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4 16:24:17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 素质教育 基本路径

一、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它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是一种通过升华人们的感性来引导人们的兴趣,进而促进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培养、提高学生感受人格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情感、美化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的教育。美育与德育、智育和劳技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德育是行为规范,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智育主要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和训练,使人们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知”的开发与教育。体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促使人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情绪,侧重的是人与身体的关系。劳技教育主要是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侧重的是人与社会就业的关系。而美育则是通过对美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培养和锻炼人们鉴别、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侧重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同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劳技素质不能代替审美素质一样,德育、智育、体育和劳技教育也不能代替美育,美育有它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美育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它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首先,美育能以美辅德,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一般来说,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德育来实现的,以德育人是根本。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动之以情,以美引善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美育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受到教育。通过美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五爱”为美,以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美。例如,健康的、激奋人心、催人积极向上的歌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为一体,点燃了学生的生命火花,净化了青少年的心灵,激发了青少年对于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做一个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的自觉性,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

三、美术教育能够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我们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陶养,那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热心地追求美的事物的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五、美育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2)

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将体育素质教育视为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独立子系统,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界全面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新世纪高校体育的大发展探求改革思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第3,在功能特征上反映出特殊性与拓展丨性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生理层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突出了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本质功f能从这一基本功能出发,该内容结构挖掘出体育素质教育的多种心理价值与社会价值,拓展了体育的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多功能,因而它在功能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和拓展十性第5,在内容构架上体现出系统性与动态‘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架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系统性与动态性是这一内容体系的重要特征。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3)

一、注重个体素质的整体性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知识、身体、心理等。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考虑个体素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个体素质的每一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个体素质的每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必须是协调的,如果某一方面突出,个体素质的其它方面就会处于相对劣势,就会产生个体素质的不均衡,造成个体素质发展出现畸形。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只有从整体着眼,才能切实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

二、注重个体素质提高的稳定性

个体的整体素质及其各个方面是在不断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中提高的。这种培养和训练必须是长期的,如果仅仅是短期的培养和训练,那么个体素质某一方面的提高就不稳定,也不能巩固。因此,素质教育是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必须是长期的,教育过程比教育结果更为重要。

三、注重系统性

每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在它所处的环境中受到其它相关事物的影响。素质教育是总结、纠正由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而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及评估标准等,虽然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但必须是统一的、协调的、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四个一”的口号,即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节课都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学生家长的每一个教育计划,不让一个学生辍学,由此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途径。

四、要有创新意识

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两者并不是矛盾的。素质教育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那么,什么是创新素质教育呢?根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定义,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发明创新的规律和创新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基础教育来讲就是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这样界定好创新素质教育,一是明确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为创新教育定了位,即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在素质教育中有机进行。既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又把创新摆到了突出位置;二是强调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即要在全面发展素质基础上,突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素质,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上下工夫。这样界定从规定上注意科学性、规范性、整体性、操作性,既避免了片面性,又明确了有机结合的方向,使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获得到和谐有效的落实。

五、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性

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学生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从而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是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以前我们把美育看得可有可无,认为美育搞不搞对学生没有什么影响。我认为美育搞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美素质的教育:①对学生加强美的知识技能教育。学校要坚持上好音乐课、美术课、手工劳动课,成立兴趣组,让学生掌握美育知识和技能。②对学生加强美的鉴赏能力的教育。学校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比赛和欣赏课,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③对学生进行美的表现方面的教育。学校对学生要加强“五讲四美”的教育,把学生的行为美、仪表美、语言美列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检查。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4)

关键词: 高中化学 人文素质 教育 渗透

现代社会是人性化的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特别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这种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明显地改变着我们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行为模式。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它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高中生的人文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等。高中生在年龄、知识、阅历、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辨证思维能力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心理特征上也保留有较多的“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常常爱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在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也比较弱。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障碍或挫折时,容易冲动或悲观消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学生,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学生求真、从善、爱美,能够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人的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体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育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科学的教育。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学科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缺乏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对知识的追求将失去动力。教师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观察自然界、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前途命运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化学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适时进行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化学学科本身蕴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其中的内涵,就会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高中化学教材较好地反映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其中有显现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内容,也有许多内容隐含在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内部。因而,我们需要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要尽可能地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艺术、审美教育,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要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有机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到坚定的科学信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这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在教学中挖掘化学美,体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

美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美是一种科学美,化学在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时,显现了化学领域中蕴含的丰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例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与“美”的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无不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因此,科学的“真”与“美”自有其辩证统一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事物和现象,并利用这些事物和现象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美的特征与规律来分析和理解化学问题,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5)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人文

艺术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35-02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人文艺术素质较低是其整体素质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医学院校人文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此,应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广西科技大学结合临床岗位的素质要求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特点,进行了构建医学高职高专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体系的实践。

一、医学院校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当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院的管理艺术化、服务人性化、环境家庭化和医务人员的审美观与人际沟通艺术,以及手术的工艺等都渗透着各种人文艺术元素。这种变化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人文艺术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而长期以来,我们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文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纪要》也提出:人文艺术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艺术教育,所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整个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地位。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有助于启发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强化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建立“普及型与提高型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普及型”即把艺术类课程列为选修课,让学生选修与本专业相关联的艺术类选修课程,并以观赏、讨(评)论、讲座、体验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提高型”主要体现在第二课堂,以课外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活动、职业礼仪培训、艺术讲座、艺术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1.课程设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广西科技大学于2007年7月将艺术鉴赏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2个学分(总课时32,其中理论12课时、实践20课时)。

2.课程内容。由于学制为三年的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二年、临床实习一年,而且医学课程繁重。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方面的精力投入更显不足。为了解决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在校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与人文艺术课程开设所占用专业教学时间的矛盾,主要结合医学职业特点,开展教学内容的重整:(1)美学与医学。根据医学审美原则对医学生进行自身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培养,在传授美学和医学美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参与医学审美实践,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和分辨美与丑的能力,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能力。主要内容有:美学基本原理、医学美学基本知识。(2)视觉艺术与医学。视觉艺术是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美的载体,与医学具有广泛的联系,在医学领域,视觉艺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并在教学、科研、医疗中发挥作用。主要内容有:视觉艺术基础知识与视觉艺术作品欣赏、觉艺术与医学、色彩学常识及在医学中的应用、基本技能训练。(3)音乐艺术与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的作用在医疗中也得以体现。主要内容有:基础音乐知识与音乐鉴赏、合唱训练与指挥、“音乐治疗”的发展动态和基本知识。(4)文学艺术与医学。“文学”作为医学人文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医用文书写作更是伴随着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始终。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文学”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审美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并以此促进、发展“文学”、书法等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内容有:文学基础、文学赏析、医患语言交流技巧、医用文书写作医用文书写作的语言特点、硬笔书法赏析。

3.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和艺术欣赏采取大课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及围绕临床检查、治疗和医疗技能操作等实践环节采取小课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艺术在为临床检查、治疗和医疗技能操作进行观察、模拟练习。同时,在教学中本着“艺术与医学”相融的原则,强调人文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的融合,将艺术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即医学类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艺术类教师结合医学要求开展艺术教学。如以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舒适性为原则,在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影像技术等专业中,把“操作者个人形象准备、服务时与对象沟通效果、操作动作流畅情况”等内容增加到临床医疗、护理操作及医技操作项目中。

(二)发挥社团和校园艺术活动的载体作用。课外艺术活动一直都是学校艺术实践的重要部分,是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以大学生艺术团、书画协会、舞蹈协会、手工协会、鼓乐协会、戏剧协会、吉他协会、摄影协会、集邮协会、棋类协会等学生艺术社团为依托,以举办包含舞蹈、服装设计、中英文演讲、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戏剧、综艺、征文、主持人、国旗法知识竞赛等大赛和影视展播、影视评论、艺术讲座等多项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开展课外人文艺术教育。并本着“以赛促技、以技促艺、以艺促德”的活动理念,开展医学生职业形象大赛、医学职业礼仪比赛、护理操作技能竞赛、口腔工艺技能操作比赛等具有医学教育特点竞赛类项目。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开展广泛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围绕医疗岗位对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对评价体系结构、评价指标内容、评价方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建立符合医疗岗位素质要求的医学生人文艺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学生自评、校内课程教师评价和临床(实习、用人单位)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课内评价、课外评价、校外评价方式,强调实际工作的体现,最后形成一个人文艺术综合素质得分。在编写《医疗技能操作考核手册》中强调医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增加人文艺术方面的考核内容,体现对医疗操作时的仪态仪表、语言沟通、动作的流畅性等要求,使人文艺术教育与医学教育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四)加强师资队伍与基础建设。师资队伍水平和基础建设关系着教学质量,需要加强这两方面的建设。

1.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医学生人文艺术素质教育需要有坚实的学科支撑,师资队伍的水平关系着教学质量。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人文艺术教育师资的不足,也存在着人文艺术教师与临床分离及医学教师人文艺术素质缺乏的现象。广西科技大学自2000年成立了医学人文艺术教研室,由4名毕业来自艺术院校的艺术类教师和5名来自医学教育、医学临床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负责完成日常的课程教学任务及课外实践、训练和辅导。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注重医学类教师与艺术类教师素质的互融性,通过利用假期的对医学教师的培训增加人文艺术培训内容,对医学类教师进行人文艺术教育培训,派送医学类教师参加校外医学礼仪相关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书法、演讲、医学礼仪、绘画、摄影等比赛,提高医学类教师的人文艺术素养;安排艺术类教师参加医学专业听课及参与医学类实践操作考核,增加艺术教师对医学教育要求的了解。

2.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学校建有艺术练功房和馆藏的中国名陶、名瓷、玉器、奇石、铜器、字画、工艺美术品等上千件各类收藏品的人文艺术馆,近两年来,举办各种类型的校内外艺术品展览、笔会及书画比赛等活动45次,共接待参观4000多人次;与柳州市书法院、文联、柳州市书法院、柳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等3个单位签订了人文艺术教育基地协议,为师生拓宽了人文艺术教育的实践场所。

(五)加强教学研究。多年来,广西科技大学教师在完成繁忙的教学、训练、辅导等工作外,一直坚持教学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由广西科技大学教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学校规划教材《艺术鉴赏》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院校特色规划教材《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已在医学院校中应用。教师积极开展医学人文课题研究,主持完成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重点资助项目)《医学院校人文艺术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改成果三等奖,承担人文艺术教育研究课题4项。此外,教师多次受邀担任柳州市各类礼仪文化艺术比赛评委,为人文艺术教育的开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重视和加强人文艺术教育,是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人文艺术教育已成为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各专业平均就业率由90.18%上升到98.66%,毕业生的人文艺术素质在区内外医疗单位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杜华,刘理.医学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

[2]沈菀真,蔡竹,杨文波,等.谈医学院开设人文素质类等选修课程的重要笥和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09(6)

[3]黄明智.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河南社会科学,2012(10)

[4]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9)

[5]沙涛.医学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徐盈.医学与音乐的关系之我见[J].广东医学院报,2002(5)

[7]刘德义.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书法艺术课程的必要性[J].浙江医学教育,2005(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课题(200911MS289)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美育 美育构建

一、构建角度审视下的高职院校美育问题及成因分析

国务院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

展的方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国务院的这一规定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总方针、总原则,应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偏移性做法:相对于其它“三育”,美育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没有全面真正开展起来,处于无章、无制、无管、无序、零散、附带的状况。美育被弱化,育人工作片面进行,成为高职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已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上,对美育认识不够,忽视了美育的育人功能。主要观点有:高职教育属技能型劳动者教育,美育与技能培养没有直接关系;美育过于隐性,不是规范教育,美育状况与高职人才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因此,美育独特的育人功能被忽视甚至抹杀,美育构建工作难以提上议事日程。二是在教育实践中对美育存在重大误区,使美育成为附带的,附属的,自然形成的育人方式而备受冷落。主要表现为:实际工作中把美育简单归为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认为抓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附带也就抓了美育,“培养良好的美德”就是美育。近年来又有简单地把美育归为心理健康教育或者艺术教育的趋向。于高职而言,美育存在问题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和解决。三是在宏观管理和政策导向上存在盲区和失误。国务院的规定应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指针,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履行督促导向的职责,使美育进入正常发展轨道,但是这方面却做得不到位。如对高等教育起着决定性督促导向作用的高等教育评估,美育方面质和量的评价指标都相当缺乏,局限性很大,学校美育缺乏监管和指导。而“教育产业化”至今仍然充斥着高职教育,这本身就是对高校特有人文底蕴的否定。在功利性的办学模式下,对于尚未成熟且需资需力需时的美育机制无心构建,放任自流,便成为高职美育问题的主因之一。

二、高职构建美育必须理顺的两个理论问题

(一)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办教育不能忽视美育,美育有自己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主要矛盾是解决好美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发挥好美育独特的育人功能。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人类的审美教育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又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柏拉图早已指出:美育“不只是为着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①康德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并认为审美判断(情)是沟通认识(知)和道德(意)的桥梁。席勒提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②我国自古就重视审美教育。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没有“礼”不行,没有“乐”同样也不行,“乐”就是美育。荀子认为“人不能无乐”,“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并且提出了“美善相乐”的理论。我国近代美育首倡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③蔡元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美育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废利害得失之计较,为人创造更高的情操,使人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感到生活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认为,美育是人类从审美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把自身在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积极成果一代代传递下去的重要途径。美育缺失是教育的不和谐,必将导致人的不和谐。美育如长期缺失,将会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低下。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高尚的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密不可分,结合美育进行德育,可以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知识贫乏不会有高的审美能力,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而高的审美情趣必然导致对科学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从而加速智力的开发;良好的审美活动与美的环境创造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健康的体魄则有助于人们去追求和创造美好的东西。但是,美育毕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教育是有区别的,它有自身的特点。审美教育总是和特定的审美对象相联系的。审美教育在形式上是自由活泼的,“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在美育实践中,我们应当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美育特点进行教育,而不是以后三者取代之,毕竟差异性、特殊性才是各自存在的理由,才是整体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审美素质是高职人才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而美育构建则是科学发展观对高职教育的时代要求。

审美素质包括审美观、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培养审美素质是美育的重要任务,使人具备审美素质是美育的主要功能。审美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审美、爱美是人的特性。人是社会的人,在人的素质构成中,审美素质是必须具备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于高职教育,则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关爱学生,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促进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素质的养成,在学校主要是通过美育来实现的,也只有美育的构建与完善,才能促进学生审美素质的养成,从而完善学生的素质构成,促进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没有美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时代变化发展与学生素质状况的反差也迫切要求重视美育及其构建。从社会方面看,如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利益展现下的社会生活更加纷繁复杂,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审视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只有具有良好的审美素质才能适应,才能评判取舍选择自己向往的正确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从企业方面看,创造美的环境氛围,使员工具有良好的审美素质,已成为现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否具有良好的审美素质,已成为企业对人才的重要考量。从学生方面看,高职学生正处于充满诗意的年龄,他们对美的爱好尤其强烈,迫切渴望体验美,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创造美。但是由于缺乏必备的审美知识、审美修养、审美引导,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与事物,一些人以丑陋、怪异、享乐、颓废为美,缺乏朝气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徘徊不前,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因此,构建高职美育,重

视和加强高职生的审美素质培养是大学生成长和时代的共同诉求,刻不容缓。

三、高职美育构建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方略探析

(一)基本框架构建思路。

高职美育应根据自身特征、学生实际、育人方式、环境养成等方面进行框架构建,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素质为核心,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起符合高职特征的科学完整的美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育人方式,构建起完整、有序、彰显美育特有功能的美育模式;注重隐性教育的美育功能,构建起促进审美素质养成的美育环境。基本框架的构建要符合美育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行实效性,解决好美育进程中广度和深度的矛盾,在方向、目标、任务、途径、内容、方法、评价、考核及管理、制度、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统筹规划;要着重解决好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审美素质培养与其它素质培养之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联系;要把美育作为一项长久的持续的战略工程来抓,把美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中,贯穿于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全过程中,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环节中,贯穿于学校人文物化的全部生成环境中,切实解决好美育无章、无制、无管、无序、零散、附带的不正常状况,使高职美育步入正常、健康的轨道,充满活力、卓有成效地展现出它特有的育人功效。

(二)实施方略探析。

1.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为核心,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起符合高职特征的科学完整的美育体系和运行机制。

从宏观角度考虑,学校应把美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中,人才培养目标应有审美素质培养内容,建立起美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努力体现时代性,增强实效性;建立健全与高职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衔接的美育及相关管理制度体系,把美育纳入高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完善美育保障机制。从微观角度考虑,学校应把美育纳入专项教学计划,启动专项育人工程,专人负责、专项督促检查;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建立以美育教师为主体,集合美育教师、哲学教师、艺术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为中坚力量,广泛吸纳专业教师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参与的美育研究机构,定期举行跨学科的美育教学研究、育人方案研究,跨学科交流教学与育人经验,跨部门交流育人方式,加强横向联系,推进纵深发展,使学校美育机制卓有成效地运转起来。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育人方式,构建起完整、有序、彰显美育功能的高职美育模式。

在美育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把教育的普遍性与美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高校教育的普遍性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普遍需求与美育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切实解决好教材、课时、师资等结构性问题,改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手段,推行渗透教学方式,深入挖掘各类学科审美教育因素,联系课程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联系各类课程讲解学科美的内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应把握时代脉搏,反映学生审美的发展性需求,激发创造力,发挥能动性,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应注意感性手段的应用,尽力采用多媒体的艺术力量进行形象直观的美化教学;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富于美感的主题美育网站或网页,开展生动活泼、适合学生审美需求的审美教育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审美和创造美的社会实践,把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作为学习效果和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进行评分,作为学科成绩的一部分。

3.注重隐性教育的美育功能,构建起促进审美素质养成的美育环境

美育是系统工程。审美素质的形成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显性教育是理性知识获得的主渠道,隐性教育对美感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催生作用。隐性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需求性,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设计,表现出对学生的“有用”。于学校而言,美育环境包括浓厚的人文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道德风尚、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校风校貌、渗透出美感的校园装扮布置等。隐性教育应该有显性的规划和设计,进行积极的构建。要用美的行为规范要求学校党、政、工、团、后勤服务部门的全体教职工为学生树立榜样;要从审美角度对校园装扮布置;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审美角度设计的工作方式;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水平;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好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等等。总之,应尽一切可能让学生生活在美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健康成长。

具有良好审美素质的劳动者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用科学发展观审视高职教育,充分发挥美育特有育人功能,是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并进一步努力。

注释:

①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62.

②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德.第181页.

③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008页.

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果也越来越突出。面临新的教育形式,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教育制度,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体育教学属于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健美操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而言,在实现素质教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美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该文阐述了新形势下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研究问题,主要从大学健美操的教学特点、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的健美操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形势;健美操教学;素质教育;教学特点

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应试教育”,古时有科举,现在有高考,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历届考生都为了科举与高考耗费心力。在古时,若能考取功名,则能光耀门楣,家家户户都来庆贺,场面十分热闹;现如今,若是高考能够考取一所好的学校,考生本人及其家里人都会觉得很有面子,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正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更加人性化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素质的要求,即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说应试教育不好,只是应试教育的内容过于片面,素质教育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没有学到应该学习的素质教育,这可以算是“应试教育”的一大缺陷,但是健美操可以满足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健美操的优势是将力量美与形体美相结合,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它的动作较简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健美操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青春活力,并且如今的健美操动作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健美操的魅力。健美操是推动素质教育的载体,使素质教育快速被推广。

1大学健美操的教学特点

高校开展的健美操课程的优势在于:第一,高校健美操课程更加系统化,内容十分丰富,不繁琐,在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灵活度、柔韧性、力量等;第二,高校教师在对于健美操的设计,保留了原本的传统理念,又加入了新时代的元素,给健美操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健美操不再是老年人的代名词;第三,健美操的动作较为简单,同样适应没有学过舞蹈的学生进行学习,又具有实用性,即使教师不在一旁指导,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练习,随时随地的锻炼身体。健美操教师应该完善教学内容,要对教学重点进行着重讲述,但是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是比较好的,健美操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审美等方面完善教学内容,要培养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集于一身的当代大学生。高校健美操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艰巨的任务就决定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与教学能力必须要更强,对于健美操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是否牢固与健美操的技术技能是否能够很好表现都是检验一位高校健美操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有些人对于健美操的认知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健美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只需要完成基本动作就可以,但是健美操的实质并不是这样,教师在讲授健美操课程之前,要对该节课所要讲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教材进行了解,只有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健美操知识更加熟练地进行运用,教师要将课堂变得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及时的与每一位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健美操的看法,可适当地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健美操的学习中,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通常来说,教学顺序是由易到难,由单个动作到成套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学生通过学习健美操锻炼了他们的自身的柔韧性、乐感、协调性、耐力、灵活度、速度等能力,推动高校健美操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1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其中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学生在大学时代的心智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并且身体素质也较好,德行品性也良好,素质教育已成为如今教育发展的大形势。健美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审美素质。健美操的特点就是积极、开放、活泼、阳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正是活力充沛的时候,健美操运动适宜当代大学生进行练习。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手机这种电子产品更是人手一部,大学生宁愿拿着手机,也不愿意走出寝室出去运动,常年封闭自己,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随着欢快的节奏,展现优美的姿态,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将最好的自己呈现在人们面前,既锻炼了身体,又感受到了美的内涵。学生学习健美操,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美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得以放松,消除疲劳,健美操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健美操将青春活力与高雅情操相结合,健美操的运动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很多学生因为健美操喜欢上体育课,这是必然的,因为健美操有着独特的青春活力。推动健美操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学校素质教育,只有将健美操教学真正的落实到教学内容中,才能推动学校素质教育。

3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健美操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息息相关,这些环节包括:动作内容的演练、每个动作的练习、整套健美操组合,如果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不能正常的进行。健美操往往是配合音乐练习的,其音乐节奏感较强,动感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才形成最终的健美操。在健美操的编排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编排,可以锻炼学生的编排能力。学生在进行编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在整套健美操编创后,进行演出,教师进行评价补充,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健美操运动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联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着重发展青少年和儿童的身体素质为目标进行全民健身。”想要成功,身体素质是硬件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失去了与社会竞争的资本,素质教育应当从小学就开始开展,保证全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健美操教学是发展素质教育的载体,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健美操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只有不断的发掘健美操的新特色,才能使健美操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波,陈家明,马驰.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与创新[J].辽宁体育科技,2015(3):87.

[2]赵永魁,耿海燕,闫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系统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68-7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