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的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6 17:45:30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的内涵篇(1)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59—01

临洮中学在高效课堂理念的引领下,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体会到,只有建立起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时间分配关系,课堂教学才能高效化运作。因此,高效课堂的实施还任重道远,需要全体教师认真体会并领悟其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及基本要求。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课堂教学活动。“高效课堂”改革及其实践活动的途径和目的,应当做到“两个减少,两个增加,两个提高”。“两个减少”是指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减少教师对教材内容不分难易、学生是否熟悉而面面俱到的讲解时间,减少学生对已熟悉教材、已掌握内容的被动听讲时间。“两个增加”是指增加教师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启发引导、拓展延伸时间,增加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讨论分析、巩固训练时间。“两个提高”是指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高效课堂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作用由传统教学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为主;教师职能由传统教学单纯的“管教”为主,转变为“管学”为主;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学的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学”为主;课堂评价由传统教学“教得如何”为主,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为主,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在高效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由传统的“听讲”为主转变为“探究”为主;学生学习方法由传统的“听讲”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学生学习态度由传统的“苦学”为主转变为“乐学”为主,从“你要学”转变为“我要学”,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学生评价由传统的“知识评价”、“结果评价”为主转变为“能力评价”、“过程评价”为主。

2.坚持以“问题探究为主线、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

坚持以问题探究为主线的原则,就是问题探究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能力为主要目标,把传统的“知识型”为主的培养目标转变为“能力型”为主的培养目标。

三、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在讲课前,必须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必须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同时尽可能地在学案上给出恰当的预习建议。

(2)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导向明确的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学、相互讨论、拓展延伸。

(3)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做到“五少五不讲”,即凡学生能自学看懂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凡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教师少讲或不讲;凡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不做或少做;凡学生自己能回答的,教师少回答或不回答。

(4)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必须进行拓展延伸。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对简单问题、基础知识进行学习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变化提出各种变式,逐渐提升问题的难度,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对课堂内容在广度上进行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把各种知识联系起来,使新知识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5)教师在课堂中必须保证学生适当的自学时间,包括讨论、思考、巩固训练的时间等。

2.对学生的要求

(1)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重点明确,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所以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教师安排的具体预习任务,这样不仅会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流畅很多,而且也使学生学习显得轻松很多。

高效课堂的内涵篇(2)

以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发动和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

1.问题意识,让教研内容丰富些

"没有问题就没有教研"。教师、学校、教研室都要树立问题意识,要按照发现问题、梳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课研活动。同时要学会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哪些问题是教师自己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校本教研的问题,哪些是大学区研究的问题,哪些是教研室研究的问题,都要分清楚。从问题出发开展课题研究,既要全面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工作,还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去开展国家和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认认真真地总结经验,并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推进高效课堂和内涵发展做出贡献。在问题的指引下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工作,在问题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问题的指引下去探索质量提升之路。另外,校长要把教师从繁重的无为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带头学习,带头搞科研,要给教师提供思考的问题,跳出教育看教育。

2.减负高效,追求绿色教学质量

追求质量之心,人皆有之。到底什么是质量?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才是科学的?尽管现在关于"教育质量"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少的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一定是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一定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的幸福奠基的,一定是"绿色质量"。"绿色质量"不是用简单的分数和成绩垒砌的质量,而是一种追求自主、多样、特色、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质量。"绿色质量"是一种全面的质量;"绿色质量"是一种高效的质量;"绿色质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质量。"绿色质量"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代表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品位,一种追求。作为主管教学校长,不能只把眼光放到脚下,一定要有"三副眼镜"(望远镜,看远;显微镜,看细;放大镜,看透),要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高点定位,不能只限定在当区上的名学校,要成为宝鸡市的名牌学校,陕西省的名牌学校,乃至全国的名牌学校。

3.高效课堂,提高质量有效途径

目前,我区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教改是永恒的,追求课堂的高效更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的"高效课堂"教改之路漫漫而修远兮。因此我们要继续组织全体教师不断学习深化"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的相关理论,认真领会,进一步转变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精心组织"高效课堂"观摩课、研讨课,引领课,"同课异构",青教示范课等多种活动,通过活动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升教师素养。要不断总结学校"高效课堂"教改经验,形成自己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深入反思,寻找不足,及时整改,认真做好教改实验阶段性总结工作,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教改方案,开展不同课型的教改研究,深化"高效课堂"教改实验。

4.内涵发展,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内涵发展是包括质量发展、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等在内的科学发展。实践证明,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学校间的竞争实质上也是学校内涵发展力的竞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内涵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教研体系和高效率的系统运行体系,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探索并积极实践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学校校长要成为内涵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做到"三让":让文化熏陶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有形载体;让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让教科研工作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要建立学校教科研体系,成立教科研领导小组,多调研,寻找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将问题、困惑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开展"小问题,大教研",要坚持,要探索。

高效课堂的内涵篇(3)

关键词:模式;内涵;研究与实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省的实施,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开始了。我校于2009年9月新学年开始,与省落实新课标同步,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相关的校长主任、备课组长、广大教师参加了一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培训,对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对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广大教师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2010年9月,我们拟定了《滦南一中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试行)》,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从高效课堂构建的背景及意义,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行动策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组织领导与实施步骤等四个方面对方案进行了解读。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以“高效课堂构建”为载体,在我校拉开了帷幕。

作为一项关涉九个学科的整体改革,尽快实现步调一致,用统一的思想引领大家的教学改革实践,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显得至关重要。模式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引领,更是行为习惯的规范和约束。于是,我校广泛研究了昌乐二中、广州80中、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很快确定了“三三三——五步导学模式”。

一、“三三三”的含义

简单地说,“三三三”是三维内涵,三分时间和三导过程。

“三维内涵”指的是从课堂理念的角度,包含三个内涵:即文化、生态、高效。

构建文化课堂,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所谓文化课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元素和与之相联系的地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高尚的情感体验、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纯粹的心灵感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心灵的世界拒绝苍白,走向开放。让我们课堂充溢哲理的意蕴,释放思想的光芒,传递人文的情怀,荡漾欢快的气息。文化课堂具有跨越时空的包容性、潜移默化的感染性和直入心脾的震撼性。

构建生态课堂,就是尊重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所谓生态课堂,就是教学顺应学生的天性而为,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的主体精神不同层次地得以充分的展现;让我们的课堂为学生开拓自由发展的空间,创造真情洋溢的世界,激发心向自然的情愫,汲取属于自我的能量。

构建高效课堂就是尊重学生的欲求和发展。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教学中注重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同样的满足。

文化、生态、高效是新课堂构建的三个维度,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学生道德素养、心智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分时间”指的是从时间的角度,一节课时间要分成三大部分:三分之一的时间属于学生自学和互学;三分之一的时间属于学生展示和点评;三分之一的时间属于教师引导、点拨和升华,让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过程完成学习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三三三”不是一次性板块的概念,是多个环节的累计时间。

“三导过程”指的是从教师对学生“导”的角度:分为三个阶段:导课前,主要是明确学习目标及内容,让学生发现问题;导课内,主要是让学生解决课前疑问,提升目标达成度;导课后,主要是让学生确认目标达成程度,反思不足,再次完善。

二、“五步”的内容

“五步”是指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步骤,设境引入——自学互学——展示解疑——总结点评——反馈调控,以此构建教学模式,规范教学流程。

“设境引入”——创设情境,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理智和情绪处于启动状态,从而形成对所学知识的预期。

“自学互学”——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独自学习或与同组同学展开讨论,进行交流,完成设问,提出质疑。

“展示解疑”——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独立或分组对自学互学的成果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板演、或实物投影、或书写板;可单个展示,也可同时展示;解疑,是对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难,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加以解决。

“总结点评”——总结,是对规律、方法性的东西进行梳理和归纳,是展示的升华,是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点评,是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可以是学生(小组)之间的互评,也可以是教师的点评。

“反馈调控”——通过学生自问、自省、自测、自结等环节,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五步”是一个基本的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流程。首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些环节在几个教学版块中会出现循环,文科教学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二是具体到每个学科中,又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操作,更加彰显学科特质。

自构建高效课堂以来,学校先后承办全县普通高中构建高效课堂研讨会、组织了青年教师高效课堂教学大赛、编辑整理高效课堂构建系列丛书之一《风景这边独好》,尤其是承办了教育部国培计划集中培训与远程校本研修一体化项目校本研修现场研讨会、组织召开全国首届新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校构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效课堂的内涵篇(4)

关键词:聚焦课堂;课堂品质;化学学科

课堂文化教育犹如珍珠蕴藏于科学教材这块园地中,我们只有注重课堂文化,呼唤人文教育,才能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那么,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有魅力、有文化、有品位的好课呢?笔者一直在思索和尝试!

曾有一位名师说:“一堂课要有一条知识的主线,即课堂的灵魂,教学设计围绕着灵魂展开,要有一句话能自始至终贯穿于课堂中。”而这个主线需要我们用心去提炼,用心去捕捉,用心去设计,从而使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成为愉快的精神之旅。一堂课要做到四有:有魂、有范、有容、有底。课堂追求有魂――有知识还有文化;有范――地地道道的化学;有容――高密度;有底――深入浅出的境界,努力营造“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的氛围和效果。

笔者选择高一化学教材的第六章《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的第三节《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的第一课时工业制硫酸为教学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课堂文化,挖掘化学内涵之旅,最后面向全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取得了一点成功经验和一些教学感悟,与大家分享。

本课的初步思想是:工业制硫酸是比较枯燥的知识,同时工业生产又是个性化的,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常规教学易落入知识罗列的俗套,能否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本堂课的灵魂主线呢?经过认真分析,终于发现一是工业制硫酸的三步反应不是氧化就是化合,均为放热反应,二是三个相应工业设备中均采用了“逆流”原理。于是初稿出来了,课题暂定为“放热与对流――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为了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的需要,所以,补充了硝酸的学习内容。接下来笔者对初稿进行了细节的处理和推敲,使教学环节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情化,同时避免学生对标题“放热与对流”产生歧义,所以,课题名称改为“放热、对流之工业制硫酸硝酸”。此课在浦东新区骨干教师活动中一展示,突出了“都放热”“都对流”两大特点,立马让人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好,教学效果不错。

但质疑声也出来了,主要是以教材为本的教师认为:本章主题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但本课在这上面明显体现得不够,是否有重点不够突出之嫌呢?同时硝酸的内容是高三的知识,放在高一也有超纲之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不同,对课的设计和处理就会不同,正所谓,同一本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就会衍生出不同的理解,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到底哪一种设计更好?当然是实践出真知。笔者马上设计了第二稿,紧扣本章主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笔者就化学反应速率提炼出一个字“快”,而该工业制备的三个反应中仅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牵涉到化学平衡的移动,所以,笔者提炼出一个字“好”替代了原教材中的字“多”,于是新的关键词“又快又好”比教材中的“又好又多”内容更丰富,寓意也更深刻了。由于有前一节课的实践经验,发现拓展了硝酸的知识后,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反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打折扣了,索性还是删除掉硝酸的内容。于是第二稿“又快又好之工业制硫酸”,新鲜出炉了。经过课堂实践后证明,学生也能更好地抓住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那么能否让化学课上出文化的品味来,这也是笔者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经过两次卓有成效的实践,笔者对本堂课更是成竹在胸,心中在筹划:能否把两条线统一起来,这样既紧扣教材主题,又渗透学科文化。于是就有了第三稿的设想:设置两条主线,一条化学知识的明线,一条文化内涵的暗线;一明一暗,一虚一实,一表一里,一肉身一灵魂,相互呼应。这样课堂立意更加新颖,课堂结构更加立体,课堂内涵更加深刻,课堂品格更加高尚。从下表的内容对本课的结构可窥豹一斑:

经过笔者多次的教学设计、教学修改、教学实践、教学完善、教学反思,并在各位同仁的不吝指教下,最终本堂课作为挖掘文化内涵的典型案例,由上海市化学教研室组织,面向上海市全体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引起了不同凡响的关注,达到了卓越的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的内涵篇(5)

关键词:课堂文化;传承与创造;本位与兼容;简约与求真;科学与艺术

G633.6

高效课堂,指在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方面具有高效果、在时间投入方面具有高效率、在育人影响方面具有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文化,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心里等诸多因素的总和。评价课堂文化有三个指标:一是深度,指课堂教学最内在的最深层的最隐性的东西,具体指教学中对n程内涵的挖掘程度和师生的心理活跃程度,二是高度,指对课程教育价值的认识,是教书还是育人,是注重学还是注重教。三是广度,指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是立足教材还是回归生活,是单纯的本学科还是多学科的兼容并蓄。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活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本文以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这四个方面,谈谈高效课堂的文化特征。

一、教学理念文化:传承与创造

教学理念,通俗地说,就是回答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观点。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育专家魏书生认为: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矿区,谁没发现这一点,就说明谁的勘探能力落后;谁还没有开采,就说明谁的工作中心还没有转移到发展“生产”上来,谁开采的少,就说明谁的开采技术落后。笔者认为:就数学课程而言,教学是传承与创造的过程。在人们综合素质结构中,学识是其基本要素。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扩展并丰富自己的学识,而这些学识均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经验与思维智慧的结晶,这就决定了课程学习的知识传承性质。然而依据科学知识与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事实,这又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培养创造人才的教育目标性质。课程教学培养创造人才,主要指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贯彻“传承与创造”的教学理念,指引导学生在获取课题知识或形成与课题有关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探究性和促进自主建构性的学习活动。如《函数与方程》课题中的“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问题,教材是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零点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任意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然后通过探究二次函数图像中零点z即x=c,f(c)=0{两侧两任意函数的乘积z即c∈(a,b),f(a)・f(b)

二、教学内容文化:本位与兼容

教学内容,指课堂学习活动内容。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喜欢,有的教师上课则是催眠术而昏昏欲睡,究其内容而言,原因有二:一是缺乏深度,二是没有广度,这也就是教学内容文化方面的欠缺。所谓深度,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内容,体现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与深刻性。所谓广度,指内容丰富,不仅是本学科知识,而且还包含学科以外的内容。应该说,绝大多数教师都重视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挖掘,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正是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单调无趣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效课堂教学内容文化的构建,关键在于体现教学内容的广度。或者说,本位与兼容是高效课堂中教学内容文化的要求。

所谓本位与兼容的教学内容文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既要突出本学科知识,又要渗透学科以外的问题。作为突出学科教学内容的渗透,它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与科学文化三方面。如《等比数列》课题导入,教材给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生物学科中的细胞分裂;②我国传统数学文化:“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③现代计算机的病毒感染速度;④经济活动领域里的存款利率计算。从教学内容文化角度来说,可谓是古今并存,学科渗透,生活与科技兼容,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数学课程的课堂文化。然而为突出课堂文化的丰富、厚实且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一特点,在“等比数列”知识应用训练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1)遥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问尖头几盏灯?

(2)诸葛统领八员将,每将各带八个营,每营各设八个阵,每阵各设八先锋,每个先锋八旗首,旗首各带八个队,每队各有八个甲,每甲各有八个兵,试问诸位会算者,诸葛共领多少兵?

问题(1)是融入诗词文化,它可以诱发学生对诗词的鉴赏情趣,问题(2)是渗透军事常识,尤其是诸葛亮属于中国古人智慧的化身,有关他的问题定然会给学生一种心情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正是高效课堂所期望的课堂学习心理。

三、教学过程文化:简约与求真

高效课堂是一种追求实效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简明扼要且重点突出;在教学环节方面,它要求变繁为简而返璞归真;在教学内容呈现与诠释方面,它要求化难为易而不失内涵,因此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文化特征是简约与求真。

简约,指简明、简便、简单、简当、简易等。它既是一种境界,又是一种韵味,更是一种风格,名为简约,但其实质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和超越。求真,指返璞归真。所谓“返璞归真”,一是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回归生活或回归自然,二是要求教师依据课标与教材内容来完善并优化教学内容,三是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吻合课堂学习过程的规律与特点。简约针对的是形式与过程,而求真是针对其内涵。

如“函数的表示法”知识点,为使学生领悟函数表示的解析法、图像法、列表法这三种方法,教材给出了四个实例:①购买笔记本中的金额与数量的关系;②班级学生成绩与测试序号的关系;③画出 的图像;④打车中的分段函数问题。当然,这些实例是属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函数的内涵。然而作为体现教学过程的简约性,教学中就可以将问题①③④综合为一个问题。对于问题①中融合问题③,就可以在就问题①背景的基础上增设如下问题:笔记本的进价是4元/本,若以5元/本卖出,商家的赢利与卖出数量具有怎样的函数关系?若以3元/本卖出,商家的亏利与卖出数量又具有怎拥暮数关系?对于问题①中融合问题④,就可以在问题①的基础上增设多买中的打折销售问题。从形式上看,它们属于同一个问题,但其内容却包含了函数表示方法中的本质内涵。另外,对于融合教材中的问题③(画出 的图像)内容,既是一种教学回归生活的做法,又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体现。对于问题②,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依据“函数是数集间的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的概念涵义,应该说学生的成绩与测试序号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教学中选择这个实例容易混淆学生原有的函数认识,从简当或简省的要求来说,本实例就可以不融入课堂而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当然,教材是通过问题②来引导学生认识离散函数,但选用的问题情境却欠妥。求真,不仅是要求教学问题反映其真实性,同时又要求体现其科学性,还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

四、教学行为文化:科学与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在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方面有其规律可循,在充分发挥课程教育功能方面有据可依。然而教学又是一门艺术,书本上的知识与方法是一种贮存状态的信息,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信息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信息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教学的科学性,指在这两个信息转化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既符合学情,又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还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艺术性就是指教师教学活动能较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达到高效的效果。高效课堂也正是由这种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而提出的一种课堂理念,因此科学与艺术是高效课堂教学行为文化的主要内涵。

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与过程的设计方面。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抽象的数学演绎思维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如果改为给出“3x+4y-2=0,2x+y+2=0”两条具体的直线方程,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这两条直线,再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交点观察,进而发现交点坐标就是两直线方程组的解,那么学生就自然能领悟其中的方法与思路。显然,与教材 “先入为主”的思维启迪方式相比,这种思维启迪既贴近学生实际,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进程规律,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

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简明性或生动性。如上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直线图像的交点的学习活动,图像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性展示。这种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既省去了课堂作图的时间而提高课堂效率,又能使学生对“数形方法”有着直观形象的认知,其中足以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明性或生动性。

教学的艺术性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为提问的简明性与生动形象的表达艺术;②创设情境艺术,即选择怎样问题构建怎样的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③运用教学手段的艺术,主要指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艺术,关键是课件的制作;④教学策略的运用艺术,如教师对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而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上当而达到欲擒故纵的效果。

“传承与创造”的教学理念文化决定着高效课堂的目标高度,“本位与兼容”的教学内容文化决定着高效课堂的内容广度,“简约与求真”的教学过程文化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思想深度,而“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行为文化则决定着高效课堂的进程效度。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的内涵篇(6)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洋思中学,其中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重点”,让“学生暂且先试着学习,然后老师再来施行教学”,让学生带着困惑,踊跃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经过自我学习、辩论、辨析难点,攻破难题,从而提升自我主动破解难题的能力。现今,此种模式被许多学校广泛采用,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主动学习能力。然而,此种模式在运用途径中也弊端频现,例如:探索、协作和难题驱动等必需的课堂内容,被累积成山的学生自主答辩题和巩固题目所替代;新知识的学习被流程化,新讲课内容演变成巩固复习课;引导学习的功效退变为强化的功效;导学案代替课本,课本等教科书资源被放置一旁等等。怎样尽力地避免此类问题,真正拓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督促功能,是本文所论述的主要内涵。

(二)关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针对教师与学生的关联来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形式实际上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构者、导向者和促学者。其不仅没有对老师的教学要求降低,反而对老师的教学水准有了很高的要求:第一,老师要依据科目课程水准和学生特点设定相适应的学习指标,而且传达全体学生;第二,老师需给予学生自学导向,使学生了解学习内涵、学习方式、学习时间段和自学检验方式等;其次,老师要教导学生先行学习,引导学生要争先恐后地课外阅读,积极思考和动手实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透露自学中的问题阻碍;然后,积极拓展“后教”,老师的教学首先要破解学生自学中体现的问题;之后,当难题彻底解决后,老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训练刚学过的内容,留出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自主通过自学检验、自主解决,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最后,对学生的自学成效进行褒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改善教学质量。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方式

(一)投入自我探索的“先学”状态

经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先学”状态,本文一般采取以下方式使学生自我探究:1.老师通过展示的自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集成群的学生共同学习。可以聚合7―9人的学习小组沟通协作,也可以聚合5―7位相邻同学互动交流。(视班级具体情形而定。)3.学生依据自学期间不懂问题,向老师求教的形式,持续地深化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期间,让学生主掌学习,做学习的领导者。使学生携带着困惑去学,在互动辩论沟通中不断探究。褒奖向教师踊跃提问的学生。

(二)使学生茅塞顿开的“后教”步骤

经过学生自我沟通辩论、动手操作、经验总结,加上老师适当地点拨,学生便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开始养成了应用知识来辨析难题、破解难题的综合能力。经过老师的点拨解惑迈入“后教”步骤后,对于少数领悟知识缺乏清晰度的学生,能得以适时地加以补足。同时那些很聪明的学生在“后教”的流程中,能更加深入地明晓知识点。而对于大多数中间段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巩固了学过的内容,同时也提升了综合能力,渐渐向优秀同学跟进。如此经过这一过程,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学识、综合能力与自我创新方面都全方位提升。经过持续的学生间交流互动,教师学生间交流学习,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学过的知识内容。

(三)“当堂训练”的检验方式

“当堂训练”是表示当前课堂做完老师宣布的课堂作业,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里的作业要关联到学生客观生活。设立这种作业的目标是:1.检验所有学生能否全部达到了教学目的。2.引领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用学识破解客观难题的能力。3.经过展览学生的作品成果,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维护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结束语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各个步骤是紧密联系、水融的,断然不能隔离开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自我探究课本、探讨难题、动手实践等,转换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求教,辩论,探究,从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罗启.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武汉:长江大

高效课堂的内涵篇(7)

__市教育局局长平锦曾说:把工作当作业来做,很难把事做好,那是痛苦的事;把工作当作一种创造,视为一门艺术来做,才能把事做好,那是快乐的事。

网络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有人问三个砌墙工人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的回答是“砌砖”;第二个工人的回答是“赚工资”;第三个工人的回答是“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后来,前两个工人一生都是普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或许我们没想过要做一名建筑师,但我们老师一定想过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校长一定想过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面对一个个性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更需要发展内涵,学校内涵发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就校长而言,学校内涵发展是管理的艺术。为内涵发展:校长不得平庸,不能平庸,更要不甘平庸;学校教学秩序正常,教学成绩优良,校园环境改善,安全工作到位,只能算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形态;价值导向,文化引领,规范落实,制度完善,注重细节,形成特色,最终铸就品牌,才能体现管理的艺术。

就教师而言,学校内涵发展是教学的艺术。为内涵发展:教师不能只做讲师,更是经师人师、导师或教练;以德育为首,先育人后教学,这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从学生终身发展考虑,让学生会做人、能做事、勤思考、善创造、会表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这才是老师应该追求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的艺术。

就学生而言,学校内涵发展是合作探究、展示生成、激发潜力的艺术。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在合作学习中成才,在探究学习中生成,在展示评价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是知识的超市,学习是生命的狂欢,这是享受学习、快乐学习的艺术。

俗话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当思维把工作把内涵发展定位为一种创造一种艺术追求时,我们每一个校长、老师都已经行走在“成为一个有名的建筑师”的路上。

学校内涵发展是自主、能动、动态的创造发展,可借鉴他山经验却不宜照搬,可有模式却不能模式化。

如导学案——有乡校老师提出,能否在全县以__三中为样板,让三中老师制作出导学案成品,在全县推广。

我的看法:导学案的价值不在于导学案本身,就优质学案而言,全国可供借鉴的较多,但其实用性却因校因班因师因生而异,即便是在__三中内部,同级部同科目,同一个老师备的导学案在不同班级的使用效果是有差异的;导学案的真正价值在于“备”,“备”的过程让教师由备教案向备学案上转变,由备教师如何教向备学生如何学转变,由备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向如何组织学生学习转变。由此,更提倡所有老师主动参与,在校内可以教研组的形式做到相对统一,在具体课堂中做到灵活、能动、创造使用。

如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名校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不是专家提出的才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模式,什么才是最好的?

我的看法:在基本模式“激情导入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展示生成 检测达标”的框架下,切合校情,适合老师,适合学生,适宜学校发展现状,让师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由此,我认同所挂钩学校结合校情能动提出的模式,如金塘乡中心校相对昌乐二中“271模式”提出的“352模式”;蒙姑中心学校“15+20+5模式”; 崇溪中学“两案四环七步”模式,两案为导学案和检测案;中寨中心学校“10+20+10+5模式”;炉房中心学校 “三段九步”模式,三段为课前、课中、课后。

如班级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秧田式变围坐式有无必要?小组建设中应注意些什么?

我的看法:如__三中100多人的大班级,变围坐式显然不现实,但凡班级人数不多,有条件的班级有必要由秧田式变围坐式。小组围坐可以迫使老师改变高高在上站讲台的传统方式,主动走到学生当中,更有利于师生交流;可以迫使教师少讲,因为学生围坐更利于合作交流而不利于师讲生听;可以促进学生互动,加强团队合作等。小组建设个人驱向于4到6人一组;有小组名、铭、目标或口号、组长组员名,最好有组牌置放于小组中间;小组人员最好是组内同质,且各组员各有所长,每个组员担任一个学科科代表,这样可让每个组员受到锻炼,各学科教师上课时,自有科代表组织讨论,提高效率。

如学校文化——纵观各校,办学思想、“三风一训”都有所体现,但外在的“三风一训”更多成一种口号,难以内化形成入口入脑入心入行的学校文化。

我的看法:“三风一训”作为办学思想的外显,难以内化为行动为文化的本质原因是缺“神”。神,是精神,是浩然之气,是积极的状态,是饱满的热情,是动力的源泉。只有将师生引导入一种阳光、积极、乐观、自信,充满活力充满斗志充满激情的状态,才可能将办学思想内化为自身需求,从而形成文化。由此,学校应找到形成校园文化的突破口,例如,金塘乡中心学校有一个积极的现象是师生酷爱运动崇尚健体,是否可用健体文化为“神”,引领师生展现活力和朝气,形成凝聚力,进入积极状

态;蒙姑中心校有两个优势,一是解放初期是地方游击队根据地,一是全校有百年老树环绕,书院味道十足,是否可从红色革命或书院文化作手,以此为“神”引导师生发扬革命精神、形成读书氛围,弘扬书香文化;中寨中心学校学生生在大山腹地,自身淳朴善良,是否可从山里人难得的朴质入手,以此为“神”引导师生坚守一份本真,将山里人的朴素、善良、勤劳、坚韧激发出来,形成校园风气和文化;崇溪中学地处大山之颠,穷尽视野让人无限遐想,那种与天相接,壁立千仞无欲而刚的气势油然而生,是否可借此为“神”,引领师生以大山的情怀,激发大山文化,弘扬大山精神;炉房中心学校得天独厚,地处__明珠炉房水库之畔,水孕万物而不争的谦逊,有容乃大的博大,滴水穿石的坚韧,是否可借此为“神”,让师生借水之灵铸就人之灵,以博大的情怀成不凡的人生。在学校发展的“三个课程”建设中,国家课程建设的落脚点集中体现于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点。有观念,有创造,最终还落实于行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该如何推行?

观点一:引导教师以生为本,摒弃功利,看清“要我学”的本质。

“要我学”弊端种种:学生怕学厌学累学的主要原因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孩子提了5桶水就精疲力竭了,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强迫一个只能提5桶水的孩子一定也要提够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明天什么也干不成,说不定还得躺在医院中去。在现行班级授课制与考试评价机制的双重作用力下,教师往往一刀切,要求全班学生达到某一标准,如:写多少字作文,背多少单词,记几条定律,完成多少作业等。如此一来,学生往往是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为考试而读书,为功利而读书,学习过程中难免抄袭、死记、机械,最终麻木如机器,进而厌学、逃学;老师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放学留学生让其完成作业,争分夺秒给学生讲解,往往却是收效甚微事与愿违,违背为育人而教书的教育宗旨,干披着师德外衣却醉心于功利教育的事。

观点二:转变教师观念,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要学”应注重过程:教师应有如魏书生老师般开放的学生学习观,学生只要进步一点点就是进步,就要认可,在教学中重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过程。教师应尽可能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养成自主、自律、自愿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集中精力,快乐学习,自己对自己负责,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尽力参与,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成功。课后,尽可能少有作业,有也要精,且要能给学生以选择,让学生乐于去做,做而有成。

观点三:转变管理观念,注重教师教学过程,变分数评价为过程与结果双向评价。

学校除了对学生成绩的评估,更加注重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学校成立课堂评估小组,每天随堂流动听课评估: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学习状态;教师的组织、精导、精练、精拓。对无效的课堂当堂整改;有效不高效的课堂限期整改;高效课堂作充分肯定并全校推广。学校对教师教学过程与实效的关注,势必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真正把学校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观点四:加强行政推动,强化学校过程管理。

行政推动,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对学校课堂教学实况的督导抽查评估,并加大在学校综合考评中的分量;规划实施或组织各类教研交流活动,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校际交流;在县内抓榜样示范,树标杆立样板,以点带面,辐射推进。

观念:学校内涵发展是一门艺术

思维:学校内涵发展需要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