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5 11:47:13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篇(1)

关键词:林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

1 引言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人类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社会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社会的各项经济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当前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雾霾、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气候变化等,这些都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的严重后果。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同样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要想让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为后世的人类创造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要从当下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设。

2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民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然而,经济发展同样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今,有许多企业单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导致自然生态环境被极大的破坏。不仅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同样也会影响到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一定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和修复,这样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林业生态不仅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同时也具备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只要进行适当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同样也能够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从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开发现状来看,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林业生态被过度的开发,虽然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增长,但是使得林业生态失去了可再生能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3 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即林业保护的意识十分淡薄。在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当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工作人员都更为重视林业生态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林业的生态效益忽视不见。然而,无论是水土保持还是防风固沙,包括调节气候,都是林业所产生的重要生态效益,对于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林业保护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不仅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于林业保护工作也缺乏强而有力的监督,导致滥砍乱伐过度开发的问题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了林业生态的正常发展。此外,在我国目前的林业种植当中,其种植结构也存在问题。低效防护林与经济林所占比重较大,导致森林质量过低,这样一来不仅会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由于森林结构的问题导致病虫害几率增高,影响到森林的健康,导致森林资源的浪费以及利用率较低。

3.2 科学技术利用率低

从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情况来看,除了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外,其中科学技术利用率低也是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科学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并且为林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带来巨大帮助。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林业的从事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导致许多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只能进行简单的设备操作。这样一来,即便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没有办法良好地应用。其次,在林业生态的修复过程当中,工作人员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修复方法,很少能够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技术来进行林业生态的修复工作,这也会对林业生态的修复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造成极大阻碍。

3.3 未建立完整的信息化平台

M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信息社会,目前,信息技术已经被各行各业广泛地应用,林业也不例外。当前,我国已经搭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该信息管理平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在该系统当中,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体系,这样一来就使得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分析以及利用出现了阻碍。其次,虽然已经有了信息管理平台,但更多的工作仅停留在信息数据的保存,对于信息的利用率较低。除此之外,我国的林业管理方式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与林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由于林区一般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地方,因此无论是交通道路还是信息化的建设都存在困难,导致信息服务系统的搭建出现问题。

4 加快林业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1 发挥科学优势

要想促进当前林业产业更好发展,确保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就需要充分发挥科学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将林业资源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在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林业生态资源进行自我修复和再生。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调整当地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尽可能减轻因为经济增长给自然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破坏。同时,还需要将当地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逐渐转化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提高科学技术和生态资源的利用率。

4.2 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想使得林业生态修复工作能够有突破性的进展,除了要充分发挥科学优势,积极引进当下先进的科学技术投入到林业生态修复工作以外,还需要注重的一点就是要将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改变当前的利用模式,这样才能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林业产业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以及关系进行深入的调查,并且加以分析,这样才能确保有效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在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推动新型林业产业的建设,新型林业产业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帮助林业生态资源再生,实现林业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优势以及产业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帮助当地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使得地方的林业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当然,除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外,组织架构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对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有着巨大作用。因此,一定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林业产业的发展当中,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林业产业化以及规模化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4.3 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建立

4.3.1 加强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加强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改善当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甚至是干旱洪涝灾害的发生。在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当中,不仅要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确保产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实现。而只有达成这三者之间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4.3.2 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经济效益的不平衡是因槿死嗌缁岫杂谧匀簧态资源的粗放型开发方式,使得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经济效益的增长受到阻碍。而生态效益则是过度的开采以及资源的浪费下,使得自然生态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从而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当前要想进一步保护环境,同时还需要确保经济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平衡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到对林业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提高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样才能在经济水平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让人类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4.3.3 充分挖掘林业产业潜在优势

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来说,要想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除了要注意自然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并且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以外,还需要充分挖掘林业产业潜在的优势,寻找经济增长的不同方式。不仅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帮助林业生态自我修复也有着极大的作用,使得林业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帮助。

5 结语

针对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想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必须要提高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在林业产业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不断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还需要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建立,显著提高林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叶益民.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究[J].大科技,2016(14).

[2]彭守林,熊育林.对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6(3):141.

[3]卢彩训,宋秋平.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视界,2013(27):341.

[4]郑志向.厦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探讨[J].经济视野,2014(7):28.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篇(2)

关键词:林纸一体化 核算体系 森林资源资产 环境成本

一、引言

我国的林纸一体化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探索,但进程依然缓慢。为了鼓励企业实施林纸一体化战略,使造纸业与森林资源协调发展,一方面应该改革林业传统思想,树立全新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即把森林功能产出视为产品或服务,通过计量、计价与核算等一系列方法,在不断建立与完善森林资源资产市场的条件下,遵循等价交换与公平交易规则,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环境资产价值,使这些价值得到应有的补偿,以保证森林资源与环境再生产的足额投入,资源与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作为林纸一体化企业,应该让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企业培育森林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为降低和治理其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进行的投资、因破坏环境而承担支付的罚款等环境成本。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完善的既涉及资源核算又涉及环境核算的核算体系,简称资源――环境核算(Resourses-EnvironmentAccounting,REA)体系,全面、连续、系统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林纸一体化企业的森林资源资产和环境成本。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对此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将构建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的总体框架,为规范企业森林资源资产和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帮助。

二、企业REA体系的总体框架和目标构建

(一)相关概念和内容 所谓资源是指自然界中那些凡是能够用来满足人们生活和活动需要的物质,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而环境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这些由生物物质和非生物物质构成的环境,又可分为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两个层面。生态一般指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使生物环境形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由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组成。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中,每种生态资源都是生态系统或环境系统中对人类的生产或消费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生态资源既是生态环境的要素又是自然资源的要素,是生态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生态诸要素,并间接地、潜在地、长久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于连生,2004)。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关系见(图1)。资源――环境核算,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1)宏观层面的核算。宏观层面的资源核算包括自然资源核算和生态资源核算。自然资源核算包括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实物量,二是价值量。生态资源核算是对生态资源效益和损耗的价值进行核算。环境核算是指环境污染核算,属于负效益核算,主要核算经济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造成的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对生产的影响和对建筑物损耗的价值(张白玲,2003)。宏观层面的环境核算主要是对社会环境成本的核算,包括社会环境成本的统计核算、经济核算、资源链环境累积成本核算和区域环境累积成本核算(肖序,2002)。(2)微观层面的核算。微观层面的资源核算是采用会计学的方法体系,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消耗或生产的资源。微观环境核算指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是采用会计学方法体系对企业环境成本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本文主要讨论微观层面即林纸一体化企业的资源――环境核算,资源核算主要核算企业消耗或生产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其中生态资源核算主要是对企业营林过程中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核算;环境核算主要对企业造纸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的核算(于连生,2004)。具体分类见(图2)。

(二)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总体框架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是由测定和描述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与环境状况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概念、原则、方法所组成的系统。体系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企业资源――环境核算的基本范畴,制定一套反映企业资源――环境信息的指标、账户和核算表,设计具体的资源――环境核算的基本方法,为行业核算资源――环境实践提供标准和法则。该体系中各要素间的关系见(图2)。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包括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目标,称为目标层。第二层次为林纸一体化企业的REA基本前提,称为假设层。REA基本前提也称为REA基本假设,它直接决定了林纸一体化REA系统的运行范围,是对其核算边界的设定。第三层次为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一般原则,称为原则层。坚持REA一般原则是确保资源――环境信息质量的基础,也是确定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象及资源――环境要素的前提。为了实现REA目标,保证资源――环境信息的有用性,对资源――环境信息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对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象进行正确核算,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必须坚持基本原则和特有原则相结合。第四层次为方法层,包括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象的分类为核算要素,要素的具体项目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生态环境资产和环境成本,资源――环境信息的产生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账户、分录、报表和其他报告等形式,对以上项目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最终传递给信息使用者。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目标 林纸一体化企业开展资源――环境核算是为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帮助。企业提供的资源――环境信息属于环境会计信息,而目前企业尚未被强制开展环境会计工作,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相关会计准则制度尚未出台;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提供环境会计信息,企业需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目前,随着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资源的质量逐渐下降,环境资源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迫切地要求加强环境管理。通过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收集整理自然资源的耗减速度和生态资源质量下降的程度以及人类为保证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付出的代价等资料,可以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关各项环境成本的综合信息。可见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是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基础。因此,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总体目标是:在人类对环境资源过度使用产生了恶劣的环境问题而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改善生态环境,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拥有的森林资源资产及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正确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和披

露,以激励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能够实现长期的持续发展,既对从未在账面上反映也从未真正以货币形式实现其价值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等资源资产进行会计核算,还对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核算。具体而言,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目标是:第一,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林纸一体化企业消耗和生产的有关资源,为预防、治理环境污染所发生的相关费用及企业所取得的环境业绩等信息;第二,反映企业管理层在保护环境方面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第三,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帮助。

三、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基本前提

(一)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元化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传统会计的假设之一,它为传统会计对象的确定和工作手段的选择提供了基本指导。货币计量假设认为,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以货币作为最主要的和最终统一的计量形式。以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计量假设对林纸一体化企业的资源――环境核算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企业核算范围的大小。按照该假设的规定,能够进入企业资源――环境核算范围的必须是那些能够用货币加以准确计量,或者目前虽无法确切地加以计量,但可通过各种方式合理地予以估计的各种企业资源资产,如林纸一体化企业在营林过程中所拥有的森林生态效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但由于这些生态效益的价值在计量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模糊性,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森林资源状况,所以资源――环境核算时,在采用货币计量的同时,还必须借助实物单位或指数来辅助反映,以正确披露企业资源――环境信息。如某一森林消除了多少噪音、改善小气候从而调节了多少气温、防灾减灾多少次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国家环境标准、执行环境战略的成本投入情况、环境成本投人的环境效果和环保经济效益,以物理化学量单位计量各种环境负荷物质的递减情况及与国家环境标准要求的比较信息等。这些信息要求企业进行资源――环境核算时采用以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计量假设。多元化计量假设不仅表现在计量形式上的多元化,而且表现在计量属性上的多重性。根据会计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二)森林生态效益资源可商品化假设 从根本上讲,原始森林具有准公共性。一方面,对于这种“上帝的恩赐”,人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地宣布对其拥有所有权,通常一人享受由森林生态资源产生的良好的大气、水土等,不会妨碍他人享受,并不具有排他性,因此,这部分森林生态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但另一方面,它在用途上具有竞争性,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将减少其他消费者对其的消费量。公共物品的无排他性,决定了供给者不可能向消费者收费,通过市场对这类物品实现资源配置似乎是不可能的,必须由政府进行调节。同时这类物品的产权往往并不明晰,大都属于国家,但人工森林生态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其建设者。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进行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核算时,假设森林生态效益资源是所有权资源,可商品化由于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外部性,而这种外部性又往往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人去强加一些外在附加劳动即可外溢。这一点决定了森林生态效益的供给者无法因此而向各消费者收取费用,供给者所创造的价值无法在供给者自身得以实现,必须由政府介入。这就需要:第一,在森林生态效益资源是所有权资源的假设前提下,政府对每一项森林生态效益资源划定产权归属,明确责任,使各种森林生态效益资源各归其主,各归其位;第二,划定权属之后,由市场介入对其森林生态效益资源价值予以评估,确定其价值量,由政府通过拨入款项的方式使各主体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得以实现,这实质上又吻合了森林生态效益资源的准公共性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要求,要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提供,或者说由政府代替各消费者付费;第三,在划定产权归属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和科学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资源可以商品化的假设,意味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可以用市场价格或替代价格进行评价与核算,通过市场交易获得为生产和维护这些效益所付出的代价。现实经济社会中,为了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遏制温室效应,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在1997年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大会上,160个国家通过了旨在解决二氧化碳含量的《京都协议书》。随着俄罗斯于2004年11月5日在《京都协议书》的正式签字,议定书的所有议项于2005年2月自动生效,这意味着一个千亿美元规模的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二氧化碳减排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也意味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效益价值能够进行市场交易。有理由相信森林生态系统的其他效益价值的交易市场也将会在不同的规模范围中形成。因此,森林生态效益资源是所有权资源,可以商品化的假设是林纸一体化企业进行资源――环境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

(三)可持续发展假设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人们对传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修正所确立的一种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指在环境恶化的条件下,作为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受到其影响而提出的一种制约条件。如果自然资源开发过量,企业外部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可能会被迫停止;而如果环境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则可持续地进行下去。可持续发展基于这一原理,提出了会计主体进行正常经济活动的时间性规定。尽管会计主体的环境活动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但会计主体进行资源――环境核算和监督的正常程序和方法都应当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与环境核算目标是相一致的。因此,可持续发展假设是林纸一体化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是企业进行资源――环境核算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一般原则

(一)环境外在性内在化原则 传统会计核算是与企业个体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对环境外在性是不予核算的,环境外在性不会直接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而资源――环境核算必须要考虑企业对外部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外在经济应转化为企业环境效益,外在不经济应转化为企业环境折耗。如企业营林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其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是自然外溢的,属于外部影响中的外部经济。按照常规,对这种外部效益,会计主体往往是无法控制的,又由于其准公共性无法收费而难以将这种效益内在化,为了体现这部分效益,就应该在会计核算中进行反映,将外部效益内在化。同样,企业在造纸过程中的外在不经济性,也应该用货币形式及其他形式给予反映,从而完整地揭示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真实地评价企业的业绩。

(二)社会性原则 长期以来,企业的目标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重视会计和经济利益的联系,却忽略了会计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联系。传统会计核算只是与企业个体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资源――环境核算则要揭示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责任与义务,评价它们对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影响。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细胞,其经营活动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投入还

是产出中,都既反映着内部的经济性,也反映着外部的非经济性。因而,必须要求企业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相匹配的社会利润为主。其提供的资源――环境信息不仅具有经济性,而且具有社会性。

(三)政策性原则 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环境会计主要核算反映企业与各方面社会关系的处理情况,而社会环境效益和社会环境成本的确认也受到国家环保政策和有关环保法规的约束。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核算是环境会计的一部分,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方面的核算也应当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要求。如企业对外排放污水构成社会成本,势必要受到环保部门的制止和处罚,企业应该对有关环保设施的投资、环保罚款等进行核算和反映;企业所产生的森林生态效益,要进行合理的评估和核算,以利于国家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方面的法规。

(四)自觉性原则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对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要在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考虑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关系,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披露环境信息。

(五)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则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它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增长过程,而是“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过程。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经济的发展将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而不再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资源――环境核算要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坚持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原则。林纸一体化企业只要克服短期行为,以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眼光,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带来森林生态质量的保证和长远经济利益的实现。

(六)资源――环境信息质量要求 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核算是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一部分,资源――环境信息也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的具体会计准则、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林纸一体化企业资源――环境信息的质量要求应该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五、林纸一体化企业REA的核算要素

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对资源――环境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它们需要特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其简要内容在前文中已提到过。限于篇幅,其具体的方法作者在其他论文中阐述,本文仅明确其中所涉及的核算对象和核算要素。依据林纸一体化企业REA体系的基本涵义,林纸一体化企业REA是以会计学方法理论为指导,对实施林纸一体化战略的企业所拥有和发生有关资源、环境方面的要素内容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和报告。具体而言,其核算对象包括企业在营林和造纸两大环节中,能以货币计量的所消耗和生产的资源,造成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核算对象的分类就是核算要素,分为森林资源资产和环境成本。以企业为单位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核算,根据会计学上资产的定义,可将森林资源资产进行定义为:在现代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森林资源经营主体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并由其拥有或控制的森林资源,取得这些森林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或合理估计,并能为其经营者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具体地说,森林资源资产包括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生态资产等。其中森林生态资产主要指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由于林纸一体化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不包括森林景观资产。环境成本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二是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的开支;三是因违反环境法规或损害第三方利益而给付的罚款、罚金、赔偿金。林纸一体化企业REA对象和要素见(图3)。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篇(3)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1.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篇(4)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工程生态系统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天然林是经过很长的历史阶段,经过反复的自然选择下的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个和谐的森林生物与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讲是一个稳定的、抗逆行较强的生态系统。但是,也不可忽视当外界干扰(如人类采伐、垦殖、病虫害大发生、火灾、大气候变化)强度超过系统承载能力的时候,这个系统也会崩溃。造林绿化工作,从生态学角度来谈,实际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或人工重建的工作。它的全部内容应当是包括建造森林生物群落,同时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在大多数森林破坏历史较长的土地上,也可以说是在非森林环境中建立森林生物群落。因此那种“刨坑栽树”,栽上树就是建造了森林的概念是不完整的。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凋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即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的整体性。

2、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食物链原理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学的重要原理,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叫・绿素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植株之中,所以,称绿色植物为“生产者”。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这些动物中有的吃草,有的吃其他动物以维持其生命。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生物分解、以这种吃与被吃关系形成的关系称之为食物链关系。后两者分别称之为“消费者”和“分解者”。

4、扩大视野,修正传统林业概念

多少年来我国大农业范畴一直存在着一个传统观念;农业就是粮食、林业就是“大木头”、畜牧业就是猪和鸡。林业越来越萎缩,概念越来越窄,专业越分越细,将一个森林大系统分割得零零落落,把很多本来属于林业范畴的东西,如中草药、食用菌、野生动植物、野生花卉、香料植物甚至果树都拒之门外。这种观点对我国林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提出林业生态工程就是要归还林业的本来面目,把林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来看待,发挥林业的综合功能。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篇(5)

关键词:林业;生态系统;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S7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61

1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

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迅猛,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因此开始关注生活环境与森林环境,并逐渐对环境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森林保护政策的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政府与人民也开始通过组织和自发的形式参与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这使得我国的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本质上的改善,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明显的增长。

虽然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在近几年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应该清楚认识到,与西方发达的林业生态事业相比,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仍有许多不足与欠缺之处。

2 林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2.1 林业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

在陆地中碳储数量最多的地方就是森林,不仅在巨大的生物量中含有大量的碳,在森林系统的土壤中也是如此,并且相比之下,森林系统土壤中的碳储存量更多于生物量中的存储量。在单位森林面积中,其碳的存储量也多于农田的储存量,甚至在某些地区能多至100倍左右。

IPCC在近几年发表了一份环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共计有碳储量24770亿t,其中植物系统中的碳储量是4660亿t,土壤系统中的碳储量是20110亿t。森林面积在陆地面积中,占据了27.6%的空间,而在森林植物系统中的碳储量却占全球植物系统的77%,且森林土壤系统中的碳储量占到了全球土壤系统中的39%。在中国的林业生态系统中,森林碳库的含量已经达到214~281亿t,与全球范围内的碳库相比,已经占据到全球碳库的1.87%~2.45%。由此可见,林业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非常可观的,而碳储量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中的气温因素,因此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工作对气温调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2 林业生态系统是大气CO2重要的碳汇

林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在生长中会出现同化的现象,而通过同化的影响,植物能将吸收的CO2转化在林业系统的生物量中。此外,森林里只要生产出1m3的木材,这些木材就可以吸收到约1.85t的CO2。

在陆地的植物系统中,其植物能在光合作用的影响下从大气里吸收到1200亿t碳,而这只是每年的吸收量。其中,植物系统呼吸返回的碳量可达600亿t,土壤系统在有机分解的作用下返回的碳量有500亿t,这样的返回现象实则是生态系统中的碳交换活动,而在这些碳交换活动中,林业系统的碳交换占比已经达到80%。

根据森林专家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最近的30a来,我国林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在吸收CO2活动方面,已经有明显的功能上的改善,其总吸收量已达到4.5亿t,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林业生态系统对总体生态环境,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总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影响着气候因素,并防止气候进一步恶化。

2.3 植树造林对温室气体有限排的作用

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植树造林活动的支撑,而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会对温室气体起到一定的限排作用,从而降低大气温室效益的发生几率。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工作一直是全球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其原因是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森林对气候变化的作用与影响,因此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谈判会议中,林业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会议讨论的重点。

在1997年,在《京都议定书》的作用下,我国开始通过植树造林、二次造林和林业管理活动来增加CO2的吸收量,以此减少温室气体对环境与大气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国也开始制定通过林业生态系统改善气候的计划,允许发达国家在其他国家大力建设境外林业工程,并将林业工程中产生的碳作为温室气体方面的限排目标。据统计,在未来的40a内,全球碳汇的生产潜力可实现每年15.3~24.7亿,这表明着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已经对温室气体的减少与限制起到了实质性的效果,对气候产生了一定的良性调节作用。

3 结束语

气候变化是森林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2大环境问题,而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的特质也是人们长期讨论的关键点。通过积极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可以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而气候变化对林业生态系统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只有落实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工作,才能以此缓解全球的气候问题。

参考文献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篇(6)

关键词:林业产业;林业生态;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2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直接影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在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生态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建设上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由于过去的时间里人们缺乏生态观念,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大自然对人类实行了报复式的行为,洪水灾害,沙尘暴等等自然灾害都是大自然都人类进行的惩罚。人类在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一味的从大自然中索取,而没有考虑到对大自然的补偿,所以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人类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林业建设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植被能够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对于洪涝灾害有很好的调节和控制能力,林业带的建立,防止沙尘暴的出现,并且森林的含水性比较高,对土壤的蓄积能力强。同时森林有很强的空气净化能力,在城市中的绿化带,是有效的噪声隔离带,并且对于城市中的废气有很好的吸收能力,在净化了城市的空气的同时,还美化了城市的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加剧了生物危机,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的状态,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森林面积的减少致使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面临气温上升的险境。这其中的每一项因素的变化都和森林的植被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国家加大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对于林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执行。但是在总体来讲,我国在林业方面的生态建设还是破坏要相对大于治理,所以说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来说,这将是一项非常严峻的课题。

20世纪末,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调整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

1.1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表现在问题不足,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树种单一,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1.2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 仍相当尖锐,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

1.3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1.4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1.5我国主要林区90%为山区,森林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问题还没有完全协调好。中国林业尚处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2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一方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在木资源的承载力之内;另一方面,要求在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既要做到林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参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里面既包含要不断发展林业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林产品的需求,又包含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滞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林业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因果关系。

2.1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中,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可能是负效益),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发展林业产业主要产出体现的是经济效益,劳动者的获得是直接可见,与劳动者之间是眼前的局部的直接利益关系;而生态建设主要产出的是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体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不容易被立即感觉到的。

2.2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对林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其实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互相制约,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它们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从发展的基础来看,它们都是以森立为基础的,无论是林业产业还是林业生态建设,失去了森林,也就无所谓发展,所以所在这方面二者是有利益共同点的。

在林业产业中,是以森林的数量和产量为依托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而林业生态建设也是以森林的覆盖率高,森林质量优而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从这个观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而从实质意义上来讲,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林业生态建设的基础之上的,林业生态建设是发展林业产业的基础。林业生态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林业生态建设中,主要是以森林体系为主,在森林这个巨大的群落中,生存着庞大的生物链,是一个巨大的基因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使生态环境能够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森林具备非常强大的空气净化功能,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而林业产业实质上就是以木材和林业副产品的销售来实现经济价值的,生态环境建设在方面很好的满足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的发展可以依靠森林生态系统内在的发展规律,善加利用,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率,并且可以实现和林业生态共赢的局势。

林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篇(7)

[关键词] 现代林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032-01

一、引言

现代林业发展不仅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加强环境保护,还要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而美化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面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二、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遵循规律,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最终形成和谐共生良性状态,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其中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策略。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林业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恢复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都离不开现代林业建设。建设现代林业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美化环境,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推进创造有利条件。

2.现代林业是生态产品生产的主要阵地。由于受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科学技术等方面制约,生态产品存在短缺现象,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日常需要。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生态产品建设工作,必须注重采取措施进行造林绿化,加强现代林业体系建设,美化环境,保护周围生态安全,从而推动生态产品生产建设,提高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进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动力。

三、推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正因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因而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二者的密切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

1.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近年来,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努力下,森林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增强,森林面积出现增加趋势,森林质量也出现稳步提高的情况,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推动了林业的发展,还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森林破坏,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在进行工程建设中,非法占用林地,改变林地用途,破坏森林资源,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林地发展,还对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产生阻碍。为此,必须转变这种情况,认识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对建设项目使用的林地,应该严格按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进行,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对毁林开荒、非法占用林地的行为应该进行严厉的打击,对破坏林地的行为应该责令当事人恢复。扎实推进地方政府林地增长指标年度考核工作,将森林数量的增减、质量升降、管理好坏等纳入目标考核内容,明确各部门责任,确保森林保护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将森林资源保护作为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的中心任务,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水平,有力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加大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投入。发展现代林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而必须加强政府资金投入,确保生态工程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到位,从而顺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首先,要建立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保障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并做好预算工作,确保资金稳步增长,满足林业生态建设需要。其次,加大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林区部门机构、道路建设、饮水设施等建设的资金投入。将林木种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纳入规划建设体系,并在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建立生态补偿和商品林补贴制度,安排专项资金,促进生态公益林和沿海防护林建设。完善现代林业发展市场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3.重视现代林业科学技术运用。加强林业科学技术攻关,着重加大对生态建设、资源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生物能源等关键技术研究,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水平。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各级推广机构,建立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林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最后,重视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林业实验室、质检中心、新品种测试基地建设。建立林业示范园、示范基地,推动林业科技进行,促进现代林业建设与发展。

4.注重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发展林业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出现。对出现的环境污染也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四、结束语

总之,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根据具体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重视现代林业发展,从管理、资金投入、科学技术运用、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有效对策,有力的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国土绿化,2013(7),5-8

[2]丁文恩,魏锦秋.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J].绿色科技,2011(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