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人才论文

艺术人才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4 15:14:50

艺术人才论文

艺术人才论文篇(1)

一、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

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教学管理上要创新“有理、有利、有序、有效”的管理模式,探究各教学研究的内部联系,搭建交流平台,打破专业壁垒,优势互补,共同打造音乐艺术教学品牌项目。(一)有理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落实艺术院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总体实力的工作目标。以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势教学品牌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学科建设。努力促进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的质量标准。以文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将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将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各种因素最优组合,努力实现学科建设的最佳效益。完善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文化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充分体现出学科建设的优势特征。(二)有利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教学管理工作要有利于提升艺术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深化和活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成果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三)有序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应建立与完善科学化有序的教学管理程序:1、制定科学化的完备的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制度化的有序性体现。在认真执行通过教学评估确立的教学管理的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选修课管理规定》、《精品教材建设方案》、《设备管理与使用规定》、《钢琴维修与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文件,使教学管理有据可依。形成向制度要效益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2、实现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层次结构。逐步建立与完善由艺术院校教学督导组、各系教学秘书、教学信息员组成的教学管理与监控队伍。进一步明确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职责范围。3、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在广泛深入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逐步建立以品牌课程、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动态发展结构。4、进一步整合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使教室、排练厅、琴房及音视频设备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5、对本科教学工程的品牌项目的申报进行科学化的规范。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部级市级院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项目申报列出梯队层次。提出明确的工作管理目标。6、对新增课程实施严格有序的审核机制。并在新增课程开课后进行跟踪考察和指导,努力达到质量标准。7、梳理各教学单位具有特色与竞争力的教学与艺术实践的优秀品牌,在论证确立后加以重点建设扶植。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管理中做到工作计划有序;实施操作有序、过程管理有序、反馈途径有序。(四)有效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重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体现:1、建立教学评价档案,将考核评价与评优工作有效结合。有关职能部门与监控队伍做好教学评价档案的建设工作。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由艺术院校督导组与各教学单位协作,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指导,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测评与督导。3、强调艺术实践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支持具有“主题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努力实现目的性与效益性的有机统一。4、要完善监控体制,注重成果积累。对音乐艺术专业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研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监控和督导,注重成果的积累和总结,以更好的促进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5、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定期聘请有关校内外专家对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求音乐艺术专业负责人将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主管领导及校内外专家进行汇报。实行定期评价考核,积极推进音乐艺术专业的健康发展。6、通过“学分制”管理,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演出、比赛、考察等实践活动,处理好上课、排练、演出及其他实践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取得艺术实践教学的最佳效益。7、艺术院校有关管理职能部门对音乐艺术专业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课程建设等多方面予以管理制度保障。为提高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能,在管理中做到深化改革凸显成效、理念创新增强成效、监控运行确保成效、教学反馈检验成效、成果提炼总结成效。并且从管理制度上、评价机制上、监控体制上分别采取措施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力度。

二、彰显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管理效益

彰显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的效益,以艺术院校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建设为依托,打通壁垒,相互融合,搭建校企联合平台,实现多项教学改革措施的联动机制,形成展示教学建设成果的窗口,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学内容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性环节。文化产业的发展对艺术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全面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大力度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素质、能力教育,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把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与要把及时调整、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作为音乐艺术教育改革的重点。要及时反映当代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新情况、新信息、新成就,及时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新动态、新课题、新成果。要使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克服教育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实脱节等弊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实现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整体办学效益的彰显的有效措施:(一)艺术院校建设一流的音乐艺术专业,在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有机结合方面作出特色成效。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共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的实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二)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专业要进一步加强音乐艺术表演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创建具有优势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音乐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在全国高校中位于先进。(三)创新音乐艺术专业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进一步建设具有高水准的教学、表演、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四)充分发挥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专业涵盖面广、专业结构科学的优势特征,强调音乐艺术专业建设的整体性效应,努力实现声乐与器乐各专业方向建设的优势互补,创造优秀品牌。为全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事业服务,形成推广和示范作用。(五)建立音乐艺术专业卓越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标准、选拔依据、考核指标、评审机制、奖励措施等制度规定。(六)打通各教学单位壁垒,优势互补,创造精品剧目、音乐会等特色项目,通过音乐艺术专业卓越人才进行市场运作、前期宣传、后期制作,将精品推向市场,走向全国。(七)通过中国乐器演奏教学实训基地、管弦乐演奏教学实训基地、声乐演唱教学实训基地、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实训基地、键盘现代音乐教学实训基地等实践实训教学,全面提升卓越艺术人才的实践表演能力,推出精品人才。(八)与相关演出团体、媒体公司建立合作培训协议,实现“订单式”培养,建立卓越音乐艺术人才库,向各演出团体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为其培养储备后备人才。综上所述,本论文以提升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层次为研究目标,通过对现今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及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的研究,旨在分析现存管理问题和制约创新的问题所在,通过对文化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标准分析,通过艺术院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办法,以加强实践育才、创新实践形式等重点环节的管理为具体体现,为实现音乐艺术人才与文化人才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形成艺术院校特有的教学改革方式和人才培养优势特征提供学术。

作者:黄超 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艺术人才论文篇(2)

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脱节,艺术毕业生与企业需要不能无缝对接,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发展艺术文化产业,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迅速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显然,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技术型大学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中坚力量,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途径,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应用型艺术教育模式,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开展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意设计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岗位群管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重新审视、优化高校的艺术教育,从艺术学科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规划、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逐步构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兴起给艺术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应用型艺术教育的内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遵循基础扎实、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培养目标。

1.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首先要根据院校的具体办学定位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地域文化特色,使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吻合。这就要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与探索,认真调研当地的产业现状,深入了解企业对其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需求,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使得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理念清晰、方向统一。

2.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与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

实践课程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运用设计技能的水平,决定了学生毕业能否适应企业需求。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置上,要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样才能让人才培养和人才实践挂钩。首先,加强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比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艺术理论课、基础课的安排要根据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课程比例进行科学规划,围绕实践课的技能需求开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除了加强本专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培养之外,要结合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其次,根据实践性教学需求,积极采用“艺术项目教学”或“设计案例教学”模式,实行“模拟项目”和“实际项目”并行互补的教学方法。项目(或案例)设计是教学机制中的实践性环节,这种模拟企业工作的设计任务,能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项目设计的氛围,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任务要求、制定设计目标、探讨设计创意、实施设计方案、开展后期制作工作和分析反馈信息等。实践教学用市场意识指导设计教学,注重设计的原创性,有利于学生探索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元素、材料和工艺制作过程等。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应用艺术基础知识,掌握单项和综合的艺术设计技能,锻炼并提高了各种设计潜质和素养,为今后参加工作必备的能力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再次,优化整合传统设计专业及课程,开设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新专业与新课程,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着力优化设计课程结构,把相似或相近课程进行合并重组,艺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前后连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穿行,使其更符合实践课程的需要,课程的连续性与关联性更加紧密。积极申报和开设具有时代特色并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新专业、新课程,引导新专业和市场、企业需求对接,大量建设与专业对口企业联系的实践培训基地,给学生实践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和实训机会。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拓展

应用型教学内容是根据市场与产业需求决定的,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产业需求应时而动,艺术设计又是实践性、时效性较强的专业,所以教学内容要根据实践课程的要求及时调整。首先必须围绕实践教学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编写较为实用的艺术设计教材、讲义和教案。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是简单的删减,而是要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和创新意识。应用性强、操作性强并符合时代思维的内容要充实、完善,并在教学中大力推广。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改变,在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要综合使用,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情景互动法、案例示范法等互为补充,不仅要配合图例、案例讲解,而且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创意思维。

4.校企合作、学研结合等配套体系的建设

应用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校与市场对接,教学成果与产业需求融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同时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推动“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建设配套的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和校外艺术实习基地,展开校内校外互动教学的模式,真正做到课堂与实验室融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逐步形成“校中厂”或“厂中校”的局面。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是让企业进驻校园,让市场参与教学,实现教学与企业研发的双赢,增强校、企、学生的交流,这样既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又减少了企业培训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融入工作的速度,增强了学生全方位的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另外,艺术设计教师经常需要专业实践进行“充电”,即关注设计领域和艺术市场的最新动态,汲取并掌握最新的设计科研成果,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的培训,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工程项目的研发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结语

艺术人才论文篇(3)

第一,就业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情况下,校方基本是采纳合作一方的要求进行着教学体系,并以此围绕运转。教学的实践中,企事业单位会为此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演出也就意味着学生步入社会的专业训练过程已经开始。学生也因为企事业单位的标准而学习准备,因为这正是他们面对职业被挑选的演练,或者是说评估。学习时间短、内容较为单一,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度、学习成果、教学的质量等等,有些时候学校一方并没有确切的跟进落实。如此,如何具有发展的眼光进行预测,并以此贴合市场、迎合社会,就应连续不断的将职业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把控及策划;对于教学的成果应做好跟进,对于学校方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规范的定位及监督,是职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第二,师生关系虽然体艺术类院校平行志愿计划并不缺少,但是跟据2009年招生汇总信息来看,真正有此意愿的考生很少很少。事实上职业艺术类的学校分数录取线很低,可并未被看好,其生源与其它高等艺术教育学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以此可见大家对于职业类艺术学校不认可,认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职业艺术教育的师资要求,以及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艺术教育特点的。在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同样在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学校中,教师多出于艺术团体,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清楚的知道能在社会立足的要求,也因此教师都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身兼数职,担任好几门功课。综上所述,职业艺术学校存在着师资不全的现状,不具备稳定性,临时请聘、外聘或者是退休教师反聘情况比较多。

第三,教材依据调查显示,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很多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普遍使用的书本教材。因此职业艺术教育学校就存在着教材不适用的的问题(必须和就业渠道、社会文化时尚联系),而对于学生也相对不公平,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却要在时间内学习本科内容,这也导致原本并不优秀的学生排斥教材,降低学习兴趣。

第四,教学方式高等艺术院校的很多专业基本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教学,而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实践的多为大课形式。不过相对来说也是有一定特色课堂的,比如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学校也将更多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舞台上或者是讲台上,利用书本及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本能的学习主动性及自主的创造性。为学生树立目标的基础上,利用更多的实践经验释放自身想象力。并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纠正,实现达到最好的实践教学成果。另外,为了更好的将实践效果范围扩大化,还将艺术实践进行分块学习,形成系统、规范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有别于高等院校的最大特色之一。

二、结语

艺术人才论文篇(4)

(一)培养目标

首先要求具有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扎实的设计创作技法和相关技术工具,具备将设计与数字化技术等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进行交叉与整合运用的能力;其次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并能结合于实践应用,具备相应的外语阅读能力和适当的听说交际能力;再者要培养策略、创意及传达平衡发展的营销传播策略企划与创意设计人才,达到教学与实践、教学与国际行业通行标准的无缝接轨,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能策划、会设计、有创意、会管理、擅销售的高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掌握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应用经过强化训练的专业技能:1.在市场营销领域,对定性定量的市场调研、趋势分析、消费者研究、品牌定位、产品/渠道/价格/促销等营销组合、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管理等营销理论与实务有完整的了解,掌握应用方法。2.在整合传播领域,对心理学、传播学、基础人文、数字营销科技、广告管理、公共关系、渠道促销等基本理论与实践有一般认知,并能通过实践得到切身感悟。3.在创意概念发想领域,成为具有原创精神的概想发想者,能将庞杂的营销与调研数据进行梳理,对核心信息进行评估,预测消费者的理解度与好感度,能独立进行创意设计与艺术加工。

二、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

实行双主体办学。校企双方在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办学理念、办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制定方面共同负责,共同实施教学管理、师资团队建设、实训与评估、实习就业辅导。高职高专院校当前应从培养单纯掌握专业技法的工具型人才向培养熟悉完整的艺术设计流程的综合职业人才转变,把教学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训经验,实战能力,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的能力上,共同培养出品格与能力并重,认同企业文化,具有行业实践经验,掌握营销策略、创意思考、数码设计、人际沟通等核心能力的高端职业人才。

(二)改造传统课程体系

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当前创意产业的显著特点是艺术设计必须与产业的前端和后端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综合运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据此改造了传统课程体系,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重新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Design)延及到市场分析(Marketing)、策略思考(Strategy)、售后服务(Service)三方面,增强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的能力培养。为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学院取消了理论陈旧、技术过时的《广告概论》、《书籍装帧》等7门课程,前瞻性地新增了《营销与传播》、《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社交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从企业实际应用出发,重塑了《三大构成》、《字体设计》等5门课程;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品味,优化了6门人文基础课程。同时已引入WPP集团及水晶石公司的高端培训资源,编制了43本校本教材。这些都使我学院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三年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渗透“一天教学等同一天执业”的理念,专业的物理形态与企业的现实产业环境接轨,教学空间从装修、桌椅摆设到环境气氛,都和学生今后将加入的公司类似。用国际企业通行的MBTI性格测试设计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方案,依据现代广告企业工作模式,实施以团队为单位的学习和考核方式;专业课程60%由跨国广告企业创意总监担任主讲,引进产业前沿真实项目,形成与业态同步更新的校本教材。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产学合作参与行业高端项目,每年暑期赴集团全球各子公司带薪实习。

(四)对接国际惯例

创新学生评价体系。依据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规律,对学生开展性格特质和就业潜力评估,因材施教,打破以分数与技能考证评价学生职业能力的传统做法。每学期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逐一甄别学生品行和成绩,规划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执行院长应每天与一个学生共进午餐,通过沟通谈心,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企业的团队工作流程,将学生编组,通过小组协同完成项目,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业与考评均以提案方式进行。以国际通用的推荐函惯例,依据6个学期对学生的甄别评价记录和集团人事总监的面试审核,对合格学生颁发院长签名的学院推荐证书,获证学生可进入4A公司就业。

(五)组建一支具有引领作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使教学的专业水准符合业界最新要求。水晶石学院的专业教师全部来自公司一线;WPP学院的策略企划、创意设计、数字创意等5位教学总监都是业界的资深创意总监,全职驻校授课并带领教学团队;23位专职教师中,7位是境外人士,6位曾任广告公司高管。企业认养课程由一线高管授课,平均每学年约20人次,使得学院具有浓厚的企业气质,专业来养得到迅速提升。

(六)创新合作办学体制

保障高端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决策的理事会和校企联席会议,探索利益相关方参与学院建设的机制与途径。实行相对独立的人才聘用制度和财务运行模式,以保障办学与改革的顺利进行。由具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学院管理,用企业视角考虑专业发展路径,在人才聘用、团队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渗透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延请国际一流业界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持试点学院的教学体系构建和教学资源调配,调动企业的海内外专业人才资源、案例经验及培训网络用于教学,使合作办学融合职业教育规律与企业核心要素,确保合作办学培养的人才规格符合企业高端人才标准。通过上述举措,主要解决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与顶级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岗位要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以单一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和在人才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等问题。确定了设计类高端职业人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培养品格与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拓展了以国际、部级各类竞赛项目为载体的多样化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训练的培养途径;施行了具有跨国企业特征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创新了对高端设计人才资质的认证方式。

三、高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一)探索出一条高端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企业用人目标的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决定专业建设水准和毕业生就业层次的关键。我院实践证明,只要人才培养定位与顶级企业需求对接;创意设计培养与整个工作流程兼顾;业界精英师资与产业实践平台保障;个性化教育与团队培养并举;真做项目与国内外赛事联动,高职院校同样能为业界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出符合创意产业特殊需求的高端人才

我院高职毕业生已经被顶级企业大量录用。WPP学院50%的毕业生已被WPP大中华区各公司人事总监预订,实现了进入4A公司的职业理想。学生收获高端项目体验,积累了丰富的行业人脉资源。学生去往WPP集团位于伦敦、香港、台湾的公司带薪实习。公司用世界一流的内部培训经验指导学生,学生实习期间的一些设计作品已被一些世界500强客户采用,于市场流通渠道。改革不仅使个别学生受益,而且能带动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我院学生在2013、2014年连续2年参加英国D&AD比赛,荣获国际最有影响的D&AD(黄铅笔)学生创意奖,取得了中国大学生在此赛事的最好成绩,为全国高校仅有。与此同时,我院学生连续2年荣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赛金奖,2013年在20余万件参赛作品中获得2个一等奖,2014年,获得1个一等奖;在2014年的40个毕业生中,27人进入跨国广告公司(4A公司)就业,22人取得WPP集团全球CEO苏铭天爵士(他是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副主席)签发的推荐函。

四、结语

艺术人才论文篇(5)

1 推行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

在当前一些高校中,在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且具有了很强的科研能力,但是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却并没有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仍然采用很封闭式的教育,尤其是一些艺术专业的学生,由于高校师资力量和办学理念的影响,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很难成长为应用型的艺术人才。这类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这样封闭式的教育模式之下,也很难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要解决目前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要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和企业对于人才方面的期待和需求。教师根据所了解的行业情况,针对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编写合适的教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所了解到的企业生产情况按照项目教学的方法进行讲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企业一线的设计师请到学校来讲课,将企业一线的生产实际与学校的课堂联系起来。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前了解企业的工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将极大地促进艺术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应用型艺术人才虽然是面向企业一线工作,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竞争中,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才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良好的文化素质也会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人才如果只懂得最基本的设计技术,那么最多也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人,缺乏自身独特的文化品位和设计灵感,其设计的作品也很难具有竞争力。而那些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设计师却往往能够依托自身的文化素养,设计出的作品也更加耐人寻味。因此,学校在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大量的精力都在要求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针对艺术专业学生对于文化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现象,学校可以将学习的教室和设计室合二为一展开教学。在同一间教室里,既可以进行实践学习,也可以进行文化学习,将文化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素质。在这其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兴趣不浓厚的现象,进行教学计划的合理设计,将文化课与设计课进行有效融合,在同一间教室,同一个课堂中进行教学。同时,在分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但要讲授其中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也要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吸引学生进行自我文化素质的提升。

3 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和评价

模块化课程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主要涵盖师资建设与管理、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制定教学的标准和计划、设定教学目标、模块化的教学项目等方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第一,按照每个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模块教学的需求公开招聘合适的教师,依托教师建立项目小组来展开教学活动。此外,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经常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行业内的各种培训活动,让教师在培训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了解行业最新的信息。第二,成立工作室,依托工作室承接项目展开教学。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性的机会才能掌握基本的设计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成立工作室,与企业合作承接一部分的业务,通过这些业务提供的实践机会,学生能够从中很快地成长起来。第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式都应该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的范围要涵盖实践能力和文化水平以及道德素质几个部门,针对学生这几个部分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要体现整体性,不以具体的数量作为评价的单一标准,要结合教学的质量、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和比赛的情况来进行评价。

艺术人才论文篇(6)

每个学校的发展不同、每个专业的前景和受欢迎度不同,所以它们都会有其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发展对象、不同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1构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现今,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以“工学结合”为重点,其意思也就是:学生在校内必须认真完成课堂上的任务、熟记书本上的知识,在校外就要对自己的操作动手能力加强训练。其实,工学交替模式也是如此。以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为依据,给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培养的机会,让学生既能学好课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工作岗位,以便以后在自己岗位上能更好的发挥所学的技能。显而易见,工学交替是有三个教学场所的,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有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就是要学生全部学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如:知道什么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有哪些内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景如何、怎样对物品进行设计等等,这就是我们在教室里所要完成的。第二阶段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对事物进行设计进行操作。在训练室里,有专业的老师对实施有计划性的训练方案,进行一对一的操作辅导。要让他们彻底的摆脱书本的束缚,成为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就是我们在训练室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当然就是在企业啦,我们为什么那么刻苦学习?为什么要把技术学好?就是想找到一个好工作赚好多的钱,现在,高职就提供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有钱拿的学习,当然了,重点不是在钱,而是让我们学会与人交往,懂得团队精神,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我们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2以“工学坊”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出现,促使大多学校都出现半工半读式、勤工俭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坊”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设立的一个基地,但它也是要严格遵守公司的管理制度。它既是设计公司的一个设计部门,又是学生用来训练技能的培养场所。它全由专业的设计师、专业的教师、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该团队是设计企业的灵魂。学生能在设计部门学习具有很大的意义,把每一次的项目设计当作自己的学习内容、当作一次实习经验,所以必须要认真对待,提高自身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辜负高职院校的期望,才会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发挥极致,才会理解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

2.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2.1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开设一定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改进。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又因为高职的师资条件、学生觉悟、教学课时等等都与本科院校有所差距。所以,只有自觉创新、与时俱进,高职才能在在众多高校间脱颖而出,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2.2突出特色专业

高考完后,学生对学校的选择主要是考虑学校专业的分量。我校的主要专业是装饰艺术设计,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并不具备我校的特色,也不具备吸引学生的条件。所以,目前,我校的工作力度应着重放在对专业课程的改革,充分发挥我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优势,提高我校主要专业的知名度。

2.3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共同来培养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教学资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的平台,同时,学校也给企业带来雄厚的技术基础。所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3.结束语

艺术人才论文篇(7)

【关键词】多维视野 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55-03

课程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居于核心位置。著名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认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如果没有好的课程设置,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达成和实现。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虽然艺术教育因其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传统“师徒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但是现代艺术教育与古代“师徒传授”式的经验传授有着根本差异。其差别就体现在作为现代教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有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人才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有整体性的考量,而不只是停留于纯粹的技能培养。在目前我国艺术教育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要想保证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高素质、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满足社会对新型艺术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路径,以期对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所补益。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这是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把握的一个首要基本原则。学者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来达成目标。在艺术学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编制中,经常会遇到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而导致课程编排混乱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如果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或者仅仅在旧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修补,都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从而无法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于当下我国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有新的要求。近现代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艺术家以及创作型、表演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然而,这种精英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在艺术院校扩招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都具备成为专业艺术家的潜质,社会也无力消化大量专业艺术家型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艺术生产经营、管理、策划以及艺术普及方面的人才却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人才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严重矛盾。再则,以往那种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和不同专业所奉行的同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也会带来大量的人才浪费,只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传统美术史论专业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美术史论研究人才和美术批评人才。起初,国内对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并不大,因而只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几家专业艺术院校中开设有该专业。而在今天我国艺术学科蓬勃发展,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的背景下,美术学科的诸专业包括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内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十年来,许多艺术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然而,学科和专业究竟如何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在国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社会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艺术批评、管理和经营人才的需求显然大于专门的美术理论研究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确立了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了解美术创作、擅长美术研究、会艺术策划的“一专多能型”美术史论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研究与批评、美术活动策划、美术教育与培训、文博艺术管理等工作,并能胜任新闻出版、艺术市场、博物馆、美术馆、网络新媒体等领域的工作。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应对文化产业发展而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做出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在这一新的人才目标的统摄之下完成的。

二、按照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建设

强调课程建设的体系性意味着课程设置应该具有有机性,也即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该具有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为课程设置奠定了原则性基础,但是要使得课程设置达到有机性,还必须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具体化的要求,然后按照不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自然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出于对不同维度的考虑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要求。对于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具备对视觉艺术的体验、感受、认知和鉴赏能力;(2)掌握中外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美术发展演进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熟悉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前沿课题,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3)熟悉艺术市场,了解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对本土美术文化和艺术生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4)应该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应该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常识;(5)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能完成相关艺术活动和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

在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较为清晰的勾勒之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设置按照人文素养模块、美术技能模块、美术史知识模块、美术理论知识模块、应用类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六个模块来设置课程。具体情况如下:(1)人文素养模块: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2)美术技能模块:中国画基础、书法基础、油画基础、平面设计基础、摄影基础;(3)美术史知识模块: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20世纪中国美术专题、台湾美术专题、桂林抗战美术研究专题、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专题、文艺复兴研究专题、欧美战后艺术专题、佛教艺术专题、中国民间美术专题、西方绘画材料与技法发展史;(4)美术理论知识模块:美术概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画论选读、西方美术史学与研究方法、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导读、绘画语言解读、《历代名画记》精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5)应用类模块:美术批评与写作、展览策划与文案写作、博物馆学概论、编辑出版学概论、书画鉴定概论、美术市场与艺术管理、美术考古学概论;(6)实践教学模块:美术史迹考察、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这样六个专业课程模块和学校的通识课、共同课模块共同组成了美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化建设的优势首先在于同类课程聚集的课程群对应于不同能力的培养,使得每种能力的培养至少能有3-5门必修课程作为保障,这样学生能力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另外,课程模块化建设还可以使学生能根据能力菜单自主选择某类或某些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加强和突出某项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这就避免了人才培养过于标准化而带来的缺乏个性的问题,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和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人才培养过程的时间轴为依据进行课程的阶段性安排

如果说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是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而对课程做出空间性安排的话,那么注重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则是基于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时间性的考量。人才的培养过程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不认清人才培养的这一基本规律,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容易出现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强、课程衔接先后顺序颠倒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每一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出要求,然后落实到具体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的这种阶段性特点,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划分为阶段目标:一年级,主要目标是建立学生对美术初步的感性经验和初步的理论认识,主要通过技能类课程来实现。同时,通过中外通史、古代汉语等课程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二年级,要求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的系统而扎实的学习,掌握美术批评写作的基本技能,熟悉美术展览策划的基本常识;三年级,继续完成对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对其他跨学科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关注和学习;四年级,继续开展前沿的学术研究,使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这种阶段性的安排旨在通过低年级与文、史、哲相关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结构,进而逐步进入到美术史及理论的专业学习,结合美术史论实践与考察课程展开美术史论的学习与研究,为高年级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始终贯穿着实习、实践和应用类的课程,这是为了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文化市场。

四、因地制宜、以人文本构建特色课程

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具有自己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的学校,而鲜明的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又集中地体现在特色课程上。如何设置特色课程,这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都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院校的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特色课程必须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第二,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学术传统和历史积淀以及现有师资力量的状况;第三,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对学术前沿领域的开拓;第四,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功能需求。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特色课程的设置就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的。首先,将广特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学术(下转第63页)(上接第56页)视野。广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进行特色课程构建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将广西近现代美术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等内容作为特色课程建设的内容,以期培养出能够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发掘、整理、研究和建设的专门人才。

其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做到了以人为本,突出老师们的研究特长。如20世纪中国美术、台湾美术研究、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绘画语言解读等特色课程都是广西艺术学院老师长期研究的领域。桂林抗战美术既是广西现代美术的发生,也是整个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程既是地域性的,也有全局价值。广西艺术学院很多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丰富的积淀。

再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性。比如本专业设置的视觉文化理论选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等特色课程都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领域,代表了美术研究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图像时代的新一代学人,应该对视觉文化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美术及美术研究的走向有基本的认识。这类课程的设置开阔了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术眼界。

总之,对高等艺术教育来说,构建一个成熟的课程体系需要有多维视野的关照,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对不同能力的需求;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规律,又要考虑优势和特色课程的构建。只有较为全面地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有机性,才能构建出适应时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菲利浦・泰勒.课程研究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