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效农业技术

高效农业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6 16:12: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效农业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效农业技术

篇(1)

关键词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节水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99-01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作为用水大户,近年来农业用水量约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的62%,部分地区高达90%以上,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很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1]。该文阐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节水农业进行展望。

1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

传统的农业节水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是在传统节水技术上发展的。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等技术的应用使现代节水技术更纯熟。

1.1 生物节水技术

生物节水技术种类繁多,包括利用生物技术培育节水抗旱作物及采用RDI调亏灌溉、ARDI分根区交替灌溉、PRD部分根干燥的以植物生理需水调控为基础的非充分灌溉技术等。这些节水技术既可明显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也可抗旱、杀虫防病,已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澳大利亚等推广应用,我国部分地区也有应用。这些技术在大量减少灌溉用水量、降低水分蒸腾时,并没有降低作物产量[2]。

1.2 农艺节水技术

农艺节水技术包括农田保水蓄水、合理节水耕作与栽培、适水种植、水肥耦合、抗旱作物品种选育、作物合理布局、培肥地力等技术,是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进行调控,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3]。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学制剂调控等措施可节水30%。农艺节水技术具有保土保肥保温、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水均匀、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可使作物增产20% 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修建水库、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结合深松深耕、以肥调水、合理控制作物群体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可确保作物的高产稳产,并保证作物的品质[3]。

1.3 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结合了最新技术的一种节水技术,包括高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高新科技等,以减少灌溉时出现的水量损失。工程节水技术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创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的节水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节水。为了减少农田输水系统水量损失,许多国家采用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管网化的灌溉输水系统,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系统,研究出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的工程结构,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术对雨水、污水、咸水、大气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

1.4 水管理节水技术

水管理节水技术就是利用3S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作物进行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对作物生长进行决策模拟,对农田信息实时采集,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精准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4]。利用水管理节水技术,在灌区采用多种水源进行灌溉,如利用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区的一切水资源,既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2 对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展望

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是传统节水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渗透的特点,如涉及作物学、生物学、水利工程学、土壤学、材料学、遗传学、数学和化学等学科,利用水利、农艺、高分子材料、信息、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技术等多,以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借助土壤水动力学和植物生理学的理论、现代数学方法及计算模型等,通过对“土壤—植物—大气”中水分和养分转化过程的定量研究,制定符合农田情况的水肥调控机制,使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成为一门理论基础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严谨科学。

在今后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应对如作物高效用水与生理调控、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准灌溉、农田水肥调控与作物高效节水栽培等前沿技术开展创新性研究,并继续重点研究如田间节水灌溉、灌溉系统监控与调配、农艺节水、新型节水材料与产品、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3 参考文献

[1] 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EB/OL].(2012-12-15)[2013-07-08].http:///main/hhmh/zwgk/rdzz/4_37918/Default.shtml.

[2] 吴普特,冯浩,牛文全,等.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研发重点[J].中国工程科学,2007,9(2):12-18.

篇(2)

    1.1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1.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1.4做好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农民培训工作

    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1.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1.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1.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一,创新推广方式。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遴选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必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展示,并积极利用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实效。第二,健全考评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业绩作为考评指标,将农村居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考核,落实推广人员的职责,根据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确定他们的薪酬。第三,细化推广队伍。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调动农民、社团组织等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细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逐渐形成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以上种种方式,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民群众中,这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且能够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确保农业生产的高效、低耗及低污染的实现。基于此,分析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并进一步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改进措施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推广机制;推广

渠道业技术是农民科学种田的依靠,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及推广方式,将农业技术在农民群众中进行推广,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灵活长期

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采取的都是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由于管理层次纵横交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加之体制上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农业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不高,这对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2农技人员与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1.2.1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

高农技人员不仅工作条件较差,而且工资待遇较低,这就使部分农技人员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导致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不多。另外,一些高学历及高职称的技术人员不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就使农技推广整体队伍素质不高。

1.2.2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

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农民群众作为受体,农技推广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而这主要由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近年来,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妇幼,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这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很难顺利开展下去。

1.3经费投入少,推广渠道不顺畅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真正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支农资金数量有限,这就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资金缺乏,不仅使配套设施不健全,而且办公条件也十分简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一些公益性推广服务职能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从而使新技术研发和扩散推广遭受较大的阻碍。

1.4农业技术推广中客观原因限制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由于推广项目单一,使其无法与当前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环境相适应。加之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给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较大的制约。

2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改进措施

2.1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改革

由于推广农业机制的创新改革涉及的是多部门整改,农业部门也不能够独立决定,所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工作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农村现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改革,就是对机制进行创新,建立科学的科技工作导向机制,引入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观念,积极有效地开展科研、教学和推广活动,培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新技术的推广。

2.2加强农民和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针对当前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需要加强农民技术培训,采用多种形式来实施培训项目。可以利用农闲时节,采取培训班及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来为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进行指导,提高其科技意识,并使其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农技的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对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需要采取定期培训和再教育的方式来提高整体素质,确保其专业技能的提升,从而使其能够为农民提供更高效、优质的农业技术指导服务。

2.3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网络推广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合理规划,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运作进行严格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监管,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同时,要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措施来引导社会各界增加在农业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需要合理利用信息化媒体来加快推动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的推广,通过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充分利用通信公司、电视媒体及网络媒体来构建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使其与农业市场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开发出来的农业技术推广产品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4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在产后,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3结语

篇(4)

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将分散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带动整体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农业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用更加高效的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的进步,使得农业的发展拥有更高的保障。由此可见,从技术层面给予农业发展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稳定提升。

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河北省地方农业基层工作,对地区农业技术的推广有丰富的经验,河北省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框架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地区行政级别的变化,这一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从省级到乡级自上而下的推广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需要地方农业畜牧业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一体系最初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进行资金上的扶持,并且相关从业人员按照事业编,官方色彩明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这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1.1原有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

根据粗略统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进行经费缩减的相关政策,河北省的大部分乡镇推广机构被削减或停播事业费,这也导致了大部分技术人员流失。通过对张家口的一家县级调查中心发现,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文职工作人员,并且经常会因为政策原因无法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技术推广机构存在严重的知识断层,工作人员的老龄化问题也使得技术推广无法顺利的得到展开。

1.2政府主导型推广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都是有一定硬性规定要求的政府命令式推广过程。以推广某种农作物种植举例,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这一种类的农作物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种植到一定的阶段后,收获的大量作物无法被市场消耗,最终导致农户蒙受经济上的损失。同样在农作物的推广布置中,往往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只对一些条件相对完善的地区进行推广作业,而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往往会因为地域偏僻领导不会进行检查而被政策忽略。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提升。

1.3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导致农民的一些基础地技术支持要求无法的到满足。笔者在河北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农户们对于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有着大量的需求,然而当地政府给予的解决措施并不能令当地的农户满意。

2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途径

要想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就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保证体制创新策略的科学合理。文章针对张家口相关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效果。

2.1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在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开展,以当地的农业行政部门作为技术推广的主体,采取灵活高效的方式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为了保证能够达到预期的推广目标,需要将更多的经历放在运行机制与服务方式的改革中,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推广的内容在产前产后阶段都能够得到实施。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以求农业基础技术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并最终应用到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使整个生产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2.2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为确保农业技术能够顺利的开展就必须要对相关的机关制度进行高度重视。在此发展背景下,积极鼓励农户参与到农技的推广过程中,让农民认识到对于农作物经营的重要性,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河北省政府部门要履行好自身的基础职能,及时的向农户农产品相关的市场信息,确保信息的实时性。基于此就需要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鼓励农民参与其中,不断丰富个人知识,以此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快速发展。

2.3建立健全法律机制

完善與农技推广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农业技术进行专利保护,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有效的进行。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确保河北省政府部门能够切身实地的发挥自己的职能,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河北省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筹集农业资金的发展模式,加大对于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有效的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除此之外,提高对于推广机制创新的重视程度,增强农民之间的相互联结,是技术推广能够更加快速的开展。通过上述方式,农技推广机制在政府的帮扶之下能够进行快速开展,农业推广机制更加合理,推广能够稳定的持续进行下去,以此带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

2.4对推广理念进行创新

转变农技推广观念,在进行理论推广的得同时还要负责相应的技术支持,同时还需要对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确保农民能够接受新型的农机技术。对于推广的手段不能过于单一死板,要在推广的方式上不断寻求创新,保证农业推广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落实对于农户培训指导的工作。完善服务手段,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达到技术推广手段和模式的创新。

篇(5)

    1.1样本来源

    1.1.1调查方法。对安徽省巢湖市两个农业大县(和县、含山)的470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回42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了89.8%。

    1.1.2样本概况。在被调查者中,男性322人,占68.6%;女性99人,占31.4%。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50~60岁,50岁以上的278人,占66%;其他年龄结构的143人,占34%。被调查者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家庭收入是务农与务工并兼,其中务农的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被调查者中,小学及不识字的农民占72.4%,初中程度的占20.7%,高中程度的占5.0%,大专及以上的占1.9%,平均受教育年限是5.1年。农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在被调查者中,84.2%的农民听说过现代农业技术,只有15.8%的农民没有听说过现代农业技术。在被调查的421位农民中,78.3%的人乐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只有21.7%的人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

    1.2研究方法

    1.2.1模型选择。由于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意愿是一个二元因素选择变量,所以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意愿的因素。设农民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是P,其中P的取值范围是[0,1],则1-P为农民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对P进行Logit转换,即定义logitP=ln[P/(1-P)],易知logitP的取值范围为(-∞,+∞)。以logit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logitP=α+βiXi,可得下列公式[2]:P=1/{1+EXP[-(α+βiXi)]}式中,P表示农民选择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β表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i表示影响因素编号;X是自变量,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α是常数,表示回归截距。

    1.2.2变量设定。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意愿的因素是多样的,通过对和县和含山县农民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可能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因素,具体包括农民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家庭收入、农民培训与需求的一致性、家庭种植面积、种植年数。在此基础上设定变量,各变量及其含义为:①是否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是=1,否=0;②年龄,20岁以下=1,21~30岁=2,31~40岁=3,41~50岁=4,50岁以上=5;③性别,男=1,女=0;④受教育程度,5年以下=1,6~9年=2,10~12年=3,13年以上=4;⑤家庭收入,5000元以下=1,5001~10000元=2,10001~20000元=3,20001~30000元=4,30000元以上=5;⑥种植面积,0.20hm2及以下=1,0.27~0.40hm2=2,0.47~0.67hm2=3,0.67hm2以上=4;⑦种植年数,5年以下=1,6~10年=2,11~15年=3,16~20年=4,21年以上=5;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是=1,否=0;⑨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的相符度,是=1,否=0。

    1.2.3模型假设。假设一:农民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自身特征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意愿;假设二:农民种植年数、种植面积、个人总收入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有着重要的影响;假设三:农民个人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以及农民培训是否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等其他相关因素也会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在以上影响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解释变量中,预期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种植面积、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接受教育培训模式是否符合实际需求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需求具有正向影响,年龄、种植时间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需求具有负向影响。

    1.2.4数据分析。采用E-Views3.1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设置选定变量标准水平为α=0.05。

    2结果与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McFaddenR-squared的值达到了0.889637,说明数据对BinaryLogistic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且LRstatistic(8df)的值达到了393.2925,Probability(LRstat)的概率为0,说明模型建立有效。根据logistic函数的意义,用比数比(OddsRatio)解释模型中变量即Exp(B),它表示其他因素不变时该解释变量发生一个单位的变化所引起的比数比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在该模型中,比数比表示的是农民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概率与农民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概率之比。变量性别、年龄、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的相符度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非常显着,而变量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种植年数、种植面积、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较显着。同时还可以看出,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种植面积、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的相符度的系数都为正,说明这几个变量对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影响是正影响,这和初期的估计一致。性别这一变量的系数为2.199755,其概率为0.0824,对因变量在0.01水平上具有极显着影响,即男性较好,这是因为男性在接受现代技术方面的心理比较开放,更加愿意并且也更加容易接受现代农业技术。受教育程度的系数为1.706778,概率值为0.3967,对因变量在0.1水平上有较显着影响,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越多样化,对新事物的认知水平也有提高,接受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强,他们能够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高效、高产作用,相对来说也更加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变量农民家庭收入的系数为0.381884,其概率为0.6831,在0.1水平上具有极显着影响,说明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民支付能力越强,他们会比较乐意拿出收入中的一小部分来支付培训费用,通过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的作用。变量种植面积的系数为0.855012,其概率为0.3022,在0.05水平上影响显着,种植面积越多的家庭越倾向于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因为种植面积越多的农民,农业生产越是高产农民收入越是乐观,所以培训的效果对种植面积多的农民有着深远的影响。变量农民培训与农民需求的相符度的系数为7.472032,其概率为0,在0.01水平上影响显着,农民培训若是符合农民需求的,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农民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因为这直接和他们的收入有很大的关系。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这一变量的系数为0.318436,其概率为0.0320,在0.05水平上影响较为显着,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越高,他们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越高,因为认知度越高的农民其对新技术比较关注,了解颇多,能够认识到现代农业技术会给农业生产带来高产、高效作用,所以这个群体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相对较高,农民的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农民具体的行为。由表1还可以看出,变量年龄、农业种植年数的系数都为负,说明农民的年龄越大,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比较强,对新鲜事物具有抵抗情绪,认为自己的种植经验可以为农业种植提供帮助,他们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的愿望很低甚至会有抵触情绪;相反,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关注程度比较高,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种植年数越久的农民越不愿意参加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长久积累的种植经验足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篇(6)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都有所不同。生态农业在吸收了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科学技术,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生态农业模式和农业生态工程和农业技术,从而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真正需求,使各个地区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其地区优势,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高效发展。

(2)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克服了传统农业的负外部性,充分强调了既要发展农业也要保护自然环境的原则,最终达到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目标。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注重发挥自然资源的潜力和生物的多样性优势,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协调与发展,着重强调农业产业体系的整体利益和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则,全面规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农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有效增强农业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2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要求

(1)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一定要考虑到农业生态区域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区,都有着不同的农业生态因素存在,要选择不同的农业技术和数据进行分析。因此,不同地区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必须要考虑到生态区域的地形、土壤、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也不能仅限于简单的技术推广,应该把重点放在生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上,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又能更加高效、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保证生态平衡。

(3)生态农业给我们带来的是低碳环保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所以,我国职能部门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投资。站在市场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我国应该加强在生态农业技术上的投入。同时,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也要考虑一下其长远的经济效益。

3生态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发展迅速,但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导致整体生态农业发展势头缓慢。目前,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难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速度。在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很难产生协同效应。很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我国现阶段生态农业的推广方式还在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通过试验和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方式进行推广。这种推广属于单纯的耕作技术推广,没有考虑到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致使农业推广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个环节上。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在生态农业推广上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是,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的拨款在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推广上的资金又很少,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下去。所以,经费不足也是影响我国生态农业推广工作的一大不利因素。

4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中问题的办法

(1)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研究机构和农业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相互合作,形成彼此分工、相互联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把农业科技人员、农业技术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农业机构研究形成先进和实用的科技成果,只有让农户把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的农业生长中,我们才能摆脱研究开发与产业脱节的问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保密性差,因此我们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充分保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

(2)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原有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要求重新测算农技推广所需要的岗位,定编和定岗。建立和完善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激励机制,生态农业技术取得的成果属于公共产品,生态农业技术属于公益性技术的推广范围。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农业推广人员依法进行技术承包,得到的合理收入应该给予保护。

(3)在惠民政策上应该给予适当倾斜,促成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生态农业科技成果的保密性差,生态农业推广到市场以后所得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远不能够收回投入的成本。因此,我们必须依靠国家给予的强大支持。

篇(7)

    对于技术推广人员来说,推广人员通常不会深入了解农民的技术产品需求,这使得农民的需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难以反馈到科研开发部门,直接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果。对于农业科研部门来说,依然采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即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等,这种管理模式直接把农民孤立出去,农民的意愿不能被采纳,导致许多科研项目表面上有明显的生产实践导向,但实质上只是为了获得科研经费、晋升和奖项的目的。教育部门方面,在高中院校中不存在推广人才的专业;入职后的相关培训也严重匮乏,致使许多推广人员缺乏相关的推广理论,入户调查的沟通能力低,农民需求信息反馈不完整。这种推广、科研、教育三个系统之间在工作中与服务对象农民彼此分离的状况,造成了农业生产资料脱离实际需求,不仅市场无法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技术并没有真正符合农民群体的需求意愿,从而在推广中农民对农业技术满意度会很低,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也相应的会减少。

    2解决对策——农民满意的农业技术、产品

    图2表示为了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这一目标,应以农民为中心,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机制是通过一定的渠道,收集、存储、整理和处置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有关信息需求,进而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调控和反馈。通过信息反馈机制不仅可以检查农技推广是否能够满足农民的期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农民对农业技术、产品的需要可以及时的反馈到相关研发部门。因此,建立畅通高效的需求反馈机制,形成农民与技术、产品生产推广主体的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是带动农民对创新农业技术、产品应用积极性的前提,从而提高农技推广效果。如图3所示。

    2.1入户交流

    一线农业推广人员或专家定期入户调查和交流,通过面对面的实地走访,了解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再向上级部门或是研发人员反馈具体情况,并且要把农民需求信息的收集制度化,以推动农民需求信息的反馈规范化管理。这样的目的是以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利用制定系统化的计划和安排,最终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是以农民为导向,最终服务农民生产活动。

    2.2设立村级服务站

    定时邀请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到站里“坐诊”,及时了解农民技术问题和农民的技术需求,农民在使用新生产资料遇到的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到村里的服务站当面进行咨询,寻求帮助。同时,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为当地农民提供便捷的方式去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这样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使用创新成果的动机就会更大。

    2.3举办交流座谈会

    由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研发的多个主体参加,听取农民对技术、产品的需求。走进农户、贴近农民,建立顺畅的交流渠道,把农民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有效地展开活动,研发生产农民急需的技术、产品,并通过高效的推广服务,满足农民对生产技术、产品的需求。

    2.4网络、电话的应用

    比如建立“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网”、“农业局官网”等网站,及时刊登相关新技术、产品的信息,使农民直接了解新技术、产品的情况。同时,农民可以登入这些网站与专家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技术、产品需求及时的反馈给专家,由专家进行系统的总结,为下阶段的农技创新提供依据。利用多种形式、多渠道收集与反馈农民需求信息,确保农民需求信息全面准确地传递到农业技术推广有关部门,从而这些部门就可以根据农民需求为导向,研发生产相应的农业技术、产品。发挥自下而上的社会网络,构建“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技推广体系服务平台为依托,多方沟通交流”的农民需求信息反馈模式,这是激发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