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31 15:10:58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1)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农学、土化、植保、畜牧、气象、园艺、农教、经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本科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学习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综合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便在今后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相关内容的讲授中,除了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涉及一些其它课程的知识,例如: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原理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中,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体现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介绍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讲授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信息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然的科学选择,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具体体现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以及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其中,农业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应用比较广泛。

二、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要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内容讲授时,特别是在农业物流管理和农业信息管理知识的介绍时,应适时补充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农业物流管理讲授内容为例,除了介绍与农产品相关的物流知识外,农产品物流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信息技术,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条形码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GPS全球定位系统、P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等都应作为重点补充内容给学生予以详细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鉴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是一门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中,研究和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经济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实践应用的部门经济学和方法论。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来完成。理论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教师+粉笔+黑板”的方式或者是“教师+电脑+PPT演示文稿等”的方式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教师讲,学生听;而实验部分的教学则可以通过外出实地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内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等方式去实现。

1.理论教学。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PPT演示文稿、Flas和视频文件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这种大容量性、大信息量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和学生节省了很多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还具有可重复性,也就是说,对于课堂上学生不太理解的知识点,他们在课外仍然可以借助计算机和PPT演示文稿等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再学习,直至理解。

2.实验教学。利用相关的教学软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来实现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扩充和升华。例如,学生通过运用农业专家系统的教学软件,设定相关条件和输入自己的要求,通过教学软件系统的分析和计算后得出结果,然后根据相关的结果选择出适合科学指导生产的最佳方案。这种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差异度,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教师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中有关信息化知识的讲授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互动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的形式讲授给他们,当然,这对于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2)

一、农业经济管理简述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了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要深入的了解农业,并了解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管理简单的说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说就是结合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并以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确定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没有适应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的经济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就不尽如意。

1.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没有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观念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现在的管理制度不仅与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也与快速发展的农业社会不相适应。这种不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使很多的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农业经济在机制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缺陷,尤其是在相互利益之间的协调上表现明显。

2.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视

我国的中央领导对于农业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都明确的显示了对农本文由收集整理村经济管理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农业人员的重视,导致出现了执行力度差等问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不显著。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农业管理人员的思想没有因经济的发展而随之改变;农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对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认识与要求,造成经济管理制度没有足够的执行力度,造成很多政策都没有去贯彻执行;农业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农业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

农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提高农业人员的执政能力。

三、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不断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随着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已经驶入了新轨道。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经济的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经济管理将会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深加工以及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改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改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思维。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得信息化开始进人到普通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技术的信息化,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进一步向农业生产力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经济管理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只有不断我国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管理的效率。

农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农业科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农业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够服务于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科研,还可以作为农业经济决策的辅助系统。农业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能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开发。

3.农业经济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利用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得到提高。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品开始标准化生产,农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产生了一大批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满足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带动了农业经济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增强,农民收入提高。

4.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强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制度改革,提高对农业经济投人。加强政府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制度,在中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建设,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政策创新,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四、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现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等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结合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

为了使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管理得以加强,农业管理人员必须对农业经济管理予以重视,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并对管理工作予以相应的部署。对农业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并让他们知道农业经济的管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2.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经济的发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关键、管理体制是保障。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为发展中心,并转变管理模式,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业经济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第一、使农业发展的理念得以改变,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第二、通过深加工来转变农产品的形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第三、让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提高、农业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得以增强。

3.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政府之间要形成一种科学的机制,该机制能有效的调解处理矛盾、协调利益、保障权益、表达诉求,使各个方面的利益得以统筹与协调,从而让人民内部的矛盾得以妥善处理,也让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以快速的纠正。同时政府部门应强化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4.建立经济管理队伍

在农业经济的管理中,首要任务就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的培训,为农业的经济发展创造出业务水平较高、工作责任感较强、政治素质也比较高并勇于创新的农业经济工作队伍。鼓励管理人员去参加各种的培训活动和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让他们的管理水平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但可以使农业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还能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五、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

1.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

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农业生产总经费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应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使我国农业科研再上新的台阶。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农业技术和信息以及不规范交易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和取缔,为农户采用科技成果创造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

2.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并给予政策保障。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逐步深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目前,当务之急是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培养一大批各类农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4.深化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

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能把生产咨询行为转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创业,把干部的“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发展,使广大科技干部的潜力和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特派员的工作职责,建立服务承诺公示牌,加大对具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派驻力度,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

5.加强农技110建设

要通过成立农技110机构,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建立农技110信息网络,聘请专家实行无假日工作制,开展“坐诊”与“出诊”服务,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发布,接受农民的政策、技术和信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要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发放资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指导和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活动,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这样,可以实实在在地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3)

关键词:信息化;科技农村;农村经济管理

一、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不停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急剧上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引进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之下,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起步较早,流传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相比之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二)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在我国,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农村经济管理者的重视。但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相关信息流通性不够强,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信息支持。这种现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硬件设备的不完善,任何先进技术或者先进经验的运用都离不开硬件与软件的结合,硬件设备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先进经验的采纳。第二是信息传达的缓慢,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相关理念的传达在我国农村的传达过于缓慢。很多地区不能及时得到社会流行趋势的相关信息,导致科技创新的缓慢。

(三)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地在调整有关农村经济的相关政策。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舒适的大环境,使农村经济在积极的环境中,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有了政策的支持还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亟待解决。为农村经济管理培养出一批相关专业性人才,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让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管理迈上新台阶。

(四)相关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的百年大计。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基于农村经济基础上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社会平稳发展的重大改革。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政府不够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引导力度不够,涉及范围局限两方面。政府缺乏正确且有力的信息指导,并且所涉及的地区不够深入。不能够保证农村所有地区接收到信息化技术改革的信息。

二、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措施

(一)保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经济模式的兴起拉动了农村地区的需求,为了推动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网络来传达信息化手段应用的相关经验,加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网络信息为支撑,促进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推广。

(二)加强专业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管理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而为了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必须要加强相关职业培训,培养专业人才。用人才带动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培养专业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管理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职业培训,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专业性的人才支持。

(三)立足传统农业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创新性作用

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农业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要立足传统农业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创新性作用。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保证各个区域接收到新技术创新的要求。立足传统,稳步前进,不断创新。

(四)引进相关技术设备,保证硬件设备供应

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化学效应。在接受先进科学理念的同时,也要引进相关的技术设备。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性息化技术不仅仅是对于信息化技术理论的运用,也是对新型科技设备的应用。要想农村经济管理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就要保证硬件设备的供应。使农村经济管理在硬件软件的完美结合下发挥出最极致的作用。所以,相关部门以及农村政府单位要积极引进相关技术设备。

(五)提升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视度,广泛传达信息化手段理念

信息化技术在中国传播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回应。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村农民的观念造成的。为了创新农民观念,就要提升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视度,广泛传达信息化技术理念。将信息化技术的优缺点,详细的传达到农民的耳朵中,使农村经济管理者大胆运用相关技术。

(六)建设试点村,引导信息化手段的推广

每一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产生,都需要有先行尝试的案例。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推广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要想更好地推广信息化技术,必须要建设相关试点村。通过技术试点来发现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优点和缺点,为各个区域农村经济提供有效经验。所以要积极建设试点村,引导信息化手段的推广。

(七)重视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的力量在于源源不断的创新,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人才仅仅是保证农村经济平稳向前发展的基础。要重视技术研发才是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必须要重视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创新,以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

三、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农民生活幸福程度

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利于使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研究农业、技术和经济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建设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意义。农业技术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了一些农业技术经济的实际问题,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随着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农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农业技术进步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使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现状

(一)产生与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0年3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为标志。从此,我国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技术经济学》出版,它确定了研究建立起本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规定了明确的研究任务。这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起始阶段。毫无疑问,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阶段,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78年,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下,设立二级学会-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1983年改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从1989年起每年开始独立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993年被民政部批准为全国一级学会,改名为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学会的推动下,农业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被系统的应用到农业生产决策中去,农业技术经济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来,并且通过多次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而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中。以1981年到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经管总站在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为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成果广泛的应用到了全国各地。据1986年在山东青州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统计,1984年,全国进行试点工作的有17个省,71个县,133个项目,到了1986年,增加到28个省,659个县,1316个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等一些专家学者,都主编或编译过相关教材,全国也出现了多种版本的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这些统编教材和学术专著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发展了20多年,取得不少的学术成果。专家学者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也有不同的意见,在2003年12月(南京)召开的2003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有些专家通过对农业经济热点问题的调研,得出农业技术经济学已经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农业经济分支领域。二是一些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技术经济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处于一个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新的阶段;三是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处于衰落期。就我们的研究来看,我们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即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处于一个建设发展新的时期,需要吸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适应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

(二)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建设定位模糊。尽管农业技术经济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农业技术改造和农业技术应用经济效益评价下演化而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经济学究竟怎样发展,学科体系如何建设还在探索。同时,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尽管属于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纯粹的技术经济学科,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经济学科,农业技术经济学在吸收技术经济学、农业经济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突出特色,进行创新,在这一点上尚未真正破题。

三是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未能吸纳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研究成果,如近年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农业科技园区与现代农业建设、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都未能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体系中去。

四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无法解释知识经济对现代农业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以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理论基础,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作为生产基本要素的知识资本(智力资本)不仅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减,相反,在使用中会发生递增。因此,随着知识资本逐步被引入到现代农业中去生产,知识经济对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提出新的挑战,严重地冲击传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二、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并且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是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绩,为人类进行生物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中,除了生物技术之外,对农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技术,它开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时代,对农业和农业科技以及各个传统产业和学科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可以说,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将会使农业的基本特点发生变化,从而使农业技术经济学科涉及内容发生变化,因此,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将增加农业高新技术经济学的内容,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总的来说,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不断与发达国家的数量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接轨,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不但在课程体系上会有根本性的创新,还要对传统学科的内容进行改造,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国际化与实用化,能够更加符合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更加注重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注重采用当前先进的经济分析方法对新技术选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对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避免技术的盲目引进。

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将尽可能的融入当前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等内容,使其更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符合实际需要。

四是重视对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现代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所以,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范畴将会扩大,一些先进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将被引进到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中,培养复合型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也成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重要目标。

三、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主线形成了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线,以经济效果、经济增长和诱导性技术进步三大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体系。这种观点的缺点是把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架划到了狭隘意义上的以“技术”为主线的单线思路,优点是思路明晰,理论基础比较完善成熟,若按这一观点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容易与农业推广学产生冲突。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原有的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吸收技术进步经济评价和宏观技术政策评价等内容来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这实际上又变成了以“经济”为主线、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的单主线思路,缺乏完善的理论基础,从学科建设的意义上来讲,是没有前途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技术经济学应当构建新的以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为主线的学科体系,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从长远发展来讲,这一思路技术路线明确,吸收了近年来科研和实践中的新内容,强化了理论实践,符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长远发展需要。具体来说,按照这一思路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系统和层次。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对这一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高度概括,研究系统是研究对象的具体体现。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研究技术与经济互动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来研究如何解决技术的经济问题。从研究层次来看,农业技术经济学既包括某一特定的农业技术的技术经济问题,也包括企业层面或特定区域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同时还包括诸如科研体制、技术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农业技术经济问题。

二是提升和归纳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长远发展来看,理论体系应当是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基本上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应当包括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律,技术与经济互动内在机理,农业技术与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等。如农业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监测系统理论、农业生产函数的理论、技术进步理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和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等。

三是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扩展。基本原理如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效率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及指标等都应当涵盖在内。而基本方法除了包括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之外,应当将农业技术经济效益的计量分析方法也纳入到学科的方法体系中。

四是拓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不在局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应该向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销售业拓宽,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技术应用措施和企业、农户的微观技术经济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各级政府的农业技术政策、农业科研投资、农业技术推广等宏观的技术经济问题。

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如下表所示:

项目

基本理论

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

应用领域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采用理论,科技成果产业化,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生产函数的应用、农业技术进步测算原理、农业技术经济评价原理,农业技术要素报酬变动原理、农业宏观与微观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农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实证分析方法和农业技术经济效益与计量分析方法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和新技术、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调整自己的学科定位、内容、框架和体系,具有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农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作为农业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方向是必须坚持这三个面向。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服务农业、农村发展和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农业管理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定位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技术因素与经济因素合理结合的内在运动规律及其应用条件和经济效果”(顾焕章,1992)。建议今后应将研究领域从“农业生产中”扩大到“农业生产与经营中”,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领域。

二是在构建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体系中,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首先,要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的分析方法是什么。在此分析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构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其次,对20世纪90年代的一些新的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和新的分析方法引入,如果经国内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也可以逐步纳入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范围。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农业技术经济学应该在研究方法以及实现手段上不断创新最新成果,如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实现评价分析技术的标准化,同时不断引进探索新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四是更加注重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的范围,尤其是注重世界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对农业经济领域带来的变化,如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影响,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作用等。

五是建立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库和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新技术、新形势的要求,重新编写《农业技术经济手册》,还应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实现对农业技术经济数据共享的途径和方式。

(三)对《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对农业技术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在《农业技术经济》刊物设置专栏,组织学者们对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地讨论,逐步在某此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各个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技术经济课题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并对原来的《农业技术经济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增补,为今后编写“十一五”全国统编教材打下基础。

(四)编写新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

学科建设最终也要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是学科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要对目前的《农业技术经济学》教材进行修改和增补,删除教材中一些过时的内容,增加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积累起来的大量新方法、农业科技新成果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其中的精髓编入教材;对把过去教材中已经被其他学科普遍吸收的一些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扬弃和简化。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统筹协调,不要搞低水平重复;二是要注意编教材不同于科研,编教材不能强调一家之言,而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高度,综观全貌,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五)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

案例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适用性的具体体现。建议有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和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搜集有代表性的农业各部门、各领域以及农业技术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范例,编写《农业技术经济学》案例,为农业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的运用提供实证分析方法论,拓宽学科视野,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实用性,拓宽《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和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希刚著,《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10月;

2、傅家骥等著,《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3、许家林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农经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及体系的改革,《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4期;

4、袁飞主编,《农业技术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

5、孔祥智,21世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农业种植;机械化;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呈现出长期性与系统性的特点,通过各项管理工作开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在先进理念指导下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在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基础上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能力。要想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则应该重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在明确促进作用基础上把握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在重点内容把握基础上提高经济管理的综合水平。这样能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的综合能力。

一、立足农村经济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对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探索得知农村经济呈现出二元化发展态势,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不利于社会发展水平的稳定提升。在进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获得科学管理的支持,在把握时展特色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通过各项资源运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在构建完善工作制度基础上推动经济管理有序开展,在制度保障基础上提高经济发展与综合发展能力的稳定提升。通过各项经济管理工作落实可以革新陈旧的工作思维,立足多种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参与农业种植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助于种植群体更好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能推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如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或者是种植技术培训班等活动开展提高农民群体对农业种植的理解程度,关注先进技术对农业生产产生的促进作用,围绕实际数据和种植案例进行现代化种植的教育指导,在提高农民群体综合素质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在革新陈旧种植思维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高效发展。同时立足经济管理也能减少农业经济的损失,重点是围绕市场发展态势与演变趋势进行针对性的经济管理方案,严格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农产品销售方案与推广方案,围绕具体质量检验标准开展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销售管理工作。在生产过程中确保农副产品可以根据市场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在巩固基础生产的同时推动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在保障农产品生产质量基础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此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通过先进管理方式与工作思维的运用优化更高层面的工作机制,立足经济管理给农村经济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在岗位职能发挥基础上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在提升农产品种植与市场推广能力基础上保护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

二、推动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

基于时展特色与农村经济呈现出的发展态势,农业部门需要对农业生产、多种类型农产品加工与市场销售等活动进行管理,通过一系列管理活动开展保障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在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种植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发展特色,各行业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快速发展,在结构更新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的创新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呈现出现代化的发展特色,通过各项技术的运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在分析农业经济发展时应该关注到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先进理论知识与科学技术支持下构建更高水准的经济发展平台,在知识经济指导下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这样能通过信息技术建设推动农村现代建设的有序开展,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等活动提升农民群体对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学习与实践探索能力,以此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且多元发展。立足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农业部门对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综合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情况,围绕数据分析掌握市场发展对农产品提出需求,在市场价格波动分析基础上对农业生产情况进行监督,立足科学监测给农业生产提供更高层面的数据分析支持。农业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农产品市场变化情况进行把控,将农业市场与各项管理工作进行紧密结合,围绕具体数据分析制定科学管理规划。通过对农业市场进行数据分析能获得更加精准的产品需求,围绕数据波动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与管理方案,在科学监测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案与发展计划。如结合市场波动对下一年的农产品种植计划进行多个层面探索,围绕农作物市场价格波动预测后续的价格变化情况,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给农业生产提供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技术指导工作。通过多种举措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在获得更多经济发展效益基础上推动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

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农业部门应该分析通过哪些方式提高经济管理的综合能力,在把握农业经济发展特色基础上制定科学发展方案,围绕行业发展特色进行多样化的教育管理。本文认为要想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则应该关注到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在明确促进作用基础上把握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把握重点内容基础上提高经济管理的综合水平。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提升人才管理的综合能力,在组建高素质工作人员基础上让先进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在提高人才质量的前提下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能在人才优势发挥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方案,在把握时展特色基础上构建更高层面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创新发展平台。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到优秀人才培养的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吸收更多高素质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在高素质人才支持下革新之前的工作方案与执行思维,立足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管理的有序开展。在优秀人才吸纳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关注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围绕国内外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优秀管理方式的运用价值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分析先进技术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围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工作计划,围绕多种因素分析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坚持常态化发展基础上推动人才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这样能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的综合能力,在稳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发展,让经济管理更加具备活力。同时,应该在时代特色分析基础上制定奖惩方案,在明确部门岗位工作责任与执行方案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探索,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方案与创新计划。重点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将日常经济管理工作和农业部门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与岗位晋升进行挂钩,围绕常见的工作问题和农村经济管理价值明确部门和工作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通过明确责任的方式制定更加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案。这样可以在先进理念指导下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让农业工作人员将更多先进生产模式与机械操作等内容进行传播,有利于引导农民运用先进的生产理念与技术开展更高质量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竞争。

四、结论

研究指出农业部门应该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创新,重视在部门协调基础上推动农村经济的优化发展,需要在把握重点内容基础上提高经济管理的综合水平。本文认为通过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可以革新陈旧的工作思维,立足农民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参与农业种植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农民更好掌握现代化生产技术。通过各项技术的运用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此外,也能在组建高素质工作人员基础上,让先进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英杰.试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2(04):56+58.

[2]试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0,12(05):33.

[3]程建娟.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29(13):206.

[4]房丽丽.探究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山西农经,2020(01):66+68.

[5]林振球.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9):5.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6)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农村 经济管理

一、引言

农村经济管理在如今的农村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的信息化也逐渐成了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方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也在抓紧的调整,农业经济管理中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给农村经济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二、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一)缺乏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对其也形成了一种需求,但是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却不畅通,面对如此大的信息需求,如果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信息不能有效地传递,直接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目前,我国的农村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很落后的,大多数农民都是通过杂志、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来获取相应的信息的,对于一些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的获取很不及时,无法掌握发展的现状,对于信息不能进行全面地把握。

(二)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与其他行业比起来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发展比较晚,应用的时间比较短等情况使得相关的技术人员比较缺乏。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村网络信息覆盖的面积都是很小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不健全导致农村信息服务水平比较差,这就直接使农民获取相关信息的实效性比较低。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向信息化方面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对农民进行指导,技术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三)设备成本高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推广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设备,技术设备由于技术性比较高因此费用很高,对于农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不仅如此,技术设备的安装也是十分的麻烦,使用起来也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如此昂贵的设备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就算有了设备,农民在使用设备的时候也往往无法下手,或者是使用不当、保护不当导致设备破损,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加强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一)发挥政府职能

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农村的建设,针对农村的信息传播渠道的缺乏、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设备成本比较高的问题,政府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农民,通过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使农村拥有更多的、便利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农村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并给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提供设备资金的支持。政府要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农村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并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技术的资金投入,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农村技术资金进行管理,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避免建设资金的滥用、贪污等情况的发生,使资金切切实实地投入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技术化的建设当中去,促进资金的利用率,把钱用在刀刃上。

(二)加强数据库建设

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先把信息数据库给建设起来,建设数据库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结合我国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县乡为单位,进行数据库的建设,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的资金投入,不仅如此,还要同时为其培养、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是为了给农村提供更及时的信息,因此要通过对地理定位技术、全球卫星技术的运用,从而确保数据库的正常运行,这样才能使信息及时地到达农民的手里。建设数据库还不够,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管理,这样可以使农业信息准确地入库,同时还要加强对农业信息的记录,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三)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不仅要有客观的信息渠道、技术、资金、设备等支持,更重要的是农民的信息意识以及农民的技术能力。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大小直接与农民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渡挂钩,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必须加强农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的意识。这个时候,政府要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老师进行指导,并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培训的意识,通过培训普及相关的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优势,从而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化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经途径,虽然农村面临着诸如缺乏信息传播渠道、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设备的支持、农民的信息技术的意识不高等问题,但是也不能灰心丧气,在这种时候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使其买得起设备,并提供专业的技术人员给予指导,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技术化。

参考文献

[1]王晓东.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07:146.

农业技术经济与管理篇(7)

三、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普遍性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我国幅员辽阔,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很多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一个瓶颈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管理方法上、决策程序上,由于信息闭塞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降低。

2.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就目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农业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领导、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并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身处基层的一些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和认识上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理解,忽视了农业经济管理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不能与时俱进的思想认识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原来可以避免的漏洞也会因为工作的疏忽而显现出来。

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状。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中,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较高,他们基本能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新政策,帮助广大农民尽快发展当地农业经济。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省份,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有待提升,具体的表现为:有的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的责任心、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去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模式、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无法再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四、加强管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有效策略与建议1.与时俱进,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信息化的过程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特别是在指导农业生产、保证农业的增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升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率和水平。2.转变观念,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了更好地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求基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尽快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农业发展理念;逐渐完善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农产品的深加工,以此来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