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血糖预防方法

高血糖预防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30

高血糖预防方法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1)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低血糖;健康教育

低血糖是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3.9mmol/L。低血糖事件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特别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后果不仅可以造成反应性高血糖,加重糖尿病病情,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严重者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导致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0年1月选取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我科住院2型糖尿病且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60例。入组条件为: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能进行语言沟通、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生活能自理、居住在二区医院附近能电话随访,愿意合作、在知情同意下自愿参与研究。将入组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到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1.2.1教育方法 患者住院后第二天分别给予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治疗和责任制护理,并由其管床责任护士给予常规的糖尿病教育,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等日常护理知识,并给与常规血糖监测,即每日3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干预组除了与对照组一样的治疗和教育外,还由受过培训的糖尿病专科护士给予一对一的教育,具体讲解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并指导患者进行严格血糖监测,包括3餐前、餐后2小时以及睡前血糖监测。两组患者教育前后发放低血糖相关知识问卷,评估患者对预防低血糖的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6个月,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1.2.2 研究工具 参考杨薇等[2]编制的住院DM患者低血糖防治知识调查表进行自行设计,问卷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控制状况。第二部分为低血糖相关知识调查,包括3个方面,即低血糖常见的发生原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以及低血糖的预防。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知道或不知道。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知识知晓率的情况。

1.2.3 检测方法 抽取手指末梢静脉全血用雅培微量血糖仪分别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

1.2.4 低血糖判断标准 比较两组1年内低血糖发生率。由患者记录,家属、陪护人员进行监督,根据2005年ADA发表的低血糖诊断标准:血糖≤3.9 mmol/L,伴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定为低血糖事件;血糖≤2.8 mmol/L,伴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定为严重低血糖事件。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年龄、病程、及血糖控制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2.3 6个月内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 对照组6个月内低血糖发生8起(26.7%),其中2起为严重低血糖事件,口服糖水后缓解。干预组6个月内发生2起(6%)轻微低血糖事件。两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

3 讨论

英国UKPDS研究和美国DCCT研究均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严格控制血糖的重要方法,一般指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注射的治疗模式。但是胰岛素强化治疗低血糖的发生率比常规治疗明显增高。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主要是:胰岛素泵治疗,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控制夜间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本文中,采用的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三餐前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睡前注射。这种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能够更好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发生低血糖时,不同患者有不同临床表现,对同一患者来说,每次的低血糖表现也不完全相同。通常低血糖的早期征兆包括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无力、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可能出现动作协调性差,肢体麻木和头晕等症状,如果未及时治疗,血糖水平继续下降会出现意识混乱,定向障碍、行为异常等症状,如果低血糖较严重且持续较长时间而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意识丧失,甚至死亡。因此,护士应向患者做好教育指导,避免低血糖对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应教育糖尿病患者在调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后一段时间内要定期监测血糖。日常生活中做到科学合理饮食,避免延迟进餐或漏餐。进行大量运动时应该减少药量,随身携带糖块、饼干等,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服用,如果出现不适,如心慌、出汗,应该及时监测血糖。杨薇[2]一项调查显示,63%的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不监测血糖变化,已发生的低血糖患者中,只有37%的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监测并观察血糖的变化。85%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外出时要随身携带食物和急救卡片,以便及时救治低血糖。本研究显示,干预组经过一对一强化健康教育后,对低血糖发生原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以及低血糖的预防知识比对照组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强化教育比常规教育更能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6个月的电话随访发现干预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比对照组更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发生。

4 结论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指导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血糖稳定。本研究证实强化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预防低血糖的知识水平,对预防低血糖有明显效果。但本研究随访时间尚短,还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以便继续观察教育的后期效果。

参考文献: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2)

【关键词】 夜间低血糖;老年糖尿病;预防;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其发生原因在于胰岛素作用障碍或分泌缺陷, 表现为长期的代谢紊乱, 严重者身体机能可发生系统和衰竭[1]。一般将60岁年龄以上的糖尿病称为老年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常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由于药物的应用在夜间还容易发生低血糖, 若为及时发现并救治, 则造成患者神经机能不可逆受损, 严重者死亡[2]。以本院两年间收治发生夜间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为资料, 对其进行护理, 探讨防治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法。具体研究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的收治60例发生夜间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资料中患者年龄在62~78岁之间, 平均年龄68.4岁, 包括36例男性患者和24例女性患者。所有患者选入资料前均确认为糖尿病患者, 且曾在夜间发生低血糖症状。随机将资料中患者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30人, 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服用降血糖药物, 进行老年糖尿病常规性治疗和护理。对于对照组患者, 进行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进行针对性的系统预防护理。主要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调整患者心理状态, 消减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以更好配合治疗;详细告知患者当前状态和治疗流程及治疗预期, 使患者对自身情况和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深切了解, 对病情了然于胸;调节患者平时食谱及生活习惯, 日常饮食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减少含糖量丰富食物的摄入, 并避免在空腹状态下过量劳作或运动。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 x-±s)表示, 计数资料数据以中位数四分区间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法检验差异, P

2 结果

护理后, 试验组中5例患者夜间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6.67%, 对照组中则有66.67%的患者20例发生夜间低血糖症状, 远高于试验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影响最大的是夜间发生的低血糖症状, 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其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夜间升高血糖的激素包括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量下降, 对胰岛素的拮抗作用减小, 因而造成胰岛素作用增强, 同时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和药物的应用造成的降血糖药物在体内的积累也是造成夜间低血糖的重要原因[3]。

本研究探讨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 采用针对性预防和护理后, 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下降, 证明护理有效可行, 还可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创造和谐医治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弧香,张玲,罗再萍.老年糖尿病夜闻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18(3):327-328.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3)

关键词:糖尿病 遵医行为 并发症 社区医学 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逐年增加。糖尿病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同时糖尿病病程较长,通过调查显示,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和缺少监督,致使患者在院外对医嘱的执行效果较差,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改善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成为目前糖尿病治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探讨实施护理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遵医行为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制定的有关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I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对每例患者进行体检,确定每例患者的健康状况,并详细记录,排除孕妇、乳母及伴有消耗性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8岁,病程2~16年。干预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7~65岁,病程3~1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1)建立患者个人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疾病类型、健康情况以及家庭详细地址等信息,与患者保持随时联系和及时处理突发事件。(2)开展各种形式的有关糖尿病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提高患者的疾病防范意识。(3)耐心向患者讲解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用量、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补救措施,并督促患者按时用药。(4)指导糖尿病患者合理饮食,首先根据患者理想体重、工作性质、生活习惯制定患者每天所需总热量,保证饮食平衡,另外应合理安排食物的组成和分配。对酗酒和吸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戒掉不良嗜好。(5)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强度。(6)告知患者及家属如何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7)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习并掌握血糖的检测方法、血糖的正常值,并按要求对患者每次检测的不同时间段的血糖值进行记录。(8)指导患者和家属如何预防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9)指导患者和家属如何观察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糖的变化、遵医行为以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血糖测定:采用统一型号的便携式血糖仪进行检测,包括空腹血糖、早餐后2h血糖、午餐后2h血糖、睡前血糖;患者遵医行为主要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用药、戒烟酒、血糖监测等;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感染、低血糖、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等。

2.结果

2.1血糖变化情况 干预组的血糖范围较对照组显著趋于正常。

2.2患者遵医行为 干预组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用药、戒烟酒以及血糖监测等遵医行为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2.3糖尿病并发症 干预组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状态、感染、低血糖、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下肢血管病变、眼底改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3.讨论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慢性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医嘱积极预防和治疗,对控制疾病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糖尿病知识缺乏的患者,认为血糖一旦降至正常范围就不再遵医嘱进行治疗,最终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过早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1,2],能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在接受社区护理干预后血糖值较对照组明显趋于正常,同时患者的遵医行为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用药、血糖监测、戒烟酒等显著提高,说明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4)

关键词:基层糖尿病;三级预防;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61―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死亡率已居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列第三位,因此,作好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构建基层三级预防体系,对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重大的影响。

1基层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础

1.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医护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自学、进修及参加培训班学习,及时掌握医学新知识、新技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医德,娴熟的医疗护理知识,高雅的谈吐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

1.2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及技能训练针对患者及家属家庭状况、年龄、个性特征、文化程度等不同,确定健康教育用语,使其对糖尿病的认识逐步提高,有良好的依从性。

2方法

2.1健康教育的内容糖尿病发病原因、流行势态、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危害、三级预防的目的等。

2.2健康教育的形式定期举办糖尿病健康讲座,利用板报、口头宣传、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座谈会及定期家访、电话随访等。

2.3健康教育的方法

2.3.1饮食指导原则是平衡饮食,即: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甜食要少吃,食盐要限制,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等,尤其在当地农村,习惯每日进食2餐,每餐之间间隔时间太长,每餐进食量较犬,可能是导致餐后血糖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所以,在宣教时尽量让病人配合改变饮食习惯,做到“二高”:高粗纤维素,高复合碳水化合物;“四低”:低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一平衡”:蛋白质要平衡。

2.3.2运动指导运动可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液粘稠度,有利于糖尿病病人慢性并发症的控制,减轻体重,增强体质,给病人带来生活的自信心和乐趣。运动时提倡有氧运动,运动结束后立即数脉搏,使心率保持在170减去年龄上下为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但在多种感染、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轻度活动即发生心绞痛、心律紊乱,最近发生的血管栓塞,未控制的高血压时不主张运动疗法。

2.3.3药物指导当饮食和锻炼不能控制血糖时,降糖药物的使用是最基本的治疗,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使用要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定期调整剂量,严防低血糖及糖尿病酮症的发生,要教会病人胰岛素的注射部位、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等。

2.3.4监测指导可以指导病人在家中自行进行尿糖的监测,微量血糖的监测并记录,方便医生为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每月定期到医院进行空腹血糖、尿蛋白、血压、体重的监测;每三月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半年查1次血脂、肝肾功能,定期进行心电图、胸透、胰岛功能等相关检查。

2.3.5心理指导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一个半医生的治疗,一个医生是内分泌科的医生,而“半个医生”是患者自己或家属,这“半个医生”是良好控制和巩固疗效的基础和关键,目前虽然不能治愈糖尿病,但可以控制糖尿病,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识,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2.3.6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1)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知识;(2)严格执行饮食及运动方案;(3)讲明糖尿病昏迷的征兆,如恶心、呕吐、食欲差、嗜睡、呼吸深快及脱水等,做到及时发现,早治疗;(4)治疗期间,尤其是老年患者,要严防低血糖的发生;(5)外出时佩戴急救卡,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服药剂量、家人联系电话等;(6)定期检查眼底、眼压等,预防视网膜病变等视力损害;(7)监测血压、血脂、控制高血压,治疗脂代谢紊乱;(8)鞋袜要合脚、卫生、透气、防止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致足损伤,冬季加强四肢的保暖,严防烫伤;(9)预防感染,尤其是老年患者的肺部、泌尿系统的感染。

2.3.7构建基层糖尿病三级预防体系(1)一级预防:糖尿病的预防:在人民群众尤其是高危人群中大力宣传糖尿病知识,保持合理的、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高热量饮食、戒烟、少饮酒,加强运动,避免过度肥胖等,让能够不患糖尿病的人不患糖尿病;(2)二级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即患了糖尿病,要及时发现,积极正确地治疗,防止并发症;(3)三级预防:降低糖尿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就是患了糖尿病的并发症,要积极治疗这些并发症,使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的残废和过早死亡的比例降到最低水平。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25-02

糖尿病是常见慢性疾病的一种,我国现阶段约有9.7%的人患糖尿病,此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低血糖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1]。此并发症若不及时展开干预,可能会致使心脏、脑受到不可逆的损害,使患者生命受危及[2]。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需对低血糖的预防性干预进行强化,护理干预是其中的主要措施。近年来,该院对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实施预防时,展开了细致化的护理,为对效果进行进一步探讨,该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分60例患者为2组,一组以常规方法展开护理,一组于常规护理同时展开细致化护理,现对2组护理过程、结果行如下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为对象,均为糖尿病出现进入该院接受干预的患者,依据不同护理,行如下分组:细致组30例,男22例(73.33%),女8例(26.67%),60~75岁,均值(67.6±5.7)岁,1~8年的病程,均值(4.6±3.5)年;基础组30例,男21例(70.00%),女9例(30.00%),60~75岁,均值(67.7±5.6)岁,1~7年的病程,均值(4.4±3.6)年。60例患者均经多项检查确诊为糖尿病,都是2型,已将有严重并发症、机体其他严重疾病合并、认知与精神有障碍者排除。2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对比。

1.2 方法

基础组以常规方法展开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饮食与运动常规指导、心理护理等。基于此,细致组展开低血糖预防方面的细致化护理:(1)合理用药方面的细致护理。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嘱服用,尤其是初始剂量,不得盲目自主加大。此外,对胰岛素应用的方式进行细致化讲解,确保用量规范,不得过量使用。用药期间,全程监测血糖,一旦有低血糖的相关症状出现,立即经静脉、口服予以葡萄糖,以使低血糖危险性降低[3]。(2)科学饮食方面的细致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展开治疗时,饮食干预是一项主要措施,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血糖时,需确保机体所需营养能够得到满足,以对盲目减少进食量导致的低血糖进行预防。同时,密切询问患者有无腹泻、纳差等症状出现,若有,监测血糖,对饮食方案进行调整,并告知医生,以便于通过降糖药物用量调整来对低血糖进行预防。(3)适当运动方面的细致护理。临床上通常会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此时,护理人员需对适当运动的方法、运动量等进行详细讲解,指导患者不要在空腹状态下运动,运动时间最好定于用餐后的2 h之后,且保持一定规律的运动,不要盲目增大运动强度[4]。此外,指导患者运动时注意以下事项:①运动之前,须热身;②随身对血糖仪、糖块饼干、急救卡进行携带;③运动时注重对水分进行补充;④每一次运动之后,均展开一次血糖监测。(4)血糖监测方面的细致护理。详细把低血糖的一些前区症状介绍给患者,并向患者讲解展开血糖监测的方法,指导患者每天餐前、餐后均展开一次血糖测量,若有心悸、出汗等出现时,及时对血糖进行测定,若有异常,及时和医生进行联系。(5)健康教育。与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全面、有效的交流,通过交流告知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血糖监测重要性、低血糖症状等,使患者及其家属对低血糖的认知度提升,自主预防。另外,对科学干预的意义进行介绍,嘱咐患者不要盲目对保健品、民间偏方进行应用。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统计低血糖出现情况;②自主对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制作,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展开调查,了解其对护理服务是否满分,共分部满意、尚可、满意3级,通过尚可率+满意率来计算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处理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通过(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

2 结果

2.1 对比2组低血糖出现情况

细致组3.33%出现低血糖,基础组20.00%出现低血糖,两组对比,细致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对比2组满意度

细致组96.67%表示对护理满意,基础组73.33%表示对护理满意,组间满意度对比,明显细致组较高(P

3 讨论

在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中,低血糖是常见的一种,此并发症可致使交感神经产生兴奋症状,中枢神经则会有抑制症状出现,具体表现为出汗、嗜睡、心悸、手颤等[5]。一般而言,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过度对血糖进行控制,盲目将进食量减少。②长期疾病影响下,患者胰岛素降解速度下降,使体内有胰岛素蓄积[6]。③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致使体内降糖药物半衰期出现延长趋势,难以对降糖药物进行降解与排泄。第四,降糖药物应用过量。⑤过度进行运动。⑥盲目对一些中成药、保健品进行服用,其中的磺脲类物质会引发低血糖[7]。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相较于高血糖,低血糖危险性更高,且低血糖症状有一定隐匿性,早期经常难以发现。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展开干预时,临床上需注重低血糖预防方面的护理干预,动态对患者血糖展开监测,依据患者血糖、饮食控制情况,定期对降糖药物、胰岛素用量进行调整。同时,对胰岛素进行应用时,需对配伍禁忌进行考虑,并确保用药剂量、注射方法的规范性[8]。另外,予以患者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科学指导,以实现低血糖的有效预防。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6)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所2005年2月~2011年9月,6年收治的20例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20~24岁,病程1~6年。应用胰岛素16例,应用口服降糖药4例。住院前其中有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感染5例,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周围神经病变1例,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底病变2例, 糖尿病肾病1例。本组患者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感染得到控制并治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得到有效缓解。

1.2诊断标准20例病例确诊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诊断的标准。2. 早期干预措施2.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的对象是一般人群,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称为初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人群预防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教育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还着眼于以预防为目的的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2)预防和控制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尤其是高血压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肥胖者应严格限制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的过分摄取。(3)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经常性的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4)提倡膳食平衡 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可用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人。血清胆固醇是饱和脂肪酸高水平摄人的标志。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且血清胆固醇高的人尤应注意避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过多。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限制脂肪摄入到总热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4]。(5)戒烟、限酒。

2.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者)的预防。通过定期筛查(每1-2年进行一次检测)尽量做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预防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二级预防强调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定期筛查,以尽早发现,早诊断,尽早给予治疗。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引起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出IGT(糖耐量低减)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3]。2.3三级预防:是针对病人的预防措施,强调糖尿病的规范的治疗和疾病管理。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糖尿病是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不同时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于稳定血糖,防治并发症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1)早期治疗:即治疗的越早越及时越好,这首先要争取早发现糖尿病。(2)长期治疗:因为糖尿病不但是一种慢性病,对很多人来说由于发现晚、治疗不当,可以说是硬把该病给治成了终身病。其实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病,但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即使血糖、尿糖、血脂、血压等都达到了正常值,也不要轻易停药,可以减少剂量维持,注意经常复查,以便随时调整用药。(3)系统治疗:因为糖尿病是慢性病,不是一次诊疗行为就可以完成的。在糖尿病专家的指导下系统治疗至少三个月再来评价治疗效果。(4)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因、病理、病程、病势、病情、病位都是有差异的,特别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病理生理状况,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情况等都不一样,一定不要照搬别人的治疗方案,而要在糖尿病专科医生指导下,制订一个个体化的治疗计划。(5)综合治疗:就是要通过糖尿病科普教育,在掌握一定糖尿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饮食调整、运动、药物、自我监测等治疗控制自己的糖尿病。

3. 护理措施

3. 1 心理护理

青少年1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的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长期服药,病情迁延反复及需长期饮食控制,且易并发各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病人心理负担较重,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变化,甚至悲观失望,这对于控制病情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再者,孩子生长在"一孩化"的特殊环境中,家长多采取顺从默认的态度给予补偿,使孩子养成娇惯任性的性格,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根据这一特点,做为病人的家属或亲友,要充分配合,建立起尊重信任的护患关系,在生活上应给予照顾和帮助,从心理上给予耐心指导,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情绪,鼓励病人,循序渐进地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健康知识和人生理念,介绍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如糖尿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分型,各种并发症的表现及护理,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3.2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措施,其目的是供给足够的营养素,减轻胰岛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改善症状,使血糖、尿糖、血脂尽量达到正常或接近正常,使身体能增加对糖的利用,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持正常体重,使肥胖型患者体重下降,消瘦型患者体重上升。护士应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并督促落实,以取得最佳效果。饮食治疗的护理应贯穿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应严格和长期执行。糖尿病患者应和医生、护士或营养师一起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 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凡增加一种食物时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近年来较多采用的食品交换法将食品分为谷类、奶类、肉类、油脂类、水果和蔬菜类共六种,以每376.2kJ(90kcal)热量为一个单位,每类食品可等值互换以保证饮食平衡。注意甜食不吃,遵守循序渐进,食物多样化,远荤近素,少食多餐的原则。选择主食时注意米面搭配,适当添加玉米、菌类、全麦面包等;每天应摄入3 ~ 4 种蔬菜,且不同种类的蔬菜搭配食用;水果少吃, 血糖控制良好者可适量食用水果,选择含糖量低的水果,如: 苹果、猕猴桃等;烹调时应清淡少盐,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6 g;戒烟忌酒。 体重过重者,要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3.3药物治疗的护理 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只靠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已经不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此时,就需要使用降糖药物来降低血糖水平,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4] (1)口服降糖药者,要指导患者了解降糖药物的适应性、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 严格遵循"三查七对"的原则,按时服药。磺酰脲类药物一般在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双胍类药物可在餐时,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2)对使用胰岛素患者,根据医嘱准确应用胰岛素,告知患者胰岛素起效时间,以便及时进餐,防止低血糖发生。要教会患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注射部位及使用时间。对不同剂型种类的胰岛素不可随便混用或互换,当混合使用胰岛素时,要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后抽吸长效胰岛素。避免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胰岛素内使短效胰岛素药效降低。对不能及时进餐的患者,要推迟给药时间。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每一次要更换注射部位,两次注射部位间隔大于5 cm,可按照左右对称轮换的原则。偏瘦者可提起皮肤注射,注射部位有硬结或出血点时,要更换注射部位。同时注意胰岛素的保存,使用中的胰岛素室温即可,储存的要放在2℃ ~ 8℃的冰箱保鲜层中存放,避免胰岛素贴冰箱侧壁冻裂。(3)选用胰岛素泵者,在置泵前3天3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使其血糖基本平稳后再行安泵,根据血糖水平设定胰岛素泵各项参数,安装储液管和输注装置,选择输注部位(首选腹部),在无菌操作下埋针,用专用护皮膜及透明胶布固定,并妥善固定导管,将泵固定在腰间或外衣口袋,进出室温较大的地方应贴身佩戴。每3~5天更换输注装置及输注部位,经常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硬结、疼痛,如有应立即拔出,对穿刺点进行消毒。报警应及时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5]。(4)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况时,立即停药。此外要注意有无腹泻、呼吸困难、尿中有酮体血糖持续升高、顽固酮尿症及神志改变的情况发生,要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3.4运动治疗护理:运动治疗也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它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减轻体重,改善肺功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从而达到降低血糖、降血脂的目的,因此应鼓励病人长期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保持血糖水平的正常和身体健康,根据年龄、体力、性别、病情及有无并发症,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的方式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气功等,要循序渐进,开始运动不可间断。为了避免低血糖反应,运动最好选择在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较为合适,如果运动量较大,运动前应增加饮食量,或者适当减少降血糖药物的剂量(包括胰岛素)。运动不宜在降糖药物作用最强的时间进行。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不宜清晨空腹运动,尤其不宜在注射胰岛素后、吃饭前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块及写有姓名、家庭地址的病情卡以备不需之用。对于血糖控制不好,血糖大于13.3mmol/L或有尿酮体阳性、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和严重的微血管病变者不宜进行运动。此外,肥胖者应注意,运动后不可增加饮食,以免影响减肥效果。曾有低血糖的患者,运动时应准备糖块或含糖食物。3.5口腔及皮肤护理:每天刷牙两次,牙刷要柔软,每隔3 个月更新, 每餐后要用盐开水漱口。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注意自我保护防止皮肤刮伤和感染,避免接触坚、硬、烫的物体。动态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检查有无水肿、皮损、脚病以及足背血管搏动、足部皮肤感觉等情况,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不宜穿袜口弹性过紧的袜子,选择软底宽头的鞋子等;保持足部清洁,每晚用温水洗足,保持趾间干燥。修剪趾甲不宜太短,应与脚趾平齐,以免伤及甲床。适当运动和足部按摩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营养供给。冬天应注意足部的保暖,避免长期暴露于寒冷或潮湿环境;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热水清洗时,应注意防止烫伤。一旦发现局部出现伤口、水疱、皮裂、疥疮要及时到医院处理。3.6并发症的防治及监测知识:(1)糖尿病易出现白内障、视网膜出血等并发症。对视物模糊的病人要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过度造成视网膜脱落[6]。帮助患者建立病人卡片,注明姓名、年龄、糖尿病类型、治疗用药及剂量,要求病人随身携带。

高血糖预防方法篇(7)

[关键词] 冠心病;糖尿病;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44-02

冠心病伴糖尿病(DM)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由于本身存在内分泌代谢障碍及手术应激反应,可使血糖升高[1],病情加重,与没有患糖尿病的患者相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提高。对这类患者采取有效方法,控制血糖,加强基础及专科护理,对预防并发症有重要作用,我科对20例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术前、术后实施综合护理,获得满意结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2003年4月~2007年10月,我科收治的20例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8.56岁。糖尿病病程3~8年,住院天数10~28 d。20例患者均有术前心肌梗死病史。其中2例为心功能Ⅲ级。

1.2手术方法

本组20例均采取右侧经皮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2例心功能Ⅲ级的病人术程中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左心功能。

1.3结果

20例患者均临床治愈出院,术后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脏彩超:左室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出院1个月后反复出现心绞痛1例,出院2个月后出现心力衰竭1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术前心理问题为恐惧、焦虑,我们以亲切、热情的态度与患者接触,用心讲解有关疾病知识,指导患者正确、合理地饮食,教会患者及家属掌握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及方法。

2.2术前准备

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手术目的、方法及术中如何配合,术后配合等。并充分做好介入术前准备。

2.3病情监测

2.3.1循环系统监测冠心病伴糖尿病有以下特点:病变多,发生心肌梗死时无痛性或轻痛性多见(25%~46%)[2],易延误病情,导致病死率增加,因此:①防止冠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心肌梗死的发生,严密观察心电图,注意S-T段、T波的变化,有无异常Q波等,及时辨别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本组2例术后72 h出现血压低、头昏,但无胸闷及胸痛,即查心电图无再发急性心肌损害的表现,但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即测血糖值为18.3~23.6 mmo/L,即给予胰岛素、硝酸甘油等降糖、扩张冠脉治疗,病情被控制稳定,心电图得以改善。②防止低心排:必要时运用血管活性药物,按医嘱常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使用硝酸甘油确保冠状动脉灌注,防止冠状动脉痉挛,维持平均动脉血压(MAP)85~90 mmHg,血压平稳后逐渐减量至停用。本组2例术中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左心功能,改善冠状动脉灌注,使用IABP 6~10 h,患者表现为中心静脉压(CVP)降至正常,血压回升,心排量增加,撤除IABP后,病情稳定。③防心律失常发生,给予心电血压监测,密切观察心律、心率变化,并详细记录。④防出血现象的发生,术后给予制动右下肢24 h,密切观察腹股沟穿刺处是否出血、疼痛、硬肿、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2.3.2血糖的监测与调整①血糖的监测:血糖监测对适时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血糖轻微升高或降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这种不易察觉的血糖动波会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3]。术后当天测血糖3次,术后第2~7天每天测血糖1次。②血糖调整: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术后早期均按医嘱使用普通胰岛素(In)控制血糖,病情稳定后,血糖值持续在8~10 mmo/L,可恢复术前糖尿病治疗方案。使用普通胰岛素时应防止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定时监测血糖值,及时调整普通胰岛素用量,观察患者有无口渴、疲乏、出汗、恶心、饥饿感、心率增快、昏迷等现象。若出现低血糖反应,则停用普通胰岛素,同时口服糖水或静脉补充葡萄糖液体,防止低血钾和酸碱失衡,高血糖导致高渗性利尿,使血钾降低。普通胰岛素不足或缺乏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因些要足量、足够时间使用普通胰岛素,同时监测血钾及血气,及时纠正酸中毒。按医嘱及时口服或静脉补钾,预防并发症发生。

2.4加强基础和专科护理

2.4.1预防伤口感染由于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期在高糖状态下,自身免疫和再生机制受到破坏,抵抗力下降,修复能力低下,导致伤口易感染,皮肤稍有轻微破损都有难以愈合的可能。因些,防治感染尤为重要。我们对每位患者都必须加强穿刺口护理,20例患者均未发生伤口感染。

2.4.2预防糖尿病足本组20例患者术后均采用弹力绷带包扎穿刺口,包扎力度应合适,既无渗血,又不影响静脉回流。注意足部卫生,用温水擦洗,足部皮肤稍有轻微压红时即用50%酒精按摩,按摩时始终应从趾尖开始向上,有利于血液循环。患者自主活动后,每天温水洗脚,穿松紧适宜、柔软舒适的鞋袜,适当锻炼。本组有2例入院前有糖尿病足,经换药、热敷、按摩3周后伤口愈合。

2.4.3预防压疮由于手术为股动脉穿刺,术后病人右下肢须制动24 h,糖尿病患者皮肤易受损、感染。术后2 h应科学地为患者变换,防止皮肤受压,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清洁。易受压部位垫柔软的毛巾,骨隆突处按摩、温水擦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交接班时严格交接皮肤情况,由于预防得当,20例患者均未发生压疮。

2.5健康教育

糖尿病属于慢性终身性疾病,其控制的关键在于患者良好的自我护理。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倡议,为良好地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患者必须实行: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医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预防高低血糖等6个方面的自我护理行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教会其如何自测血糖、尿糖,指导饮食原则,讲解调节血脂、血压、血糖等的用药知识等,提高自我护理技能。

冠心病伴糖尿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由于手术的刺激,往往病人心理负担重,如饮食、治疗、护理不当,术后并发症的危险会增加。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的同时,监测血糖、积极准确地使用胰岛素调整血糖、加强基础护理及做好健康教育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学君.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5(3):169.

[2]韩兰唐,康俊萍,唐学弘,等. 无痛性和痛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Z].基层医学论坛,2005,9(6):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