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9 16:16:39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

引言

合同,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会签订各种类型的合同,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时,都处于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状态。合同履行的过程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企业为实现合同利益,就必须对合同进行全方位的管控,防范法律风险。

一、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合同管理必须建立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规章制度。重点是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合同风险防控机制,做到全流程管控。(二)人员培训。合同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合同管理的水平。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对合同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严把合同审查关。(三)合同相对方及合同文本的审核。首先审查合同相对方的相关资质,必要时可对其进行法律尽职调查;其次要对合同价款及构成、质量和技术要求、履行期限、支付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主要条款进行明确规定,避免合同漏洞。(四)合同履行管理。合同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重要内容,相关业务部门应认真落实履行合同条款,审核发票及相关验收资料,做好合同的闭环管理。

二、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本身就有强有力的法律团队为其服务,合同文本、谈判选商及签约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管控流程,制度设计上不会存在重大的缺陷,主要的风险在于合同管理的程序性方面及履行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对于合同管理及履行情况监控不到位增加法律及合规风险。国有企业合同签约及履行过程中,主要存在部分企业“应当招投标而未招标”、“选择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供应商承担服务项目”、“合同签订未履行审批程序”、“合同内容约定不完善,合同文本选用错误,针对不适应条款的修订无法满足业务需要,关键性条款有缺失或不明确”、“超出授权范围签订合同”等原则性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承办人员和承办部门合同管理意识不强,随意简化流程,履职不到位。比如说承办部门存在错误意识,以为签约付款就算合同履行完毕,忽略了相关的保质期、保证金及违约条款,未有效行使合同条款的权利,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二)合同人员的配置和业务素质缺陷,导致了合同管理水平的停滞不前。国有企业合同管理大部分问题是因为“人”的原因而发生的,再完善的制度规定与程序设计,缺乏业务人员的落实执行,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部分企业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人员配备和部门间沟通协调等方面支持不够,合同管理人员及承办人员变动频繁、流动性较大,缺乏有效的培训学习时间,导致其业务素质不高,不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及合规意识,无法对合同涉及的各项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有效管理。同时,合同管理人员与其他部门的管理衔接不到位,缺乏有效沟通,造成“1+12”的结果。

三、国有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确保合同主体适格。在合同选商过程中,合同承办部门应组织对拟签订合同的相对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审查被调查对象的身份证件、法人登记证书、资质证明、授权委托书、权利证书等证明原件,以及授权人的行为是否在其被授权范围内,在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主体资格是否适格。2.对注册资本金明显小于合同交易金额的合同相对人,通过在合同条款中细化按工程进度付款、先货后款等条件,防范其履约风险。同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持续关注其资信变化,并对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对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事项,应及时向合同管理部门咨询处理方案。(二)落实合同交底责任,准确把握合同履行责权划分。重大合同履行前,合同承办部门应当编制合同实施的详细工作计划,可以以《合同履行管理责任分解表》的形式向实施项目的各层次管理者和参与人做合同交底,把合同履行责任具体落实到各责任人和合同实施的各个具体环节。在合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合同当事人及项目内外部相关参与方的沟通,进行经常的检查、监督和解释工作,必要时召开协调会议,及时处理合同履行存在的各种问题。(三)加强合同履行异常管理。1.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合同内容约定不明或双方理解有分歧时,合同承办部门应当负责组织招投标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和造价部门及相关专业部门共同商讨并出具意见,按权限报审批后与合同相对人达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双方签字确认。2.合同履行中出现需要变更、解除、终止、转让等异常情况时,合同承办部门须将异常情况、原因分析、初步判断及拟处理意见等形成申请报告,经合同审批后予以处理,并签订书面协议。3.因合同相对人原因引发合同履行异常的,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向合同相对人催告。4.合同相对人履行有瑕疵但我方可以先予接收或部分接收的,合同承办部门应做出书面说明,详细记载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内容,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四)防范与控制合同违约。1.合同相对人履行义务与合同约定不符时,合同承办部门应当及时留取相关证据(照片或有关记录),以书面形式明确其违约事实及责任、要求合同相对人改正,并按合同约定追究合同相对人违约责任。2.由于我方原因致使合同不能按约定履行时,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将不能履行情况向相关专业部门进行确认并报告合同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法律意见,经批准后由合同承办部门执行[3]。

四、结语

合同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前途。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企业的各部门要明确职责,齐心协力,做好合同管理的把关工作,提高合同履约效率和质量,切实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刘剑.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9):358.

[2]黄志勇,钟南恩.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7):223-225.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篇(2)

一、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煤炭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企业法制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初建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持续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控机构几经变革,逐步从合署办公向独立运作转变,职能管理由单一向多项功能发展,合同风险管控重心有事中、向事前防范和事后监督转变,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合同风险管控体制。二是合同风险管控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不仅煤炭企业总部配备合同风险管控人员,而且分支机构或部门也配备了合同风险管控人员;并引进了人才竞争管理机制,由原来的合同风险管控人员的调任制到现在的竞聘制的转变,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三是合同风险管控制度体系逐步构建。合同风险管控程序、权限、内容等要素不断规范,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体系。四是合同风险管控工作作用日益突出。积极向收购兼并、改革重组、重大投融资、项目建设等重大决策和重大经济活动渗透,全程参与重大项目合同谈判,法律论证审核,为企业重大决策和重大经营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规避了法律风险。

二、风险管控工作存在的风险源

当下,煤炭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新的经济管理风险问题接踵而至,表现最突出并亟待解决的是合同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一是煤炭部分企业不按法律法规办事,对合同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意识相对薄弱,存在“经营不问法、需法不懂法、涉险不知险、出险无对策”等问题,导致在项目开发、经营活动等方面存在一定合同风险。

二是部分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控人员未持证上岗,总法律顾问制度尚未全面推开 。

三是合同管理具体工作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重大经济合同立项未经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调查

煤炭企业对外签订重大经济合同是具有一定的商业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在立项前,承办部门或单位要向煤炭企业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后才能实施;立项后,要经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调查了解合同对方当事人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和履约能力后,才能做合同风险管控的下一步工作。仅凭一张名片、几个电话或者熟人介绍,就盲目签约,致使合同出现纠纷后找不到对方当事人,或者对方当事人根本就没有履约能力,最终蒙受不应有的损失。因此,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介入十分重要。

(二)重大经济合同立项未尽职调查

承办部门或单位对经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事先参与的重大经济合同立项,要写出详尽的尽职调查报告,向企业负责人和合同风险管控机构或合同风险管控人员提交报告审查后,才能做合同风险管控的下一步工作。承办部门或单位未尽职调查的情况下,仅靠对方是好朋友、其他重要关系单位等因素,和对方签订人情合同、关系合同,这样的合同往往得不到履行的风险。

(三)重大经济合同未实行招投标制度

部分承办部门或单位不重视经济合同的招投标工作,签合同只不过走形式,思想中更没有招投标这个概念,往往产生经济合同纠纷,为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等方面埋下了很大的隐患和风险。还可能滋生腐败,走上犯罪道路。

(四)经济合同未实行协商会签制度

部分承办部门或单位对经济合同签订不够重视,不协商、不会签、不按法定条件、法定期限和法定形式办理,打个电话或口头打个招呼,简单了事。甚至不签书面合同,为经济合同纠纷埋下了隐患和风险。

(五)事后合同不断出现

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出现了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部分承办部门或单位为了急于销售产品 ,不顾对方提出的苛刻条件,降低价格和同行竞争销售,或为生产紧急需要,不顾对方漫天要价,先销售或购买完再补书面合同,欠款或商品质量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造成经济合同纠纷不断,为煤炭企业带来较大法律风险,和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六)合同风险管控规章制度亟待解决可操作问题

煤炭企业在合同风险管控方面虽然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但有很多制度不能落实至实处。有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有的缺乏执行保障,实际工作上不容易执行等等。

(七)合同条款审验不严

合同审验环节是开展合同风险管控工作的重点,是关系到合同签订成败的关键。但在煤炭企业现实工作中,合同风险管控人员却存在着条款把关审验不严问题。首先,没有规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条款,因质量标准不明确易产生纠纷。其次,体现在对合同条款中的易产生歧义和误解文字审核不严格,对违约条款叙述不明确,如果出现单方的违约行为而进行诉讼,合同文字的歧义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在买卖合同中我们常见的定金和订金两个词语虽只一字之差,但其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交付定金的协议属从合同,依照约定应交而未付定金的,不构成对主合同的违约;而交付订金的协议属主合同中的一部分,依约定应交付而未交付订金的,就构成了对主合同的违约,可见对合同条款尤其是文字的逐一审验是十分必要的,要避免这类风险的发生。

(八)缺少对合同的后续监管

合同的后续风险管控工作往往容易被企业所忽视,如:对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管理、对合同签订前期中期的风险评价、对合同签订过程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关资料的归案保管及纠纷处理不及时等。这些都是一些需在后续管理工作中具体开展的工作,往往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上述合同风险管控中产生的风险,有其形成的内外原因,有各自的特性和危害性,探索认清各种法律风险源,目的是好有的放矢,摸清其规律,及时应对和管控,防止煤炭企业经济事故的发生,减少煤炭企业不应有经济损失。

三、加强煤炭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提升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意识,培育煤炭企业风险文化

首先,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经济合同风险意识对建立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机制起着重要作用,是培育煤炭企业风险文化的关键。其次,建立企业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机制,培育煤炭企业风险文化,要从根本上消除经营管理中的合同管理风险,使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达到显著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次,煤炭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特别是风险管控机构或人员带头学习风险防控法律法规,树立合同风险防范意识、合规意识、法律意识,带头遵守上级和本单位的制度流程,像重视安全生产一样重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努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风险文化系统工程。

(二)建立、健全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机构、制度体系

一是煤炭企业要进一步推进总部总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机构专业化、专职化改革,建立健全各级合同风险管控机构和专职或兼职合同风险管理员,形成专兼职结合,条块相连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使煤炭企业在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层次上的合同都有人把关,使各类合同处在有序的风险监控管理范围内。二是煤炭企业要对分支机构或部门专职或兼职合同风险管理人员有条件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并加大总部和分支机构或部门法律顾问人员(兼职合同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煤炭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合同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煤炭企业与各分支机构或部门单位之间协调运行机制和监督考核力度,提升煤炭企业合同风险管理运行质量,实现重大经济合同审查率、签约率、履约率重大提升,防止事后合同的出现,降低经济合同诉讼纠纷风险的发生。

(三)动态监督与定期监督检查相结合,合同风险管控全面覆盖到企业各分支机构或部门

制定风险管控监督检查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煤炭企业各分支机构或部门进行动态全覆盖监督检查。通过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分析,找差距、吸教训,并对经济合同风险管控情况进行了通报。通过检查,全面推动经济合同风险管控的合法、有效、稳定、健康发展,同时提升煤炭企业的经济合同风险管控能力。

(四)加大合同纠纷案件处理力度及问责制,使企业经济管理风险到达可控范围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篇(3)

一、中国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状况和不利现象

1、企业合同管理程度不足,管理方式滞后

首先企业合同管理理念滞后,没有根据时代进步。企业的进步不只是一种经济利益的进步,并且也是一种运营思想的进步,这样的运营思想在企业管理上就是利用多样管理体系来详细表现出来的,看成企业危险管理的主要保证体系,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同样为企业运营思想的一样详细体现。在事实上,中国国内企业的形成大部分是用中小企业做主,而这些企业存在本身高度能力的竞争水平,同样也存在很大基础的约束性,这种中小型企业大部分在管理中,管理不严密,体系不完善。这种企业合同管理思维的滞后即使没有快速遭到直接的耗费,然而跟随时间的更改,社会经济的进步,给企业发生的问题结果是愈发的显现出来,最后使企业出现不可挽回的耗损。在中国很多大型企业上的领导工作者以及高层管理工作者都相对轻视了企业合同管理对企业本身进步的主要性,并且这些工作者还时常轻视对企业合同管理整体性、体制性的主要作用,一些管理工作者以为企业的合同管理相当于企业平时工作的监督,唯有简易的合同签写、实施以及督查等等,给企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2、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者专业能力偏低,法律思想薄弱

如今企业合同管理不只是一个简易的起草、签订、实施的过程,即便重点是根据上述的三个内容组成,然而在这三个内容中每一个步骤的进步都是变幻莫测的,而针对这些变化莫测是要求存在高专业文化以及高文化的精英展开管理的,而在中国企业的状况上,不同中小企业的合同体系管理经常是根据本身企业的许多非专业工作者管理,而這些工作者,广泛出现专业能力偏低,法律思想薄弱的不足,使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造成许多的混乱以及漏洞百出。

3、企业合同管理方式滞后致使合同管理成效偏低,信息传输不适时

具备专业的、法律思想强的合同管理体系也无法确定可以产生一种高成效以及高运营的企业合同管理,在企业进步的状况上,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方式滞后,管理成效的偏低和信息传送的不适时都是如今企业合同管理体系发生的重点体现情况。在中国出现的大部分企业上,现在很多企业合同管理方式相对老旧,企业合同管理信息技能型无法做到根据时展,合同的管理和详细内容的整顿、存留和督查方式方法老旧,缺乏对企业合同管理媒介的开拓以及实际使用,同时很少存在企业可以依据如今企业合同管理的管理思想以及思维对于企业合同管理的过程展开新型构造以及展开更深度的优质,致使企业合同管理成效越来越不明显,企业内部能源技能消息的传送不适时。

二、我国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完备

1、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作业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各样企业领导以及企业的管理工作者,不止应该提升本身的专业技能文化,更需要加强本身对其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性的了解,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的树立的基本首要重点是应该属于企业合同管理的专管型部门以及专管型团队,聘请拥有有关专业文化的同时拥有对应的技能的合同管理工作者,加强企业合同管理体系树立的管理引导,促进以及监督其他方的合同签订以及合同实施,确保企业合同的拟定以及合同实施的顺利结束。针对许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应该逐渐树立起一种从上到下的多角度高管理体系的管理结构以及管理体系,从而确保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高度运行以及高成效。

2、完备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管理方式

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完备是利用管理体制以及体制流程俩部分来展开的。当中企业合同管理体制的管理制度重点是说企业本身的管理部门应该以上到下产生一种正确高效的合同管理团队,这才可以确保企业合同管理可以包含到企业本身的各个部门以及步骤,因此关系到企业的企业条件以及知识。而企业合同管理体系上的制度流程就是指企业在企业合同管理上的全部部门以及全部涉及进程,一部不完备以及产生存在一定能够执行性的流程以及体制,确保企业合同管理体系有凭据可守。

3、树立完备企业合同管理体系

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完备以及一步步的树立是保证企业合同管理的先决条件以及保证。通过对企业合同的整顿,确定要企业合同管理体制的签订、实行以及运行的整个过程;加强企业合同全面性掌控;一步步产生一种存在流程化以及体系化的和企业本身相符合的合同管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的详细运营有根据以及参考。

4、加强企业工作者的教育训练

企业合同签署能不能够达到成功,企业合同管理危机可不可以成功防御很多状况中决定在于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者和基层工作者的法律思想以及素养强度。因此为了让企业合同管理可以成功使用一定要对企业合同管理工作者以及基层工作者展开详细的教育以及训练,让工作者可以熟练的掌握以及控制和企业合同有关的法律规定以及签订合同的详细步骤技能经验,让企业合同管理有关的全部工作者可以拥有优秀的企业合同危机预防思想,因此让企业合同管理体系能够更优秀的施行。

三、企业合同管理体制的树立以及完备是要求时间以及事实的一步步发展产生的,这种体系的树立不只要求法律体系的有关完备,更要求企业以及社会的高度注重,唯有一起共同的进步才可以协助让企业合同管理体系进入一种越来越优秀的方向上。

【参考文献】

[1]耿晓阳.对现代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9):216-216.

[2]苏欣.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动态化探究[J].大众科技,2005,(1):85-86.

[3]张海容.国企合同管理制度的优化性探究[J].新经济,2015,(5):71.

作者简介:马秀琴(1981-),女,籍贯:湖北黄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液化天然气项目经理部合同管理岗位。研究方向: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探究。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液化天然气项目经理部)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法律风险;合同管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社会资源综合应用率也逐步提升,电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实现我国社会发展的资源综合应用率提升,不仅要实现电力输送的技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同时也要实施企业发展的风险分析,实施合理有效地应对措施,可以激发电力企业的发展潜力,提升资源的综合应用率。

一、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的问题

1.合同管理严密性低

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是现代电力企业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在于,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适应制度不完善,企业发展的法律规范性不足,导致企业内部法律资源综合应用效果性降低,使电力企业管理的严密性降低,从我国现代电力企业法律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内部管理中,合同管理问题较为突出[1],例如:电力企业管理中,对企业发展的资源供应中,电力资源的质量管理标准不明确,缺乏合理有效的管理保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资源结构体系中的资源应用作用不同,电力企业中一旦出现相应的资源质量问题,由于企业合同管理的信息不明确,其资源的综合应用效果受到影响;其次,电力企业管理的经济管理合同问题较为突出,企业重视发展中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性关联,忽略了企业经济运行中的资源传输的保障,从而使现代企业的资源管理带来了后期管理上的不足。出现电力企业管理的定金与付款之间的平衡性较低,企业发展的资源具有不同的资源经营的经济制度作为衡量的主要依据,从而出现电力企业发展的资源购买中,卖方以多种理由对电力企业的购买交易进行诋毁,企业处于财货两空的状态,为我国现代电力企业管理带来了发展的实际参考意见。

2.合同执行能力差

现代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在于企业发展中的合同执行力较差,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由于企业签订合同与企业发展中的整体资源结构的合同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2],合同内容与企业实际交易的内容完全相脱离,在实际中发挥其管理作用性较低,例如:电力企业实施企业发电的资源管理结构更完善的制度管理中,管理期限和实际分析的作用性较低,容易出现电力企业管理的资本结构综合分析的合同管理实际作用,与现代企业内部资本分配控制的作用性较低,一旦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资源管理作用性降低,企业经营的整体资源管理具有更全面的资源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失,同时,系统各部分的资源应用率的处理与现代社会企业的实际应用的效果性较低,合同双方在实际管理中,容易出现企业经营的资本或者财务上的应用纠缠不清,是现代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的主要方面。

3.经济赔偿管理不明确

现代电力企业管理的法律管理风险上,资源综合应用的结构中,经济赔偿管理不明确,也是电力企业管理的法律风险,电力企业是社会资源分配的部分,实现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分配空间格局性中,仅仅对电力企业管理的电力供应。资源购买等方面进行相关记录[3],而电力企业管理在合同管理法律中,处于被动的法律管理地位,一旦电力企业管理在市场经营中处于被动经营地位,电力企业管理的经济收益也会被动,社会资源管理结构的经济来源保障性较低,为我国现代电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冲击。

二、应对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的措施

1.企业合同管理严密增强

实现现代电力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全面性开展,实现现代电力企业资源开发与综合性应用上完善。一方面,企业合同法管理严密性增加,需要实施电力企业管理质量上的全面性提升,电力企业对材料购买,电力输送交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电力资源的综合分析[4],例如:在现代电力企业管理中,实施社会管理各部分的资源传输具有相应的合同条例作保障,实现现代电力企业管理经营中资源具有完善的信息传输结构,对电力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发挥电力系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全面性应用,降低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合同中的实际应用作用;其次,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资源管理体系中,经济管理作为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电费主要部分,实施现代企业经营中,多种经营结构的经济分析,具有相对完善的发展管理依据,从而实现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的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资源传输的法律保护作用性更强,例如:我国现代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依据企业电力输送的范围,制定企业经营中定金与违约赔偿之间的关联,发挥合同在现代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中的控制作用,减小企业发展中经济利益的直接损失,一旦电力企业发展中存在管理违约的情况,可以依据合同中的相关规定,保障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基本效率,实现现代社会发展中电力企业资源应用率与资源发展结构之间的相互均衡,从而满足了现代资源的发展需求。

2.合同的实际效率性提升

打破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问题,发挥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现代电力企业管理中的合同管理具有相应的管理依据,一方面,避免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中存在企业合同管理内容脱离实际管理需要相应经营问题与喜爱企业经营中的管理法律合同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实际性作用,从而进一步发挥企业资本管理中的法律管理作用,例如:实施现代企业经营的资源管理的合同中[5],增加相应的实际法律管理的制度,实现企业合同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发挥电力企业经营的资源分配中发挥相应的管理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现代电力企业经营的合同应用,必须实施现代企业经营的资源分配的结构规划的合同管理的内容明确,例如:企业处于哪一种状态,其经营的资本控制与资源结构的相互均衡,发挥其经营的内部资源分析,优化我国现代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的资源保障,逐步推进整体企业经营的合同发挥其内在性管理作用,避免现代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合同应用的实际结构作用性得到综合性发挥,降低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构成部分。或者,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合同管理在企业规定的合理时间范围内,同时实施现代企业经营的资源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发展的资源分配的合同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及时对合同中存在的管理不足进行法律系统的信息弥补。

3.经济赔偿管理不明确

发挥法律管理在现代电力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应用合同,实施企业经营管理的赔偿经济制度逐步完善,一方面,企业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结合企业经营的资源应用的基本结构需求,实施电力企业法律实施的资源管理的经济效益收益符合市场经济公平易的发展需求,逐步优化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的资本结构,实施现代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在合同中具有直接性体现,例如:电力企业可以和现代企业经营的资本管理与整体经营结构上的相互关联,从而逐步优化电力企业的资源综合性资本经营分布保障,依据我国国家合同法,对企业经营中存在合作双方的经营资本转让或者企业合作中,需要履行的经营权利和包含的经营利益,现代企业经营的资源管理发挥着相应的资本分析控制作用,为电力企业的收益保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经营发展保障。

4.内部资源应用作用低

实现现代电力企业法律管理风险降低,保障企业经营收益及合同管理的风险性降低,也要发挥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作用,企业内部依据我国商业经营法律和合同法作为企业经济管理资本的主要来源,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的资源分析,例如:某电力企业的资本管理具有相应的经营保障,实施企业内部交易的资本管理格局的完善,按照不同风险进行电力企业的经济资本的风险控制,合理及时的实现现代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合同管理与企业内部经济资本规划之间存在着必然性关联,逐步拓展现代企业经营资源的全面发挥保障作用。

三、结论

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是实现我国现代电力企业资源供应与资源结构综合性优化发展的必然性要求。结合电力企业管理现展实际,实现电力企业管理的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全面性提高,实现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发展的内部结构逐步完善,引导现代社会电力供应管理而机构体系的创新发展与探究。

参考文献

[1]陈洁荣.如何规避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常见的法律风险[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4):47-49.

[2]宋常青.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对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8):208-209.

[3]李志立.浅议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合同管理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329.

[4]唐小媛.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研究[J].低碳世界,2016,(28):146-147.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篇(5)

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五大电力集团公司的成立运营以及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竞争机制的不断深入,发电企业也从过去的国家垄断渐渐推向市场,市场决定生存已是大势所趋,所以发电企业必须重视其经营、管理各环节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我们大唐集团公司提出向“经营型、控股型”转变的战略目标后,我们不断加快转型步伐,而职工思想意识却相对滞后在单一公有制的旧观念上,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新的企业体制与旧的职工观念必然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如何扬长避短,把公司上下建设成一支团结高效、执行力强的干部员工队伍显得格外重要。

毋庸置疑,各级管理者的权威是实现高效管理和精确而迅速的执行力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职工的权威意识是其能否主动地、创造性地执行管理意图的决定性条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形成了一些陈旧的、与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理念背道而驰的管理体制和职工工作观念,对管理者的权威和职工的权威意识的正确树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深入认识什么是权威、什么是权威意识、国企职工的权威意识的构成及其对管理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权威是保证企业管理效率重要因素,即便组织内部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它也能使一项决策得以制定和执行。也就是说,当管理者具备了对下级的权威,管理者权利运作的障碍就会减少,命令得到下级无条件执行的程度就会加大,管理的效率就会提高。

权威包含着权利,但权利不等于权威,只有得到下级认同的、被下级视为正当的权利才称得上是权威。这种来自下级的“认同”是权威的“合法性”的基础。这个“合法性”是指社会学意义上而不是法学意义上的理解,即处在统治——服从关系的服从一方自觉接受自己的服从地位,并把现有的统治——服从关系以及维护这一关系的相关制度作为正当的东西接受下来。社会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既然关涉到认同,就与服从者的价值观念相联系。正是这种价值观念,使权利的行使具有了非强制性的特征。

权威分为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合理型权威,这三种权威的“合法性”价值各不相同。传统型权威建立在传统的授命和习惯的合法性上;魅力型权威建立在英雄或者楷模样板制定的制度的正确性上;合理型权威建立在相信管理者的权利及其规定的制度的合法性之上。合理型权威是现代工商企业组织管理的必要权威形式。在现工商企业组织管理中,各种规章制度都是以合理性为取向建立的。合理性可以是工具合理性,也可以是价值合理性,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也就是说合理型权威的实质可以分为工具合理性权威和价值合理性权威。这种权威的分类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分类,现实生活中的权威往往是多种权威的组合。这种分类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问题的起点,就是在研究职工的权威意识时,从分析下级认同上级管理的“合法性”价值基础开始。

权威作为被下级认同的权利,必然与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力有关。这种影响力至少包管理者的资源支配能力、经营能力及其人格力量三方面因素。

从权利产生于资源依赖这一社会学观点来看,下级的服从行为与上级的资源支配能力有关。资源支配能力涉及到资源的给付能力和资源的剥夺能力。在企业管理中,资源的支配能力是一种强制服从力量,又是一种诱导自愿服从的力量。所以从资源依赖的观点来看,对权威的服从可以源于工具合理动机。下级对工具合理性权威的接受与自身的工具合理动机相联系,注重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功利关系,认同的是管理者手中的资源支配能力。

权利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管理者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的行为如分配资源、协调人际关系等是否彰显社会的主流道德与价值,也会构成下级评价的依据。如果彰显了社会的道德和价值,与下级的期望的人格特征相一致,就会在下级心目中产生人格力量,建立起信任,这种信任往往能独立于资源的依赖在下级身上导致服从。所以,对权威的服从可以源于价值的合理动机。下级对价值合理性权威的接受与自身的价值合理动机相联系,注重的是管理者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认同的价值观,注重的是上下级之间的非功利性关系。

工具合理动机与价值合理动机也是概念上的分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动机往往也是二者的综合。但在不同的组织中其侧重点是不同的,而正是这种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管理环境,对管理行为产生不同的非正式约束。

不可否认,在我们国有企业中,职工对管理者权威最重视的是其处理问题是否公正、能否以身作则和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以价值合理性权威为主;而在非国有企业职工所重视的是上级的奖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以工具合理性权威为主。这种企业职工权威意识的所有制差别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环境。

国有企业价值合理性权威的高度认同导致非物质因素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增强,使管理者行动目标的多样化压力加大,管理者不可能只把效率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效率产生效益、效益决定发展、发展才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这正是我们大唐集团公司连续两年展开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要解决的一个核心观点问题,如何在追求物质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价值目标就成了国有企业管理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发电企业往往人数越多、管理者越多而管理效率越低的最终原因就在于——管理者为了适应绝大部分人的价值观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

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管理者总是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来保证自己决策得到执行。在非国有企业,因为人们首先认同的是管理者的资源支配能力,所以管理实质上是经济利益在企业管理关系中的作用,企业中的劳动关系也被清晰地界定在雇佣性的利益关系上。因此物质手段的运用被充分接受,管理者有足够的“合法性”去运用这一手段,并通过这一手段的强制力来保证决策的执行,至于物质手段的运用是否公平并不是突出的问题。但在国有企业,人们首先认同的是管理者的人格特征,实质上认同的是国有企业所倡导的理想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国有企业决定了企业中人与人的地位平等的意识形态支配下,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关系中的劳动力“买”“卖”利益关系不被自觉认同,因此运用物质手段的强制力来达到管理目标不被认为是、也不可能成为企业主要的管理方式,管理者运用这一手段的“合法性”远不如非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里,职工对价值合理性权威高度的认同决定了最具“合法性”管理手段实际上不是管理者是与下级的强制力,而是管理者自身的行动楷模效应。

人总是谋求最大利益,在的非国有企业里管理者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和自身利益并不矛盾。而在我们价值合理性权威的强认同的国有企业强调人的社会性需求,这不仅使管理者运用物质手段激励和管理下级的“合法性”受到制约,也制约着管理者自身谋求经济利益的动机。我国国有企业管理者追求高收入、高回报的行为常常会碰到“谋私利”的质疑,这是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因为这种行为会影响职工对管理者形象的期望。当前,我们实行的“薪点制”工资制度改革在职工中引起过分的反应就是这种思维惯性的结果,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趋势的,是不正常的。

权威意识的差别与管理行为的联系可以概括为:企业职工对工具合理性权威认同越高,“以任务为动因”的领导方式或风格更容易形成,企业职工对价值合理性权威认同程度越高,“以人为动因”的领导方式或风格更容易形成,或者说这种领导方式更容易得到下级的认同。

企业价值合理性权威的高度认同的消极影响是:在国有企业试图通过明晰产权、扩大权利和利益差距来促进效率增长的制度改革会受到强大的缩小权利和利益差距的价值观约束,而这种约束的直接后果就是严重束缚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最终会严重制约我们向“经营型”、“控股型”战略转变的步伐。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不仅需要文本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环境,也就是建立符合我们大唐集团公司具体情况的企业文化理念,即“同心文化理念”。而要实现这一点,有必要对市场经济下的劳企关系进行再认识,只有客观地、正确认识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者地位,才能形成更有利于接受“同心文化”的思想氛围,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威意识。

劳企关系是企业中最基本的关系,职工对企业的管理行为的认识,包括我们以上分析的权威关系、权利关系,都是以对劳企关系的认识为基础的。在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的体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都不是独立的权利主体,国家控制着所有的资源并根据国家的意志进行分配,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实质上是国家与劳动者的关系,使人们习惯从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所有者”地位去解释劳动者在企业中所能得到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合理性。然而当前多种所有制并存,在国有企业这种从所有权解释劳动权的认识会固化和扭曲劳动者的既有权利和利益,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难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要求的劳企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权利主体并以法人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而企业经营者则以法人代表的角色行使着国有财产的支配权和经营权。企业和劳动者各自作为市场上独立的权利主体,双方的权益是以合同为法律依据和保障的。在企业里,职工的地位是劳动者,职工所获得的各种权力和利益均属于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职工既不行使所有者的权利,也得不到所有者的财产收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本质都是契约关系。企业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与国家的关系和企业职工作为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是相对分离的,前者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和民主来实现。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发展趋势

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开始,管理也随之出现。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管理的存在。人们需要劳动和工作,而没有管理,劳动效果和工作效率就会十分低下。管理能够将有限的资源结合起来,并实现最好的利用。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管理作为一种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不容忽视。

虽然管理出现的时间很长,部落需要管理,国家也需要管理,自古以来都不缺乏管理。但企业管理存在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中国出现真正的企业,还是在建立新中国的时候。之前,清朝出现的洋务派运动,建立的一些工厂都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尤其是企业管理也直到改革开放才展露其头角。中国的企业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经验都不是很丰富,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我国的企业管理面临多方竞争,迎来诸多挑战,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管理好企业是企业和国家的当务之急,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企业管理的发展自然有一套可以遵循的规律所在,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企业管理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企业事业。

1.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就看它的管理制度。合理而有效的企业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提高员工的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让企业能够发挥出最佳优势。只有加强企业的管理,把成本的消耗降到最低,把所有的资源都合理的运用,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不断壮大。通过企业的管理,能够发掘人才的作用,最大地发挥员工的潜力,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和岗位,而且各个部门之间协调运作,最大化地利用人才资源来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通过企业的管理,有助于最优地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合理地安排各个部门的工作,每个人和每个部分都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有效的作用,不至于浪费,也不会存在缺损状态。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挑战严峻,企业管理必须要考虑很多因素,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的重要任务,保证企业的管理体制有效、科学和合理,是使得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必要因素。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脚步越来越快,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导致企业的生存已经面临着不断的威胁。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就必须从企业的自身做起,从管理抓起。通过对企业的人员、体制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管理,保证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在大环境下,能够使得企业更加具有竞争能力。谈及企业的管理的重要性,从多个实际案例中,就可以得出结论。人文管理与人性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人文管理。企业需要人才去推进与壮大,对于人才的管理,则更加显得重要。总之,管理企业,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2.国内企业管理的现状

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一步步壮大时,中国的企业才刚刚起步,所以在管理模式上会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存在更多问题。国有企业靠的是国家,是我们所说的铁饭碗行业,只要国家还在,国有企业就不会垮。所以国有企业的管理十分僵化和封闭,不会想方设法谋利益,也不会担心亏损而不断创新发展。而在中国,外企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其中还有中外合资的企业,它们接受了国外的管理新思想,重视竞争和创新,作为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榜样,值得学习。

自中国的企业出现开始,中国企业就受到了很多冲击,一些打击资本主义的运动和革命总是把刚要起步的企业打压下去,限制和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管理方面,也难以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的企业管理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管理体制不够完整,很多企业在收集和更新信息方面也存在不足,管理过于松散或者严格,企业效益迟迟提不上去。中国的企业管理缺乏民主意识,不能以人为中心,刚性管理导致员工士气不高,员工没有主体地位,缺乏归属感,不能积极而主动地投入生产工作中。这样看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在全球的企业管理舞台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手段单一,缺乏柔性管理,对市场走向认识不足,没有充分地利用资源,也不能及时的创新。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出现在每个企业当中。我国国内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缺陷。这些管理缺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积累而来的,随着管理的模式化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固有的弊端。我国企业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从很早就出现过,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为中心的现象其实并没有真的减弱。

3.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

(1)目前国外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都在改变作业流程,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以符合客户的要求,建立富有生机和变化的管理机制,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利,让员工也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以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和服务质量。

(2)国外还实行了柔性的管理制度,重视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员工的地位,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进行思想宣传和教育,树立热爱自己岗位和企业的意识;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营造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以员工为中心;重视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各个方面的技能。

(3)国外企业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在企业管理中把勇于创新作为一条指导原则,不止管理观念和方法需要随时更新,也要帮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国外的企业一直都重视创新,针对变化的经济和不同的市场进行创新,对管理方法进行改变,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还对管理理念和组织机构等也进行及时的创新。而且要求员工也进行创新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4)国外企业不再把员工当成独立的个体,让员工在企业内进行竞争,而是把所有的员工看成一个整体,让员工之间互相帮助和合作,内部合作和外部竞争相结合,来共同提高企业的效益。

4.国内企业管理的启示

(1)我国虽然一直在借鉴和吸收许多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总是不能很好地运用。我国在学习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同一种管理方法,在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也不是自始至终都适用一种管理理念。不同的企业适合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时期也需要不同的管理理念。所以我国企业在管理企业时,应该考虑到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什么阶段采取什么措施;还要针对员工的实际能力,实行相应的管理方法。

(2)我国企业应实行柔性管理,以员工为中心,提高员工的地位,让员工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分子,参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员工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主动的管理者,使得员工更加积极热情地工作。

(3)我国企业管理需要创新,不能只满足于现在的状况。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经济的要求,树立符合经济时代潮流的管理机制。创新能够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给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动力。企业的创新管理应该针对发展的经济和市场而不断发展,对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和组织机构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创新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成功的根本。

5.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5.1走向知识管理

企业管理最开始是以经验为主,慢慢走向科学管理。知识管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以知识带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是根本,带动企业其他各方面的运作,实现企业的各项资本的同步发展。企业的知识体系有多个方面,知识管理应该把它们都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多方位的知识管理系统,合理地把各种资源运用到最佳状态,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重心将不再是过去的有形物,比如机器仪器、工厂工地和流水线作业,而是无形的资源,比如知识资源。知识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更快更好的效益。企业需要提高企业的信誉,让人们相信这个企业,提高企业的名气,增强企业的文化内涵。知识产权在如今的企业竞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企业成功的根本因素。在知识管理中,人才是关键。科学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人才也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企业的知识管理需要人才来实现,人可以运用知识,创新知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找到成功的突破口。中国的企业管理的未来将以知识资源为主,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增强员工的文化素养,这样我国的企业的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5.2走向信息技术管理

现在是信息网络盛行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那么企业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把信息技术纳入管理体系当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企业管理也实现全面网络化,把企业的各个机构组织联系起来,以网络的形式更加方便、直观、系统地运作,这是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上而言。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各个岗位和各个地方的员工和管理者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企业的实时运作信息也可以及时更新,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快速地运转和更新,在最短的时间内,消耗最少的人力和物力,不仅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优化。

5.3走向创新管理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的关键因素。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提供持久的动力。创新管理是全球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所有的事物不断在变化,企业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管理体制。一个成功的企业,关键就在于不断创新,能够针对外界的变化做出迅速的改变。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市场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对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和组织结果做出及时的调整。

我国未来的企业管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不仅要随时吸收新的管理观念,还要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进步,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管理者需要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有效地促进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应注重员工的创新精神的塑造,让员工能够进行创新,开展一些发明活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益。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要不断创新,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企业。

5.4走向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不同于刚性管理。刚性管理利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员工,比较严格。而柔性管理恰好相反,以员工为中心,营造民主、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树立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能够热爱自己的岗位和企业,积极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我国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实行柔性管理,把一部分管理权发放到每一个员工手中,使得员工能够参与企业的管理,成为企业的自主参与者。对于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健康状态也有所重视,不再是只关注企业的效益。

除此之外,还实行比较灵活的经营策略,根据各种客户群体生产不同的产品,数量少,种类多,每种产品都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根据市场的变化生产产品,分清楚主要和次要,及时分析预测市场的走向,进而使得产品和科研走在市场的前面。企业的机构设置由高度集中走向有计划的分散,分散机构但不缺乏系统性,是有计划的分散。

5.5走向全球化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的活动范围不再是国内,还走向了国际。国内的市场一直以来都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如今国际上各个经济、社会等因素也对我国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企业管理将实现多层次的网络化、系统化管理,结合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资源和技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本国企业。

我国未来的企业管理将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必然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跨国企业需要企业了解全球各个市场的动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管理。我国企业管理将不再将竞争作为唯一主题,合作也变得十分重要。我国企业在与全球其他的企业的合作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对合作的两方企业都有好处。

结语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企业管理模式不再单一了,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结合技术、知识、人才、市场等各方面的因素,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和变化。根据现在局势的了解和国外的情况调查,我国企业管理将会走向知识管理,以知识资源为主;走向信息技术管理,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走向创新管理,以创新为出发点;走向柔性管理,以员工为中心;走向全球化管理,以全球化合作为基本点,进而我国的企业管理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光彩,让中国的企业管理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贺德亮.中西方企业管理的现状评价与加强我国企业管理的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9.31(4):324-325

[2]刘海衡.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访著名管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工商学院教授邓荣霖[J].经济师,2005.8:6-7

[3]汤树光.浅析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华东经济管理,1995.6:49-50

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篇(7)

【关键词】 中外合资 财务管理 投资

合资企业一般指中外合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外国合营者可以是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中国合营者目前只限于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个人和个体企业。经审查机关批准,合营企业是中国法人,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它的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合营企业还不能发行股票,而采用股权形式,按合营各方的投资比例分担盈亏。

1. 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中外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责是对企业的目标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起若干具有指导性的观念,理论,并以此作为组织财务管理的依据。具体财务管理目标有以下四个方面: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价值方面衡量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收抵支后的利润高低和财务价值的大小。以此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的每一环节都应下功夫,以求加速资金循环与周转,努力增收节支,从而实现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1.2中外合资企业的业主投资必须得到维护和保持,而不应受到侵蚀。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正确近期利润与长远利润的关系,必须正确形成各期利润,正确计算资金耗费,必须使所小号的资产得到足额或者充分的补偿。

1.3中外合资企业外部环境比企业自身财务更复杂,风险更大。但是,风险与利润总是相伴而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剧烈的竞争又不允许人们一味地追求风险或降低风险。因此,财务管理要妥善处理利润与风险的关系,力求在利润一定的前提下努力降低风险或者在风险一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的利润。企业财务部门还应及时对风险予以分析、识别和评估,建立风险处置机制,明确风险归属,并积极组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 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中外合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相比拥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在财务管理体制方面与国内企业相比较,具有更为灵活的特点。

2.1中外合资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专业化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低位,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对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要求比国内企业要高,而且越来越高。有中外合资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与管理体制所决定,企业在使用财务人员方面极为严格,毫不含糊。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经济管理理论,了解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把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应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灵活方法,以便使企业经营管理赶上时代步伐,步入先进管理的轨道。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

2.2外商投资而形成的中外合资企业在经济性质、组织方式、经营机制及利润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而企业就不存在国有企业惯常的隶属关系,国家也就不会像对有企业那样去进行全面严格的管理,只能本着间接调控,不做直接干预的原则从事适度管理。我国通过各类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法规,灵活行事由外商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工作权值。为了便利财务部门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中外合资企业必须及时地向当地财政主管部门提交各类有关基础资料来配合管理。

2.3中外合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是企业各种财务关系。为搞好财务工作,中外合资企业必须根据我国已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确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

3. 目前和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战略差异的问题

以一般企业不同,合资企业的设立动机,往往是合资双方各取所需,除了获取经营利润外,对于外方而言,合资经营能够比较有效的避免政治风险和投资风险,同时尽快的熟悉本地市场环境,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源等等;而中方更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这就是的合资双方在经营目的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

3.2控制权博弈问题

诸多案例显示,作为博弈一方的外方往往把建立合资企业作为短期的战术手段,认为与中方合作是有限博弈。外方经过十几年的合资合作,逐渐了解并熟悉了中方法规、市场、竞争者,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积累经营和竞争经验。加上外方为了更快发展,越来越对与效率低的中方分享运营控制权感到束缚和不满。在博弈后期,外方的有限理性督促其选择放弃合资模式,夺得财务控制权,独资运营业务不合作方式,实现博弈目标—掌管合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事实上处于弱势的,如何利用中方掌握的有限资源对企业实施最大化的影响力,特别是通过财务手段维护中方的利益,是合资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3..3文化差异问题

在合资企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文化冲突问题。由于中外合资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明显,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从而双方的工作人员在经营理念、决策思维方式和程序、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合作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冲突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

4. 解决对策

中外合资企业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左右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注意维护中方的经济利益。

4.1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理清双方的产权关系,对经济活动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把握尺度。中方财务人员应当首先明确出自双方所持有股权的产权性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学习和理解,形成共同的认识。同时制定明确的财务流程,规定财务工作纪律,确定快核算方式方法,统一使用规范的会计凭证。此外,还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新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提高财务活动效率,降低出现重大错误的风险。同时,双方财务人员应加强沟通和协商,在涉及财务活动的重大问题上双方的投资人应取得一致意见,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

4.2在文化和谐中来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中寻求文化协同,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应努力克服文化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并积极寻求融合。经过必要的协同和冲突的解决,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企业文化的重构。确立跨文化的“双赢”思想;加强文化的灌输和沟通,发展跨文化培训项目和建立跨文化双向沟通机制,及实地进行企业问题化的重构等等。

参考文献:

[1] 吴守富,浅析财务管理的环境问题,会计之友(上),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