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林业发展论文

林业发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7 16:43:06

林业发展论文

林业发展论文篇(1)

关键词:园林,城市规划,生态园林,景观规划

*本文据作者在"97中国现代园林研讨会"上的报告,1997,1995年清大学建筑学院的应邀学术报告和1997中山市建委应邀报告整理而成。

最近,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在调查人们为什么远足去香山时,一位普通退休工人这样说"我告诉你,我们的家门口实在是无法呆下去了。我们这条街本来是很安静的,空气很好,原来街两旁是大槐树……现在人行道变成了小作坊,小工厂,各种怪味和嘈杂的锯铝合金声音,使我们难以忍受,小拖拉机烧着柴油,放着黑烟,像乌贼鱼一样穿过我们的门口……实在使我们难以忍受,只好往香山空气好的地方呆上半天或2-3个小时。"

中国空前的城市化过程使人居环境急剧恶化,相比之下"山水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之类便特别令人向往,其口号也就特别具有感召力。而在此同时,中国现代园林专业的理论几乎为零(相比之下,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理论却为数不少),在此形势下,中国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活动便潜伏着一种巨大的危险,即盲目性──望文生意地,凭着个人的幻想来构筑"花园"城,并以此来引导大规模的园林建设活动。历史的教训已不胜枚举,发生在眼前的所谓"美化""绿化"活动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严酷的环境现实使中国现代园林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如何在空前的城市与社会变革时期确立自己的活动空间和发展方向,对本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面将从社会变革与园林专业的发展之间的一般性关系着手,探讨现代园林专业的特点,并以此分析现代中国园林之现状和发展之潜在机会。

1.社会变革与园林专业的发展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园林和园林专业,体现在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改造和创造对象,不同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当然还有不同的设计师。下面对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特别是后工业时代园林的特点作一系统的分析(表1),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之问题。

表1园林专业发展三时段论

社会时段(及其特点)服务对象主要创作对象指导理论和评价标准园林专业人员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农业时代(小农经济)以帝皇为首的少数贵族阶层宫苑,庭院,花园唯美论,包括西方的形式美和中国的诗情画意。同时强调工艺美和园艺美。艺匠,技师,

如中国的计成法国的雷诺,英国的布朗,

中国的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园林,法国雷诺特式宫苑、英国的布朗式风景园

工业时代(社会化大生产)

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城市居民公园绿地系统以人为中心的再生论,绿地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和体育空间,和作为城市的肺。强调覆盖率、人均绿地等指标美国的专业规划设计师欧姆斯特德(Olmsted)纽约中央公园,波斯顿的蓝宝石项链

后工业时代(信息与生物生物技术革命,国际化)人类和其它物种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可持续论。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作为协调人类文化圈与生物圈综合关系的指挥家,如I.McHarg如美国东海岸的一些生态规划欧洲的景观生态规划

1.1小农经济与工艺美

农业时代的社会特点是小农经济下养活着一个贵族阶层,他们不再靠天吃饭,从本来是充满恐布的自然景观中欣赏到了自然的美和农耕景观的美,并因此激发其再现和创造这种美的欲望,这便是山水和田园艺术,其中包括山水画和田园诗,并综合体现在园林艺术中。景观(Landscape)此时与风景(Scenery)同意,也即中国之"山水",是在视觉审美意义上的。因此,造园是在造美的风景,美的田园。其享用者当然是少数贵族,因此,创作地是围墙中的园和院。当然,根据财力的厚薄,园林有大有小。

园林的创造者最终是主人而不是专业园林师,因而有"七分主人,三分匠?quot;之说T傲质鼋鍪且战扯眩⑽薅懒⒌娜烁瘢词故抢着祷蚣瞥桑仓皇翘接诨实酃笞宓母呒督橙硕选S捎诘厍蛏暇肮鄣目占浞忠旌团┮祷疃宰匀坏氖视峁鱿至艘栽傧志肮勖牢谥嫉脑傲址绺竦目占浞忠旌筒煌纳竺辣曜肌0ㄎ鞣皆傲值男问矫篮椭泄傲值氖榛狻5蝗尾钜烊绾危际且晕牢卣鞯摹<负踉谕皇贝鱿值脑裁髟昂头捕闶钦庖坏湫汀?br>作为园主人同时又是设计者的贵族阶层尽管摆脱了农耕活动,并没有摆脱小农意识。如领地意识──在园林中反映为围墙和隔篱;庄稼意识──凡非庄稼必是杂草,凡非益虫必为祸害,必将其除去而后快;好农人(牧人)意识──精耕细作,追求园艺之完美,在园林中表现为整修的绿篱,模纹花坛等;炫耀意识──排场,气派和攀比,等。

1.2大工业与人类的身心再生

工业革命源于英国而盛于美国。大工业生产使社会因此发生了一个巨变,即工人阶级出现,"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和侍从们,对自然与农耕景观之美的感知已不再为少数贵族所独有。而更重要的是,集居在城市中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Recreation)的空间。园林专业的创作对象是公园和休闲绿地。为美而创造,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居民的身心再生而创造。用欧姆斯特德(Olmsted)的话来说:文明人在不断发展医药战胜种种疾病,同时,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却日益受到某种更为严重的病魔的损害,对此,医药无能为力,只有通过阳光和温和的锻炼来平衡血液循环和放松大脑,使人再生和获得健康与欢乐(见Charles,1995,p43)。而最能发挥这种身心再生功能的园林空间便是舒展的牧场式风景。起伏的地形,草地,树丛和水召唤着人类身心的参与和溶入。即所谓的公园式景观(Park-likelandscape)。景观感知和认知学的研究认为,公园式景观中包含了丰富的"了望-庇护"和"可探索"的空间特征,因而唤起了人类的天性,从而使身心得以康乐(Appleton,1975;Kapplan,1982,1985)。

工业时代在园林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园林职业设计师的出现,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园林之父Olmsted。Olmsted于1865在美开创了职业园林设计事务,在此之前(1858-61),他与合伙人Vaux已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图1)。Olmsted坚持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传统的"造园"(Gardening)区别开来,把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Architecture),把自己称为"景观规划设计师"(LandscapeArchitect),而不是"园丁"(Gardener)。并努力发展园林专业教育,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首创景观规划设计专业(LandscapeArchitecture)。从此,真正出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具有独立人格,为生活同时是为事业而创作的职业设计师队伍,而不是少数贵族的附庸。园林才真正作为一门学科,登上世界最高学府的大雅之堂,并成为美国城市规划设计之母体和摇篮。自从1900年在哈佛开创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之后,到1909年才出现城市规划课程,并于1923年城市规划才正式从景观规划设计中分离而独立成一新的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和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园林专业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Parkway)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和农场以及国家公园等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并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娱乐园及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美国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定位,为以后世界园林专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园林师的职业不再是园丁和艺匠,而是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由于对公园绿地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与再生关系的认识,城市绿化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往往被用来衡量城市环境质量。但如果片面追求这些指标而忘却其背后的功能含义,园林专业便失去其发展方向。

1.3后工业与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持续

二战之后,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达到了高潮,城市犹如大地机体上的恶性肿瘤,扩展漫延。公园绿地已不足以改善城市的环境,特别是到了后工业时代,对城市的恐惧加之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促使郊区化恶性发展,使大地景观被切割得肢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在消失,同时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受到威胁。随之而来的国际化使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遭受灭顶之灾,也淹没了人类对自然的适应途径的多样性,这同样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可中?Gadgil.,1987),

因此,园林专业的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某一群人的身心健康和再生,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而这又依赖于其它物种的生存和延续以及多种文化基因的保存。维护自然过程和其它生命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作为园林专业研究的对象这时已扩展到大地综合体,是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LandMosaic,Forman,1995)由人类文化圈与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谐调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文化圈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园林专业所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I.McHarg首先扛起了生态规划的大旗,他的《设计遵从自然》(DesignWithNature,1959),标志了园林专业勇敢地承担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使园林专业在Olmsted奠定的基础上又大大扩展了活动空间。生态规划或人类生态规划(McHarg,1981)成为本世纪规划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

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McHarg称之为"千层饼模式"(Layer-cakemodel,1981)(图3)近半个世纪以来,遵从自然的设计模式在生态学和人类活动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也使园林专业在环境主义运动中成为中坚。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千层饼规划模式的弊端,最突出的有两点,第一,这一模式只强调垂直自然过程,即发生在某一景观单元内的生态关系,而忽视了水平生态过程,即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它基本上是在哈佛早期的园林教育家Eliot或更早的PattrikGeddes的"先调查后规划"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Faludi;1978,Steiner等1987),是生物,尤其是植物对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思想的推广,所以,McHarg极力强调某一景观单元内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动物与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之间的垂直过程。第二,千层饼模式强调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自然决定论,规划除了认识自然过程就是适应自然过程。而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现实的,景观规划过程是个可辩护的过程,而不是自然决定论的过程(Steinitz,1985,Faludi,1987)它必须考虑决策者的行为。更何况自然已被人类切割的四分五裂了。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对水平生态过程的研究逐渐加深,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FormanandGodron,1986;Formn,1995)。并用一个基本的模式,"斑块-廊道-基质"来分析和改变景观,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景观生态规划模式。

以决策为中心的规划模式和规划的可辩护性思想则在另一层次上发展了现代景观规划理论,使自然决定的规划重心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规划基点,但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谐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及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

所以,这一时代,景观规划师的作用是谐调者和指挥家,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类和其它物种,他所研究和创作的对象是景观综合体,其指导理论是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论和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包括人类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其评价标准包括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及含意。所要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景观(Sustainablelandscape,Thayer,,1993)。

因此,不同时代,由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和自然与社会问题,园林专业及园林专业人员所面临任务、对象和指导理论是不同的,中国社会对园林的研究迫切需求是什么?是"五一"广场上的模纹花坛?是"十一"街道上的鲜花?还是公园围着铁丝网的草地?充满诗情画意的亭台楼阁或是叠水假山?

2.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中国现实社会对园林专业的需求

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时段。不必讳言,五六十年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为严重。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

(1)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林业发展论文篇(2)

论文摘要: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识需要人才。知识和占有知识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资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建立全国人才信息网,以期利用这一电子人才信息平台,使林业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人才资源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全国现有森林面积1.34亿hm2,森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国家批准黑龙江等8个省已跨入生态系统行列。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绝对值是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国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属于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少林国家。全国现有沙漠化面积达171.1km2,占国土总面积17.85%,其中风沙化土地5.4万km2,沙尘暴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沙区每年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风沙危害,其中重灾年份毁种面积达40多万亩,300多万亩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质退化,载畜量减少,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亿多元(林业厅提供)。林业企业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长期单一生产结构,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创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业,建设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林林,必须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实现现代林业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发展新理念,把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坚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要打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界限,实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发挥最大创造力一种人才资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进,也包括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对人才能力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网,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学林业”。信息化是当代林业现代化的标志,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现代化的方面,而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持续林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只有通过全局性、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才能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保证。

其次,加快整体性林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创新型人才,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发挥人才的潜能,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人才开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让科技人才自觉参与国家林业创新体系建设,在林业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促进部分学科、专业有重大突破。让知识资本参与分配,知识经济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资本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技术成果可作无形资产参与项目产业化投资,依据效益应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开发国内外两个人才市场,吸引人才为林业经济建设服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坚持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依托,以需要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调整人才结构与布局,既保证人才分布的动态平衡。人才要坚定不移地稳步推向市场,以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优质化。加强对人才的宏观调控与科学管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及基层对人才的需要,两种手段结合并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林业发展论文篇(3)

根据自治区第二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森林面积1684.86万hm,森林覆盖率l4.01%,林木绿化率15.75%;活立木蓄积20.902亿m,森林蓄积20.858亿m。森林面积居全国第5位,森林蓄积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的8.11%和13.78%。森林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块绿色宝库,堪称世界少有的“绿色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植物种类丰富,有高等植物6533余种,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脊椎动物795种,属于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0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SITES)列为附录I的濒危动物28种,附录Ⅱ的濒危动物60种。

2森林资源特点

的森林资源,从物种种类、分布规律,到物种形态与变异特征,都与高原的地形地貌、气候及其变化规律紧密相关,具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特征。

2.1地带性分布规律独特

地处青藏高原,垂直高差达8OOOm。复杂的自然条件,多样的气候类型,表现出森林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森林植被类型多样。1)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受制于以水分条件为主导的水热条件的结合,既与纬度带不完全符合,也与经度带(海陆位置)不相一致,呈现出由东南往西北方向的变化。高原植被的水平分布是在广阔的高原面上展开,具有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独特性,有人把这种分布称为“高原地带”。在的东南部,其基带泊龙藏布与易贡河交汇处的通麦谷地为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是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主要优势树种为常绿栎类、高山松、多种云杉和冷杉;由林芝等森林地区往西往北到藏北东部地区,地势升高,气候表现为寒冷半湿润,喜温湿的乔木已不能生长,代之而起的是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植被,主要建群种有金露梅、多种杜鹃、高山柳、箭叶锦鸡儿、圆柏等灌木和嵩草、蓼等草本植物;由高寒灌丛草甸继续往北往西,进入青藏高原的腹地一羌塘高原,这里全年受西风环流控制,气候寒冷半干旱,分布的是大面积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植被。2)森林垂直带类型复杂多样,在每一个水平地带都具有它特有的垂直类型:东南部森林区,是以森林植被为基带的垂直分布类型,往西北依次出现有高寒灌丛(或高原草甸)为基带的垂直分布类型,高寒草原(在藏南谷地为温性草原)为基带的垂直分布类型,高寒荒漠(在阿里西部山地为温性山地荒漠)为基带的垂直分布类型。森林区垂直带谱结构是:山地森林带一高寒灌丛草甸与高山垫状植被带一高山亚冰雪稀疏植被带一永久积雪带。植被在垂直带谱上阴阳坡差异明显,如在亚高山针叶林带,阴坡主要是云冷杉林,阳坡往往是高山栎林和圆柏林;在高寒灌丛草甸带,阴坡分布的是高寒灌丛,阳坡则主要是高寒草甸。

2.2生物质储量高

的森林是全球少数处于原始状态下的自然资源之一,森林得到了长期的繁演、生长与发育,树龄数百甚至千年的树木得以完好自然保存,大部分林区水热条件较好、林木生长比较迅速,生长持续时间较长,单位面积蓄积大,生物质储量高,全球单位面积•2•蓄积最高的报导就来自自治区波密县岗乡。据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自治区波密县札木镇岗村34号小班,面积264.311hm,单位面积蓄积高达2123.38m/hm。

2.3天然、原始、异龄的成过熟林占优势

乔木林中的成过熟林面积占55.39%,以天然、原始、异龄林占优势。这种比例结构在我国其它省区是十分少见的。一般认为,成过熟林表示森林正在或已经开始衰败,蓄积形成负增长,老树死亡和幼树更替的进程会加剧。这种林分往往存在一定隐患,可能导致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灾害的发生,形成森林地力的浪费。但是的成过熟森林充分体现了高原森林的独特生态特征,的成过熟林绝大多数是天然林,且大多是原始林,森林通过了漫长岁月的成长、发育与演替,形成复杂的多世代的异龄结构,基本达到了消涨的动态平衡。这些森林很少出现大面积的衰败现象,反而显示出了旺盛的活力,生物质储量保持在最大化状态,生物的代谢循环处于高位。由此,森林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等生态功能也就处于最佳状态,森林景观质量高。因此.我们不能用一般的眼光来看待的森林,而应当充分认识到它的独特价值。

2.4树种结构较为单一

的森林树种结构较为单一,纯林比例高。乔木树种结构中纯林面积的比例高达93.93%。这也是植物适应高原特定自然条件与气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结果,其生态稳定性能得到充分保证。

2.5森林健康处于自然状况

的东南部,包括澜沧江、怒江及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境内因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影响,高山峡谷广布,气候温凉,生长着辽阔茂密的森林,森林植物资源丰富而珍贵,不少树种能长成高大的巨木,林木生长发育良好,枝干发达,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能正常结实和繁殖,未遭受任何灾害,病腐率极低,森林健康,生态状况良好,全区健康森林的面积占98.19%。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状态的森林面积占46.82%,加上稍有人为活动干扰、处于演替后期、以地带性顶极适应值较高的树种为主的天然森林类型面积比例高达74.85%,大部分森林仍处于自然状态。森林群落结构较完整以上面积达89.24%,森林生态功能等级为中等以上的占99.41%。

2.6宜林地发展森林的条件差

面积辽阔,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除藏东南林区以外,自然条件严酷。森林资源的发展更多的是取决于气候因素,水热条件改善了,森林就可能延伸过去,而想要采取人工造林措施以增加森林面积难度相对较大。在当前规划的52.42万hm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疏林地面积中,分布在海拔3500m以上占74.44%,因水热条件较差,培育和发展为森林仍然会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2.7乔木林所占比例不高

森林覆盖率为l4.0l%,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仍属于森林偏少的地区之一。的森林按其组成成份包含了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三部分,其中乔木林所占森林面积的比例为55.39%,灌木林占44.61%,近一半的森林实际上是灌木林,乔木林所占比例不高,这也从另一层面说明了乔木林的珍贵之处。

3林业发展状况评价

3.1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稳固

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公益林(地)面积1891.9913万hm,占全区林地面积97.06%,占全区国土总面积l5.74%,在的林业建设中占绝对地位,为高原安全屏障的生态安全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的生态公益林大多纳入了特殊保护和重点保护范围,生态功能指数达0.61,森林质量指数达0.68,为全国最高水平,生态状况良好,对于促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确保我国的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通过组织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和较好的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超超过120万hm森林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生态功能明显恢复。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全面实施,7个地(市)65个县的大部分生态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大部分森林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林业系统已经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61个,总面积4129.68万hm,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4.41%。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9处,国家湿地公园6处。全区80%以上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与植物生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绝大多数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如藏羚羊在的种群数量由九十年代的5万~7万只上升到目前的15万一17万只;在越冬的黑颈鹤由1000~3000只上升到6000~8000只;2014年5月,第二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在昌都地区类乌齐县首次发现雪豹。这些充分说明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斐然,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3.3国土绿化成效凸现

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林资源的培育,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工程造林、部门绿化、城乡绿化和社会造林工作稳步推进,人工林资源得到快速发展。近十年来,人工林资源增长217.24%,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4发展难度大

受高原特殊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甚至不能恢复。目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乃至我国整体环境的重要因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安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和森林等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加之森林与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经济价值的日益凸现,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仍相当严峻,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生态保护压力会越来越大;植树造林的条件越来越差,水利灌溉等配套设施投入高,生态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在当前或是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发展难度大。

4林业发展的思考

4.1加强管理,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

的森林资源是以耐寒植物种类为主,是在高原特有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植被大多处于顶极群落状况,群落结构较完整,生态系统内部稳定,得之不易,破坏后也极难恢复。因此林业的首要工作还是做好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坚持依法治林,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护林防火,积极推广新能源的应用,有效促进森林资源的培育与发展,使现有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2科学经营,积极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

由于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影响,森林资源的进一步发展仍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科学经营森林资源尤为重要。森林资源的发展在以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坚持“以封为主,封造并举”的方针,实行分类经营。天然林以封育促发展,通过自然恢复,增加森林资源的数量,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人工林的发展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大科技投入,从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种苗选择、整地、植苗、抚育、管理等环节人手,引进优良适宜品种、挖掘和筛选乡土树种,加强高原地区营造林技术的科学研究与推广,以工程带动、工程示范,科学经营,确保人工造林成效。

4.3统筹规划,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独特的雪域高原森林景观,是难得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是服务公众的重要举措,是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行动。一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国家公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积极推进国家公园的建设;二要合理规划、统筹布局,科学开辟观光游览路线,为游人提供安全美好的旅行经历;三要加强景点景区建设,提供最佳森林景观观赏视角与位置;四要加强游客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快捷有效的补给机制,确保游客的安全与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五要开展生态文化与科普宣传教育,丰富人们的森林文化知识;六要加强沿江、沿路、村庄集镇的绿化,提升游览观光线路上的景观质量。只有更用心的服务•d•公众,让更多的人因森林而受惠,直观感受与享受到森林的生态功能,公众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森林的生态文化价值,才能争取到政府与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投人,形成良性互动与发展。

4.4深入研究。努力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

的森林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地位,森林面积在全国排名第五位,自然度高、生物质贮量大、碳储量高,是十分珍贵和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目前,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除了让人感叹自然的伟大外,难以为当地农牧民带来收益。因此,通过开展高原森林碳汇等体现森林生态价值方向的研究与活动,以讨论将森林资源纳入碳汇交易的途径,实现森林的生态价值量化,探索国际的、社会的补偿机制,全面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

5结论与讨论

林业发展论文篇(4)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文化;发展研究

1.林业的文化本质

林业的文化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大部分森林是人类经营的结果,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在经营过程中表现为拟人化的自然;和谐与健康的森林环境,“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祖先就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古代曾有一个以狩猎、采集为主的漫长历史时代,即在农耕社会以前存在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二是林业同时具有产业和公益事业特征,两者共同构成了林业文化属性。考察林业文化,从经济学角度,林业是人类劳动的表现;从生态学角度,林业是人类对环境适应的表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林业都是人与森林产生联系的媒介。林业这一现代社会的概念,是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森林为对象的劳动内容、范围的极大扩展和劳动的组织性与社会性凸显的条件下产生的。劳动分工的细化导致诸多工种的产生,一个具有众多工种、分工技术和科学组织的庞大的以森林为主要对象的劳动和生产体系就这样产生了,我们称之为林业。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现代林业概念强调的是技术基础、科学组织和社会化生产,但究其本质依然是人类依托于森林的劳动集合。现代林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见林业除了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属性以外, 还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属性。

2.我国林业实践的历程与文化缺维

我国的林业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大小兴安岭和西南原始林的开发,我国林业蓬勃发展。国外森林经理学的引进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其中所包含的永续利用森林的理念对我国林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并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永续利用的理念最初是从木材生产永续角度提出的。尽管如此,它依然包含了较为深刻的伦理内容。首先,要实现多层面的森林经理技术(法正林、自然林等),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林业区划和森林区划;其次,森林的永续利用是世世代代的持续利用,即代际公平。在环境问题和森林的生态价值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年代,永续利用思想包含着这样的伦理意义对林业发展的贡献是及其巨大的。然而,这一理念并没有在林业实践中得以真正地实现。长期以来,林业处于低生产力水平的粗放经营状态,森林经营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剧增。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已被淡化了的森林永续利用的理念,难以应对社会巨大需求,加上人们对森林的价值、作用的认识欠缺,使森林成为了单一的生产资源,森林的生态价值、文化意义被彻底抛弃,林业被认为是单纯的企业。永续利用的理念也在实践的层面彻底消失了,只停留在林业大专院校的教科书中。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致使我国大部分天然林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大兴安岭的可采资源几近枯竭。

3.现代林业的三维发展与林业生态文化

3.1林业的三维发展

“一般认为林业既是一项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社会事业,是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特殊行业”。大木头主义风行的时期,我国林业只有林业经济一维发展, 导致我国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最近,林业建设注重生态和经济两维发展,林业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是两维发展依然是不稳定的, 是缺维的。这种缺维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林业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林业必须有三维和谐发展,即经济、生态、文化三者不可或缺。这里利用立体坐标系对三维发展做一形象描述。产业是一维( x坐标),生态是二维(y坐标)文化是三维(z坐标),三者构成林业发展的三维立体坐标系。只有产业,是一维发展,显然是不健全的; 有了生态以后是二维发展,犹如平面而不是立体,依然不全面; 只有加入文化坐标以后,三维立体的林业协调发展才是和谐林业。

3.2林业生态文化

林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仅有产业和生态是不够的,林业也同样存在着《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所论及的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可持续经营是一种重点从技术、经济角度上的经营技术体系,那么从文化角度上来经营森林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们相互结合,才能产生完美的科学经营系统”。显然,林业还应该有社会科学,即林业生态文化发展模式, 与技术模式、 生态模式和空间布局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林业的和谐发展模式, 我们不妨称之为“ 现代林业发展的方程式” 。

3.3林业生态文化的意义与必要性

恩格斯曾经深刻地说明:“人类即使认识了自然规律,也只是具有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可能性, 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 其必要前提是人类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社会规律,因为人类要做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其先决条件是做社会的真正主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恩格斯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我们认为,林业生态文化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林业发展中的人的问题。林业生态文化是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的协调剂, 是林业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及林区和谐社会建设的催化剂。

林业生态文化的提出完善了林业发展的坐标系,为林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产业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林业发展的标志, 文化是林业发展的保障。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林业和谐发展。

3.4林业生态文化的任务、目的

首先是确立林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其二是率先在全行业实行绿色政绩观和环境价值观,为全国生态建设树立表率。其三是重塑林业伦理和森林意识:加强对森林综合价值的再认识,倡导人对森林的伦理关怀;树立绿色家园意识和森林审美意识。其四是继承传统森林文化,发展林业生态文化。大力促进林业生态文化创作,创造健康、良好的林业文化氛围。其五是强化林业自身的人文关怀,提高林区人、林业劳动者的生活、文化水平。其六是改善林业的行业形象,提高行业地位。

4.结语

随着对林业本质认识的深入, 林业生态文化就必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既保障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又可在产业调整发展中保护和建设林业生态,达到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林业发展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浙江永嘉

永嘉县土地总面积26.95万hm2,其中林地面积19.04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70.65%,是一个以林为主、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山区县。在林地当中,其中有林地占83.54%,疏林地占0.47%,灌木林地占8.62%;其中乔木林蓄积量560.47万m3,占91.64%。全县森林覆盖率62.02%。目前永嘉的森林资源有如下特点:一是森林资源丰富;二是森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三是森林资源质量低,树种单一且结构不合理;四是无林地和宜林地所占比例较大,且呈增长之势;六是林种结构趋于合理;七是森林资源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地增长;八是经济林面积偏小,与全县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根据永嘉县森林资源的特点,永嘉林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永嘉森林资源虽然丰富,但无林地面积逐渐增大,放任自流的后果就是森林资源最终将减少。二是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三是山吃山,靠水吃水,永嘉县的地理现状决定必须对林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保障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1-2]。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3]。

1顺应时代,更新思想

大胆改革旧体制和旧机制,使林业管理体制顺畅,机制灵活。永嘉作为一个山区县,现在依然存在很多古村落,很多思想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的方针,积极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永嘉县经济林面积偏小,与全县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而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符合永嘉林业特色的经济林建设,比如杨梅、枇杷、红柿、竹子等具有浙南特色的经济作物;在第二产业方面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利用楠溪江-雁荡山这条风景名线,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具有特色的风景点和森林公园。

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林业的经济效益指林业在经济发展上带来的利益。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受到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而且这种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饮鸩止渴式的经济发展,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永嘉县林业的发展道路上,必须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的路线,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从而实现永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4]。对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大多采取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二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加大造林力度,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三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根据永嘉县的特色,由于永嘉县的林地地质多以石质为主,并不适合第1种,而应当采取以造林多样化为主,同时大力发展造林规模的方式。以目前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上吴枇杷、东皋红柿,以及遍布各地的杨梅基地为依托,形成规模化,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互相促进的效果。

4制订与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制体系

一是完善林业监控职能。在我国,由于经费和种种社会遗留问题的掣肘,很难顺利地开展这项工作。要开源节流,专款专用,不断充实监控机构的软硬件设施,提高监控能力;同时要加大监控的力度和透明度,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政府牵头、全民参与的立体监控体系,为林业的法制体系提供保障。二是进一步完善林业的立法和执法工作。立法是上一级政府部门的职能,作为一个县级政府,不能只在立法上提供建议,而应该在执法上下功夫。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尤其要以法治林,在全社会创造良好的保护林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三是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并每年在各乡镇进行一至多次演练,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永嘉县林业的特点,无论是森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或是森林资源质量低,树种单一且结构不合理,还是其他特点的要求,以及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性的考虑,都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以保障森林资源的长久利用,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5]。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一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法律支持;二是建立林业保障资金体系,动员全社会参与;三是加强科技院校与永嘉林业的结合,尤其是与浙江林学院应建立一个长久的合作机制。

6参考文献

[1]李笑华,李海东.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企业,2001(5):3-5.

[2]向艳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构想[J].四川林勘设计,2003(1):34-38.

[3]周易,黄旭.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浅议[J].青海农林科技,1996(4):51-53.

林业发展论文篇(6)

研究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结果。一般来说,研究方法越先进,研究手段越丰富,越可能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当前情况看,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特别是在研究体系的整体建设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并不注重与国外先进研究团体进行经验交流,而专注于闭门造车。这不仅导致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研究方法的落后,直接导致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落后于国内的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类学科,一些复杂问题研究难以进行。

二、建议及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基本的现状和存在额问题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环节,下文将针对实践之中的主要对策和发展的建议等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的改进,实现相关理念的革新。

1.不断强化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在实践之中应当全面的建设出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基质,不断的加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加强研究队伍的发展,将重要的力量集中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上述的方式才能够切实的实现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增强,进而使得学科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轨道之中。此外,还应当使得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准进入至一个新的层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和相关途径,使得学科之内的师资队伍水准发展可以得到整体性的增强。诸如在实践之中可以充分的结合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力的青年专家人才,重点的培养一批学术拔尖人员,同时应当使得行业之内具有影响力的人员作为整个队伍的带头人、引导者,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队伍的建设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工作的开展可以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姿态。

2.建立起科学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机制

在实践之中还应当不断的实现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全,这一点相当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应当加强对硬件层面的重视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软件的建设。在实践当中应当不断的强调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且重点的增强学科的研究发展水准。各个级别的管理部门应当充分的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建立起并且协调好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的培养提升至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之中。同时,还应当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全面实现对理念的革新,在世界范围之内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其发展的速度较快,所以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前学科的发展需求。故在实践之中应当积极的实现对培养理念的革新,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和理论的研究之中,加强人才与国际上的广泛交流,尽快的提升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水准。最终使得人才的建设可以充分的吸纳国际的先进研究成果,在很好的增强人才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可以使得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3.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最后还应当在实践的学科研究过程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这一点同样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过程之中应当全面遵循的理念和核心的思想原则。由于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可谓是相当的迅速,所以需要及时的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使得管理水准的发展可以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之中。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各个学科的研究机构还应当及时的掌握并且了解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以更好的提升综合发展水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重点以及热点发展领域,应当及时的加强生态环境政策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建设,应当在充分的了解了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区域性的科学发展,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之中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念等可以在实践之中得到广泛的使用。此外还应当重点的强调森林资源的经济理论以及当前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重点的加强对热点问题的研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核算,使得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项目的开展可以全面的纳入至当前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之中,更好的实现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维持,使得相关学科的发展可以更好的符合当前生态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观念,综合性的提升对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森林资源经济理念在其中的影响。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想观念的建设意义重大,所以还应当从当前学科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进行整改,最终不断的实现行业的发展,为今后环境资源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林业发展论文篇(7)

论文摘要:论我国私有林的经营形式包括家庭经营、企业经营、合作组织经营三种。伴随着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私有林的产权相对完善,家庭经营是主要经营形式,生产规模呈现出零星化的特点,私有林发展仍面临着交通不便、政策限制、资金缺乏、市场有限等问题的制约。私有林进一步发展需要产权流转的规范、补贴制度的运用、金融保险的支持和组织机构的服务等公共政策的支持。

集体林权改革的推进所引起的交易成本改变伴随着我国外在制度环境的不断成熟,我国私有林不断发展起来。但我国私有林发展的现状如何?将走向何处?政府能够为私有林发展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在此将通过横向上分析私有林的经营形式,纵向上分析私有林的经营水平和经营趋势,并结合私有林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分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些许努力。

1私有林发展水平及趋势

1.1私有林的经营形式

我国私有林发展主要是在集体林权改革中,通过对集体林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产权)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联合经营、股份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拍卖出让经营、无偿划拨等多种形式发展起来的。也有部分是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等发展人工林的结果。因此,私有林主要是指在林地所有权归于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林农和私有经济组织对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不同程度地拥有的林业经营形式。根据经营主体和管理模式的差别,私有林的经营形式具体包括家庭经营、企业经营与合作组织经营三种。①家庭经营形式。包括一般家庭经营和家庭林场。在林业“三定”时,自留山按人口分,一般平均每人0.1~0.3hm,荒山荒地多的地方也有达1hm的。责任山按劳动力自愿承包,也有的地方把责任山平均划分到户经营。另外,在划分自留山、责任山到户经营的基础上,有些有经营头脑的人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扩大山林经营规模,并雇佣劳动力协助经营,从而出现了家庭林场或林业庄园等组织形式。②企业经营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一大批私营机构和个人开始投资开发林业资源,实行种养加、产供销结合,进行林农果畜产品生产与初加工、深加工相结合一条龙型的产业化经营,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拓宽了产品市场。在广东、福建、海南等气候条件好、林木生长快并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的沿海省区,外商投资林业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参与林业的主要活动是租赁林地营造速生丰产林和进行以林为主的综合开发经营。③合作组织经营形式。联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是两种发展程度不同的合作组织形式。联营经济是在家庭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组织形式,是股份合作制经济的雏形,根据联合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联户经营、农户与林场联合经营、农户与其他事业单位联合经营三种具体形式。有些地方在联营经济的基础上出现了股份合作制组织:农户之间的合作经营、农户和村组合作开发经营、村组和林场的股份制组织;农户、村组、乡镇与国有林场、营林公司、木材公司的股份合作经营等是其主要形式。

1.2私有林的发展水平

我国私有林是在集体林权改革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私有产权的相对完善和生产规模的零星化。在集体林权改革的支持下,我国私有林产权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林权的登记和林权证的发放,私有林主对私有林产权的拥有更有保障。当前私有林产权内容体现在林农拥有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甚至在不改变林地使用方式的前提下,私有林主可以自由转让;私有林产权客体除了“四荒地”、自留山外,还包括大部分集体商品林。集体林权改革已为私有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权基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私有林经营中的林地权属问题相对较少,由于我国私有林主要是在集体林权改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私有林的初步经营形式几乎都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呈现出零星化的特点,根据湖南省资料,家庭经营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3。据南方集体林区的调查,家庭承包经营占48%,自留山经营占29%,租赁经营占13%,股份合作经营占7%,乡村统~经营占2%,其他经营方式占1%。集体林区林农收入主要来源是经营林业,集体林权划分到户已把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据调查,3/4的林农认为经营林业大有前途,2/3的林农种林是为了获取经济收入,这更强化了私有林的家庭经营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私有林的家庭经营形式决定了当前私有林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功能,调查中有95%以上的林农希望经营经济林与用材林。

1.3私有林的发展趋势

根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方向和我国私有林发展现状,私有林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私有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私有林的功能由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私有林除了供应木材外,经济林和竹林占有很大~部分。一直以来,我国的木材进口量不断增加,以供应木材为主要功能的私有林在一定时期内仍需要在木材生产上有所作为。但随着我国林业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长单纯利用木材作用的不断减弱,作为第三产业和财富增长源泉作用的上升,生产木材的功能将向森林生态功能转变,私有林的主要用途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生产功能趋于下降,游憩等服务功能趋于上升。二是私有林经营规模的扩大,私有林的经营规模由分散小规模经营向集约大规模经营方向发展。由于林木资产经营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小规模经营的管理成本比大规模经营高,并且林木经营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分散的林农既不可能左右市场也难以获得信息,高交易成本的分散经营势必被低交易成本的规模经营所取代。可见,集约经营程度高、经济效益高、竞争力强的大规模私有林将得到很大的发展。况且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造就了大量分散的、缺乏竞争力的小规模私有林,在一定程度上为规模经营私有林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我国大规模私有林除了企业经营、大户经营之外,联户股份合作经营形式已初显生机和活力。

2私有林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林地使用权、林木产权的私有化,可以有效避免投资主体不清、利益关系模糊、所有者缺位、经营者缺乏激励等问题,提高了林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国私有林的进一步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1当前存在的问题

集体林权改革后的初期阶段,由于私有林发展的起步阶段和相关配套政策的不健全,私有林发展面临如下几大矛盾:①政府鼓励与政策法规不健全的矛盾。虽然全国各地出台了一些鼓励私有林发展的政策,但长期以来,我国个人及私营部门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国家政策及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善,尤其是林权流转的操作程序不规范。②基础设施投入大和资金不足的矛盾。林业生产过程中的种苗、防虫、施肥等投入本来就很高,而林道、林业防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调查中70%以上私有林主经营林业的资金来源都是自有资金,私有林主大部分都是林区林农,生活水平低,更不要说有什么资本积累可以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投入资金短缺成了最主要的制约因素。③投资回收期长和资金信贷周期短的矛盾。林业生产的投资回收期一般在10年左右,有的甚至十几年数十年,由于私有林经营者尚未建立多少资信,商业性金融机构又不愿接受风险较大的林木、果木抵押和担保贷款,所以在经营初期很难得到所急需的贷款;即使得到贷款,资金成本也很高,期限短,还贷期限一般只有3个月,最长只有半年,短的只有10~15天。④林农经营私有林的积极性高与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的矛盾。集体林权改革后,林农都认为经营私有林大有前途(湖北调研过程中有65%持此观点),然而,由于集体林地被碎化,私有林经营规模小,并且林农初涉林业经营领域,林农科技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⑤私有林经营者对林业经济效益的要求与采伐限额受限制的矛盾。集体林权改革以来,分山到户,林权归林农所有,山权不变的私有林面积在集体林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理论上讲,私有林经营者有权按市场需求采伐木材;但采伐限额制度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私自采伐林木(除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采伐林木必须凭证进行,这使林农缺乏自主经营和分配林业收益的权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培育森林的积极性。

2.2潜在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林的进一步发展将面临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大户的垄断经营和小规模私有林主生产积极性降低。

私有林的规模化经营包括大户经营、企业经营、联户股份合作经营等方式。在开始阶段,私有林的规模化经营由于低交易成本可以大大提高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负面影响不明显。当规模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市场作用下,企业经营和大户经营容易导致垄断经营,降低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把外部成本转嫁给社会,对生态效益产生负效应;并且,林权的一次性买断使林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集中到经营大户手中,林农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仍旧失去相应的林权,社会效益也受到影响。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林农从林地上剥离出来,进入城市或其他产业,他们对自己拥有的小规模私有林既不进行经营,也不转让或入股其他私有经济组织,而是作为一种资产储蓄,或者平时度假用。在某些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已经相对普遍,影响私有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