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4:15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篇(1)

大水务专项治理

作为镇海区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特色项目,“智慧水务”对生态环境保护、全域城市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要求,宁波市镇海区确定相应建设项目。其中,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区创建和生态环境改善结合的最主要项目,成为创建最大亮点。这是镇海区智慧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将运用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对全区供水、排水及中水回用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实现区域内关键水体全方位水质监测,确保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安全性,最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2013年年底,镇海区启动了“五水共治”专项行动计划,成立了镇海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区内二十余个部门,对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开展全方位的治理工作,规划了镇海区“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了超过50亿的专项治理经费。

目前镇海区处于污水处理能力总体不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集污片区拓展的速度,各片区处理量分配不均,抗雨涝灾害风险大的状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在智慧大水务的发展规划上,镇海着力完善智能化城市排水系统,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镇海区将分步扩建污水处理设施,逐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率95%、农村污水处理率80%的目标,同时通过发展智能化的城市排水系统平台,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力求处理量的城乡平衡,加强抗雨涝灾害能力。

由于镇海区水资源缺口大,再生水利用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建议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发展用户、分质供水”和“集中利用为主,分散利用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配套供水管网规模,同步发展智能化的分质供水调配系统,供给工业企业,反哺内河,推进智能化再生水利用系统及供水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动态智能多元化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1+3+5智慧架构

镇海区智慧水务项目,是镇海区智慧环境保护的核心工程,是智慧城区建设中重点任务。为了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水务管理系统,以实现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智能化应用,镇海区搭建起了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五大应用系统的总体智慧大水务总体架构。

在架构设计中,一个中心指的是智慧大水务信息资源中心,包括客户数据、气象数据、水系数据、管网数据等基础数据库,以及用水数据、水生态数据、水情数据、水质数据等业务数据库,并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数据存储、共享、交换统一管理。去年,镇海区梳理供水、排水、中水回用等领域的工程建设情况,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内关键水体的全方位水质监测,确保区域内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的安全性,确保污水排放在生态可承载范围内。

智慧水务水体水质检测物联网平台、排污泵站自动化平台、智慧大水务支撑平台三大平台,通过传感器技术、网络和移动系统与水务信息系统的结合,实现对镇海区关键的自然水体监测、供水监测、污水检测、再生水监测等站点的布置,建设监测站点数据集成;通过设计自动化监测系统、自动化仪表系统、通讯网络改造系统、电气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围界系统等,实现排污泵站自动化控制和管理,并建成包括监控门户、服务门户、应用平台、应用集成网关、物联网网关的支撑平台。

像关键水体水质在线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排污自动化控制系统、水务管理决策支持平台、水资源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平台、水质监测与风险预警平台五大应用系统,则实现了关键水体水质的监测数据远程收集、校验、过滤、计算和存储,并对异常数据分类别分级别进行预警和报警,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查询,并对镇海建成区内的15座排污泵站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及时收取、告知各灾害隐患点情况,是智慧大水务应急指挥中心平台的主要任务。当台风来临时,通过运营商的技术支持,借助智慧地理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值守应急系统、应急资源管理系统、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数字化预案管理系统、辅助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评估系统,防汛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专门应用系统实现险情上报、防汛指令流转、预警信息告知等工作,提高防汛采集、监测预警、决策支持、组织指挥和抢险救灾能力,减少水灾害带来的损失。

水环境智能管理

镇海作为浙江省“工业强区”试点地区,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水务管理系统,以实现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管理智能化应用,是解决特殊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矛盾的着力点。《“智慧镇海”建设规划纲要》指出,通过智慧镇海建设,到2020年,形成信息高度共享、系统高效协作的“智慧镇海”生态体系,一个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生活宜居的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强区将加快建成。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篇(2)

吴中太湖新城秉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业态、先配套后居住”的开发理念,坚持好上加好的精细规划、慎之又慎的开发建设。交通、供热、环卫、电信、水系、共同管沟……太湖新城仅各类基础设施的专项规划就有十多个。今年7月,吴中太湖新城进一步编制了启动区外20平方公里控规及25.4平方公里整体概念方案,从而实现规划全覆盖。

吴中太湖新城具有前瞻性的高水平规划建设,决定了未来新城的格局和气度。放眼1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热火朝天的楼宇建筑工地并不多。但视线往下,道路延伸、驳岸绿化、地下空间建设、地下管网铺设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成为吴中太湖新城开发的先导工程。不久的未来,吴中太湖新城将为苏州人描绘一幅激动人心的蓝图:中央商贸区与天鹅湾相互连接,形成“城在湖上,湖在城里”的城市景观;每个街区路口,都点缀着开放式的小游园,把苏州园林移植于太湖畔;用200米宽的绿化带消融太湖大堤与城市景观的高度落差;沿湖没有住宅,全部是公共用地,让大片绿地成为城市阳台……

山水是吴中的最大特色,生态是太湖新城的最好品牌,吴中太湖新城将坚持“发展保护两相宜、质量效益双提升”的思路,重点打造“绿色”和“生态”这两张名片,凭借自然区位优势,打造一个富有江南园林城市内涵的舒适、便捷、现代化的滨湖山水宜居新城。

去年底,吴中太湖新城委托省住建厅及清华大学团队开展绿色生态专项规划编制,包括低碳生态、能源、绿色交通、水资源、可再生资源、固体废弃物、绿建设计及绿色施工等8各方面。仅仅半年后,吴中太湖新城就顺利通过“省级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考核。8月份又被国家住建部推荐为全国唯一的一家单位参与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与示范项目。同时,苏州吴中太湖新城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住建部的最终评审,标志着苏州吴中太湖新城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树立高端品质,吴中太湖新城舍得下“本钱”做长远文章。正在进行基坑开挖的中央商贸区地下空间,结合地铁建设,通过降低能耗实现能源管控的精细化和可持续,并运用与集采光系统、通风系统及能源方案等领域的绿建技术,打造国内地下空间综合体开发的绿色建筑标杆。

这个地下空间,不仅是太湖新城绿色建筑的样板,更运用了当今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中央商贸区地下“共同管沟”集中收纳水、电、气及通信电缆等管网,避免重复开挖的“拉链路”。通过对地下管道进行电子标识从而实现精确定位管理,即使某段管线出了问题,系统可以及时定位,甚至能显示该管道的埋深、管径、压力、铺设日期等,方便检修。

今年1月初,苏州吴中太湖新城委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始规划研究,“大手笔”设计了智慧太湖新城总体规划,囊括了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10项专项规划以及1项总体规划。其中,《智慧太湖新城总体规划》8月初通过住建部专家终审,吴中太湖新城由此成为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

“一年成势、三年成形”。短短一年多时间,吴中太湖新城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成绩斐然。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绿色和智慧将成为吴中太湖新城最具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篇(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逐渐发展起来,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城市建设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因而在此背景下,应着重发挥城市交通管理效用,最终由此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来,继而由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氛围,达到最佳的城市建设状态。本文从我国城市化发展标志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城市交通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城市交通管理;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性

前言

在2012年5月21日的《2012中国市场竞争力蓝皮书》中显示到2012年为止,我国城镇人口已经占据了总人口的50%左右,因而在此背景下,在当代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着重强调以城市交通管理的路径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并就此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达到最佳的城市建设状态。以下就是对城市交通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要性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标志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城市化发展标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据2014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城镇化展望》统计数据表明,到2014年为止,全球城镇化人口已经上升到了40亿人,即占据了总人数的50.6%;第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标志亦体现在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显示,到2015年为止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将上升到51.4%;第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用地面积也随之扩大,因而基于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国政府机构应给予此问题高度的重视。

二、城市交通管理现状分析———以北京为例

2012年我国北京为完善自身交通管理将189亿元人民币投入到交通领域中,并在同年7月西郊线工程中完成了总工程量的10%,7号线完成了总工程量的30%。同时,在交通设计过程中北京城市交通管理始终秉承着6车道的设计原则,且到2011年为止,公路总里程数达到了28445公里,运营车辆上升为25478辆。另外,为了缓解北京城市交通压力,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相继实施了《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意见》、《绿色交通行动计划(2009-2015)》等相关政策机制,最终由此推动了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且强调了将其贯穿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达到高效率城市建设状态[1]。

三、城市交通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要性的体现

(一)智慧交通形成机理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在实践开展过程中提出了“智慧交通”理念,即将物联网技术、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等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中,继而由此来改善城市交通状态,且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通行环境,满足其交通服务需求,同时为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的展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此外,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被广泛应用于智慧交通管理中,继而由此提升了整体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且就此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另外,基于全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应用的基础上城市交通管理逐渐达成了安全、便捷的管理目标,且就此凸显出高效性的管理特点,提升了整体城市建设水平[2]。

(二)完善交通管理系统

城市交通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亦体现在交通管理系统逐步得到完善,即在现代化技术的引导下城市交通管理中的技术人员以交通指挥调度集成系统、交通事故分析处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的方式解决了传统交通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交通堵塞等问题,且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服务项目,满足了其出行需求,并就此引导其对智慧城市建设产生相应的认可态度。此外,在交通管理系统完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智能停车位引导”、“公交优先”的建设,最终将交通问题控制到最小化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交通管理系统的完善有助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展,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实施,达到最佳的城市建设状态。

(三)扩大城市公共交通供给

在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着重倡导将公共交通市场化,即引入到公共交通市场中,最终由此来引导城市交通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为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优化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且就此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凸显出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并扩大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范围,达到最佳的城市交通通行状态。此外,在城市交通管理开展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应担负起自身工作职责,完善公共交通市场准入制度,最终由此来控制公共交通数量及质量,并就此来维护公共交通市场的稳定运行,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同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另外,合作制、股份制等公共交通市场运营机制的运用亦有助于改善公共交通管理水平,因而应强化对其的有效实施[3]。

(四)提高民众参与意识

在当前城市交通管理项目开展过程中为提升整体管理成效,以绿色公共交通宣传路径来强化民众安全通行意识,并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城市交通管理项目中,规范自身通行行为,达到文明通行状态。例如,新加坡在实施城市交通管理的过程中即营造了良好的交通氛围,并以文明出行长效机制的构建方式来规范民众行为习惯,避免不文明通行行为的凸显,同时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为此,我国在实施城市交通管理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国外成功经验,并通过开展“无车日”等活动来调动民众提高自身绿色通行意识,且主动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以自行车、步行等通行方式来为全体民众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最终达成高水平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就此改善交通堵塞问题,同时由此提升城市居民整体生活质量[4]。

结论

综上可知,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城市交通管理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因而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机构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通过提高民众参与意识、扩大城市公共交通供给、完善交通管理系统、智慧交通形成机理等路径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交通管理氛围,且就此满足城市居民通行需求,同时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安裕东,谢丹,王丽等.京津合作示范区智慧城市建设开发探索[J].建设科技,2015,15(05):71-74.

[2]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12(04):418-429.

[3]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12(08):34-39.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篇(4)

国内外许多国家都在“智慧城市”和 “智慧地球”理念的引导下,先后开展了智慧水务建设,智慧水务已成为许多国家科学管理水资源的有效载体。本文深入探讨了智慧水务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智慧水务 智能水网 信息化建设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类剧烈活动、气候变化而带来的水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体污染、干旱缺水等),推动水务工作向更高信息化层次发展,国内外许多国家都在“智慧城市”和 “智慧地球”理念的引导下,先后开展了智慧水务建设,智慧水务已成为许多国家科学管理水资源的有效载体。

1 国内外智慧水务建设成果

1.1 国外智慧水务建设成果

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并且也在不断寻求解决方案。IBM的智慧水资源管理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协调、预测、利用,第一步是通过水资源运营数据来提高水资源运营管理能力;第二步是对长期的水资源需求和潜在的水资源问题予以预测;第三步是对水资源健康运营予以保障、协调,以便能够可持续利用水资源。IBM公司开发了一套能够具有信息、多组织数据共享、可视化设备和管网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水资源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跨部门协同共享、优化调度、实时采集、梳理管网顺序。

韩国KILT专家认为智能水网能够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来指导现有水资源管理,进而提高水资源的管理、供给和生产效率,主要包括四方面:

(1)为了避免出现水渗漏问题,搭建起了智能水账单系统。

(2)为了能够高效配置和生产水资源,建立起了可替代性的水资源交易系统和利用系统。

(3)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水资源信息管理发展,可建立起先进的传感器网络和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系统。

(4)有机地连接起智能水网与电网,进而使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日本日立公司也致力于智慧水务建设,将“智能水系统”作为 “智能城市”中的主要部分之一,该系统基于日立公司“控制、信息融合系统”来一元化管理各种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数据,以便能够对水循环经营效率进行改进,可以对用水趋势进行预测,进而大幅度提高区域供水效率。

1.2 国内智慧水务建设成果

北京、深圳、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先后开展了“智慧水务”建设。江苏省在2010年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了一体化的智慧水利系统――“蓝藻湖泛智能监测及打捞车船实时调度物联网系统”,智能管理、调度和感知太湖蓝藻打捞、蓝藻湖泛处置、水环境治理。

上海“智慧水网”以应用为核心、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环境、资源、安全”三位一体治水思路及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来开展水务信息化建设,依托智慧城市网络基础,将体制改革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推进业务网上流转、市区协同联动、跨行业集约整合,服务于应用服务便利化、评价决策智能化、行业监管精细化、行政执法规范化,支撑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基础管理和政府职能转变。

深圳水务坚持“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并且基于服务“效益水务、民生水务、安全水务、低碳水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对信息化建设予以统筹规划,分别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网络建设等方面出发,积极推动发展智慧水务建设。

2 智慧水务的发展战略研究

2.1 智慧水务框架

智慧水务在信息时代既是科学发展水资源管理的新模式,也是水务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智慧水务依靠政府管理部门、水供应商、市民的多方参与,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水资源的控制更自动、服务更主动、感知更全面、管理更协调、决策更科学。智慧水务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五部分,分别是智慧水务支撑保障体系、智慧水务自动控制体系、智慧水务主动服务体系、智慧水务立体感知体系、智慧水务智能应用体系。

2.2 智慧水务发展战略

(1)转变观念。智慧水务在信息时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让智慧水务更好地融入到水务管理中,应该从科学决策水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水突发事件、水务机构设置等方面来将智慧水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服务融合。智慧水务以社会公众为核心,能够利用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来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涉水业务服务,实现水质实时投诉、网上办理行政许可、电子支付水费、智能水表等功能,进而使水务公共服务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3)领域协同。智慧水务并不仅仅只是在行业部门间实现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而是全面整合相关领域。当遭遇水突发事件时,应该联合新闻媒体、农业、环保、水务、国土资源、林业、气象、卫生、交通等相关部门来共同实现决策支持、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应急管理全部的涉水事务;将温馨、便捷、及时的服务提供给社会公众,将更加高效、便捷的水服务提供给涉水利益相关者;在遇到水灾害事件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各界公布,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4)公众参与。智慧水务利用云计算技术来提供平台共享和数据开放,以此实现社会公众、水供应商、管理部门的共赢。这种公众参与模式可以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减少管理部门相应的资金投入,能够让公众享受到多样化、高质量和低成本的服务。

2.3 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共存。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成熟应用和高速发展,为智慧水务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使“全过程应用贯穿”、“全天候传输时间”、“全掌握采集信息”、“全覆盖感知内容”的设想得以实现,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灵活性、高效性、明确性,真正实现了扁平化、全方位覆盖、高效敏捷、精确精细的水务管理模式。

(2)专项研究与顶层设计同步。智慧水务的建设是以“统一的工作部署”、“统一的运行环境”、“统一的业务框架”、“统一的技术架构”、“统一的技术标准”为内在要求,最佳方法就是开展全局性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对水务发展进行协调、集约、统筹。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各专项研究,做好深入规划。

3 结语

智慧水务建设是科学发展水资源的新模式,也是我国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务必要把握住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思想来加强智慧水务建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士玲.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2(02).

[2]胡传廉.基于新技术条件的城市“智慧水网”发展规划初探[J].中国水利,2011(11).

作者简介

袁敏(1975-),女,山东省梁山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工程师,从事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篇(5)

智慧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发展形态。从学理上来说,是指集科技、信息、知识、环境、文化、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战略性、创新型经济。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智慧经济是在物质资本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使劳动者的智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决定性因素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阶段,包括知识经济、IT经济、虚拟经济、智能经济、创意经济等新生经济。智慧经济的主要特征有:一是经济中各种要素、各个领域、各个主体间实现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协调经济与环境、能源、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发展模式更加依靠高级人力资本,智慧型劳动者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三是国民经济核算是采用智慧GDP进行核算,核算过程不仅要考虑经济收益,而且涉及能源成本、生态成本、环境成本及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四是智慧经济是一种有预见性的经济,在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智慧经济会同步考虑城市现代化建设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增强对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能源危机等负面效应的预见和防治。

二、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发展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2007年,鄂尔多斯市提出了“围绕数字鄂尔多斯建设,实现与呼包鄂、晋陕宁地区的信息资源高效对接和互通互享,为鄂尔多斯走进全国走向世界打造坚实的基础平台”的新构想。2009年,鄂尔多斯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底,“数字鄂尔多斯”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全面实施。通过几年建设,鄂尔多斯基础电信网络、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在全市得到普及推广,基础电信网络已基本覆盖所有旗区、苏木乡镇和行政村,初步形成了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高速宽带网络体系。“数字东胜”于2009年正式启动,是自治区101个旗县区内第一个在城市层面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区县。智慧伊金霍洛旗惠民工程于2011年开始建设,初步建成了电子政务、综合城市管理、数字社区、应急指挥综合管理系统。康巴什新区数字城市于2012年开始建设,以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为总目标,初步建成了集数字公安、数字城管等为一体的综合指挥平台。

(二)数字化建设情况

鄂尔多斯市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数字建设、规划、财税、工商、园林、国土、农牧、公安等信息化建设工程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立了市信息资源中心,负责全市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服务。市民一卡通、96158市民统一呼叫中心、数字教育、数字文化、数字卫生、数字社区、智能楼宇等民生工程也加快稳步推进。

(三)智能产业建设情况

自2009年始,鄂尔多斯大力发展和培育以云计算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球领先的绿色云计算服务中心(IDC),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全市信息化应用水平。目前,已有15家企业与鄂尔多斯市政府签订了云计算产业合作意向协议,中兴能源、世纪互联、鼎联数码三个项目已入驻鄂尔多斯云计算产业园区开工建设,总投资额达403亿元。在建和新建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10项,总投资额达855亿元。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快速拉动智能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幅提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准和服务水平,带来信息技术和信息人才的高度汇聚,有效促进“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推进新知识、新技术、新产能和新品牌的不断创新和培育。

通过多年建设,鄂尔多斯已经成为全区信息化标杆城市,为全市智慧经济建设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三、鄂尔多斯发展智慧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足。智慧经济属于新型经济体范畴,大多数人处于初级认识阶段,目前许多农村牧区发展相对落后,智能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使得全市整体智慧经济建设水平较低。

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目前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仍然以能源经济为主要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智慧经济所占比重较低。产业层次也较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很重。

三是创新力度不强。全市智能化、数字化建设正由初级应用向深化应用方向转变,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业务正在起步,直接面向企业和公民在线互动应用还不够深入;市信息中心平台及区域性的信息平台利用率还不高,全局性的基础数据库有待完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还比较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规模和水平还有较大空间。

四是投资不足。用于智慧经济建设的资金投入还很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需求与资金投入矛盾突出,影响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特别是部分偏远地区受财力条件的限制,对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投入甚少,制约了全市智慧经济建设的整体和协调发展。

五是人才匮乏。智能产品制造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规模比较小,缺乏带动行业发展的大集团,研发能力比较弱,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公共技术支撑环境亟待改善。

四、措施建议

(一)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转型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方面,通过发展智慧经济,鼓励在鄂尔多斯试点示范智慧型创新技术应用,形成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鄂尔多斯现有IT产业优势,鼓励软件开发商、产品供应商、通信运营商等品牌企业,围绕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建设,深入研发相关技术和产品,认真研究制订行业标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形成总设计、总承包、总集成、总开发、善运营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智慧经济的综合优势和整体优势。另一方面,智慧经济的超前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有利于破解发展瓶颈,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强的拉动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二)顶层设计,项目推动

围绕智慧经济目标,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深化政府顶层设计,统筹全市智慧经济建设思路和行动,使得智慧经济发展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成为引领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继续加强智慧政务、社区、教育、医疗、文化、环保、交通、便民等领域建设,建立智慧民生系统,逐步提高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实施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市旗(区)两级建设,在全市建成中心城区统一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各部门建成连网智能应用,形成市旗(区)两级互联、各部门协调统一、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流程效能整合优化的城市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景可视化、智能化和城市综合安全管理及时可控化。同时,鄂尔多斯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后备基地,应选择“智慧能源”作为地方特色项目,建成亮点鲜明的智慧能源应用工程系统,使智慧经济发展成果更大程度地惠及百姓。

(三)科学规划,制定政策

按照集中发展、明确功能分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提升的原则,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彰显的智慧城镇体系和智慧产业格局。加强贯彻落实国家近年来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鄂尔多斯实际,编制《鄂尔多斯市智慧经济建设规划》及《智慧鄂尔多斯建设管理办法》等一批相关的规划与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科学论证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智能化投资项目,并对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信息更新与维护、智能资源共享与使用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制定满足鄂尔多斯智慧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标准规范,减少重复建设、重复投资,为智慧鄂尔多斯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完善市场,科学运营

智慧经济建设投资大、项目多、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格局,加快建立“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付费”的运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逐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全市国民经济计划,扩大资金投入预算,形成市、旗(区)两级政府投入机制。积极采取财政补助、政府贴息、服务外包等模式加强智慧经济市场化运作。二是重视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在“智慧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央企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引导其将研发中心、核心部件生产基地落户鄂尔多斯,共同打造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色的智慧经济。

(五)总结经验,培育人才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对策建议

1、引言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而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并使绝大多数市民能够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应用,这将有效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开启了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道路。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解决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各种城市发展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等方面,智慧城市都大有为。

2、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概念简介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智慧旅游首先要构建数据中心、沟通服务端和使用端。三个部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相互联结。服务端是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端为广大的旅游者,拥有能够上网的终端设备,尤其是超便携上网终端;数据中心由大量存储有各类旅游信息的服务器组成,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进行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数据中心即是智慧旅游的云端,可以称为旅游云,将服务端和使用端联系起来。服务端将自己的各类信息及时放在数据中心,无须再自己购买服务器和维护信息;使用端根据自己的要求,从数据中心提取信息,需要服务时可以与服务端进行交换,使用端可以直接向服务端付费,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付费。

3、我国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本年的工作计划。更有不少企业在研制用于旅游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设备和技术,也有个别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中小酒店的管理平台。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相关的研究。但是在智慧旅游城市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不容忽视。

一是缺少统筹管理和顶层规划。各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基础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用主义现象严重的情况,造成投入成本增高、资源利用率低等后果。

二是轻制度安排,重硬件建设,政策法规依据不足。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未形成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

三是缺少核心技术及产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带动,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信息安全隐患堪忧。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甚至一些规划设计可能由国外的组织和企业主持或参与,可能造成国家安全隐患。

五是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等来约束和指导。

六是缺少合理的产业规划和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进程和产业发展不协调,商业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和管理,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4、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特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进行合理有序布局。从国家层面制定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智慧旅游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总体规划设计,统筹推进,指导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有序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二是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国家出台规范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行政法规,各相关部委建立相应制度规范;加快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完善和实行;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资质认证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

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规划篇(7)

【关键词】智慧城市 ICT技术 感知中国 资源配置

1 “智慧地球”与“感知中国”的产生

背景

1.1 智慧地球

按照IBM的定义,“智慧地球”包括三个维度:第一,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与变化;第二,促进世界更全面地互联互通;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所有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能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企业因此获得更智能的洞察。

根据设想,在智慧地球时代,IT将变成让地球智慧运转的隐性能动工具,弥漫于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中。因此,在这样的时代,IBM希望自己能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智慧运转的每个角落,成为人类地球生存不可或缺的因素。2009年9月,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IBM将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武装迪比克市,将其完全数字化,并用电脑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使其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响应市民的需求,降低城市的能耗和成本,更适合居住和商业的发展。

如今,IBM正在利用先进的纳米技术和原子结构技术来创造新的设备与应用,研发出低成本高性能的芯片,用于汽车、游戏机和电话以及超级计算机。过去一年,IBM做了800多个展示、案例,涉及6万多个智慧地球项目。也许IBM意识到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自己无法独立完成,因此号召政府、其他企业、甚至社会组织一同致力于智慧地球建设,并借此机会将IBM的各项业务更深入地渗透进各个行业之中。

1.2 感知中国

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指出,要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说“感知中国”中心。2009年1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网信息中心)。除2009年8月7日外,温总理又在当年11月3日、12月27日两谈“感知中国”,强调占领制高点决定国家未来。可见,从提出时段、战略目标及实质内涵来看,“感知中国”与“智慧地球”类似,是针对“智慧地球”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具体目标。

在这一战略总目标中,“智慧城市”、“信息(化)中国”、“宽带中国”、“智能/智慧/感知×××”等项目,均隶属于“感知中国”这一理念。在此究其“感知”、“认知”与“智慧”等词汇并无意义,关键是要务实智慧创新,早日谋划推进,掌握核心技术,而且要结合中国国情。另外,有企业在“智慧城市”基础上从应用观点将其推广至“智慧中国”,不过未见高层政界人士响应或提及这一名词。

2 智慧城市定义与内涵解析

2.1 智慧城市的定义

对智慧城市的定义,目前根据不同的战略利益与视野而有不同见解,期望在探索、发展中逐步走向趋同与融合。下面列举几种典型见解供分析参考:

(1)维基百科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具有更强的集中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

应该说,该定义主要是从服务和应用角度对智慧城市的宏观定义。若从建设和支撑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可视为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综合集成,以及通过数据统一集中管理、信息的智能化与智慧处理,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2)中国电信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商务活动等城市功能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

该定义主要强调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主体促使城市科学发展,对人创新的重要基础作用及资源配置综合优化未直面触及。

(3)邬贺铨院士

智慧城市是使用智能计算技术,让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的组成与服务更智能、互联和有效。它通过对人力与社会资源和传统及现代设施的投资,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和高质量生活,同时通过参与治理的机会实现对自然资源聪明地管理。

(4)2012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

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为基础,以社会、环境、管理为核心要素,以低碳、惠民、高效为主要特征,以透彻感知、广泛互联、深度智能为技术特点的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经济学家成思危

智慧城市,从狭义来说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城市管理、促进城市的发展。从广义来说,它是运用人们的智慧来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城市各种核心资源、管理与发展好城市。对此要做好四件事,也就是四个原则:第一是以人为基础,第二是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是以资本为后盾,此即为城市的四大核心资源。

在2013年年初的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成思危先生在大会主旨报告中再次强调,智慧城市是用人的智慧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与发展好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点要从善治政府、和谐社区、精明增长、绿色经济、智能交通、多彩文化、终身学习和全民保健这八方面发力。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他认为应该选一个中心城市,对此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心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二是增长极,当地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动力;三是扩散源,通过中心城市可以将技术各方面扩散到周围;四是集散地,通过中心城市把物流、人流集散起来。

广义智慧城市理念有较好包容性,首先以“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为基础,强调人的智慧创新的头等重要作用,并紧密瞄准城市人民的切实需求。其次,该理念强调了信息通信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先导作用,注重综合资源有效利用及顶层规划设计与建设,可较好地全面推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多位一体的以智慧创新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2.2 智慧城市的内涵

对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可作如下诠释,即“SMARTER”:

(1)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可以解决水源与动力短缺、土地有限、人口膨胀、就业压力、环境污染、道路拥堵等可持续发展难题。

(2)多维架构(Multi-dimension architecture):智慧城市包括很多子体系,而每一个子体系可构成一个多维度的网络。

(3)整合与优化资源配置(Aggregation):智慧城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上人的智慧创新,整合与优化现有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地理等各类资源。

(4)责任(Responsibility):智慧城市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的责任在于提高效率、务实运作、改善民生。

(5)技术(Technology):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泛在-物联/传感网、互联网、NGN/NGI/NG××/NetSE/FIA/FN、移动互联网、宽带光网络、云计算、MESH、SON、SDN、大数据处理、智能运营管道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支撑。

(6)提升(Enhancement):提升各方面品质,包括城市生活的安全、和谐与幸福指数等。

(7)实际(Realities):一切讲究真实、实际、务实、安全、可靠、绿色等。

“智慧城市”建设要“智”和“慧”协同、融合发展,充分运用一系列先进ICT手段提高城市产品服务的“智”,以创造优质生态、人文、科技及融资环境,增进城市人的“慧”。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优化配置好城市各种核心资源,以实现城市发展向真正的智慧城市务实迈进,推进城市(镇)化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创新,智慧城市的务实推进,将聚合与协同各类自主创新应用,并促进更多引领型创新浮出水面,甚至引发新一轮创新高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积极贡献力量!

另外,智慧城市是一个很庞杂的大系统概念,必须用系统学及系统工程学观点处理才行。为此要借助系统工程的高度智能化平台,即通过泛在-物联/传感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其操作系统与应用商店、大数据处理等,借助高度智能化的城市运营管理决策平台的支撑,将机器智能/智慧化能力与人脑的智慧创新能力——“智”与“慧”有机融成一体,构成一个智慧化城市综合创新决策指挥中心,作为智慧城市的真正决策指挥大脑,进行城市各类核心资源的智慧化优化配置、协同调度处理、应急决策等。与此相应,智慧城市的系统学架构设计、顶层总体规划设计与务实推进亦尤为重要。

3 智慧城市的建设

国内外都在部署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结合各自国情和城市特色,制定围绕城市管理的整体的、清晰的战略发展规划。

3.1 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

韩国、新加坡、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先后开始实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新加坡补充加入了云计算、商业分析和绿色通信技术的“智慧2015”计划,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数字媒体与娱乐、教育培训、医疗卫生、金融服务、贸易和物流产业、旅游零售和电子政府九大领域的发展水平。

欧盟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一整套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并付诸实施。欧盟的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包括智慧经济、智慧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治理等方面。同年欧盟通过的第七研究框架计划,对未来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及智慧城市等关键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3.2 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

据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称,我国已有150多个大中城市和370多个县级市结合“十二五”规划将智慧城市纳入规划甚至行动计划之中。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尚属启动阶段,特别要强调冷静、科学、务实,透彻理解其涵义,直面与重视各类问题和挑战,诸如:缺乏一个部门协同、上下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务实发展规划,包括从顶层总体规划设计出发,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及更具体的三年左右的可滚动前进的引动计划和各类有实际价值的智能(慧)×××项目;包括泛在感知-物联/传感网在内,尚缺乏有效顶层设计与横向协同的标准指导和法律规范支持。

与此同时,应避免盲目跟风、追求浮华而无实质内涵;既要学习国外经验、共赢合作,更要紧密联系本地实际,科学思考与创新,防止过度依赖跨国公司;重视具备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有效的人力资源;应示范试点先行,由点到面有序发展,并充分考虑资本支持的可持续性。简而言之,要把握好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发展方向,切勿把智慧城市建设引向过份狭义的轨道。

在2012年年初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成思危先生提出了智慧城市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十六字方针,再次强调了智慧城市科学、冷静、务实发展的重要性。在广义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他提出的从上述善治政府等八个重要方面首先发力,结合城市资源特征的内涵、内生型智慧创新“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的发展策略,以及以“中心城市”推进智慧城市(群)的发展策略,可作为推行顶层设计与行动计划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

智慧城市想要务实发展,下述三方面的考虑不可或缺:

(1)智慧城市发展首先要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基础作用与创新精神,尤其是就城市(镇)化发展而言,城市一把手及其团队在发掘、利用与优化配置各种重要资源时应发挥其大智大慧的关键作用,这些资源包括:城市特种资源,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热、环境等日用资源,密切支撑ICT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频谱/轨道与码号/地址资源,支持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云应用服务资源,以及有效创新的人力资源等。

(2)在发展智慧城市及各类智能(慧)×××项目时,可协同推进狭义及广义的智慧城市理念,其中广义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尤为重要。在推进举措方面,结合“十二五”、“十三五”等城市五年规划,有机融入智慧城市发展,特别注重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设计,以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务实进行智慧城市概念设计、中长期规划设计、短期行动计划设计及智能(慧)项目推进设计,以及包括创新评价在内的各类智能(慧)项目和智慧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评定体系的设计与评价;学习与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经验,聚合各类智慧资源,打造有东方底蕴与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3)在借助先进ICT技术支撑时,首先必须考虑泛在感知-物联/传感网、云-X、X-云、XaaS、大数据处理、重要价值的挖掘与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及应用商店、绿色创新、智慧生态及数字制造等方面的新技术,并需切实重视与处理好智慧应急联动和智慧城市的安全问题等。

智慧城市具备的几个显著特征将是:设施更高级,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执行更务实,环境更绿色,城市更安全,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陈如明. 未来信息通信网络发展战略思考(I、II、III)[J]. 中国新通信: 技术版, 2006,8(15): 5-10; 2006,8(17): 11-15; 2006,8(19): 5-13.

[2] 陈如明. 先进技术驱动下的ICT绿色创新——绿色刀片系统与绿色存储及动态节能,以及云计算与XaaS[J]. 通信技术政策研究, 2009(4): 1-12.

[3] 陈如明. 泛在/物联/传感网与其它信息通信网络关系分析思考[J]. 移动通信, 2010(8): 47-51.

[4] 陈如明. 异构协同与智能、融合助力城市/城镇化务实、又好、又快发展[C]. 2011年智慧北京考察研讨会. 北京,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