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震防控措施

地震防控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8 09:20:39

地震防控措施

地震防控措施篇(1)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处理

地震作为常见天灾,对大众生活环境、安全作业具有重大影响。国内地震预测能力尚未形成全面整体控制,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引起社会关注,尤其是地震多发地区的抗震结构设计,需要充分加强稳定性、缓解能力、安全控制的特点,以便充分实现对现代建筑的优化完善,提高整体结构的科学合理性。

1建筑结构设计概述

建筑结构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以往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状况,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设计形式。地震一般具有随机性强、复杂程度高、牵连程度广的特点,国内尚未形成对建筑地震灾害的精确预测,参数控制难度较大。为此,需要充分加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处理,如建筑材料、结构框架、空间要素、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控制。从这个层次分析,对应建筑结构的设计不可单独依靠抗震理论的计算,还需要结合抗震设计经验,对结构设计的具体形式进行管理分析。

2抗震措施

2.1建筑结构的抗震场地

建筑施工经验表明,地质条件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建筑体抗震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施工准备期间,根据工程规模、工程特点进行详细的地基勘测,保证整体抗震效果,一般需要充分避免建筑体设计在抗震危险区内。若无法避免该区域的建筑,则借助合理的措施降低地震的危害程度,即提高其抗震能力。对抗震区进行划分的主要依据为:地震损坏程度、地质条件、地基特点等,分类定位后需要进行合理的方式分析。《抗规》有明确要求,对抗震不利地段,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乘以1.1~1.6的增大系数。

2.2建筑材料

国内钢铁业的发展较快,其规模、形式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进步而不断升级。在建筑体的结构设计中,从抗震角度出发进行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处理控制,一般降低截面尺寸,提升结构抵抗能力。高层建筑的处理中,需要进行抗震材料的处理操作,加强对材料种类、型号、参数等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继而提高其抗震性。抗震材料的选取中不可单方从承载能力进行分析,还需综合其他应力、强度等物性参数进行处理,提高结构的延性要求。

2.3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工程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及适度设防类四类。设计人员接到工程后,确定它的抗震设防类别,对于重点设防类和特殊设防类建筑,均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如抗震等级、最小配筋率,钢筋直径、间距,受压屈高度等均属于抗震措施的范畴,设计时应注意采用。

3隔震措施

3.1地基隔震与基础隔震

地基隔震是根据建筑结构形式,对基础底部、土层接触区域进行的缓冲处理。一旦地震发生,可进行有效的吸收、反射控制,保证地震破坏能力的降低。国内常见的地震隔层采取沥青材料,充分进行相关技术、材料的研发,提高隔震层的新材料应用。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中,考虑到基础对建筑体的承载、载荷传导作用较强,其基础的结构设计十分关键,对后期主体施工、上层建筑具有关键影响。设计中,为了避免地震对上层的破坏,需要进行上部结构、基础接触区的隔震设计,避免地震力从地基向上进行传播,降低对上部结构的破坏效果。基础抗震装置一般采用混合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和夹层橡胶隔震装置。

3.2间层隔震与悬挂隔震

间层隔震的功能主要是吸收对应冲击余力,充分减弱地震带来的破坏作用,传统做法是在原始结构区进行隔震装置的设立,具有操作简单、控制方便的特点。悬挂隔震措施是将部分建筑物进行悬挂处理,能够充分起到隔震作用。该抗震措施一般在规模较大的建筑结构中较为常见。地震发生时,介质传导会导致悬挂体受到破坏,但子体受危害程度相对降低,避免了地震作用的扩大延伸,降低了破坏效果。该方法具有效果明显的优势,并且在钢结构的建筑体中应用更加广泛。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充分提高了悬挂隔震的应用,抗震效果良好。

3.3机敏减震支撑结构和效能减震技术

机敏减震支撑结构充分融合了现代科学理念,借助活塞运动,对建筑体的结构进行滑动层次的设计,一旦地震发生,可借助内外刚的滑动实现削减破坏效果的作用,减低地震灾害的传到危害;效能减震主要目的是减弱地震能、避免传到危害的方法,一般采用消能器、阻尼器进行控制,充分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对建筑物的破坏效果,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安全性、稳定性。该减震技术具有应用广、效果好、范围广的优势,可在新建筑、改造建筑中得到应用。

4抗震建筑平面、立面布置分析

建筑抗震理念中,需要加强结构设计、布置设计的全面控制,平面、立面需要具对称、规则、体型简单的优势。原因在于简单建筑的受力分析更加清楚,对应体型建设、布局规划更加合理,相应的抗震计算模型、位移分析、结构受力状况可充分做到精确的目的,避免应力集中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地震对薄弱环节的破坏作用。建筑设计类型需要根据具体结构特点进行防震缝分析处理。针对体型较大、复杂度高的建筑结构,从结构单一、抗震烈度、房建结构类型等进行防震缝设计。施工经验表明,防震缝的设计具有一定宽度,宽度满足结构单一之间的宽度,保证上部结构具有可分开的特点。将结构充分转化为简单、规则的形式,避免扭转、变形带来的负面影响。抗震缝的处理中,一般需要充分保证三缝合一的效果,将抗震缝、伸缩缝、沉降缝统一考虑,合理设置。

5结束语

综上分析,地震灾害的影响较大,对国民经济、社会稳定带来巨大迫害。为此,加强建筑住宅的结构设计、抗震处理十分必要,是提高住宅建筑稳定性、功能完善性、合理性的关键举措。国内建筑结构的设计需要综合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经验分析等方面进行处理,不断加强对应抗震效果的提升。为此,加强结构设计的抗震优化控制,对社会稳定性、安全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杨鹏

参考文献:

地震防控措施篇(2)

关键词:烧结余热电厂;主厂房;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概述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高炉炼铁的主要原料——烧结矿的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烧结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废气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这部分热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2008 年5月,国家发改委将烧结余热发电技术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项目,2009年12月工信部公布了《钢铁企业烧结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计划用三年时间(2010-2012年) ,在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中有针对性地推广烧结余热发电技术,为钢铁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节能降耗发挥积极作用。

烧结余热电厂主厂房结构布置总体来说和火力发电厂主厂房布置类似,主要受工艺布置要求,厂房结构选型和结构体系首先要根据工艺布置特点,并结合工程地质和抗争设防要求综合考虑,以保证实现工程项目“安全经济、技术进步、控制工程招架、提高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 但是考虑到我国现有烧结余热利用现状,很多烧结厂区在早期设计时并没有给余热利用预留的空间,布置余热电厂主场房要受到现场场地狭小的制约,出现结构形式不利于抗震设防。本文试着结合工程设计的经验,探讨如何合理判断和应用现行规范对于工程结构抗震安全性要求。

2 主厂房结构布置特点

2.1 厂房布置总体评价

烧结余热电厂主厂房主要有汽机间、电气间、电缆夹层、集控室组成,根据需要有时需要在集控室顶层布置除氧间和消防水箱。其中汽机间为排架结构,集控间为框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平面、立面布置不规则、不对称,纵向和横向的刚度、质量分布不均匀,地震反应特征和震害特点比单纯的框排架结构复杂,表现出更为显著的空间作用效应。

2.2 平面布置

主厂房平面布置最常见的有集控室于汽机间侧面布置,即常见的A.B.C三列布置。对于受到场地限制,无法侧面布置时,也可采用集控室布置与汽机间一端,使平面刚度分布极不均匀。为了平衡平面刚度,一般考虑把化水车间布置与汽机间另一端。

根据最新抗规的要求,进行结构抗震分析时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主场房布置时一般楼梯布置在厂房一侧,另一侧布置室外消防爬梯。单侧布置楼梯时,楼梯对厂房抗侧刚度有一定影响。根据工程计算经验,一般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及以下时,对厂房结构配筋影响较小。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5g)及以上时,对厂房结构配筋影响较大,必要时可以通过楼梯板一端与厂房滑动连接来减小单侧布置楼梯对主厂房抗震的不利影响。

2.3 竖向布置

主厂房竖向布置中,当集控室上部布置除氧器及消防水箱时,对结构抗震较为不利。由于受工艺布置要求的控制,主场房设计时难以避免会出现短柱,在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如采用柱箍筋加密和柱内布置斜钢筋等。

3主厂房框排架结构抗震性能薄弱环节

主厂房一般为钢筋混凝土单跨框-排架结构。由于受工艺系统及设备布置的影响,经常出现楼面标高错层、平面布置不规则、纵向不等跨、高度方向布置不规则,与抗震感念设计有较大距离,所以主厂房的抗震感念设计方面有着先天性薄弱环节。

主厂房由于结构布置特点,存在“短柱”“强梁若柱”“异形节点”的薄弱环节,结构在强震难以实现“大震不倒”是严重违背结构抗震设计原则的,在结构抗震感念中也是不允许的。在主场房设计时确实无法避免时,应在结构设计时要在关键布置做好加强措施。集控室顶层除氧器布置处,梁截面往往要强于C轴侧柱,出现“强梁若柱”,该结构体系在强震时柱上先出现塑性铰,不能实现“大震不倒”。楼面标高错层造成框架柱出现“短柱”,“短柱”在强震时会出现脆性破坏,引起结构体系坍塌。楼面上工艺设备布置的严重不均匀,造成框架梁同一节点上的柱和梁断面差异大,节点刚域难以准确量化,在强震时节点容易首先出现破坏。

上述薄弱环节在主厂房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难以完全避免,在结构设计中需对薄弱部位采取适当加强措施。

4主厂房框排架结构体系合理性判定

在电力结构工程和其他工业建筑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钢筋混凝土单框架结构体系。根据GB50011-2010第1.0.3条,在工业建筑中,一些因生产工艺要求而造成的特殊问题的抗震设计,与一般建筑工程不同,需由有关的专业标准予以规定。

电力土建行业在《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5022-2012中,考虑到火力发电厂主厂房的结构特点,没有简单机械的套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条款,在抗震部分增加了11.1.8条“发电厂多层建(构)筑物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当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时,应采取提高结构安全度的可靠措施”。

单框架与双框架结构在承载力设计控制方面没有差别,只是反映在结构的布置和构造方面。双框架结构存在“短柱”、“异型节点”的机会还多一些,在高烈度地区的单框架结构只要注意结构布置合理和加强构造措施,也可以满足结构安全要求。在设计时考虑适当增大构件截面和提高配筋率,可以有效提高构筑物的安全裕度。

5提高结构安全度的措施

5.1 主厂房横向采用汽机房与集控室构成的混凝土单跨框-排架结构形式,纵向A列采用框架架钢支撑,BC列采用框架结构。

5.2 主厂房基础设计时,适当加大基础刚度,提高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

5.3 对多遇及罕遇地震进行分析计算是,最大层间位移角应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5.4 梁、柱截面合理确定,框架柱轴压比不大于0.7,并留有裕度。在设计过程中与工艺紧密配合,力求结构竖向连续布置,各层间刚度差尽量减小,防止薄弱层的出现。

5.5 对于无法避免的短柱、错层、薄弱层、异型节点等,采取加强措施。如短柱范围内箍筋通常加密,并采用配置对角斜筋来提高其延性,增强框架结构的延性和抗剪能力。

5.6 框架柱的实际配筋比计算配筋值提高5%~10%,增加框架柱的承载能力。

6结语

主厂房是余热发电厂的核心建筑,是电厂生产的中枢,厂房中设备管线繁多、生产运行及围护人员密集,主体结构一旦在地震中遭受重大破坏,将造成较大损失。因此,结构设计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场房的抗震设计,和工艺专业密切配合,尽可能选择对抗震有利的结构形式和布置;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主厂房结构布置的特点,对主厂房主体结构和其连接构件、非结构构件、运行设备等进行验算和采取相应的抗震、防震构造措施,保证厂房的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DL5022-2012 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地震防控措施篇(3)

关键词:隔震;降噪;噪音

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 A

坊塔项目位于东平新城,为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项目的标志性建筑,属于大型甲等文化公共建筑。坊塔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1231.9平方米,其中剧院部分约23265平方米。该剧院包括一个约1200座观众席的剧场、一个约400座的多功能厅及4个排练厅,功能完备,设施齐全。剧场主要以满足大型歌剧、舞剧、交响乐、大型综合文艺演出的需求。

对于如此的重要建筑的声学控制要求,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以做好通风空调系统的消声减震,文章从空调系统噪音的来源、控制噪音等的必要性做了详细的介绍 。

本文叙述的重点是剧院部分噪音的控制措施以及安装调试过程采取科学方法有效降低噪音。

一、噪音的控制措施

下面主要针对大剧院观众厅的背景噪音、多功能厅的背景噪音、设备噪音和空调机房噪音四个方面讲述噪音的控制措施。

2.1大剧场观众厅背景的控制措施

大剧院舞台相邻的空调机房采用浮筑楼面做法,即在楼板面层与结构层之间设置弹性垫层,弹性垫层采用专用的橡胶减振垫。空调机房内侧的墙面及吊顶采用吸声结构。空调机房门采用隔声门,计权隔声量大于35dB。

为防止走廊的噪音传入大剧场观众厅及舞台,通向观众厅的出入口通道墙面及吊顶均采用吸声结构,观众厅入口门采用防火隔声门,单道防火隔声门的隔声量要求不小于35dB。池座、楼座均需采用双道防火隔声门以形成声闸,声闸的整体隔声量要求大于等于45dB。声闸内墙面均需做吸声处理。舞台道具入口采用隔声卷帘门,完成后的门整体计权隔声量应大于45dB,以确保隔声效果。

池座下设有静压箱,静压箱采用内贴64k容重,50mm厚吸声玻璃棉毯。静压箱下还设有空调机房,因此在静压箱下面的空调机房墙面和楼顶板均做吸声处理。

并且空调机房设备基础均作隔声设计。

本工程空调设计时,对于空调系统,除了做好设备隔震以外,还控制一定的出口风速,风速控制在1.5m/S以内。

2.2多功能厅(报告厅)背景噪音控制措施

多功能厅下部有空调机房和控制室,为保证该厅的正常使用,主要采用以下方式控制背景噪音:

(1)多功能厅入口采用隔声门,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5dB;

(2)多功能厅墙体计权隔声量不小于50dB;

(3)多功能厅顶部楼板计权隔声量不小于50dB;

(4)多功能厅墙面及顶面采用吸声做法,以起到声闸作用;

(5)相邻设备机房,如空调机房、风机房等墙面及吊顶采用吸声结构,吊顶采用50厚吸声喷涂,墙体采用100厚32kg/m3离心玻璃棉,5厚穿孔KT板。设备机房采用隔声门,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5dB。

通过实施以上五种措施,可使多功能厅(报告厅)背景噪音在通风、空调设备和放映设备等正常运转条件下噪音的限制不大于NR30。

2.3设备隔震噪音控制措施

(1)对于设备噪音的控制,首先对设备有比较高的声学要求,所有机电的动力设备均需有八倍音频声学数据。

(2)进入剧院的所有吊装设备要求采用减震吊架,减震吊架之类的必须由专业人员经计算复核;

2.4空调机房噪音控制措施

(1)会场观众席前区附近的敏感区域空调机房采取如下措施:剧院区域内所有空调设备房均根据声学要求空调房内噪音小于等于80dB,设置减震平台,声学敏感核心区的机房设置浮动地板基础,详见下图(图1);

图1 空调机组隔震节点图

(2)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和低限隔声要求的机房采用中立惰性快配置弹簧减震器进行减震;

(3)冷水机组和水泵的出入口与水管网连接处应设橡胶软接头隔震;空气处理机和风机的进出口与管网连接处应设难燃或者不燃软接头隔震,排烟风机采用防火软接头。

二、安装调试过程的噪音控制

(1)风机盘管、风机、水泵等为防止震动横向传输,均在设备的出口处加设减震措施。风机和风机盘管在出口处加设帆布软接通和保温软接头,水泵出口处加设橡胶软接头;对于设备,采用弹簧减震,针对每台设备经过准确计算确定选用何种刚度的刚性弹簧,以保证达到最佳的效果。

(2)剧院内风管和水管的吊架应采用减震吊架。风管以及水管穿过观众厅及舞台区域墙上时应进行消声处理,穿墙封堵部位应保证紧密,节点详图如下(图2):

图2减震吊架详图

(3)风管穿墙或楼板安装说明:环形间隙不应大于50mm;安装之前,清洁孔口周边以及贯穿物。使之干燥、无灰尘与杂物。将80kg/m3矿棉紧密填入孔壁与风管缝隙内,两侧各留出25mmm用于填膨胀型防火密封胶。将膨胀型防火密封胶注入风管与孔壁间的缝隙内,休整表面;

(4)所有进入剧院的风管均使用38mm厚的吸声玻璃棉直接风管制作,吸声系数大于1.池座下的静压箱内贴30mm厚吸声玻璃棉板材,吸声系数大于1.

(5)所有进入剧院的空调管道均安装两级消声器以降低管路噪音;空调系统消声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消声器、消声弯头、静压箱等的设计和质量。

结束语

通过对大剧院各种噪音源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施工和检测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噪音源采取相应的消声和减震隔震措施,使大剧院的声学环境达到预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50121-2005)

2.《声质量环境噪音标准》(GB3096-2008)

地震防控措施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问题;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也不断涌现出来,但是由于近些年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也给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敲响了警钟。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做好抗震设计,设计人员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都是按照抗震结构设计规范进行的,他们希望设计的结构能够达到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达到最佳,从而经济地实现“小震不倒、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的,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却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本文将从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以及提高抗震性能措施三个方面对高层建筑的抗震结构进行阐述。

1.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①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墙)”的原则;②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③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2)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由于每次强震之后都会伴随多次余震,因此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过程中若只有一道设防,则其在首次被破坏后而余震来临时其结构将因损伤积累而倒塌。因此,建筑物的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在地震发生时由具有较好延性的结构构件协同工作来抵挡地震作用。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2.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

2.1工程地质勘查资料不全

在设计初期,设计人员应该及时掌握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但是往往在设计过程中,却没有建筑场地岩土工程的勘察资料,就不能很好的进行地基设计,给建筑物的结构带来安全隐患。

2.2建筑材料不满足要求

对于材料而言,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地震对结构作用的大小几乎与结构的质量成正比。一般说在相同条件下,质量大,地震作用就大,震害程度就大,质量小,地震作用就小,震害就小。所以,在建筑物的楼板、墙体、框架、隔断、围护墙以及屋面构件中,广泛采用多孔砖、硅酸盐砌块、陶粒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板、空心塑料板材等轻质材料,将能显著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3建筑物本身的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物如果平面布置复杂,致使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效应,则会加剧了地震的破坏作用,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中有不少这样的震害实例。台湾9.21地震中,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平面不规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严重扭转效应而破坏倒塌,同时撞坏相邻建筑上部的阳台。

2.4平面布局的刚度不均

抗震设计要求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正、对称,建筑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否则应考虑其不利影响。但有的平面设计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一边进深大,一边进深小;一边设计大开间,一边为小房间;一边墙落地承重,一边又为柱承重。平面形状采用L、π形不规则平面等,造成了纵向刚度不均,而底层作为汽车库的住宅,一侧为进出车需要,取消全部外纵墙,另一侧不需进出车辆,因而墙直接落地,造成横向刚度不均。这些都对抗震极为不利。

2.5防震缝设置不规范

对于高层建筑存在下列三种情况时,宜设防震缝:①平面各项尺寸超过《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 91)中表2.2.3 的限值而无加强措施;②房屋有较大错层;③各部分结构的刚度或荷载相差悬殊而又未采取有效措施;但有的竟未采取任何抗震措施又未设防震缝。

2.6结构抗震等级掌握不准

有的提高了,而有的又降低了,主要是对场地土类型、结构类型、建筑高度、设防烈度等因素综合评定不准造成。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倘若不能得到改正,势必对建筑物的安全带来隐患。上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从设计的角度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防止将这种问题带入施工中,应该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3.提高抗震性能措施

3.1选择合理结构类型

在高层建筑中,其竖向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轴向力,而水平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弯矩,随着高度的增加,在竖向荷载不变的情况下,水平荷载作用力增加,此时竖向荷载所引起的建筑物侧移很小,但是水平荷载参数的侧移就非常大,与高度层四次方变化,因此在高层建筑中,主要对水平荷载进行控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在满足建筑功能及抗震性的前提下,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类型,使其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目前大多数的高层建筑都采用了钢混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空间整体性好,材料资源丰富,可组成多种结构体系。但是其变形能力差,造价相对较高,当场地特征周期较长时,容易发生共振现象。

3.2减小地震能量输入

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高层建筑结构要求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除了控制构件的承载力外还应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极限值或位移延性比, 然后根据构件变形与结构位移的关系来确定构件的变形值,同时根据截面达到的应变大小及分布来确定构件的构造要求,选择坚硬的场地土来建造高层建筑等方法来减小地震能量的输入。

3.3减轻结构自重

对于同样的地基条件下进行建筑结构设计若减轻结构自重则可相应增加层数或减少地基处理造价,尤其是在软土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同时由于地震效应与建筑质量成正比,而高层建筑由于其高度大重心高等特点,在地震作用时其倾覆力矩也随之增加, 因此, 为了尽量减小其倾覆力矩应对高层建筑物的填充墙及隔墙尽量采用轻质材料以减轻结构自重。

3.4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当发生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4.结语

总之,面对中国的高层建筑抗震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限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财力、物力,探讨、研究有效的建筑抗震措施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于此同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规范力度,发挥好对高层建筑防震措施的检查、检验效力。

参考文献

[1]罗联训. 浅论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6:25.

[2]李鸥. 浅议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J]. 价值工程,2015,09:175-176.

地震防控措施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概念设计;抗震

近十年来,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其结构一般都是不规则的,有些是特别不规则的,从而使结构设计遇到了许多难点,结构工程师发挥了创造才能,尽可能地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难题和技术关键,从而陆续产生了能适应建筑师创新意识的多种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高层建筑连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形式,通过在不同建筑塔楼间设置连接体使其成为共同的使用空间。同时,由于连体建筑的独特外形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建筑型体更具特色。

1.我国现行规范对抗震设计的要求

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的不可复制的自然运动,是其大小和方向都无法确定的一种偶然荷载。根据我国《抗规》规定,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按“三水准二阶段”进行,即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一般情况下遭遇第一水准烈度时,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从结构抗震设计计算的角度,可以视为弹性体系,用弹性反应谱进行弹性阶段分析;当遭遇第二水准烈度时,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此阶段的设计主要由构造来体现;遭遇第三水准烈度时,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变形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免倒塌。二阶段的设计即是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一般采用的是弹性反应谱分析方法,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第二阶段是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对于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抗规》是以抗震措施来加以保证的。

2.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

通过比较震害普查绘制的等震线图可以发现,在正常的烈度区内,常存在着小块的高一度或低一度的烈度异常区。同一次地震的同一烈度区内,位于不同小区的房屋,尽管建筑形式、结构类别、施工质量等情况基本相同,但震害程度却出现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形和场地条件不同造成的。国内多次大地震的调查也表明,局部地形条件是影响建筑物破坏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土或密实均匀的中硬场地土是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一般是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地段。就地形而言,一般是条状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就场地土质而言,一般是软弱土、易液化土,故河道、断层破碎带或半挖半填地基等。一般情况下,遇到不利地段时宜采取避开的方案,实在无法避开时,应尽量使建筑物场地选择建在基岩或薄土层上,或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硬场地土上,以减少输入建筑物的地震能量,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3.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十分基础、重要的内容。建筑平面、立面在抗震设计中宜尽可能简洁、规则,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建筑立面设计时应避免采用带有突然变化的阶梯形立面,并尽可能降低房屋的重心,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建筑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坏程度越大,因为楼盖重量占房屋总重的一半左右,总高度相同,多一层楼盖就意味着增加半层楼的向地震作用,同时加大对底部的倾覆力矩,所以控制砖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及总层数对减少地震时带来的震害有很大作用,减轻自重、减少层数、降低层高是削弱地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

4.合理地进行结构的选型与布置

在结构选型方面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济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常见的结构类型按照抗震性能优劣依次是: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混凝土-钢混合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砌体结构,砌体结构等。结构布置要遵循平面布置力求对称。竖向布置力求均匀的一般原则。在采用纯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中应尽量避免将楼梯踏步斜梁和平台梁直接与框架柱相连,这样会使该柱变成短柱,地震时容易发生剪切破坏。

5.非结构部件处理

在地震作用下,建筑中的内隔墙、楼梯踏步板、框架填充墙、建筑墙板等部件也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工作,可能改变整个结构或某些构件的刚度、承载力和传力路线,产生出乎意料的抗震效果,或造成未估计到的局部震害。妥善处理这些非结构部件,可减轻震害,提高建筑的抗震可靠度。

6.优化准则及其保证措施

考虑地震作用时必须充分领会和灵活运用抗震概念设计的优化准则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优化准则“强节弱杆”--防止节点破坏先于构件“;强柱弱梁”--防止杆系发生楼层倾移破坏机制,要求柱的抗弯能力高于梁的抗弯能力“;强剪弱弯”--防止构件剪力破坏,要求杆件的受剪承载力高于受弯承载力“;强压弱拉”--对杆件截面而言,为避免杆件在弯曲时发生受压区混凝土破裂的脆性破坏,使受拉区钢筋承载力低于受压区混凝土受压承载力。保证措施保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或限制构件的荷载效应,二是强制规定必要的构造措施。这两个方面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有详细的规定,有的则是以强制性条文提出严格要求。如: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第6.3.2条的第1点限制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就是保证梁的变形能力,而它又决定于梁端塑性转动量,而塑性转动量又与截面混凝土受压区的相对高度密切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要使钢筋混凝土梁的位移延性系数达到3--4,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必须控制在0.25--0.35。总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中许多条文以及强制性条文都是与这“四强四弱”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规范、规程中的具体条文的基础上加以运用相应的构造措施。

地震防控措施篇(6)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抗震设计的目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规定了三个水准设防为按规范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设防目标,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简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小震不坏”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及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

“中震可修”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大震不倒”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另外,为实现该设防目标,在设计验算时须遵守两个阶段的设计步骤。首先要对绝大多数的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及构件承载力验算和结构弹性变形验算,对各类结构按规范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其次要对规范所规定的部分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二、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大致有三部分。一是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的规则性;二是应合理的选择建筑结构体系;三是对抗侧力结构和构件的延性设计。

1、建筑结构的合理布置,对建筑结构在地震反应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减小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的不利影响,建筑平面形状宜规正,避免过大的外伸或内收。规范规定,若房屋平面的凹凸角不大于该方向总长度的30%,可认为建筑外形是规则的,否则即为凹凸不规则。

2、合理选择结构体系。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纯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有限;框架-剪力墙性能较好;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具有良好的空间整体性,刚度也较大。对于结构体系来说,首先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结构平面布置力求简单、规则、对称,避免凹角和狭长的缩颈部位;避免因局部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如框架为强柱弱梁,梁屈服后柱仍能保持稳定;剪力墙结构的连梁先屈服;框架-剪力墙的连梁首先屈服,然后才是墙肢、框架破坏等。其次结构应有足够的刚度,控制结构顶点总位移和层间位移。在小震时,应防止过大的变形使结构或非结构构件开裂,影响正常使用;在强震下,结构应不发生倒塌、失稳或倾覆现象。另外,结构应有足够的结构承载力、变形能力以及耗能能力,具有较均匀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局部强度、刚度太大会使其他部位形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主体结构或者非结构构件的不规则、不连续布置也可能引起结构刚度的突变。

3、结构构件的延性。结构的变形能力取决于组成结构的构件及其连接的延性水平。可以采取如下抗震措施,以提高结构构件的延性水平。

1)采用水平向(圈梁)和竖向(构造柱、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构件,加强对气体结构的约束,或采用配筋砌体;使砌体在发生裂缝后不致坍塌和散落,地震时不致丧失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2)应防止构件脆性破坏,保证构件有足够的延性。如采取提高抗剪能力、加强约束箍筋等措施。

3)避免钢结构构件的整体和局部失稳,保证节点焊接部位(焊缝和母材)在地震时不致开裂。

4)突出屋面的塔楼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以承受鞭梢效应影响。

三、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1、选择有利场地,避开不利的场地,采取措施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危险场地不宜兴建高层建筑,如基岩有活动性断层和破坏带、不稳定的滑坡地带等等;而为不利场地时,高层建筑要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震害,如场地冲积层过厚、沙土有液化危险、湿陷性黄土等等。

2、保证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刚度,以及足够的抗滑移、抗倾覆能力,使整个高层建筑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防止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倾覆和局部开裂等。

3、合理设置防震缝。一般情况下宜采取调整平面形状与尺寸,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量不设缝、少设缝。设缝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缝宽。

4、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构件的承载力。要从构造上采取措施防止地震作用下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过早退化。

5、减轻结构自重,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的作用,积极采用轻质高强材料。

四、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几点优化措施

1.优化场地选择

在地震灾害发生时,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建筑遭受的地震破坏的程度有较大的差别,建筑场地的优化选择对于建筑抗震尤为重要。掌握工程的地质、地震等相关资料,掌握地震的活动情况,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对地震危险地段进行综合评估,对于地震多发地段应主动避开,无法避开时应采取相关补救措施措施,选取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的地质环境,岩石、半岩石和密实的地基土有利于建筑抗震,松软的粘性土不利于建筑抗震。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应该设置在性质相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应该采取相同的地基。建筑场地选择还应该远离有其他重大威胁的场地,例如核电站、大型石油保存设施等等,防止地震引发的核泄漏、石油泄露等其他灾害带来的安全隐患。

2.优化结构参数

优化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震动周期、扭转角度、相关刚度比例等相关参数。运用剪摩理论(砌块结构)和主拉应力理论(砖砌体结构)等力学模型,对建筑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内力和变形的分析,计算弹性状态下的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荷载效应、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引入相关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的优化设计。运用计算机对结构参数进行反复计算和优化,对计算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在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前提下,确定结构的相关参数。

3.优化结构设计

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要满足国家规定的建筑抗震能力的标准,保证主体结构有具备变形调节能力,结构在强大延性作用下,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削弱主体结构变形对整个建筑结构造成的伤害,保证结构长期稳固。合理布局结构构件,注意协调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构件之间的受力,按照规整、对称、均匀的原则进行布置,尽可能减小地震发生时结构的弯曲变形、剪切变形、整体平移和整体转动,有条理地设计结构,增加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注意记录地震灾害信息,根据地震引发的结构变形采取相关的防震措施,对于关键性的微小部位进行处理,维护建筑结构受力的整体一致性,削弱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不规则的地震力带来的破坏,达到相应的抗震效果。

4.优化抗震防线设置

一般情况下,强烈的地震会伴随着多次余震,有些高层混凝土建筑由于刚度过于柔和,所以在搜到强震破坏之后,主体结构受到损毁,继而在余震破坏下持续破坏直至坍塌,因此高层建筑的防震,出改善建筑结构本身的防震性能之外还要注重设置多道防线,减少第一次强震破坏之后余震带了的持续破坏。建筑的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变形程度,因此地震多发地区的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应该按照延性结构进行设计,设置多道抗震防线,进行极限状态的验算避免出现薄弱环节,尽可能减少地震的破坏性,提高了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5.优化扭转效应的控制

地震的破坏作用包括水平作用、竖向作用以及扭转作用等,多种力综合作用,产生巨大的破坏效应。建筑结构特别是平面不规则结构的扭转效应会加剧结构在地震中的震害,高层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该注重对于扭转效应的控制。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扭转效应的控制措施:优化墙肢布置,减小刚心质心的偏心率;加大周边构建的截面,加长结构四周脚部墙肢,增加平面抗扭刚度;在平面不规则处加设拉梁,增设拉接楼板,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抗扭刚度;设置钢骨外框架,在外框架的角部或四边设置钢骨混凝土柱,形成钢骨框架,增加外框架的抗扭刚度和延性。

结语

结构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守规范要求进行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是在结构相对应的地震设防烈度下,合理地确定结构的选型、布置,进行抗震计算,并通过进一步的抗震措施,满足抗震等级的要求,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从而保证结构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真正的使建筑物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尽量减少人员伤亡,经济财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高小旺,龚思礼,苏经宇,易方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地震防控措施篇(7)

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地震是预测难度最大、破坏程度最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最重的自然灾害,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要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变化,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地震知识宣传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但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地震监测基础薄弱,地震预测能力较低,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系统基本没有建立,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还有待加强,社会民众防灾自救常识和技能急待提高,防震减灾专业技术力量较弱等。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县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且处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区域,这里的地质构造环境就决定了我县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具有地震的活动性强、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近年已在我县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尤其年11月1日清晨与我市交界发生5.4级强感地震,11月2日01点18分与交界又发生4.5级强感地震,更说明了我县周边区域目前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严峻。各乡镇、各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坚巨性,把防震减灾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能力,进一步增强震情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要全力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科学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前提。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加大监测预报投入力度,加强监测预报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监测预报工作水平。要牢固树立防大震、救大灾的思想,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效率的工作、高标准的要求,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实。

(一)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要把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监测台网建设、运行经费的支持力度,要保证对监测预报所需经费的投入,开展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成果的应用。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台网建设项目,加快设备更新,提高监测台网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要为地震监测台网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技术力量,健全监测队伍和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监测台网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基础作用。要加强企业地震监测台站建设,逐步推进宕昌开源矿业等矿山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努力提高监测水平。

(二)进一步健全监测预报机制。要完善地震预测预报会商机制,建全内部震情会商制度,及时研究我县及周边震情变化趋势,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地震部门要加强省市联动跟踪监测、市县互动监测、专群结合监测,定期会商震情形势,积极抓好地震预测基础研究工作,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地震预测和震情会商工作中,要把握对地震趋势的严格控制和知情范围,严防地震传闻发生,做好震情保密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要加快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要加强地震网站建设,设立地震知识宣传平台,各乡镇都要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一般乡镇配备1名助理员,重点乡镇配备2名助理员,还要在社区和各村特别是重点村村干部中确定防震减灾信息员,确保队伍稳定。要建立地震信息报告制度,畅通群测群防信息通道。积极支持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的建设,科学规划、优化台网布局,建立覆盖全县区域的宏观地震监测网络。

三、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工程防震抗震能力

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前提基础,是防震减灾取得实效的决定性因素。一是要把抗震设防依法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一律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地震安全隐患。二是要抓紧完成全县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依据活断层探测结果和震害防御等基础性工作进行合理避让,科学设防。三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抗震设防措施,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工作,切实改善农村抗震设防现状。要有针对性的加强重点监视防御能力,要加强地震应急救灾基础数据的排查摸底和更新收集工作。四是全面掌握城乡建筑设施抗震能力,建立城乡建筑设施抗震能力档案。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高于当地普通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要组织开展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鉴定,逐级建立抗震能力档案。要求积极稳步实施城镇危房改造和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抓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抗震加固措施。四是交通、水务、电力等部门要切实落实各类工程的抗震设防措施,对排查出的薄弱环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除险加固,拆除重建等方式限期解决,力争做到大震不倒塌、中震可修复,小震无损伤,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四、大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处置机制

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抓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各乡镇都要成立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设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办公室,指挥部及办公机构人员职务发生变动时,要及时调整补充,确保指挥部及办公室在地震应急工作启动后,迅速有力地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县地震部门要承担指挥部办公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应急准备、应急检查、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管理制度,特别是对应急准备的具体内容、应急检查的重点方面、指挥调度的程序、协调联动的方法、信息共享的渠道、社会动员的方式,都要提出详细可行的操作办法,建立切实管用的地震应急指挥工作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各乡镇、各部门要抓紧做好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一要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地震应急预案。交通、电力、通讯、水务等部门要结合我县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基础设施地震应急预案,对震情发生时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抢修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度,抢险救灾工作指挥协调制定具体措施。二要大力推动地震应急预案向学校、医院、社区、乡镇、企业延伸。教育部门要指导县级中小学,乡镇初中、学区、中心小学都要制定科学完整的地震应急预案。县卫生部门要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县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乡镇卫生院都要制定以伤员救治、药品器械调运为重点内容的地震应急预案。县工信局等有关部门要指导各类企业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县地震部门要指导各乡镇和社区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县文体、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制定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应急预案。三要加强地震应急预案演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一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构、乡镇、社区、企业地震应急预案演练,查漏补缺,切实增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各级各类预案在地震发生时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三)着力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要积极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形成以县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和紧急救援队为中坚力量,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救援体系。要在现有防灾救援队伍基础上,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具有承担多种灾害救援能力的紧急救援队伍。县政府将为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配备先进的救援装备和设施。县地震局要加强与县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地震紧急救援工作的联系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调用和协同配合机制。要定期组织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分散演练和联合演练,全面提升地震紧急救援能力,确保地震救援队伍在应急抢险中能够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救援,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广场、公园、学校等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县教育、卫生、体育、运管等部门要在学校、医院、体育馆、汽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备。对已经建成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县体育中心),要加强对设施的管理,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地震等灾情发生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五)加强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县民政、商务、供销、粮食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物资存储、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以及抢险救灾工程机械调用机制,有效保障救灾工作应急需求,确保各类救灾物资能够在震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放到灾民手中,确保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安置。县卫生、民政、疾控、交通、通信、电力、气象、国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服务、次生灾害防范等地震应急救援和抢险救灾体系,确保震情发生后救援有力、救治及时、安置迅速、疫情防控有效、气象服务到位,确保各类受损基础设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使用,确保重点区域不发生地震次生灾害。

五、全面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工作制度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领导,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专门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我县防御和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要不断完善工作机构,把防震减灾工作分解细化到有关部门,强化措施,靠实责任,加强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各乡镇和各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法履职,加强监管、资源共享的协调配合机制,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坚持常议常抓,充分发挥敢于负责,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要着力解决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中的问题。

二要加大防震减灾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要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的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工作需要逐年递增,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和正常业务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