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5 10:52:28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篇(1)

组织制定规划方案,政府严格审批把关。我们先后制定了《穆棱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穆棱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穆棱市防洪预案》等一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方案,全部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讨论通过后,提交市委常委会议审定,进一步提高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效地保证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稳步实施。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协调部门合力建设。坚持把农委、财政、国土等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是基础,资金是保证,实施建设是关键。需要及时捕捉各种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编制项目、储备项目、争取项目。目前,穆棱市编制储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已达37个。在工作中,采取了“一个项目确定,一名领导挂帅,一笔经费落实,一套机构成立,一定期限完成”的“五个一”的工作机制予以强力推进。几年来,累计争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22个,争取到位专项资金5420万元,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注重政府的建设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培育多种建设主体、多种机制作为补充。为此,我们大力推行工程产权改革,按照“明晰所有权、出让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的原则,积极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截至2006年,全市620座“五小工程”已有502座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承包、租赁和拍卖比例达到81%,为基层水利发展注入了活力。还有,成立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成立自主兴办、民主管理形式的用水协会,全市7个灌区已组建了11个用水协会,参与农户数量达到3900多户,管理的灌区斗渠条数达141条,灌溉面积达3.1万亩,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自主兴办和管理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的积极性。再者,开展民办公助项目建设。紧密结合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开展了以“民办公助”的方式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试点工作,2006年农民自筹144万元、争取国家补助62万元,建设了自兴、双兴和更新3座小型抗旱蓄水工程,新增灌溉面积3800亩,有效地加快了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步伐。

除了政府主导,市场补充外,还要坚持把全民参与作为补充用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基本进程的有效手段,建立稳定建设力量的长效机制。一是组织集中攻坚治理。我们在积极引导农民以开展“一事一议”的方式增强治理主体主动投工投劳自觉性的同时,组织市直28个党委、47个部门和省直单位共2800余人,连续6年对治理难度较大的流域,开展了集中规模治理攻坚会战,累计完成治理面积3.4万亩。二是建立补充用工机制,形成水利建设新格局。面对严峻形势和现实困难,坚持把组织开展全民会战和市直部门攻坚战作为稳定建设力量的有益补充,通过连续多年开展的市直部门会战,不仅进一步扩大了生态建设宣传面,提高了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而且成为我市补充治理用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初步建立了补充治理用工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了“水保搭台、政府导演、全民参与、部门攻坚”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格局。

破解建设投入资金不足难题

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投入不足、资金紧张几乎是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遇到的最难逾越、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没有投入,再好的规划与蓝图也很难实施。陕西省合阳县虽然经济并不发达,财政也较为紧张,但却较好地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

抓投入是合阳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突破口,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民营多元投入,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良好运行机制。

加强管理,用活项目资金。用实用活项目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解决投入不足问题的基础。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县乡主要领导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现场抓的工作机制。县上制定下发了《合阳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坚持对重点水利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施工合同制,建立了设计、施工、监理、验收一整套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坚持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机械,统一检查验收”,加强工程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在项目资金使用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并保证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位,按照要求专户储存,专项使用,逐级负责,专项审计。在“用实”的同时注重“用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财政部门关于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要求,坚持“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资金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将农田水利、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财政支持等涉农水利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捆绑使用,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深入开展。

以奖代补,激励民营投入。投入的多少决定农田水利建设速度的快慢。合阳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又是旱塬农业大县,农民增收缓慢。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单纯的政府投资已远远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需要。为拓宽投资领域,吸纳方方面面的资金投入,我们狠抓了政策引导。县上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合阳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意见》、《关于民办水利的若干规定》、《五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优惠政策,全面推行“谁治理、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政策,加强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千方百计鼓励扶持大户或股份合作兴办水利水保工程。同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调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和支持民营水利发展,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收益权抵押等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对社会团体、法人、个人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参照民办公助的形式,县上设立专项补助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奖励。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民营、农民个人、水管单位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

一事一议,群众筹资投劳。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但农民过多依赖政府的观念依然存在。为此,县上制定了《合阳县村级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施办法》。《办法》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地处我县定国水库灌区的王村镇北王村,在今年灌区平地工程建设中,积极推行“一事一议”制度,采取村民代表提出建设项目,村委会讨论形成意见,交村民大会形成决议并付诸实施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筹劳筹资的难题。这种办法缓解了投入不足的压力,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主体。

政府政策奖励,民营个体投入,群众筹资筹劳,初步缓解了投入不足的现实压力。

建立新的机制

———访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司长李代鑫近日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表示,今年我国农村水利工作基本思路已经确定,将重点深化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坚持不懈地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挥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李代鑫说,从面上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原有的投入政策、组织方式等被打破,新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难度大。因此,要按照国务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从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健全政府投入机制、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健全建设管理机制、健全规划编制机制五个方面,加快建立与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一是促请尚未出台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实施意见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使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有章可循;二是抓紧编制《县级农村水利规划指南》,为各地编制和实施县级农村水利规划提供指导;三是继续探索“一事一议”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全国的指导意见;四是争取扩大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中央和省级投资规模,引导和带动受益农户增加投入;五是加快推进以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用水户协会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建立和完善工程运行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六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信息报送工作,包括月报、简报和阶段报告,为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李代鑫说,“十一五”农村水利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中《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一五”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的评审。此外,农村水利建设中央投资增幅较大。与此同时,农村水利改革继续深化。目前全国已有11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李代鑫指出,今年,按照中央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部署,灌区将深化“两改一提高”工作,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争取国家加大对大型灌区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节水改造步伐。力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投资规模能在2006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在加大骨干工程改造力度的同时,重视田间工程的配套和改造,争取节水灌溉示范、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投向骨干工程改造已基本完成的田间工程。尽快出台《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基本完成评价标准》,争取到年底基本完成20个左右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任务。

二是在全面推进灌区水管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展田间工程和用水管理的综合改革。积极贯彻落实水利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明晰田间工程产权,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力争到2007年底,大型灌区由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的灌溉面积达到40%左右。通过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积极探索灌区农业水权转换试点,为实现水资源节约使用和优化配置、增加灌区节水改造投资来源积累经验。积极开展以用水户协会建设、田间渠系改造、终端水价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田间工程和用水管理综合改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造与改革的整体效果。

三是进一步加强灌区行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保障改造与改革取得实效。要修订出台《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及灌排设施补偿办法》、《灌区管理办法》、《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依据。同时,要狠抓落实,加强监督检查,把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效果同下一年的项目安排挂钩。继续做好《全国农业灌溉用水状况分析》专题研究,部署各地开展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为科学评价用水效率、评估节水灌溉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而科学指导灌区和节水项目建设布局、改进项目管理、加强灌溉行业管理提供依据。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安徽省泾县水务局局长朱山东

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户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农民可以自行择业、自主经营。国家根据形势需要,取消了“两工”,水利兴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组织农民投资投劳,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需求巨大,完全依靠政府承担难以做到。包括农民在内的各方的参与,是必要的也是关键的。如何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呢?

泾县农建工作曾一度滑坡,农村水利的基础地位越来越薄弱,保障能力越来越弱化。对此,县委、县政府及时开展调研,摸清情况,调整思路,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范围广、内容多,既有公益性的,又有经营性的特点,一方面对公益性较强水利工程,加大各级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对一部分经营性的水利工程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投入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格局,是确保我县农建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是积极争取中央项目资金的支持。主要是整合土地治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垸行洪及安全人饮等项目的国家投资支持,这是近几年我县水利兴修的重头戏,也是重要抓手。二是县级财政加大对水利的投入。我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可用财力非常有限,为了促进农建工作,我县每年都要从财政上安排近500万元投入水利建设,其中财政预算内安排了4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工程,以工代赈和扶贫安排400多万元的水利建设项目,40多万元的“以奖代补”工程项目,每年可做近80项农民迫切需要修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实际工程造价可达200多万元。“以奖代补”工程这种形式既可克服政府财力不足,又激发了群众投身水利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关键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水利兴修的受益者主要是农民,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受益农户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水利兴修的主力军。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兴办民营水利,民营水利通过对现有中小型水利工程的拍卖、租赁等,盘活了现有水利资产,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为新建工程提供了增量资金,创造了一个“投资水利能赚钱”的良好社会氛围。

过去搞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性不强或没有统一的规划,有的存在盲目建设、片面追求政绩等不讲效益、劳民伤财的现象,不仅造成投入的浪费,而且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的投资分散或重复投资问题突出,资金使用效益差。国家财政投入毕竟是有限的,如何把这笔资金用好,用到刀刃上,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是基本前提。我县组织水务、国土、财政等部门做好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达到摸清情况、明确任务、指导和规范工作的目的,同时还起到协调有关部门、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经过批准的规划,所有相关部门和单位都严格执行。我县县级水利规划中含有全县防洪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水库除险规划等。

组织上创新,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实行民主管理。农民自己能够兴办的工程,政府放手让农民去做,实行“民办公助”;需要政府组织、农民参与的工程,也要与农民协商,尊重他们的意愿,体现农民的利益,征得他们的同意,变“要”为“我要干”,具体办法就是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协商机制。

近几年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修建了不少即将报废的水利工程,如云岭镇,其建设村江村塘由于渗漏严重,成了多年不能蓄水的废塘,下游近百亩农田抛荒,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2005年通过“一事一议”,群众自愿集资和村集体经济,共计筹措了3万元资金对该塘进行切坝换涵,加高培厚、砼面板砌护,大塘维修后连同抛荒的农田公开拍卖,拍卖的收入再投入到水利兴修上。该镇汀潭村的云岭金矿每年要向村级财政交纳土地承包费2万元,这些钱每年都被平均分配到村民手里了,在旱情面前,他们转变了思路,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将承包费全部用于水利建设。黄村镇安吴村的红跃电灌站及渠道的防渗处理,由于投资较大,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将林场收入全部投入,仍然缺口不小,又通过村民自愿集资2万元完成了该工程的实施。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措施;维护管理

随着我国农田灌溉需求量的逐渐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数量日渐增加。因此,为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农田灌溉作用,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要求管理人员能够采取针对有效的维护管理措施,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工作性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

1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能够做好整体规划,紧抓重点,突出难点,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只有科学合理规划农田水利工程,才能够推动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以此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总体规划有利于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指导性意义,指明建设方向。只有明确了工作重点,才能够确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之后合理规划一些次重点工程项目。在对重点工程进行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环境问题,以此对现阶段急需改进的工程项目进行明确,通过启动和实施重点项目,有利于推动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为农业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发展。其次,健全建立管理制度,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水利水平。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涉及内容比较广泛,有必要加强统一管理,对整体布局合理规划,确保建设程序合理有序[1]。首先,申请规划审批,然后展开实际建设施工,最后对水利工程进行验收,交付使用,并且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被评选的“优质工程”,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紧抓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风气;如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未按照施工程序展开,建设质量不达标,通报批评,严厉处罚,坚决打击。只有在科学管理下,才能确保我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序规范的发展。

2农田水利工程具体维护措施

2.1增强维护管理意识

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意识,是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的基本前提。只有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意识到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提高自身工作责任心。同时,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地区人民具有良好的维护管理意识,使广大农民能够了解到自身一方面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者,另一方面也是水利工程的维护者。只有农民自身具有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意识,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性能,以此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功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灌溉服务。

2.2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农田水利工程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保证了我国农业耕地灌溉的基本需求。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作用,有必要对维护管理工作提高重视程度,树立良好的维护管理意识,将维护管理意识深入到广大农民群众中,进而最大程度激发农民维护管理积极性,促使农民主动学习专业管理技术。可以定期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实践工作中累积经验,以此促进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维护技能,才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后,更好地开展维护工作,保证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2.3构建维护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维护管理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关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普遍缺失。因此,必须构建完善可行的维护保障体系,以此使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首先,乡镇水利站能够合理规划整个区域内的农田水利工程,结合不同区域的水利工程项目,实施有效监管。面对工作项目多、工作人员少等问题,水利站可以以村为单位,着重培养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人员,使受训人员能够充分掌握水利工程维护技术,保证水利工程性能符合工作需求,最终有效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维护水平。基于此情况,以村为单位管理周围水利工程,确保所有水利工程均能得到有效保护,一个农田水利工程必须配置2名以上的维护管理人员。

2.4加大对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农田水利工程具有经济性和公益性特征,如果只是依靠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在政府资金保证的情况下,还需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以此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在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阶段,不仅需要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防止出现资金紧缺问题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并且需要对工程维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做到合理安排,以此保证资金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统筹管理各种分散资金,从而为专职维护管理团队配置以及配套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只有工程质量符合要求,才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顺利投入使用,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服务价值,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保证水利工程的基本工作性能,使其使用时间得到有效延长。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具有良好的维护管理意识,不断提升维护管理技能,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篇(3)

论文论文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地位措施 论文论文摘要: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地方还是靠天吃饭,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进入新阶段后,我国农业生产不仅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而且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0 引言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1 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1 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 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 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 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篇(4)

任何事情在行动之前,都要有一个基本的规划。有了规划,才能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行动,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任务。政府应该统筹兼顾,充分勘察和利用农村资源,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农田水利工程。突出重点,合理配置农村水资源,水资源作为农田产业最根源的保障,优化农村蓄水和灌溉渠道将最大程度的推动农村农业水平的发展。而这项措施可以由当地的水务部门进行整体规划,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如联合国土规划等,高规格高起点高标准综合农田的周边资源,把资源价值最大化,进而保证了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其次,政府部门要和当地群众进行必要的协商,达到建民所需、得国之益,在不与农村群众冲突的前提下,发挥群众智慧,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行资源整合。各县级政府要确定指标、制定并向群众贯彻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围绕农业建设项目,整合各项财政资金,让惠民惠众的设施都能恰当落到实处,把水利、农业以及交通等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有秩序的进行水资源的工程建设、排灌工程建设、土地整平工作以及交通道路建设等工程的建设。综合农田的周边资源,并最终达到资源互惠。

2广开投资渠道,推动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建设

当地政府由于限于本地资源及先天条件,没有充裕的资金推动当地农田水利配套的工程建设,这就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来提高当地的基础建设,而国家的政策性资金就是很好的外部推动手段,国家承担着本国经济建设,对农村农田起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当地政府就要积极配合和争取得到国家的支持。设立农田水利配套工程项目专项负责小组,对当地灌溉基建及周边配套设施等农田的综合开发进行合理评测,把资金合理运用,改造中低产田、调和盐碱地,进行保护性耕地,对灌溉区的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坚持发展好每一寸农田。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补助资金,巧妙分发各地农田建设资金,特别关注旱涝碱沙荒等地农田,做好田间的水利工程配建工作。政府可以对部分水利工程进行外包,对于重难艰工程政府可以对外进行招标建设,政府掌握较大话语权利用融资手段实现最大的惠农惠民,促使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朝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政府通过引进社会公益,寻求社会关注利用社会集体力量从而推动当地的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在公平决策的前提下,施行实行政府补助,吸引农民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对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性鼓励,必要时对农村水利设施项目落实好的农户进行奖励,带动周边农户为当地的农田水利基建做出贡献。

3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建设团队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智慧,农田水利建设也是如此。农民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群体,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又因为农民本身的鲁莽性格,在一个不受束缚、没有领导的境况下,很容易惹生事端。如果农田水利建设的队伍仅仅在技术方面有所成就,而缺乏优良的素质,不能很好地带动农民理性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那么我们就可能会看到类似这样的现象:素质低下的建设团队与莽撞的农民意见不一,两人引起口头争议,逐渐演变为肢体冲突,然后就极可能引起农民群体和建设队伍两大阵营的对立,引发更复杂的关系纠纷。这种情况一旦真实的存在,那么,农田水利建设的进程肯定受到影响,难以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如此,现代农业建设受阻、农业发展进程停滞,这对农业和国家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要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看清每一种事物可能存在的漏洞,对建设的整体工程进行全方面的统筹。所以说,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建设团队,就能尽可能的把这种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对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4将水最大化地利用,以保证农业的供水

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所以在某些季节,甚至可以看到地区两极分化的情况,即某些地区遭遇强大旱灾,尤其是西北地区,更有甚者,这样的干旱会直接让当地百姓颗粒无收,而在这时,与子相反的南方,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极有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这种两极化的情况大都出现在每年的夏季,南方多雨而北方干旱,所以我们国家才会有了“南水北调”的措施,这样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因水而带来的农业亏损。将水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以保证农业用水,主要有下列3个措施:

1)兴建蓄水工程。兴建蓄水工程,这种做法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我国古代就已经采取运河等措施了。当然在现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兴建起更多更好的水利工程,政府部门应该实地考察自己当地的情况,结合当地的环境、地势等等进行合理的策划,然后兴建起适合当地的水利工程。比如在平原区可以建设平原水库,这样可以达到蓄水的目的,使得农业发展的同时自身有一定的供水量;如果某些地区有较大的河道,也可以直接在河道上建水库、塘坝、拦河闸,这样可以增加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

2)除了政府部门兴修水利这样的比较大型的硬件措施外,还要加强农民的节水意识,让农民在农业生产时可以充分认识到水的利用性,这样的意识无疑是很重要的,当然除了意识,还要有行动,在农民自身有了一定的节水意识后,政府应当配以一定的节水改造设备,大力推进田间工程的节水改造,积极引导农民把农业生产与水利工程结合,将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农民在农业生产时也可以采取滴灌等方式进行农业劳作,此外政府在对当地农民做好了宣传时,还要培养有着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因为在农业这一生产中,本身工作的辛苦,使得较少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人才不愿前往农作物的前方,这时候当地政府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一些高科技人员,尤其是水利和农业着两方面的人才。在人才过来后,应对其进行一定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实地考察,这样才能将他们的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3)改革税费制度,其实这一措施与第二个措施还有一定的重复性,因为改革税费制度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在将农民自身作为考虑重点,以其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去改革时,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农民更容易地区接受政府宣传的节水意识,从而不会产生抵触心理。

5利用现代硬件科技设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科技在不断发展,科技的成果也在不断升级更新,在越来越现代化的科技发展中,科技的研究成果也要灵活应用于社会生产事业。在农田水利建设的项目工程中,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利用现代化设备设施,来达到农作物丰收,农业发展良好的效果,是正确利用科学资源的做法。将科学发展的成果在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应用,需要做到:

1)要大力推广新科技对农业发展生产的作用。在整个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由信息网络对每个部分的建设进行统一分工和统一调配,对农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一各资源进行排灌设施的调配以及水的合理利用。

2)对农田区域开展节水措施。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对农作物实施管理,最大化发挥资源的效益,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帮助现代化农业发展。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正确利用,是对科技成果的尊重,也是对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负责。

6结语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篇(5)

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两年来皋兰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由于项目分类多,涉及点多面广,建设方案采用典型设计,但是典型设计不能全面反映所有分项工程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泵站和塘坝部分,地形和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没有具体的施工图,增加了施工难度。尽管为了实施好该项目,县水务局成立了项目部,但受县区技术人员少,项目多,每个项目实施期限短等原因,个别项目部工作人员仍由水务局干部兼职。项目办工作人员多项工作集于一身,所以好多工作交叉进行,导致人少活多。加之,各类项目建设管理程序逐步规范,且项目要求工期紧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非常大。

虽然皋兰县对重点县项目各标段施工单位的选择,都严格进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过程。但在实施中我们发现,各标段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尤其表现在个别标段项目部参与建设的水利工程经验不多,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方法、质量评定、报建程序执行得不够规范。本项目除塘坝建设属新建项目外,其他项目全部为改建工程。因此,除气候因素外,在施工期内还要受灌溉期影响,致使工程的有效期非常短,使得施工单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设备,工地全面铺开,导致施工管理和建设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重点县项目3年共需受益区群众自筹100万元,自筹资金数额特别大。虽然我们通过宣传和培训学习等形式,加强了重点县项目的有关政策和各种信息的宣传力度,把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受益群众,营造群众氛围,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工程筹资、投劳,但是全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17元,加之其他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自筹,实施时间较集中等原因,导致3年时间要完成群众自筹100万元难度非常大,项目区部分村社投工投劳不平衡。

项目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县上适时成立了以政府副县长为组长,财政、水利、相关乡镇及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由管理、技术、财务、协调、宣传等人员组成的重点县项目部。具体负责项目区域选择、方案审查、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等工作。制定了《皋兰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按照已批复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在整个重点县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做到了程序规范,工序标准,资料齐全,质量保证。使重点县项目在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下进行,确保了项目按进度保质保量的完成。

针对全县重点县项目分类多(末级渠系衬砌、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提灌改建和塘坝建设),涉及面广,施工有效期短(受冬季、雨季、灌溉期的影响)等的特点。为每一类建设项目配备了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进行管理。对用量大、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三材”和关键工序,由项目部安排2名工程师专职负责,以确保工程质量。在建设期实行动态管理,在建设内容不变的原则下,项目区的村社、乡镇、灌区以及各标段之间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县项目的建设,涉及到各个单位和部门,我们形成了以项目部为核心,承包单位为主体,各参建协调单位为支撑的项目实施体系,按照各自的分工职责,制定出科学、高效、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协调、施工等方案。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联络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利用部门联系会议、监理例会和现场会的形式,通报各单位和各标段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报纸、电视、标语、标牌、宣传单和培训学习等形式,加强重点县项目的有关政策和各种信息的宣传力度,把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参建人员,甚至每一位受益群众,营造群众氛围。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工程筹资、投劳、建设、运行和管护全过程,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厅有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的文件精神要求,建立健全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小农水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一是建立资金专户;二是严格按照项目批复款项按进度支付;三是严格按照工程款支付和审批程序结算;四是对于项目批复中群众投劳折资部分,按照标段、分乡镇村进行核算落实,确保到位。完工后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和财务审计,做到了程序规范,账目清楚,支付合理。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运行机制,形成了由县级水行政部门为监督,所属灌区管理单位和乡镇为指导,乡镇水管站、农民用水户协会和村级水管队为管护主体的管理体系。对已完工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及时移交,达到运行规范,责任主体明确,制度健全,机制完善,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建议

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必须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做到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尽管编制时间很紧迫,但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原则;二是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三是要把握先易后难和以点带面的原则;四是要科学设计,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同时,合理分配年度任务,避免资金浪费现象。为了真正体现领导重视,在成立项目部的基础上,有必要做到“三专”才能做好项目的管理,即专门的办公场所,专用的工作设备,专职的工作人员,要把每一项责任都落到实处,坚决避免工作人员兼任现象。

作为建设管理工作,关键在于计划安排,要切实抓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科学组织,分工合理,责任到位,奖罚分明,制定项目整体和年度实施方案。要采取两手抓的策略,一手抓招投标工作,保障招投标工作按期完成;一手抓项目实施前期的任务分解、宣传、协调等工作,及时召集有关乡镇村和各灌区及管护单位参加的动员协调会议。为项目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要及时做好项目区群众的投劳折资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在继续加强招投标工作的同时,编制科学规范的招投标文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依法精挑细选,真正让信誉好,施工能力强的施工队伍参与项目建设。重点县项目部要及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尤其是要制定针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奖罚措施,建立应有的激励机制,并切实执行好、运行好。比如,在抢抓工程进度的同时,特别注重工程质量的问题,坚决做到让优秀的施工单位得到奖励,实施差的单位就受到处罚,坚决避免有制度不执行的情况或者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发生,坚决克服施工单位私自变更设计、自作主张、隐瞒安全隐患问题等。项目部要突出抓好项目监理管理工作,首先是要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监督监理公司安排足量且富有经验的监理人员进驻现场;其次要建立与监理公司的沟通机制,及时反馈监理部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求监理部切实履行监理工作职责,落实监理旁站制,坚决避免监理人员工作乏力或缺位的现象出现。#p#分页标题#e#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篇(6)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现有农田水利骨干工程大都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相当一部分已达到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不完善,配套率低,欠账较多,对现有灌区全面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人增地减水少的严峻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呈下滑趋势,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后,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度减少。农田水利建设滑坡,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粮食增产,而且严重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因此,尽快建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认真组织试点,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加强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

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保障农田水利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原则。

1.坚持政府支持、民办公助的原则。国家要逐步增加对水利建设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同时,要把加大政府投入与增加农民劳动积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和引导农民尽可能增加劳动积累。

2.坚持民主决策、群众自愿的原则。要严格区分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与加重农民负担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程序,控制筹资筹劳标准。

3.坚持规划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要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把规划作为乡村两级组织农民出资出劳的必要条件和国家安排补助投资的重要依据,科学有效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4.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的原则。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和小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调动广大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三、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工作重点

(一)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财政部门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要整合国家现有的各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

(二)认真做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采取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原则上每个县都要编制。编制规划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规划按程序经过审批后,即为安排国家补助资金的依据,申报项目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水利部门要从全国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各地区要结合实际,积极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三)规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一是明确资金投向。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重点用于补助粮食主产县。二是明确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实施主体可以是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完善补助方式。主要用于补助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具体方式可采取项目管理或“以奖代补”的办法。四是制订补助标准。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制订不同的补助标准,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五是健全申报程序。由县级有关部门对项目主体的申请进行审查、公示后联合上报。需要农民筹资筹劳的项目,应经县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具体办法,由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四)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对政府给予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的斗渠、相邻村共用的村级小型水塘(库)和圩堤等农民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村级为基础进行“一事一议”,按照乡镇协调、分村议事、联合申报、统一施工、分村管理资金和劳务、分村落实建设任务的程序和办法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限额标准由省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受益主体和筹资筹劳主体相对应的原则,在不影响村整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前提下,可按受益群体议事。要加强资金和劳务的监管,对国家引导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和劳务,都要实行全过程公开、民主管理,接受群众监督。严禁强行以资代劳或变相加重农民负担。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资金和劳务使用效率。

农田水利建设论文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地位措施

引言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一、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