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2 17:40:42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1)

【正文】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队伍建设的核心。没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就不会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也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当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重视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业务培养,而对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不够。师资队伍建设中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会更重,要求会更高。这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特殊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在科技文化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应当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较高修养,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这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要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承担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对教师工作这一特殊职业的形象描述。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甚至兴趣爱好的教育和影响。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分析,这种由“向师性”、“模仿性”带来的感受,往往甚于其他社会因素可能产生的感受。教师人格的力量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甚至终生的影响。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秀的好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中的表率和楷模。反之,如果教师思想品德上存在突出的缺陷,则会给学生以很坏的影响。所谓“误人子弟”,不仅是指传授知识的错误或陈旧,更严重的是使纯洁的青年学生在品德、作风养成过程中被误导和玷污。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而且也间接影响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历来有重视教师思想道德的传统。古人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这说明,虽满腹经纶,但道德低下,就不配成为教师。身为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而且思想要先进,道德要高尚。

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长期以来在比较清苦的条件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呕心沥血、克尽职守,以高尚的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实践证明,我国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平是较高的。但是,也应看到,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在教师队伍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教师淡漠政治,忘掉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不能很好地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个别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膨胀,对青年学生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品行不端甚至恶劣,在学生中和社会上造成了很坏影响,这对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艰巨历史使命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思想建设方面,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全社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群体,理应成为学习、宣传、运用邓小平理论的模范和主力。在学习上,应当学习得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得更正确、更透彻;在宣传上,不仅应当以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且应当向社会作广泛的宣传;在运用上,要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对高校教师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教学中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而不能具有随意性。我们必须坚持“学术有自由,教学有原则”,在学术研究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探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教学上,必须坚持按照国家的要求,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决不能允许不加批判地让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入课堂,决不能允许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来毒害学生。当前在思想理论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非常激烈,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武装、颠覆破坏和经济制裁不能压服我们的情况下,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识领域的腐蚀渗透中。因此,无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的高校教师,都必须自觉地把捍卫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应有的职责。目前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认识不够明确,普遍的倾向是认为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是“两课”教师和常务工作部门的事,与业务课教师无关。这种认识上的差距说明了教师的思想建设不到位,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

其次,在道德建设方面,对高校教师同样应有更高的要求。第一,高校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牢固树立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信念。其二,高校教师应有优良的社会公德。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身教重于言教”的客观要求,决定了他应当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把人类创造的优秀精神文明一代一代相传并获得发展。其三,作为高校教师,还要有优秀的科学道德和精神,应该把勤奋好学、严谨求实、崇尚真理、开拓进取的精神作为高校教师科学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种优秀的治学精神和科学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是培养年轻一代所必不可少的。

三、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在新形势下,发扬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发扬我国教师队伍的优秀作风,不断探索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

首先,应对教师的思想建设实事求是地提出较高的要求,并且在学习培训、进修提高、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工作考核等方面具体落实,真正和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挂起钩来。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只要有科学技术知识而不管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人都可以担负教学工作的。教学工作决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而神圣,正在于他是国家、民族先进思想和科学真理的代表和传播者。在我们国家,如果不以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教育学生,就不能担负起培养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人才的重任:如果坚持并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就是对国家的破坏,对人民的犯罪。

其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当前,青年教师正日益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主要力量。由于年龄相近、接触多,他们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应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切实关心青年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力给他们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要从“育人”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行为规范、道德境界的较高要求。大力提倡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激发他们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道德建设要靠学习、宣传、讨论,开展多种活动,如组织师德建设学习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选择德才兼优、有威望的老教师举办讲座等方式,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形成一种自觉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道德风尚。道德建设也要靠社会实践、社会舆论和典型榜样的力量。应当通过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挂职锻炼等方式,在接近工农兵和先进单位的实践中受到教育;应当通过大力宣传社会的和本校的先进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同时批评那些坏人坏事,指出不良行为倾向,分清是非、抵制错误,还可发挥一些治学严谨、品行优秀的老教师的作用,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在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误区;对策

TalkabouttheErroneouszoneandCountermeasureofFamilyEducationontheAdolescent’sIdeologicalConstruction

Maj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uthor:PanliDirector:Zhaoxiqun

AbstractFamilyeducationisthekeytoimproveandenhancetheadolescent’sideologicalconstruction.Nowdays,familyeducationexistssomeerroneouszone,suchasemphasizingmineralconcern,body,intellectualeducation,dictation,andneglectingmindconcern,psychicconcern,moraleducation,democracyandsoon..Thiseducationideaconstraintheadolescent’sindependentpersonalityandinnovativespirit,posingnegativeeffectontheadolescent’sideologicalconstruction.analyzingthecauseofthesenegativementionedaboveandseekingthecountermeasuresarehelpfultoenhancingandimprovingthebadsituationhappenedinfamilyeducation.

KeywordsFamilyeducation;Adolescent’sideologicalconstruction;erroneouszone;countermeasure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

简称《意见》)颁发以来,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的未成年思想

道德建设,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

作用,因此,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使其走出误区,发挥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1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

1.1先导性

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在任何教育文化教育模式中,家庭总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1]迄今为止“在任何社会,家庭总是最早,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父母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具有先导性。一般说来,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哺乳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到6岁是学龄前期,亦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近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6岁以前的大脑发育很快,并渐趋成熟,是接受早期教育、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而且人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如果错过最佳发展期,潜能就会泯灭。研究证明,孩子智力的发展可能遵循着一条递减的法则:假如一个孩子生下来的素质优秀,他的天赋可以打100分的话,如果出生以后就进行教育,他就可以发展成为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哪怕是非常出色的教育,也只能发展成为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那就只能成为30分或20分能力的人。[2]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人的智力发展是否这样绝对,难以争论,但是,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应该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1.2连续性

家庭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一个人自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无时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随时随地地教育和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都将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谈吐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将伴随着人的一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些教育家又将父母称为终身教师,将家庭教育称为终身教育。

1.3感染性

情感的感染性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够引起别人同样的情感或者与此相联系的情感。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更为强烈,且具有持久性、深刻性的特点。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的一切都会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获得他们最初的生活经验、初步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的社会道德评价,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语言和智力,逐步形成习惯,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家庭生活条件的好坏以及成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好恶取舍等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1.4型塑性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从“人之初”的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比如,孩子在入园、入学乃至走向社会时,都明显地反映出不同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对孩子起着初步的“型塑”作用。如果家庭教育水平高,孩子在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就好,老师在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时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要投入更大的力量予以补偿和矫正。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3)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政治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农业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在新的形式下,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1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政治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前提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助长了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诱发追名逐利,投机钻营等不正之风[2-3]。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对收入水平不高的农业科研单位的部分专业技术人员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如何平衡等思想道德观念上感到困惑,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漠视政治思想学习,没有明确正确的人生观,没有良好的政治观作为精神支柱,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和“实用化”,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无视单位的实际。因此,在重视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

2对策

2.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是单位党组织和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结合本单位科研工作的特点,结合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特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当前的思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得以体现。并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定期开展有效且有突破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每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坚信,如果放弃了爱国主义旗帜,丢掉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农业科研事业就将停滞不前,也无法为“三农”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2.2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思想观念

在新的形势下,还需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即要用现代化的、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一切外来的思想、道德及体制,审视现代西方文明;要破除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管理社会的先进方式和手段;要克服自大、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要破除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因循守旧,凭老常规、老办法办事的经验主义,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2.3以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为中心任务,抓好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二是要围绕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为之服务的社会群体。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农业科研单位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把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作为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渗透到农业科研事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从而增强全院科技兴院、“服务三农”的决心。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加强交流。针对农业科研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在生活、文化、价值观、思想方面的新情况和出现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其思想状况适当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及时地把握其思想动态,及时了解他们在不同状况下的想法和需求,对症下药,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2.4抓好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基础道德建设

社会公德建设要从弘扬正气、荡涤歪气邪气入手,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职业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职业道德在整个道德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其比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更能集中反映出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而应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引导其树立职业意识、乐业意识、助业意识,以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风尚。此外,还应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从尊敬父母、勤劳致富抓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风尚。

3参考文献

[1]赵峰,项清焕.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才培养[J].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3):64-67.

[2]王四炯.人才资源开发中亟待加强思想道德建设[J].人力资源开发,2005(2):18-19.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4)

【关键词】法治;德治;思想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治理国家手段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二者均不可偏废。在社会实践中,很多问题,通过“法治”不能解决或不能很完善地解决,这就需要政治家、理论家、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努力,为以德治国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但随着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重物质利益,轻道德追求;重现实眼前利益,轻理想和长远利益;社会生活中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本文就德治与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作些探讨。

所谓道德,它是社会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德治国的关键是国家有什么样的“德”,拿什么样的“德”去治理国家。

以德治国在中国传统的治国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悠久文明历史的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贫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些显示了古代的“德治”思想。在西方的政治哲学中也有丰富的“德治”思想,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而且以德治理论为中心。古代“德治”在思想内涵上,就是以民为本。去私任公,爱利民众是古代德治基本的判断标准。因此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

以德治国就是以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道德去治国,借助于道德的力量来维护我们的社会,来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那么我认为以德治国首先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来要求和教育我们的干部,同时要以社会主义道德来教育人民、教育和培养我们的青年,加强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根据以德治国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为他人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样的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在共同理想的前提下,允许多种道德规范并存,既体现新时期道德的先进性,也保证了道德建设的广泛性。譬如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以及先公后私;有奉献才有索取,同时也要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提倡尊重人,关心人,扶危济贫;反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思想道德建设的阶段性与层次性相结合。要实现“德治”,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就不能教条式、僵化地进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必须针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时代要求,各种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习俗,不同的道德水平,实施道德教育。对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提出不同的内容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有利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理论研究,夯实其理论基础,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清新形势,把握新动向、研究新问题。当前科技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WTO,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给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利弊,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吸收西方现代化社会的文明成果和道德规范,大胆学习和借鉴,丰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去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机制、评判标准与思想道德环境建设相结合。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又对社会历史产生巨大影响,譬如培养 “四有”公民,这就是一个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评价标准;同志对党员领导干部要求的 “五个加强”也是我们道德行为规范的标准;在考核领导干部“德”、“能”、“勤”、“绩”把“德”放在首位,评价一个公民也把道德品质放在首位,这些道德规范能起到激励和约束每一个群众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从党的历史经验来看,凡是加强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好,党内外的风气就好;凡是削弱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们的精神面貌就不好,党内外就歪风盛行。邓小平同志曾在六・波后告诫全党: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特别是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恩格斯指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要采用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树立榜样,典型示范,帮助后进,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注重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身教重于言教等原则,促进大众道德的转化,提升道德境界,规范道德行为。但应该注意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取代思想道德建设,因为思想道德建设又有其特殊性。不能强求于大众必须怎么做,只能在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前提下,人们应该怎么做?不这么做的坏处在哪里?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有效结合,有利于德治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冯俊文.“以德治国”就是以代表最先进文化的道德去治国[J].高校理论战线,2001(3).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5)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现状

高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整体是健康向上的。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迅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灵魂,造成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如此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列举了四项道德底线危机主流和教育的三个方面缺失现象,反映了我国伦理规范和道德关系的薄弱。

1.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危机的表现

(1)传统道德伦理教育难以入心。愿做时代的“潮人”不愿做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继承人”,传统道德伦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好像离他们的时代很遥远,不能打动他们的心。

(2)公德意识淡化。在现实社会和集体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不文明现象直指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淡化,让人感到有些高学历的大学生做人及做事的起码原则出现低素质的结果。

(3)“自我为中心”,没有感恩情怀。他们思量利用身边的人和集体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很少考虑自己如何为有恩于己的人和集体给予回报,缺乏亲情精神与恩情精神的两大人生支柱。

(4)“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部分大学生们不顾“道义”和“道德”的约束,不择手段追求“利益”“利”成为社会重要价值标准,出现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争名夺利的现象。

2.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现象

(1)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育方法的设计上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形式单一,使学生处在我说你听的单纯“灌输式”说教的被动地位,忽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共同参与性,很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3)师德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反面性。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热情不高,缺乏职业良心,师德弱化,反面性的“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在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时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与高校大环境背景下的因素

社会中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尚未完善;社会上渗透着很多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的丑恶现象侵袭大学生的头脑。高校道德教育与政治高度的结合,被时事教育、政治教育所取代,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整日受日常繁杂事务束缚,以行政管理行为的道德教育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与自身视角下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道德文明教育的起点,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倍受宠爱与溺爱,对品德塑造甚少;大学生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中基本脱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化的错误倾向,注重道德主义转向“实惠主义”;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现象,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三、创新与完善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1.要充分体现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传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规范的国家,我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精髓应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墨家、道家伦理思想以及其他各派思想家提出的伦理规范和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体系要继承并运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心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义、忠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诠释着做人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公德责任,既能促使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途径。

2.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虽然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尊重需要,因此本人认为道德并不从属于政治,高校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不能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完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两课”学科体系,发挥思想道德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认真实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道德热点与焦点丰富道德教学内容,避免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引起学生的兴致,体现德育课程意义,就能使思想道德教学效果要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地向前发展。

3.以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辅助思想道德建设

在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心理问题的道德倾向化,创造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法制教育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证,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法制教育课程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懂得道德既受法律的严格约束,又有法律的及时保护,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道德观念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道德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可以不断牢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5.全校共同营造、重视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环境

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全员德育意识,思想道德建设不只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学校从事行政与教学的每一位领导与老师都应在课堂与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全校上下要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将道德教育转化为规章制度,通过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自律作用,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营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气息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如果说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统一,创新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化实践的道德功能建设;多方面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亲身实践体验的一切条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发展。

6.政工队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线工作者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完成高校培养人才任务,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一支重要队伍。德育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理论,政工队伍则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中从学生中身边的小事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生的品德是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最直接和最泛的渠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策略的具体实施者;政工队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决定“隐性课程”的效果,这就要求德育的一线工作者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讲究师德,政工队伍的道德情操高尚、正直无私,无需歌功颂德,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他们在道德上效仿的楷模。

四、结论

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同社会和家庭共建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统一体,获得真实的道德身心体验,使思想道德教育带动其他社会群体收获更多的成效,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持之以恒的细致工作,我们只有立足现实,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状况的现实特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成果最终是以毕业后参与到社会之中、承担公民义务的质量来衡量的;真正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无处不在的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提升自已的品格。

参考文献:

[1]曲建武.识读大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 思想道德教育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核心问题,而加强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这一核心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滞后,致使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建立专门农村道德教育机构,深化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主力军。

一、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立论基础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规范和道德准则,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人翁地位,这就要求不断加强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1.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推动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人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农村生产力能否得到进一步解放,农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优越性,还取决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可以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其不断摆脱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等传统思想定式的束缚,具备现代新型农民意识,从而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道德及信仰教育,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氛围和伦理秩序的社会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不仅追求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的宽裕,还要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乡风文明、充满活力的新风尚,这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推进。广大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把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放在新农村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具有当代新风貌的新型农民,才能促使农村文明新风尚的树立,最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3.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农民文明生活方式的客观需要。马克思在阐述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的生活的基础性作用时,指出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2]P24。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视,对农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缺乏必要的培养和引导,受农村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社会旧道德、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的消极影响,广大农村低俗生活方式的死灰复燃,黄、赌、毒现象沉渣泛起,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令人担忧。这些封建腐朽的农村群体活动和低俗生活方式侵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损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安定秩序。因此,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关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逐步进入到改革深水区和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必然会引起农民思想道德状况新的变化,使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1.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点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正逐步由封闭向开放、由传统到现代转变,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公平意识、法制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并开始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与此同时,农民的责任意识逐渐高涨,权利意识得到彰显,其行为日益做到了履行责任与行使权利的统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社会公德意识淡化。二是人生价值取向扭曲,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有所滋长,农民价值取向功利化。三是理想信念淡化,思想道德出现滑坡,“一些地方农村地界、房界和邻里纠纷不断;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3],农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严重缺失。四是封建腐朽社会恶习沉渣泛起,农村社会风气败坏。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封建思想有所滋长,宗族、地域观念有所强化,“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重新抬头,建庙宇、修族谱、烧香拜佛、婚丧和其他喜庆大操大办在农村屡见不鲜”[4]。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阻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2.农民思想道德变化的成因分析。在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民思想道德变化所呈现出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元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5]P335首先,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了农民的道德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农民在价值取向中发生了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价值观,形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5]P434其次,社会转型促使农民的思想道德发生嬗变。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内在运行机制出现了新变化,而社会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社会矛盾不断发生,道德失范、公平缺失等不和谐现象不断出现,加之低俗文化不断侵袭农村文化市场,农村优良的道德传统受到严重冲击,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深受影响。最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脱节。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相对滞后。一是农村干部对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二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宗族势力抬头和黑恶势力猖獗,从而导致思想道德建设遇到巨大阻力。三是一些农村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干部不仅没有起到模范作用,还出现了权力腐败、等丑恶现象,导致公信力不断下降,道德教育难以奏效。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失效。传统方法体系通常表现为“经验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局面。粗暴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是阻抗心理,这势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6]。

三、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思想道德教育执行着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艰巨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改善农村的思想道德状况,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进农民道德观念生长的土壤。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道德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思想道德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许多农村地区还处于新旧杂陈状态。管子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却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繁荣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彻底改变我国农村绵延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肃清残留在农民头脑中的封建腐朽意识,使农村的社会状态由封闭走向开放,进而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农民道德情操。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和目标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方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第一,要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要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图书室、文化娱乐活动等相关设施,重点解决农民群众看书报、看戏、看电影电视、参加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和文体活动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第二,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事关文化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要着力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多挖掘农村题材,多创作反映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影视作品、地方戏曲、小品相声,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这些文艺作品中。第三,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健康快乐的文化活动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和谐乡村、培养农民健康情趣的有效手段。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从而培养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操。

3.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创新农民道德教育方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由农村党员干部具体负责,农村干部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农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在于他们能否起表率作用。在推进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加强他们的“三观”教育。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处于非正规的状态,需要在县或者乡镇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机构专司其职,开展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道德教育。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建立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机构,这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价值不是教育人们获得真理之类的知识,而是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的意识形态化。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但离开意识形态,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将无法实现。“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7]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农村干部必须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模式,灵活运用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当前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农村干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广大农民进行理论灌输和显性的或隐性的道德说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灌输给广大农民,才能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良好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农村干部与广大农民形成良性互动,要通过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和道德示范,把道德观念广泛渗透到实践领域中,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农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高素质的农民。

参考文献:

[1]唐奇林,刘镇江.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范大平.当代中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4,(4).

[4]贺先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当代农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b)-0-01

思想道德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西方国家的一些落后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这就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既能够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又能够以良好的道德标准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但政治素养不高

当代大学生一般对政治问题关注度高,政治参与意识也较积极。他们对某一政治事件广泛深入参与和讨论,有很高的热情。但是,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与政治参与意识又存在明显的偏差。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很强,但是行为则很少,目的不够明确,容易盲从,甚至会出现与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相反的行为。

1.2 大学生忽视政治理论学习

首先,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国际上流行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必定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不断的蔓延,高校大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再次,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党组织出现不正之风,给一部 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抵触情绪。最后,高校政治理论课本身也存在着教学内容和客观实际相脱节、教学形式手段单一、师生关系淡化等诸多问题。

当前条件下,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德育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这些教育方针都充分显示了德育在整个社会和学校中的地位。因此,在当前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我们迫切的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2 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发展和生存的主心骨,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同时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如今的社会当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发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2.2 家庭德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源泉

家庭德育作为学校和社会德育的基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首先,家庭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利用家庭优势,增强德育实效。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的教育更具信任感,因此家庭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更具实效。其次,我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礼貌待人、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等传统礼仪方面的道德品质、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以及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最后,家庭德育要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良性互动对培养大学生成才非常重要。

2.3 学校德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首先,高校要全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要在校园设计和布局方面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校园硬件建设和软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优美的、生态化的校园使人心境祥和、精神愉悦,可以净化心灵、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激发人的潜能;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形成健康、活泼、 开朗、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校园网络,各种学术讲座等宣传主阵地作用,大力宣传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广泛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再次,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着重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多种渠道培养一支信仰与精通马列主义的“两课”教师队伍,并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原则,改革教育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4 社会德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落脚点

社会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优化和完善社会德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平台。社会实践是以具体、真实、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为背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加强修养,唤起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首先,社会德育有利于让大学生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才能让大学生不仅看到,我们的祖国取得的伟大进步,而且懂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真正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其次,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德育将学生置身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使之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强化对生存能力的认识,自觉追求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再次,社会德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依赖社会实践,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形势紧迫且任重道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重视起来,三方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更好的为我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关颖.世纪之交:家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1999(3).

[2] 裘愉萍,玲.新世纪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