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5:57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篇(1)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小企业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呼声的高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深,贸易壁垒在国际组织的规范和各国之间相互协调的努力作用下逐步得到了降低。在这种背景下,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越来越多的采用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广泛性、隐蔽性和强制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重要手段。虽然WTO规则就如何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制定了规范,以减少对贸易的扭曲,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技术法规和标准差别很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经常面临歧视性TBT措施限制。我国在加入WTO后,由于技术水平、出口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尤其是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频频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这种背景下,分析中小企业屡屡受限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显得意义重大。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及构成体系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简称TBT,是指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这些规定往往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对进口产品技术要求,最终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技术壁垒体系主要由技术法规与标准、质量认证制度、标签和包装要求、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环境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六个体系构成。

二、中小企业出口屡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国外的技术壁垒也不断增加,而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遭遇国外的技术壁垒频率更高,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也更大。究其原因,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1.出口产业的弱质性

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及质量水平不高。我国相当多的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即使在改革开放后引进了许多生产技术装备,也是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淘汰下来的20世纪80年代、甚至六七十年代的生产设施,造成我国的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年~20年。而世界范围的产品质量的迅速提高和质量标准不断更新,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更易受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这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由于在理念、资金等方面相对较弱而显得尤为突出。

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虽然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得到较快增长,但在总出口中占的比重还很低,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以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占出口主导地位。

2.环保意识薄弱、经营理念落后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壁垒之实。而我国的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在生产过程和包装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能源、资源,甚至不惜采取掠夺性、毁灭性经营模式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对生态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另一方面使得很多企业达不到绿色认证标准,出口受阻。3.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够熟悉和重视

我国目前在质量管理上存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且这些标准绝大多数低于国际通用标准或与国际通用标准不接轨;大多数企业对IS09000、IS014000不甚了解,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地的区域性标准就更是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政府在宏观上对企业的指导也仅仅停留在对诸如IS09000、IS014000等国际通用标准的宣传上,至于企业如何通过这些标准认证,政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指导措施。同时对WTO的TBT/SPS协议的普及力度也不够。

三、中小企业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建议

1.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超越

对出口企业而言,跨越技术壁垒的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技术转移。二是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显然是更可行的方法。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R&D的投入,研究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最终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打破技术壁垒的封锁。

2.大力推动企业实行标准化

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是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速企业标准化进程,促进企业更快与国际接轨,是消除和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措施,企业要加强合格认证工作。合格评定是技术法规、标准的实现过程,不管多么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最终都要落实到合格评定上。因此,合格认证就成为企业冲破技术行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产品认证要有所选择,因为发达国家都有自己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产品认证标准,企业产品出口到哪个国家或地区,就要通过他们所要求和认同或承认的认证,并获得相应标志,如IS0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0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OHSAS18000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认证等等。所有这些认证,都是对企业品质的肯定,它能向公众证明其高品位的良好形象,为企业带来商机和利润空间。企业的技术人员应对安全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从产品研制开发开始,就应该按照相关规则,有针对性地根据出口目标市场进行生产,并在权威认证机构的协助下,从产品的原料、结构、包装等各个细节严格把关,从而保证产品能顺利地通过各国设置的技术壁垒。

3.贯彻“绿色”理念,实施绿色营销

企业应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及开展绿色促销等。企业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另一方面本身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公众的消费行为存在导向和强化作用,这有利于开拓绿色产品市场。

4.了解和熟悉TWO的相关规则

只有了解了游戏规则才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游戏当中,以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必要时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一项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加深对国际规范的了解。并且遵循这些规则,防止由于不了解规则而带来不必要的经贸摩擦、纠纷和损失,学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合法保护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宋明顺:《WT0〈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则实践及对策》.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年

[2]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用·影响分析·政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出口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还是在于企业自身的缺陷,如融资能力弱,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除此,政策体制不完善等外部因素也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出口。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扶持以及行业协会的协助,其中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解决出口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并表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虽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是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逐步建立起外贸综合经营基础,大力增强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 2.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满足企业经营要求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还能节约管理费用,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其出口规模的扩大。 3.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客观因素 1.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业出口的地方。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登记制的手续并不比审批制少,可以说基本上一样多,由于管理体制产生的高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削减。中小企业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往往具有品种多、规模小、计划性弱的特点,企业哪怕是为了不多的一点出口业务,也同样要跑多家政府管理部门,盖很多章,过去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挂靠经营”的方式进行对外贸易或跨国经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消极影响。 2.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需要专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等。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缓慢,且发展不平衡。第二,职能定位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清。第三,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第四,国家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上种种制约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中介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来自社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发展。 3.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加强,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 护措施的作用大为削弱。但是许多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开始盛行。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对进口产品实施贸易限制, 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出口商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对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致使出口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信息了解不准确,因此在应对措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以致频频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做到: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第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 2.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分权,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3.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新、特、优产品获得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对消费者,使产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创新更具有适应性,大多数经营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中小企业管理层少,技术效益高。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在全国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小企业要利用这些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二)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1.政府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1)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 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 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 (2)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省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3)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服务。完善金融体制,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对办理中小企业出口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 应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支持。 2.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业竞争者的联合组织,它以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并实现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价 值理念,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较好地促进和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调控,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出口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0%左右,并表现出强大的增长潜力。同时,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虽然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仍然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的较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但是技术密集的、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出口的比重也正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小企业更好地掌握对外贸易的规律和趋势,逐步建立起外贸综合经营基础,大力增强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将会大幅度提高。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因素

(一)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企业自身因素

1.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弱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出口的瓶颈。一般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源融资,即企业将自己的积累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闲散资金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内源融资获得。

2.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部分采用家族式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满足企业经营要求的统一性和行为的一致性,还能节约管理费用,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具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家族式的管理体制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影响着其管理水平的提高,限制了其出口规模的扩大。

3.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大多采用“三来一补”,这使得企业只是发挥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忽视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即产品的市场研发与生产技术的改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水品低,大多不具备品牌优势,而且企业间也具有很高的同构性,这使得中小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制约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客观因素

1.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政策体制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日益适应于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基本要求,对外贸易的体制障碍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根本性消除。但是,目前仍有不利于中小企业出口的地方。外贸进出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以后,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从登记制手续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利于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地方。登记制的手续并不比审批制少,可以说基本上一样多,由于管理体制产生的高成本并没有得到有效削减。中小企业开展的进出口贸易往往具有品种多、规模小、计划性弱的特点,企业哪怕是为了不多的一点出口业务,也同样要跑多家政府管理部门,盖很多章,过去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采取“挂靠经营”的方式进行对外贸易或跨国经营,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消极影响。

2.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在技术、信息等方面需要专业中介组织的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是指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所、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等。目前我国的中介组织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总体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缓慢,且发展不平衡。第二,职能定位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清。第三,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第四,国家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上种种制约着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从而制约了中介机构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得中小企业在出口方面缺乏来自社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持。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发展。

3.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加强,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作用大为削弱。但是许多表面与国际贸易规则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开始盛行。这种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技术标准等对进口产品实施贸易限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能进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出口商品以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而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对劳工标准、技术标准的要求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致使出口受到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实施信息了解不准确,因此在应对措施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以致频频受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三、促进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中小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1.提高中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才有可能筹集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应做到:第一,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与否不仅影响投资决策和资金筹措,而且也影响公司的管理效率和内部凝聚力,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企业管理者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企业内部诚信体系建设,以良好的信誉立足于市场,赢得银行和市场的信赖。第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支持和信任,就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规章制度。

2.深化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首先要冲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合理实行分权。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领导者无法处理企业所有事务,此时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合理分权,采用合适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应该建立标准的规章制度,可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但是一定要有章可循。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企业领导者能对企业内部实行更有效的控制,尤其在成本呈现上升趋势的形势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并且使企业经营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促使中小企业尽快成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体。

3.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就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生产新、特、优产品获得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接近市场和直接面对消费者,使产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对创新更具有适应性,大多数经营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而且中小企业管理层少,技术效益高。中小企业创造的技术创新成果和新技术数量在全国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新技术材料、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小企业要利用这些优势,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

(二)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

1.政府为中小企业出口贸易提供良好的政策体制环境

(1)加强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宏观协调指导。围绕中小企业的出口和国际化经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将中小企业纳入我国整个国际化战略体系之中,做好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转移。

(2)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精简外贸审批及登记程序,使中小企业在出口贸易中节省时间和费用,更快更好地抓住商机。

(3)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融资服务。完善金融体制,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对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用担保;对办理中小企业出口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应给予政策上优惠和支持。

2.发挥行业协会及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

行业协会是同业竞争者的联合组织,它以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并实现行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价值理念,因此,行业协会可以较好地促进和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调控,为促进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1]罗鹏,刘英侠,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J],现代商业,2007,8.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 异质性;企业生产率; Melitz模型

一、 引言

贸易理论是随着贸易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为贸易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服务的。伴随着贸易实践的发展,21世纪初诞生的异质性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以异质企业的贸易和投资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企业生产率和出口决定之间的关系,并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热点问题。虽然异质性贸易理论较之前国际贸易理论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和革新,但是新的理论总要接受实践的考验,所以源于发达国家的异质性贸易理论是否同样适应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呢?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贸易总量不断提升,2009年中国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排行榜上首次跃居榜首,2010年再次蝉联第一,当年出口货物量占全球总量的10.4%,与2009年同比增长31%。汇丰贸易预测资料显示,中国正蓄势待发,可能在2025年或之前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贸易额最大的国家,占全球贸易额的13%。该研究指出,预期中国贸易量至2025年底前会增长146%。直至2015年,预计中国贸易的增长速度将较全球贸易的增速快约4倍。什么样的企业使得中国贸易增长如此迅速?这些企业又有什么特点?贸易的增长是来源于生产率质上的提高还是仅仅是“量”的增加。本文基于出口回报最大化的假设构建模型,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考察有关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关于生产率和出口决定的关系。

二 、文献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以企业异质性假定为前提,以Melitz(2003)模型性为基础,探讨企业出口决定和生产率差异之间的关系。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用来解释出口决定和企业生产率的关系。该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生产率高的企业通过自我选择效应会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会供应国内市场,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只能退出市场,使得资源进行再分配,在产业内从生产率低的企业流向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从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率。Melitz虽然创立了异质性贸易模型,但对于异质性的研究却早已开始。Bernard and Jensen (1995)针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 现,在美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贸易,而且相比较非出口企业而言,出口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率,企业规模也更大、支付较高的工资、 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等。Bernard and Wagner (1997) 针对德国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的差异,此外还有Clerides et al (1998) 、 Bernard and Jensen (1999a , b ; 2004) 、 Aw et al (2000) 、 Eaton et al (2004)都进行了类似的实证研究 ,均得出类似的结论:只有小部分的企业会选择出口,且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相比一般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更大的生产规模、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具有更高的资本密集程度。我国国内对于中国企业出口决定与生产率的关系起步晚了几年,但也有了部分研究,李春顶(2009A)对中国制造业 969 家上市公司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显示中国企业数据是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易靖韬(2009)基于浙江省2001—2003年的企业面板数据 ,对企业出口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高、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出口。唐宜红、林发勤(2009)利用我国 2005 年工业普查的企业数据,对 Melitz(2003)的异质企业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验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陈燕(2011)利用2003-2009 年我国制造业相关上市企业的微观数据来进行面板实证分析, 研究企业生产率与企业出口间的内在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其出口有正面影响, 企业沉没成本与企业当期出口成正比。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对出口决定的影响因素上再做一扩充,把企业文化等变量引入模型。

三、计量模型

1 基本模型

本文对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的异质性进行了范围上的扩展,除了企业生产率之外,异质性还设定了企业规模、企业文化、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企业所有制等重要变量。构建以下计量模型:

根据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企业生产率的符号应该为正,即企业生产率对出口有正向的影响,本文企业生产率用固定资产与企业员工人数的比值来表示1。本文选取企业规模作为指标是因为企业规模越大,往往越有能力开拓市场、维护品牌、可负沉没成本等,应该是有更高的出口可能性,大多数的国内文献是以资产作为衡量指标,本文同样以总资产来表示企业规模,且预测符号为正;文化程度以企业高管层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表示,假设文化程度越高,高管层越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因此企业越容易做出出口决定;沉没成本用滞后一期的出口状态前的系数来衡量,也即是考虑到沉没成本,企业去年出口今年也往往出口,去年不出口今年也往往趋向于不出口,因此预测符号为正,其中沉没成本以滞后一期的出口额表示。企业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可能对出口都有重要影响,本为也设置了相应变量,预测符号也为正。

2数据来源与方法

由于普通企业的微观数据不易找寻,因此本文采用的是江苏44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本文参考刘志彪对于企业生产率测度的介绍,以固定资产与企业员工人数的比值来测度企业的生产率。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各变量都采取了对数形式,同时,本文采取面板数据的pool模型进行回归,以检验生产率等几个主要因素对出口决定的影响。运用模型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控制一些影响检验结果但又不是我们需要观察的变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定所考查变量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模型对企业所处行业、企业所有制、所在地区设为控制变量。同时为了避免被那些没有观察到的或者内生性原因引起的因素的影响,我们采用个体固定效用的面板数据模型。

3 计量结果分析

(1)企业生产率。根据上表可以看出企业生产率的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符合我们的预期,这表明Melitz模型该证据显示下是适应的,也就是生产率高的企业出口额高,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生产率越高,越容易出口,从反方向上讲企业生产率低往往偏向于供应国内市场,甚至说由于高生产率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排挤,低生产率企业可能会推出该市场。

(2)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同样符合我们的预期,这说明企业在出口状态上有一定的黏性,也可以叫做路径依赖,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已出口企业在出口状态的选择上有惰性,次年依然出口,而去年非出口企业出于对沉没成本的畏惧,也较容易选择继续不出口,在这一方面国内已有文献进行总结,企业在出口状态的选择上路径依赖十分的明显。(易靖韬2009做过此类研究)

(3)企业规模。我们现在所从事的研究均是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前提的,因此企业有动力去扩大自己的市场势力的。企业要想扩大市场势力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们的检验显示企业规模的影响并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这说明理论的适应性是有局限性的,该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现实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在考虑其在我国的适应性时,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也说明中国企业出口因素复杂,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具体的分析,例如我国的大型企业往往是政府主导,而政府的关注点往往有关就业等民生问题,所以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规模对出口的影响造成了削弱之势。

(4)销售收入。该变量符合我们的预期,说明企业收入越高越有能力进入出口市场,收入越高越容易在出口市场贡献更多的产品。因为企业收入高,本身就是销售产品多,从而也是市场规模大,要占有较大的市场规模,所以企业在国内市场“拥挤”的情况下,自然就去开发国际市场,从而收入越高说明出口越多。

(5)另外以往文献显示高管层的文化程度对出口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也无显著影响,说明中国不同企业的出口决定具有复杂性,因此考虑企业出口因素时要考虑企业的具体复杂情况。

四、结论

以异质性贸易模型为基础的新新贸易理论的诞生可以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革命,因为该理论改变了以往经济理论的经典假设,这里以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以规模收益递增为假设,使国际贸易理论更具有现实解释力。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异质性所涉及到的变量对于中国企业的微观数据来说,不一定符合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所预期的那样,其中企业生产率、沉没成本对出口额有显著影响,但是企业规模却表现出异常的负向影响,因此我国在界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时必须考虑中国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复杂性,对已有贸易模型更要考虑其在中国的适应性。像企业所有制、高管层文化程度等中国特色的异质性变量虽然也有文献证明对企业出口决定有影响,然而本文的研究却显示没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即使都在中国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企业出口决定因素,以上研究结合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出口决定的因素复杂多变,还需要更多更广的深入的研究。

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必将更加多元化,不同理论的融合加入、不同学科的交叉也必然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常态,不断地理论创新、更多的实证检验必将是新新贸易理论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Marc J.Melitz.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NBER Working Paper No.8881 ,April 2002.

[2] Richard Baldwin.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 Testable And Untestable 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J].NBER Working Paper No.11471,June 2005..

[3]Stephen Yeaple.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U.S.Multinational Activ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J].NBER Working Paper No.14072,June 2008.

[4]Gordon H.Hanson,Chong Xiang.Testing The Melitz Model Of Trade: An Application To U.S.Motion picture Exports[J].NBER Working Paper No.14461,October 2008.

[5]Stephen J.Redding.Theories Of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No.16562,December 2010.

[6]Andrew B.Bernard,J.Bradford Jensen,Stephen J.Redding,Peter K.Schott.The Empirics Of Firm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NBER Working Paper No.17627,November 2011.

[7]唐宜红,林发勤.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对中国企业出口的适用性检验,南开经济研究,

2009 (6).

[8]刘志彪,张杰.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9(8).

[9]易靖韬.企业异质性、市场进入成本 、技术溢出效应与出口参与决定,经济研究,

2009(9).

[10]陈艳.企业生产率对当期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分析,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6).

[11]李春顶,唐丁祥.出口与企业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下的我国数据检验,国际贸易问题,2010(9).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篇(5)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 出口贸易 FDI

一、引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往往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强调产业间的分工,假设企业、产品同质,市场完全竞争。随着国际分工及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学者们利用企业微观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即使在同一产业内,企业在生产率、规模等经济特征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些现象不能用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解释。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率方面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选择为国内市场服务甚至退出市场。随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结论。本文首先阐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产生前的实证文献,接着对理论产生后的实证文献进行综述,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的实证研究情况。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日后的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二、前期实证文献

Bernard和Jensen(1995)、Bernard和Wagner(1998)、Clerides et al.(1998)等分别利用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这些前期文献的总体结论是产业内企业在规模、生产率经济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企业出口与其生产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非出口企业。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模型都假定企业同质,无法解释企业在生产率、规模等经济特征上的差异,这就导致以探讨企业的差异及出口决策行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出现。

三、国内外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形成后,出现大量利用各国微观企业层面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

(一)出口贸易选择

国外关于异质性出口企业的贸易选择问题的研究结论大体是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倾向于出口。代表性研究如Baldwin(2005)以Melitz(2003)的模型为基础,分析出口企业、国内企业和不生产企业这三种类型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发现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出口。Bernard et al.(2006)利用美国数据证实了企业异质性理论适用于美国,分析发现生产率高的企业在贸易自由化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利益再分配的效应使得企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出现分歧,有些学者认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适用于中国,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贸易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代表性研究如王华等(2011)、范剑勇等(2013)。然而,有些学者如汤二子等(2011,2012)、聂文星等(2013)、李建萍等(2014)却通过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认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与非出口企业的差异不显著,甚至要低于非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李春顶等(2009)认为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加工贸易企业较多。曾萍等(2014)却持相反观点,发现"生产率悖论"主要体现为"规模效率悖论",融资约束弱化了生产率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强融资约束是造成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根本原因。汤二子等(2011)认为原因一方面是出口企业的资本和劳动使用效率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方面是国内市场进入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出口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可能会低于非出口企业。

(二)出口和FDI贸易选择

分析异质性企业的国家化选择,有代表性的是Brainard(1997),他分析了贸易和投资壁垒、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在企业进行出口和FDI选择中的作用,当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较高,或者投资壁垒较低,或者生产的规模经济效果不显著时,企业倾向于选择FDI方式。Helpman et al(2004)拓展了Melitz(2003)模型,引入企业异质性,结果发现最有效率的企业会采取FDI进入国际市场,而效率次之的企业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Claver等(2007)剖析了家族企业的国家化路径选择,发现那些投入较高、潜在利润较高的企业会选择FDI,反之会选择出口。Ryuhei Wakasugi(2011)对日本企业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只有一些高生产率的企业才会通过出口或FDI的方式服务于国际市场。Fulvio Castellacci(2014)认为创新对服务业企业选择出口或FDI的方式具有一定影响,企业为了减少这些成本,更愿意选择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国内学者如张天顶(2008)、李春顶(2010)、田巍等(2012)等认为企业的生产率会影响企业的贸易方式,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去倾向于选择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李建萍等(2014)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生产悖论”的现象,生产率越高的企业选择出口的概率越大,选择FDI的概率越小。

五、结语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作为近年来国际贸易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进展之一,自从提出后一直发展比较迅速。与以往的贸易理论以国家和产业作为分析重点不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将分析的重点集中于企业。它以企业异质性入手,系统分析了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对于企业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的影响。尽管异质性贸易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它在理论和实证方面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主要表现在理论框架需完善,目前提出的模型大多建立在假设之上,这些假设对现实问题的考虑比较欠缺;由于很难准确地获取中国企业的数据,对于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还需完善。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

[1]Melitz,Marc J 2003.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Vol.71,No.6.

[2]Bernard A. B. and J. B. Jensen, “ Exporters, Jobs and Wages in U. S. Manufacturing. 1976-1987,”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Microeconomics, 1995.

[3]Bernard A. B. and J. Wagner, ,“ Export Entry and Exit by German Firms, ” NBER Working Paper, 1998.

[4]Clerides S.K, S. Lach and J.R Tybout, 1998, “Is Learning by Exporting Important? Micro-Dynamic Evidence from Colombia, Mexico, and Morocco,”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3(3).

[5]Baldwin R.E;F.R.Nicoud . Trade and Growth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CEPR Discussion Paper Series,No.4965. 2005.

[6]Bernard A. B., S. J. Redding and P. K. Schott, “Multi-Product Firms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 Working Paper.2006.

[7]Brainard,S.Lael.1997.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 Between Multinational Sales and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7,No.4.

[8]Helpman,Elhanan,Marc J.Melitz,and Stephen R.Yeaple.2004.Exports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4,No1.

[9]Ryuhei Wakasugi.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rm Heterogeneity: Development of New Theory and Evidence. KOKUSAI KEIZAI, 2011, Vol.2009 (60).

[10]Fulvio Castellacci. Service innovation and the proximity-concentration trade-off model of trade and FDI.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14, Vol.23 (1).

[12]王华,许和连,杨晶晶. 出口、异质性与企业生产率――来自中国企业层面的证据. 财经研究. 2011(6).

[13]范剑勇,冯猛. 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之谜:基于出口密度差别上的检验. 管理世界. 2013(8).

[14]汤二子,刘海洋.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基于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9.

[15]汤二子,孙振. 异质性生产率、产品质量与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 世界经济研究. 2012(11).

[16]聂文星,朱丽霞. 企业生产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演化视角下“生产率悖论”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2013(12).

[18]李建萍,张乃丽. 比较优势、异质性企业与出口“生产率悖论”――基于对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分析. 国家贸易问题. 2014(6).

[19]李春顶,尹翔硕. 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 财贸经济. 2009(11).

[20]李春顶,赵美英. 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生产率?――基于中国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 财经研究. 2010(4).

[21]曾萍,吕迪伟. 生产率对民营企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 国际贸易问题. 2014(12).

[22]张天顶.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的异质性研究[J].南方经济,2008(3).

高越,李荣林. 异质性、分割生产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 2008(8).

[23]李春顶,唐丁祥. 出口与企业生产率:新-新贸易理论下的我国数据检验(1997-2006年). 国际贸易问题. 2010(9).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篇(6)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摘要]加工贸易税收制度主要包括保税制度、出口退(免)税制度和征税制度。加工贸易保税制度有全额保税、定额保税和不予保税之分。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方法虽然因具体贸易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与一般贸易相比更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工贸易征税制度则对不同贸易方式、不同来源料件、区内区外企业实行了区别的征税待遇。

[关键词]加工贸易保税出口退税税收制度

一、加工贸易保税制度

保税制度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海关制度。我国加工贸易税收实践中,对于来料加工方式下,合同规定由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辅料及包装材料,海关全额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工出口的成品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生产环节消费税,包括免征工缴费的增值税。但是,进料加工方式下,海关则区别情况对进出口货物实行全额保税、定额保税或不予保税。一般来说,保税工厂、保税集团、对口合同可予以全额保税;其它经营进料加工的单位或加工生产企业,其进口的料、件应根据《进料加工进口料、件征免税比例表》的规定,分别按85%或95%作为出口部分免税,15%或5%作为不能出口部分照章征税。如不能出口部分多于海关已征税的比例,应照章补税;少于已征税比例而多出口的部分,经向海关提供确凿单证,经主管海关审核无误,准予向纳税地海关申请已纳税额返还。此外,对有违反海关规定行为的经营单位和加工生产企业,海关认为有必要时可对其进口料、件在进口时先予征税,待其加工复出口后,再按实际消耗进口料、件数量予以已纳税额返还。

但是,若加工贸易进口货物,无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只要进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特殊监管场所,均实行全额保税。但是,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加工贸易企业位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之外,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进料加工进口货物仍存在不完全保税甚至不予保税的可能。

二、加工贸易出口退(免)税制度

对于来料加工贸易方式,我国实行以免税为主,不予出口退税的政策。如果出口企业是以来料加工复出口方式出口国家规定不予退(免)税货物的,仍然可以享受免税,但对其耗用的国产材料则不办理出口退税,其进项税额也不得抵扣,而是计入成本。

但是,对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我国实行出口退(免)税制度。该贸易方式下出口货物的消费税的退(免)税办法与一般贸易方式相同,而出口货物的增值税的退(免)税则有所区别,即根据进料加工复出口的具体贸易形式而采取不同的出口退税计算方法。

1.作价加工复出口

出口货物退税额=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销售进口料件的应缴税额销售进口料件的应缴税额=销售进口料件金额×税率-海关对进口料件实际征收的增值税税额其中:“销售进口料件金额”是指出口企业销售进口料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税率”是指当进口料件征税税率小于或等于复出口货物退税税率的,按进口料件的征税税率计算,而若进口料件征税税率大于复出口货物退税税率的,则按复出口货物的退税税率计算;“海关对

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进口料件实际征收的增值税税额”是指海关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

2.委托加工复出口

出口货物应退税额=购买加工货物的原材料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项税额×该原材料等的适用退税率+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工缴费金额×复出口货物退税率+海关对进口料件实征增值税税额海关对进口料件实征增值税税额=应征税额-减征税额

3.自行加工复出口

(1)实行“先征后退”法计算出口退税的生产企业的计算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税率-(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当期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征税税率)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当期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退税率

(2)实行“免、抵、退”法计算出口退税的生产企业的计算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其中: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且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即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的关税和消费税

这里,当纳税人有进料加工业务时则应扣除“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且当“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大于“出口货物销售额乘征退税率之差”时,“免抵退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按0填报,其差额结转下期;按“实耗法”计算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为当期全部(包括单证不齐全部分)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所耗用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与征退税率之差的乘积;按“购进法”计算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为当期全部购进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与征退税率之差的乘积。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其中: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若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离岸价的,企业必须按照实际离岸价向主管国税机关进行申报,同时主管税务机关有权依照《中国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其中“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如上所述。

—当期应退税额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当期免抵退税额之间的小者由此可见,当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与退税率不一致时,与一般贸易出口相比,加工贸易出口有助于减轻企业承担的征退税率不一致导致的税收负担。因为,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需要承担所有征退税率差额部分的负担,而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则只承担国产料件部分的征退税率差额负担,若加工贸易企业全部使用进口料件,且全额保税,则基本不受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影响。

此外,当加工贸易企业将用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转至另一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加工后复出口时,贸易部门与税务部门对这类深加工结转业务的税收处理并非完全一致。根据目前的有关规定,海关对深加工结转业务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即并不对该项业务征收任何进出口税费;但是,税务部门则自2001年1月1日起,老三资企业(1993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三资企业)“不征不退”的免税期满之后,对所有企业的深加工结转业务均视同内销先征税,然后再在出口环节办理退税,并且深加工结转环节使用的国产料件不予办理出口退税。显然,这种不一致增加了此类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发展,也不利于加工贸易价值链条在国内的延伸。故而,有的加工贸易企业便利用特殊监管区域或特殊监管场所的税收优惠制度,来解决此类问题。根据《出口加工区税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0]155号)、《保税物流中心(B型)税收管理办法》(国税发[2004]150号)、《关于保税区与港区联动发展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7号)、《关于洋山保税港区等海关监管特殊区域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226号)等的规定,区外(或中心外)企业运入区内(或中心内)的货物视同出口,准予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出口退税;区内(或中心内)企业销售给区外(或中心外)企业的货物视同进口,当该区外(或中心外)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时,准予其按照加工贸易税收政策执行。这样,深加工结转业务中,上下游企业就可以通过上述区域或场所获得最大利益,即上游企业的货物入区(或中心)就可以获得退税,而下游企业从相应园区(或中心)进口货物并获得发票,向海关办理“进料加工”就可以享受进口料件保税,从而减轻了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加工贸易征税制度

1.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出口国家规定不予退(免)税的货物

出口企业以来料加工复出口方式出口不予退(免)税货物的,仍然享受免税;但是,出口企业以进料加工复出口贸易方式出口不予退(免)税的货物,则必须按复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与所耗用进口料件的差额计提销项税额或计算应纳税额。此外,若该不予退(免)税的货物为应税消费品,还应按复出口货物的出口数量或离岸价格计算缴纳消费税。

2.加工贸易项下出口应税商品征收出口关税的规定

加工贸易项下出口应税商品,如全部使用进口料件加工的产(成)品,不征收出口关税;如部分使用进口料件加工的产(成)品,则按海关核定的比例征收出口关税。具体计算公式是:

出口关税=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出口关税税率×出口成品中使用的国产料件占全部料件的价值比例

其中,出口货物完税价格由海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的规定审核确定。

企业应在向海关备案或变更手册(最迟在成品出口之前)时,向海关如实申报出口成品中使用的国产料件占全部料件的价值比例。

3.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与产(成)品内销

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者成品因故转为内销的,海关凭主管部门准予内销的有效批准文件,对保税进口料件或制成品依法征收税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款并加征缓税利息;进口料件属于国家对进口有限制性规定的,经营企业还应当向海关提交进口许可证件。未出口的成品按内销征税,并不予办理出口退税,已办理出口退(免)税的,应追回退(免)税款。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和受灾保税货物,加工贸易企业可向海关申请内销,并免于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属于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环保总局及其授权部门进口许可证件管理范围的,免予提交许可证件。海关对申请内销的边角料根据报验状态归类后适用的税率和审定价格计征税款,并免征缓税利息。

企业出口贸易论文篇(7)

关键词:异质企业 出口地理方向 创新 贸易保护

关于异质企业的研究综述

以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在研究时均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企业都是同质的,而忽视了对企业异质的研究,企业内在的规模经济理论也只是表明在企业从建立到扩大规模的过程中有一段边际成本是递减的,由此带来整体利润的上涨。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bernard和jensen通过对美国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与非出口企业相比,美国的出口企业有很大不同,表现为出口企业的规模都相当大,生产率更高,企业家支付较高的工资,使用更熟练的技术工人,企业更具备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一研究开辟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篇章,“异质企业”很快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随后多位学者通过对美国、德国、哥伦比亚、墨西哥、摩洛哥、中国台湾、西班牙、加拿大、法国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无论上述哪个国家或地区,都只有很小一部分企业从事出口, 而且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相比,通常规模较大,生产率较高。这些差异被称为是企业的异质性。

21世纪初melitz(2003),bernard;jensen,eaton 和 kortum(2003);helpman, yeaple 和 melitz (2004) ;antràs 和helpman(2004)、yeaple(2005)、bernard(2007) 等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建立和拓展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将企业异质性、企业组织引入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从企业的微观层面解释企业的贸易行为、对外投资行为以及国际化生产组织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产业部门的贸易开放将会提高工资和其它要素价格,这将使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企业产出的总的分配将有利于那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其结果是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因为贸易而得到提升。同时企业通过出口与外国竞争者之间及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关于进行改善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出口使得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在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迫使企业提高效率和进行创新。最后,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高,也将使企业获得成本降低的好处,最后使得技术、生产等成本低的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近几年,学者对异质企业的研究展开了多角度、深维度的拓展,开始关注企业出口地理方向、创新的作用、贸易保护及经济增长等问题在异质企业假定下的作用结果。本文在分析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我国外贸的启示。

异质企业模型下的出口地理方向问题研究

异质企业模型描述了在集约边际和广义边际的调整下贸易量增加的情形。而由helpman melitz rubinstein三人在2008年构建的估计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简称hmr(2008)引力模型)中解释了例如距离等变量决定下的广义边际对贸易量的影响。该引力模型如下:

其中i和j代表国家,m代表贸易量的对数形式,χ和λ分别代表固定的进口商和出口商效应,d代表从i国到j国的距离,uij为随机扰动项。与标准的引力模型相比,该模型中的wij为i国与j国出口的比值,而ωij为逆米尔斯比率,包括了造成贸易正向流动的未观测到的实质变量,距离对贸易的影响为负,所以系数前为负号。而出口企业数量的变化会使距离对贸易量的影响产生增强的偏移,同时对逆米尔斯比率ωij产生降低的偏移。hmr引力模型的构建者随后用不同的估计模型推演出了使这些关键参数一致的条件。

诺丁汉大学的greenaway,gullstrand ,kneller三位学者发展了引力模型,并运用瑞典1570家食品和饮料企业1997-200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异质企业特性对贸易出口量及流向的影响。具体而言,这三位学者采用的引力模型为:

式中参数均为对数形式,χfjt为f企业对进口商j的出口量,zkjft为描述影响企业水平的一组变量,zljft为描述影响出口目的地的一组变量, j为出口目的地对贸易量的效应,φftj为逆米尔斯比率,包括引发出口的为观测到的变量。这一模型最大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传统的异质企业模型的局限,传统的异质企业模型重点强调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的绝对影响,而greenaway,gullstrand ,kneller的模型则试图解释更多的对企业出口有影响的因素。其中zkjft这一组变量即包括以雇员数为标准描述的企业的规模水平,所有权性质,全要素生产率的估量以及资本密集性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描述影响出口目的地的变量组zljft则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壁垒,两国的距离,贸易伙伴国的gdp,进口国的人口数,进口国的收入水平甚至汇率变动也包括在内。

而对于数据的选择方程则定义为:

其中zkjft和zljft与引力方程的界定一致,变量djft-1代表出口的滞后情形,若t-1期出口量为正,则变量djft-1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借助模型对统计数据进行测算分析,greenaway,gullstrand ,kneller三位学者在进一步验证了异质企业模型的已有成果的同时,得出了一些更新的、更为细致的结论。第一,距离与企业的出口有密切的关系,企业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更近的国家市场作为出口目的地;第二,企业的出口量与目的地的gdp水平有正相关关系,那些gdp水平高的国家往往消费水平高,进口需求也高,这也成为企业选择出口目标地的一个考量标准;第三,以人力资本密集度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率,人力资本密集度高的企业代表更高的生产率,也越有可能成为出口企业;第四,虽然汇率波动对企业出口地理方向的选择不甚明显,但显然企业还是会选择那些货币币值较稳定、汇率波动幅度不大的国家作为出口目的地。综上,这三位学者通过对引力模型的进一步完善考量了更多的变量在企业出口地理方向上的效应,结论是生产率越高、规模越大的企业越有可能选择出口,而目的地则具有距离近、市场规模大的特征。

异质企业模型下的创新作用问题研究

对于异质企业模型假定下的创新的发展及其影响,学者们在很多文献中作出了有益的研究。如lileeva和trefler(2007),aw,roberts和winston(2007)以及bustos(2007)的研究均表明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越倾向于出口,相应地,当企业发现好的出口机会时,越有可能在创新方面增加投资。而lopez(2009),emani-namini和lopez(2006),alvarez和lopez(2005)及hallward-driermeier et al.(2002)则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企业总是致力于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增加向外部市场出口的机会。加拿大学者ngo van long和德国学者horst raff,frank stahler在研究异质企业假定下的企业创新与贸易出口的关系上作出了最新的研究,为分析的简便,他们以古诺的双寡头模型为基础,通过推理证明得出了在异质企业假定下创新对企业的出口及内生性的市场结构下企业贸易的影响。三位学者提出并证明了以下命题:

命题一:当企业是异质的并且无市场进入成本,贸易自由化将起到以下作用:增加企业的预期出口量;当交易成本很高时将降低企业在当地市场的销售量;当交易成本足够低时将增加企业预期总产量;交易成本降低将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反之,交易成本增加将削弱企业的创新水平;提高产业的生产率。

命题二:如果企业是异质的并且市场结构是内生的,企业的创新水平与交易成本无关。

命题三:如果企业是异质的并且市场结构是内生的,贸易自由化将起到以下作用:增加一个企业的预期出口并降低该企业在当地市场的预期销售量;当交易成本很高时将增加一个企业的预期总产量;当交易成本低(高)时将增加(降低)企业数量并提高(削弱)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生产率。

综上,研究表明了两种情形下异质企业与创新的关系,即无市场进入成本时,当交易成本低时,贸易自由化会提高产业的创新投资;若市场具有内生性的市场结构,贸易自由化只对企业数量起到影响,而单个企业的创新投入则不会受到影响,这时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只是各个企业的聚合表现而已。所以产业的创新能力只与交易成本或企业数量有关。

异质企业模型下的贸易保护问题研究

grossman和helpman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待售的贸易保护模型”(protection for sale)作为内生贸易政策的代表理论,关注了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制定所使用的工具以及这些工具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运用,近几年多位学者不断修正发展了他们的研究。bombardini(2008)认为每个生产部门均由禀赋不同的多个企业构成,而禀赋越充裕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大,越能从保护贸易政策中得到利益,由此这些企业越有可能成为游说政策制定者的利益集团。chang和willmann(2006)的研究则明确关注了异质企业假定下的产业内贸易,受保护最多的企业将从事出口而受保护少的企业主要在国内销售。do和levchenko(2009)则通过模型分析了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生产销售的固定成本。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德国学者jennifer abel-koch(2010)在对异质企业假定下的内生贸易政策的研究,jennifer以chaney(2008)和rebeyrol&vauday(2009)的模型为基础,充分分析了边境贸易壁垒(border measures)和境内贸易壁垒(behind-the-border measures)对企业及国家福利的影响及利益集团的游说在保护贸易政策的作用,由此验证了贸易政策的内生性。jennifer以非关税壁垒在当今保护贸易政策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为分析前提,重点关注了边境贸易壁垒和境内贸易壁垒的作用,他具体提出并验证了以下命题 :命题一:边境贸易壁垒会迫使效率最低的国外出口商从本国市场退出并引导效率低的国内企业开始为国内市场生产。命题二:境内贸易壁垒将迫使原先活跃在本国市场中的那些效率最低的国内和国外企业从本国市场退出,当且仅当国外的企业分布曲线比国内斜度更大时,境内贸易壁垒将使在国内销售的利润从国外企业转移到国内企业中。命题三:无论是境内贸易壁垒还是边境贸易壁垒都将损害本国社会福利。命题四:无论是模型还是实证分析均表明,仅那些规模大、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会联合起来成为游说贸易政策制定者的利益集团。由此,内生贸易政策的研究又取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

关于异质企业与增长模型的研究

将异质企业与增长模型联系在一起的是学者们通过对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的一个普遍事实,即企业雇佣人数存在的不对称性,绝大多数雇员集中在少量的大型企业中,换言之,在经济中确实存在大企业普遍生存时间长的事实。这个问题在传统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随着异质企业理论的兴起,现代经济学家helpman,melitz和yeaple(2004),bernard,eaton,jensen和kortum(2003),kortum和kramartz(2008)等均在研究中阐释了企业规模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美国学者erzo g.j. luttmer综合前期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了增长模型与企业异质性的关系,他提出了增长模型下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企业雇佣人数的不对称性是企业组织资本差异化的结果,那些拥有高质量组织资本的企业会快速成长壮大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拥有足够的高质量组织资本用以继续成长。其次企业的规模直接反映了生产率的差异,拥有较高生产率的企业会不断发展壮大并将生产率低的企业挤出市场,如若新进入市场的企业能比现存企业表现更良好的话,整个经济的增长率曲线将会走高。由此,现代企业若想在国内市场乃至国外市场找到生存之地,通过创新提高生产率,通过良好的企业组织资本运作发挥企业不断扩大增长的能力,为现代企业竞争的不二法则。

异质企业贸易理论新进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对我国学者研究国际贸易理论有较强的启发性

如果说异质企业填补了自克鲁格曼创建规模经济理论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领域的空白,那么缘起于美欧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又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我国学者研究国际贸易理论起到了较强的启发性。由于我国外贸工作起步较晚,现实的限制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比西方学者的研究有所滞后,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引进前提下,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对我国外经贸工作的适用上。当然实证性的研究对经济贸易的指导性具有更强的实践性,然而在异质企业假定下的新新贸易理论逐渐被主流学者认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我国学者无论在研究国际贸易理论或是理论的适用性上都应该受到该理论的启发,使研究工作具有更大的进步和最新的进展。

(二)异质企业的研究视角更加宽泛且对现实指导有更强探索性

如果说异质企业理论的最初推动者melitz,bernard等人的研究集中在异质企业的生产率、贸易行为等方面,近期的研究成果则具有了更加宽泛的视角,借助异质企业的模型假定,研究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出口地理方向,甚至对异质企业和贸易保护政策进行研究,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及政府政策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更在异质企业假定下完善了增长模型,可以说在以异质企业为假定的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上,学者们已打开了思路,从宏微观层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而这些成果无疑对现实的指导具有更强的探索性。

(三)对我国外贸企业发展起到了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外贸工作面临的重点是配合产业的升级以提升我国外贸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的结构,2008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辐射效应使我国以初级产品加工制造为主的出口企业举步维艰,大量中小企业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倒闭,因此,基于异质企业理论让我们从理论的角度看到了企业的不同质性,对未来外贸领域的企业如何组织加强竞争力都有了可思考的空间。综上,我国外贸企业在以后的工作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优化出口地理方向,完善出口市场结构。关于异质企业与出口地理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距离与企业的出口有密切的关系,企业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更近的国家市场作为出口目的地,其次才考虑到目的地国家的gdp、币值稳定等因素。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打击再一次敲响警钟,以往我国的外贸出口过多集中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集中性带来了较大的风险,西方国家经济的传导性使得我国在对几个主要外贸出口地区面临几乎同步的困难。考虑到出口地理方向的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的完善,我国应当调整思路,在距离较近的地区开拓出口市场,比如随着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出口战略的提出,中东阿拉伯国家作为这类产品最大的出口潜在地应该成为我国开拓外贸市场的一个战略方向,这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而且对于我国摆脱对传统的美欧日市场过度依赖、降低出口风险具有益处。

2.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打造现代企业竞争力。异质企业与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降低交易成本,推行贸易自由化,无论市场是否具有内生性的市场结构,单个企业或整个企业群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增强,而产业的升级及外贸结构的优化最终将依靠企业的创新能力。由此,无论是打造能长期承担起来外贸出口责任的大企业还是扶持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成长,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打造企业具有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外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3.在保护性贸易政策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利益。异质企业假定下的保护性贸易政策研究成果表明,保护性贸易政策一定会对本国社会福利造成损害,然而在非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环境下,边境贸易壁垒会逼退效率最低的国外出口商引导效率低的国内企业开始为国内市场生产,而境内贸易壁垒将迫使原先活跃在本国市场中的那些效率最低的国内和国外企业从本国市场退出,当且仅当国外的企业分布曲线比国内斜度更大时,境内贸易壁垒将使在国内销售的利润从外国企业转移到国内企业中。由此可见,一定时期特别是国内企业需要得到保护时,保护性贸易政策的运用可以起到扶持本国企业成长的效果。而无论是西方利益集团的游说抑或是我国国有企业较之民营企业悬殊的实力差,都提醒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要注重对中小企业利益的维护,如果注定只有生产效率高、规模大的企业能长期承担起外贸工作的重担,那么中小企业作为国内市场的产品提供者也应受到适度的政策照顾,由此我国企业的成长环境才是健全的。

4.加强我国外贸企业的组织资本运作,打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将异质企业假定引入增长模型得出的最新结论表明拥有高质量组织资本的企业会快速成长壮大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拥有足够的高质量组织资本用以继续成长,在未来这类企业会将生产率低的企业挤出市场。这里提出的企业组织资本运作就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兼并、重组及公司治理,唯有具备这样的长期成长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我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外贸企业在数量上的成绩有目共睹,但质量上的成长着实有限。我国在走内涵式外贸优化的道路上,企业的成长组织能力势必是我国外贸企业要提升的重点环节,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及成长路径是探索并实施的重要之举。

参考文献:

1.lawless,m.(2009),“firm export dynamics and the geography of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 77

2.helpman, e., melitz, m. and rubenstein, y. (2008),“estimating trade flows: 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cxxiii(2)

3.david greenaway, jakim gullstrand, richard kneller.(2009),“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trade”,agrifood economics centre working paper 2009

4.atkeson, a., burstein, a.(2006),“innovation, firm dynamics, and internationaltrade”,ucla,mimeo

5.ngo van long, horst raff, frank st?hler.(2009),“innovation and trade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cesifo working paper no.2796

6.do, q.-t. and levchenko, a. a. (2009),“trade, inequality, and the politicaleconomy of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