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04 09:34:15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1)

福建早在八十年代就出现了晋江模式、长乐草根 工业 等,在全国享有盛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不仅为全省 财政 收入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产业布局上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了民间 投资 的快速增长。

1 民营企业支撑起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半壁江山

(1)民营企业成为推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统计 数字显示,2005年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6.4%,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出口交货值的56.7%、46.6%和58.5%。2006年福建省民营经济出口快速增长,累计出口107.28亿美元,同比增长41.9%,明显高于外资企业13.1%,国有企业7.37%;拉动全省出口增长9.1个百分点。成为外贸出口的主要拉动力。

(2)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扩大,并已注重品牌塑造。福建已初步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 电子 电机等产业集群,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此外,制造业,贸易业、 建筑 业、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分布趋于优化;同时,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全省共有五十三家民营企业获得“

3 解决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办法措施

复旦大学张军教授说,‘改变 经济 增长方式的最佳途径是激活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很好,是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走出家族式 管理 和封闭式运行,进行企业管理创新,通过所有权、管理权和收益权的共享,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同外部 社会 资源的结合、“家人”与“外人”的融合,提高经营者素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引导 法律 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增强依法治企的能力,促使民营企业依法规范经营;发挥各种商会、协会、同业公会等中介组织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诚信意识;以克服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容易产生的假冒伪劣、粗制滥造、不重信誉、单打独斗的倾向。

(2)改变观念,放宽 市场 准入。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理顺 管理体制 ,加强 指导 和服务。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民营企业在 投资 核准、 融资 服务、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样,实行同等待遇。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领域、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审批手续,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 友好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吸引、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真正实行企业自主投资,自负盈亏,促进投资效率持续提高。 

(3)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①在企业上市问题上,坚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重点推动达到一定规模的、高科技行业的、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包括海外上市、买壳上市等多种模式,同时,争取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②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营企业融资领域。在民间互助性的融资形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同时,可组建民营资本 金融 机构 或建立投资基金。③积极发展各类有助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机构。如:企业、专业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集资建立商业性的或政府拨款设立的非营利性担保公司等。④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中心,记录企业纳税、信贷、 合同 履约率、遵守法律等情况,供社会查询,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⑤推进 金融创新 ,建立自主创新贷款激励与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信贷门槛,增加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为企业创新提供宽松、便利的融资环境。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法制、现代物流、金融 保险 、信息服务、中间机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完善财税制度,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投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辅导、管理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扶持规模民营企业打造品牌的能力,增强民营企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本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 闽委发[2005]9号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优劣势;机遇;挑战

一、序言

美国次贷危机余波及欧债风险的加剧,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同时中国经济面临内需拉动不足和就业困难等问题,民营企业面临新一轮挑战和机遇。因此分析和总结民营企业在这种环境下所具有的优劣势,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民营企业所具有的优劣势

1.民营企业优势

(1)民营企业拥有本土服务网络和市场销售网络。与外企相比,我国民营企业拥有更加适合中国特色的销售网络和地区服务网络。思科、谷歌等全球大型科技公司退出中国市场,主要在于对中国国情不了解。而相对于本土作战的民营企业来讲,更具有优势,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民营企业对当地文化和客户习惯的了解,制定出更加符合当地需求的销售策略和服务需求,从而编制符合当地市场的服务网络;②民营企业更能够取得当地客户的信任,对外国产品的陌生和不了解导致客户在产品选择上更加倾向于购买当地企业的产品;③民营企业对中国体制的熟悉和了解,能快速的了解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走向和未来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从而民营企业能制定出适合中国体制的销售网络,这样更利于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

(2)我国民营企业在管理体制上更具有灵活性。与中国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在管理体制上更加灵活。随着市场的信息化,民营企业和国企对土地、资金等资源的获得都是通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与价格体制,相对于国企在市场反应中的审批时间长、决策复杂等特点,中国民营企业更能快速的应对市场变化,捕捉市场信息。

2.民营企业劣势

(1)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落后已经是现在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们民营企业在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家族化管理和集权式的管理,这样容易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和管理决策独断;另外民营企业在管理中缺乏制度化和科学的管理,导致组织体制的不规范,从而形成职责不明,决策不到位等问题;最后民营企业不规范的用人体制导致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留住人才。据相关调查,大部分民营企业高层存在“排斥外人,宁用家人”的观念。因此落后的观念和落后的用人体制是导致民营企业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

(2)民营企业缺乏信用机制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企业信用观念的淡薄,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难拿到银行贷款。为解决企业的资金需求,民营企业开始通过高利贷和民间借贷等方式筹集企业资金,这样导致企业经营恶性循环,走到破产的境地。同时我国现阶段民营企业满足自身现状,缺乏对企业长远目标的考虑。

3.小结

在面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更要在经营发展中认识自身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的机遇和希望

1.民营企业的机遇

(1)大型外国企业撤离中国,中国民营企业拥有更多的市场空间。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的加剧,大型外企开始撤离中国,这样给中国民营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空间。据相关报道,去年包括阿迪达斯和星巴克等在内的外资知名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关闭门店或以其他方式收缩市场规模。外企在中国长期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外企的撤离,势必产生较大的市场空间,这样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动力,就拥有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

(2)借助全球衰退来改善管理,提升企业的水平。在面对新的机遇的条件下,我们要改善现阶段管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以此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这需要我们民营企业首先在思想上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学习和借鉴外国公司在用人上先进的思维和理念;其次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的用人体制和人才培养体制, 同时适时在企业中引入职工股份制度,建立有助于人才激励的薪资体系,从而为企业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2.民营企业的希望

在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走出去的最好战略时机。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能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同时民营企业在国际中的不断发展壮大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国家的发言权。这就需要我国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1)从国家政策给予民营企业支持,这就要求从审批制度、税收、财政等各个方面向民营企业倾斜,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便利。

(2)加大和鼓励企业创新,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创新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体现国家实力。

(3)就是加强银行资金对民营企业的倾斜。民营企业和国企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使的更多的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作为资源分配角色的政府要加强对资金分配的监管,从而支持和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生存发展。

四、总结

面对新一轮的全球衰退,中国即将开始新一轮的企业淘汰和产业转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就需要我国民营企业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市场竞争下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我们就能够利用企业的长处更好的面对市场经济的考验。同时利用政府给予企业的政策和资金优势,更好的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丽平:经济全球化我国民营企业SWOT分析及研究对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09.

[2]姚 玲:从“张裕”看民营企业创业之初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年5期.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3)

关键词:民营经济 家族企业 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 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局限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大多数是家族企业。有资料表明,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企业至少在70%以上。家族企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因此也被认为是最有普遍意义的企业类型。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如下:企业所有权由家族成员控制;家族中辈分、资历最高的成员便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人,管理家族企业的事业;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可以有效克服委托制的弊端;企业创始人的独创精神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无形中减少了企业内部为争夺权力的斗争,降低了企业内的交易成本。然而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复杂性不断上升,现阶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内在的局限性:

(一)产权的障碍

企业高度集中的资本结构在家族企业创业初期曾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然而 ,如果企业的资金来源只是局限在家族范围之内,就会限制企业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数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难以通过联合、重组、兼并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得以迅速扩张。随着经济发展,家族企业的产权制度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二)激励约束机制软化与决策的非理性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决策比较简单,家族制的经营方式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家族制的经营方式带来了成本与风险的增大。多数民营企业包括那些已经改造成为现代公司的企业,仍处于一种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经营战略完全取决于创办者的个人喜好,决策还停留在拍脑袋、凭经验的层次。决策的非理性、目标的非经济性、执行过程的随意性,再加上有效监督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二权分离的困难与用人机制的不完善

中国现有的民营企业家群体还是以传统的小老板、小业主、层次低的创业者为主体,企业家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创新能力弱化等问题较为突出。大多民营企业的企业主仅仅凭借感性经验、市场意识和冒险精神进行管理,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复杂的企业结构、多变的市场环境。

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近几年中国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停滞不前,在市场逐渐饱和之后,较多企业以低水平恶性竞争为手段,导致经济效益日趋低下。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国内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期,民营经济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外部的有利不利因素和内部的优劣势也不断发生转换。

在新的发展阶段,家族企业需要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由“高物质消耗、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向“低物质消耗、高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的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企业战略的转变。中国民营经济从总体上说还缺乏质量上科技上的优势,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人才短缺、产品档次低。必须及时调整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使企业从基于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转向依靠自主创新和品牌经营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三是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社会化,引进职业经理人。在这三大转变中,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是基础。

从现代家族企业的发展来看,凡是延续下来的家族企业都无一例外经历了一个与社会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不断融合过程。这一过程必然是家族企业不断地向外部投资者和职业经理开放、非家族成员逐渐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过程。以浙江为例,浙江的家族企业包括古典家族企业、家族控制与现代公司相结合的混合型家族企业以及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有家族参与的现代公司。在古典家族企业中,家族完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对相关企业实行全面控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财产权高度集中于家族成员,家族经济与企业经营完全融合。在混合型家族企业中,家族利益通过家族成员或家族企业对该公司实行有效控股,公司根据法律规定的现代公司制度设置了管理制度,公司经营权大部分转移到职业经理人手中,实际运作中家族通过“用手投票”机制参与公司管理。在有家族参与的现代公司中,企业规模经济的需要导致企业经过多次增资扩股,股权已相当分散,由于资本市场的约束和国家法律的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不断规范,在法律程序和实际经营管理中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浙江家族企业目前正由古典家族企业向有家族参与的现代公司转变。这意味着浙江家族企业的发展正面临一个转折时期。

三、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演变方向

在模式选择方面,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会不会一步到位地直接从“家族化治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笔者认为,在转轨经济中,职业经理人市场与金融市场、法律制度与社会信任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同时,家族企业家有意愿将经营家族企业看作体现家族追求与实现家族成就的事业,他们不会完全将企业交由职业经理人而坐等分享红利,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而著名企业史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 ・ 钱德勒提出的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

所谓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家族或业主仍然相对或绝对地控股,业主及部分家族成员仍参与企业的高层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家族仍掌握了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但是,企业中很大部分中高层经理人员,甚至总经理都是非家族成员,基本实现了社会化,企业成为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管理的现代企业。

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既符合中国民营经济现状又能够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专业优势的治理模式。从企业内部环境看, 家族的凝聚力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亲情的信任可以降低成本。但家族经营又可能会增加企业运营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引进职业经理人可以导致交易成本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运动:一个方向是降低企业运营的机会成本,另一个方向是增加成本。家族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摆脱家族治理的局限性,但也不能彻底走向“职业化经理人”的完全治理。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家族制要求的突破,关键是淡化而不是否定家族制,从而嫁接家族制与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共同治理型”模式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向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演进需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治理机制,重新安排产权制度

中国家族企业要实现向现代企业过渡,实质性内容主要是其与社会资本的融合过程。要摆脱以家族为核心的产权安排,通过吸收新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来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机制,如通过技术入股、管理能力入股等形式,吸收优秀人才参与民营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同时,要完成中国家族企业向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演进,必须建立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构成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在董事会控制决策权的前提下,把经营权交给专业经理层。

(二)重塑民营企业的文化信念

中国民营经济传统的发展模型以血缘文化为基础。文化重构的实质是抛弃传统家族伦理中非理性的血缘、亲缘观念,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理念。具体而言,第一,用“泛家族化”的规则改造家族主义文化。对于家族成员的认定不再只局限具有血亲关系的狭义的家族圈子内,而是扩展到以“五缘文化”为基础来认定。第二,淡化家族亲情与个人权威,强调经营理性与管理体制。家族企业治理机制改良过程中的一个任务,就是用“看得见的手”来扼制“看不见的手”,理性地看待亲情关系,将家族感情与企业原则分离,妥善处理亲情与经营的矛盾,使企业规则占据主流,个人权威与人治规则淡化。

(三)建立良好人才机制,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一是建立适应中国民营企业人才状况的激励机制,根据企业产权结构及行业特征的不同,合理设计人才的绩效考核、薪酬标准、利润分享计划,从而吸引和留住本企业需要的人才。二是促进和鼓励民营经济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完善对人才流动和员工在职培训的服务;建立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企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优惠扶持,鼓励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入。

(四)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发展水平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引进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装备,不断提升民营经济的技术层次;加快建立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形成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技术支撑;鼓励民营企业走联合的道路,组建集团,提升发展水平。

(五)建立与完善民营企业制度变革的外部环境

在行政管理上,逐步改组现有民营经济的管理机构,对民营企业事务实行专门统一的管理;把民营经济纳入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引导未来发展方向。在经济管理上,利用信贷、税收等杠杆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民营经济改制。金融机构要改进信贷服务,增加信贷品种,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鼓励引导民营经济通过相互参股、嫁接外资和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等形式,建立多元和开放的产权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法律管理上,全面清除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不平等的准入条件。同时,加强对经理人员跳槽的惩罚力度。此外,国家政策法律应该为家族企业的企业制度变迁提供环境支持,包括:完善经理市场,规范经理人员的行为;完善资本市场,加强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信用制度的建设;完善产品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2]张苗荧.文化、企业制度与交易成本[M].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苏琦,李新春.内部治理、外部环境与中国家族企业生命周期[J].管理世界,2004(10).

[4]卢现祥.中国的家庭产权安排、家族式管理与资本积累[J].世界经济,2003(1)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4)

一、“十一五”期间天水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的特点

在“十一五”期间,天水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精神,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放在天水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地位,在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全面贯彻落实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经济36条”),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定和完善鼓励天水市民营工业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使天水市民营工业企业在“十一五”期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市民营经济从“九五”末占全市GDP的25%左右,到“十一五”末已达到占全市GDP的33%左右,真正实现了民营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形成了民营工业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特点:

(一)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较快,民营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天水市政府集中力量,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在全市民营企业兴起了新一轮项目投资热潮。不少民营工业企业乘势而为,五年里有一大批民营企业新上工业项目,一大批新上项目建成投产,已有相当一部分民营工业企业进入新建项目投产成长期。2010年全市各类民营工业企业(包括从事工业产品生产的个体户)已达到1268家,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3.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3家。如“十一五”期间,天水三星有限公司投资新建的甘肃成纪药业公司,企业投入资金达1.6亿元,2010年甘肃成纪药业已经获得国家医药食品监督局批准的3个医药生产批号,企业目前已经正式投产经营,该企业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中西药专项器材生产公司,形成了年工业产值可达到6亿元的生产能力。2006年即“十一五”头一年,天水天祥水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仅为5000万元,经过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这家民营企业发展到固定资产总额已达2.5亿元,5年企业固定资产净增长了5倍,目前企业年生产水泥200万吨,2010年企业总产值为1.2亿元。经过“十一五”期间五年的快速发展,天水市民营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已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为主导的民营工业经济新格局,在天水市工业企业“10强50户”中,民营企业(不含改制企业)在50户中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随着天水民营资本持续投入和规模增大,在“十二五”期间天水市民营工业经济将得到迅猛发展,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民营工业经济快速成长,民营经济载体逐步得到完善与拓展

在“十一五”期间,天水市在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遵循了一个经济发展规律:天水发展需要工业,工业发展需要园区经济。天水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县区的工业园区建设为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创造了环境,搭建了良好的投资企业发展平台。“十一五”期间,随着天水各个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麦积区二十里铺工业园区、下曲湾工业园区、秦州区东十里工业园区、暖和湾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以用地条件优惠、硬件配套齐全、服务管理周全,吸引民营企业项目投资进驻园区,也使各个工业园区投资项目迅速充实,目前天水市民营工业企业已入园项目33项(麦积区21项、秦州区12项),总投资9.5亿元,到位资金4.72亿元。其中入驻麦积区二十里铺园区的天水万达电器厂,总投资1150万元的电磁铁、永磁系列封装线圈生产线,入驻秦州区东十里工业园区的天水昌盛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4080万元,年产3万吨芦笋、甜玉米生产线等项目,都已相继建成投产。天水长开电气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麦积区下曲湾工业园区新建厂房新增设备,公司占地30亩,计划在2011年6月份正式投产。“十一五”期间,天水天河源食品有限公司借原址拆迁之机,在新工业园区新建工厂,增添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极大改善了原有食品企业的生产条件。此外,还有成纪药业、派尔彩印、飞鸿电器等新上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使天水民营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医药、电器、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聚群,工业园区的建设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性带动作用。

(三)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整体科技研发能力得到提升与加强

“十一五”期间,天水市民营经济的科技实力得到较好较快的提高。2008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后,不少民营企业深刻认识到:要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必须要首先提高企业科技核心竞争力。天水市民营企业纷纷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向掌握高精新生产技术要效益,谋求和扩大企业生存发展空间。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不断促进技术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十一五”末,全市拥有各类民营科技企业169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处,有18家企业被列为省、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创建示范科技企业。如天水西星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荣获第三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奖,天水成圆电子网络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成圆税额评定管理系统V4.5.2软件,荣获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创新奖,天水华圆公司自主研发五大系列300多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先后获得国家专利37件,申报了全市第一例国际专利,公司研制生产的“微波提取,微波干燥”设备获得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产品市场销售份额占全国80%以上。天水广容电器有限公司自近年建成投产以来,平均每月开发并向市场投入一项新产品,仅2010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就研制开发新产品441项,申报国家专利152件,获市科技进步奖37项。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进步,为全市民营经济整体发展产生示范带动效应,也为增强全市民营经济实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天水市民营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的政策措施,但是在天水市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中存在着“五难”:即贷款难、用地难、用人难、落实难、协调难等问题,其中贷款难、用地难、用人难是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老问题,而“落实难、协调难”主要是指民营经济所面临的发展软环境问题。

(一)“贷款难”仍旧是困扰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羁绊

全市民营工业企业一般都为中小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新上项目增多,生产经营市场拓宽,经常会遇到企业设备购置、项目投资和流动资金短期紧缺的问题,而中小企业到银行贷款难,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被推托了事,其中一些暗箱操作“潜规则”更是让民营企业欲迈银行大门又望而却步。目前,在国家紧缩货币政策下,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区经营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几乎停止对民营工业企业发放中长期固定资产信贷。

(二)“用地难”问题在众多民营工业企业中未得到根本的缓解

目前,相当多的民营企业现有生产经营场地为租借用地,现在企业发展了,经营业务拓宽了,企业需征地新建厂地,要将租用地转换为非农工业用地。当民营企业想征地或变更土地用途,就一点门路也没有,民营工业企业发展用地问题是长期未引起各级政府部门重视解决的突出问题。民营工业企业“用地难”的这一突出问题,受到国家和地方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的体制性导向作用及其束缚,于是“用地难”问题成为长期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用人难”的问题主要是指民营企业聘用中高级各类专业人才相对很难

有的人嫌长期在民营企业干寄人篱下不愿长久干,还有的人在民营企业中练就了生产经营本事后离开,有的为了自己创业更不愿长久干,总之,落后的思想观念制约着天水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少民营工业企业经营者反映,在天水本地要寻找适合企业需求的中高级管理经营人才非常困难。

(四)“落实难”的问题是指国家和省上扶持民营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难

民营企业经营者普遍反映,天水市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有重点地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政策是对头的,着力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加大投资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政策措施也是明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营经济及工业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更是有吸引力的。但是政策措施难以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更难以把政策效应转化为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一是政府部门大会小会布置得多,雷厉风行抓落实少;二是干部频繁调动,机构频繁合并,公务员不能一心一意抓落实;三是部门利益至上,不情愿不主动抓落实;四是部门工作责任制存在扯皮现象,日常性工作经常被推拖难以落实;五是畏难情绪作祟,不敢大胆放手抓落实。天水不少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少数政府部门在扶持政策资金和项目安排上,有“重外轻内,重大轻小”的倾向。他们建议有关政府部门今后在安排项目资金时,要排除权力、人情等因素影响,要与企业纳税实绩、贡献大小挂钩,要真正创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五)“协调难”的问题是指民营企业遇到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具体协调起来特别难

目前天水市没有一个真正为民营企业协调服务的政府业务部门,民营企业协调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民营企业在信息服务、产业指导、技术支持、项目报批等方面,难以得到具体指导帮助。

三、天水市“十二五”期间促进民营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对策

(一)天水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天水市要抓住“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整体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抓住天水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良好机遇,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借助国家出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政策措施,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甘肃省加快发展的47条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金融服务领域、商贸流通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研究解决民营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真正推进民营经济继续快速、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

(二)天水发展民营工业经济的基本对策

1.进一步改善发展民营工业企业的城市基础设施与条件,着力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中需要的市场要素的配置问题。“十二五”期间,天水市需要积极改善投资硬环境与软环境,特别是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难问题。要对天水市银行存款每年有上百亿元巨额资金外流问题引起重视,通过加强政银、企银的对接服务融资,积极创办地方性的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要积极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民营工业企业上市融资,要与民生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取得联系,帮助在天水开办地方性民间性金融服务机构。、产业化流转,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用地需求,发挥民营经济巨大的潜力和作用。要积极向国家和省上提出建议,扩大城镇工业用地产业流转及其供应,严格掌握和不断提高现有城镇工业用地的利用率和收益率。

2.抓住关中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城市(镇)化进程,重视市、县(区)两级工业园区的建设。抓住关中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城市(镇)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水区域内部城市化总体水平,真正向第二产业要发展速度,要经济效益,是带动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及民营经济壮大发展的根本举措。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利用、统一管理”的“五统一”原则,真正加快天水城市(镇)化建设。统一规划,依照全市产业发展目标,及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区域内部科学合理统筹安排。统一布局,对产业发展垂直分工进行科学谋划,防止各类资源开发和市场配制可能浪费。统一建设,科学安排建设资金,合理建设城乡基础设施,避免在区域内部重复建设。统一利用,科学监督流转国有土地的利用及其收益,杜绝不良开发商和投资商借机囤积闲置土地。统一管理,加强政府部门科学监督管理职能,发挥政府部门在加快城市(镇)化建设中的调控监管作用,为民营企业进入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创造条件。“十二五”期间,天水市要通过市、县(区)两级政府统筹安排指导,在全市区域经济内部通过产业归类、企业入园等政策性措施与办法,改变目前民营工业企业工厂场地分散的问题。通过将各类工业企业进入园区,腾挪出一部分土地,以提高全市城镇土地利用率。

3.鼓励城乡个人创业和民营企业资本创业,政府从政策、项目、资金方面支持民营工业企业扩张发展。目前,在宏观调控的信贷紧缩政策下,受国有商业银行对个体民营企业“惜贷”政策的影响,要鼓励民营企业再扩大企业规模新上项目,需要各级政府与银行采取政策性开放性扶助措施。一是要允许、扶持和鼓励成立民间融资互助组织,允许建立民间个人融通资本的资金信用机构;二是民营企业可以通过项目、知识产权担保,从银行拆借用于生产为目的的短期资金需求;三是在全社会鼓励投资创业、自主创新的氛围,形成更多的民营企业群体和民营企业家;四是要求有关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与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取得直接联系,鼓励来天水设立分支机构,提供金融信贷服务;五是要获准创立市内民营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服务组织,为民营企业间开展融资服务。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5)

关键词:民营经济;展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11-0083-06

一、民营经济的含义及展现状

(一)民营经济的含义

在中国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中国经济体制曾长期维持着计划经济模式,用以衡量经济成分的概念通常只有“公有”和“私有”,而“私有”经济总是成为被改造的对象。改革开放后,“私有经济”开始恢复和展,“私营经济”、“民营经济”这样的称谓才日益大众化。如果说“公有”和“私有”衡量的是企业所有权的话,那么“私营”和“民营”更多强调的是市场经营主体的特征。尽管理论界对“民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大家均倾向于认同“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国营经济”提出来的,是从经营主体角度表述的概念。笔者认为,如果不考虑外资经济经营主体的特殊性,从广义上讲,“民营经济”应该包括民有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国有民营经济(国有经济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兼并、入股等形式交给民间团体和个人经营)和财产混合所有制民营经济(通过股份制等形式构建新的财产所有制结构的企业,由民间团体或者个人经营)三种具体形式。但从经济统计的角度看,国家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经济数据大多只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形式的统计(即狭义的“民营经济”)。

(二)中国民营经济的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民营经济已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条的规定)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再到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展”(2005年《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展的若干意见》),其法律地位逐渐提升,中国民营经济也由最初风靡全国的“个体户”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中国经济展的重要支柱。

1.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截至2011年2月,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主体数量逾400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达3406.54万户,资金总额1.27万亿元;私营企业达818.88万家,注册资金总额17.73万亿元。已走过“而立之年”的中国民营经济,现已占到中国GDP的50%以上(狭义的统计),贡献了50%左右的国家税收收入。

2.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截至2010年底,中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较2005年底增加6000万人,年均增加1200万人,年均增速超过9%。民营经济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已经成为中国吸纳和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3.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其展潜力巨大。如果说国有经济是富国经济的话,那么民营经济就是富民经济。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民营经济的展舞台必将更加广阔。尽管受到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2011年1-4月,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35.1%,而民间投资却占到社会总投资的57.7%,民营经济展势头强劲。

中国民营经济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展和壮大起来的,熟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因为具有产权明晰、经济利益独立的特征,所以,在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的条件下,它们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决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依靠科技,不断开新产品,改进服务,开拓新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展壮大。

二、中国民营经济的展瓶颈

经过三十多年的展,中国民营经济已是蔚为大观,牢牢占据着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8-2009年中国沿海大部分企业步履维艰,企业减产或倒闭,其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如果说这次民营企业倒闭浪潮受外向型经济影响较大,是国际市场规模相对萎缩、竞争加剧的直接结果,那么,2010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和2011年以来的“每次央行调控首当其冲受到不利影响的都是民营中、小、微型企业”。现实也表明中国民营经济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当前,中国民营经济总量虽然较大但个体规模大多较小,技术水平较低,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较弱,进一步展的潜力受到较大制约。同时,在国内市场上受到国有企业的竞争和压制,公有资源较少流入到民营经济部门,制度环境仍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都是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展必须迈过的坎。

(一)国有企业的竞争和压制

“十二五”期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更充分地挥,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将进一步形成。这虽然部分地保证了民营企业将获得“机会的公平”,但却无法确保结果的公平。国有企业凭借其绝对的优势对民营经济构成了致命的挑战。在最新公布的《2010中国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500强企业居前十位的依次为:中国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人寿保险、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农业银行,全部为超大型国有企业。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63家,其中,民营企业仅有5家。国有企业凭借其独特优势,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和行业,拥有政策、资金、人才等优质资源,占据了竞争的制高点。

从企业负担上看,民营经济主体的边际负担较重。以税负为例,据全国税收资料统计,仅2008年,中小企业缴纳流转税为15003亿元,在流转税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86%;缴纳企业所得税为4952亿元,在该税总额所占比重为76%。这仅仅是从税负绝对值上来看的,如果考虑到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民营企业上缴的税收是实实在在的税(这里还没有考虑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所需的交际费用),而国有企业却可以从政府获得许多优惠,如特权(其中包括垄断定价权⑦)、注资和返利(税缴上去以后政府会以多种方式返还到国有企业手中)等。税收负担过重,直接制约了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展壮大,同时也就没有能力提高员工的收入和福利,一些企业甚至还出现了生产规模萎缩甚至倒闭。

(二)公有资源较少流入到民营经济部门

国家财政所掌握的公有资源的配置方向会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中各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对企业来说,公有资源的享有程度会直接影响和决定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从中国历年的财政预算支出项目来看,直接支持和影响民营经济展的预

算少之又少(尽管有些支出项目可能会带来间接影响)。以2011年中国中央财政支出项目“科学技术支出”为例,该支出项目2011年总预算为1944.13亿元,主要用于“增加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基础科研机构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按理,民营企业也应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的科研活动理应受到诸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但这种权利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07年4月1日起施行)中被以“公益性是依托单位的重要特征,而企业是营利性组织,以企业为依托单位可能产生企业间不公平竞争”为由加以排除,而受到国家资助的项目成果最后大多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在国有企业及单位得到了转化和利用。

政府主导型投资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展和壮大。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果断实施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其中,除了用于“民生工程”(约占19%)、灾后重建(约占25%)外,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约占15%)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民航、港口、水利工程等,约占37%)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入了国有经济部门(如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铝、中粮等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它们的经济实力,这直接导致了民营经济部门在市场上竞争地位的不平等。

(三)制度瓶颈有待突破

2005年2月中国出台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展为主题的政府文件一《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展的若干意见》(俗称为“非公36条”),2010年5月13日,中国政府网授权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新36条”要求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国务院同时要求“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展的市场空间”,“切实向民营资本开放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政府“放开市场准入”和“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双管齐下,中国民营经济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然而,政策效果则要通过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来实现。首先,政策的执行力是政策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为了避免“新36条”执行不到位,2010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通知,将落实此政策的任务分工至各个部委,明确各自职责。“新36条”的实际实施效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其次,相关配套政策的跟进是政策效果的有力保障。民营经济展的两大核心因素――“人才”和“资金”一直是民营企业的软肋。而相比较于国有企业的“低风险”和“高保障”特征,民营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得“人才”和“资金”的青睐,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最后,政策效果受民营企业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民营企业大多缺乏高远之志,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在企业决策方面,民营企业大多“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民主决策机制,决策失误率较高。在内部管理方面,民营企业大多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管理松散,财务制度薄弱,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政策效果的实现。

三、中国民营经济的展出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认识和化解民营经济的展瓶颈,对保持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展至关重要。

(一)重新认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经济地位

1.政府要正确看待民营经济。《宪法》第15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理应与国有经济获得同等的市场地位。当前,民营经济在中国GDP中的比重、税收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均已十分显著,如果片面地认为“国退民进”或者“国进民退”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都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齐头并进”的经济。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民营经济是富民经济,只有两者协调展,中国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尽管个体私营企业大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本主义剥削的因素(有的还比较严重),但这只是民营经济展的初级阶段。随着个体私营企业之间相互参股,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相互参股、控股,个体私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必将朝着“开放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转变,实现更高层次的“民营”,真正成为富民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应该为民营经济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引导其健康展。

2.正确挥国有经济的作用。在中国,国有经济是主要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的。尽管中国一直在努力推进在国有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但政府任命企业负责人的做法仍与市场经济的原则格格不入,国营企业的性质仍未改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基础。要充分挥国有经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引领”作用,就要做大做强。“做大”是基础,就是要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做强”是关键,就是要挥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不应通过国家垄断来实现,应该通过市场竞争来确立,更应该要通过大力展由国家控股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来实现,使国有资本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国有经济对民营经济的参股(或控股)、转股,不仅成为国有经济“进入”或“退出”市场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民营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展的重要保证。

(二)重新审视政府的市场职能

在政府与市场问题上,迄今有两种极端的理念和实践:一个是“市场万能”论,结果往往导致“市场失灵”;另一个是“政府全能”论,结果往往导致“政府失灵”。这就要求我们在给政府的市场职能定位过程中,既要避免“市场失灵”,也要避免“政府失灵”。在当前条件下,在民营经济展的过程中,政府可以而且应该挥重要作用。尽管我们十分重视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也不是说政府完全“撒手不管”。从国际经验看,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推动作用无可比拟,关键是要给政府清晰定位。在中国,民营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如何在国有企业主导的市场竞争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力度,保障中小企业的健康展,是政府职能得以挥的关键。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民营经济展的政策环境体系,政府要落实好支持民营经济展的政策措施。

1.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健康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快速展,国家区域经济展战略顺利实施,为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寻找商机、开拓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展的若干意见》的深入贯彻落实,将有助于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大型民营企业进入重点行业和领域带来新的契机。然而,政策的效果更在于落实。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完善不利于民营经济展的法规政策,简化、整合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做到全方位落实、全过程执行,真正把鼓励民营经济展的政策支撑体系落到实处。

2.政府要落实国民待遇,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展中的“政府失灵”。由于政府给国有企业提供了种种垄断特权,并在资金(贷款和留利等)、人才、科技等方面予以支持,扭曲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向。以人才支持为例,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计算,国有企业2009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32244元,而同期民营企业的人均工资水平仅为24184元。如果考虑到国有企业职工享受的其他福利待遇,两者的差距就会更大,这扭曲直接导致了民营企业吸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的局面。针对以上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提供有利于民营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环境。

3.政府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展中的“市场失灵”。由于经济实力较弱、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民营企业在产品(或服务)市场竞争中本来就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在要素市场,民营企业更是面临着“市场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民营企业难以以同等条件获得自身所需的各种资源(人才、资金等)。以资金为例,2011年6月20日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的历史高位,不断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了银行大量的资金,放贷能力受到较大制约。在信贷资源稀缺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再度陷入了融资困局,民营企业被迫寻求民间借贷。随着民间借贷需求的增加,借贷利率也“水涨船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10%的高额月息,进一步推升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国务院工信部最近对浙江温州的调研㈣也证实: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和矛盾正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在政府投资持续扩大的前提下,从紧货币政策的埋单者只可能是中小企业,它们无疑是挤出效应的最大受害者。

要保障民营经济的健康展,就必须保证民营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规则获得信贷支持。支持民营企业展,仅仅依靠国有大型银行融资是难以办到的。政府要大力展多种形式的中小型金融机构,鼓励金融创新,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首先,政府要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疏导和整合民间金融资源,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如图1所示)。其次,政府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可以参照美、日等国的做法,设立中小企业局,专门统筹中小企业展中的金融支持事宜。中小企业局要在理顺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关系的基础上,牵头地方银行机构、行业协会(或商会)等地方性经济组织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并与相应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对接,充当中小企业与相关金融机构的“红娘”。最后,政府要出台有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政策措施。在尽可能降低中小企业放贷机构风险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小型企业经营的风险性因素,对中小企业放贷机构进行相应的财政补贴,是保持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相对充足的重要保证。

(三)市场化条件下的转型

当前,我们民营企业实际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境地:“外患”体现在民营企业外部市场在经济危机后日趋萎缩,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所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已经超出了民营企业的实际承受范围;“内忧”主要体现在国内市场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民营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实际上处于“无心转、无力转、无处转”的境地。民营经济要想展和壮大,民营企业就必须充分利用市场化原则,加速转型,“弯道超车”,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经济展之路。

1.管理要率先转型。民营企业大多是个人创业或家庭成员共同创业建立起来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创业者的权威渐渐地树立起来,久而久之,“个人说了算”之风盛行,企业实际陷入“人治”之境地(即使在企业展过程中实行了股份制,也常常会出现“一股独大”现象,与个体企业无异)。然而“人治”难以长久。在企业成立初期,个人权威和果断决策可能构成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但随着企业慢慢展壮大,依法治企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保证。所以,从长远来看,民营企业由单一的产权结构向“开放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转变乃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2.要充分重视科技的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民营企业外在压力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正好构成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由于资金、历史等原因,大部分民营企业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行业,但企业的技术水平有高低之别。政府也深刻认识到民营经济在整个国家“转方式、保民生”方面的极端重要性,在“十二五”期间在政策上将对民营经济展给予大力倾斜和扶持。民营企业要抓紧这个机遇,不断加大研投入,不失时机地展壮大自己。民营企业一旦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或服务将更具竞争力,进而形成优质品牌。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企业效益也将明显好转,为企业后期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6)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发展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逐渐成为推动安阳市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加社会投资、增加出口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整体上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从企业自身素质看,民营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弱、生产集中度不高、产业协作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创造条件,进一步引导和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民营经济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安阳市民营经济状况分析

随着安阳市政府对政策、体制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行业限制的进一步放宽,安阳市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并引导民营企业投资于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领域,提倡全民创业,并加强创业指导,逐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金融信贷、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服务,使安阳市的民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1、基本状况

据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安阳市实有国有、集体企业6325户,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52%。除国有、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户数因为政策性原因呈下滑趋势外,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实现快速发展,增长速度都在两位数以上。其状况如下。

(1)私营企业。2010年6月底,安阳市实有私营企业15983户(其中个人独资企业2139户、合伙企业361户、有限责任公司13478户、股份有限公司5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04%;投资者人数41728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98%;雇工人数10414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19%;注册资本2728087.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17%。今年上半年私营企业新开业1433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4%。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实有私营企业11582户,占总户数的72.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72%,发展速度最快。第一产业实有私营企业352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2%,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62%。第二产业实有私营企业4049户,占总户数的25.3%,发展速度最慢,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09%。批发和零售业为私营经济首选行业。从行业结构看,在已登记的15983家私营企业中,位于首位的仍是批发和零售业,有8259户,占总户数的51.77%;其次为制造业3436户,占总户数的21.5%;第三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821户,占总户数的5.1%。

(2)个体企业。2010年6月底,安阳市实有个体工商户107194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6.06%;从业人员为248539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25.51%;资金数额190932.59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0.88%。对于个体工商户来说,由于第三产业的服务属性,且进入门槛较低,更适宜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这种经济组织开展经营,因此绝大多数个体工商户都选择从事第三产业。因而,进入的批发零售业居各行业之首。目前,安阳市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有96430户,占总户数的89.96%,资金数额149787.54万元,占总资金数额的78.45%。第二产业个体工商户有10432户,占总数的9.73%;第一产业个体工商户有332户,占总数的0.31%。从行业分布情况看,最多的是批发零售业,有69746户,占总户数的62.07%;其次为住宿和餐饮业,有11699户;第三为制造业,有10289户;第四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有9880户。增长最为迅速的是批发和零售业。

(3)农业合作社。2010年6月底,安阳市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02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519户,增长314.49%;成员总数12879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425人,增长189.16%;出资总额120788.24万元。主要分布在以种植业为主的5个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现金出资,其中出资100万元以下的1535户,占总数的76.67%;出资100―500万元的446户,占总数的22.28%;出资500―1000万元的16户,占总数的0.8%;出资1000万元―1亿元的5户,占总数的0.28%。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准入门槛低,容易进入;二是优惠政策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三是被确定为乡镇政府年终考核目标,得到基层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

2、发展特点

(1)产业规模得到快速扩大,民营经济保持良好势头。2010年安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7.26亿元,增长27.17%,实现利润182.75亿元,增长34.02%;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利润176.1亿元,增长30.1%。其中,民营企业总资产贡献率47.9%,成本费用利润率13.6%,资产负债率37.6%,产品销售率98.5%,全员劳动生产率292096.0元/人年。优势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安阳市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4家,其中50亿元6家,10亿元37家,5亿元35家。

(2)民营企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投入的不断增加、结构的不断优化,一批新能源骨干企业异军突起,一批新能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带动了秸秆发电、风能发电、车用沼气、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合成二甲醚等相关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安阳市被授予“全国光伏产业基地”称号,形成冶金建材、煤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和新能源即“6+1”的主导产业新格局,新能光伏产业成为安阳市经济发展新引擎,同时还被纳入省重点支撑产业。安阳市新能源谷建设已具雏形,成为安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民营企业战略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安阳永兴钢铁与沙钢集团实现战略重组,河南永煤集团与安阳鑫龙煤业实现战略重组,安阳铜冶四大煤化工企业与永煤、沙钢、宝钢达成合作意向;安阳昌泰公司与中房集团签订战略管理费用协议;以鑫盛机床为核心,整合安阳周边13家加工制造资源,形成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区;汤阴豫鑫木糖公司与丹麦丹尼斯克公司合作组建了丹尼斯克甜味剂公司;支持无缝钢管生产企业联合重组,打造无缝钢管生产基地等。安阳市煤炭兼并重组基本完成,煤炭企业资源得到优化整合,确保了煤炭行业安全发展。通过企业间战略重组,安阳市产业链条不断丰富和完善,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4)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各个环节。现有70%的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横向联系,部分企业成为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13家企业技术中心被确定为省级技术中心,4家企业被确定为省创新型企业,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安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2.2亿元,增长29.7%。

(5)吸纳就业能力提升。由于私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农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营经济吸纳了大量城乡剩余劳动力,改变了安阳市的就业形势,减轻了就业压力。民营经济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后民营经济在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方面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差

目前在发展民营经济环境方面,部分地方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行为,严重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挫伤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同时,在法规制定和优惠政策的落实上仍不尽如人意,经营领域开放程度低。大部分民营企业认为政策法规环境“一般”,许多方面的政策法规亟待改善和配套,市场进入门槛高。由于政策不到位,民营企业在贷款、用地、出国、招聘、引进技术、申报项目等方面都受到制约。

2、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一,符合民营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贷款业务少,银行在开办各种贷款业务时,没有针对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适应性贷款业务,例如无形资产抵押、品牌抵押等。第二,贷款审批程序和环节多,贷款范围小。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在执行国家政策时,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采取的实际做法明显不一,尤其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民营企业想在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主体惜贷和不贷,同时也缺少针对民营经济主体的专门的融资平台。第三,对民营企业所有制的歧视。在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兼并和收购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小,给企业直接融资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第四,非国有金融部门缺乏。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堵塞,另一方面是一直没能较好地发展一个与民营经济对应的非国有金融部门,没有发展一批与民营企业业务需要相适应的非国有中小银行,目前虽然存在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但由于其自身规模较小,融资能力弱,不能担当起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任。

3、规模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民营经济由于自身因素,规模和产量往往很难突破。通过调查发现,安阳市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龙头民营企业屈指可数。如目前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的达12122户,占总户数的75.98%;100―500万元的2676户,占总户数的16.75%;500―1000万元的为667户,占总户数的4.17%;1000万元―1亿元的为509户,占总户数的3.2%;亿元以上的为9户,占总户数的0.06%。其次,档次偏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民营企业发展基本局限于本地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新上项目普遍起点较低,有的项目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能够挤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较少。

4、人才匮乏

安阳市大部分民营企业仍沿袭传统的家长式、家族式和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大部分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还处于低水平阶段,经营管理上有很大的漏洞,缺乏竞争机制和经营管理战略,没有明确的目标,决策随意化。调查表明,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都是以丈夫当家,妻子管钱,兄弟姊妹、亲戚朋友做工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存在。一部分民营企业实现温饱以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封闭自守,不愿意合作,难以发展壮大。另外,大部分民营企业不注重培养人才,在人才使用上短期行为严重,重使用,轻培养,长期缺乏技术骨干、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促进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优化政策环境,放开经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以外,凡是鼓励和允许外资企业进入的领域,内资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凡是国有企业享有的待遇,民营企业都可以享有。对国家产业政策允许的,要鼓励民营经济进入,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拓展其发展空间和领域。对现行相关政策进行清理和修订,取消对民营经济的各种限制,破除体制限制、地区分割、行业壁垒和人为障碍。鼓励民营业主投资安阳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环保、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电力、供水、公交、污水垃圾处理、环卫、绿化、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城乡基础和城市公用事业建设。

(2)优化经营环境,放水养鱼。合理界定民营企业征收的税种和税率,切实落实民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尽量减少土地使用税,逐步降低对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涵养税源,培育壮大民营企业。

2、拓宽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1)创新金融体制,吸引民间投资。积极发展新型金融机构,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股各类金融机构,形成民营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探索建立社区银行,加快发展一大批布局合理的村镇银行,大力支持发展财务公司、担保公司、融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2)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通过财政预算、税收补贴、土地费出让等多种途径积极筹措担保资金,认真组织实施担保贷款,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工商、税务、银行、统计、法院等部门要共同参与建设信用体系,包括扩大贷款担保公司规模,组建新的股份制担保公司,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的信用担保服务。

(3)加快诚信建设步伐,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制定实施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制度,鼓励支持成立民间信用协会,引导、约束和激励民营企业诚信守法。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氛围,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诚信守约机制,提高诚信经营意识。对正常发展、合法经营、信誉良好的民营企业,要在贷款上予以倾斜,支持其做大做强。对那些素质低下、信誉较差,有钱不还、恶意拖欠的民营企业,要以法律法规严厉制裁,减少金融风险。

3、推动民营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1)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动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鼓励民营企业积极研发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加快民营企业产业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2)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交通、通信、旅游等传统行业以及以科技教育、信息咨询为代表的新型行业。安阳市是第三产业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最具活力、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兴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3)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市场。推动安阳市民营企业的发展,要特别注意培育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推动形成专业镇、专业村、专业街和专业区,构成群体优势,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加快人才培养,为民营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1)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专场招聘会或召开人才新闻会,为企业引进高端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2)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首先是培训企业家队伍,探索开办适合民营企业家需求的专业和课程,提高民营企业法人素质。其次是培训企业实用人才,整合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有计划、按步骤、分类别实施民营企业人才培训。

5、加速集聚区经济建设步伐,构筑民营经济发展新平台

(1)加快发展集聚区经济,搭建经济发展平台,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加快安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捷径。工业集聚区和商贸市场是聚集民间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的重要场所,是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优势,促进块状经济和发挥龙头企业影响作用的有效方式。

(2)引导民营企业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项目开发,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大力促进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提高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民营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生产、连锁经营,形成现代化的产业群和经营链,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经营,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篇(7)

(一)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诉求

与保守管理理念形成较强力度的挑战。传统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强调组织的稳固性,重视建立团队精神式企业文化,强调对员工进行遵守组织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企业文化建设固然有提升组织凝聚力的功效,但同时亦削弱了员工的独立思维能力,导致员工缺乏创新能力,进而压缩了企业的创新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快速变化的企业生存环境下,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是企业的创新式生存与发展能力。知识以其持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及市场创新的方式来挑战传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反向迫使其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新理念。

(二)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诸要素的内在特征及其价值实现路径发生显著变化。民营企业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发展先机,须清醒地认知到知识经济对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管理环境的冲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管理变革诉求。其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开放式经济环境,传统的适应于稳定性经营环境的企业组织结构难以满足复杂经济环境的管理新要求。其二,技术进步在推动知识经济深化的同时,亦给民营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主流民营企业在技术领域奉行模仿策略而摒弃自主研发策略,民营企业对山寨技术青睐有加而对自主创新型技术研发鲜有意向。

(三)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运营机制的变革诉求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所依存的宏观经济环境产生巨大冲击,民营企业需因势而动变革其经营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知识经济时代弱化了大规模生产所引致的民营企业规模效益优势,进而提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个性化定制式生产经营新模式。大工业化时代的生产经营将产品品质和成本放置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地位(张颖,2013)。在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下,批量生产同类型产品则可以有效提升工人的操作熟练度,大幅提升产品的制造品质和生产效率,进而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批量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规模经济在给民营企业带来成本降低和效益增进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内部分工日益精细,产品生产工序流程日益繁复,最终影响到企业决策者和各部门员工精准把握终端市场的消费者的消费动向。究其根源,在于此类民营企业固守传统的以生产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未能清醒的认知到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导致了企业生产决策与终端市场的消费者消费诉求相分离的格局,最终弱化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四)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人才管理的变革诉求

其一,知识经济对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提出变革诉求。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蕴含于其关键员工身上的素养、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部分民营企业决策者缺乏对企业生存环境特征的必要认识,依旧采取月薪加奖金和福利的传统薪酬制度来激励员工。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致胜需以合理配置企业有限资源来增进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值,而这都依靠知识型员工这一知识载体来实现。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忽视了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与制定面向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政策之间的紧密关系;其所有权者则吝啬于同知识型员工分享企业收益。这严重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发挥其创造力并奉献其所掌握知识的积极能动性(张建华,2013)。其二,民营企业缺乏对员工进行在职教育活动的必要重视。知识更迭速度加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既有人才与技术储备的折旧速率加快。这给民营企业提出了重视对员工的素质与能力在职培养的要求,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与能力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节奏。但当前民营企业乐于引进熟练技术人员,缺乏由企业出资培养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意愿。鉴于员工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专用性特征,且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员工薪资水平普遍较低,故其亦缺乏主动垫资学习岗位所需技能的能动性。

二、知识经济驱动下民营企业管理变革的可行路径

(一)革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的民营企业应当变革企业管理理念,建立以知识为主要驱动力的管理新理念。其一,民营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新文化。优秀企业人才是先进经营管理知识的载体。民营企业应当将人才作为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并给予其以高度重视。虽然工业经济时代以梅奥为代表的管理学者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着较高的认知,但受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管理环境和管理者认知水平的限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多停留在学术层面而未能得到有力践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上升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知识资源富集型企业将获得高于同行企业的创新能力。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柔性管理模式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柔性管理模式是适应变化性企业管理环境的管理策略创新,它要求管理者将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转变为非线性思维方式,从纷繁芜杂的混沌现象中挖掘出企业未来可能占据的市场空间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应对策略。柔性管理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确立以人性管理为指导理念,以重构相互尊重的平等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信息共享和虚拟整合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的竞争性合作和差异化资源的互补,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升华。

(二)健全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

良好的组织结构是规范民营企业内部公司治理秩序,提升组织运作效能的利器。民营企业应当在组织结构设计层面作出相应调整,以有效应对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新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当以知识经济为导向来健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多元化企业治理格局,以此强化民主监督,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杨臣,2010)。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在社会知识与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民营企业应当清醒的认知到企业内部知识精英们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心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促使企业内知识精英们在追逐其个人切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步实现企业的利益最优化目标。民营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利用外部智库支持的方式来增强民营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产权结构不清晰和家族力量控制企业决策等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外力来健全企业组织结构,进而促使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和决策机制正规化。其二,民营企业应当建立鼓励知识型员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化决策组织机制。民营企业应当重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通过遴选合格知识型员工进入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来鼓励关键知识型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以充分利用其聪明才智和一线工作经验来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与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三)创新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对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提出如下变革要求。其一,民营企业应建立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顾客响应机制(ECRM)。民营企业应当摒弃对大规模生产经营模式及由此衍生的规模效益优势的盲目追逐,转而建立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式经营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从传统的价格和产品质量等消费诉求重点转移为对产品使用特性的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以及对企业快速响应其个性化需求的关注。这要求民营企业应当应时而动,深入把握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个性化诉求,并通过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优化企业运营流程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高效顾客响应机制系指民营企业应当与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以终端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提升整条供应链系统响应终端市场需求的速度和能力。通过实施高效顾客响应机制,民营企业可以有效增加其客户对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价值,进而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其运营效率和经营效益。

(四)激活知识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的人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