的操作提供足够的筹码,从而可以提高央行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

(四)征收铸币税的主要思想障碍

为调节宏观经济而有目的地征收铸币税,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尚属首次,许多人可能会对此产生顾虑。

1.征收铸币税,会引发通货膨胀,后果不堪设想。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可能对当前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生产过剩和价格下降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该指出的是,通货膨胀已经远离我们而去,防止通货紧缩,增加有效需求才是当前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必须要抓好的主要矛盾。如果征收铸币税会引起物价上升,这正好说明这种工具对治理通货紧缩有着特殊的功效,是我们攻克内需不足的有力武器。由于征收铸币税的目的是为了启动低迷的经济,物价上升正好说明经济已经启动,既然目的已经达到,征收铸币税的政策就可以谈出了。笔者要大声疾呼:在我们面临通货紧缩威胁的时候,大谈什么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之类的口号,对解决经济中已经存在着的内需不足与大量失业来说是无益的。我们的政策目标是要解决当前经济中已经出现的主要矛盾,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如果真的出现了物价上升的趋势,央行也可以在公开市场上随时抛出手中持有的国债,收回基础货币,以抑制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

货币需求论文篇(2)

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和外生货币供给;均衡和非均衡;流量和存量

在整个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关于货币供给,我们很难找到一个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无论是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在他们的理论中,或者没有明确的货币供给理论,或者是对货币供给做了简单化的处理,即货币供给或者是内生的或者是外生。正因为如此,引起了关于货币问题旷日持久而又毫无结果的争论。从最根本上来讲,造成货币供给分析几乎被所有的学派或忽视或简单化的原因就是在货币市场所有的学派都坚持货币均衡的思想。在货币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基本思想都经历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反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观点,但是货币市场就是均衡思想。

一、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市场均衡思想

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中,货币被当成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其本身除了能够影响绝对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之外,对经济中的真实变量没有丝毫作用。货币数量说是他们关于货币的核心理论,简单的“费雪交易方程”或“现金余额方程”就能够满足建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大厦的需要。尽管我们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文献中寻找不到关于货币供给理论的明确表述,但是如果认为古典和新古典学派只有货币的需求而完全没有货币的供给的理论也是一种误解。古典和新古典学派存在一个隐含的货币供给理论,这个理论是以它们的利率理论为支撑的。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的核心是“实物利率”,这种理论认为,决定利率的因素不是货币而是经济中的真实资本的供求状况。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理论是古典和新古典利率理论的集大成者。维克塞尔把利率区分为“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如果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就会引起任对货币贷款的需求增加;反之,如果货币贷款的利率高于“自然利率”,人们就不会提出任何贷款申请。这种对货币的供给是以经济系统对货币的需求为基础的,即货币供给是由经济系统内在决定,这就是货币内生供给思想。

二、凯恩斯学派的货币市场均衡思想

中,他也开创了货币研究的新时代。首先,凯恩斯批判了新古典的利率由真实经济因素决定而与货币供求无关的思想,提出了“货币利率”理论。其次,凯恩斯抛弃了“两分法”。但是,在对于货币的具体问题研究方面,凯恩斯走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远。

对于货币供给,凯恩斯在否定了新古典利率理论之后,维克塞尔积累过程就不会自动发生,因此,新古典的货币供给就不能成立,但是,凯恩斯对货币的供给过程却做了简单的处理,即假定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之外的因素,即主要是由货币当局或者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影响经济,但其本身却不受经济的影响。这种无弹性的货币供给曲线确实给凯恩斯的分析带来了许多方便。显然,凯恩斯抛弃了新古典关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思想,尽管凯恩斯本人事前、事后(即《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写作的前后)都明显表现出对货币外生思想的反对。而且,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给只涉及货币供给的存量问题,而没有涉及流量问题。这一点,凯恩斯也和以流量供给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古典理论存在差异。

对于货币的需求,凯恩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流动偏好理论,并具体将货币的需求划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影响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持有量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而投资动机的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利率。预防需求和交易需求,尤其是交易需求是“费雪方程”和“剑桥方程”的主要内容,可见,凯恩斯对新古典的货币需求不是否定而是修正。因此,人们通常把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看成是现金余额说的延伸和发展,即在现金余额说的基础上加上了投资因素造成的货币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实际上是关于货币的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

凯恩斯的货币供给也是由利率决定,不过,凯恩斯的利率不是“自然利率”,而是由货币供求决定的“货币利率”。利率与货币的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的关系,因此,在利率——货币供求量的空间中,货币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货币供给则是一条垂直线。因此,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总能够与垂直的供给曲线相交,就是说,货币的需求总等于货币的供给。可见,尽管凯恩斯否定新古典货币理论的部分内容,但是货币市场均衡的思想还是被凯恩斯保留了下来,不同只是,凯恩斯是用“萨伊定律”取代了新古典的“萨伊逆定理”。在劳动力市场上遭到凯恩斯批严厉批评的均衡思想,却在货币市场被凯恩斯不假思索地捡了起来。而且,凯恩斯的货币市场的均衡不包含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被供给创造出来的需求和供给本身总是相等的,没有任何调整的必要。既然货币市场总是均衡的且货币的供给又是由货币等价外生决定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研究货币的供给呢?

三、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市场均衡思想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遭到了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批判。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鲍莫尔修正了传统的凯恩斯理论,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和利率有关,其关系即为著名的平方根公式;关于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惠伦则修正了传统的凯恩斯理论,并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与率有关,其关系即为著名的立方根公式;关于投资需求,则被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发展为“资产选择理论”。后凯恩斯主义学派视为一种资产形式,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风险和受益的比较。

关于货币供给,后凯恩斯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凯恩斯把货币供给外生化遭到了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的反对。在这一点上,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坚持回到新古典理论上去。早期的内生论者从货币乘数入手(外生论的核心假设就是和货币乘数是稳定的),对外生论提出批判。后期的内生论者则是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提出货币供给主要是经济自身对货币的需求而形成的。因此,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又把货币供给作为流量来分析。

早期的内生性论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对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批评中,内生性货币供给的思想开始复兴。凯恩斯在《货币论》中的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思想一直在英国享有重要

地位;1959年的拉德克利夫报告提出了货币供给主要由银行贷款决定,提出了内生性供给的思想;罗宾逊、卡尔多、凯恩和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者明斯基提出并发展了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适应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面对企业的信贷需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当商业银行因扩大贷款而出现储备不足时,可以向中央银行寻求准备,中央银行必须适应性的满足它们的需要,否则将引发金融危机,严重时会危及宏观经济的安全。因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没有控制力,相反中央银行只能适应商业银行寻求准备。因为在适应主义的内生性货币供给方程中货币供给具有完全的利率弹性,所以莫尔将货币供给曲线表示为一条水平于货币供给横轴的直线,所以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又被称为水平主义。

结构主义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并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商业银行对储备金的需求的,而是可以拒绝商业银行寻求准备。但结构主义者同时认为,虽然中央银行拒绝了适应银行,但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扩大了商业银行储备的来源的范围。比如,商业银行可以同业拆借、金融创新等手段来解决自身的准备不足问题,流动性偏好观点的学者同意适应主义和结构主义关于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核心观点,但同时认为,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对其未来的流动性做出预测,特别是对家庭部门的流动性偏好做出预测,由此银行的流动性偏好和家庭部的流动性偏好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如果家庭部门的流动性偏好增加而倾向于持有银行最具流动性的负债(即存款增加),则计划消费会随之减少,而储备需求会增加,单个银行将面临储备枯竭的情况(Wray,1992)。总之流动性偏好的观点在承认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的核心即在贷款创造存款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从存款到贷款过程的因果关系。

总之,无论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内部存在怎样的差别,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运行对信贷需求而创造的,货币供给的过程就是信贷发放的过程。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随信贷的发放而增加,随信贷的回笼而减少。

虽然,内生论的许多思想极富启发性,但是,和凯恩斯一样,货币供给仍然没有成为后凯恩斯学派及其他内生论者的研究主要对象,究其原因,后凯恩斯学派及其他内生论者只是抛弃了凯恩斯的形式而继承了凯恩斯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货币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凯恩斯认为货币市场是供给决定需求,而后凯恩斯学派及其他内生论者则认为,货币市场是需求决定供给。因此,在货币市场的状况上,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又和新古典理论决裂转而接受了凯恩斯的理论,即认为货币市场总是均衡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凯恩斯是以“萨伊定律”为依据,而后凯恩斯学派及其他内生论者是以“萨伊逆定律”为依据的。

至于货币的需求,后凯恩斯主义者及其他内生论者主要是以资产选择理论来解释对货币的需求的,这实际上也是凯恩斯投资性货币需求的扩展而已,并无本质差别。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图克.通货原理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货币需求论文篇(3)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需求;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129-2.5

货币需求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关于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内容丰富、流派众多。Fisher(1911)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费雪方程式。马克思(1972)在《资本论》中论述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他认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剑桥学派的马歇尔和庇古等人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论。凯恩斯(1936)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货币需求理论,他认为,货币需求源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Friedman(1956)认为,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三种因素:以各种形式持有的总财富、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以及财富所有者的偏好,并给出了他的货币需求公式:M/P=f()。随着各国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出现,股票市场迅速发展,货币需求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更多的考虑到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的经济学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分别是交易需求、财富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

(一) 从交易需求的角度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满易性需求是持有货币的基本动机,股票市场交易与实体经济交易一样会对货币产生需求,尤其是在股票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所以,股票市场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不能被忽略。

Field (1984) 对股票交易产生的货币需求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运用1919—1929年纽约市场的季度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股票交易对货币需求产生了正向影响。他认为,1925 年以后的股票交易产生了较大的货币需求,而且恰恰是货币当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得实体经济面临普遍性的流动性不足,并最终导致了1929 年的股市崩溃和随后的经济危机。Furey(1993)具体研究了股票交易中的支票交收机制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运用美国市场1960—1988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票交易金额对货币需求产生了正向的影响。他认为,如果不考虑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会打折扣。Palley(1995)运用美国市场1976—199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股票市场交易额和货币需求正相关的结论。

(二)从财富效应的角度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弗里德曼(1988) 把股票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归纳为财富效应、交易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替代效应。他认为,财富效应、交易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增加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减少货币需求,股票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取决于四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他运用1961—1986年美国市场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了财富效应对货币需求的影响。McCornar(1991)运用1975—1987年日本市场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对货币需求的影响。Thornton(1998)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1960—1986年德国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股票价格对长期货币需求的财富效应非常显著。

(三)从资产组合效应的角度研究股票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Hamburger(1977)运用1955—1972年美国市场的数据研究了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效应,得出股票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反向影响。S.B.Carpenter和J.Lange(2003)运用1995—2002年美国市场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股票收益率对货币需求存在负向影响,股票价格波动性对货币需求存在正向影响。Choi和Cook(2007)运用美国市场1962—2005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股票流动性对货币需求的正向影响。

二、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股票、债券和商业债券的规模不断扩大,证券市场成为重要的融资工具。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否对货币有增量的需求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至今没有定论。

(一)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石建民(2001)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1993年1季度到2000年3季度的数据。为了消除季节因素的影响,模型变量全部采用同比增长率而不是绝对量,模型的因变量为狭义货币余额增长率,自变量包括工业生产总量增长率、物价增长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增长率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增长率。运用广义差分法和cochrane-orutt法修正方程的序列相关性,得出中国股票市场交易额同货币交易性需求和货币总需求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谢富春和戴春平两位学者(2000)采用对数线性方程回归了1994年1季度到1999年2季度的数据,选用的变量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原始数据、股市市值、一年期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静态预期、各层次货币需求量,得出的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王志强和段谕(2000)采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选用1991年第1季度至1998年第4季度的数据,选取的变量为M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年期存款利率,以上海股票市场综合指数每季度的凭据收盘价作为股票指数、全国零售商品价格指数作为物价指数,得出股票价格对长期实际货币需求有正的影响。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我国股市市值和交易量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的很大部分资金已经长期沉淀为证券交易资金,这部分资金几乎很少再进入生产领域,所以应该被视为股票市场的货币需求。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使货币的供给量满足经济运行的需要。

(二)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易行建(2004)采用Johansen协整方法,选用1994年第1季度至2002年第4季度的数据,选取的变量为实际货币余额、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余额、剔除价格变化后的股票市场交易额的自然对数、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虚拟变量,检验了一个包括股票市场交易额变量的标准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流动性函数,得出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扩张减少了对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需求的结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票市场是通过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影响货币需求的,除替代效应对货币需求存在负向影响以外,其余三个效应都对货币需求存在正向影响。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并不显著,资产组合效应很难测算,并且通过计量分析得出股票市场的替代效应大于交易效应,所以我国股票市场交易与广义货币需求呈负相关的关系。

(三)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没有相关关系

徐亚平(2005)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以M2为因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股票指数、消费价格指数为自变量,通过分析美国的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得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股票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原因在于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是相互畅通的,大量的资金在不同的领域内流通。同时,他们也认为,影响货币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信用结构的差异、内生金融能力和企业债务的货币化,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没有必然的联系。

结语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是否对货币需求有影响、有什么影响逐渐成为了经济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很不成熟,得出的结论可能因为方法、变量的选取等方面的原因有很大的差异。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中国相关研究学者的关注和兴趣,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Milton Friedman.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6,No.2,pp.221-245,1988.

[2] Alexander J.Field.Asset Exchanges and the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Money,1919-29[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May,pp.

43-59,1984.

[3] Seth B.Carpenter and Joe Lange.Money Demand and Equity markets[J].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and Cor-

nerstone Research,October,2002

[4] Sriram S.S.Survey of Literature on Demand for Money: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Work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rror-Correc-

tion Models[J].IMF Working Paper,WP/99/64,1999.

[5] S.B.Carpenter & J.Lange.Money demand and equity markets [J].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6] W.G.Choi & D.Cook.Financial market risk and U.S.money demand [J].IMF Working Paper No.07/89.

[7] D.McCornar.Money and level of stock market prices : Evidence from Japan [J].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30:42-51.

[8] M.Hamburger.The behavior of the money stock :Is there a puzzl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265-288.

[9] T.L.Palley .The demand for money and non-GDP transactions[J].Economics Letters 48:145-154.

[10] K.Furey.The effect of trading in financial markets on money demand[J].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1):83-90.

[11] J.Thornton.Real stock prices and the long-run demand for money in Germany[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8:513-517.

[12] 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5).

[13] 魏永芬.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1) .

[14] 孙华好,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1).

货币需求论文篇(4)

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自从世界上出现中央银行、自从中央银行在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经济体中承担重要宏观调节职能以来,货币需求分析就一直是货币当局寻求最优化货币政策调节方案的理论出发点。货币政策具有短期和微调两个基本特性,这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式与财政政策的执行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别。但尽管如此,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两大宏观调节工具,它们的目标却大体相同,那就是,在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工具变量影响社会总支,出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扩张尽可能地达到其可能性边界。

在现代经济中,无论是实物商品、劳务商品还是金融商品,它们都以货币为核心形成循环或对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业越发达,金融商品种类越丰富,交易越活跃,这一特殊商品所吸引的货币就越多,投机性货币需求在各个微观主体总货币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就越高。因此,在对一个经济体的总体货币需求进行分析和估量时,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初始条件为考察基点,注意其经济金融化过程中金融商品与传统的实物商品、劳务商品之间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总体货币需求规模和结构性因素进行较切合实际的估计,为货币政策的调节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实物商品是由企业提供的,劳务商品是由家庭部门提供的,而金融商品是由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提供的。政府部门提供的政府债券也是金融商品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但鉴于本文的论题因而在后面的分析中将其省略,这样,我们就可以集中考察除政府债券之外的其他金融商品的供给主体――银行、证券、保险业务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二、货币需求理论概述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货币需求量的总和,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主要经济学家对货币的需求都做过自己的研究,如费雪、马歇尔、庇古、凯恩斯、弗里德曼和麦金农。本文简要介绍凯恩斯的流动性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的永久性货币需求理论和麦金农的引入金融深化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对货币有需求,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给人们带来流动性偏好,而利息便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的报酬。他认为人们在得到收入时要进行两次选择,第一次是根据时间偏好确定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即在现在消费还是未来消费之间进行选择;第二次是在储蓄总量确定后,对具体储蓄形式的选择,即流动偏好的选择。他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防御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防御动机都和人们收入有关,收入越多,人们由这两者而持有货币的数量便会增加。而投机动机却和利率成反比,当利率升高时,人们便会把货币投入到资本市场,获取投资利益。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就会降低;反之,当利率降低时,人们担心利率升高会造成其证券价值损失,便会把证券换成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升高。因此货币需求与人们的收入和市场利率之间有如下关系:

M=MI+M2=L1(Y)+L2(r),其中M1为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函数;M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函数。其后的凯恩斯学派在此框架内,对于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作了进一步的扩展。在前人的基础上,凯恩斯不仅将利率的因素引入了货币需求,而且明确了将货币的两大功能结合起来,即交易媒介和贮藏手段。

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的重新表述》著名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模型。这个现代货币数量论模型认为个人的实际货币需求量取决于:持久性收入,它具有高度稳定性,所以该模型所表示的是一个相当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这个比例愈小,则对货币的需求愈大;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它包括货币、债券、股票各种金融资产和各种物质财富(资本品、不动产、耐用消费品等)等各种有形资产的预期报酬率;其他不属于收入方面的因素。弗里德曼认为,以上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就个人实际货币需求来说的,如果去掉Y、W在各单个财富持有者之间分配上的影响,这个货币需求函数也可运用于整个社会。弗里德曼的研究结果表明货币需求主要受实际持久性收入的影响,受利率的影响不明显,货币流通速度随着货币供给量的波动而发生变动。

麦金农认为,靠自身积累的储蓄一投资者,购置实质资本扩充生产,必须将实际现金余额积累到一定规模。这表明,投资倾向将会明显地影响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而且,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同实际产量的增长率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它们也要受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的强烈影响。

在这些经济学家的分析中,主要从宏观方面讨论了经济中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而很少涉及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麦金农在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对货币需求理论方面则做出突出贡献,分析不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所造成货币需求的影响。而现实社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不断丰富,金融业务越来越广泛,金融对人们的经济生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在分析货币需求时,着重考虑金融业务活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接下来,我们来讨论银行、证券、保险业务活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三、我国金融业务活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证券(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和交易都要求一定的货币与之相对应,证券发行规模越大,市场交易越活跃,这类金融商品引致的货币需求就越多。对资本市场与货币需求中间联系的研究,经济学家主要从三条路径对股市状况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一是财富效应,股市上涨,人们收入增加,相应地货币需求也会增加;二是交易余额效应,股市交易越活跃,交易量越大,需要的媒介货币也就越多;三是替代效应,股票价格上涨会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资产结构进行调整,作为非生利资产的货币在人们资产组合中的相对比重将下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货币需求。无论股市行情是好还是坏,财富效应和交易余额效应的货币需求强度总是大于替代效应产生的货币需求强度,正是由于这一点,可以认定:证券市场的状况同货币需求是正相关关系。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由于证券市场不完善,证券法律不健全,证券产品单一,投资证券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投机,因此随着股票交易量的增加,人们的投机欲望和投机行为就会增强,这时货币需求和股市状况主要表现在第二种,即交易余额效应,而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则表现得不太明显。这也说明了现阶段,在我国特定的国情条件下,证券业务活动和货币需求是成正比关系。

保险公司发行保单,保单实际是预防性货币需求的集中化、社会化表现。在一个发达的保险市场环境中,讲信誉、高质量的保险服务会产生理赔支出同保费收入大体相抵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保险公司的利润

将主要来自保单销售资金的运营收益。并且,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保单也同样存在着二级市场,因此,货币需求就会由投保人预防性货币需求和保单转让市场所必需的交易余额需求共同构成。当人们的对将来的不确定增加时,就会产生预防性货币需求,人们为了尽可能防止不确定性的损失,就会产生对保单的需求,保单的需求会促使保险市场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保险市场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好地防范将来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损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持有货币来预防不确定的需求,这样也会就使人们的货币需求减少。另外,保险市场越发达,人们就可以采取投保的方式来弥补由于各种决策行为如投资失误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相应地就可以刺激人们过多的投机行为。因为投机者可以通过投保的方式来把自己损失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投机行为的增加就必然就会提高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就会造成货币需求的增加。通过分析,保险市场的发展和货币需求成反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险市场的发展是由于人们对将来各种不确定性规避行为所促使的,而保险市场的发展同w者规避投机风险的作用,而主要是起到规避将来不确定性的作用,这样保险市场业务活动将会降低中国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从而降低总的货币需求量。

货币需求论文篇(5)

因素变量的选取

根据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一般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以及包括制度性因素在内的其他变量。结合我国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本文从这三类变量中分别选出一些变量因素,建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因素模型。

① 货币需求变量的确定

一般而言,货币需求的建模分析是以货币的交易性需求理论和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交易性需求理论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具有一般交易媒介功能的资产只有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正是它们共同组成M1。另一方面相对于M2,M1更易于受到中央货币当局的控制,并且能够更为准确地得出货币需求的利率效应。考虑到我国当前较低水平的金融发展状况,且M1具有稳定的趋势,于是这里我们选取了M1作为函数估计的因变量。

② 货币需求的规模变量选择

货币需求函数的规模变量用于衡量经济活动中利用货币进行交易的规模,而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认为,现期收入是经济交易量的代表,因此一般将收入看作是规模变量的指标,大多数研究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规模变量加入货币需求函数,本文也是如此。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于是,国内生产总值与货币需求具有同向关系。

③ 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变量选择。

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是指人们为了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其他资产所获得的收益,它一般包含货币自身的收益率、除货币以外其他资产的收益率即货币替代品的收益率。一般而论,货币自身的收益率选取一定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R作为指标,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存在的,对于投资者而言,由于投资渠道的拓宽,影响投资主要因素就是利率与收益率的比较,所以,利率的变化对于投资者是非常敏感的,而货币替代品的收益率一般用预期通货膨胀率Pe来替代,预期通货膨胀率可以用滞后一期的通货膨胀率表示,通货膨胀率则可以根据零售物价水平P计算得出。

因素模型的建立

货币需求函数的建立是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入手,给出总体货币需求函数,本文所建立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是M1/P=f(Y/P,Ir,Pe,u),其中u为相应的随机变量。

因素模型一般都采用对数线性模型,考虑到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金融管制尚未放松,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金融创新明显不足,本文采用局部调整的对数线性模型,以期得到较为稳定的长期货币需求函数。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取对数以体现变量之间百分比的变化关系,得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同时也可以减少模型的异方差性。而对于预期通货膨胀率Pe,由于其值可能为负,则不能取自然对数。因此,经过调整的我国货币需求函数模型的最终形式为:LN(M1/P)=C+C1*LN(Y/P)+C2*LN(Ir)+C3*Pe+%^(其中%^为随机残差项) (1)

货币需求函数季度模型的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

单位根检验

由于如果时间序列数据处于非平稳状态,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偏离,所以在建立模型之前,必须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各个序列的整形阶数检验(ADF检验)结果

以上检验结果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但对序列的一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说明序列的一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这说明虽然序列本身是非平稳,但序列的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协整关系。

回归分析

采用OLS法对上述变量按(1)式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LN(M1/P)=0.879165+1.011596*LN(Y/P)-0.283984 *LN(Ir)+0.020227*Pe

结果显示各个变量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的相一致,并且其大小在经济理论上也解释得通;杜宾瓦森系数D.W. =2.202013,其值在2附近,说明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给定显著性水平5%,回归结果显示整个模型的F值为333.8748,远远大于临界值,表明整个模型估计效果显著;给定显著性水平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为54的临界值为2.021,均小于LN(Y/P)、LN( Ir)、Pe的估计值对应的t统计量的绝对值,说明各个序列变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47799,因此样本拟合较好。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结论

通过前面的数据和归纳总结,在本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①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狭义货币需求量呈正向关系

模型中LN(Y/P)的回归系数为1.011596,在影响LN(M1/P)的几个因素中该系数最大,这说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对我国实际狭义货币需求的贡献量最大,我国实际狭义货币需求量的长期收入弹性显著大于1。所以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中国的收入水平。

②利率与货币需求量呈反向关系

模型中lnIr的回归系数为-0.283984,说明我国利率与货币需求量存在反向关系,符合货币需求理论的推断,因为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的上升,意味着居民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所以他们更愿意增加银行存款,即减少货币持有量,从而导致货币需求量下降。与收入弹性相比,我国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相对较低。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一直注重利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利率作为中央银行调节我国货币需求的金融杠杆作用微乎其微。

③预期通货膨胀率与货币需求量呈正向关系

模型中Pe的回归系数为0.020227,说明预期通货膨胀率与我国货币需求量呈正向关系,与货币需求理论的推测不相符。这是因为在所选的样本期间内,多数年份我国均处于通货紧缩时期,预期通货膨胀率均为负值,与此同时伴随着商品需求的减少,从而货币需求也减少。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推动的通货膨胀明显小于货币的增量需求,使得人们对于通货膨胀并不敏感,于是在一定的通胀预期下,并不会减少货币需求,反而会增加货币需求,从而最终导致预期通货膨胀率与我国货币需求量呈正向变动的关系。

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们存在长期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实际货币需求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利率及通货膨胀率等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些经济变量共同决定了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而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又是货币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在现阶段,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给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可行的。但考虑到影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其他因素,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以增强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①因为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实际研究的结论显示我国目前应该主要以M1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②滞后效应的存在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央银行如果想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必须对经济运行的现状及其走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克服滞后效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自由的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为此,要求提高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决策能力和技术水平。

货币需求论文篇(6)

一、前言

在20世纪初我国经历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时期,而在2007年之后我国经济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从货币视角来看,自从2005年之后我国M1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而另一方面我国的货币需求也在金融市场的重大改革中产生变化。特别是2005年发生的股权改革和汇改改变了一些投机性和交易性货币需求。同时,我国房地产也在这期间进入高增长阶段,房地产在居民财富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这也对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然货币供给增加超过了货币需求的变化产生了近阶段的通货膨胀。因此,对我国最近的货币需求进行研究可为货币供给做参考,也为以后货币政策的制定做铺垫。

2005年我国进行了汇率改革和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不断发展的人民币国际业务也增加国际对人民币的需求,人民币升值不断升值也引入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了投机性货币需求,虽然升值预期在减小但流入资本存量在增加。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危机的延伸和发展,各国延续持续下降的经济现状,而中国保持高速增长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投入。快速发展的我国资本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流入。这些资本增加了投机性货币需求。在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股票市场快速发展使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在增加。同时这也加大了投机性货币需求。国内处于适度通胀期商品价格提高也增加了居民和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房地产市场持续上升增加了居民和企业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

国际货币美元自本世纪初开始的贬值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相对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到2012年6月我国外汇占款余额达到25.6万亿。同时,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预期和GDP增长速度。这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增大(李建伟、余明,2003)。自从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从对美元的8.27上升到2012年5月突破6.3大关。汇率的波动会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等途径影响货币供需。在资本账户管制的国家里,货币需求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和供给的汇率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对大小(Wu,2001)。Arango和Nadiri(1981)发现货币需求依赖于汇率的预期波动和国外的利率。汇率的波动性增加会相应地减少本币的需求。Ahmed和Benkato(1996)把日元预期贬值率加入到日本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发现日元的预期贬值率会减少日元的广义货币需求,即国际货币的替代效应。王国松(2006)把国外的利率和汇率加入到了中国货币需求函数中。他发现对我国广义货币需求影响很大的是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肖卫国和袁威(2011)发现在1991年到2010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效应是造成中国A股动荡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通过货币替代效应和国际资本流动效应会增加长期实际货币余额需求。

股票市场从1992年发行股票68.87亿,总市值为1048.15亿,成交金额为683.04亿到2005年发行股本7629.51亿,总市值为32430亿,成交金额31664亿。而到2010年发行股本33184亿股,总市值26.5万亿,成交金额为54.5万亿。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从1992年的4%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123%,超过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展,而随着投资热情降温,在2010年这一比例达到67%。自从股权分置解决之后,我国股市得到快速发展。

M.Friedman(1988)研究美国股票价格对货币需求效应。他发现,1961到1986年股价的资产组合效应较小。对M2来说,交易效应不明显,而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而长期来看,股价升高对M2的财富效应小于替代效应。S.B.Carpenter和J. Lange(2002)对美国1995-2002年季度数据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加大股市波动性会增加平衡阶段的M2需求。短期动态结果是股市预期收益增加会降低M2的增长速度。谢富春,戴春平(2000)发现我国股市市值与货币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姜波克(2003)发现证券市场真实收益率的期望值和方差与货币需求的实际余额呈正相关。肖卫国(2011)通过封闭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研究表明我国货币需求实际余额都与股票收益率有长期替代关系。

迅速发展的房地产对中国居民消费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产生巨大的影响,促使居民生活压力增大,加重居民和企业生活和生产成本。自从1998年中国开始居民住房改革,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地产销售额从1998年的0.2万亿上升到2011年5.9万亿元。在这期间销售额增长27.6倍,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程度,是中国近十几年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房地产占居民和企业财富里的比重加大,甚至成为我国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财富的重要部分房地产也大大增加了居民和企业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和交易性需求,这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本质影响。Tobin和Golub(1998)从资产配置角度研究了房地产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Greiber,Setzer和Bundesbank(2007)对比分析了美国和欧洲房地产价格和货币需求的关系,得出结论是通过资产通胀和信贷会增加货币需求。Sousa(2010)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欧洲的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资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朱英姿(2011)分析了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对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冲击。谈正达等(2011)分析了资产价格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他发现房地产价格对长期货币需求有显著的替代效应。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和深化,我国汇率调整、房地产总量不断增加、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商品价格不断市场化,居民和企业对货币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股改和汇改后的开放经济环境下对我国货币需求进行实证研究有深刻的意义。

总的来看,对我国货币需求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没有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研究我国开放经济下金融市场改革之后的货币需求。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资本市场逐步市场化和自由化,同时人民币汇率逐渐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房地产短期内都对我国的货币需求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从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等角度对2005年第三季度金融市场重大改革之后的货币需求进行研究。

二、 模型

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将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定为以下形式:

……(1)

其中,M/P表示我国实际货币需求;y代表我国居民收入;s表示我国A股股票市场季度收益率,用沪深300的收益率来代替;cpi为我国季度通胀率;i表示我国存款利率,代表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e表示人民币汇率变动率;f表示商品房销售额。为了消除异方差,对M2、GDP和房地产销售额进行对数处理。有上述推导,得出本论文的半对数模型:

……(2)

本文采取对我国股权改革和汇改之后的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经过改革后,我国接近开放经济市场条件,这也使得我国居民的财富结构和机会成本产生了改变。而从2005年以来我国股市规模大幅度增加、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以及房地产销售额也迅速增加,这些影响了居民对货币的需求。综上考虑,本文选取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2年第二季度的数据位样本,研究在重大金融市场改革后我国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对货币的需求。

随着金融深化和发展,M1不再能反映我国经济的货币需求(万晓莉,霍德明,2010;肖卫国,袁威2011)。2007年开始M1不再是央行控制总量目标。因此,选取M2作为名义的货币需求总量。用M2除以CPI得到本文模型里的实际货币余额。而作为收入的gdp也是用名义GDP除以CPI得到的。把股票的收益率作为货币替代的机会成本来看待。采用沪深300指数的季度数据来计算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对房地产的数据由于全国房地产价格的协调不统一,本文采用我国每个季度的商品房销售额来代表我国房地产市场作为货币替代的需求。用月度环比CPI计算出季度的商品价格波动指数来代表商品的收益率。而资本的机会成本用利率来表示。我国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利率r采用7天同业拆借利率来替代。用每3个月的交易量为权数加权计算出季度利率数据。e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e上升代表人民币升值。本文采用股改和汇改之后的时间段来研究我国货币需求的变化和最新走势。数据选取2005年第三季度到2012年第2季度。数据均来自锐思数据库。

三、货币需求的实证部分

由于规模变量实际M2、实际GDP和商品房销售额都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对用X-12加法进行季节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季节调整后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下表:

从图中看出,房地产销售额的对数是逐渐升高的,而在2009年增幅达到最大,之后趋于稳定。货币需求M2/CPI也逐渐增加,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增长的速度提高了。实际GDP的对数也是在经过2008年的短暂停滞后,持续上升。除了08年第一季度以外,商品的价格基本稳定。而人民币在2005年之后持续升值。经过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升值幅度和速度大大降低。利率伴随着中国经济和股市经历了一次N字型走势。在2008年底达到最低,而在2011年又回到最高点。我国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区域稳态状态,由2006-2007年的高收益逐步向无风险利率回归。

通过格兰杰检验得出,人民币汇率、股票市场、GDP、利率和房地产都和M2有因果关系。这也得到大多数学者的验证。

考虑到6个变量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会导致货币需求函数的内生问题。国外资金不仅通过汇率升值,而且通过投资来增加收益。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另一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这必然产生内生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本文采用向量组回归(VAR)模型进行分析。

各个变量对实际货币需求的长期关系由软件进行协整检验。

从上式看,实际GDP和实际M2之间存在负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的弹性是-1.43,表明我国实际GDP上升1%会减少货币需求1.4%。这可能是体现在我国货币替代上。我国正处于收入上升期,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开始从存款转向其他金融资产。而最近几年股市的挣钱效应使得许多存款转入股市,同时一部分家庭购买房产也使用了一大部分存款。商品的价格与实际货币需求呈正比,他们之间的弹性为0.11,可以看出商品的实际价格对货币需求影响较小。作为资本机会成本的利率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弹性是2.55,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利率没完全市场化的时候,利率还是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利率上升,提高了资本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存款和贷款的吸引力。增加了消费的成本,导致消费减少。这一部分资本从股市、国外和楼市变为存款储存起来。股市、房地产汇率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弹性分别是-0.123和-0.07。这说明股票和房地产作为货币替代品对货币需求有直接的影响,而比重是作为居民易接受的股票更重些。房地产作为大宗商品投资只是影响到能够消费起的居民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而对暂时没能力消费的居民来说,由房地产产生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占比较少。人民币汇率对实际货币需求有正的相关行,弹性为0.019。

基于实际货币需求的VAR滞后阶数统计信息如表4。因此,本文选择2阶VAR模型。

5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0.98以上。本模型拟合效果非常好。AIC、SC较好。短期内,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的是人民币汇率,其次是股票市场,之后是房地产市场,然后依次是商品市场、利率和实际GDP。实际货币需求受到上期影响弹性为1.38。这表现为随着居民和企业收入提高、资本市场开放和金融产品等投资渠道增加,其货币需求增加。而第二期这种影响就减弱很多了,但影响变为负相关。即第二期开始实际货币需求对自身有个修复作用。说明货币需求自身的惯性只能持续一个季度,在下期这种内在的惯性就消失了。短期的实际GDP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较小。二者的弹性在0.013左右。即居民和企业收入增加会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根据长期协整关系式来看,长期实际GDP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负的。这是因为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改革期。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国际金融账户在逐步开放,出现众多金融理财产品使得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金融资产从大量持有货币存款和现金转移到股票、债券、外汇和房地产等货币替代品。这些金融资产也逐步替代货币成为居民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短期内,房地产对实际货币需求影响低于股票和外汇的影响,但大于商品、利率和实际GDP的影响。这个现象表明我国房地产最近几年的发展迅速且房价的上升使得我国居民货币需求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股票市场收益提高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短期看,是前一个季度带来的主要是替代效应,而滞后2期的主要为财富效应。即股票市场上升后股市出现挣钱效应,许多居民将会增加股票的投资份额而减少其他货币需求,这时多体现了替代效应。而第二期开始投资者在股市上挣的钱以及对未来的预期,投资者会产生以后的财富预期。当预期自己财富增加后,投资者会增加自己的货币需求。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增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而自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累计到达近30%,因此,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度在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之后,外国资本流入中国的速度和力度也会下降。最近已经出现中国资本账户出现负增长。从上式看出,人民币升值会对之后第一期产生巨大的货币需求国际资本流动效应,而同时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性比较小,使得人民币的国家风险和投资风险小,因此流入我国的国际资本比较多,增加了我国货币需求。而在第二期人民币汇率会对我国货币需求产生货币替代效应。即人民币升值会出现短暂的货币需求增加之后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和王国松等(2006)研究的结论相似。

实际货币需求受自身影响从第2期开始逐渐下降。到了第10期,自身影响只占40%。这说明其他因素是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比较大。实际GDP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在第5期之后逐步体现出来,达到10%。而在第10期房地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则达到了30%,这是2005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影响货币需求最大的因素。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变的比较小。商品的通胀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只和实际GDP相似。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小于收入和通胀率。这出乎研究的预期。股市对货币的替代效应减小主要原因是经历过2006到2007年的高收益牛市后,又经历2008年以及之后的熊皮市,使得股市的赚钱效应没有延续性。而资金流入股市只是短期行为,没能形成持续地不断注入的模式。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就变的比较小了。而同时人民币汇率和股市对货币的影响相似。

四、实证结果分析

长期看,实际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反比,而短期二者是呈正比。即我国收入增加会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但长期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调整期。而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许多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得居民的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凸显出弊端。居民的部分货币资产转化为股票、房地产和外国货币等金融资产,这使得实际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反比。长期看,房地产对货币需求的作用是负作用。即房价上升会减少居民的货币需求,即体现出房地产的替代效应。但替代弹性系数不是太高。而在短期内,房地产也降低货币需求。利率在长短期都是对货币需求有正的影响。在研究期间,我国负利率时间比较长,因此,利率的提高会增加货币的吸引力,从而增加货币持有量。从方差分解来看,房地产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占比最大。这也体现了我国2005年之后房地产在居民消费和金融资产的地位和影响。而解决房地产对我国居民货币需求的方法可借鉴国外解决高房价的决策,即使用限制房租来间接限制房价过快上升。房价上升幅度减小且居民对房地产的投资减少会降低房产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股票市场对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影响是负的,而短期内有正的作用。短期内,股票市场的赚钱效应产生财富效应会增加居民和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需求。而长期来看,股市的替代效应大于财富效应。这也和M.Friedman(1988)年研究美国股市对货币需求的结论一致。即在短期内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而长期来看,股价升高对货币需求的财富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较小的弹性系数反映出股票作为货币替代的效果不是太好。当期我国居民主要还是以预防性货币需求为主。人民币汇率弹性系数为正。这表明人民币升值会增加长期实际货币需求,证明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货币替代效应和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和易行健(2006)、万晓利等(2010)结论不同,和肖卫国等(2011)相似。短期,人民币汇率对货币需求的结构冲击在前3个月为正,之后在6个月转为负。这显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通过影响人民币预期来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根据汇率的传导理论,人民币汇率不升值会导致国内产生通货膨胀。在人民币低估时,通货膨胀和名义汇率的上升均可实现实际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对降低我国通货膨胀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五、结论

从我国资产结构转变出发,用房地产销售额、股票收益率和人民币汇率等来研究在股改和汇改后我国长短期的货币需求函数。通过研究发现,从长期看我国利率、收入是货币需求最重要的原因,股票市场和商品价格是其次,之后房地产和汇率影响较小。但短期内,汇率、通胀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对我国股改和汇改后的7年影响较大,特别是汇率对我国货币需求的短期巨大冲击。自从人民币汇率开始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后,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和货币替代效应明显。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剧增,国际资本加速流入我国。这使我国外汇占款急剧增加,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需求。而在研究期间,我国经历的利率波动比较小,同时实际GDP比较稳定,因此,二者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改和汇改的冲击效应逐渐变小,我国货币需求会趋向于稳定的长期需求状态。

房地产市场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在2005年之后得到充分体现。解决高房价以及房产对货币需求可用的方法是借鉴国外的限制房租来间接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而我国治理经济主要用数量型工具,而价格型工具较少使用。人民币升值通过替代效应和国际资本流动效应增加实际货币需求。短期人民币升值会增加货币需求,而长期会减少货币需求。在短期内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而长期来看,股价升高对货币需求的财富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较小的弹性系数反映出股票作为货币替代的效果不是太好。

综上所述,本文的政策指导意义很明显:央行在短期内制定货币政策时应注重汇率、房地产和股市的变动,而长期多重视利率和实际收入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hmed Al-Mutawa A.F,O.M.,Benkato,1996,“On currency substitution and money demand instability”,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5,pp.321-334

[2] Arango S,M. I. Nadiri ,1981,“Demand for money in open economies”,Journal of Moneytary Economics ,Vol 7,pp.69-83

[3] Friedman,M.“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96(2),PP.221-245.

[4] Greiber C,R. Setzer, and K. D. Bundesban,2007,“Money and Housing:Evidence for the Euro Area and the US”,Deutsche Bundesbank ,Research Centre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1:Economic Studies.

[5] Mehrotra.A.N.“Demand for Money in Transi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Disinflation"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08,14(1),PP.36-47.

[6]Sousa,R. M.,2010,“Housing Weslth,Financial wealth,Money Demand and Policy Rule:Evidence from the Euro Area”,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1(1),pp88-105.

[7] Y.Wu,“Exchange rates,stock prices,and money markets:evidence from Singapore”.2001,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2,pp 445-458

[8] Zuo,H.and S.Y. Park,“Money Demand in China and Time—varying Cointegration”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22(3),PP.330-343

[9]姜波克和陈华:证券市场和货币需求:一个新货币需求函数的探讨[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1期。

[10]谈正达,范叙春,胡海鸥: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和我国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J],《投资研究》2011年第10期。

[11]王国松,杨杨:国际资本流动下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第10期。

[12]王永中:收入不确定、股票市场与中国居民后壁需求[J],《世界经济》2009年第1期。

[13]伍戈:中国的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J],《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14]肖卫国,袁威:股票市场、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需求[J],《金融研究》2011年第4期。

货币需求论文篇(7)

关键词:股票市场;货币需求;脉冲响应函数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等各种经济活动需要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为满足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必须保留的货币量就是货币需求量。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本质上是通过研究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确定货币需求函数,从而调整货币需求行为以适应改变了的货币供给、实现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然而,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没有对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足够重视。

关于股市和货币需求的关系,M. Friedman(1988)指出了股票市场影响货币需求的途径和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交易效应会增加货币需求,替代效应则会减少货币需求。然而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综合作用是正向还是负向,无法从理论上确定,只能通过实际数据来验证。对于中国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股票价格的上涨会使货币流动性有所增强。国内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多数研究者得出货币需求与股票市场发展正相关的结论(谢富春和戴春平,2000;王志强和段渝,2000;石建民,2001;高莉和樊卫东,2001;姜波克和陈华,2003等)。而易行健(2004)对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估计,结果发现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扩张减少了对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需求。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脉冲响应函数(IRF)来验证我国股市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一、变量的选择

根据基本的货币需求研究框架:Md=f(P,Y,R),货币需求的影响变量主要由规模变量Y、机会成本变量R两种类型的变量构成,并通过物价P区分变量名义值与实际值的影响。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规模变量,选择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R)和预期通货膨胀率(πe)作为机会成本变量。其中,πe可以认为是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由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计算得到。由于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是基于货币总量的分析,因此本文在货币层次上选择狭义货币M1余额和广义货币M2余额。股票市场的代表变量包括综合指数、成交量和股市市值等,本文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总市值(SV)作为股票市场的代表变量,考察其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在数据处理上,通过CPI将GDP,SV,M1和M2调整为实际值,R仍使用名义值。由于GDP的数据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因此采用移动平均法对其进行调整,去除数据季节性波动的趋势。以往对我国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多直接采用滞后1期的通货膨胀率代表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但滞后1期的通货膨胀率很难包含对未来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期的所有信息。肖争艳、陈彦斌的研究发现,我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是近似的理性预期,且由实际通货膨胀率决定。因此,本文通过CPI计算通货膨胀率π,并考虑以下自回归模型:πt=δ0+δ1πt-1+δ2πt-2+…+μt(1)

用πte=Eπt和(1)式的估计系数来估计预期通货膨胀率。由AIC和SC准测,(1)式的最优滞后阶数为4,计算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可以视为近似的理性预期值。本文的样本范围为1996年第一季度到2006年第四季度,所有数据均为季度数据。M1、M2、GDP、CPI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各期,R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97年―2006年,SV的数据主要来源于RESET金融研究数据平台。

二、用脉冲响应函数(IRF)检验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为了考察我国股市在更长时期内影响货币需求的动态过程,本文分别将M1、M2余额的自然对数序列与GDP,R,πe,SV的自然对数序列视作内生变量系统,构造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而计算货币需求的脉冲响应函数(IRF)。

1.模型设定

将Mt,GDPt,Rt,πet,SVt,的自然对数序列视作一个五元系统的向量,记为∏t=(LMt,LGDPt,LRt,Lπet,LSCt)′

,则这个向量自回归系统(VAR)可以写作:

∏t=A+B(L)∏t-1+utut~iiD(0,Ω)(2)

其中,A是由常数组成的5维列向量,B是由参数系数组成的5维方阵,L为滞后算子,μt是由回归残差组成的5维随机列向量。根据最优线性预测的思想,VAR系统将随机扰动项看作是系统分量新的信息对最优线性预测的冲击,并由此计算脉冲响应函数,衡量来自新信息的冲击对各分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

式(2)VAR的模型可以通过矩阵变换改写成一个VAR(1)模型,进而写成一个无限阶的向量移动平均模型VAR(∞):

∏t=C+ut+φ(1)ut-1+φ(2)ut-2+∏t-1+…+C+∑∞i=0φ(i))ut-i

其中,φ(0)=I,参数系数矩阵φi中的元素φks(i),(i=0,1,2,3,…)

为脉冲响应函数,②它衡量了第s个分量的新的信息(随机扰动)在某一时期变化1个单位,i个周期后,第k个分量的变化量,即:

φks(i)=Δ∏k t-iΔust=∏k t-iust,(i=0,1,2,3…)

在5维向量(LMt,LGDPt,LRt,Lπet,LSVt)组成的内生系统中,考察股市新信息冲击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过程和路径,所要计算的脉冲响应函数是φi中的元素φ15(i)。它描述了股市市值在某一时期的新信息冲击对于未来i期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轨迹。

2.计算货币需求的脉冲响应函数(IRF)和货币需求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将向量LMt,LGDPt,LEt,Lπet,LSVt视作五元的内生变量系数,建立VAR模型,通过计算似然比(LR)统计量确定包含LM1的VAR模型和包含LM2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分别为滞后2期和滞后4期。

在VAR系统的基础上计算货币余额对股市市值的脉冲响应函数,图1和图2描述了LM1和LM2对来自股市市值一个标准差新信息在未来10期的响应(两侧虚线为脉冲响应函数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可以看出,LM1对来自股市市值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扰动到第2期出现正效应,然后逐渐减小到第5期出现负的效应,8个季度之后,响应值基本稳定在-0104左右。LM2对来自股市市值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扰动从第2期开始具有负的效应,这一效应逐渐增加,到第4期达到-0103左右,随后逐渐减小并于第9期时趋近于零,这一过程说明LM2对股市市值的脉冲响应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

图1 LM1对股市市值一个标准差新信息的响应

图2 LM2对股市市值一个标准差新信息的响应

表1 货币需求预测均方误差的方差分解

时期

LM1预测均方误差的方差分解LM2预测均方误差的方差分解

标准差LM1LGDPLRLπeLSV标准差LM2LGDPLRLπeLSV

10.013100.0100000.0061000000

20.01694.160.7203.411.740.00991.630.476.730.870.3

30.01990.153.222.512.761.350.01187.232.316.820.65

3.00

40.02088.165.942.302.451.170.01484.422.926.110.625.95

50.02286.247.263.152.181.180.01582.214.365.781.16.58

60.02464.677.893.81.91.770.01780.93.755.852.347.21

70.02682.747.765.021.642.840.01979.613.726.133.65

6.9

80.02781.167.206.001.474.120.02179.206.136.114.595.99

注:标准差数据为原值,其余数据为百分比数据

分量新信息的冲击会造成应用VAR系统进行预测的误差,通过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能够考察各分量新信息的冲击对每个分量预测方差的贡献,进而作为判断各分量相对重要性的依据。表1给出了LM1和LM2的预测误差在2年时期内的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LM1和LM2自身新信息的冲击对预测误差的贡献度在8个时期后仍维持在80%左右,是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原因。股市市值新息对LM1预测方差的贡献在7期以后开始增加,但所占比重很小,相对于股票市场,GDP和R的新息对LM1预测方差的贡献更大一些。股市市值新息对LM2预测方差的贡献比对LM1预测方差的贡献显著,在第7期达到最大的712%,但随后开始减少,这同脉冲响应函数中LM2对股市新息冲击的响应在一年半以后减弱的情况相对应,说明LM2对股市新息冲击的响应不具有持续性。

三、结论政策与建议

1.主要研究结论

从股票市场冲击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动态过程来看,股票市场的一次随机冲击在开始会产生正的M1需求效应,但随时期延长而转化为负效应,且效应具有持续性;股市的一次随机冲击对M2需求的影响则始终体现为负效应,效应具有一定时滞,但并不具有持续性。可以看出,股市波动虽然在短期内对M1和M2需求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但随时期延长则都体现为替代效应。

2.建议

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应考虑股票市场影响。由于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更主要的体现为替代效应,因此忽视股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实施货币供应,可能导致高通货膨胀,并进一步助长股市泡沫,最终导致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实现。因此,人民银行在调节货币供应时应考虑股市的影响,尤其要避免经济陷入股市泡沫与高通涨的恶性循环。

现阶段股市对货币需求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还比较小,因此货币政策制定应适当关注而不是盯住股票市场波动和资产价格变化,重点应加强对股票市场影响货币需求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强化人民银行应用多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的能力,抑制股市波动对货币政策实施过程的冲击。

参考文献:

[1]张笑兵.中国股市市值对货币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9).

[2]M Friedman.Money and the Stock Market [J ]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8,96 (2).

[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完善[J].金融研究,2002,(4).

[4]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0,(9).

[5]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J].经济研究,2002,(3).

[6]段进,曾令华,朱静平.我国股市与货币需求的相互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1).

[7]冀远,周小川.希望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N].证券日报,2007-12-121.

[8]肖争艳,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金融研究,2004,(11).

[9]Engle RF,Granger CWJ. Co - 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 estimation , and testing [J ] , E2conometrica ,1987, (5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