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节能减排的途径

节能减排的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30

节能减排的途径

节能减排的途径篇(1)

关键词: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途径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污染我排放量:化学需氧量3028.96万吨,氨氮172.91万吨;二氧化硫2320.00万吨,烟尘1166.64万吨,氮氧化物1797.70万吨,污染物排放的绝对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依然上升,污染物排放量必然增加。“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末端治理方式,实现了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完成超额减排任务。但随着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污染物排放大户工程治理基本完成,结构淘汰基本到位,后续减排潜力明显不足。

清洁生产作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对产品而言,则是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一、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在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上的比较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068.70万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69.44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0.67万吨。上述3个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源二氧化硫排放量的67.19%。可以说,抓好这三个行业的二氧化硫治理,就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这三个行业二氧化硫产生量的大小则关键在于使用原材料的含硫率上,其中,电力热力主要表现为煤炭使用情况,钢铁行业主要表现在铁矿石使用情况。

万吨煤炭不同含硫率二氧化硫排放量具体见表一

二、结果

采用清洁能源方式进行生产,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总产生量。按某电力企业年用煤量300万吨计算,当采用含硫率为0.4%煤炭资源做燃料时二氧化硫产生量19200吨,当采用含硫率为1.2%煤炭资源做燃料时二氧化硫产生量57600吨相比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8400、相当于直接消减了67%的二氧化硫产生量。按某钢铁企业年生产300万吨烧结矿计算,当采用含硫率为0.01%铁矿作原料时二氧化硫产生量1950吨,当采用含硫率为0.25%铁矿作原料时时二氧化硫产生量11700吨相比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9750吨、相当于直接消减了83.3%的二氧化硫产生量。

三、减排途径讨论

1、提高排放标准。部分人认为,提高排放标准将倒逼企业提高治理水平,落实减排目标。事实上,目前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制定的较为苛刻,并且排放标准每提高一个标准,意味着我们的治理投入及运行成本要成倍的增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方法更不行不通。

2、加大工程治理、结构减排。“十一五”减排经验表明:加大治理资金投入,促进工程治理,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设备、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保障。但数据统计显示,全国火电行业的综合脱硫已经达到80%以上,钢铁行业综合脱硫效率已经达到60%以上,工程减排已基本达到极限、减排的潜力已经相当有限。

3、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将是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关键途径,清洁生产在减排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以电力行业举例,首先是直接减少了污染物二氧化硫的产生量,从而使排放量直接减少。其次是直接减少了因脱硫而产生的固体废物脱硫石膏的产生量,减少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并且对第固体废物脱硫石膏的处理也很是问题。三是脱硫设施的本身用电量占到发电总量的1-2%,能源消耗巨大,同时,无论采用何种脱硫技术,其脱硫剂消耗量及设备维修将是一笔巨大的费用。清洁生产思考方法与末端治理不同之处在于:末端治理把注意力集中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处理,以减小对环境的危害,而清洁生产则是要求把污染物消除在它产生之前,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不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污染。另外从经济上计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也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更为节省。

参考文献

[1]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2]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节能减排的途径篇(2)

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生产过程中,排污处理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损耗大量的电能和燃料,处理项目归类见图所示,使运营处理成本占到生产总成本的40%-80%,才能保证污水处理的出水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据统计资料显示,一立方米的污水需要消耗电能0.3度,大大超过其他发达国家的营运成本,而且在污水提升、曝气供氧等部位也占有很大的比例(见图示),使得二氧化碳与污泥的排放指标严重超标,影响到周边环境。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更新污水处理工艺,有的放矢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是污水处理厂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的途径分析

在我国污水处理厂主要是对污水、污泥的处理,主要能耗就在对其的提升和输送、生物处理的供氧和污泥的处理等方面,重点抓好这几方面的工艺过程,配置高效的处理装置,对节能减排,降低能耗,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从污水处理工艺角度达到节能。污水处理工艺对于整个运营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投资成本的大小因素就是由污水处理工艺来拍板。工艺程序的优化,处理技术的先进,使污水排放量的减少,运营成本降低,从而污水处理成本降低。主要分为一级处理工艺优选和二级处理工艺优选。

1.1一级处理工艺优选。一级处理工艺的优劣,对下一级处理工艺有一定的影响,以最终达到能耗的降低目标。它的处理工艺投资小,成本低,用中和的处理方法,对泥砂和有机物进行强化沉降、分离和絮凝处理。

1.2二级处理工艺优选。二级处理工艺有多种工艺方式,主要是对一级处理工艺后的污水、污泥进行再处理加工。使有的污水和污泥得到再利用或有效地回收。主要有以下几种工艺:

1.2.1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这种工艺充氧能力强,动力效率高,而且处理设备简单,又可以有效地减少占地面积,受气候因素影响小,深度可达70~150米,用隔离墙将井分成内、外两部分,加快有机物的降解速度,设备能耗也较小。

1.2.2厌氧技术。在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物料,对其采用厌氧分解工艺,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是水解阶段;第二是酸化阶段;第三是产乙酸阶段;第四是产甲烷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废水中的不同有机物进行降解。

1.2.3生物膜处理法。它属于一种固定膜法,主要通过生物特性进行去除废水中溶解性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可以采用需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处理类型。使用的处理设备主要是消化池,将有机污染物由悬浮状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这种处理工艺因简单、适用而在污水处理工艺过程被广泛运用。1.2.4An/O工艺。这种工艺除了使有机污染物得到降解外,还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的功效,是一种改进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有效率高、流程简单、容积负荷高及耐负荷冲击能力强的优点。能够在厌氧-缺氧-好氧之间循环运行,不会发生污泥膨胀现象,保证了微生物的代谢作用,絮凝体的形成与絮凝沉淀性能净化过程得到完成。

2.从污水处理设备角度推动节能。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设备电能的消耗占总成本近半成。目前耗电设备主要是输送泵、曝气装置及其他设备,从设施的性能、装置等方面入手,对耗电设备进行升级改进,则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首先,增加潜水推流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污水进行充氧、搅拌和推流。如果需氧量低于设计规定的常量,曝气设备运用的时间就地减少,引起污泥的沉淀,要达到污水处理效果,就必须开启更多的曝气设备,造成电耗浪费。所以适当增加推动搅拌器,可以降低能耗;其次,在污水提升泵安装变频器。用变频调速技术取代调节挡板或阀门,可以合理控制泵液流量,使工作泵在一定的频率环境下工作,扬程稳定,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第三,注意回流比的控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出泥桶保持顺畅是回流泵正常运行,出水质量更好的保证。

3.从原料的角度促进节能。药剂原料的选择原则是:无害、成本低且高效。在我国现有的污水处理药剂很多,但有时因对药剂的选择使剂量的运用超标,加上生物反应池曝气过度,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要控制溶解氧,使充氧量降低,最终达到节能。对污泥处置技术采用了添加菌剂减量技术,延时曝气减量技术和水热干化污泥处理技术等都能够促进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新陈代谢,有效合成细胞物质,实现污泥减量,降低生产能耗。

4.从产出物的角度发展节能。污水处理后,可利用的有机物在农业、建筑业等领域都有着不小的贡献。如:污水处理后的污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营养元素,属于有机复合肥,对农业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不仅资源节约,而且保护环境;还有些污泥的有机物是制造活性炭和纤维板的原料,在建筑业广泛得以应用。污水处理厂将有机物分离后,进行厌氧消化,产生的甲烷气体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用于处理厂的照明、发电等能源使用,还可用于搅拌池的搅拌,实现热电联供,降低了污水处理的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

5.从创新思维角度实现管理节能。依据我国现行的污水处理厂的管理模式,存在着政府多层领导的管理模式,虽说政府监管到位,资源来源也较有保障,但是在污水处理厂仍需要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配合,专业知识能力得不到保证,工作效率低下,造成管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使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在推崇市场化和产业化,对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实施委托管理模式,即“建设-运营-移交”模式或“移交-运营-移交”等模式,可以减少人员的投入,充分挖掘有能力的专业人员参与生产管理,做到安全生产,处理出水质量符合标准,设备设施的利用率过到最大化,降低各类风险,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污水处理厂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向规模化、智能化管理发展。

三、结语

节能减排的途径篇(3)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重要性;实现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截至2009年,我国拥有污水处理厂共计约1993座,日均污水处理能力高达1.2亿m3。污水处理厂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殊性,既处于一条利益链的末端,又处于另一条利益链的首端,因此污水处理厂需要从本行业实际情况出发,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立足于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设备等方面,实现节能减排。

1、污水处理厂的能耗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要求逐年提高,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同时,污水处理厂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成本,据估算,在高度的水质要求之下,污水处理厂的电耗量为0.20―0.30(kw・h)/m3污水,污水的平均处理成本高达0.75m3,经分析,能源消耗的成本占污水处理厂总运行成本的38%左右,能源消耗量过于庞大,几乎超出了污水处理厂的承受范围。同时,由于出水水质要求的提高,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也不断增加,顾此失彼,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背道而驰。综合所述,当前我国污水处理厂的耗能现状不容乐观,实行节能减排是必然的趋势。

2、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伴随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持续提高,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性质的行动目标。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排量大大增加,污水处理已经成为了环境整治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方面都开始重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益,在提高出水水质与实现节能减排之间寻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与实现方式,在减少污水处理成本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污水处理厂尚处于较为粗放的管理状态,其中暴露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两点:1)污水处理费用较高,导致经济效益下降;2)能源消耗量大,污泥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较大。一则压缩的污水处理厂的利益空间,不利于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壮大,二则污水处理与二氧化碳排放难以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沦为口号。鉴于此,污水处理厂需要落实节能减排的相关措施,在不降低出水水质的前提下,降低能源的消耗量,继而提高污水处理厂的经济效益,深度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3、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的实现途径

3.1安装高效的节能设备

由1节可知,能源消耗的成本占污水处理厂总运行成本的38%左右,因此节能减排主要从降低能源消耗量方面着手,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一般而言,污水处理厂的电耗集中在曝气装置与输送泵等设备,输送泵主要分为初次提升泵、污泥回流泵、内回流泵等构件,能源消耗量非常大,再加上当前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相关设备的使用年限都比较长,导致电力的消耗量随着设备的老化而逐渐上升,尤其是输送泵设备,电耗可占总能耗的20%作用,难以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鉴于此,为了在不降低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必须要根据当前污水处理厂的设备进行更换,以新型的高效节能设备取代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节约污水处理厂的各项资源,促进节能减排。

3.2优化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工艺与污水处理厂的投资运行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同时也间接影响着能源的消耗量。所以必须要实现节能减排,必须要针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全面的优化,一般而言,污水处理工艺分为一级与二级处理工艺,具体如下:

3.2.1优化一级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的一级处理工艺比较简单,主要的目的是清除浮沉物与有机物,具有能耗低、投资少、管理方便三大特点,然而由于处理技术的落后,能耗低的特点始终难以全面体现。因此,必须要对一级处理工艺进行优化,在沉降、絮凝等初始环节的时候,采用中和法进行污水处理,同时兼用提高沉砂池效率、提高格栅效率的方法优化一级处理工艺,将该环节的能源消耗降到理想的范围。经对比,未经优化的一级处理工艺与优化后的一级处理工艺具体情况为:前者的BOD为20―30%,后者则为40―60%,有助于实现节能减排。

3.2.2优化二级处理工艺

二级处理环节是整个污水处理流程当中的核心环节,与最后出水的水质直接挂钩,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优化二级处理工艺,可采用如下三种新型技术:

(1)生物膜处理法。生物膜处理法的充氧方式比较特殊,是通过自然通风实行充氧的,食物链比传统的二级处理工艺要长一些,活性污泥的产生量也更少。生物膜当中富含硝化和亚硝化菌,该菌的脱氮作用非常理想,衍生的滤池与转盘均是属于生物工艺的范畴,能源的消耗量大大降低,经营成本也随之下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出水的水质,生物膜处理法的整体应用前景较好。

(2)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该技术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节约土地,减少能源的消耗点,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采用深井曝气活性污泥法,氧化沟不再需要初沉池搭配使用,也不再需要单独设置二沉池,全部的沉淀反应都集中在一个池当中完成,污泥的生成量更少,投资成本与运营成本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实现节能减排的可行性大,值得采用。

(3)厌氧工艺。在污水处理厂的正常经营过程当中,污泥的处理费用也占据着其中较大的成本比例,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制约着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厌氧工艺的技术优势集中体现在减少污泥的产生量方面,厌氧工艺不需要曝气,可节约大量的电能,克服了传统技术当中处理效率低、污泥产生量大、处理速度慢等不足,同时基本上不会受到菌温等因素的限制,是污水处理厂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3.3创新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污水处理厂的经营主导权都掌握在政府部门的手里,无论是建设还是运营都由政府担任绝对的主导角色,这样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运行效率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既不利于污水处理厂实现节能减排,也制约着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的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政府“放权”,令污水处理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盈亏自负,实现高度的产业化,由政府主导一切的管理模式向政府委托,污水处理公司直接管理的方向转变,只有当污水处理厂变为企业的时候,其能源的消耗量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影响,相关的管理人员才会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建议借鉴陕西西安北石桥污水厂、珠海市吉大污水处理厂、漳州市东区污水处理厂等的管理经验。

4、结语

总而言之,污水处理属于高能耗的行业范畴,各方面资源的消耗量都非常高,如何实现节能减排是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直面的问题。从安装新型污水处理设备、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创新管理模式方面入手,可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有助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赵宝江,李江,王丽萍.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的实现途径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11:49-52+62.

[2]胡婷婷.试论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环境与生活,2014,10:82.

节能减排的途径篇(4)

一、钢铁企业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钢铁企业作为能源密集型产业,需要将节能减排作为工作的重要原则,实现各生产工序能耗的下降,从而减少排放。但是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高:虽然我国对于能源型产业都推出了不同的政策来提高工业的节能减排力度,而钢铁企业作为能源密集型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需要更多的优惠政策与支持资金,才能够保障节能减排的实现。②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较少:国家在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方面仍存在开发效率低、普及率低的特点,且国家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资金补助、风险分担的支持力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③钢铁企业对于节能减排的重视度不高:虽然不少企业都认识到技能减排的重要性,但是有不少企业仍采取传统的炼铁工序,没有投入新技术和设备,这可能是由于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需要花费较多的资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2]。

二、钢铁企业炼铁工序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一)加工技术

钢铁企业需要使用先进的加工工艺,淘汰传统的加工设备,通过引进新型节能型生产?O备,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企业的排放量,同时需要引入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二)加强企业管理

通过强化自身的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定期检查或抽查单位资源浪费情况与排放量,加强对炼铁工序生产管理,由企业领导选择认真负责的管理人员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管理,并加强炼铁技术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与技能培训,利用多种途径开展节能减排教育工作,从而提高炼铁工作人员的节能减排意识,有助于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三)回收利用

在钢铁企业的炼铁环节中,炼铁产生的炉渣、灰尘以及煤气都能够进行回收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废气废物的回收利用成为废品资源二次利用的重要途径。矿渣回收能够提高煤矿的利用率,同时有助于减少排放量。目前比较成熟的废物利用技术包括煤气余压发电技术、烟气余热利用技术、煤气循环发电技术等等,都能够提升钢铁企业的资源利用率、

(四)治理污染

通过有效的废气处理技术,消除废气中的有机物和金属物,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能够提高对灰尘、废气的利用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五)提高能源利用率

通过建立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能够对钢铁企业炼铁工序中的能源消耗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炼铁工序生产过程能耗的下降,从而提高能源管理效率,尤其是水、电、煤矿等能源的管理,避免不必要的能源开支,进一步提高企业能源配置,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生产工艺的优化与调整,从而保障生产与炼铁工序的稳定性与科学性,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减少能源浪费现象,有助于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节能减排的途径篇(5)

中国已向世界承诺至2020年单位GDP的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 ,由此而减少的碳排放量可达6.8~7.6GtC。为实现上述目标,从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 能耗比2005年降低13% ,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CO2(2.2亿tC),中国为实现上述减排采取的还是淘汰低能效生产能力等一些较为初级的手段,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减排的主要途径。但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排放强度的降低只是排放增长速度的减缓,并不意味着总排放量的降低。

对国际贸易中产能转移的评估涉及到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如何计量排放责任的问题。在现今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在国际贸易中为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净出口国。2007年我国净出口的碳排放约占当年国内总排放的30%,如果按消费端计算,则这部分为他国排放的C02不应转嫁到我国的“账户”。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按欧美所主张的把进出口贸易排放与碳关税联系起来,则我国出口产品的高能耗水平使得我国在替其它国家背负排放责任的同时,还可能面临巨额的关税,成为我国贸易竞争上的劣势。根据世界银行报告,如果每排放1吨C02的碳税为50美元, 我国的出口产品将被征收高达10.5% 的关税。而进口产品可征收的关税仅有2.2%。

消费是全球环境问题的核心。目前我国全民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 700 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CO2约0.05GtC。如果将人类的消费区分为基本消费和奢侈消费两部分,与发达国家较高比例的奢侈消费相比,我国目前尚未达到满足体面生活所需的碳排放水平。36项减排行为都属于在较低碳消费水平下的节俭消费。

节能减排的途径篇(6)

摘要 本文在引用建筑能耗、能源现状、CO2排放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太阳能建筑的概念,提出了太阳能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技术途径和策略。论文关键词:太阳能建筑 技术途径 策略 1 建筑能耗 根据我国的统计要求,建筑能耗一般指建筑使用能耗,即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包括照明、电器,采暖、制冷、设施、热水、炊事等。2000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尽管我国民用建筑的整体舒适度低于世界各发达国家,但我国的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当年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耗的27.8%,接近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采暖和空调为主的建筑能耗已占10%以上。最新报道显示,我国终端能源消耗总量已经位于世界第二。 2 能源现状 根据美国、日本和Shell、BP等公司预测,世界化石燃料生产和消耗峰值在2020~2030年之间。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值,而且能源经济可开发剩余采储量的资源保证程度仅为129.7年。 3. CO2减排压力 有关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建筑能耗中排放的CO2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其中,住宅约占2/3,公共建筑占1/3。 对未来CO2排放的预计是,如果不采取措施,50年后,大气中的CO2含量是现在的3.5倍,如果积极采取各种清洁能源替代技术,在25年内就可以看到明显效果,在50年内可把CO2的含量降低到目前的水平。 对可再生能源减排潜力的系统研究表明,太阳能光热光伏应用和太阳能建筑对于CO2减排的贡献,从2010到2030年时,可达到1-5~15-30 TtC/yr。 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对太阳能应用的预测结果为,在正常发展和生态驱动发展两种模式下,2050年我国太阳能利用在总能源供给中分别达到4.7%和 10%。 其对我国未来CO2减排的潜力估计是,到2010年以后,太阳能利用对减排开始有较明显作用,2020年以后开始有较显著作用。 4 太阳能建筑 定义:综合考虑社会进步、技术发展和经济能力等因素,在建筑物的策划、建造、设计、使用、维护以及改造等活动中,充分利用太阳能的建筑统称为太阳能建筑。我国太阳能建筑领域中技术最成熟、应用范围最广、产业化发展最快的是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其次是被动式采暖太阳房。 我国在太阳能建筑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积极的研究与实践。包括太阳能光热、光伏设备设施厂家在内,各地政府、研究机构、设计院以及开发企业等在不同层面、不同区域、不同建筑上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开发、设计、建设工作。正是在这些工作基础上,中国太阳能学会决定增设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其作用是以满足建筑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为宗旨,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为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构架学术和技术交流平台,促进两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5太阳能建筑的技术途径 太阳能建筑的应用领域包括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以及业主对于安全、便利、舒适、健康的环境需求。 太阳能建筑的技术途径包括了被动应用、主动应用和综合应用等多种途径。如从保温隔热材料的开发、自然采光通风功能的实现、太阳能光热光伏技术的应用到遮阳、光影和舒适环境的创造,全方位地综合应用太阳能资源。就目前发展最快的太阳能光热利用而言,也将包括低温利用、中温利用和高温利用等多层次能源效率利用形式;而太阳能光伏利用也将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上表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6 制约太阳能建筑发展的因素 尽管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如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不同地区的节能设计标准等,除成本、技术、市场等制约因素外,管理体制过于分散、激励政策体系不健全、全民教育与理念传播不够等都是制约太阳能建筑发展的相关因素。 当前,太阳能建筑的理念推广比具体某项技术或产品

节能减排的途径篇(7)

“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我们**市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6%左右,化学需氧量(COD)降低18%左右,所面临的攻坚任务同样很重。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以我市的“白泥”双向治理为例,提出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的建议。

5月17日,**碱业、黄岛发电厂、华电**发电3家企业联手启动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消化”掉**碱业每年产生的14万吨“白泥山”,还使发电厂锅炉烟道气的脱硫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家企业年可节约能耗支出和减少治污费用近3000万元,胶州湾也将不复受“白泥之患”。此外,通过资源化途径和循环经济模式,我市21万吨的“铬渣山”已提前半年处置完成,“电石泥”也正加快处置。

曾是污染源“白泥”、“铬渣”,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则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我市搬掉的不单单是几座“泥山”、“渣山”,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

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谓废物,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白泥”,在人们惯常印象里不过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的“废物”,而通过资源化处置的途径,却可点“泥”成金实现无害利用和产业开发,变为创造效益的宝贵资源。企业得到了切身实惠,由此产生的“减排”热情必然更加持久,“减排”成果也将更为巩固。

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

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的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也如**碱业等企业一样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诸如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

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

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上,指出“**把白泥用于发电厂脱硫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我市资源化处置铬渣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城市前来学习。实践证明,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协调相关企业走跨行业循环、区域间循环的路子,可实现参与企业多方得利、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

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让“泥(渣)山”加快向“金山”和“青山”转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手抓,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技术节能”。尽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的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短期内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必须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紧抓好。

二、推行“白泥”双向治理模式,密切校(院)企、企企合作,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的实施,是**碱业与中国海洋大学、黄岛发电厂、华电**发电联合科技攻关的结果。节能减排单靠单个企业自身往往力量不足、收效不大。针对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区域内的企业技术中心、高校院所等资源,为企业与院校、企业与企业间牵线搭桥,支持其开展科研合作与项目共营,统筹推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技术,加大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