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9 23:51:29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心得体会篇(1)

作为受训者,我受益匪浅,理由有四:

一、传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代名词。

更多的在于说教和强化规范学生的思想意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遵守,什么坚决服从等等。而这次的培训,我感触到:对学生德育的教育现在更多在趋于在学生现有的理性感知的基础上,注重对其引导,使其逐步规范于社会准则上。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者要不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修正,最终能达到让其自己能净化和美化自己的品德。但多年以来,我们对学生德育的教育还没有什么好的方式和方法,让大家借鉴和运用。

二、社会的需求,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是知识适应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思想素养适应社会。

“品学兼优”,品德当先。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那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这段时机,树立起良好的美德。从小根深蒂固,长大不易被扭曲。目标明确,还在于付诸于行动。

三、以身作则、以身垂范。

我们都知道其含意。我想要美化学生的品德,首先还得从我们自己入手,先美化美化自己的品德。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更新,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这样才能适应需求,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才能让学生“心服”、“幸福”。更新知识,在于我们的教法上,特别是对学生的评价,我们不能乏乏而论,要有准确的用语,不能肯定一个而否定大多数。

比如:我们经常听见老师表扬学生用这样的口语: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看谁表现得最乖。细细想想,如果只有一个最好,多数就不是很好,那么你的教育还算是成功的吗,对一个的肯定和表扬却是对大多数的否定和批评。所以我们只能用准确的语言来对学生加以评论。学生作业做得好,我们老师可以表扬学生说:这段时间×××同学,在完成作业方面,具有认真、刻苦和守时的品德。既是对这位学生真实的肯定,又不伤及其他学生。更新理念,在于我们思想问题的方式上,就同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有一个答案,要推而广之,举一反三。从不同的方面思考,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寻求让社会认可的答案。所以说,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美育心得体会篇(2)

上个星期,我们系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典型人物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这次学习,我感触深刻,尤其是向道德模范标兵的雷锋同志的学习,一晃50多年过去了,这一有着丰富内涵的“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历久不衰,滋润着无数国人的心灵,并引领我们建设了一个伟大富强的新中国。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立足岗位学习“雷锋精神”,就是要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有机结合起来,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并把其真正转化为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正能量和驱动力,成为新时代我们永远高昂的时代旗帜和激励进取的时代强音!

这些年来,神州大地上纷纷涌现出来的道德模范和时代先锋,既有“中国好人”,也有“最美志愿者”,更多的是立足岗位学雷锋的“敬业奉献者”,他们大都是来自基层第一线,长期坚守在基层、奉献在基层。在他们当中,既有党员干部、共青团员,也有普通职工、百姓群众,既有古稀老人、退休干部,又有外出务工者、大学生创业者,还有社区义工、社会志愿者,他们每一个人都长期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他们每一个人都像雷锋那样,对待群众百姓像春天般温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无论是几年、十几年,还是二三十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展现才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他们立足岗位学雷锋,成为神州大地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精英和带头人,演绎时代精彩,成就岗位学雷锋的“最美人物”。

在当代中国,学雷锋的“最美人物”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新时代的“雷锋群体”,他们遍布神州大地,遍布各个领域,在各行各业中各领风骚。他们虽然普通,却从不忘记肩负的责任,勇于担当,敢于锤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工作职责,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践行着伟大的中国梦。他们,春夏秋冬没有华丽动人的话语,一年四季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他们,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挥洒汗水,奉献力量,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群众路线和核心价值观,为党旗增光添彩,为时代矗立丰碑,为美丽的中国梦挥写绚丽华章。他们像一颗颗无名的星辰,点缀在神州大地之上浩瀚的星空,看似微小,却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辉,照亮着你,感动着我,让伟大而美丽的中国梦不再遥远,触手可及!

美育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美育教育,审美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美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现代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增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促使学生爱美、健康、创美,从而获得美的仪表、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形体、美的动作,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1.体育教师要具有审美意识

把美育运用教材中,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必须有再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没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就难以把教材中美好的内容挖掘出来,再现给学生,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一个体育教师要具备以上两点,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认真地钻研教材,对教材要懂、透、化,领会动作要领。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联系。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思想性、科学性熔化在一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应用美的旋律、美的动作、美的造型、美的环境、美的设计、美的教态,感染给学生,使体育课增加娱乐欣赏和美的享受,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首先表现为培育完善的人体。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对学生进行形体、姿态美的教育尤为重要,作为学校体育教师,更要以常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保持和谐健美,利用自身形体美、姿态美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进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安排与美的形体、姿态的相吻合的能体现、感受、锻炼美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通过动、静结合的体育锻炼,从形态和技能上完善人体,使学生感受人体美,热爱人体美,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身体姿态,形成良好的站姿、走姿、坐姿,使身体发育正常、匀称,获得健美的形体,提高学生形体、姿态的美感。教师的言谈、举止、仪表、精神面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塑造一个健康优美的体态

身体形态是一个人外在气质的表现形式,其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形象。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不良体态有脊椎侧弯和驼背。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骨的弹性好,可塑性大。所以,培养学生塑造一个健康优美的体态,首先要向学生介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使其懂得,不良的姿势不仅易造成体形变态,还会影响心肺功能,危害身体健康。其次加强体育锻炼,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使学生全身骨骼、肌肉全面增强。在体育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督导脊椎畸形的学生多做专项的矫正练习,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体态,只要每个人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逐渐矫正不良的生活状况,获得健美的形体。

4.进行行为美、语言美的教育

在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运动中的言行和表现,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语言美、行为美的教育。如在教学比赛中,因求胜心切,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不守规则、损人利己、语言不文明、不尊重他人等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时针对这些行为加以批评教育,使学生懂得作为一个当代中学生理当做到行为美、语言美,懂得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结合学生在运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进行语言美、行为美的教育,要比空洞的说教有效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追求美是体育运动的灵魂,美融会在体育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中,体育运动的美是通过形体美、技术美、动作美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娴熟和谐、优美大方的体育动作,给人以刚毅、潇洒的美感。体育教师应具备正确、熟练、协调、优美的示范能力。在教学中力求把每个动作都示范完善,通过完善的示范动作把体育运动的美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欣赏,通过完善的示范动作把体育运动的美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欣赏、感受体育运动美的同时,激发学习的情趣,在学生进行练习时,要强调动作的准确、规范、优美,以优美的动作,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形与神的有机统一。

6.场地器材美的布置,培养美的创造能力

场地器材布置的美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直观表现。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线条清晰、图形新颖、井然有序、丰富多彩的器材场地布置,不仅会给学生一个完美的印象,一种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认识美、鉴定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平时应多学些美学知识,课前认真备课,从教材中去思考美、挖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策划,并充分利用美学中的线条、图形等美学知识,把场地设计得美观清晰,器材放置得和谐有序,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处优美的环境中,由简单的喜欢产生兴趣,进而产生较强的求知欲,激发学习灵感,启迪美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鉴定、创造能力,陶冶美的情操。

7.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中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如耐力跑教材可以运用跑各种图形、跳健美操或花样跳绳(规定时间、次数)等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在发展耐力素质的同时丰富学生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配乐体育练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让学生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练习,不仅可以缓解和消除由运动引起的单调感和疲劳感,而且可以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使其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和表象力。教学中运用配乐练习,要注意掌握好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课的准备部分进行准备活动练习时应配以清晰明快的音乐;基本部分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选择相宜的音乐,使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练习的内容相吻合,达到统一和谐;结束部分进行放松活动时,应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实践证明,配乐练习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教师自身的美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因此,体育教师应培养自己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评价的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懂得审美意识,这样才能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美育心得体会篇(4)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从教育角度来规范素质的概念,应该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下形成和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素质结构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素质、情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其中自然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性品质、意向性品质和个性品质;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精神素质、专业素质和自我意识。素质结构中各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更不是机械理解下的不考试、不留作业。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位特级教师曾经出“十学会”: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二、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美术范围之内,它应该展示的是庞大的文化园林中各种的魅力。这种魅力涉猎范围之广,可以称得上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起着作用。这种作用不是轰轰烈烈的,也不是石破天惊的,而是一点一滴、温润柔和的,有其明显的潜在性,迟早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逐步增强的,是通过后天日渐积累形成的。虽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由于人的经历、思想水平等个体因素的差异而使不同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大相径庭,审美情趣和品位也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只有不断的使年青一代接受美的教育和陶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才能提高他们自身的审美素养,从而来不断的完善他们的文化素质。

(三)审美教育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作用。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都很年轻,正处于待发展、待成熟阶段,不失时机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陶冶其情操,就会很自然的与“四有”教育、“五爱”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融为一体。多年来,我园一直在搞美术作品展览、比赛、音乐比赛等,使学生在作品中感受美,最后创造美,同时使学生在这种潜滋暗育的审美教育中形成了优良的品德,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四)审美教育在开发学生智力中的作用。审美教育对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拿美术科来说,美术课的教学特点是用生动直观形象来教育学生,从而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接受知识。此外,美术通过具体的线造及其各种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

三、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一)审美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促使人形成特定阶级、集团所需要的政治意志、特定社会所设定的法制、道德等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教育。审美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伦理结构,而审美教育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

人对于美尤如蜜蜂对花一样,天然肯有一种趋美冲动,这种趋美冲动甚至使得审美主体发生爱屋及乌的迁移效应,即在审美的同时,连带接收与之有关的其他信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息)。刚性教育经过审美媒介的柔性自理即把严肃的理性说孝籴马了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和令人兴趣盎然的活动,就会产生“寓教于乐”的审美效应。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思想道德认识与相应的情感相契合时,就会形成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且,会以此为动力,推动思想道德认识向思想道德行为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美来追求并赋予深厚的情感时,他的道德信念才是坚定的、稳固的、不可动摇的,他的价值观、人生观才是积极的、向上的、符合需要的。所以,审美教育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二)审美与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文化素养以及习惯、技能等的培养。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创造性等特点,它有利于智力教育任务的愉快完成,有利于智力开发,有利于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文化科学的。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心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

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审美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另外,美育还要求教师必须用美的手段把知识“装扮”起来,按“美的”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审美化。这样的教学美同样给学生带来令人振奋的愉悦,它消除了教学过程中的焦虑感和疲倦感,增添了教学情趣,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感受中保持心理平衡。而这一切就能保证智力教育的任务愉快完成。

审美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率的综合概括,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风景、欣赏、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然而,我国上前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左脑的开发,忽视右脑的作用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热衷于填鸭式、灌注式的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而这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发展提出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审美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审美教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的审美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伴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这种以形象性为其主要特点的教育,对于人的右脑的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富于想象力的人,聪明的人,善于开拓和创造的人。”学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谈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时说:“美育不应仅仅阗眼于美的领域,它还应对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审美心理结构与认识结构(智力结构)、伦理结构成人的总体心理结构或文化心理结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的变化。当然,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不能等同于智力结构的建构,而且,审美教育也必须以一定的智力教育为基础为前提的,但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成熟必有利于智力结构的完善、成熟。审美心理结构,立意地说,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的协调统一。这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被李泽厚先生称之为“复杂的数学方程式”),首先要使人们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而内在情感的体验和积累,

只有通过对外部自然形式、形式和社会形式的把握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实现。所以,审美教育并不代替智力教育去“越俎代庖”,而是把“外部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和社会形式”和主体的“内在情感”、想象、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协调统一”,形成一种整体的东西,即一种结构,一种能力,或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感的两重性的形象思维》一文中所说:“教育科学之所以伟大,正因为它有意识地为塑人的心理结构而努力。人要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吸是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或能量。关于这一点,我国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在1991年10月国家授于他最高荣誉奖时,他所说的感谢他爱人蒋英同志的一段深情的话是最有力的证明:“(蒋英)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能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钱老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艺术对科学的作用说得多么精辟透彻!我们借来说明审美教育对智力结构的完善、对文化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了。

(三)审美教育与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体质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和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质、体能教育使大脑发育更完善、感官能力增强,它不断发展着心理的生理基础,而审美教育在这生理基础上,完善着审美结构。促成理性人性的实现。

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是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方面。古人有“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的说法,正是看到了美的形式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离不开对美的形式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这“有意”就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一句话,审美修养提高了,就可帮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自己的形体,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审美教育还可帮助提高体质、体能的水平和技艺。的技艺是多种因素协调配合的结果。协调的原则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美的形象,通过缺乏美的修养,就很难达到上述美。据说李宁从小喜欢绘画,经过刻苦学习他的绘画和体操技巧都有很大抽调。他说:“画画可以促进自己的体操运动,自己以前在体操训练中总有急躁的毛病,自开始练画以后,屏声静气地悬臂运笔,刚柔相济的竹画法,以及有弹性的竹叶撇笔,都是体操中技巧与艺术的结合。”

心理教育,即心理素质教育,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不高,且呈下降趋势,在他们中间存在多的心理障碍。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的目标,如品行行为、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发育等,往往忽视“隐性”目标——心理素质,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两个目标同时追求,统一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素质协调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个体发展中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内在要素。在如何教育学生的上,传统教育比较强调说教式和管束式,主要靠讲道理和外部约束的方法使学生行为符合规范;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以心理学、行为科学为依据,运用说服、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新生自主等方法去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正是通过这些方法,将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上述“熏陶、感染、激发内在需求、尊重自主”的方法就浸透了审美因素。

美育心得体会篇(5)

关 键 词:人口发展 现代 个体审美心理素质

“1994年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这里的‘人’应该既指个体的人,也是指群体的人口;既涵盖了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涵盖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①

人口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球共同关注的战略问题。而人口发展的质量,即人口素质如何是人口能否科学发展、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最根本所在。据调查表明②:在我国的现代教育中,我们更多地重视人的知识与技能教育和培训,而人的发展既包括提高人在现实社会的生存与生活技能,又包括实现人的权利和为人的权利实现创造条件,还包括培育和重塑现代人所必备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和社会态度。笔者以为,教育应对时代的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手段,还是教学内容都应顺应时代而变革,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有良好心理素质、快速应变能力,以积极心态学习并对待风云变幻的外在环境、适应环境且能创造环境的高素质人才。

一、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

考察中外教育史可以发现,过去的教育概念,主要是指成人一辈对儿童、少年、青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传递、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传授和道德情操熏陶这种社会现象。现在的教育概念是人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应接受教育,即终身教育观。一方面,教育使人获取生存技能;另一方面,教育为人的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性。人们对客体的认识,譬如我们如何看待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种体验以及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待客体的情感,而我们的快乐或痛苦的情感体验又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中充满着各种矛盾,以什么方式来对待和缓解矛盾或者从根本上解决矛盾,或者说当客观矛盾无法解决时,人应该怎样从精神层面正确认识矛盾的存在,怎样调整心态以达到内心冲突的平衡,都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审美“具有超越陈旧平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潜在力量”“审美特殊的表意实践可以颠覆日常性的压力和刻板,舒张人的情感需求,满足想象力的自由伸展。”③所以,人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审美心理素质总是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新行为紧密相关的。如果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话,那么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要任务。一个人的知识获取量可以有多有少,但一个人不能没有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

二、民族审美心理素质是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教育参照

不是所有的主体在面对客观对象或改造对象时都是以审美活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的高级活动方式,需要特定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对象,它们都是长期劳动、实践造就的”,④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以产生或提高的。每一个个体都在相对的群体里(如民族)生存发展,受到特定群体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融入群体并找到适合自己全面发展的空间。特定群体的生存理念、精神意识以及价值观中最核心的并得以传承的那部分理念、意识、价值观往往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个特定群体审美心理的典型特征,是社会进步、民族进步进程中的诗意化特征,是促使社会发展、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情感为中介来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整个人类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认识客体的思维方式使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在人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达到将未知变为已知的时候,以共同情感为中介将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民族的力量、国家的力量、地区的力量,使人们产生不畏惧未知、不惧怕未来的信心和对集体力量、自我力量的体验欣赏感,从而产生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的,这种认同感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形成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认识世界的审美方式。只有具备了审美认识现实的心理,人的精神才能超越现实,才能拥有迎接挑战、改变现实的激情。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能在一种积极状态下舒展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投入到现实生活,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三、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施途径

1.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个体自我确证

“现代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着的概念,但任何一个“现代”的概念都包含了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等含义,“现代化的人”也应该是具备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自主、凝聚、创新精神的人。现代化的人必须体现人的观念和品格的现代化,必须体现现代人应具有的审美素质。

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说及人类学家对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告诉我们:从人的出现到人对自己的确证,人走上了一条对自身反省和思考的必由之路,当人通过某一中介(本质力量对象化后的物体)看到了人对人自身反省的过程,看到了人在自身的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过程中所有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全过程。于是活动及其活动的延续连同共时的情绪及其持久的情感全部成了人审视的对象。这对象被称为“美”,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审视对象情感融合的过程就是美的体验过程,即审美的过程。在当今社会,只有培养具备审美心理素质的人,特别是培养具备与时俱进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人口发展的目标。“审美现代性具有自身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它内在的反思性”,这种反思“不断地反衬出现存世界的黑暗和不公正,激励人们对美好的新世界的追求。”⑤所以培养人的现代的审美心理素质,首要的是培养人在反思中确证自己的能力,培养人实践中积极体验的心态。

2.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移情教育

个体受教育的过程是个体接受信息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受教育者头脑中的有用信息。审美是个体从接受信息到输出有用信息的过程的中介。因为“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心理机制是移情,所谓移情即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之上,主体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得原本死气沉沉的对象获得生命活力,此时意境便产生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又通过新生成的审美意境得以升华”。

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审美心理素质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发展:其本质核心是感性的独立;其基本特征是情感的通融;其特殊功能是创造力的释放;其价值定向是生命的体验。可以通过具体教育内容引发学生的预期心理活动,养成相应的审美心理素质:(转第123页)(接第135页)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获得感性领悟;在德育中激发动机,内化情感体验;在体(劳)育中实践意志品质,感受生命潜能;在美育中获得审美策略,独立创造意象,这些审美心理素质的综合可实现完整人格的塑成。⑥

笔者以为,人的感性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感性特征。从人的社会化来看,任何人所能理解与获得的世界,只是与他们经验有关的有限的部分。虽然人的知识和经验有主要基于事物的传统性的,也有主要基于事物的现代性的,但现代人对事物的审美关注与其所认识的事物是不能割裂看待的。这就需要人的自身发展必须随着社会化进程而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正向轨迹,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我发展的轨迹。由于人们真正理解和消化的认识是和自己经验有关的,因而社会存在既对人的观念、意识产生影响,但又因为社会存在未能转化为人的经验时,人的认识又可能具有滞后性,即在文化变迁中出现“文化堕距”现象。正如在中国改革的初始阶段,有些人曾一度抱着观望的态度一样。因此,对每一个人来讲,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而然地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智育中展开认知活动,并不一定就能让受教育者获得感性领悟,移情教育是学生感性领悟的前提,需要强调的是移情教育不是哪一门或几门学科的事,而是各门学科教育、各类教育都应把握的原则。移情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丰富个体的情感,提高个体的感性理性认识水平,感性理性认识水平越高,个体的审美心理素质越好。

3.个体审美心理素质培养与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的教育,是个体审美心理培养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化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化有正向效应和负效应。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计划体制的消解,改变了社会个体许多传统的心理定式(依赖、服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利益的市场化调整,又使某些人面对竞争和市场伤害而无所适从。我们看到,一些社会成员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一些成员却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面对这种情况,整个社会应当表现出关爱,尤其是我们各级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地给予他们支持(物质的、精神的)。“执政为民”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实际要求。正如我们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不是仅仅给予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重塑他们的人格与自尊,重塑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与信念,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爱的教育应该是让个体体验到自尊的教育,是让人自强的教育,是给个体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发展空间的教育,也就是审美的教育。

结语

审美教育不是教育的某个环节,审美教育贯穿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将学习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将学习视为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会在自我发展进程中遭遇挫折时充满希望和信念;只有在审美化的教育过程中,个体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并理解世界。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能促使个体顺应时代,充满想象,学会创造,学会合理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为个体参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空间。总而言之,就是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所以,个体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摆在艺术教育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注释:

①杨绪斌.人口发展的内涵与评价.中国人口网,2005.3.15.

②陈友华.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光明观察刊发时间:2006.1.5 http://

③周宪.审美现代性的四个层面.文学评论,2002.5.p48-53.

美育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美育 德育

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让我们努力去用心灵对话,在思想情感的边缘境地里培育我们自己需要的一份满足,让心灵找到与之偕行的伴侣,会成知音,想成同病,然后发芽生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聆听这样的诗句安慰了多少孤独的心灵,分也罢,离也罢,我们在这样的吟诵里不会产生暴力,而能想起“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在暴力与忧伤之间,我们的精神库存对暴力是无奈的。她教会了我们在什么样的境地里忧伤,让面对衰败和破坏是学会追忆,追忆一种逝去的美好,在这样的追忆里,我们一同在心灵深处培育着为人的良知。为此,我们就与人类共同的命运有了感动的机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动,所有的读者和听者都能找回那个真正的自我。课堂里,我们在“小园香经独徘徊”的意境里迷失自己,忘了身在喧嚣,沉入时空命运的深邃里,去领略一种独一无二的顿悟。谁把忧伤写在诗里。谁把忧伤种在心里,谁把忧伤溶在气里?让我们后来者一闻一听就长醉不醒!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一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各种体裁的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等,蕴含着大量美的内容。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领会、体验、感受,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然而,走进各种类型的学校,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湎于三室一厅,或结伙斗殴,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没人倒,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其原因何在?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恐咱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再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行为,过去的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谈心、批评、或制定守则、规范去要求学生去做什么、禁止他们不做什么,这种做法,就好像是用脚踢汽车想它发动一样,效果不会好。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让美育与思想教育联姻,用美去引起学生心灵的沉醉于神往。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面貌、衣裳、心灵都应该是美的。”

而美育正是培养人们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

美育与德育、智育等相比具有自己明显的特点,它具有形象性,利于认识和理解,具有情感性,容易以情动情,使人们从审美中受到陶治和教育,具有愉悦性,能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产生审美愉快,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听说某个学校,曾下令把女明星的玉照,男影星的头像全部驱逐出男女生寝室。其目的,当然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乙态,不要想入非非,这应该说是德育的一种手段,但效果呢?也许“玉照”、“头像”在寝室里不见了,但会不会被驱逐出了青少年学生的心中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学生看来,那些影星是美的,那些照片上面隐含着他们的追求和神往,这也是爱美之心的具体表现。要想消除其消极的影响。必须以美育的手段,让学生明白妩媚并不等于美,停留在感官愉悦和形体美感并不是或起码不是最高的审美享受。这样,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了美,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当然,美育和德育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二者相加,也不是相互代替。如果我们简单地把要求学生做到的说成是美的,禁止学生做的说成是丑的,要求学生去追求美的,摒弃丑的,同样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要想运用美育的手段以达到德育的效果,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认识、鉴赏能力。

爱美,是一回事,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果能够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雷锋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意义,认识到那是一种崇高的人格美,这些人会努力去追求学习雷锋精神的。

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使学生美的观念的需求得到满足,产生美和感动。正如梁启超所言;“……”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宜,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彻底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老师对于美的解释就应像“有人”、“夫子”那样“彻底发露之”,使学生觉得与其“心有戚戚焉”,这样才能心领神会,沉醉于美之中,去追求美。

另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地表现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才能,为他们将来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打下基础。

美育心得体会篇(7)

首先,语文审美教育可通过对中学生的情感净化,调整其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失衡心态,使中学生的情绪和理智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从而推动心理健康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年社会化过程,随着他们对社会的了解不断深入,对社会的某些不公平现象有了更直接的体会,由于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与少年时代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有一定的差距,难免使他们产生心理愤激情绪,从而造成心态的不稳定甚至失衡。而语文审美教育正好可以通过其特殊的手段,使愤激情绪得到渲泄,获得情与理的调和,最终起到心理净化作用。语文审美教育的这种功能,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有关著作和我国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就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如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中曾谈到人的“痛苦感”,事实上就是当今我国中学生中极为常见的“焦虑心理”,它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过重的学习压力有着密切关系。而审美教育对人的“痛苦感”具有释放作用,通过“陶冶”或“净化”对人的心理进行医疗,并经常出现在医学和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中。在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中,也经常强调诗歌等艺术能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王国维曾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把儒家的教育之路归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正因为如此,在当今中学生心理失衡的调适中,语文审美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遗憾的是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语文审美教育特有的抒情畅志和情意交流功能,能使中学生在悦情悦意之中获得精神慰藉,从而克服其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心理焦虑与心理恐慌。笔者在对中学生心理状态的某些调查中发现,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而中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取决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应激源本身的状况等诸多因素。从目前的实际状况看,许多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都不容乐观,而环境的压力(如学习任务过重、生活紧张等)又相对过重,所以心理问题偏高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在各种条件一时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开展针对性的语文审美教育,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语文审美教育能使中学生在特定的情景设置中驰骋自己的情感,获得关于意志品质和性格塑造的双重提高。加之审美活动的心理医疗效果(如音乐)较为明显,从而能全方位改善中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其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

第三,语文审美教育具有较强的亲验性,有助于克服单调情绪,丰富学习生活,并从中获得某种人生的启迪。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通过多媒体技术为中学生开展一些名剧欣赏课程,并适当加以引导,能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事后的多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从这些名剧的情景中获得了某些有益的启示,也承认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较大作用。如通过古希腊的一些“命运悲剧”的观摹,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人生道路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并增强其与人生困境搏斗的信心。这一做法也能使中学生因对人生困境的不解而产生的恐慌和失落心态得到缓解。再如通过对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艺术的观摹,能使中学生通过逼真的情景体验发现潜藏于自己身上的心理弊端,并“由羞愧而知悔改”,这足以说明,戏剧艺术的审美净化功能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调适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