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18 17:51:35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学院传统的骨干专业,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使之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根本。

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动力。自2010年起,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根据铁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符合专业实际、切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铁路特色的“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通,强调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将学生培养成为“懂设计、精施工、善维护、会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目标。

一、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生涯为目标――确定改革方向。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能力,并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技能鉴定项目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创新教学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系统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5.以能力为基础――确定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解构学科体系,设立课程模块

传统的高速铁路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是基于学科体系的,采用的是“三段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固定程序,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解构学科体系,就要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专业课和基础课平行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同时展开。为适应“基于高铁项目施工过程”实践课程体系三个阶段的技能训练要求,在理论课程体系设立了相应的三个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综合知识模块。三个知识模块和三个技能训练模块齐头并进,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二)以能力训练为重点,遴选课程内容

以能力训练为重点,理论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精简过多的理论,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对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作用。如把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整合为一门课《工程力学》,大大压缩了理论课时;同时,为增强学生对高速铁路测量的技能,在《高速铁路工程测量》基础上增加了《高速铁路工程监测技术》一课,提高了操作技能的实用性。

(三)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优化课程组合

以项目和任务为中心,凡是与工作任务有关的知识都纳入教学内容,无关的知识尽量不讲。按照模块化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每一个课程模块,按照对应各阶段的能力要求,设计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任务。通过讲、学、练结合,完成每一个任务、项目、模块,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如在材料、岩土性能测试基本技能项目中,有关材料、岩土的性能很多,与工作任务无关的性能尽量不讲,重点学习和训练它们的力学性能测试。

二、充分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校企文化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以校园文化传承铁路铁路文化,培养学生适应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职业特质,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贯彻理论实践一体化设计,将企业文化、学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习,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素质,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三、建立“三维度”教师考评体系,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立教师执教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三维度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扎根课堂、深入一线、放眼行业,打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引领技术前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形式多样化、校企联合一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高速铁路检测省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高速铁路实训工区、铁路轨道养护实训室、工程软件训练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场景,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高职铁工专业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不足。从我们走访用人单位,整理收集的反馈意见来看,总体来讲,我院铁工专业毕业生素质较全面,能吃苦耐劳,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成为合格的工程人员。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到了实际工作中,短时间内很难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分析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传统学科型教育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书本知识,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需求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类型,采取适合的培养模式来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因此,高职铁工专业的课改必须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要目标,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宋奇吼(1972- ),男,江西萍乡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31)李学武(1972- ),男,河南焦作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河南 郑州 450052)

[课题项目]本文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科研立项项目“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31,项目主持人:宋奇吼)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26-03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按照 “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的要求,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革项目,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行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两校战略合作的基础,充分利用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实施人才培养全程合作,为贯通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探索。为适应江苏经济转型与升级,满足社会对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两校拟探索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以期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社会行业背景

1.轨道交通供电产业急需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发展规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进入历史最快发展时期,江苏省各城市地铁建设如火如荼,南京地铁更是跃居国内城市地铁行业前列。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发达,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江苏省十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青奥会的临近,南京地铁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与此同时,中国铁路行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路网建设全面铺开,时速350千米动车组等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技术装备大量使用,我国高铁技术水平和建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长三角地区从2006年7月京沪线电气化改造开通以来,先后建成开通了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合宁城际、京沪线等重要电气化干线,电气化营业里程为892.3千米。电力牵引具有非常明显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势,牵引动力电气化已成为铁路技术改革的方向,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也同步发展,大量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广泛使用,高端技术装备水平与现有人员较低素质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现场企业急需基础厚实、技能精湛的高端技能人才。目前在全国范围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产业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处于奇缺状态,人才招聘的普遍做法是相互高薪挖人,人才匮乏已经影响到轨道交通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能够很好地满足目前企业对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第一,具有本科层次培养的特点。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提倡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其优势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较强;缺点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动手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本科层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管理工作,实际动手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第二,具有专科层次培养的特点。以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强,着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优势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强,能够实现毕业即可上岗的培养目标;缺点是学生知识面较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岗位迁移能力弱。

第三,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采用“3+2”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满足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3+2”培养模式中,专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本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在设计、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此构成本专科分段培养中,理论与技能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专科阶段的三年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前两年半时间主要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后半年时间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结合现场实际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一年半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顶岗实习和专科段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工程意识,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在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3.现有基础和特色。采取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能有效整合江苏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各自的优势,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大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3+2”分段模式,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化铁道技术)”高端技能人才,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目标

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充分利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果,依托既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探索“3+2”本专科分段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在国内具有示范效应的高职本科专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措施

1.构建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用了行业优势、高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用型本科学的科优势培养的特点,将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衔接起来。以“厚基础、重实践”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企业的岗位群分析,根据企业现场的岗位群实际工作过程归纳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情境,设置专业学习课程,借助本科院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师资力量,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为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叠和浪费,对于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均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可在专科阶段开设并达到本科阶段的培养深度,本科阶段不再重复开设相应课程。

第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设置课程时,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注重研究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条块清晰而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涉及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四类:电子技术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设备检修维护课程、设计管理课程,其中,设备检修维护课程和设计管理课程是专科阶段的核心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高职与本科阶段贯通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维护、检修等实践动手能力;本科阶段通过设计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使其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三,实践课程的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为了满足轨道交通行业供电技术管理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行业特有的技术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重点突出了高职和本科阶段贯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专科阶段三年的学习,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依托深度校企合作等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应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方面的知识;安排学生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文化,熟悉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特点,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文,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工作适应能力。专科阶段的毕业论文以应用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报告型观察型和实验型为主,以解决企业生产环节存在的小型课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前一年半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勘察设计、项目咨询管理的能力。最后半年安排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生产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专科阶段生产实习和本科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技术领域系统的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工程意识,使学生经过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够胜任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工、咨询、监理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学术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理论型、综合型和评述型为主,结合本专业生产、科技的前沿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注重理论应用创新、实验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技术应用创新等,以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和钻研能力。

2.构建本专科贯通的专业实践条件。根据专业研究规划,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现有专业实践条件,不断加大实践条件的投入,改善专业实践条件。

3.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结合本专业特点,依托现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在社会需求导向基础上,开展应用性的科研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3~5年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层面的产业化研究成果。

四、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色

1.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依托华东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企业,实现混编师资团队、实训资源和校企文化三大资源有效共享,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采用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的螺旋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学习服务于能力培养,围绕“入学初期,走入铁路,感知职业;入学中期,深入铁路,熟悉工作;毕业前期,融入铁路,胜任岗位”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一起构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平台。学生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带着问题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着重提高理论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设计和管理的能力,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后,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具备设计、开发和决策能力,达到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针对岗位的主要工作项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在高职教学中,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面向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学习课程,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满足轨道交通供电行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实施中,以过程评价和企业第三方评价作为课程的主要评价依据。

3.实施高职本科双证书制度。在牵引供电安全与规则、变电所一次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所二次设备检修与维护、电力线路、电工技术实习、综合实训等课程中,融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内容,达到应知应会,帮助学生在毕业前获得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高压)证书。

五、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迫切需要上移,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进行部分本科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探索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贯通衔接,对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拓展我国高职教育层次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斯杰.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l0(11).

[2]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与建设重点的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4).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篇(3)

论文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国际的基建市场形势,对王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了分析,在高职工科类院校关于应对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包括铁道工程、公路工程、水利工程、工民建等各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面向土建类的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测量、绘图、预算等基础性的工作。大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都有培养该类毕业生的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学校的授课体系基本相同,培养的应用能力也基本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目前的就业市场前景如何,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如何提高就业率,是这类学校的头等大事。所以,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的院校必须深人了解市场,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就业指导,实现“出口”畅通。

国内国际基建市场形势

铁路建设2004年1月,国务院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6年铁道部又通过了《铁路“十一五”规划》,明确了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铁路“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ooc)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气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道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该《规划》还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路”战略,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

公路建设2004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该规划确定未来2030年内,高速公路网将连接起所有省会级城市、计划单列市、83%具有5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大城市和74%具有20万以上城镇人口的中等城市,总规模约8.5万公里。目前已建成2.9万公里,在建1.6万公里,待建4万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34% , 19%和47%。待建里程中,东部地区为0.8万公里,中部地区为1.1万公里,西部地区为2.1万公里,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建设任务相当繁重。建成这个系统大约需要30年。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1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45万公里,县乡公路180万公里。具备通达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公路,95%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海外工程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承揽的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的铁路、公路工程也日益增多,许多单位专门成立了海外公司,其中以中铁海外工程公司为最大,应该说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是比较大的。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国内许多城市的道路建设都在向着构建城市快速干道、规划“XX城市X小时都市交通圈”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或规划建设地铁的城市多达数十个,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造价高等特点,这些都是潜在的就业市场。

当前就业市场分析

就业潜力较大近期笔者走访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系统等部分单位。根据用人单位的介绍,目前整体来说缺乏人才,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包括测量、绘图、实验、公路检测、高速铁路、地铁施工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尤其缺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的就业市场逐渐开放目前,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房建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市场全部开放,凡是有资质的企业都可以承揽相应的工程,中铁系统、中交系统、中建系统、中国水利水电系统以及地方建筑企业不断进人铁路、公路、房建等各个领域的建设,所占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例如,中建八局承揽了吉林省全部高速铁路的建设工程,上海四建在上海地铁项目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等。这些都是潜在着的新就业市场。各单位招聘人才的数额也逐渐增加,例如中铁、中建系统所属的工程局每年计划招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达80%左右的比例。

民营、私营、三资企业力量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民营、私营、屯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这些新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因此,他们一直不断地从一些国有单位“挖人”,这一事实从国有施工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中不难看出。

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日趋务实据用人单位介绍,从现场需要看,专科生、高职生比较容易适应现场,而且务实、留得住,有利于施工队伍的稳定。用人单位没有盲目地将人才层次定得很高,用人单位的用人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高职院校就业对策

(一)调整教学计划,努力适应市场需求

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应该是宽基础、强技能。同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修改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其培养的学生“型号”更加适应市场需要。例如,现在有些土木类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取消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有关内容,如办公软件以及同工程施工有关的计算软件等教学内容。

调整专业设置,可以按照工程大类设置专业,分方向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道桥专业可以设置道桥方向、公路隧道方向、公路与城市道路方向、基础(路基路面)工程方向、道桥测量技术、道桥维修与养护技术等;铁道工程专业可以分为铁道维修与养护、城市轻轨与地下铁道、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等方向,建筑工程可以分为给排水方向、装饰工程、结构工程等。

(二)加强就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教育学生理性确定就业期望值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6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高校2006届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其中,近三分之二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四分之一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结合近几年就业市场分析,可看出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在不断调整,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例如,前两年本科生就可以轻松进人的单位,现在即使研究生毕业也很难进人了;相应地,各单位对本科生、高职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以前部分单位曾经给予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优惠政策,现在要么降低,要么取消,而与此对应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供大于求。面临以上情况,各院校必须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就业现实。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对毕业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由原来行业主管划转到地方管理的学校的学生,他们的传统和固有观念是本校原系统的各单位都是靠得住、效益好的,而对其他国有企业不感兴趣,对民营和私企更是不屑一顾。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一是学生不了解就业市场,二是许多学校多年来的就业惯性所致。各高职院校都有各自传统的、固定的“客户”,而对一些新的领域不认可。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教育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事实上.现在民营、私企不仅工资待遇不低,而且同样有保障机制,例如有些单位明确提出代缴三金、保险等费用,与国有企业并无多少差别,相反,有些国有企业却因地域限制不能解决户口等问题,限制了用人需求。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各单位都建立了淘汰机制,对新招聘的毕业生先行试用一年。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现场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这样才能稳得住,干得好,才能够打好基础。

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目前,凡国内的工科院校,几乎都有土木工程、道桥、测量等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在选择哪所学校毕业生的问题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一方面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品牌,取得用人单位的长期认可。

面向中西部就业从国家建设的重点来看,基建工程的重点在西部。根据2006年大学生的几次“双选会”实际情况来看,西部企业在大量地引进人才,尤其是西北地区的一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并不高,例如新疆的部分单位基本定位在专科以上层次,还有部分国有改制企业定位也比较准确,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应该说,中西部的就业市场广大,因此要教育学生认清自我、认清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到沿海或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就业。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篇(4)

土木建筑施工领域是我国各行业中事故多发,因工致病、致残、致死较多的高危行业。国家安监总局统计数据分析显示,2009年,建筑施工坍塌坠落较大以上事故多发,因施救不当造成的重大、较大事故时有发生,包括非金属矿、尾矿库、隧道施工、铁路交通等行业较大涉险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可见,土木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工程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方向。2002年,石家庄铁道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并确立了以土木施工安全技术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依托我校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学条件的国家特色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构筑了坚实的办学平台。

安全学科是理、工、文、法、管、医等学科的新兴、综合、交叉学科,土木工程也涵盖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地下工程等近十个专业。因而,土木安全技术与工程要求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非常广泛,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传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中最基本的“懂技术、会管理”,而且要求具备土木安全工程的实践技能,即综合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安全技术人才。由此可见,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必须贯彻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伴随着现代化实践教学方法在高等院校专业教学领域中日渐广泛的运用,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也开始萌生、发育与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土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的特色办学理念

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通常,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

在高等教育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安全工程的教学培养体系中,学生四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学习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类课程。同时,安全专业要求必须开设的安全类基础课和平台课也需要大量理论学时,由于受到本科教育年限和总学时的限制,特色专业技术类课程学时安排非常紧张,很多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实用和现场特别紧缺的技术课程无法开设,课程设置困难,顾此失彼,课时捉襟见肘。

安全科学的交叉性造成了学生需要几乎所有科学的相关知识基础。在教学课时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专业课程设置受到限制,而且相应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等内容无法跟上,违反了教学规律,学生学习后达不到希望的效果。[3]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土木安全工程培养模式中,确立了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将实践教学模式贯穿课堂、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实习环节、毕业论文以及课外活动之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抓基础、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促进对理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实践教学,在学习中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实战性演习。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应用

如何在利用好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对土木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建立更为“接近土木施工现场安全”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摆在我校安全工程系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客观问题。而且只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办出特色,专业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以实践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重点抓好课堂教学实践、课程设计实践、实习环节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四个关键模块。

1.课堂教学以实践为导向

贯彻实践教学特色理念,首先是把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办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安全工程通过生产活动中各种事故分析为途径,应用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识别和预测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这一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非常强的工程学科。

在教学中,结合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管理学”、“安全学原理”等部分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电子课件、图文影像纪录片、事故案例分析教学、事故情境模拟等方式进行授课,引导学生通过对事故分析、企业安全管理方法学习和考察等实践性活动,加强对事故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思想理念的掌握,建立和运用实践教学思想,吸引学生将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有效克服安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枯燥脱离实际、泛泛空谈、学而无用的被动局面。此外,鼓励学生自导自演DV小品,加强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在“土木安全工程”、“安全事故分析与处理”、“爆炸安全技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等课程中,教师采取动画演示、网络互动视频教学、事故案例分析教学,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感官刺激,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事故分析的实践性活动,加强对土木施工和工程灾害发生的原因、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消化理解,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式、自主式学习,强调教学的引导与互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安全生产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课程设计以实践为检验

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完成某一课程理论学习之后进行的一次知识综合应用,是课堂学习的一种实践性延伸。在以实践教学为特色的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中是一个最基本的集中实践环节。开设安全类及直接相关课程设计的课程包括“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土木安全工程”、“应急结构工程”、“消防安全工程”等。

为了使课程设计形成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课程设计大纲中拟定了指导性设计题目和设计方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依照自身的兴趣特长,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动手,结合真实或虚拟、简化的生产现场实际,独立地展开设计工作。

“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让学生就土木工程现场简单施工机械工具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进行分析,按照人机工程学要求对工具结构、尺寸、形状、不同工作环境下使用的安全性、便捷性、作业效率等进行改进和优化,设计、加装、改装安全保护设施、防止事故的报警装置等,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拓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土木安全工程”课程设计结合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及施工技术进行,如进行高填深挖路基、深大基坑、岩质高边坡、桥梁加固、隧道支护结构等进行安全稳定分析、对施工提出安全专项方案,还可结合特殊不良地质、病害工程结构物、既有结构改扩建等进行设计。

“应急结构工程”课程设计以我校原铁道兵时期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国防交通应急工程学科前沿为导向,结合战时铁路和桥梁抢修、抢建及军事交通保障设施、抢险救灾、重载运输、大件吊装、桥梁架设等急难险重工程中的部分简单构件和结构进行简单化、虚拟化、验证性课程设计。

“消防安全工程”课程设计主要对高层民用建筑、地铁、长达隧道等重要结构进行消防设计,包括消火栓、自动喷水灭火、高压给水、消防安全门、紧急电话等设施,提出设计方案及防火安全措施,使学生从设计实践中加深消防安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提升应用技能。

为了体现土木安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际,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加大安全专业学生接触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度,除了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外,将土木工程与安全工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实行交叉,土木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给安全工程专业,一方面体现淡化专业方向,使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更强,专业口径更宽;另一方面也利用土木工程实践性、综合性、专业性的特点和办学优势条件锻炼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快掌握和了解土木施工现场最新技术,更好的结合安全专业特点真刀真枪实干,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挖掘创造力。

3.实习环节以实践为主线

土木安全工程的实习环节由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构成,尤其是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于安全工程专业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实践训练环节,是学生面向土木施工现场的集中训练和全方位锻炼。目前不少高校由于学生扩招等多方面原因,联系实习单位较为困难,使实习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土木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由于采取小班招生培养,加上我校与中铁建、中交、中航、等大型企业紧密联系的优势,管理制度上建立了严格的实习环节质量监控措施,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质量能够得到扎实开展,取得显著的实习效果。

专业认识实习借助石家庄周边条件和工、矿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内容包括危化、矿山、土木、铁路、电力、消防等方面,使学生对本专业性质、内容及其重要地位有所认识。如深入河北卫星化工厂雷管生产车间,学习参观危险化学品、爆炸器材生产、重大危险源监控、危险有害因素,炸药雷管等火工品库的主要防雷和防静电措施等;参观井陉、元氏等周边矿山企业,了解矿山开采、危险有害因素,通风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提升运输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以及各种安全管理措施、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结合石太、京石、石武等周边项目参观土木施工现场,初步使学生了解土木施工安全技术、文化、管理制度、职业卫生等土木安全的有关知识,了解土木施工工地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防护措施等。

土木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在修完专业技术基础课与大部分主干专业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安全技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提高生产安全技术应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实习过程中学生吃住在施工现场,跟班生产实践。为了挖掘学生用脑思维、用眼观察、动手操作的潜力,我们提出目标-调研-发现-讨论-论证“1+4”实践教学模式。

由于施工现场安全是复杂的系统,人员、机械、设备、作业场所等均处于不断流动变化中,交叉作业多,临时工程多,安全隐患多,包括生产和施工技术安全、加工机具安全、供配电及临时用电安全,施工现场布置和材料加工堆放安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宣传和职工安全教育培训、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及工伤保险等,为了提高实习针对性和深入程度,参加实习的学生自愿报名,按照特点和兴趣划分实习小组,划定生产实习中主要考察、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向,帮助施工单位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解决方案建议。

“1+4”实践教学模式的“1”即是指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开始提出实习目标,“4”即结合选定方向深入项目部和施工现场展开调研,针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实习结束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答辩,实习学生对问题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展开论证。这种实习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学生和单位的一致认可,能够以具体的实战演练代替抽象的理论说教,学生普遍感到安全专业知识实用性强,改变了以往那种对安全专业内容空洞乏味、泛泛空谈的偏见和错误看法,同时也受到了施工企业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和社会效益。

毕业实习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阶段,收集、调研与毕业设计有关的现场数据资料,为毕业设计顺利进行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主要是结合具体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安排,多数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如隧道施工安全监测、施工安全评价,土石方工程爆破振动控制测试与监控等进行安排。

4.毕业设计以实践为核心

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培养计划方案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将毕业设计的选题贴近土木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实际,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辨、实践,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进行一次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与业务能力的全面凝练提升。

毕业设计题目设置要求每位指导教师尽可能结合科研课题、合作项目以及技术服务项目进行题目申报,教学虚拟题目必须由具有原型依托的企事业单位安排毕业实习,由系主任和学院对题目进行审批和把关,侧重以实践为核心。毕业设计环节已经连续完成4届,每年更新毕业设计题目,基本方向涵盖了土石方工程爆破安全设计、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危险源辨识与监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安全设计与风险管理、隧道施工安全监控、深基坑工程施工风险分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职业安全卫生体系、人工神经网络与模糊综合安全评价、特殊地质隧道施工安全技术、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病害隧道安全状态评估与整治、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设计、施工现场应急响应与救援等方面。

在每届毕业生开始毕业设计的前一学期,通过讲座方式,组织每一位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所指导的毕业设计题目、选题要求和特色,让学生做好正式选题前的准备工作。所有题目网上申报,网上选题系统可以实现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同时也鼓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跨专业选报,以实现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优势互补。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安排下,协调实习企业单位展开毕业设计工作。如将隧道施工安全分析小组的学生派驻天衡山隧道工程现场,对在建隧道进行施工过程跟踪和安全监测,现场调研施工危险源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对策。机电设备安全管理分析小组的学生走进英科特(宁波)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进行驻厂考察,对企业生产工艺、危险化学品和安全管理进行现状评价等。

以实践为核心,校企联合的新型指导模式是土木安全工程实践教学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新举措推行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培养土木安全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强调与工程一线和生产一线的实际相结合,促使指导教师真正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上下工夫,炼内功。无形中给每位指导教师施加了压力,增强了责任,提升了毕业设计质量,锻炼了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

三、实践教学软环境

实践教学的软环境,包括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等,是保障实践教学模式顺利推进实施的基本切入点。

安全工程系将实验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突出安全工程技术技能培养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将狠抓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列入专业发展规划。

在实践教学中加大投入,通过引进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技术,实现实验手段的现代化。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全面开放实验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模式。对开设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对整合后的实验教学修订教学计划,制定新的教学大纲,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规划合理、适用性强,效果良好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改革实验考试考核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考试考核对教学质量的双向调控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

加快土木安全工程系列教材建设,从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出发,开发适合我校特色的专业课程教材或讲义,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编写了《土木施工安全技术》、《爆炸安全技术》、《隧道施工安全技术与评价》、《安全检测控制原理及应用》、《工程结构安全检测实验指导》等教材,满足了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需要,下一步重点抓好修订和出版工作。

在课程建设中,借助申报《土木安全工程》省精品课的契机,以评促建,巩固加强实践特色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同时抓好“两个结合”,即实践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紧密结合:部分实验教学项目选题来源于科研工程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也利用实验教学平台,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从事创业研究、其中1人研究成果已获得专利,实践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四、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

自专业筹建之初,针对如何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多方面调研,确立了“建设层次系统化、工程化、开放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能解决土木工程现场实际安全技术问题的人才。因此,实验室建设也围绕如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实际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逐渐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近几年,我校为了夯实实践特色教学的基础,重点进行了实验室、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在隧道与岩土工程研究所、桥隧施工地质技术研究所、岩土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岩土与结构实验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于2001年~2005年专门筹建爆破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实验面积达到200平方米,设备经费为250万元,直接服务安全工程系本科实践教学。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仿真实验室,满足了开展安全事故模拟与仿真等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分院正继续努力发展和完善安全实验室的设备投入,加强实验室管理力度,力争使60%以上的专业课程开出相关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

为了拓宽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开阔视野,参与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我校拥有的道路与铁道工程安全保障实验室、交通环境与安全工程研究所、大型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研究所、振动与噪声控制实验室等的资源优势,为安全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实践教学服务,形成了递阶层次系统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在实习基地建设上,我们就学校周边条件建立认识实习点,包括石家庄市内高架桥、地道桥等市政建设工地、元氏煤矿、邢台煤矿、井陉矿区、市桥东污水处理厂、河北卫星化工厂、朔黄铁路、京广铁路、石家庄编组站、上安电厂等,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紧跟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北京地铁、天津地铁、京石客专、石武客专、石太客专等项目工地与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中铁十二局、中铁十四局、中铁二十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场所,与房山桥梁厂、河北金安、河北英博等企业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具有充足、优质的校外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场所,为土木安全工程实践特色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动车组 人才需求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78-02

我院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于2008年成为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人才需求分析,依据人才需求分析的成果可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从而对我国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

1 对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1)依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岗位设置和对生产与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域铁路、地铁行业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铁路、地铁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及需求状况、各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的要求;同类院校同类或相似专业分布情况;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毕业生对培养过程意见与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

(2)通过查阅相关的刊物、会议资料及行业企业网站进行文献评阅,收集最新的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信息与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提炼与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以及对策建议等,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调研内容与相应的调查问卷。

(3)依据不同的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采用不同的调研方式。如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研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通过邀请行业企业资深实践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毕业生,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成长经历。

在确定了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的基础上,要求学工处、教务处、专业之间相互协作,制订详细的调研工作计划,确定调研人员、时间安排及经费预算。

(4)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不仅对专业建设、学院管理、毕业生质量、人才需求等做出整体分析,而且还对其各项进行细致的分析,如现就业岗位及其与专业相关性、对就业的满意度、职业成长需求、对专业教学的意见等方面就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作为修正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2 对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地铁行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的分析

2.1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速动车组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国自2004年以来,实现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国产化,形成了集高速动车组制造、检修、运营的配套能力。到2010年,我国运营的高速动车组将达到1000列,到2020年,将达到2400列。我国已经建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大动车组基地和21个动车组运用所,其中武汉动车组基地占地2130亩,是世界规模最大、技术一流的动车组基地,届时将承担我国40%动车组的检修任务。

2.2 城际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9年5月24日,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正式揭牌成立。公司由武汉铁路局和省联合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代表铁道部、省政府出资设立。公司注册资本暂定240亿元,双方各占50%,首期各出资5亿元。公司负责管辖湖北城际铁路及相关的专用线,经营范围为铁路工程建设和客货运输,以及物资供应、服务、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

建设大容量、高密度、高效率、快速便捷、安全环保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构筑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引导圈内城市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武汉城市圈同城效应。

湖北城际铁路以武汉为核心,呈放射型加环状构架,由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6条放射状骨干线网、8条延伸线及环线组成,总规模约1190公里。全部采用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列车,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直达周边城市的“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

2.3 地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以武汉地铁为例,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1号线一期工程于2000年12月23日开工建设,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7条线组成,总长220公里,全面连接武汉三镇,构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其他交通形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公司现有总人数1498人,其中博士10人;硕士65人;本科474人,大专949人。高级职称49人;中级职称89人;初级职称62人。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综合管理团队。2012年完成72公里建设时,公司总人数将达到3500余人。

因此,高速动车组的检修体制、检修设备和技术要求对检修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需要成千上万的高速动车组高技能检修人才。

2.4 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目前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来自于我国的铁路部门,他们中既有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中专、技校等毕业的学生,也有从军队转业的复转军人,但他们在铁路部门经过长期的锻炼和短期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是这几年的应届毕业生和少量的路外人员,其中路外人员主要是从事事务管理,而不是技术服务。

2.4.1 企业检修人才现状分析

表1 是本次被调查企业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调研数据表明,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大专以下学历平均占16.7%,大专学历占42.2%,本科学历占18.8%,本科以上学历仅占0.7%。可以看出,大专学历人才是动车组检修的主力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2.4.2 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63.3%,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19.3%。这说明:

(1)为了保证既有铁路的运营,铁路企业从自身挖掘人才的力度不会增加,动车组检修企业会转向高校招纳毕业生补充人才需要。本科学校学历教育培养的动车组检修人才还不能满足动车组企业的全部需要。前些年由于铁路行业人员的相对饱和以及既有车辆检修技术的成熟,企业需要的铁道车辆专业毕业生减少,许多高校取消了铁道车辆专业,除了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外,其他铁道本科高校也欠缺动车专业的师资力量,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动车专业师资队伍。因而近几年动车专业本科毕业生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动车组发展迅猛的需要,为我们高职动车专业学生就业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从最近三年进入动车组检修企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

(2)动车组检修人才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下年轻人,这说明由于动车组检修作业方式(夜间作业多)和检修技能的高要求,年龄大的人员不太适应,动车组检修人才更新快。这就为职业院校根据动车组检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

2.4.3 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随着四大动车基地的建成和动车组定检工作的展开,将有大量的检修岗位等待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的填补。由于动车组的高技术含量,必须有高技能的检修人才去维修,而中职学生和复退军人中能满足动车组检修岗位的比例极低,在一段时期内必定形成岗位空缺无人就岗的现象。为高职学校动车组检修专业培养动车组检修人才提供了源动力。

2.5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招聘渠道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主要是向各铁路局机务段运用车间、车辆段动车组运用所、动车组检修基地、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等提供人才。这些组织机构主要是通过校内专场招聘、网上招聘、校外毕业生招聘会招聘、与铁路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接收军队的复转军人,其中效果明显的是校内专场招聘和与铁路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学生在其中占的比重是较大的。

3 对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情况的分析

3.1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点分布情况

目前设置有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学校就我校一家,但设置有相近专业的学校不少,而且这些毕业生的去向大致相同,就是搞机车检修、车辆检修、动车组检修,所以对我校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来讲就存在着竞争关系,这将促使我们尽力办好该专业。

3.2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以我校为例,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近三年来在校人数525人,2009年招生数为220人,在这些人数中包括组合班。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动车组运用所、城际轨道交通车辆段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涉及的岗位有动车组地勤机械师、动车组随车技师、动车组专项机械师、质检员等。

3.3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比重大,实际操作的比重小。校内实训设备非常缺乏,而校外实训基地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但是一方面现场单位工作任务重、运营设备紧张,不可能大量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学校实习经费较少,教师缺乏,也不可能长期大量的去现场实习,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现阶段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自编教材,特别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来讲,还不完善和成熟,需要学校组织人力去编写一套完整的工学结合的教材。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篇(6)

1912年,在德国工商界人士的倡导以及中德两国政府和我国工商界人士的支持下,同济大学的工科教育由德国工程师中国联合会主席、特许工程师贝伦哈尔德 贝伦子(Bernhard Berrens)始创。1912年6月,同济工科历史上的第一次开学典型举行,当时仅有机电科一个班级,黄伯樵、刘荫、舒震东、曹省之、王道周、朱家骅六名学生,一名教师,一名工厂实习老师,他们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开始了同济工程教育的百年树人之路。1914年,日本打败德国占领青岛,20世纪初德国和中国合办的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被迫停办,30名土木科学生被转至同济,学校专门增设了土木科。1916年首届工科学生毕业,其中土木科有武培明、韩嘉椹、钱廷、胡振声、谭文庆等5名,机电科为黄伯樵、刘荫、舒震东、曹省之乐宝琳、沈观宜等8名,共计13名。

一、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

朱家骅生于1893年,在清末动荡的政治时局中接受了传统和新式两种启蒙教育,启发了他的现代政治理念和国家民族意识。他少有主见,14岁时剪去象征“满人之奴”的长辫,被称为“小革命党”。1908年,15岁的朱家骅在同济德文医学堂的招生考试中被录取,进校学习德语,受到严格的德国式教育。1911年,19岁的朱家骅跟同学邵骥等人组织了反清革命的秘密行动团体“中国敢死团”,在民立报、申报等刊物刊登“中国敢死团”广告,广招团员,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辛亥革命结束后,朱家骅返回同济校园继续学业,1912年工学堂创建后,朱家骅由德文科转入工科,是首届六名学生之一。

就读两年后,受工科教务长贝伦子先生的影响,朱家骅对采矿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贝伦子介绍,1914年3月赴德自费留学,先到盖尔森教堂城的荷兰矿场实习半年,同年10月入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学系攻读。1917年初回国任职于北京大学,是北大最早的德语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代德语教授,被称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以学者身份参加。1918年公费留学,赴瑞士伯尔尼大学地质系、瑞士沮利克大学地质系、柏林工科大学地质系学习研究,1922年获柏林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1923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英文和经济学研究。1924年朱家骅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于1925年6月3日领导北京学生为上海“五卅惨案”罢课游行,受到北洋政府的通缉后南下,先后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校长,为这两所大学学术地位的奠定打下了基础;1932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注重教育改革,努力促进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1933年任交通部长,锐意革新,全力发展邮政、电政与航政,对于抗日战争军事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任浙江省主席,“躬行新政”,发展地方经济;1940年继蔡元培之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接负责中央研究院十八年之久,对中国现代学术研究事业的振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44年再任教育部长,1948年任“行政院副院长”。

朱家骅被誉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与中华民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他也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

二、舒震东与“舒式打印机”

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商务印书馆选送的中文打字机获得乙等荣誉奖章,此台获奖的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者便是同济首届工科毕业生舒震东。舒震东1912至1916年就读于同济工科,毕业后就职于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之一的商务印书馆,在前人周厚坤的基础上发明了被称之为“舒式打印机”的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中文打字机。1922年,舒式中文打字机申请了专利,经农商部批准,特许专卖。此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以商务品牌生产制造发售舒震东发明的中文打字机。可以说,这款中文打字机的技术原理,拥有完全独立的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

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了推销中文打字机,让美工人员万籁鸣兄弟为其制作能活动播放的广告片。万氏兄弟反复摸索,制作出了电影广告《舒震东华文打字机》,供电影院于放映正片前播放,成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同时,随着批量生产运用,商务中文打字机成为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的打字设备,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能在出版社找到它的身影。

发明中文打字机后,舒震东任商务印书馆总工程师,不久到德国、法国、美国考察。在美国期间和回国之后,又对中文打字机做了多次改进。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掌门人张元济很重视世博会,精心挑选展品、培养人才,希望在世博会中展示自己,改变西方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印象。

三、中国铁路事业的先驱黄伯樵

黄伯樵生于1890年生于江苏太仓,13岁时父母双亡,随兄长迁居上海,后入读江苏陆军小学德文班,获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选派,进入同济德文医学堂预科学习。辛亥革命时,和同学朱家骅一起参加青年敢死团,支援革命。辛亥革命后,返校继续学业,转入工科学习,是同济电工机械科第一届优等毕业生。

黄伯樵毕业后,最初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接手完成未编完的《德华字典》,任中华职业学校铁工科主任兼附属铁工场工程师。1920年赴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深造,专攻工业管理。1922年,33岁的黄伯樵在德国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中华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总经理,兼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后升任陇海铁路汴洛局总务处长、交通部路政司总务科长、汉口市工务局长、汉口市政委员会委员、上海电报传习所监督、杭州市工务局局长、京沪、沪杭两路铁路局局长、行政院驻沪办事处主任。他曾发起“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中国国家铁路公司”等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先驱之一。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任首任市公用局局长。1936年任中国工程师学会总会会长。

黄伯樵任职于铁道部时,实行提存营业进款以备还本利息,使得铁道债券在伦敦股票市场上股价剧增,不仅将沪杭铁路借款还清,还筹集资金,主持完成衔接宁波与杭州的曹甬段铁路的建设,兴造钱塘江大桥,计划兴建京沪铁路双轨,整顿吴淞机厂,加强机车能力,提高行车速度,开办上海与南京之间的快速列车。

1937年抗战爆发后,京沪、沪杭甬、苏嘉铁路先后沦陷,黄伯樵因病移居香港,受命为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国外贸易事务所所长、交通部驻港航空货运稽核处总稽核、资源委员会“中央钢铁厂”筹备委员,发起组织“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研究并计划战后经济各部门的建设,对战后全国铁路提出设立“中国国家铁路公司”集中分区管理的计划。 香港沦陷后, 回上海主持编译“德华标准大字典”。

黄伯樵在抗战胜利后帮助上海市政府接管上海公用事业各行业,任“长春铁路公司”理事、“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总经理,经营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两年,开办三厂,为战后中国的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48年因病逝世,享年59岁。

四、中国铁合金先驱杜殿英

杜殿英出身于山东省潍县进步家庭,自幼秉承家学,受父辈进步思想熏陶,勤奋好学,立志工业救国, 1912年考入清政府与德国合办的国内第一所合资学校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1914年一战爆发,学校被迫关闭,杜殿英与其他同学全部并入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16年,杜殿英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系。德国的机械工业以精密著称于世,杜殿英经刻苦学习攻得博士学位,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学成回到祖国。归国后首任胶济铁路工程司司长,对该路的机务工作进行了多项改造,后任北宁铁路皇姑屯机厂厂长兼唐山材料厂厂长,对当时的东北铁路交通发展贡献颇大。随后在铁道部门工作,对我国铁路网总体筹划尤著劳绩。

1935年,杜殿英回母校同济大学任教务长。随后,江西钨铁厂筹建在即,当时全面掌握国有工矿企业枢纽的“国家资源委员会”物色厂长人选,因钨铁是战略物资,设备为德国进口,杜殿英又曾在德国修习机械专业,被选为厂长的最佳人选。后因抗战延及江西,杜殿英负责全力筹建的江西钨铁厂于即将建成时被迫停止,设备拆卸后运至香港暂存。

抗战期间,杜殿英先后任“国家工业处”处长、“全国高普考试”典试委员。抗战胜利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须赔偿我国战争损失,当时的政府成立了“日本赔偿物资委员会”,派出一批国内高级技术人员到日本考察技术设备,杜殿英即其中一员。当时中国方面开出的第一批拆迁日本赔偿物资清单总计48万吨机械设备,由于美国处心积虑要恢复日本军工企业,用各种方式阻挠设备拆迁,导致一场空欢喜,最终仅仅运回2000台机器,与应赔的数目相差甚巨。

杜殿英一生克勤克俭,公正无私,专注于民族工业建设。

五、第一代留学博士经济学家沈观宜

同济工科第一届毕业生里,还有一位来自首任船政大臣、“中国海军之父” 沈葆桢家族的沈观宜。沈观宜1895年出生在福州市,受家族的正直、清廉、安贫乐道的家风影响,他从小树立了“工业救国”的理想,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战胜列强的侵略,非要发展工业不可,这也是他选择同济工科的原因。在同济机械专业毕业后,沈观宜考取官费留学德国,并获得了福州船政局的留学生资助。在德国,他先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准备攻读机械学博士,由于他亲眼目睹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萌发了从宏观上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想法,于是转而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转学到西方研究经济的中心、闻名世界的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系就读。1924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最优秀博士论文”,是我国第一代留德博士。

此后,沈观宜一直投身于研究中国工业化的问题,抗战时期,在著名的《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战时经济问题,以及如何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策略问题的文章。

铁路工程毕业论文篇(7)

伴随着我国铁道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铁道工程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良好,每年各个铁路局以及铁道施工单位都急需大量一线铁道工程类人才。但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基层铁道单位因工作胜任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工作条件艰苦等问题致使无法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给铁道工程施工类企业乃至国家铁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1]。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2]。他们处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熟悉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能力水平,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有着最直接最天然的优势。

二、铁道工程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用人单位:条件艰苦、缺乏培训

笔者对郑州铁路局、中铁七局等多家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工作现场几乎都是条件艰苦甚至不见人烟的地方,衣食住行都存在需要克服的问题。超过35%的毕业生到铁路基层工建检修岗位后,面对荒无人烟的艰苦施工环境和重复单调且严重消耗体力的繁重工作任务时,存在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团队协作意识薄弱、人际关系不融洽、个人感情问题难以解决等问题。另外,铁路基层单位通常存在过分重视生产效益,忽视对职工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情况。以上因素导致用人单位人员流失比例较大。

(二)学生个人:好高骛远、家庭束缚

笔者分析调查发现,有74% 的毕业生期望到中心城市铁路单位就业,83%的毕业生理想的薪酬在每月4000元以上,有 67% 的毕业生期望到国企就业,仅有 17% 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坚守偏远铁路施工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对用人单位缺乏理性的考虑和分析,总期望有更好的单位在前方等着自己。经常出现面试通过被录用后举棋不定,拒绝签订就业协议或者签约后毁约的现象,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造成很大困扰。

(三)高职院校:重果轻过、缺乏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重视就业结果,一味追求就业率的提高,忽视学生就业的过程,形成了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并没有将工作重点放在高校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上[3]。缺乏系统的就业培训机制,没有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对毕业生就业意愿和家长就业期望分析不够,校企信息交流反馈不够及时,致使就业指导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当前大多数辅导员都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但工作缺乏系统的指导,并把工作重点放在事务性的方面,比如讲解就业政策、通知招聘信息以及办理各种手续等,很少涉及真正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在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

辅导员工作涉及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关系也最为密切,因此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拥有诸多优势,但在现有工作机制和框架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模式

辅导员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日常工作琐碎繁杂,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的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就有八项之多,包括思想教育、违纪处理、帮助贫困、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都是辅导员的分内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经常 “两眼一睁,干到熄灯”,终日忙于事务性工作,而且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假以时日就形成了被动工作模式。

(二)缺乏应有的就业指导能力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引导高职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就业指导工作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是一项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科学,对辅导员自身能力的要求较高,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在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若辅导员不具备应有的就业指导科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缺乏实战经验,就业指导的内容流于形式,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

四、辅导员在高职铁道工程类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对策

(一)尽早对学生进行就业意识教育

从某种层面来讲,高职学生就业范围较本科生要窄,因此需提早了解以后的行业形势和工作岗位具体情况,尽早形成就业观。而就业观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往往是大学生几年准备和努力的结果,不是在毕业季临时形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一个正确、明确的就业目标没有在大学就读期间形成,到了招聘季,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往往感到措手不及,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必须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贯穿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在刚一入学就开始关注就业。

(二)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正确的择业观念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和发展潜力,结合行业形势、企业环境,较精准的划定就业范围;根据企业用人标准,找到自身差距,积极参加实训、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努力钻研相关专业知识,做到“一专多能”,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4];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等,以及平时的点滴教育,润物细无声地使同学们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良好的纪律性,培养大学生事业心、责任心,以集体利益为中心,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同学们提前适应铁道施工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

(三)做好政策宣讲师和心理疏导师

紧密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和在招聘过程中的规定与要求,为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宣传和贯彻毕业生就业方针和政策,进一步确立“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择”的就业机制,使得毕业生做到“熟悉政策、参与竞争、诚信就业”,被对在就业过程中违法规定、私自违约的学生就行相应处罚,规范学生就业行为,维护学校良好形象,这也是为更多学生更好就业而不得不做的事情[5]。

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辅导员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能力和技能,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帮助和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理性、客观、全面的评价,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