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3 15:17:05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

关键字:蛋白质组心血管应用

心血管疾病是疾病蛋白质组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研究者已从基因水平向蛋白质水平深化,这是医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蛋白质组学的广泛应用和潜在价值,其被称为跨越基因组与临床应用之间鸿沟的桥梁。1.概述

蛋白质是心脏功能的重要体现,蛋白质参与心肌细胞的各种功能和调节,无论心脏处于正常还是急、慢性疾病状态。因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蛋白质组的变化表现在多方面,如蛋白质在病变前后在数量上的增多、减少或不变,在密度上的增多、减少或不变,在氨基酸组成或顺序上的变化等。寻找差异性蛋白质成为近几年来各国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有助于阐明发病机制,发现新的蛋白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差异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在疾病状态中的降解、合成、重修饰等因素造成的。如在心力衰竭模型中的热休克蛋白丰度增加,在心肌顿抑时肌钙蛋白减少等。正常心肌细胞可以分离出1176-1288个蛋白点。有研究者采用2-DE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方法,对用去甲肾上腺素处理的应激心肌细胞与正常心肌细胞的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比较,发现有11种蛋白质在去甲肾上腺素诱导后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质和量的变化,其中有一种只是在应激后才表达。

2.常用的蛋白质组数据库

1982年,Celischuan创建立了第一个人类2DPAGE数据库()、PDB(、。目前,心肌蛋白质组2-DE数据库和人类心脏蛋白质联合二维电泳数据库()已经建立,目前已鉴定出几百种心脏蛋白质。另外还有一些就某一专业方向而建立的数据库,如心力衰竭相关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库:。借助于相关的电子数据库,研究者可以更方便地从事其领域的研究。

3.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其他应用

运用蛋白质组技术不仅有助于鉴定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记分子,阐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还可以通过分析2-DE图像,比较蛋白点的变化,检测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和疗效,以利于临床用药和新药物的研制、开发。如有研究者通过建立新西兰家兔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用2-DE技术检测其蛋白质组的变化,分析比较得到的2-DE图像,观察辛伐他汀对各蛋白点的回调作用,得出结论:其能明显改善肝脏对脂肪的代谢功能,但未能有效修复高血脂引起的动脉血管壁损伤。

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蛋白质组学运用到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对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给予独特的解释。与此同时,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模型和蛋白质组数据库也随之出现,这将大大方便更多的蛋白质组的研究。将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新兴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在诱导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定向分化机制的研究中,蛋白质组技术亦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ArrellDK,Neveroval,VanEykJE.CardiovascularProteomics;evolutionandpotential[J].CircRes,2001,88(8):763-773.

[2]BanksRE,DunnMJ,HochstrasserDF,etal.Proteomics:newperspectives,newbiomedicalopportunities[J].Lancet,2000,356(9243):1749-1756.

[3]段海峰,钱令嘉,应万涛等.应激心肌细胞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分析[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2,18(2):234-239

[4]龚海霞,陈荣华,郭锡熔.蛋白质组技术及其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28(6):287-289.

[5]Labored-LahozPM.Mattersofthehearttranscripttome:abriefhistoryofcanliovasculargenerics[J].TexHeartInstJ,2002,29(2):81-91.

[6]司英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方法及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3,24(3):167-168.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2)

摘 要 目的:分析凉州区新农合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病种的构成比,探讨凉州区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病种构成和发病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凉州区新农合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39 028例,病种参考国际疾病分类(ICD-10),按年度对心血管疾病病种和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疾病构成比排在前8位的疾病为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肌病、心脏神经症;女性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律失常患病率及年龄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新农合 心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Liangzhou from 2011 to 2013

Liu Duji

Center Hospital of Wunan town of Liangzhou Area of Wuwei City in Gansu Province,733009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ratio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Liangzhou,and to explore the constitutes and incidence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Liangzhou.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9028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3,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analy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y year and age.Results:The top eigh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nstitutes:coronary heart disease,hypertension,arrhythmia,myocarditis,rheumatic heart disease,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diopathic cardiomyopathy,cardiac neurosis.Women prevalence and ag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high blood disease and arrhythmia were both higher than men,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care;cardiovascular disease;epidemiology

为了解凉州区农村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构成比和各种心血管疾病分布、变化情况,本文通过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凉州区新型合作医疗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凉州区新农合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39 028例,男17 936例,平均(59.02±21.19)岁;女21 271例,平均(62.37±22.84)岁。

入选标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均按国内同期标准进行,病种分类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进行统计分析,病种选择从心血管常见多发疾病的前8种疾病里选出。

排除标准:具备以下其中之一者:①按患者出院第1诊断疾病进行筛选;②作为其他疾病的合并症出现者。

统计方法:数据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构成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结 果

心血管疾病病种构成情况:2011-2013年共统计住院病例239 436列,心血管疾患病例39 028例(16.29%)。心血管疾病各病种构成比显示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分别占心血管疾病住院病例的35.07%和26.91%,连续3年成为凉州区新农合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主要疾病;心律失常(13.78%),居第3位;风湿性心脏病(7.59%),居第4位;病毒性心肌炎(6.33%),居第5位;先天性心脏病(4.18%),居第6位;特发性心肌病(2.53%),居第7位;心脏神经症(1.65%),居第8位,其他(1.91%),见表l。

排在前3位的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性别、年龄段分布:冠心病患者男6 321例,平均(65.45±11.61)岁,女7 367例,平均(68.38±11.72)岁,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农村人口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生活水平及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心血管疾病构成比已朝着发达国家的方向转变[1]。

本资料通过对2011-2013年凉州区新农合住院患者心血管疾病构成比的分析,结果表明心血管疾病住院比例达16.29%,高于其他系统疾病的住院人次。3年间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占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前3位(75.77%)。由于本资料统计的是第1诊断,作为次要诊断的以上疾病也不在少数,估计实际患病率高于以上数值。本资料显示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住院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0~69岁,在此年龄段的2级预防尤为重要。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男女比例分别是1∶1.16、1:1.24、1∶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血管疾病已经是目前危害农村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且有继续增长的可能[2]。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可能与农村居民的饮食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有关。在调查中也发现心血管疾病住院例均费用高于平均水平[3]。

因此,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工作需控制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行为的干预和规范管理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的重点,以期达到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余金明.中国心血管病医生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37:1-2.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3)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心电图改变;临床意义

?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高,人群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我们总结了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男85例,女77例,年龄38~85岁,平均57.5岁,其中脑出血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50例,脑梗死20例,脑叶病变7例,深部组织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不再一一列举,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和内科学[2],并经过ct等检查予以证实。?

1.2 方法 162患者均在发病后0.5~12 h内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3周内复查2~5次心电图。?

2 结果 ?

2.1 心电图描记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共计140例,占86.42%(140/162),其中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梗死18例,脑叶病变6例,深部组织病变4例。140例心电图异常病例均合并有不同心血管疾病,不再一一列举。?

2.2 心电图改变 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st-t改变共计75例,占53.57%(75/14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出现明显u波或/和q-t间期延长30例,心肌梗死图形改变15例;心律失常共计65例,占46.43%(65/140),有早搏12例,心房颤动1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2.3 心电图变化与预后 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15例痊愈, 6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55%。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45例痊愈, 53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0.00%,42例死亡,死亡率为30.0%,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所致的心电图改变,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常见病因,存在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一般心血管病变的形成早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8~10年,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心电图异常是本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其本身的继发性改变,至今意见不一[3]。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异常发生变化率高达65%~75%,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会更高[4]。我们的结果高于文献报道为86.42%,这可能跟本文选取的病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关。?

本文心电图以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这和闫美云[5]的报道相似,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本文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显著高于脑梗死18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好发部位特殊有关,病变部位越靠近丘脑下部,心电图异常率就越高,特别是基底节区及丘脑是急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与脑对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及支配密切相关,提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改变与脑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因果关系,本组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死亡率30.0%明显高于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的死亡率4.55%,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70.0%,表明急性脑血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9-363.?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4)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3-01

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该疾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学人员的普遍关注[1]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选取了某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分析并给予其中一部分患者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某医院2010年,在这个期间的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案例200例作为实验的组员,将这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100,观察组中分别是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处于55-8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的年龄也是处于60-85岁。这两组的患者文化程度分别是中学50例,中学至高中100例,高中以上30例,其他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临床对比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去总结其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治疗护理的结束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及护理

3.1 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严重的受其的影响,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一定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

3.2 护理

3.2.1 医务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相应的使用血压等的监督及护理。

3.2.2 要细心的观察患者的症状,做到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有效与患者沟通病情进展,住院期间,患者若出现胸闷、胸痛等情况,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观察其的问题,及时采取如吸氧等的相应措施。

3.2.3 针对患者具有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情况出现,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生活护理,发挥协,护理患者的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问题。

3.2.4 重症患者他们必须卧床进行休息,那么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休息护理。病情逐渐稳定的患者,鼓励其进行床上活动或是下床活动,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按时帮助其更换,也需要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细心、有耐心的进行护理。

3.2.5 患者的护理措施还涉及到药疗护理。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一定要掌握好。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该准确掌握好药物的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等等。

3.2.6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最重要的一项是急救护理,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如果急救及急救护理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对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等要熟练掌握;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各抢救用物,保持各抢救用物的完好备用状态;如果患者发生晕厥等状况,医务人员一定要立即就地抢救,及通知其的主治医师;各类药物的使用遵医嘱,快速、正确地进行;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一定立即采取心、肺、脑复苏措施。

3.2.7 健康指导是一项辅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积极鼓励患者去治疗各种原发病,尽量减少各种诱因的出现;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指导其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确保足够的睡眠,避免任何精神刺激的情况出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医务人员指导其选择相应的治疗饮食;冠心病患者应提醒其要随身备好急救药物,避免紧急情况失控;医嘱患者应遵按时服药。

本文研究中,讨论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对其康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及提出一些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杰,宋克群,杨君,郎森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10.28,9(05):172-176.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5)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中老年发病率很高,对人体健康危害性极大。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成为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本文旨在对心脑血管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做概述,特别是中药在此类疾病上的应用。 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药物 现状

1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病心肌梗塞,脑梗死,和脑出血等病种。 

高血压是心血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特别是老年人多患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异常增高,患者常无症状。动脉血压增高增加了闹卒中,动脉瘤看,心力衰竭,心力梗死和肾脏损害的危险性。高血压常伴很多并发症,且危害极大,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应该同时降血压,调节血脂。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梗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根据其临床症状,冠心病可分5种:1,心绞痛型;2,心肌梗塞型;3,无症状心肌缺血型;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5,猝死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及慢性高血压等。 

别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脂发病率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2]。胆固醇含量增高,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血脂症。调查显示,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祸首。 

2心脑血管药物的应用现状 

2.1化学药类。目前心脑血管化学类药物应用的比较广泛,单降压药物种类就很是丰富,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组成了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3]。利尿降压药应用较多的是氢氯噻嗪和螺内酯,降压温和,疗效确切,对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病及心衰疗效佳,对左心室肥厚有逆转作用,价格低廉,适合大面积人群防治。但应注意大剂量对糖,脂代谢有影响,易引起低血钾,阳痿,高尿酸血症等。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普奈洛尔和美托洛尔,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合并心绞痛时。钙拮抗剂主要有非洛地平缓片,尼莫底片,硝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地尔硫卓,莫索尼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有卡托普利,福辛普利(蒙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药氯沙坦等都是在临床门诊上应用较多的药。虽然化学药物种类很多,但是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且多有不良反应。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治疗常用的有消心痛,硝酸甘油,心痛定等作为急救时用,这些药物比较常用且疗效显著。化学药有三类治疗心脑血管主要是:他叮类如洛伐他叮等,烟酸类如烟酸肌醇等,贝特类如枸橼酸钾等。

2.2中药类 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一些心脑血管中药的出现,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是想中药丹参滴丸这类疗效显著的药物的出现,更加增强了我们利用祖国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信心。别外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

中药中常用的心脑血管药物有,丹参,红花,银杏叶,玄参,降香,三七总皂苷,郁金,抱茎苦荬菜,川穹,灯盏花素,灯盏细辛,毛冬青,牛膝,水蛭,夏天无等。这些中药多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4]。今年来丹参和银杏研究的比较多,也得到了较好的疗效,这两种药的制剂市场占有率也很大。 

目前中药制剂成药应用广泛,已上市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银杏叶片,心脑舒,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再造丸,舒风再造丸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医中药的不断发展,中药独特,活络丸,大活络丸,人参搜风丸,杏灵颗粒,天宝宁,舒血宁,通心络胶囊等等。可以看出心血脑疾病的药物繁多,心脑血管中药治疗功能较大,产品的直接竞争层面扩展到心脑血管用药,从而导致心脑血管中药的市场范畴太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心脑血管中药产品之间没有绝对优势的竞争差异,别外,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上的应用也常见,主要有参麦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滴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丹红滴注夜,丹香冠心注射液,丹香葡萄糖滴注夜,瓜蒌皮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人参茎叶总皂苷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舒心宁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刺五注射液。虽然中药注射剂应用广泛但是接连不断的中药注射液出现问题,暴露出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我们国家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不够完善统一。

3中医对心血管病的诊疗。传统中医病因学,不仅用直接观察病因的方法来认识病因,更重要的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从疾病临床表征推绎病因,从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如《灵枢·本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病因作用于人体,致机体产生病理变化,临床必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证候)。临床证候是果,由机体病变产生;病因是病机变化的原因。病因、病机和证候三者之间有必然联系。病因不同,所致疾病的证候表现亦不同,通过分析症状、体征,即可辨识疾病的原因。在传统中医临床发展过程中,病因认识学的每次发展,都会带来治疗方法学的改变和相应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如温病学、疫病论及现代血瘀理论的认识等。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基因、蛋白、生物信号转导通路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和发现,现代中医病因学的研究也逐渐向微观深入——尝试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形成和发展了一些疾病病因的认识,由此导致了现代一些疾病传统治疗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临床疗效和研究水平。这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学的认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3.1中医病因学发展促进了心脑血管病疗效的提高。对于冠心病(胸痹、心痛)和中风等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的认识,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和深入的过程。如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20世纪60~70年代以前,多遵循《金匮要略》上焦阳虚,阴寒闭阻,采用宣痹通阳或芳香温通方药治疗。此后,以陈可冀院士为代表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家根据传统中医关于血瘀致病特点的认识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倡导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冠心病[5],创制冠心Ⅱ号等系列活血化瘀方药用于临床。同时围绕冠心病血瘀致病的微观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特点,制定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诊治规范,提高了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促进了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治疗方法学的创新。有关中风病病因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强调“正虚邪中”,主张用“风引汤”和“大秦艽汤”治疗;其后,逐渐认识到中风为“内风”所致,提倡采用平肝熄风或补肝肾熄风方药治疗;清·王清任则强调半身元气亏虚,血脉瘀滞不利,并创制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以王永炎院士为代表的中医专家,根据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神志不清、昏迷、大便干结等临床症状及组织坏死、水肿、过氧化脂质积聚等病理改变,提出毒损脑络的病理概念,认为病因为“风”、“火”、“痰”、“毒”、“瘀”互结,并创制清开灵、醒脑静等方药用于临床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可见,中医病因学的研究深入、发展和创新,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疗效提高的基础。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药物种类繁多,化学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多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多,多不根治,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本身的优势,治疗效果可以和化学药相比有的甚至更好,但是还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来发挥中医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上的优势。作为医药工作者继续发掘治疗心脑血管的方法和药物具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业伟,彭智聪.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经济学国内文献综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3):157-158. 

[2]田波,刘福清,司凯英.降血脂中药的研究现状. 黑龙江医药,2006,19(6):487-487. 

[3]胡桃红.高血压疾病治疗现状.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99-1800. 

[4]白晓菊. 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分析.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7):58-60.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6)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左心室肥厚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1-0015-02

探讨早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其相关因素。心血管疾病(CVD)是影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率高,较同龄一般人群高5-8倍。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血管死亡率约占这类患者总死亡率的44%-51%。慢性肾脏病(CKD)病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国外报告,透析病人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患病率约为40%,左心室肥厚(LVH)的患病率约为75%。轻度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已明显增加,左心室肥厚约为58.5%。所以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CVD)是左心室肥厚(LVH)。我们对2006年1月-2007年11月我科收治69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CVD)是(LVH)。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69 例肾功能稳定的早期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左室肥厚(LVH)发生率,进一步分析其与血压、血红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酸等临床资料的关系。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07年11月期间肾功能稳定的慢性肾脏病(CKD)住院患者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龄26-80岁,平均41.26±13.44岁,血肌酐59-353umol/L,平均127.35umol/L±77.66u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1588-122.51mL,平均72.96mL±37.33mL。原发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48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1例,多囊肾2例,慢性肾盂肾炎8例。除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尿酸性肾病、乙肝相关性肾炎等继发性肾脏疾病和原有心脏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患者。

1.2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所有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获取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舒张末左室内径(LVDd)等指标。

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公式LVMI=LVM/BSA,其中:

左室质量(LVM)由Devereux公式计算:

LVM=0.8×1.04×[(LVDd+IVST+PWT)3(LVDd)3]+0.6(g)

体表面积(BSA)由Stevenson公式计算:

BSA(m2)=0.0061x(cm)+0.0128(kg)-0.1529

将LVMI值 男>125g/m2女>120g/m2定义为LVH。

2结果

2.1CKD1-2期组(Ccr=98.06±23.64ml/min.1.73m2)LVMI值为79.96±13.38g/m2,LVH发生率为4.48%。

CKD3期组(Ccr=44.27±9.15ml/min.1.73m2)LVMI值为79.96±13.13g/m2,与CKD1-2期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LVH发生率为18.18%。与CKD1-2期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CKD4期组(Ccr=22.91±4.07ml/min.1.73m2)LVMI值为146.81±61.33g/m2,与CKD1-2期组及CKD3期租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LVH发生率为76.19%,与CKD1-2期组及CKD3期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见表1。

2.2与non-LVH组相比,LVH组收缩压,舒张压和血肌酐水平显著增高,血红蛋白和内生肌酐清除率水平显著下降,见表2。

2.3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LVMI与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成显著正相关,而与血红蛋白,内生肌酐清除率成显著负相关。

3结论

3.1左心室肥厚(LVH)在慢性肾脏疾病(CKD)早期即已存在,且随着肾功能减退更加明显。

3.2轻-中度慢性肾脏病(CKD)是影响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独立因素,血肌酐值每增加3.3肾小球滤过率(GFR)在30-89mL/min/173m2的轻-中度慢性肾脏病(第2-3期CKD)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均随肾功能恶化而增加,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可能比以往认识的更为严重,发生的更早,即便是轻度慢性肾功能不全亦应被视为心血管疾病(CVD)的高危因素。

3.4早期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与高血压、贫血等因素相关。心脏的这种形态结构上的改变主要影响因素是尿毒症毒素、高血压、贫血,其中左室肥厚主要与高血压和贫血有关。可能的机制是尿毒症毒素和贫血造成心肌本身的损伤,高血压和血容量的增加使心脏负荷过重引起室壁应力增加导致心脏反应性肥大和扩张。

由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以及并发左心室肥厚的详细机制。仍需要相关学者共同努力。亦由于本组样本量较小,所得结论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防治问题,会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Sobue T,Yokota M,Ivase M,et al.Lnfluence of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o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during dynamic exercise in the pres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1995,25(1):91-98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7)

【关键词】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效果;副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1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58-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当前不少人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因而不可避免的给人体的心血管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多,且趋于低龄化。根据有关报道,全球每年有1000多万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了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在医学界更是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作为一个重点[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8月收治的心血管方面的患者80例,采用中医辩证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从18-72岁,平均年龄42.3岁,病程15天-32年。按照西医诊断标准分类,其中有17例患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例为患者为高血压;20例患者为心绞痛;21例患者为其他心血管疾病。按照中医辩证法,29例患者为肝气郁结,21例患者为气滞痰瘀,13例患者为心脾两虚,17例患者为阴虚火旺。

1.2主要治疗方法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绞痛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均按照中医辩证法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肝气郁结的患者,主要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主,必要时配以理气化痰,活血软坚等方法;对气滞痰瘀的患者,主要以通气散瘀为主;对心脾两虚的患者,以补益心脾为主;对阴虚火旺的患者,则以养阴清火为主。每日服用1剂中药,每天分2次煎服。煎前,将药物放置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先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煎30分钟即可。每次取药汤350ml,饭后1小时服用。每个疗程以10天计,连续治疗6个疗程。

1.3评断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缓解:无效: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或缓解。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

2结果

患者经治疗6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缓解,如下表所示:

3探讨

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病种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多种类型。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因此,医学领域已经把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研究,将心血管疾病的可防可控作为医学研究领域的目的。

在心血管类疾病中,高血压最为常见。在医学上,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高。不少人认为,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利,与自己无关,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根据有关统计,在中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8%。当然,这一数据包含了因其他疾病并发的高血压症状。对于有高血压症状的患者,应该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在30岁以后,更应该及早发现,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当前,采用中医药进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获得了多方面进展,如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心绞痛,采用益气活血类或益气养阴活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或心功能不全等,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组资料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7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12%;高血压的22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45%;心绞痛的2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5%;其他心血管疾病的21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0.48%。尽管中药针对某个病理环节的作用强度与化学合成类药物相比有一定差异,但在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何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2]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防治,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务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精神方面的压力,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辩证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伤害少,而且治疗效果确定、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