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修养论文

艺术修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6 18:42:22

艺术修养论文

艺术修养论文篇(1)

我们先请首都师大中文系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李泱老师给这个栏目开个头,欢迎大家供稿。36年前,当我在北京29中跟随辛联珠老师实习时,辛老师告诉我:做一个称职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开个为学生服务的虽不起眼但很实惠的知识“杂货铺”;

二是要敏而好学,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把学生摆渡到我们年轻时未曾去过的新文化新学术天地里去。

掐指一算,我在大学中文系已从教35年了。这些年来,特别是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夏衍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我是在按着辛老师的教诲去做的,不避艰辛,不揣浅陋,为首都已在岗的或将上岗的中学语文教师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引论》等课程。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文化素养,对高师中文系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此若无清醒认识,既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更不能胜任未来21世纪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任。

我们强调语文教师如今必须具有良好的影视艺术修养,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影视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电影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问世,电视从本世纪30年代诞生,在不长的时间里,随着电视机、录相机、VCD机等的普及,随着“家庭影院”在寻常百姓家的“建立”,随着中小学有了可以用电影和电视来配合语文等多门学科教学的成套设备,语文教师必须赶上时代潮流,提高自己对影视艺术的重要社会功能的认识。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影视是现代化的综合艺术、影像艺术,它们是开放在现代科技之树上的艺术新花,它们利用了人类文明长期积累的成果,因而显示了后来居上的明显优势。我国现在故事片年产量在150部以上,电视剧年产量在10000部(集)以上,是举足轻重的影视生产大国。影视不仅是大众传播艺术,也是文化信息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的影响不比广播、报刊差。不识字的人,观赏影视的要求往往更为迫切。影视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收到雅俗共赏的好效果。再加上大群体或小群体观赏,观众之间相互感染、相互交流,又能进一步强化欣赏效益。影视艺术具有以审美为核心的认识、教育、娱乐、信息等多种社会功能。影视是以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人们在观赏影视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

第二,当今的青少年,是在银屏幕前成长的。

他们从学前时期,就接触了影视。他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2至6小时之间。据马来西亚一个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这个国家的儿童每年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为1040小时,而他们每年平均看电视的时间,竟然多达2000小时,几乎是上课时间的一倍。这说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电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观众层,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在影视欣赏方面,需要教师、家长进行正面引导。否则,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能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诸如厌学、吸烟、早恋、比阔、赌博、拜把兄弟、打架斗殴等。结合语文课在中小学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选修课,开展倡优拒劣的影视评论活动,以期端正中小学生的文艺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影视文化水平,已成为有事业心、责任感的语文教师的燃眉之急。由于当今的中小学生是自幼接触影视的,他们的画面读解能力、蒙太奇思维能力,相对来说较为活跃、发达。近年来有的语文教师进行的看电视、看电影、看录相做作文的实验,适应了教学对象的新特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蒙太奇本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是构成、装配,是建筑学中的术语,借用到电影学中来,指的是剪辑、组接、组合的意思。简要地说,所谓蒙太奇,就是把电影创作中的零散镜头(画面),按照编导的严密的艺术构思,组接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一件完整的银幕作品的结构方法、手段、技巧。蒙太奇是影视艺术再现生活的独特手段、美学基矗语文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蒙太奇思维,掌握这方面的原理、知识。

第三,当今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还应具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方面的理论素养。

艺术修养论文篇(2)

一、认识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艺术美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美的几个基本特征:一、艺术美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它们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二、艺术美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三、艺术美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

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美。

二、学会艺术鉴赏

艺术修养论文篇(3)

关键词: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高等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美育教育作用逐渐凸显。教育部于2006年提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全日制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为高等院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奠定理论基础[1]。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未按《方案》要求设置公共艺术选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地位亟待提高。目前学界对公共艺术选修课研究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内涵、特征等理论性研究,如林玉恒、鲁士发提出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四个原则,即人文性、普及性、多样性、参与性[2];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功能、必要性的分析,如李莲香指出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3];关于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问题及对策,如冯兰芳从师资、课程建设、艺术学科群建设和教学评估等方面,分析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问题;针对具体艺术选修课的微观研究,如陶冶分析《戏曲鉴赏》课程建设的实践及存在问题[4]。农业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提出艺术教育培养形式主要包括开设艺术类选修课与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5]。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中心环节,艺术类选修课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取得一定成效。农业院校比综合类高校更需重视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原因包括两点。一是学生渴望艺术教育。农业院校涉农专业较多且农村户籍生源比例较高,这些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学习经历与艺术活动体验,因此在艺术学习与活动中表现出更高热情与积极性。二是相关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如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包括在宠物医院从事宠物美容与服饰搭配等工作;园林与园艺专业毕业生在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种植、场地规划等活动中需要具备空间造型、色彩运用、景观构图等艺术知识。通过对艺术选修课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仅10篇文献与农业院校艺术选修课研究有关,其中5篇文献研究内容较具体:3篇是针对具体课程的微观研究,分别是洪勇辉研究论述农业院校园林植物绘画实验创新课教学;岳敏、施芬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个维度探讨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6];孟媛媛从个案出发,分析某学校的艺术课程[7]。另2篇分别是张立波、程贵铭从理论上指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唐圣菊根据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农林院校的艺术教学实际,提出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对策建议。综上,加强农业院校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一、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具有语言教育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音乐、美术、戏剧和园艺等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艺术评价、欣赏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培养气质,完善人格,促进个性,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乐观向上精神的高素质人才[8]。农业院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是在艺术教育中完成审美与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生理学上,大脑功能的开发训练可提升智商与情商。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进步,人们已认识到艺术教育中的形象思维训练可弥补课堂语言教育不足,在开发右脑潜能的同时促进左脑发育,使大脑得到整体均衡提升。爱因斯坦曾说:“我思考问题时不使用语言,而是靠生动有形的形象去进行,当这些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我再去花费颇多的努力表达它。”[9]各类艺术思维特征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思维必然包括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艺术教育可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国画选修课为例,国画是在宣纸上展现水墨艺术表现力,水墨是国画精髓,无水墨表现力,即无笔意的起、行、收,亦非国画。在作画时考虑水墨的运用,促使大脑充分调动右脑形象思维,顾及画面整体布局,进而达到开动左脑作用,提高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性格与健康心态

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高校大学生中有20.33%至25.6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0]。人的个性和人格大多通过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过程塑造。在压抑等不良因素环境中,易导致内向、自卑、孤僻、固执、冲动、急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人格偏执或情绪偏激是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置于艺术环境中,摄影、园艺、绘画、剪纸等公共艺术选修课,可以将艺术承载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学生,通过学习、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全人格。艺术教育可使学生拥有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在未来面对社会工作压力时能够保持豁达、积极心态。

二、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现存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普遍偏向专业化与单一化,对公共艺术选修课要求较低。《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进入中国农林类大学排行榜前十名的农业院校中,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三所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选一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其他农业院校则并未对公共艺术选修课作具体要求。在全国近百所农业院校中,艺术教育必修课占总学时2%以上的不足10%,选修课占总学时均不足5%[11]。

(二)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

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包括摄影、绘画、舞蹈、音乐等多个门类。但由于重视度低,一方面,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设置普遍不够严谨,部分农业院校甚至未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或开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公共艺术选修课缺少权威且有针对性教材,同时部分农业院校对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现状把握不准,一些校内自编教材或难或易,极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大部分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仅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教学方法以单一理论讲授为主,不注重课程整体设计,未能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也未构建艺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空间,使学生感受不到艺术课堂教学的魅力。

(三)公共艺术选修课师资力量薄弱

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是保障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课堂质量的关键,也是校内艺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农业院校以涉农专业为主,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艺术教学交流研讨机会,水平参差不齐。同时更缺乏专业艺术教学管理人员的引导与监督,很难保证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质量。目前多数农业院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尚处于“因师设课”的发展阶段,无法因材施教。

三、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探索

(一)正确认识,提高地位

将艺术选修课纳入农业院校学生培养计划中,增设艺术选修课程。目前已有部分农业院校对培养计划加以改革,一方面尝试增加艺术选修课程;如东北农业大学于2015年8月面向全校本科生展开综合素质类选修课程调查问卷,在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综合类217门选修课中,35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共获7106票,而最受欢迎前十门选修课中,公共艺术类选修课过半数,其中《当代美国电影》《钢笔书法》《服饰色彩搭配》获得前三名,可见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喜爱程度之高。另一方面由学生会与团委组织举办艺术展演、舞蹈比赛等校园艺术活动,以增加校园艺术氛围。浙江农林大学通过开设《音乐赏析》《民乐鉴赏》等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取得明显教学效果。云南农业大学成立大学生交响乐团,致力将交响乐团建设成为开放的高水平社会服务型乐团,并与成都非凡基金会携手开展为期5年的管乐教育研究与实践,将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有机结合[12]。

(二)教材优化,教法灵活

首先,改进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内容。一是建立适合农业院校艺术教育教材体系。农业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材首先要适合教学实情,符合课程设计,上下学科知识承接,内容不能曲高和寡。另外,可组织专家编撰教材,根据农业院校学生特点选编与增添不同层次教材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取得良好教学效果[13]。二是教学方法上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多样化、立体式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立体式教学形式即不局限课堂教学,采取开放式教学,丰富学生艺术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活动引导课堂,以多种形式完成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学活动。如摄影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可在摄影工作室内拍摄,还可适当增加室外选题拍摄,建立专业影棚,学生动手洗像、成像;美术作品赏析课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美术馆实地感受真实画作,直接拉近美术作品与学生距离,更直观、更生动。

(三)强化师资,提高水平

根据农业院校实际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向艺术类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机会,同时在艺术师资薄弱情况下,为满足教学需要选聘不同艺术专业的外聘教师。部分高校还可从其他专业院校及艺术科研院所等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管理与教学人才,以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既可充分利用社会多方资源,又可增进学校与其他专业单位间的交流合作。

作者:刘少辉 高艳红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萱,韩学周.美国艺术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J].教育与职业,2009(23).

[2]林玉恒,鲁士发.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发展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

[3]李莲香.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陶冶.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戏曲鉴赏》选修课程的建设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08(1).

[5]王彦苏.关于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5(31).

[6]岳敏,施芬.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

[7]孟媛媛.塔里木大学普通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8(2).

[8]马岩松.高等艺术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悉[J].教育研究,2007(5).

[9]唐圣菊.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10]肖建宗.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11]王玮.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新发明教育[J].设计艺术,2009(3).

艺术修养论文篇(4)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各高校仅专注对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缺失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严重不足,影响着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对此,我国各高校应亟待解决对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教育的培养。

二、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教育意义

1、文学艺术修养可能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人们通过语言来实现情感交流与传递思想见解,在现实生活中语言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修养来实现,教授学生从文艺作品中获得启发。如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作品中具有丰富的词汇、句式及表现方法,学习和欣赏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语感得到提高,从而更好的本文由收集整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与情感。此外,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掌握立意论证、文章布局等技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学与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利用文学与艺术传情达意,从而实现更好、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2、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熏陶,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表示,艺术比知识更有想象空间,利于拓宽人的思维,无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在实际教学中,将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与科学的逻辑思维相结合,进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文学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伴随他们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而提高,文学艺术使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居里夫人曾认为对科学研究与探讨的过程是对美的探寻,而实际上的确如此,理论的研究与技术的创造本身就极具审美情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美的奇迹。而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是指对他们进行职业岗位的审美培养,使大学生热爱自己今后从事的岗位,通过文学艺术修养在岗位中发现美、创造美。

三、当代大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的策略

1、开设文学艺术课程

文学艺术课程,实质是指鉴赏文学经典作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挑选优秀、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尤其是要将作品中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对于文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依据学生与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置,以自由形式为主,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2、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主要是指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根据当代大学生现有实际水平编写科学适用的教材,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对人文素质类教材的编写,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强对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

各高校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积极有

趣的文学氛围,开展人文艺术节、沙龙活动(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唱等),社团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人文、艺术讲座(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等,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从中收获快乐与知识。同时,在校园环境中也可以营造一种文学气息,如在校刊、黑板报上可以开设文艺专栏,让有才能的学生在上面任意施展才华;在校园建筑中可以增添文学艺术形式,小桥、亭子等都能营造出文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学艺术的陶冶。

4、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提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对学生进行了文学艺术的理论知识的熏陶,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实际应用能力,从实践中使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文学艺术修养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以展现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与人文魅力。

艺术修养论文篇(5)

艺术感动;生活;情感;文化修养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91-02

当今艺术现象纷繁复杂,受现代科技、文化思想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艺术的边界被不断冲破,我们能想到和想不到的艺术样式应有尽有,何为艺术这个问题被不断反思。在这种情形下,当代的众多艺术要么成为技术、技巧的展台,要么成为哲学的注解,或者成为商业牟利的工具,出现了泛技术化、泛概念化、泛商业化的现象。凡此种种,本无可厚非,但无论艺术怎样变化,都不应该失去它应有的特质——艺术感动。

吴冠中老人说:“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觉,是灵感。这种感受是微妙的感受,可爱的感受,把这种感受传达给人就是艺术。”艺术作品是创作主体有感于外物的变化,内心产生情感的动荡,然后外化为艺术形式,适合的艺术形式又反作于人的感情,使观者产生共鸣。可见,感动是艺术最重要的本质之一,也是衡量艺术品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鉴于此,这也是谢贺六法中“气韵生动”成为评鉴作品的最高标准的原因所在。当今美术教育不应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生活、艺术的感动,从而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作品。

有句老话,叫做“艺术源于生活”。话是老了点,但绝对是真理,并且这样的真理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有着特别的意义。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就艺术的起源看,存在不同的说法。一是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二是游戏说,认为艺术是从游戏形式中产生的,还有巫术说。无论那种观点,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共性,就是艺术是从生活中诞生的。

艺术家把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大家之前,是脱离不了对生活的了解和体验的。闵丛林说:“在艺术精神的天地里,能否做到不虚无,不盲目,不庸俗,取决于对生活,对自然,对现实与对艺术的感动。”一幅画能够深层次的打动观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生活、有体验,这对于一个真诚创作的艺术家来说也是其最可贵的品质。三毛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感动人心。她的作品记载的全是生活中真实的存在,为了写作而走遍千山万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沉重感,这是因为作家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细致的揣摩和领悟的缘故。只有那些有着扎实的的生活根基的作品,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艺术和生活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就是生活体验。我们要成就独特的艺术作品就应该深入生活中去。而如何深入生活?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被很多学者提出过,最好的方式和途径就是投入到对自然生活的写生和考察上,这个观点最终达成共识。正因为如此,历代画家都注重写生,师法造化。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与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观点都指出了深入生活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社会生活对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欧洲17世纪的荷兰小画派和唐宋时期的人物画,都是艺术家观察生活和忠实地表现生活的范例,画面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对当时的生活场景做了最真实生动的记录,表现了人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艺术发展到现代阶段,从造型手段上往往较含蓄,甚至带有很多非写实的因素,但是丝毫没有削弱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达利的《大战的预感》表现的都是当时战争的消息对艺术家的情感最真实的冲击。

世界的真实是毋庸置疑的,生活本身不等于艺术内容。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画布上去还原世界的真实,它要创造的是可供精神漫游的另一种空间图景,即精神上的情感体验。法兰西学院院士群说:“绘画是一种情感”。深入生活并不仅仅停留在对事物外在的感受上,而是由表及里,触动感情、刺激心灵。通过体验生活触发了情感的产生,带着情感的体验又增加了体验的深度。优秀的艺术家,从来都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超越的精神品质,在作品中展示出对自然、文化、生命的理解与深刻感悟,它赋予了作品一种充实的品质,一种令人愉悦的审美气息。吴冠中说:“艺术院校主要做两点,一个是教造型艺术的规律,另一点就是情感,在情感方面的引导相当重要。”情感体验原则对美术教育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社会生活的积累也是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往往涉世的深浅,会直接影响到看问题的深刻程度,这种思想深度与文化修养则直接决定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味。深切的生活体验和丰富的感情积累,不仅为艺术创作奠定了雄厚坚实的基础,而且常常成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内在的心理动力或诱因,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动机。

丹纳说:“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事物的基本特征表现的非常突出,而艺术之所以要担当这个任务,是因为现实不能胜任它。” 艺术是既通俗又高级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深入生活之后,触发了我们的审美情趣,应把它转化成艺术形式。艺术体验的表达和传送要求艺术家所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思想。

艺术作品的优劣和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存在直接的关系。艺术作品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修养,而艺术修养是形成艺术作品的精神性基础。闵学林在《时光正好,莫等闲白了少年头》文章中曾提出:“以艺术教学为论,学院教学与绘画创作,传统与现代,主管与客观,乃至物象与心象等创作因素与艺术条件,只能在精神的维度上认同与统一,因为绘画创作是一种精神的标记。”这种精神的标记就是指艺术修养。

有人把当代部分画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平庸、世俗与乏味形容为“空人心”的表现,因为在这类作品中几乎没有当代人文精神的根基。 艺术作为人文精神与人性道德张扬的载体和创意产业的源泉和动力,有必要进一步的促进。现如今,社会各阶层人开始重视和呼吁对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视和培养。因为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但我国的美术教育在这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缺憾。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课程安排里,美术理论课和美学哲学课不受学院和学生的重视。不少学生认为,不学习这些也照样能把画画好。这无疑是一种缺失和文化断层。在大学的美术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的培养。使当代大学生走进文化艺术的殿堂,受到良好的熏陶,促进修养水平的提高。著名美术教育家陈传席说过“学院教育,如果没有了美术史论和美学思想的教育,就不是高等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学生和从事艺术研究的人必须具备很深的文化理论修养,也只有具备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的人,其作品才能有很深刻的内涵和很好的艺术性。张仃在论中国画时说:“书法,诗词,文学修养很重要,笔墨上较容易过关,画到一定程度就要画修养。如果修养上不去,就画不好。”与此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和优秀的艺术作品又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学习相关美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受到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传统的热爱,使学生心里得到升华,达到“怡情养性”,继而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

实践证明,优秀的作品来自于“艺术的感动”并且引导着我们领悟人生与艺术的某种特殊意味。而想要形成独特地艺术感动,艺术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品。需要我们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生活,领略艺术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新建设-1957年第6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中国美术·2004过程》 民族出版社

[3]《美术学研究》 长江文艺出版社

[4]《谈美术专业中的美术史论学习》-《美术教育》-《艺术大观 》

[5]《心灵的感悟与视觉的升华——浅谈油画风景写生》-《 美术研究》

[6]《大学校园呼唤文化艺术修养教育》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艺术修养论文篇(6)

在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始终宽泛地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多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然而,真正将艺术教育明晰定位在“艺术”,且将其以综合的方式呈现的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艺术课程,这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而教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的。为了避免与以往的艺术教育在概念上发生混淆,中小学界常称之为“艺术课”、“综合艺术课”或“艺术综合课”。

无疑,这样一门艺术课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业已习惯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广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现在从事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师,目前情况下,跨学科教学存在现实的困难。5个年头过去了,师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甚至困扰和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新体系的构建,着力使艺术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在改革之初,学院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系,主要承担我省贯彻实施国家新课程——小学艺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研究任务,也是学院创建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重点科系,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艺术课程师资培养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自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专职综合艺术师资以来,小学艺术教育系紧紧围绕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托课改实验区基地鲜活的案例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带科研,深入研究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和较完整的架构,为我省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历史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1]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一个零点计划,其逻辑前提是科研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所以要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我国在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其高瞻远瞩的意图不言而喻。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是将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统一性和专门性转向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个性化和综合性。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学科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综合的架构参与社会发展。”[2]“使之从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逐步过渡到培养有较为宽广知识背景的和多方面能力的教师,再到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教师或能够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便为通才教育准备师资。”[2]

可以说,综合是科学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综合艺术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语言,用于人际交往、美化生活、美化自然、“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乐意在艺术世界中徜徉,陶冶性情、美化自我、“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在本次课改所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还确定了艺术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指出,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中义先生曾提出“精神成人”的理念。应该说,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还包括了人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如今,艺术教师应该既是创造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交流型教师,也是方法型教师,更是因材施教型教师;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纽带,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艺术之花的园丁。因此,在现代艺术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文化涵养,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审美素质,坚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要求素质发展全面的教师。

二、探索与实践

我国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率先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学院,其中,艺术教育系以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为培养模式。为使未来的小学艺术教师在五年的有限时间里完成多项的学习内容,努力达到全才型的教师的目标,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师资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将之定位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艺术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艺术教育整合与发展能力和开拓精神,“多能一专”,适应小学艺术课教学的合格师资。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多能就是“必须具备所学专业各个方面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应该在自己的本专业方面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3],所以,一专多能就是素质“素质更高更全面”,我们期望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紧扣《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在大艺术观的背景下,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艺术教育能力,进行教学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能力,组织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等,还应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上,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师范性相一致,“共性”与“个性”相渗透。

(三)基础全面专业凸显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以人文素养与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贯穿融合,促进学生在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和愉悦性学习中,将艺术学科内部质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将艺术与其它非艺术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此外还设立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综合类活动课程体系,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讲座、观摩、体验、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能力训练,确保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公共必修课: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乐理基础、钢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戏剧表演、美术基础理论、素描、图案、色彩、国画、手工、书法篆刻、中外美术简史、工艺设计、电脑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小学艺术教学法等。

3.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主辅修的方向进行选修)民乐、管乐、电子琴、电脑音乐制作、儿童歌曲创编、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技术与赏析、壁画设计、工艺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

4.综合类活动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采风与实践、各类知识讲座等。

(四)“2·2·1”的课程方案

根据我院招收五年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艺术教育“2·2·1”(既普修、主辅修与整合)专业培养课程方案。

“2”(指1—2年级)为普修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活动课。为三、四年级主辅修期进入音乐或美术学科高一层次的学习打下宽实的基础。

“2”(3—4年级)为主、辅修期。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开设公共文化课,根据学生特长,分别开设主修音乐辅修美术和主修美术辅修音乐两大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或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在主修音乐或美术的同时,辅修其中一门专业(美术或音乐),并溶入艺术其它门类综合活动课、艺术创作、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实习。

“1”(5年级)为整合期。第五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必修课程之外更多是选修课程与活动整合,其中包含8周的实习,外出艺术采风和毕业创作与毕业汇报。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辨以及参加12周的毕业实践活动。

(五)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

在培养规格上,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艺术专业基本能力与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具体来说,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音乐基本能力:含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音乐技能方面,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功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功分别为“弹”、“唱”、“跳”,一项专长即会演奏一件民乐器或管乐器。

2.美术基本能力:含美术理论与美术专业技能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与美术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技能方面要求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造型能力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造型能力分别为色彩、装饰、国画,一项专长为工艺制作。

3.舞蹈基本能力:含舞蹈理论知识与舞蹈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具有鉴赏评析中外舞蹈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中国民间、民族等舞蹈片断及小品,能够表演和创编少儿舞蹈。

4.戏剧基本能力:了解戏剧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史,具有鉴赏评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戏剧片断及小品,能够创排简单的儿童剧与戏剧小品。

5.教育基本能力:

(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具备良好的艺术通识通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能运用美学艺术理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掌握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即“三笔”“两Hua(话、画)”一报,三笔就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两Hua即简笔画与普通话,“一报”即板报设计。

(4)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要求每位毕业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制作的课件,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教学。

(5)具备组织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利用乐器进课堂组织教学,能够组织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能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

(6)具有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对专业教育理论及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因为就目前而言,艺术教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教育研究者研究好了由教师来实行,更主要的是靠教师结合实际自己的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成效与反思

艺术修养论文篇(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制度趋于自由、开放,学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是腐朽价值观的入侵。高校学生开始盲目跟风,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以享乐、拜金为人生追求。为了树立高校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综合型人才,国家开始对当代艺术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当代艺术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现状

 

(一)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施情况。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学生步入职场奠定良好基础。所以,一般的高校都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但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程中融合艺术教育,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开设了《色彩原理》《美术鉴赏》《中外诗词鉴赏》等艺术理论选修课程,还有部分高校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等,开设了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选修课程。

 

(二)部分高校大力推行文化建设活动。目前,许多高校组织了许多艺术活动,如服装设计大赛、摄影比赛、歌唱比赛等,并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开展了艺术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动员全校师生的参与,引起学生们对艺术学习的重视。同时,学校也通过校报、广播站、学校官网等途径宣传艺术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高校通过对文化建设活动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了有利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加强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一体化的措施

 

就目前高校所采取的思政和艺术这两种教育互相配合的教育方式而言,仍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学校领导关于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持有不同的实行理念,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另外,艺术教学课堂方法和手段单一,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高校中很少有既精通艺术又精通思政教育的老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一体化的落实;其次,大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和艺术课的学习没有很好的耐心,导致一些思政理论选修课和艺术课由于人数太少而被迫取消;最后,部分高校老师也处于摸索阶段,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导致在学生中的传播效果不好。下面就以上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提高思政老师的艺术修养,丰富艺术老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熟练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出来,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需要定期参加专业课的培训,学习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教学方法,从而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另外,思政老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积极参加艺术活动,通过自身艺术修养的不断提升,在思政课堂上营造更好的艺术氛围,培养学生的艺术气息。另外,艺术老师要多留心时事动态,在课堂上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

 

(二)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通过举行班会,进行专题性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进师生感情。根据思政实例和艺术实践来确定有关思政和艺术教育的主题班会。另外,还需要邀请辅导员参加班会,凸显学校对其重视度,确定参加艺术表演人数。另外,要系统地进行工作安排,通过分享案例、展示图片对思政实例进行解读,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身观点。在分析案例的同时,穿插一些艺术表演,如小品、话剧、唱歌、跳舞、朗诵等,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发挥自身的艺术才华。艺术表演过程应随机抽取,保证每个人都有参与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由辅导员和学生共同选出优秀节目,并由辅导员做总结发言。通过开展思政案例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主题班会,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当今时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高校要认识到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一体化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利用现在的资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改善,促进教育方法的改革,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