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00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美学;音韵美;人格美

一、“学龄期”儿童情感与美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把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定义为人格发展的“学龄期(6~12岁)”。这一时期的孩子可以按照外界(诸如家长、老师)的明确指令和要求完成带有相应目的性的工作,并且会在完成相应工作的时候产生一种主动追求成就感的目的欲望。强烈的渴望可以从从事的任何事情中获得勤奋感。如埃里克森所说:“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勤奋感”和“自卑感”的自觉和主动生成表征着小学生个人内心世界的逐渐丰富。也正因为小学生内心世界成长和发展刚刚开始,其情感和思想发展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小学教育中情感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学龄期”儿童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中情感和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情感和美学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奠定学生终生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美学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构建和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进而以美的事物熏陶对学生的心灵加以熏陶。小学生的情感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要求上,首先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善恶判断标准,让学生对崇高、善良的人物和事件产生自觉的情感认同。如何引导小学生情感素养的提高和性格的良性发展,应该是小学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感受音韵美,在阅读中熏陶美感

“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美学教育不应该是孤立进行的,也不是凭空建构的,而是应该渗透在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小学的主要课程是语文和数学,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小学语文教育分别承担着学生情感熏陶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不同使命。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承担情感和美学教育的功能必须时时在教师的思考之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文阅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和情境之美。对于音韵和旋律的声觉感知是小学生感知美最为直观形式,声觉素材也最容易捕捉,因此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首要环节。学生对于音韵和旋律的直观感知是对人物形象和品格形成深层感知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学生感知音韵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比如,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荷叶圆圆》。课文中叠字运用很多,而且十分押韵。在这篇课文教学中,对叠字,押韵的充分阅读会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体悟课文的韵律之美和节奏之美作为一个明确而突出的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契机及时点拨学生把握句子中的抑扬顿挫和律动和谐。

引导学生把握和体会情境之美的道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想象力却是最为天马行空的。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介质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文中描写的对象进而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感悟。与此同时,也要格外注意图片和视频资料运用的时机和频次。

三、品味人格,在模范人物中熏陶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形象描写的文章居多,这些课文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苗与大树;《小白兔与小灰兔》中的两只兔子;《金色的鱼钩》中为革命事业英勇献生的炊事班班长;《桥》中一位助人为乐,公正无私,舍己为人的产党员。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品读和理解,是带领学生品味模范人物,熏陶情感的有效途径。

在对这些形象的阅读和感悟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材料的延伸分享甚至是多媒体材料的引入,将课文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和模范人物的形象进行渲染和凸显,让学生对加深对模范人物形象的记忆和感情的认同。在这样一种对模范人物的记忆和感情认同的情况之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崇拜情感和善恶判断力,并且在这种情感和善恶判断的基础上纠正和规范自我的行为。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课文教学中,完成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日常语文课文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美学素养是小学生情感和美学教育最实际有效的途径。其中感悟和体会课文的音韵和节奏,让学生在听觉上直观的感受美,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模范人物形象的光辉之处,使学生产生对模范人物强烈的情感认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I: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全面施行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性要求。良好人文修养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语文审美教学去加以影响和实现。笔者基于对语文教育性质、目标的认识,对“审美教学”这一课题做了一定的教学思考与探索,现略述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现状

审美教育又名美育,指教育者按照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审美因素,激发受教者的审美经验,进而培养、陶冶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塑造“感性的人”的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的功能可分为四点:以美冶情,升华审美情趣;以美启真,启迪智慧;以美储善,感知并培养道德情操;以美健体,感悟生命价值的追求。随着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逐步深入,审美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初步的审美情操的培养上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改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缺陷或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这主要是表现为传统教育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因素造成的美育“缺失”或“偏差”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法方面,由于没有客观标准的参照,部分教师对课改与审美教育内涵的理解有所偏差,教学课程有形式主义倾向,如有些课程多媒体技术使用过于频繁甚至滥用,干扰教学主题,教学目标主次混淆。其次,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审美教育往往变成教师的单人秀,教师的个人分析取代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后,教师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提高也是审美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语文审美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美感情境的审美教学

生动、直观、感性的美感形象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感官体验,弥补其知识积累和阅历的不足。小学语文的基础性特征要求其审美教学须以美的外在形象为手段,具体表现为两点:客体文本所体现的音韵美、人物形象美、作品结构美等;主体教师所表现的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些美感形象主要依托于两点进行营造和实践:

1.充分挖掘文本美感因素。文本的利用发掘就是要为学生找到并展示审美激发点,构建审美主体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和进一步探索。如诗词就具有极强的美的客观性和形式规律,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等都有助于审美主体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实现了审美意识的升华。以贺知章的《咏柳》为例,“碧玉”、“绿丝绦”“春风”等都充分勾勒出初春杨柳的形象美,“赋物入妙”,引人入胜。

2.创设引入美感情境。审美情感极易为美丽的情境所触动,文本阅读中,美感因素或为愉悦情绪、或为慷慨激昂的壮士情怀、亦或其它情绪所启发引起。《碧螺春》一文中所描绘的动人画面、流淌的音乐、整齐的朗读声都会引发学生对江南春色的美好向往。教师对音乐、多媒体课件的合理搭配运用,都可以将语文教变味轻松享受的欣赏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消化吸收的同时陶冶情操、美化情怀。

(二)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

美在本质上是多元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的生命力源于审美活动的个性化。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世界使其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与成人大相径庭的思想,而越是这种奇思妙想,越是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越能体现出文章的美感所在。而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学就是要学生用个性体现和主观表达来完成其对文本的理解,如在《碧螺春》中采茶一节的阅读中,学生们评价江南春色之美也是从多种角度着眼的,有朝霞灿烂之美,有晨雾朦胧之美,也有晨光微熹的温柔之美,这种脱离了标准答案、固定思维的桎梏,个性、情感的展现流露都是文学生命的丰富性、多义性的理想体现,也是审美教学带给学生更多更大创造空间的目标所在。

(三)审美教学要注重整体建构

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带给学生美感意境、个性发展的审美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知识、形象感知的不足,教师要考虑到保持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词语的整体把握,最终实现内容结构的整体回归。

 

三、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作用的发挥,不仅要依靠美感营造、个性发展和最终的整体建构,同样需要师生间的交流和对学生自由感悟的宽容,深化

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使语文审美教学真正成为精神享受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艳.让美育与生命成长相伴———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08,(21).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3)

    美育与德育、智育并不矛盾,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也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没有美育,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好意义,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把死板的记忆化为主动的想象,把频频的说教变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悦诚服的形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

    首先,要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课文朗读先声夺人

    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第二,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扑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第三,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拔,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

    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其次,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即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20-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渗透的现状分析

为了真正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少学校在培养学生思想美、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创造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目前审美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优美的文章,其中古诗文为渗透审美教育更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然而现行的语文古诗教学中,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审美素养的培育、重思想教导而轻美育熏陶,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影响了学生完善身心健康的人格魅力。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还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艺术性

具体表现为各年级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缺乏有效性、趣味性;教师缺乏审美意识与能力,更缺乏培育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 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1.挖掘教材的审美空间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灿烂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我们暂且不谈那些高深的著作,仅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看来浅显易懂的文章进行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情文并茂的名家名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优美的诗文篇章,还有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更有一些贴进小学生生活的记叙。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文章,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怀思,饱含着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反映了五彩缤纷的自然之美,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之美。

2.激发审美情感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的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只有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才能强化审美活动的内驱力,才能谈得上进行审美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呢?可以承上采取下列作法。

第一,触发审美。凭借审美对象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既是一种享受,又是一种陶冶。在执教《借书》一课时,我想到: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遵守集体制度,绝不因为自己是一个总理,而。但这样的课文如果让学生生硬地去接受,那么他的审美体验是不快乐的。所以我给学生观看了的纪录片,发放关于总理的资料,孩子们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体验是快乐的。

第二,引发审美联想。审美的思维始终要伴随形象,要用形象来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联想。如教学《蜘蛛织网》一文时,我请学生联想蜘蛛在织网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学生展开联想后,又观看了课件。再和同学进行交流,“观——感——说”的过程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第三册《我的家乡》一课,描写了“我”的家乡月亮湾的秀美风光,反映了“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文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从村后观察到村前,欣赏像“月牙”一样弯弯的小河,感受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那种优美恬静的感觉,体味美丽的“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的桃树,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富有童趣,有的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教育性。

4.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把枯燥的文字绘成美丽的图案,从而直接感受到文章内涵的美,直接获得美的享受。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教学;思想道德意识;传统美德;语文教学

一、注意学生道德培养的递进顺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理想的生活轨迹,在这样的一生之中无疑不表现出对道德的提升过程。在《礼记・大学》中提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告诉我们,传统的美德教育也要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一步骤进行,这样才能对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进行积极的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诚信的重要性,用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写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列举一些失信道德引导的不良后果。然后再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用宋学大师朱熹的治学名言,“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见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二、传统美德的渗透要循循善诱,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列举一些熟悉的诚信故事,让学生积极反思,踊跃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概括,发人深省。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联想平日里爸爸妈妈的辛勤劳作,如何为自己默默付出。通过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使得学生分享自己爸妈的辛苦,反思孝道的重要性。借此机会,引入一些古代人关于孝顺的相关名人古句,比如“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然后不但强化学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人伦孝道。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关系;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当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学阶段,一直是我们所重视的,同时审美教育在现今也是我国教育重点要研究的课题,在小学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一定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审视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使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而能够提升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

所谓审美教育,指的就是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之中,教师对于美学观念与美学方法能够自觉的进行使用,从而积极的引导并启发学生,同时还要把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目标以及教育本身的环境都当成所要进行审美的对象,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真正的感受美和鉴赏美,学生通过这种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过程,使其创造美的能力不断的得到提升,进而能够为学生塑造一个良好的审美人格。

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人们都能够和谐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够有所提升,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的生活能够变得更美好,这与审美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

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提升,能够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同时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和其他的学科有着不同之处,它和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很多必然的联系,它们具有很多相同的特点,如形象性、情感性、直觉性等。小学语文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文字,它是能够使人们的情感得以进行表达的工具,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工具,这是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有性质,因此说小学语文具有功利性的特点。

小学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课程,可是其作为语言的文学,具有着很高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当中的一些诗歌、散文、寓言故事等,其形式都是文学体裁,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有着实用、艺术、审美三种特性。语文是我们生活交际的工具,同时语文还是我们对学生的审美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很多的联系,这两者能够相互进行促进。

小学语文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审美进行教育,同时使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够有所提升的主要手段。审美教育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手段。小学语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一定要使审美的因素充分的融入到其中,同时还要利用审美的方式,这样才能够使其符合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主要特性,也能够使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其能够生动起来。

审美教育为小学生能够进行语文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动力,使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的审美教育中使其自身的语文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并且使学生的语文发展能力得到增长,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于美的敏感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发展其自身对美的理解、表达与创造的能力。

三、审美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要使师生间建议一个良好的关系

审美教育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能够融洽与和谐的发展,一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那么审美教育也就无法真正的实现。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所形成的审美教育的教学气氛,一定要形成一个人际间的审美关系,这样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要使师生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就一定要教师利用审美的观点来对待学生,同时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使,一定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同时还要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还要向学生耐心的传授知识,要充分的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的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师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这样能够使审美教育真正的实现。

四、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国的小学语文着重强调了重视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培养,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所谓的人文性就是学生的审美、情感、性格等多方面的内涵。小学语文的人文性能够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道德等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学生真正的性感,这样能够使小学生的性格与人格都可以很好的形成。

审美是小学语文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一旦忽略了审美教育,就会使语文的语言缺乏一定的情感与美感,这样那个就使得语文的教学过程变得很乏味,从而也就与我国当前所实行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五、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考试内容的改革

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考试内容中,都缺乏一定的审美内容,这样的考试所直接反映的现象就是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对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这样也就无法真正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我国小学语文的考试内容进行改革,在考试内容中融入审美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扎实语文的基本功,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审美素养有所提升,并且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也是极其有利的。

要想使审美教育在教学语文的教学中真正的得以体现,我们就一定要对小学语文的考试内容进行改革,从而也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阐述了审美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种种关系,才真正的意识到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对这两种关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够使审美教育得以真正的实现,从而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提升,对于学生今后的个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进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篇(7)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分    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鹿邑县分校

姓    名:梁 如 冰

学    号:1641001254306

指导教师:张 光 明

完稿日期:2018年5月

 

 

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

 

梁如冰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文学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文学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联系语境,品味词语,挖掘语言的深层意蕴,领略词语的言外之意。让文学作品成为语文教育的乐园。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文学教育  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文学教育即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的活动均属于文学教育的范畴;狭义的文学教育等同于文学教育教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当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文学教育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设精神家园及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也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文学教育的沿革

新中国建立后,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发展曲折沉浮。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认为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很快引发了文学教育的复苏振起。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就语文教育何去何从问题展开大讨论,人们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忽视学生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许多人主张把文学教育理念注入中学语文教育中。2003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予以新的规定,对鉴赏文学作品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用美的力量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学教育要与时俱进,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动态的认读体系,从而构建科学的文学教育新理念。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表现出其独特特点,主要表现有:

 1、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具有多义性与不确定性特点。

语文主要由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组成,其教材内容也多以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感悟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其自身文学修养的高低事关对文学作品艺术判断的高低与优劣。可见,文学教育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奠定了语文教学过程的丰富多彩性。 

 2、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叙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又要引导学生具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文学教育则是在对语文教材内容阅读与理解基础上,实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想意识的拓展,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感悟人生,为后期进入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以语言教学为主,而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开展文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其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并且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文学发展的兴衰关系到语言文学的兴衰,对于语文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细腻、优美、微妙和丰富多彩的语言,足以引起读者欣赏与共鸣。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其次,对于文学来说,其具有显著的认识功能且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文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类对世界与自我的认知过程,并且其内容承载着人类先进文明的历史。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不但是鉴赏文学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学知识,而且也是自我构建与自我发展的重要过程。可见,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先进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引导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在语文教学目标体系中,对学生美育的培养与发展具有明确规定,而由于文学作品自身具有审美特性,这使得实施文学教育成为语文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审美教育塑造美的心灵,唤醒沉睡的潜能,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人的个性和谐而完美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学教育可以在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上,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提高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教育担负着改革与发展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只有真正发挥文学教育的启智、育德、审美等方面的功能才能有效实施语文教育。目前,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趋势,备受各国母语教育的推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一个人的语感能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品格修养的影响力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文学教育就是为学生的精神奠基。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改进语文课程教学,使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文学教学的目标定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各种定位的观点中,以培养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居多,这也与新课程标准传达的精神一致。文学教学的内容包括:文学史基础知识、文学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文学形象的一般方法及鉴赏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 

加强文学教育,可以增强民族精神底蕴,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抒发和谐世界之人类的美好理想,尤其在人文素养培养上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 

1、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对文学教育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也有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后,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比以前有所增加。(2003年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占72%)语文课本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凭借。教材上的这些文学作品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习教材上的文学作品和正确引读名著,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2、提高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文学教育是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精神享受。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 。文学是历史的一面明镜,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由于它的引人入胜的形象和动人心弦的情感内涵,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决定他们的人生道路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所以文学教育应该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艺术环境。但是长期以来,文学作品的”教“,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的泥潭,教师给学生传递的是一些概念性的、僵化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无非是讲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家风格、基本常识、中心内容、主题思想、结构形式、情与景的关系、表现手法 分析 思想内容,分析艺术形式等等,甚至用公式去套:如:“本文通过……叙述(描写、塑造)……表达(提示、表现、抒发、赞美、批判)……”,我们并不是说这些内容不能用(这些常识性、技术性的内容是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而是说不能用这些呆板的内容去代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师不应该在“教”的过程中给作品贴上“标签”,再教学生“辨认”,因为这些毕竟还不是文学教育的深层次的东西。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而不能作为一种外在的、附加的东西硬塞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文学教育在构建学生精神家园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学生长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就会在文学思想、文学知识、文学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文学教育通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美的感染、美的熏陶,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兴致,去创造美的人生、美的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一个人物人性的形成,人格的完美,离不开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像中国的《诗经》,希腊的荷马史诗,欧洲中世纪的民歌和英雄传说,都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基本上反映这个时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哲学、科学文化等,它是那个特定时期的缩影。因此,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获得具体生动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言为心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创作主体个性、情采和审美特质的真实反映,是他们的思想结晶和灵魂雕塑。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鲁迅的冷眉热肠,钱钟书的幽默博学都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文学作品是作家人生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情操的直接显现,寄寓着他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审美理念。学生在接受文学教育的时候,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然会引起他们美好的或丑恶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向文本敞开自己,从中接受和创造一个扩大的自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建构自己。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点上深化和升华了自我本性。正因如此,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教育家们都很重视运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五、提高文学教育的可行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提前成熟,在许多方面有赖于教师引导、教育和良好环境的熏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感情最纯真、记忆力最好、对世界充满渴望和向往的阶段,是思维活跃的时期,学生应该在此时学到最美的文化和知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孤立的从记叙、说明、议论类的语言运用中去学习语言,这种收获是有限的,也是枯燥的。其实, 学生完全可以在文学这个感情释放的空间里去了解、掌握、运用这些语言文字。汉语是最富有美学色彩的语言,而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更是优美怡人的,它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是进行语言教育的最好蓝本。远如《诗经》《离骚》、先秦两汉散文辞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白话小说,近及现当代的鲁郭茅、巴老曹等文学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语言艺术的高峰,值得我们去揣摩运用。学习这些作品,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对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的写作也是大有裨益的,事实上,有许多优秀的应用性文章就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如《祭十二郎文》、《谏太宗十思疏》等。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体会到优美的文学意境,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写作技巧和生动的语言形象,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进行文学教学时应摒弃定格好了的框架,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再想像、再创造的空间。提供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把握文学教育的特点,利用其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实现其个性发展的空间。在情感熏陶、审美训练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主体,健全学生的人格,大胆放手,让其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总之,传统的文学教育理念是教师主导学生学习,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学习中,学生过于依赖老师,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而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主动辅助学生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除了承担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理论和技巧,使之娴熟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较有艺术味地传达个体生命的各种见地的责任之外,更要肩负起对学生灵魂的洗礼和跃升的重任。

 

 

注释: 

[1]骆怡龄.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2007,(8):2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参考文献:

[1]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

[2]刘跃夫.定格式分析不利于鉴赏能力的提高[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3]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刘坎龙.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体系构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 

[5]郭惠宇.文学教学呼唤教师的文学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05,(2). 

[6]周圣荣.中学文学教育复兴的背景与困境[J].语文教学之友,2002,(7). 

[7]范玉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的思考〔M〕.现代语文,2004.

[8]刘真福.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文学单元修订说明[J].学科教育,200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