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铁路毕业论文

铁路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30 11:30:12

铁路毕业论文

铁路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3万人,与2001年的117万人相比,现在的毕业生人数是那时的5倍;陕西省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28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近3万人。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很大。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2006年4月正式由铁路部门移交西安市政府管理,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几年来,在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全面指导下,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创了就业率、就业质量“双高”的局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签约率达75%,70%的毕业生在各铁路局、铁路工程局、城市地铁和地方铁路就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工种,专业对口、行业对路,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5%以上。多年来,学院在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一手抓市场开发,推荐毕业生就业;一手抓订单,争取企业的前期用工计划,进行订单培养,做到“产销对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在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一次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压力下,我院正是因为多年来的订单培养,使得2009届2370名毕业生中已有1836人具有了专业对口、行业对路的就业去向,就业签约率达77.5%,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地铁、西安地铁、西安铁路局、西延公司、上海铁路局、北京铁路局目前已确定了2010届毕业生达一千多人的七个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的订单培养计划。

1 依托行业开展“订单”培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市场调节下,如何突出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为毕业生联系用工单位,推荐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如何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能基本胜任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我院早在2001年就开始探索和追求的就业工作目标。

2002年,仅有6名学生的“订单培养班” 拉开了我院订单培养模式促就业的序幕。中铁四局计划在我院订单培养6名“内燃机车乘务员”培养期一年。(随着铁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当时我院已取消了该专业)怎么办?人数这么少,开还是不开?如何开班?怎样授课?着实令我们为难。但是学院坚持职业院校办学,就是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毅然接下了这第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订单。从教学计划的编排,授课教师的调整,教学进程的安排等教学的全过程予以高度重视,不惜成本按要求培训,企业非常满意。之后,在他们的牵线搭桥引荐下,相继与中铁一局、中铁六局、神华集团神朔铁路公司、朔黄铁路公司等进行多年的长期友好的订单合作。从最初6人编制的订单班到目前规整的40~50人编制的订单班;从6名毕业生订单就业到目前的三分之二毕业生订单就业;从毕业前半年预订到现在的毕业前一年半预订;从一家用人单位订单到目前的几十家单位预订;从铁路工程局单一专业的订单到各铁路局、铁路工程局、城市地铁、地方铁路公司、社会其它行业的多专业订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就业模式已成为我院的就业主渠道。2008届68%的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走上工作岗位,2009届毕业生2370人,已组建西安地铁、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北京铁路局等15家单位的8个专业的订单班 33个,共计1485人,该部分学生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正在进行订单培养。西安地铁、深圳地铁、西安铁路局等已相继开始预定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实现了企业、学院、毕业生“三赢”。

2 提升订单培养的内涵,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

开辟了订单市场,如何良性的孕育和培养这一市场,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总结,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课题。

2.1 合理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为订单培养奠定基础:

经过几年与几十家企业的订单培养合作,我们总结出:对学院来说,订单越早越好,最好是入学就开始;但对用人单位来说,又是不现实的。那么,学业中期做订单,专业方向怎么定?课程如何设置?才能力保订单培养班的合理组建,确保培训质量。在争取企业订单上,将学院和企业具体情况兼顾考虑,并向用人单位建议,尽可能订单前移。目前,我们做到,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在第3学期后期和第4学期前期明确订单,订单培养一年半完成。这样以来,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考虑既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又为订单培养做好铺垫,我们将所开设专业归整,分四大类:强电类、弱电类、工程类、管理类、每大类各专业学生一年半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或相近,第1、2学期全部是基础课程,3、4学期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第5学期设专业课,第6学期实习、实训和预就业。当用人单位预定某一专业的学生时,可直接从对应大类的各专业学生中组成订单班。比如:铁道机车车辆、电气及自动化、供用电技术、机电技术都归强电类,当西安铁路局订单培养机车司机时,就可以从这一类的所有专业学生中选择,组成订单培养班,进行培养和就业。

2.2 优质的师资队伍为订单培养提供了质量保证:

教学相长,名师出高徒。我院已建立了各专业订单培养教师人才数据库,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各企业或设计院技术部门骨干作为订单培养的特聘教师。比如:神朔铁路公司机务段总工王飞宽,西安铁路局机务段技术科高工陈永林等都是我们机车专业订单培养的特聘教师;西安第一设计院设计室的高工耿杰,西安地铁公司运输处高工张东是我们交通运输专业订单培养的特聘教师;第二部分是我院各专业的教学骨干。承担订单培养的教师必须具备高级职称或“双师型”,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另一部分是聘请兄弟院校的资深教授或企业主管技术的高级领导为客座教授,为订单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并对订单培养的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全面提升订单培养质量。

2.3 校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订单培养计划:

目标的实现要有明确计划的引导。每个订单班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符合企业用人的标准和要求,否则,教学培养和企业的实际要求就会有偏差,给企业的用人带来不利,给学校的教育培养质量带来不良反应,给学生的顺利上岗带来后患。例如:2003年,神华集团朔黄铁路公司机辆分公司首次在我校订单培养60名电力机车乘务员,培养期8个月,学院对此非常重视,调整机车教研室的得力干将从事教学,安排实训基地的能工巧匠指导学生的实训演练,应聘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也很优秀,从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历时8个月的辛勤培养,结果由朔黄铁路公司来定夺,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公司组织人员出题、阅卷和进行实践技能考核,考核结果出人意料,很不理想,原因是题出的太“简单”,太实际和实用。这样,将会有23人因考核不合格而不予接收,对他们来说,面临毕业,不仅仅是失去这一次就业机会。怎么办?学院与朔黄铁路公司经过反复协商争取,23人继续培养,2个月后再次接受公司考核。此次订单培养的结果正是由于缺乏经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培养,缺乏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企业要求掌握的,我们认为了解就行;企业认为只需了解的,我们却花费大量的精力要求学生掌握,重心偏离,导致培养的结果脱轨。此事件也为我院后期的订单培养总结了教训,积累了经验。我们在制定培养大纲、培养计划中,由用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专业教师依据企业要求,设备类型等共同参与制定,即便同一个专业,用人单位不同,要求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企业技术人员监管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就业“零过渡”,工作上手快,成为企业欢迎的“优质品”。就业后在高手如林的特大型企业神华集团公司技能比武中获得检修组第一名的贺强,接触网组第一名的孙历程,乘务组第一名的郑同江等都是经过学校培训的,公司鉴于他们的母校对人才培养的突出贡献,特发贺电致谢,感谢有我们为企业培养了这样多的好人才。

2.4 合理的选用教材,为订单培养的实施提供保障:

订单培养选用教材通常是经校企双方相互沟通交流,本着与企业实际相符或相近的原则,合理选用。比如:我们在给广州地铁公司做铁道运输专业的订单培养时,除部分教材的部分内容选用正常学生班所用教材外,大部分则是用广州地铁公司给我们电传的公司内部技术资料的内容作为培养教材。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对口、对路,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院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2.5 丰富的校企资源共享,为订单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院已于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局签订合作协议,与西安地铁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将西安地铁作为我院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我院作为西安地铁的人才储备基地并挂牌,以我院牵头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也已完成。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我院每年投入资金上千万元,用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1400平方米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训中心即将建成,投入使用,为订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演练创造了优质的条件。订单培养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在学院完成,专业技能演练和部分实作在企业进行。校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例如:郑州铁路局的电力机车乘务员订单培养时,由学院专业教师和郑州局的有关技术人员完成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学院实验室完成基础实验和机车的模拟驾驶操作,在郑州铁路局各机务段,由专门的机车司机师傅指导,带学生上车,随同司机师傅一起上班,完成机车驾驶的实操训练,学生到单位后,很快就能独立上岗。有的不到一年就考上了副司机,月收入达2000~3000元。

2.6 严谨的考核机制,是订单培养的试金石:

订单培养的结果如何?企业、学生和学院十分关注。随着订单的增加,考核、服务和评鉴工作也在逐步完善。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各系、企业人力资源部、用人单位的技术部门人员共同组成考评组,对订单培养情况进行中期督查,终期考核,跟踪服务。通常情况下,理论考核由用人单位组织出题、阅卷;基本技能考核由用人单位组织在学院实训演练基地完成;专业技能考核由国家的专门机构组织考核并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技能证书。比如:铁路专业的技能考核,由西安铁路局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作考核,考核合格者,可获取该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订单培养的学生,上述各项考核均合格,方能正式接收并上岗。

2.7 校企联合给予政策的支持,为订单培养的全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切实提高订单培养的质量,学院鼓励和选拔双师型教师承担订单培养的教学任务,其课时津贴高于普遍班级代课教师课时津贴的40%;除此之外,还设培训质量奖,质量奖占课时津贴的20%。有的单位设立奖学金、支付专业培训费、给学生发放生活津贴,并主动要求和学校签订长期用人协议。

3 引进企业文化,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订单培养的学生是有着“准”目标的群体,如何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企业人精神,培养能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融入企业的能力,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并尝试这一些方法:

3.1 适时引入企业文化。

比如:我们在和神朔铁路公司作订单培养时,公司的期刊《神朔铁路》定期邮寄给学校,发放到培训学生手中,从期刊中可以了解到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动向等,同时,培训班学生也可以向公司期刊投稿并发表,这种校企文化的交融,给学生带来鼓舞和震撼,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尽快融入企业。

3.2 按照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管理:

在订单培养中,我们承诺:为企业服务是我们的培养宗旨,企业的要求就是我们的目标。任何用户、提出再小的用人要求,我们也想办法满足。比如:广州地铁订单培养班,要求学生要会简单的粤语,我们就请了一位广东人做学生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粤语进行训练,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

多年来高质量的订单培养,良好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为我们赢得了社会声誉,学院已经呈现“出口旺,进口畅,”的良好发展态势。随着国家2万亿元铁路建设资金的投入,铁路建设的大发展,将会为我们这类轨道专业为特色的高职学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的挑战,我们争取将“订单培养”做成“定向培养”,让更多的企业满意,让更多的学生称心,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西安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N].三泰都市报,2008-11-20

[2] 唐爱华. 高职高专学生要围绕“四会”全面发展[J]. 甘肃农业 , 2006 (12)

[3] 潘祖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9)

铁路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岗位需求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侯立新(1966- ),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铁道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铁道运输管理、项目管理、高职教育。(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重点课题“基于岗位需求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94-02

高职教育担负着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的重任。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下的毕业生不适应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构建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意义重大。

一、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特征

铁路职业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在铁路职业岗位上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要根据铁路企业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的岗位技能标准,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这三大岗位群的岗位技能,使毕业生与铁路企业需求实现对接。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车号员、调车区长、调车长、连接员、制动员、货运员、货运值班员、客运员、列车员、客运值班员等运输岗位上的主要工种。这些工种要求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基层工作人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确保运输生产正常进行。

二、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没有突出职业岗位需求。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采用“三段式”(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考虑了学科的基础、广度、深度,没有突出职业岗位的需求特点,忽视铁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能较好地把铁路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不能以铁路企业需求为主导,形成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校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

2.侧重理论教学,缺乏专业技能训练。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模型、实物、挂图等辅助教学,但由于铁路专业课程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产实践,需要有现场的感性认识,教室的常规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枯燥、理论联系现场实际困难,没有系统的技能训练,教师传授的知识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造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相比较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同时,日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适度融合,未能利用实训充分学习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各岗位作业程序,实践教学组织缺乏管理,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校未能在学生离校之前教给他们工作所需的真正技能, 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合理值应为50%左右,而真正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师比例偏少。大多数院校没有建立具有积极作用的导向性政策,校内教师缺乏提升实践能力的动力,而企业有经验的人员由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聘用制度或者收入待遇原因不愿意进校执教。校内教师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必须到站段中去锻炼,要缴纳“学费”,要付出很多精力与时间。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很难主动下站段锻炼,使实践教学队伍偏向理论化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改进。其次,各高职院校面对实践教师普遍缺乏的局面还大量引进各高校毕业生,忽略职业教育的特点,从长远而言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4.实践性教学设备投入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铁路专业实训设备投资巨大,铁路专业实践设备和场地普遍不足,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教学的需求。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十几个人一组,使得实践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真正动手机会不多,同时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学校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存在随意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5.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闭卷考试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考核方式与手段,一次考试定成绩,“重理论、轻实践”状况依然严重。学生学习目的与方式急功近利,只想着应付考试,考核方式与手段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指导,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背离了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次,考试形式与手段单一,不利于引导和推进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提高,无法实现教考互动与互促。考核内容多强调理论内容,而忽略技能、实操与岗位应用能力的考核;多次多手段考核与综合评价应用少,不利于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虽然有些院校已初步形成了以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提升,但对实践教学结果的考核仍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行之有效的机制。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实施程序不严密,考核标准不科学等问题突出。

三、实现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途径

1.围绕培养目标,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切实转变实践教学无足轻重的观念,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一要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各占50%。二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应形式多样,并且自成体系。包括实训项目、铁路车站认知实习、行车、客运、货运业务实习实践、社会调查研究、组织各类竞赛、毕业实习等。三要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来设计每学年实践教学环节,统筹安排,并用教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督导组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2.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将学生考取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等职业资格证纳入正式教学计划,并将之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学生毕业时拥有一技之长,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铁路局行车、客运、货运等岗位的练功比赛,学生在参赛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重金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充实实践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同时加强教师实践技能考核,提高教师实践技能。二是为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为在职教师提供带薪学习的机会,了解和吸收铁路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科研成果。三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站段挂职锻炼,提供积累现场实践经验的机会。四是聘请各铁路交通大学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五是聘请站段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4.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形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建设行车、客运、货运作业模拟实验室,加大各仿真型设施及教学软件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应用技术。如站场大沙盘、地面光电站场等仿真设备;引进TDCS/CTC(铁路调度集中)仿真教学设备,将多个模拟站场及其控制系统按照调度监督或调度集中的形式联成一个网络,实现列车运行信息及信号设备状况信息的采集的实时追踪;引进计算机联锁仿真教学系统和6502仿真教学控制台模拟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和模拟列车的运行,培养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等工种的实作演练水平,提高学员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客运实训室、货运实训室设备,增加计算机数量,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动手机会,能熟练填制客运、货运票据,让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各院校应加快与铁路局各站段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积极与铁路局作业量较大的主要站段共建稳定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现场技术工作的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职业岗位。同时加大订单培养力度,学生就业方向确定,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能更深入地学习本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5.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围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这一核心,进行多元化、多次的考试改革。改变纯理论考试方式,强化实践操作和技能的课程内容考核比例,注重形成性考核,打破一卷定成绩的考试方法。应当整合闭卷、实操(如代用票的填写、客运杂费填制等)、案例解析、答辩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加强对平时形成性考核的认识,一门课程可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实现平时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评办法。另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资格考核学习与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形成完善的综合考核测评体系。

四、结束语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环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中,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在教学中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努力实现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高职院校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崔秀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汪惠.试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DB/OL].,2009-09-01.

[4]肖坤,罗勇武.以就业为导向“递推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职教论坛,2005(18).

[5]熊柳.浅谈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DB/OL]. ,2011-09-28.

铁路毕业论文篇(3)

论文摘要:研究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分析了目前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讨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论文关键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职业面向。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生产一线。

(二)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有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岗位繁多,通过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突出岗位分别是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

(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

1.知识结构:(1)掌握专科层次毕业生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等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3)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运输组织等专业知识;(4)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2.技能结构:(1)能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2)能够根据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的工具;(3)能够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4)能够按照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5)能够按照行车、客运、货运规章的基本要求检查、评价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3)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4)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6)具有节约资源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7)具有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情操;(8)具有作风严谨、反应灵敏的职业素质;(9)具有“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道德。

二、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目前在我国铁路本科院校经过高校合并及升级后,原来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里,保留了原来的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等铁道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主要培养铁路运输的设计、管理人员。

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在高职院校保持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服务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具备具体操作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归纳总结,与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专家座谈,同类高职院校资深教师探讨,确定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级职业资格,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得毕业证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各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应至少获得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中一种。

三、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原来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原来中职专业是沿袭的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以学科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基本上都属于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与简化,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和工作过程等职业要素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无法满足高职教学对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训练的整体性要求。

近年来,以国家示范院建设为契机,各高职院校也在与运输企业合作,研究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但各铁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四.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以服务铁路运输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调研。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铁路运营管理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递进的特点,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与能力的递进关系,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设置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岗位与能力,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五.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一)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发“双证书课程”。主要分析国家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任务,兼顾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任务,开发既体现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同时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双证书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步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能力为核心,考虑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应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将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序化课程安排。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别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可以获得完整的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四)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组织实施教学。以旅客运输服务、货运组织、列车运行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铁道交通运输生产半军事化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岗位联控的组织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模式为依据,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养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积分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积分体系,将每一个学习任务作为一个积分单元,每个积分单元都设置为100分制,根据任务的难度及重要性,设计加权平均系数,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过程表现、个人工作任务完成、团队任务的完成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对于每一个任务的考核采用教师考核、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考核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学生评价不单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铁路毕业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我国推行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分析铁路职业院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和需求提出了共同参与铁路职业教育、共同培养铁路高技能人才的具体措施。校企合作是提高铁路职工操作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铁路院校解决教学资源不足、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一、铁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目前面临的问题

执业资格证书是新生劳动力就业、上岗、创业的通行证。“双证书”制度主要面向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按照这一要求,职业技术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否则,即使有相应的学历文凭,也不能上岗就业。 目前铁路行业按照“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原则正在完善铁路行业准入制度,规范和维护铁路行业就业准入行为。但铁路系统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就业准入制度,高职院校学生持“双证书”就业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1、多证书在铁路站段泛滥,技能鉴定证书含金量降低

目前,我国把职业划分为知识型和技能型两大类,分别由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进行管理,实际工作中,职业资格的管理权又进一步分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劳动保障部和人事部事实上处于从属地位。重复设定职业资格、重复考核认定等问题带来了许多矛盾。

以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认证为例,目前就有教育部、劳动保障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数十种认证,许多毕业学生说:读书时,我们参加的是教育部门的全国性计算机考试,毕业后找工作时,应聘单位却表示,劳动部门组织的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才管用,现在工作了,又被要求参加人事部门的计算机水平考试。人们搞不清那么多证书,究竟谁最权威?就铁路目前状况而言,职工每年要经过多次考核,取得了一系列证书。例如铁路运输站段值班员,一般拥有铁路劳资部门颁发的技能鉴定证书、铁路运输部门颁发的值班员上岗证、铁路安全部门颁发的安全考核证、铁路教育部门职工教育考核证、继续教育证书、微机联锁值班员还要取得计算机操作相关证书等等,每个证书的轻易获得影响了职工技能鉴定证书的可信度。

2、铁路行业普遍认为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太低,不适应运输生产的要求

一张证书的含金量,往往与它的颁发机构的权威性、行业前景与个人价值的结合度以及培训机构的可信度紧密相连。铁路行业目前认证考试过程虽然有监督,但对职业院校学生和外聘乘务员的要求明显较低,对站段职工的要求比较严格。职业院校为了学生就业需要,希望提高考生的“通过率”,所以在考核环节,特别是实做环节上要求明显降低,造成铁路用人部门对技能鉴定证书的可信度产生动摇。例如铁路站段对于岗位知识“应知应会”的考核要求是90分,对安全知识考核的要求是100分;单司机考核及格线为85分,但技能鉴定考核只要60分就可以,所以站段领导认为证书持有者只是知道该工种的最基本知识,不能满足该工种对新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

3、技能鉴定认证内容不科学。一些机构所设置的认证考试与现实应用脱节

许多站段领导认为:认为技能鉴定学习和考核的内容与站段生产脱节,内容没有针对性,考核内容不合理,职业院校学生手持多证但并不能真正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作出贡献,学生要取得的证书没有与企业发展目标相联系,所以思想上不重视。同时技能鉴定证书不能体现职工的核心能力,如员工责任心、员工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所以他们认为技能鉴定证书的说服力很有限。

4 、在企业中建立了严格的职工上岗标准和严格的考核标准,但没有建立相应的员工就业准入标准和考核标准

目前,就铁路企业而言,各单位普遍采用学习、育人和用人相结合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建立上岗靠技能、竞争靠本事,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鼓励职工自觉学习,在职工中形成唯先必争、唯能必争的氛围,将职工参加学习的表现和实际操作水平作为企业用人的主要依据。但是铁路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员工就业准入标准和考核标准,没有建立对新进职工“双证书”含金量的测评标准,员工就业准入人为影响因素多,就业准入缺乏公平性。 转贴于

5、缺乏对就业准入职工综合素质的考核标准

从事任何一种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以其整体的人格表现出来的。业务知识与技能,在工作过程中能否充分施展出来,往往与个人的思想品质、创造精神、劳动态度、职业道德以及其它心理素质有关,这些非业务方面的素质影响着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因而,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鼓励学生取得证书时,应当对之有所要求,使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统一和谐的发展。相应的铁路用人单位也应该制定考核标准,对进入铁路行业的员工进行综合素质测试,但是铁路目前缺乏这方面的综合素质测试标准。

二、铁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完善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从源头上提高铁路行业就业人才的实际水平

(1)校企合作是提高铁路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客观需要。

目前铁路高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铁路快速发展的瓶颈,为解决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铁路企业每年都在下大力气抓职工培训,但效果欠佳,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企业不具备办教育的主体地位,不能解决学员的学历文凭,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二是站段师资严重不足,结构也不合理,不能对职工进行系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三是基础教学设施不足,教学方法简单;四是现场教员大多数对新技术、新设备理解不够。铁路企业与铁路院校合作,职业院校可以对企业职工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铁路企业通过接受职业院校铁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为铁路企业搞好高技能人才储备。

(2)校企合作是铁路院校完善办学条件、实现快速发展的需要。

铁路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实验实践设备,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这样,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铁路运输工作的需要,毕业生才会有出路,职业院校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学院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为铁路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和专业技术支持,通过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效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职业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

铁路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83-01

一、新时期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许多工科大学都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从专业的定位设置及学生的就业来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属于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工程、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它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我校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确定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目标,围绕“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加强产学合作,将其建成具有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践教学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的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岗位群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设计部门及相关企业。因此,针对为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培养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故要求既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而且还具有一定创新潜力的技术和技术开发能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上述能力,离开实践教学或者是实践教学不足都是想像,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还可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就业后能很好实现后续发展。

三、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特色

我校过去是属于铁路高校,2000年后归到甘肃省管理,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是为铁路培养,电气化铁路及相关供电是具有鲜名特色的,尤其是电气化铁路与其它供电相比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目前铁路处于一个跨越式大发展时期,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的电气化铁路基础知识理论、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毕业生,这也就促使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必须主要面向铁路,制定具有电气化铁路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教学计划和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四、目前大都数工科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出现的问题

目前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有随课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大多为具体的理论课程服务,没有形成体系,整体优化程度低,模式比较单一,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较缺乏;部分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或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设计性的实践教学大多停留在书本上、图纸上,而结合工程实际的内容较少,实施性差;针对实际应用的实践环节对象陈旧,脱离实际;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等。

五、我校电气工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实验教学

对于基础实验,对于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利用短学期的有效时间开放实验室,开设设计型实验,一门课一般为两个设计型实验,并鼓励写出实验型小论文。逐步提高学生动手、分析总结的综合实验能力。第四年,进入专业方向训练后,专业课程实验通过实验室和生产现场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便使同学更好地联系生产实际。

(二)各类实习

电气工程专业实习类型有:工艺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

1.工艺实习形式有: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子仪表组装、电子元器件市场调研与自主设计、EDA综合实验、常用电力测试仪表应用等内容。通过各类实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气作业现场经常使用的各类电力测试仪器、仪表,并能够进行若干常规测试,为后面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打下实践基础。

2.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参观)实习和生产实习两部分。参观实习主要是到兰州供电局下属变电站、兰州铁路局供电段、兰西机务段等单位参观地方和铁路供电部门的生产调度、设备运行、检修维护等项目;生产实习主要是到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进行牵引供电、接触网等项目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际中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可以找到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道路。

3.顶岗实习,顶岗实践教学环节与其它实践环节不同。其一是所处学习阶段特别,执行时间一定要在学生已学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而专业课已开设一段时间后,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其二是教学环境特别,执行场所一定要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与工程技术人员或工人一起工作、学习,真实地进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其三是学习目的特别,执行的目的一定是针对实际工作对象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的是立体的事物、交叉的技术,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理论上的问题。因此,顶岗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顶岗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手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学校在企业创建实习基地,签订长期产学合作的协议,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基地,委派有经验、能胜任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技术工人给学生集中讲课,指导学生现场操作,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攻关课题。再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实习的学生中择优挑选满意的学生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提高了学校的一次就业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我校在各企业都建有实习基地,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方向的不同,把学生分散到铁路供电站段,采用岗位轮换的办法,安排学生从事技术、管理、生产等不同的工作岗位,按每个岗位的性质不同,定期轮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在生产过程中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再对照书本上讲过的理论知识,从理论到实际,从浅到深,从表面到内涵,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完全理解,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三)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

1.课程设计。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一个开放式的综合性课程设计,使学生得到一次系统化的综合应用的实践锻炼。针对电气工程类专业,具体想法是:将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传动与控制技术、电力牵引供变电技术、EDA技术、接触网技术、机械基础、建筑电气等课程联系起来,以电气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实训场地,开设以工程实际为背景的设计题目。将构思、方案设计、功能设计、评价设计、系统调试进行一条龙训练,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选题,4~5人为一个小组,在教师提供的开放式平台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设计,独立实践。

2.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检验。电气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毕业设计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学生的全部毕业设均在校内完成,选题由指导教师确定,实验室和机房为其开放;第二类是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期到相关企业或将来的工作单位实习,四月底回学校完成剩余内容。选题可以自定,也可以是企业的相课题;第三类是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全部在企业完成,选题必须是企业的相关课题,但毕业答辩必须回校完成。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选择相应种类的毕业设计,实践证明,通过毕业设计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

六、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通过上述实践教学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1)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明显提升。(3)自信心明显增强。经过各个岗位的轮换后,学生还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真正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毕业时有目的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几年来一直将近100%。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收获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技能的提高上,而且还塑造出了胆大心细,不迷信书本,实践出真知的创新意识。在人际方面,毕业生还充分认识到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宽容的为人之道。

参考文献: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

[2]倪伟、马从国,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气教育,2007,(11).

[3]樊立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铁路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张学良;东北;职业教育

张学良将军不仅为维护祖国统一,发展东北,促进国共合作做出巨大的贡献,而且在教育方面也做出努力,他不仅注重东北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还着重东北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开展了卓有有效的实践。

一、张学良对东北职业教育之见解

张学良将军之所以注重职业教育,这与他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实用人才观密切相联。

(一)爱国主义教育观。当时,东北地区积贫积弱,而日本虎视眈眈,对东北,吞并早有野心,企图吞并东北,侵略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中国欲抵御外侮,摆脱积贫积弱的困境必须加强教育。1928年9月,张学良在东北大学的训词中指出:“现在我们中国正在‘风雨飘摇’之中,中国是我们中国人的中国,诸位同胞都得努力奋救他的危险。”“中华民国的教育,不像从前为各界人而求学,为家庭而求学,现在是为国家而求学的。”[1]

(二)实用人才观。张学良立足时代潮流,对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加以反驳。1928年9月,出任东北大学校长,对学生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需要人才,不是指大人物而言……是指专门人才而言。他学的是工,就要作工,学的是农,就要作农,不要存在当官的心理……专门人才要作专门事业。”[2]他认为学生所学的科目中已经包含百数十种技术,能精通一门,就可以解决个人生活问题,还可以使得社会经济富裕,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然而当时学生正如朱经农描述:“他们宁愿感受不能升学时生计的困难,却不肯早早努力于生产上的知识和技能。……毕了业,对于低级生产工作不愿参加,商店工厂也不肯雇佣。而对于高级职业教育又或以没有机会,或以没能力,不能成就。因此只有生计之恐慌。”[3]张学良曾多次表示,中国缺乏的是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但不幸的是多半的读书人都投身到政治潮流中去了,真真干实事的人才太少!针对这种现状,他真诚的希望各位学生“努力于学问、道德之修养,矢志救国,以将来中国之希望为个人一己之责任,无论负何责任,均当竭其力,忠于服务,勿见异而思迁,勿因位小而疏怠,更以此念及全国的四万万同胞,则国家自易臻于强盛”[4]。基于此,张学良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已势在必行,最终使每一个人都能尽自己的责任,为国家服务,实现国家富强。

二、发展东北职业教育的举措

为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发展。张学良大力支持东北地区的职业教育,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使其办学系统更为完善。

农业方面:1928年辽宁省农矿厅在沈阳创办东北农林专科学校,以造就农林技术和管理人才。校长由农矿厅厅长刘鹤龄兼任,副校长贾成章,北大毕业留学德国林业大学。教务主任贾德甫,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系毕业。经费每年2.4万元,毕业生分配到各县实业局、农务会、国有铁路局及屯垦区,从事农林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骨干。1929年,东北大学设立了农科,东北地区开始有了农业大学本科与专科。东北大学经费充足,到农科任教的有:土壤学家刘和(曾主编土壤丛书),兽医专家、留美博士程绍迥,农机专家钱信达,留美的植物育种专家李先文等。北京转来的设备有:奶用牛良种、内用种公牛良种(曾在美国比赛获奖)、拖拉机(当时在国内罕见)及其他设备等。

商业方面:张学良执政东北后,为扩大势力,对经济建设极为重视,大力支持商业学校的发展;奉天省为立甲种商业学校、省立第一商科高级中学校、省立东边商科高级中学校等。为奉天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新建宽敞的校舍,完善学校设备,办公室、实验室、宿舍、运动场一应俱全。秉承实用人才的理念,注重教学实习,课堂设有信箱及学生模拟开设的银行,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实习终结,计算盈亏,作各种表册,向股东报告。为省立第一商科高级中学校延聘名师,教师多为北大毕业,能够胜任所教科目,此外还有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办学经费充足,常年经费52266元。

交通运输业方面:张学良执政期间,东北交通教育在全国各省区中属于最完备的。有东北交通大学,东北无线电、东北商船专门学校,交通职业中学以及中等技术的交通职业学校,从而构成完整的交通教育体系。1929年3月,张学良任东北交通大学校长,聘请汪兆■为副校长负责具体事务,并创办了交通管理系、铁路运输系和铁路商业系,全校有本科1班,预科4班.共5班,学生203人,教职员34人,每年经费139498元。[5]1929年3月东北水道局在张学良倡导下,创设东北水路测量学校,附设在东北商船学校。校长由商船学校校长王时泽兼职,设置水路测量科,额定学员20人。1931年3月第一期毕业生20人,校职业教育方面:内有教职员7人,每年经费8700元。

三、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深远影响

至1929年,辽宁已有省立职业学校6所、县立职业学校39所。张学良先后扶持、创立的高校有:东北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冯庸大学、萃升书院、东北农林专门学校等。这些学校的建立,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对当时东北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农业方面:在张学良支持下创办的东北农林专科学校和东大农科,提高了东北当局的农学素质,解决了东北地区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匮乏的困境。如,当时东北大学农学院任教的刘和,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土壤学教材,分为上、中、下三卷,详细介绍了土壤的分类、分布、肥力等,从源头上解决了粮食产量低下的问题,为当时东北农业的丰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东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贾成章,曾参加东北实业考察团考察了东三省的农林业,指出东三省森林发放给承包商自行砍伐之弊端,整理编写了《东三省森林之意见书》,同时发表了《东北农林业之调查》以及《铁道枕木之研究》等论文,对东北农林业的建设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此外,张学良积极倡导成立研究院,以教育促科研,以科研促经济:资助生物系刘崇乐教授建立昆虫研究所,进行生物理论和病虫害的研究;资助化学系庄长恭教授对中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为东北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商业方面:进行商业职业教育,相继创办奉天省立甲种商业学校、省立第一商科高级中学校、省立东边商科高级中学校等。成绩好的毕业生可进入东三省官银号,其他毕业生走向东北各私立银行号、储蓄会等金融机构,撑起东北商界的半边天。有些毕业生成为经济界的知名人士,如刘叙五担任东三省官银号经理,王晋生由官银号经理转任利达公司经理,傅子余由奉天边业银行转任天津边业银行股长,他们皆在东北商业界中颇有权威和号召力。

交通运输业:奉系当局为了与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相抗衡,相继创办了东北交通大学、东北交通中学校等,为铁路交通输送了大量专门人才,使得自建独立系统的铁路网计划得以实现:1928年,大通、奉天、吉海铁路相继通车;建筑葫芦岛的计划着手进行。与此同时,东北无线电专门学校的创办,加强了东北当局电信事业的建设,创建了属于东北自己的无线电通信网,并成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收发和直接接受欧美电报的系统,使得当时的东北无线电总台成为世界电信收发处。至1929年,东北无线电新建电台,大都掌握在工程班和速成班毕业学员手中。此外,张学良倡导学校要为地方经济服务,为此,大力筹建现代化的校办工厂和实验室,到1930年工厂资本总额为170余万现洋,设置土木系、铁工系、原动系下属10余座工厂。[6]最为著名的是东北大学铁工厂,当时东北大学铁工厂,不仅供理工科学生实习,而且能为东北各铁路局安装、修理机车和客货车,并能制造先进的起重机、机车发电、各式锅炉、印刷机、摇纱机、钻孔机等各种机器。

小结

在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他心系国家命运,大力发展东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应该以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和根本出发点的,为社会不断输送各方面的人才是其主要任务。东北职业教育取得很大的进步,为东北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这也直接促进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张学良主政期间,职业教育很好的发挥了作用,张学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毕万福.张学良赵一荻合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397.

[2]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672.

[3]陈礼江.改进职业教育的几个原则[J].教育杂志,1928,12(4):3-5.

[4]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393

[5]奉天市政公署档案[Z].第2882号卷.

[6]唐德刚.王书君.张学良世纪传奇[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274.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徐静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她。徐老师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刻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徐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论文初稿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到最后论文定稿的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悉心地指导,细心地纠正其中的错误,使我对论文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谨向徐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铁路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林织铁路;城市化;区域经济

一、林织铁路沿线区域概况

(一)林织铁路概况。

林织铁路北端接在建中的黄织铁路,远期与规划建设的水城至纳雍至织金铁路,新店至黔西至金沙铁路相连接,分别可达六盘水、毕节及川南等地区;南端分别经沪昆铁路和贵阳环城铁路可达贵阳地区及中南、华南等广大地区。该线路全长99.6公里。其中,织金境内42.5公里,设计时速为120公里/小时。林织铁路于2010年9月29日举行开工仪式,这将对支撑辐射沿线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林织铁路沿线区域概况。

1、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林织铁路沿线途经清镇和毕节2个城市,截至2009年,这2市GDP总量为862亿元,总人口为188.85万人,城市人均GDP为12210元,低于同期全国人均GDP22698元。从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两城市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所选指标来看,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快,但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

沿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完善和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城市化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总体来看,林织铁路沿线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沿线城市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对城市化的进程产生影响。从产业结构占GDP的比重来看,基本二市呈“二一三”的产业结构。沿线产业经济正由传统的工业型城市向现代化的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

二、林织铁路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加速了区域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林织铁路的开通,将大大推动了黔西南、毕节地区货物运输的发展,昆明、川南地区也因此受益。林织铁路的建成对清镇、毕节两地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虽然客运只是林织铁路的一部分功能,但它将对这两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很大作用,并将为现有的金沙线分流很大一部分客运任务。

(二)促进沿线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黔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受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散、乱、小、各自为政等现象,削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林织铁路建成后,制约黔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时空瓶颈得到破解,对发展贵州旅游业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三)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林织铁路的开通加速推进了贵川昆之间的一体化经济进程,加大了整个西部地区联系的深度和广度。林织铁路的开通,使得黔西南地区的资源、区位、群体产业等比较优势尽快转化为竞争优势,成为实现两市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四)林织铁路的开通有利于西部地区的崛起。在建成后三四年内,林织铁路通过结合沿线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将沿线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在空间上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城市网络体系,以经济圈为平台,以市场为基础,整合地区优势资源,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通过对区域的功能整合和空间整合,促进区域内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体的发展与联动,形成具有强大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的推动地区,相向带动中部地区,促进其均衡发展。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林织铁路的建成,通过交通一体化加快了沿线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了沿线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实现了清、毕两市的“共赢互融”,促进了林织铁路沿线城市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整个贵州的经济、文化交流整合。要发挥林织铁路对沿线城市化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克服不利影响,必须进一步关注以下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城市特色经济和规模经济;转换政府角色,打破行政壁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二)政策建议

1、借助铁路优势,发展城市特色经济。特色经济是要培育和强化城市的经济结构特色,通过与其他城市相比较的鲜明差别,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以毕节地区为例,该城市在旅游产业方面具有特色,因此,在以后的紧密交融中,可以充分发挥其第三产业的资源优势,以此为基础,进行辐射和吸引。要在区域经济中科学发展,一要更好地打造城市的竞争硬实力,如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突出特色产业,形成在周边区域中的比较优势;二是打造好软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吸引周边的高端人才能够落户。只有自身的产业发达、物质财富丰富、发展环境有比较优势,才能以较高的站位吸引资源,发展自己,辐射他人,共赢共进。

2、建立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便捷的前提下,搞好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整合劳动力市场,扩大城乡劳动力就业。一方面,建立和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劳动力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自由有序流动的机制,形成有利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弹性就业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城镇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培训,政府要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再就业制度,加大职业培训特别是职业转换培训方面的投入,以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规模,调整培训结构,优化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提高劳动者的就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