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民间艺术探析3篇

民间艺术探析3篇

时间:2022-12-26 16:31:25
民间艺术探析3篇

民间艺术探析1

引言

由于时代的发展,现代艺术呈现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文化的碰撞,如何更好地传承自身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同向并行,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工作任务。现代艺术并不是将传统民间艺术全盘否定、推翻,这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他们是一种艺术的共同体,是需要同向共存、协同发展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人们情感表达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人们精神世界不可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立足当前社会现实情况,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创造价值,不断提升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1民间艺术存在的现实困境分析

现代艺术的产生使原有的传统边界被彻底打破,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进入了一个相互融合的阶段,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不断交叉融合,传统艺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这种现代艺术与传统民间艺术的博弈,其实是一个文化交织与碰撞的过程。当传统在现代性冲击下难以行使其社会功能时,就会进行新的重塑。这种重塑不是将传统民间艺术全盘否定,而是将新旧文化进行交叉融合,将民间艺术继续传承开来。

1.1传承主体出现了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由于民间艺术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很难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这就导致一部分民间艺术人降低了传承的热情,一些民间艺术陷入了无人继承的尴尬境地。另外,一些民间艺术由于工艺比较复杂,要求民间艺术人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与文化意识,学习周期也比较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让一部分青年人望而却步,不敢踏入民间艺术这一独特的领域。部分青年人都向往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作与生活,不愿意留在家乡传承民间艺术,这也在一定层面上造成传承的断层,很多民间艺术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实情况。

1.2民间艺术传承内容上进行了更迭由于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传统民间艺术也发生了形式上的巨大变化。民间艺术传承者也需要不断地改造内容,以适应时代带来的创新与变革。在内容的创新与选择上,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现代化的需求与现念,这可能会与传统艺术发生冲突,这也是使民间艺术在传承主体层次上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艺术传承的社会性意义

在现代艺术的冲击下,民间艺术可能一度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仍然不能否定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重要作用。传统民间艺术具有一定的乡村文化基础,要充分挖掘其文化渊源,将传统民间艺术进行重构,让其重新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国家政策的扶持也让传统民间艺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来支持民间艺术的回归。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明确提出:“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并表示要下大气力,支持农村乡村文化、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调动全社会所有人的力量,激发全民传承的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创新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手工艺品的复兴、国潮复古风的出现,传统民间艺术又一次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传统民间艺术的独创性、个性化更是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眼球,民间艺术被重新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传统艺术再一次“卷土重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生活中被赋予了新的符号。通过近期热播的影视电视剧也可以看到,很多的电视剧在服装设计、人物造型时都加入了传统手工艺元素。我们可以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找寻灵感,创造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虽然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很多的不同点,但是这并不妨碍传统艺术的再生与重构。很多传统艺术与现代化市场元素的融合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韵味,让艺术形式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很多平台也适时推出了非遗物质文化节目纪录片,给社会公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及听觉享受。在这样的时代契机下,民间艺术以一种融合的方式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但是,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民间艺术加以传承,体现民间艺术的独创性,是我们现代艺术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只有深挖传统艺术的文化底蕴,将其进行文化价值的重构,才是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使命之所在。

3提高民间艺术传承路径的对策思考

3.1激发传承群体的创造性(1)要想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民间艺术,就要从创新性上“做文章”。继承并不是将既有的成果保留下去,而是要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与时代融合,展现民间艺术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传统民间艺术不应该在时展中“濒临灭亡”,而是要呈现出其文化价值底蕴,将传统文化无限地发扬下去。我们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本质,保护民间艺术的原真性,将乡土文化情感继续传承下去,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与文化财富。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节庆元素,在各大重要的节庆中激活民间艺术元素,唤醒民众沉睡的文化意识。要唤醒沉睡的民间艺术土壤,成为民间艺术成长的催化剂,助力传统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注重传统文化节俗,激发社会民众的传统记忆,唤醒传统民间艺术的创造性。(2)保护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由于民间艺术的生长空间不同,所以要更加注重民间艺术的地域性保护。以树皮画为例,由于树皮的种类、产地较多,制造与生产方式也不尽相同。要“因地制宜”,凸显民间艺术的地域性。众所周知,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所以必须扎根于农村。在乡村艺术的创作中,要反映乡土气息与乡土文化,展现深厚的乡土情怀,并要结合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努力创造发展建设新农村,传承民间艺术,将民间艺术充分继承与发扬下去,创造不一样的乡村文化。需根植于文化土壤,将民间艺术保护与现代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1]。(3)不断更新民间艺术形式与内容,吸纳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要在民间艺术保护的基础之上,不断地更新文化内容,增强其创新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特色相融合。通过融合,让传统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在保留传统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之上,增强社会公众的认可度。在内容创新的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技术上的更新。在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上,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来还原濒临灭绝的传统艺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再现传统民间艺术的创作流程,保留传统民间艺术最宝贵的历史记忆。比如,在传统民间艺术年画、鱼皮画、树皮画、剪纸等工艺中引入数字动画,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民间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又增添了作品的生动性与观感,给社会公众带来一场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我们不光要“守”,做好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者,还要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提升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可度,促进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

3.2挖掘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从文化底蕴出发,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文化价值。通过实践不难发现,很多影视创作就十分重视民间艺术故事的有限传承。比如,在一些影视剧中加入脸谱、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元素。利用传统艺术元素,打造具有东方韵味的艺术场景。这种艺术表演形式正是民间艺术文化价值的有机呈现。另外,要增大传统民间艺术的参与性,让传统民间艺术成为一个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让传统民间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是大雅之堂的一个艺术产物,只能远观。要让传统民间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让艺术与我们零距离,让传统民间艺术更具有“亲和力”,成为人们喜欢与热爱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目前,人们参与性较高的艺术活动有扭大秧歌、舞狮表演、赛龙舟等等。一些节庆日,可以在公共场合观看到精彩的表演。社会公众都可以参与进来,与表演者进行互动交流,体验艺术活动的体验快感,抒发自己的青春与活力,与表演者融为一体。这种互动使得民间艺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和自身的迭代更新。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不同的文化场景,注重表演者与参与者的互动,提升观众的参与热情。要转变思想意识,意识到民间艺术的主体在演出过程中也会发展变化。参与者通过互动也可能成为新的表演者,表演者与互动者的角色可能会发生互换。在艺术的呈现过程中,也会衍生出新的意义与文化价值。在不断的交融中,民间艺术的主体内容也会发生质的飞跃。比如刺绣、织锦、陶艺等民间艺术,开设了体验中心,通过现场体验,文化大使宣传等方式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传扬,让社会公众对传统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社会公众可以在体验中更好地了解我们的非遗物质文化,对传统民间艺术有更深的认知。在了解传统民间艺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者,愿意更好地去传承我们的物质艺术文化,推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进一步传承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打造价值生产链条要做活“传统民间艺术”。不要让传统民间艺术被时代历史的车轮所碾压,要盘活传统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现代艺术的融合下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真正做出生产与输出的产值,打造一条价值生产链条。我们要看到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高效地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有效输出与利用。可以将传统民间艺术放置到一个动态化的故事情节之中去,形成一个关联的动态链条[2]。比如,“沉浸式小剧场”就完美地呈现了这一特点。这种沉浸式的表演形式,使人犹如亲临其境,为人们搭建了一个从生活走进艺术的道路。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走进艺术世界,体验艺术生活的乐趣,实现文化价值的高效生产。参加者与表演者一起创建故事情节,重新感悟故事的主旨与内涵,这既是对意义的一种呈现,也是一种新意义的产生。比如,可以采用VR技术来体验皮影戏的独特魅力。通过VR平台,体验者可以进行佩戴相关设备,通过虚拟互动的方式,亲身感知皮影艺术的无穷魅力。这在传统民间艺术中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技术传承,是不能完成皮影戏操作的。但是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化发展中得到了推进与融合,可以在现代化技术的辅助下,与表演者一起完成皮影戏的体验工作。体验者可以通过VR技术操纵皮影人物,充分参与到皮影戏的创作过程中,体验皮影戏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民众在VR技术创作过程中,诞生了新的艺术故事,艺术作品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互动式发展,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艺术文化价值的效能。

4结语

继承与发扬传统民间艺术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民间艺术的发展不应该是固守常规的,那样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传承民间艺术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内涵本质,要保持传统民间艺术的本真性;另外,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与现代艺术进行有效融合与迭代更新,不断促进文化价值的再生产,永葆传统民间艺术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传统民间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姜黎 单位: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民间艺术探析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于美好精神生活也有了新的定义标准和价值追求。园林景观主要涉及自然与人工两种元素,将民间美术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既是民间美术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强化园林景观设计效果的有效措施。二者融合可起到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效果。在建筑住宅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建筑,在国内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另外在历朝历展过程中也孕育出许多民间美术宝藏,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学文化和传统意蕴。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结合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融入园林景观的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中。

近年来,学界也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民间美术与园林景观艺术设计表现与制作的研究书籍和专项论文,以期在有效传承我国宝贵民间艺术与园林建筑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和策略借鉴。《民间美术表现与制作》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10月份正式出版,作者是宋歌老师。作为研究我国民间美术艺术形式的代表书籍,作者基于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和研究经验,结合民间艺术发展现状和实际痛点,对部分中国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如剪纸、灯彩、刺绣和印染等九个种类的发展脉络、艺术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以民间美术艺术技法为切入点,重点剖析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制作工艺和实操技巧,试图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工艺有机融合,让艺术专业学生群体感受到传统民间文化魅力的同时,为日后创作和设计工作提供新的艺术灵感和视野格局。全书内容详实,可读性较强,汇聚了业界多位艺术名家的劳动成果,并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深度阐述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我国传统民间美术艺术具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熏陶下,由多个民族和地域美术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产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现代居住环境设计要求也愈加提升,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本质来说,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有着较为紧密、相互渗透的巧妙关系,两者相得益彰协同发展。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创新,是对抗西方艺术文化渗透、传承发扬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必要途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经过了较为漫长的历史发展和融合阶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制作特点,折射出历史人民的精神智慧和思想意识。传统民间美术形式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源泉和宝贵财富,也是现代艺术理论的重要基础。传统民间美术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不仅涵盖了我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还反映了我国传统劳动人民纯质的艺术思想。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传统民间美术艺术更倾向于对艺术造型和艺术形态的把握,本身具有着较强的灵活性和特有属性,传统民间美术作品风格造型丰富、风格迥异,具有着较浓郁的民族和区域特点,凝聚着特有的地域和人文情怀。面临着现阶段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趋势,从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价值特点、艺术形式、人文情怀中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将其与现代环境艺术有机结合创新,不仅可以有效拓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外延,还能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创造出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高质量生活空间,为现代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休闲环境。

二.系统分析民间美术园林设计特点

中国园林建筑是我国经典建筑类型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中国园林建筑因其空间布局、别具一格的美感,在世界建筑体系中都占据着较高艺术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艺术设计者往往会采用多种空间组合的方式,例如组合与切割、打破与再创造等手法。传统园林建筑凝聚着古人的杰出智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凝练表达。社会转型时期,园林建筑设计需要吸取传统民间艺术源泉,在设计理念和规范落地方面寻求突破创新,以此来更好满足现代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进行民间美术艺术与园林建筑设计融合时,设计者要结合时代背景,做到环境因素与物件个体的整体美要求。因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整体性艺术,对于物体的空间、形态和色彩关系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需要具备统一性的艺术特点。除此之外,传统的单一性表现形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民间美术与园林设计结合过程中,设计者也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灯光声音等元素效果来体现现代艺术设计的现代化特征。园林社区、园林街道以及园林景区本质上都是现代人生活空间的艺术表达,因此设计者在环境艺术设计时也要着重把握情感化设计特征,除了有效运用现代艺术设计和民间美术的基础上,还要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赋予艺术设计人性化表达。设计者在情感表达基础上通过民间美术手法的创新探索,让园林艺术设计在满足时代需求的同时,彰显出浓郁的人文价值关怀。最后,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强调空间美感和设计质量的提升,也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有机传承。为了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的情感寄托,设计者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挖掘传统民间美术中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将其巧妙地融入结合,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赋予丰富的民族化特点,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三.客观总结民间美术园林设计策略

我国园林种类繁多,按照园林归属可以划分为私人园林和皇家园林建筑,皇家园林一般多供皇室休闲娱乐,一般来说规模较大且园林中多真山真水,色彩华丽,整体氛围感较凝重。私人园林一般多是当地富商官吏、皇家外戚等闲居场所,在建筑规模方面不及皇家园林,整体多为淡雅清新之感。按照地域来看,我国园林又可以划分为南北园林两大派系,北方地域宽广,为北方园林辽阔奢华风格奠定基础,但受限于寒冷气温特点,园中山石湖泊较少,风格略显粗放。南方园林以江南园林为代表,园林中实景布局较多,山石湖泊、花丛鸟树繁多,整体氛围可以用秀美精致来概括。南方与北方园林风格鲜明,特征不一,共同构成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版图。在民间美术艺术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实际运用中,要从传统民间美术造型元素中提炼出现代居民的实际精神需求,其中造型运用是较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图案搭配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所需。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传统民间美术造型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园林艺术设计水平,在保证艺术设计的同时加强对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发掘创新。传统民间美术中剪纸、彩印等艺术造型十分讲究意形融合,这对园林景观造型设计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可以有效拓展现代园林建筑中的艺术表达和精神内涵。通过对部分园林建筑的实际调研,不难发现很多传统民间艺术的象形符号和意象表达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地域性特色也是我国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显著特征,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紧密结合地域文化进行考量,将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元素运用到实际设计过程中,创造出能够体现区域性文化特征的建筑作品,进一步丰富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形式。将民间美术中的地域元素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契合了当地居民的审美情趣,还能够有机传承和发扬区域民族文化。因此,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加大对传统民间美术地域元素的挖掘应用,在把握设计主体的基础之上,将现代设计理论与传统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融合再创作。最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愈发追求高品质的生存空间,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空间资源,打造出极具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已然成为每个设计者的重要课题。在园林景观设计的选材方面,设计者可以有效借鉴传统民间美术的造景经验,充分发挥和利用部分材质的天然属性,提炼出设计材料本身具有的自然之美。园林景观设计者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要学会尽可能使用当地的材料资源,在保留传统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创造和材质应用,做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扬。作为高职高专艺术学门类“十四五”规划教材,本书立足课堂,形式新颖,既有经典的传统民间美术专业理论,又有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材料,能够满足多层次的教学需求。全书内容丰富,语言深入浅出,体现出了工学结合和能力培养导向编排特点,十分适合广大艺术专业师生群体阅读和学习使用。

作者:张继超 单位: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

民间艺术探析3

一、中国民间艺术的概述

(一)民间艺术的界定和特点民间艺术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与学院派艺术和文人艺术进行区分。从广义的角度讲,民间艺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满足精神追求而逐渐形成的文化活动。由于古代劳动人民生产活动的丰富性,民间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民间艺术的涉猎范围广泛,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都能见到民间艺术的精彩呈现。从狭义的角度讲,中国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两种,是由普罗大众创造的,主要服务于群众的艺术。

(二)民间艺术的来源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为我国的艺术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民间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早在我国新石器时期,便有着彩陶艺术等美术创造。在魏晋之前,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是民间艺术的主要创作者。比如秦汉的石雕艺术、陶俑都是社会底层工匠辛苦创作的。虽然从历史角度看,进行这些艺术创作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的要求,但是从艺术角度出发,这些艺术形式无论是造型还是制作都可以体现我国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和纯真。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层人士开始逐渐加入绘画创作,但是在我国古代的壁画、雕塑等创作中,其主要创作者依然是底层工匠。此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常见的刺绣、剪纸等艺术形式都是充满着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活气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艺术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融入越来越多的元素,从而使得民间艺术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并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不同的特色。

(三)民间艺术元素在当代绘画中的寓意民间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其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大部分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关。因此,民间艺术元素在本质上是想象力和寓意性的结合,如剪纸作品《马上封猴》由猴子、骏马组成,寓意功名指日可待。民间艺术元素融入绘画更容易唤起劳动人民的情感共鸣,有助于民族文化记忆的呈现和表达。许多艺术家会将民族元素融入绘画作品,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色彩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

二、中国民间艺术与中国画创作的融合

(一)民间绘画元素的融入中国的民间绘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分为彩画、年画和农民画等,画作内容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彩画往往通过其他媒介进行呈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进行建筑彩绘。在我国丰富的建筑文化中,绘画艺术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富贵人家,无论是建筑的大门、走廊,还是墙壁,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丰富彩画。将彩画通过建筑物等媒介进行呈现,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美观度,而且能使建筑物的视觉表现更加丰富。农民画,顾名思义,主要描绘了农民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的场景。另外,年画的创作历史悠久,是在过年时人们所张贴在建筑物上的装饰性贴画。年画内容比较丰富,最常见的是门神、吉祥画等内容,甚至还包括戏曲等绘画元素。在时代的发展下,中国画的创作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元素。我国古代年画中所具有的构图饱满、色彩鲜艳的特点,现在已经被广泛借鉴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比如民间的年画传说“钟馗嫁妹”,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流传广泛,而且曾被历代许多名家描绘。除了年画元素中的色彩、构图等特点,其吉祥寓意也逐渐受到绘画者的欢迎。此外,民间绘画包含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质朴纯真的精神追求,都是我国古代民众良好品质的体现。

(二)雕刻艺术元素的融入雕刻艺术包含许多内容,其中大部分艺术形式都有悠久的历史。比如灿烂的砖雕艺术,能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汉代,该艺术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汉代砖雕艺术最出名的便是墓室砖雕。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出土的汉代墓葬中最常见的石刻壁画艺术形式。汉代砖雕的人物雕刻在结构上立体饱满,整体上呈现出明朗绚丽的风格,在细节上体现着高端的艺术性,无论是造型还是构图都与我国传统的绘画技巧异曲同工,因此可以说砖雕艺术元素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有着显著的体现。除了砖雕,我国还拥有灿烂的木雕艺术。木雕艺术的出现与砖雕艺术相比更为久远。随着历史的推进,在唐宋时期,伴随着唐宋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发展,木雕艺术经历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木雕更加注重写实,并且经常用在儿童的玩具制作当中。我国的著名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图1)中就有关于民间玩具的描绘。在元代画家王正鹏所创作的《货郎图》中,有许多对儿童玩具的细致描写。

(三)印染刺绣元素的融入纺织技术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历史上的一颗明珠。除了高端的纺织技术,我国具备高度艺术性的印染刺绣技术也对中国画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刺绣在我国历史悠久,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丰富的特点。几千年以前,刺绣便成为中国古代官员服饰中的重要元素,许多古画中有关刺绣的描绘,是对当时历史和人民真实生活的精彩描写。随着我国古代刺绣艺术的繁荣发展,刺绣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甚至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元素也开始出现在刺绣的内容当中。于是在中国画和刺绣的不断融合中,孕育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那就是画绣。以宋朝为例,许多画家的作品经常被用作绣稿,比如宋代的绘画作品《梅竹山禽图》就是常见的绣稿。从某种意义上讲,刺绣艺术中的绣针与国画中的画笔有着一样的功能,所以在进行中国画的创作时,刺绣也可以作为被描绘对象来进行画面内容的丰富以及结构的饱满创作。在我国优秀的刺绣工艺作品中,绣制的鸟兽虫鱼等也被大量地使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之中,为其提供了许多优秀的素材。

(四)剪刻艺术元素的融入剪刻是我国民间比较特别的艺术形式,其主要包括剪纸、皮影、刻纸等艺术形式。剪纸注重实用性,主要为装饰性物品,例如对窗户、茶壶等物品进行美化。皮影则不同,皮影不仅仅是一门剪刻艺术,而且也是戏曲艺术的一种。皮影以牛皮、羊皮、驴皮或纸张为原料制作而成,通过对皮料或纸张的雕刻,制成皮影戏中各类鲜活的人物造型,或场面道具、景物。该艺术形式由于是公开表演的,所以对作品的细节有着严格的要求,强调要制作得惟妙惟肖。剪刻艺术对细节的注重,对国画创作创作来说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能够指导国画在整体布局上追求对细节的完美呈现,以此来提高画作的表现力。民间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精巧的表达和艺术性的表现形式,对中国画的创作有着许多借鉴意义,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其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也为中国画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中国画的创作,不仅可以提高画作的艺术水平,而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华夏.诗意来自寓情于景:简谈潘崮的画[J].美术,1997(11):34-35.

[2]刘临.取精用弘:工笔画精神与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雷绍锋.臆说韩熙载夜宴图[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冠印.中国人物画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5]俞建华.中国画论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6]郎绍君.两条借鉴之路:试谈中国画的出新[J].美术,1982(7):15-19.

[7]成杰.中国古代书画批评范畴之特征[J].艺术百家,2011(增刊1):56-58,32.

作者:孙超龙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