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青年研究论文

青年研究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2 16:00:09

青年研究论文

青年研究论文篇(1)

(一)青少年博客发展

自从1994年,大学生JustinHall开办“Justin’sHomePage”个人网页,首次在互联网上记录日记以来,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带有个人浓厚色彩的博客席卷全球。喜爱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更是和迅捷、交互、个性鲜明的博客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青少年“写博”也开始盛极一时了。

CNNIC2008年1月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2.1亿。而这其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50.9%,也就是说,中国一半以上的网民是24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绝对人数接近1.07亿。换一个角度来看,报告中说,中国网民中学生占到了28.8%,也就是说有6000万学生网民。由此可见,青少年网民成为中国网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青少年网民中,有不少人钟情于博客。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青少年学生网络使用率中有22.6%的人写博客,而总体网民网络使用率中写博客的人有19.1%。青少年中开通博客的人数比总体网民高出了3个百分点。而《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指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4700万。而这一数字在2006年1月是1642万人。不到两年时间,博客作者人数增加2.86倍。在博客/个人空间应用方面,半年内有33%的青少年网民更新自己博客空间,远高于23.5%的平均水平。

尽管我国青少年博客数量还没有精确的统计,但2006年,中国少年雏鹰网在推出博客频道的140天内,日记总量突破10万篇。如今,用户数在13万左右,年龄在10-15岁的“小博客”非常活跃,并呈现急速增长之势。有关研究者指出,从年龄来看,最小为10岁左右,其中12—15岁人群相对活跃;从上网时间来看,周末上网率最高,一天上网时间集中在晚上6点到8点。[2]

(二)青少年博客类型和风格

青少年博客类型多样,主要分为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各大门户网站开设的青少年博客专栏两大类。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较为全面地展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场景,尤其突出和青少年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内容,比如学习计划、学习交流、社会实践等。相比之下,各大门户网站开设的青少年博客专栏紧紧和门户网站的风格特点相连,突出展现青少年青春活泼或者时尚另类的一面。

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以“雏鹰网“、”中国学生网“等博客网站最具代表。如“雏鹰网”分为“文学空间站”、“心灵空间站”、“知识空间站”、“红领巾空间站”、“动漫空间站”、“游戏空间站”、“DIY空间站”、“媒体联盟空间站”、“娱乐空间站”、“小作家空间站“等不同的栏目。“中国学生网”的博客网页内容分为:随笔文章、文化知识、娱乐笑话、教育科研、校园生活、成长日记等。“中国学生博客中心”在内容设置上也大同小异,主要围绕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爱情、兴趣、读书、同学、老师、学校等几个板块来构成。而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也更加多元化,可以说,心情日记、文学创作、生活情趣、社会文艺、人文社科、幽默搞笑、科幻冥想、域外校园……无所不包。另外,“中国少年博客网”由于开博的博主们年纪都较小,其主页干脆按照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进行分类,以此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的需求。

和青少年专属博客网站的强烈细分化特点不同的是,一大批门户网站也正是看到博客日益提升的影响力,也开始纷纷开设青少年博客专栏。象中博、MSN到后来以名人博客而火起来的新浪,再到如今各大门户搜索以及社区网站如搜狐、雅虎、网易、百度、猫扑等纷纷设立自己的博客栏。以新浪的“中国学生博客联盟”为例,其主要内容有:精华博文、学生时代、文学情感、学习交流、视觉享受、谈天说地等。几个栏目的设置基本涵盖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情感等方面的需要。至于开办博客专栏,新浪有着自己的理念:““由于中学生生活的圈子相对狭小,亦很少经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要从所见的凡人小事中发现大主题,我们处世相对单纯,通过积极的交流易于融入生活的圈子。我们要生活的快快乐乐,相信自己。”在这类博客网站中,90后门户网也是有着独特个性的。该网站的宣传口号是:“这里有最炫的90后原创作品,由我们自己记录90后的成长,让世界了解90后,90后杂志《光颜》官方网,演绎90后盛世,期待90后的你加入我们,我们就是90后!”正如该网站自己宣传的,这里有“最炫的90后原创作品”,而这些原创作品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90后博客。90后博客从内容上看主要关注90后的生活琐事、情感记录、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内容,以突出90后的个性和风格为主旨。

近年来,青少年博客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博客数量的大大增加,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向多样化发展。青少年博客不只满足于文字的简单呈现,而越来越多的博客或者提供富有个人创作特色的图画、照片配上文字,或者展现形式多样的视频。还有一些青少年开始利用博客进行文学创作,在博客上写诗歌、写科幻小说、散文等。而从博客页面设计上看,这类博客和青少年好奇心与创造力紧密结合,页面设计生动多样,充满了浪漫、卡通、新奇等特色,这样的页面设计和青少年活泼、灵动的文字相得益彰。

二青少年为何热衷博客

很多人将2005年视为中国的博客元年,也正从这一年开始,博客开始成为各大网站的宠儿。“即使无人欣赏,也要努力开放”,博客带着它特有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融合的特性赢得了人们的瞩目。对于青少年而言,青少年本身就是接受新鲜事物的生力军,而博客作为一个典型的自媒体,实现了人们在一个网页中“想写就写”、“想编就编”、“想画就画”的愿望。博客代表的无疑是和青少年反感的“教训”、“管理”,甚至“支配”等截然不同思维方式,博客使得青少年可以实现情和情、心贴心、手拉手的交流沟通方式。自然,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博客成了青少年的朋友。总的来看,青少年亲睐于博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心理需求

博客所追求的是个人化的行为和个性化的思维,彰显的是个体的兴趣和爱好。从这个意义上看,博客的特性首先和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高度吻合。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心理意识逐渐独立发展的时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要求有自,能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时间,甚至生活方式。自我意识的逐步确立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使得青少年也开始逐步具备了自我评价的能力。一般而言,青少年对自我持较多的认同态度,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青少年喜欢自己的个性。因此,青少年对那些能够凸显自我个性的渠道和方式比较容易产生兴趣,而博客就是一个彰显自我个性的媒介。

同时,青少年也是新鲜事物和时尚的忠实追随者。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越了物质实际需求的满足,成为了符号化的物品和“意义”的消费,在这点上,青少年表现得较为突出,他们的消费行为往往是在寻找某种“感觉”或者追求某种“意义”。对于青年人来说,博客更多的存在意义或许在于它意味着时尚、跟随潮流,意味着某种品味。因此,当“今天你博客”了吗成为一种时尚的问候语之后,无疑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刺激。

青少年的另一个心理特征就是创造力较强。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开发了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些功能能够满足青少年创新的心理需求。比如例如新浪博客开设了“快速通道、文章管理、好友管理、自定义设置、BLOG信息设置、我的播客”六大类功能,每类功能又分为数量不等的子功能,比如,“文章管理”又细分为“发表文章、管理文章、管理分类、管理连载、管理评论、管理留言、管理标签”7类子功能。选择模板”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模板”、“快速更换模板”功能,“自定义模板”提供了“模板DIY”界面,博主可以在数千种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加以搭配,使其更加个性。“快速更换模板”功能是自动生成的,新浪提供了“浪漫温馨、活泼可爱、另类空间、魔兽风格、音乐旋风、足球世界、节日表情”七大类模板共103种。博客网站的多功能化为青少年实现自我创造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

(二)娱乐需求

追求娱乐、休闲和游戏是人的本性,在这点上,青少年也不例外。德国美育学家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在游戏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纯粹的人。并进一步指出,完美的人生,需要以超功利性的、自由自觉的“游戏冲动”来调节和统一人身上所具有的本能性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闲暇时间和娱乐活动同样重要。健康的娱乐活动能够使青少年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享受文化和艺术所带来的精神食粮,从中获取利于个人成长的东西。互联网的出现不仅具有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而且在娱乐功能上结合地最为完美,它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全息图像等方式进行组合传播,提供给人们更具感染力和互动性的娱乐方式。因此,网络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更是青少年自我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一种拓展。

相比其他的娱乐方式,大多数时候的娱乐是来自外在的娱乐,比如,音乐、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等,但是很少有娱乐是来自人们心灵深处的自娱自乐。而博客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自我娱乐的欲望。可以说,博客是通过语言符号的编码实现的游戏。一位记者说过,写博客,第一不想把它当作负担,因为这是件自愿的事情;第二希望写一些有趣的东西,因为写的时候就是放松自己的过程。[3]通过语言符号的编码和建构,博客就好比是人们搭建的自己的一个院子,在里面可以让自我的灵魂透透气,出点汗。青少年通过博客,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自我娱乐的目的。

不仅如此,博客内容相当多的内容都是关于影视明星和知名人物的,这也充分体现出博客的定位策略就是充满了时尚感和娱乐性的。年轻人本来就是追逐偶像最卖力的群体,自然也就成为了网络各种论坛和博客使用的主体力量。比如,韩寒、郭敬明本来是以“少年作家”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他们的博客中,他们似乎更愿意照片,文字也大多围绕游乐生活、日常琐事展开。大多数关注他们的网民也乐于和人们交流追星的感受,谈论的话题也在围绕这些作家谁更帅写,谁更有号召力等问题。不难看出,内容娱乐化、偶像化成为博客重要的编码内容。

(三)群体认同的需求

“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4]在这点上,作为青少年的群体也概莫能外。青少年的博客还不仅仅在于满足心理上求新、求异和娱乐的需求,从更深的层面来看,青少年同样是因循既定意义的动物,也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不仅如此,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人际交往需要往往表现得更为强烈和迫切。自从网络出现以后,围绕网络对青少年造成影响的研究虽然不胜枚举,然而,这些研究基本关注的都是网络对青少年人际交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致使青少年人际关系冷漠,诱发心理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这些研究诚然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试想有一天,网络上的人际交流也有可能会成为人们生活中日常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对网络中的人际交流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

传统的社会交往所受到的限制较多,交往对象基本以家人、同事、朋友、同学为主。因此社会分化不是太明显,人际交往的原则可以依靠传统的人伦道德等基本原则。但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社会分化变得剧烈,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差异也较为明显,这些都可能导致即使是亲人、朋友之间也会出现交流的困难,这就使得人们交流圈子缩小,交流也变得愈加困难。而网络的自由、开放和平等性,无形当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随心所欲交流看法和观点的场所,而且这种交往不必背上过多的心理负担,也没有过多的伦理道德义务需要承担。齐美尔将社交作为一种纯粹的“游戏”,“在这种游戏中,人们假装都是平起平坐的;同时每一个人又似乎对其他人予以格外的尊重”。[5]因此,这种较为模式很快受到人们的青睐。

从这个意义上说,博客的出现,构筑起的就是青少年们想象中的一个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为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了共同的沟通互动和意义交流的情景,使得进入到这个共同体当中的人们自然而然建立了一种“归属感”。就像有孩子在博客中所说的:“有的事情跟爸爸妈妈没法说,有时他们也没有时间细细听我说,在博客上写出来,期待着网友的回复和讨论,很舒服很开心。”[6]在这个新的“共同体”中畅所欲言,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总而言之,青少年热衷博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青少年从最初对博客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的好奇、探寻,到将博客作为娱乐方式的一种,进而发展到通过博客寻求心理沟通和群体认同,这个过程也是青少年对博客逐步加深了解和运用的过程。

三青少年博客的社会文化意义

要考察青少年博客的社会文化意义,必须先回到传媒和社会本身的讨论上。可以说,传播方式和传媒必然与一定的社会发展相关联,换言之,社会整体性的发展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生活的实践和传媒表现的互动,如果没有这一互动过程,传媒只能是外在于社会生活的异物,不具有独立重组社会的力量。[7]从这个角度来说,博客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就成了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文化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或者也可以说,博客的出现可能会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生动和丰富的互动关系。因此,青少年博客也就被赋予了较强的社会文化意义。

(一)确认青少年的社会身份

一般而言,对于一个拥有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社会来说,这些媒介及其负载的信息将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要素,这些新的要素得以生产和迅速广泛地传播,使得社会在各个层面都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青少年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对新的文化要素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和接受力,而且还具备较强的使用新鲜事物的基本能力。而在以往对青少年和媒介关系的研究中,人们较多的关注于现代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在面对各种新兴媒介和多样信息时更多扮演的是“冲击—回应”的被动性角色。

然而,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说,现代社会的变动剧烈,各个阶层分化明显,各个层面都可能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中,信息在社会中的合理流动,已经成为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一个信息传播系统中传受双方是否拥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将成为保障这个信息系统平衡稳定的重要条件。因此,青少年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同样也需要一个发表自己声音的渠道和方式。

从前面对青少年博客的类型分析中就可以看到,青少年博客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最为集中的话题主要包括学习、生活、爱情、兴趣、读书、同学、老师、学校等常见内容,这些内容多为青少年互相倾吐心声、交流情感之用。除此之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些青少年博客内容也力图发挥博客“自媒体”的优势,也尝试自己的声音和信息。比如新浪“中国学生博客联盟”中博客文章“中美《小学生守则》比较”、“中国春节习俗、文化意义及改革、保护措施!”、“杰出青少年的62个成功细节”、“地震中的那些感人话语……”等博文,可以看出,一些青少年在利用博客发表对教育、文化、职业,甚至灾难等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并努力使自己也成为一个信息的媒体。又如,近年来一个很流行的少年博客“猴哥的快乐生活”,年方四岁的小博主在博客上发表各种充满童真的奇思妙想,在“猴哥”的引领下,读者可以知道“祖孙节”、小朋友的“上课记”、孩子严重的“淑女”等等日常趣事。在博客中,她这样介绍自己:“活泼好动、口齿伶俐,会弹钢琴,喜欢唱歌跳舞,认识好多字,会在电脑上玩游戏、听音乐、学外语,拼音会的越来越多了,博客写得也越来越快了,但是其他的复杂事情还得靠大人帮忙。”“猴哥”的文字稚嫩单纯,但依然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当然,尽管博客一般只能吸引某一社会群体,但是,在某种意义上青少年博客也推进了边缘性群体和社会主流群体话语交流的平等化趋势。这点即便在美国也不例外,美国大约有57%的上网少年是内容创造者,这个数字占到年龄在12岁至17岁的1200万青少年的半数,他们在网络中主要从事的活动有:在一个个人主页上创作或工作;在一个学校、朋友或组织的主页上创作或工作;分享原创内容,如艺术品、图片、文章或网上视频;将网上内容重新糅合成一个新作品。[8]

作为青少年的群体无疑是处于社会结构中的边缘性群体,从常规来看,他们往往都是在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社会的不同力量都在对青少年的一言一行进行规约和限制,而人们也较少直接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来制订社会规约或游戏规则,因而青少年在信息和媒体资源占有上显然处于弱势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势必使我们要考虑到这个社会中任何一个群体的要求和特点。青少年博客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社会边缘性群体对信息资源的占有了改变。虽然说,青少年博客毕竟是少数,但是,“当少数与多数保持一致时,少数是无足轻重的,它甚至算不上是少数;但是当少数以自身的重量凝聚在一起时,便不可抗拒”。[9]青少年博客发挥的正是青少年的“集体智慧”,它们在网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传播生态,甚至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传播力量。

进一步而言,青少年对博客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系统不平衡的状态。但是,这种改变也许并不一定是青少年积极自觉的行为,他们使用博客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通过博客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并寻求能够“理解”自己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好像是一个无形的空间,提供给人们相互依靠、忏悔,甚至同情、倾听等不同的感受。而且,这个“共同体”会告诉身处其中的人:在我们悲伤失意的时候,总会有人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而这样的心理感受,正是青少年自我身份得以确立,共同群体得以建立的基础。

(二)建构青少年的文化符号

格尔茨曾指出,文化“是指从历史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10]显然,文化具有传承性,然而,在不同的社会中,文化传承的方式有所不同。传统社会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前喻文化”,即经验文化或老年人的文化,老人是这一文化类型中的主要角色,年轻人只能是听众。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文化表现为“并喻文化”,这时老年人和年轻人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而在现代社会,文化成为“后喻文化”,这时年轻人成为文化的主角。“后喻文化”又称为“青年文化”,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世界性社区的出现,整个人类第一次共同生活在一个能够共享信息资源、交流看法的社会中。现代化的通讯传播手段和交通工具使全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都能知道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11]无疑,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后喻文化”的时代,原来那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往日的魅力,社会的文化传递机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可否认,在“后喻文化”的形成中,现代传媒和信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信息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老一辈人在新的信息时代和科技方面越来越趋于弱势,接受新的知识更加趋向于被动。相比之下,年轻人更能积极主动地寻找新的信息和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并且能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与手段来改变自身的环境。因此,年轻人在积极吸收新文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网络作为“后喻文化”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使得年轻人对文化的习得和认识不再仅仅来源于老一辈人或者“传统”。网络和博客正是年轻人积极利用身边资源和条件,以获得自身更大发展空间的一个例证。

更进一步来看,文化不仅能够沿袭传承,还能够进行新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平衡稳定的传播系统,不能使信息在该社会中合理地流动,那么,传统与现代、社会整体和个体等各个方面可能会趋于紧张的状态。博客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中间缓和地带的作用。博客通过自己的“解码”和“编码”方式,将来自外界的各类信息经过筛选、加工和处理,用自己的方式发挥出其文化符号的基本功能。

可以说,青少年博客作为青少年群体价值观及其创造力不断推陈出新的外化表达,逐渐成为流行于青少年文化群落的一种符号和装饰,而青少年也试图以此标新立异,引人瞩目。一份调查表明,一些“学生们在网上写博客,他们的文字可能被好几亿人看到,而他们想做的却无非是吸引几个同桌的注意力!”[12]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写博客就意味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博客就像一只水晶鞋,任何一个人穿上它都可能成为时尚的宠儿”。[13]博客是一种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方式,通过博客的独特个性去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是一种自我欣赏的表现和被观望的期待。正是在这样的心理欲求中,通过制作博客,青少年能够增强对自我的关注,提高自我形象,并深切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注视。于是,写博客逐渐演化为了青少年一股流行的风潮,并渐渐成为代表青少年时尚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三)形成青少年新的消费方式

按照功能主义的传播理论,一般把传媒看作是不偏不倚的传播工具。然而,随着当代社会的整体结构的变化,社会中媒体的组织、性质及传播方式都和传统社会中的媒体有着根本的不同。当代媒体的无所不在使它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各种媒体以如此多的方式,在如此多的不同地方,介入到如此众多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到2008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我国网民达到2.53亿人,数量居世界第一。可以想象,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各类媒体的广泛普及,当代社会中的消费也发生着变化,消费活动已经不完全等同于古典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的消费,既不属于一般商品经济生产的过程,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而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媒体不再仅仅只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媒体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消费品。这种消费品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消费,人们消费的是这类产品中的“意义”和“感受”。

由此,博客的出现对于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还在于形成了青少年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互联网中,每个人都有着双重的身份,既可以生产信息,又可以消费信息。这个特点,在博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人们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随意地书写自己的感情,或者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无疑,在这个空间里媒介接收者也就等同于信息生产活动,他们生产着一些适合这个空间消费的媒介产品;同时,作为信息的接受者的博客作者,也在互联网这个媒介空间里,寻找着适合自己口味和兴趣的媒介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着自己的不同的符号的解码,从而使这些媒介信息产品真正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

当然,博客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必定伴随着一定的消费支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上网开通博客的青少年一般都生活在城镇家庭中,而这样的家庭基本都能够支付日常上网的费用。但是,但是,这个支出还不是首先由金钱来决定的,还有时间上的支出。尽管大多数开博的青少年可能没有计算过上网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价值,但是,从他们的价值观来看,通过博客得到的一种享受和自由,本身就是一种获得。而提供博客这种消费方式或消费产品的网络设计者和网络运营商也就利用使用者的这种心理来获得经济利益。

既然是消费,必定和情感的体验紧密相连。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需要,或者是生理上的,也或者是心理上的。对于青少年来说,开通博客并不一定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事实上,相当比部分青少年写博客最初的动机某过于赶时髦,比如一个已经有着将近三年写博经历的16岁高中生认为:“我是2005年3月开始写博客的,当时不知道博客是什么,因为好奇就注册了一个,发现很有意思。”[14]而在很多写博的年轻人看来,不写博客似乎就意味着落伍。可以看出,博客的消费方式带有一种炫耀式的成分。青少年的炫耀消费是一种虚荣消费,注重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消费的意图不在于物质的使用性,而在于商品中所象征的人的关系和差别性,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的满足,以此寻求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及肯定。

四结语

青少年博客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实自我,发挥个人特性的渠道,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青少年一种新的文化符号。但是,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青少年过多地沉溺于网络和博客,会减少与家人和朋友共度的时光,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程度下降,而虚拟的网络交流给人心理满足的程度远远不及实质性的交流。甚至有专家认为,青少年们在博客上写下纷繁芜杂的东西,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不良影响。不仅如此,有人利用博客在网上引诱青少年进行犯罪,这是最令人担心的。一名网络安全专家警告,当青少年们在网上写博客或者贴自己的照片时,他们并不知道有多少犯罪分子在网上游荡。一旦发现目标,这些犯罪分子很可能会通过电子邮件引诱青少年见面。

不可否认,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等特点,很难保证网络平台不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所利用。因此,博客要真正承担起健康积极的文化影响职责,还有赖于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甚至媒介文化的培育,而在这点上,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孙信茹:云南大学新闻系讲师,人类学博士;杨星星:云南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2]陈磊《青少年对博客的心理依赖易致现实感缺失》,《科技日报》北京2006年,3月13日。

[3]蒋原伦、张柠主编,《媒介批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4](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52页。

[5](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日常接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地6页。

[6]江嫣,《青少年写博教育新空间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国教育报》。

[7]参见潘忠党,《电视•时空•流行现象》,马戎、周星主编《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0页。

[8]刘津著《博客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9](美)梭罗,《公民的不服从》,《美国读本》,林本椿等译,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65页。

[10](美)格尔茨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11]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12]江嫣,《青少年写博教育新空间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国教育报》。

[13]蒋原伦、张柠主编,《媒介批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14]江嫣,《青少年写博教育新空间等待“指正”》,2008年1月26日《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青少年博客社会身份文化符号消费方式

青年研究论文篇(2)

【关键词】青少年研究;人性假设;教育定位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笔者在自己的一系列著述中(参阅孙抱弘:“社会环境·接受图式·养成途径——青少年素质养成机制的跨学科思考”,载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 2002年第2期;“人的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载《学术季刊》1999年第4期;“人的理性提升与教育的责任——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人本底蕴”,载《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思维与理性——青少年养成教育的人本追求”,载《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7期;《现代社会与青年伦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7月版),都坚持认为无论在青少年工作、教育还是研究方面,都应以青少年自身成长的特点为依据。其实,一般来说,青少年成长的特点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的特点,这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性、国民性的生成、发展以及与社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去具体把握、去实际体察。这里,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人性假设”。在此,笔者十分赞同湖南社科院的黄海先生对青少年研究“中层理论”的呼唤(黄海:“田野、叙事和结构:青少年研究的人类学路径”,载《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试图将“人性假设”作为解释性青少年研究的“中层理论”之一提出来,并结合当今荣辱知行教育问题略作展开与阐析,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大方之家。

笔者提出的“人性假设”包括:人的属性、人的理性行动的分类或层次性、人的理性行动形成的不同过程与类型,以及日常生活里人与社会互动的多种状态等一系列理论的分析与阐释。“人性假设”作为进行解释性研究的中层理论,对于研究对象的解读,对于相应工作、教育的政策制定,均能提供有效的支持。为此,笔者在本文中以“人性假设”的理论框架为依据,以荣辱知行教育问题为例,对这一教育的人性基础与实践的定位进行了分析,并力图提出能贴近实际、获取实效的对策和建议。

1.人的属性

人的属性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物性、生物性、动物性与人的特性——最主要的是理性。我们往往将前三层次统称为“物性”,而第四层次则往往以“理性”代表之(王海明:“人性是什么”,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3年第5期;《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版)。

人的“物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凡人总有“物性”,这种“物性”总是带有天生的扩张性、自利性。生物进化论的研究认为,没有这种“物性”的物种很可能就会灭绝。对于人的属性中的这种“物性”我们必须承认而不能否认,对于这种“物性”我们只能适当控制而不可能消灭。所以,可以说:文化传承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反人性的,时尚恶习中的“存人欲灭天理”也是反人性的,只不过是一种极端认识与行为的两个侧面。

人的“理性”,是由文化、文明作为载体而传承。人的理性才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的特有属性,也是人能够调控“物性”,弃恶从善、公私兼顾乃至先人后己的依凭。当然人的教化有优劣,人的理性也有高低,于是对“物性”的调控也有强弱。不过,人类的历史一再证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物性”总是不可能完全被理性所自觉控制。图1中处于物性与理性之间的“生存理性”正是这种物性与理性犬牙交错状态的最恰切描述与定位。

2.理性的层次性

尽管各学科可能因为分类依据的差异,在对理性的界定上也有差异,但一般都将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主要是指知识技能和伦理规范的认知与行为,也包括生存、交往、契约等理性认知与行为,这些理性对于人类社会的运行与稳定都是必不可少的;价值理性主要包括道德品性与人文精神,这两种理性对于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理性的内核主要是求真,价值理性的内核是求善求美,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往往是求真而趋善美,求善美以求真为基础。工具理性是基础,价值理性是导向,片面的工具理性离开了价值理性的导向,只求真不趋善尚美,那就可能给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这已经为人类发展的历史所证实。

3.人之属性的传承与特性

从现代生物学的视角看,生物性(物性)与文化性(理性)构成了人的属性的两翼。个人从其降生的那一刻起,就传承了这两个属性。生物性(物性)来自于母体的基因遗传,文化性(理性)来自于家庭、社会(包括学校)的传承。生物学家指出“自私的基因”是生物性机体内的“程序”,这一程序为每一个体设定了行为方式。而人类独有的文化性(理性)的作用就在于控制生物的自我扩张性,发挥这种作用的最佳选择就是改装每个人的行为程序。实现这种选择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文化、文明的传承与熏陶,提升人的理性,通过由低到高的发展积累,使物性得到有效的控制。

1.人的理性行动的具体类型

人的理性行动的具体类型相当复杂,众多学科都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吸纳马克斯·韦伯、伯森斯和哈贝马斯以及国内苏国勋教授的相关观点(苏国勋:《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的理论假设。

这里,笔者把人的行动理性大致分为六个层次,依次为传统性、情感性、信念性、经济技术类工具理性、交往契约类工具理性和价值类人文理性。这六类行动理性的类型与特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行动的主观意念要素与行动的客观情境及责任取向。

由于经济技术类工具理性、交往契约类工具理性和价值类人文理性的主观意念涵盖了手段、目的、价值、后果四项要素,所以属于较高层次的理性;而这以下的三类行动的理性程度依次递减——信念性行动往往凭一时的激情不计行动的后果,其极端者为某些利益集团或族群利益,可以不顾一切;情感性行动更不顾及价值与后果,为家族、朋友的一私之利,可以置社会的、人类的利益于不顾;传统性行动则目的、价值、后果皆不计,只是为习俗所左右,为行动而行动,执著手段,或无所为而为,或为金钱(物的权威)、为愚忠(人的权威)而为。

当然,属于较高层次的三类理性行动必定也要在客观情境中的责任取向上,在对价值的定义的理解上分出高下:经济技术类理性往往是

纯工具性的理性,其行动的客观情境往往是非社会的,不考虑人的价值,过度追求和强调物的价值,从而使理性萎缩,以至最终否定了理性;交往契约类理性,属于工具理性,其实更是一种公民理性、社会理性,其关注的是人的平等交往和互相了解,通过契约与诚信的交往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以此理性而行动自然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富有理性者,一个真正的人,但不一定也不必是一个高尚的人;价值类人文理性行动无疑最为理性,因为其“客观情境与责任取向”是面向人类,面向全球以至宇宙,立足普世伦理,关注人类终级价值的逐步实现。以上是对行动理性类型各层次的分析,落实到某个具体行动者身上,因时空、情境与心绪的变化不定,则将出现多种复杂的情况,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具体的分析。

2.人的理性形成过程的不同类型

人的理性形成的过程大体上等同于社会学所提出的人的社会化过程。不过,这里不同于传统社会化理论的是:笔者根据人类理性行动的动态形成过程,提出人的个体的两类社会化的假设。我们将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进程理解为主要是人类理想生活的教育,这个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里完成,这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第一类或初步的社会化进程。由于未成年人的不成熟特性,即生理发展、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局限,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理性水平主要停留在传统性、情感性与信念性的水平上。与此同时,在学校课堂之外,特别是当未成年人成年以后或进入社会以后,他们就进入了另一个与学校的理想生活大相径庭的日常生活世界,也就是跨入了第二类社会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他们更多接受的是日常生活的教育,完成的是生存现实的社会化。面对生存问题,他们较自然地生成了生存、技术和经济的工具理性,并在一定的社会习俗与规范的引导、约束下逐步生成交往理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则在探索与追求中,达到系统的价值理性的信仰与行为的层面,但有些就可能永远止步在较低层次的理性层面上。

这里要指出的:首先,第一类社会化进程中的信念性行动与第二类社会化进程中的系统性的价值理性行动是处在不同层次上的行动,前者是被组织的、灌输的、原子式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后者则是自组织的、内生的由系统的信仰生成的价值取向和行动。这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一时的信念,后者为恒久的信仰,前者会受情绪、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后者则几乎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其次,这两类社会化,第一类是以未成年人为主的初级阶段的社会化,第二类是以成年人为主的较高阶段的社会化。两者尽管有一定的先后之分,但在一定的时空中有部分的交叉、重叠与过渡是完全可能的。有些未成年人因其成长环境与天资禀赋而较早进入第二类社会化进程,有的成年人出于同样原因终身未能进入或完成第二类社会化进程也是可能的。人的两类社会化的假设可能有助于我们更贴近实际地解释作为个体的人在成长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科学地分析与应对国民素质提升中出现的问题,当然也将更有效地支持青少年的研究。

3.日常生活中人与社会互动的不同人性基础与利益取向

日常生活中人与社会的互动,至少呈现三种状态或境界:一是遵奉社会规范;二是追求道德品性;三是无视社会规范,更不追求道德品性,而是自我膨胀,极端自私自利。极端的自私自利是人性中物性、物欲的恶性显现,其负面性明明白白。这里要阐释的是,社会规范的遵奉与人类德性的追求,因其理性基础与利益取向的不同,而显示出明确的区分,正是这一区分,使得我们走出了传统社会中将伦理与道德混为一谈的认识陷阱,并使我们有充分的认识与实践的张力,去解读当代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去构建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去对荣辱知行等社会行为进行多维的立体的把握和设想多层次、分阶段的提升路径。这一理论假设如下:

人类为了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总是要在一定的理性指引下,实现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小到家庭与社区、大到人类和宇宙)的协调统一。这种协调统一因其前提(利益取向)不同,而分出层次性:从理想的角度出发,无疑是要统一于道德品性的追求层面,以实现人类的价值理性,营造无私助人利他的社会风尚;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限于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与素质水平,在现阶段这种统一只能依托于人的工具理性。具体到公共伦理规范层面就是要通过自律或他律的规范遵奉——即通过自我约束——先以利他再利己,来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在德性追求层面还是在伦理规范遵奉层面,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其主要的区别是在于利益指向的不同:前者是纯粹的助人利他,并无利己的诉求;后者是以遵奉规范——约束自我——利他最终实现利己,这里的顺序不可颠倒,即必须从约束自我—利他出发。这种利益的不同指向充分体现了理性追求的差异,即:一为消极之工具理性;一为积极之价值理性。在现阶段这种差异应予承认和肯定,因为能够具有消极理性,就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合格的公民了。

以上“人性假设”的整合性框架能深入地、整体而动态地解释人类理的类型、要素及其层次,解释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形成过程和发生机制;从而也能较为科学地揭示人的荣辱知行取向的形成原由。

荣辱的知行状态总是与人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社会化过程联系在一起,也总是与人的理性的层次性与利益取向联系在一起。

日常生活里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祖国、人民)、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荣辱问题(以八荣八耻为主),大致可作以下归纳:(1)人与自我即人的自我修养:这包括辛勤劳动与艰苦奋斗;(2)人与人的关系处理:这包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与团结互助;(3)人与社会(国家、人民)的关系处理:这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4)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这包括崇尚科学、学习知识。

由于个体处在不同的理性发展阶段上,因此对于这涉及人类四大关系的八个方面,每个个体可能也可以出于人性不同的层次和利益取向,从而对这八荣八耻的遵奉与践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可能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就如同前述的理论假设中,伦理遵奉与道德追求的不同利益取向一样,对于这八荣八耻的遵奉践行可以也允许在不同的人性、理性基础和层次上,体现出不同的利益取向。

第一,对于自我修养的荣辱知行,如果从利己的利益取向出发,其底线就是两个“为耻”,因为从自我的角度而言,好逸恶劳,骄奢淫逸归根结底是使自己堕落,使自身的物性极度膨胀。而如果是利他、利社会的无私取向,其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理性诉求则是自觉的。

第二,对于人际关系的荣辱知行,即使从利己的利益取向出发,也不能逾越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和违法乱纪的底线,要利己就要守法、守信、互助双赢,维护公共利益,这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当然也是个人获取合法利益的保证。

第三,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荣辱观念与行为取向,即使从利己的角度看,只有国家富强、人民团结、社会稳定,才能真正出现“国强民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局面,每个社会成员才能安居乐业;而危害祖国、背离人民则是整个人类都不齿的恶行。

第四,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利己的角度看,也应遵循自然规律,才能不受大自然的惩罚,才能使每个人的子孙后代可持续的发展。

由此,再自私的人,再功利或死守工具理性的人,也应看到,践行维护八荣,反对远离八耻,是人类最基本的求真、求善之举,是与每个人的利益相通相连的;换句话说,这是每一个地球村的公民、真正的人都应该践行的。

青年研究论文篇(3)

论文摘要: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邓小平、对此非常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本文从思想教育的地位、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马列主义的认知程度,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学校做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合格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环节。党的三代领导人、邓小平、都非常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他们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

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早在抗战初期他就提出了“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论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认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又是政治教育。1938年4月,他对抗大学生的讲演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学到的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学校取消了统治时期的公民、军训等课程,开始开设革命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课程。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波折,由此引发了我国的一些青年学生忽视马克思主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针对着这种情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别提请青年学生们要努力学习,除学习专业之外,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以求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所进步。还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把教育的政治方向提到了重要位置。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调的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生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延安时期,为我党创办的各级学校选派了许多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的同志担任教员,讲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自己也经常去学校作专题报告,曾系统地为抗大学员讲授了《辩证唯物论》,演讲过《矛盾论》《实践论》。其次是强调艰苦奋斗教育。一直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看成是转变学生思想的重要方面,战争年代他就经常教育青年人要艰苦奋斗、永久奋斗,曾说“如果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解放以后,同志更是时刻不忘叮嘱青年一代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1956年,我国个别地方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分析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他劝告青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川他指示学校要大力进行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

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同志有过许多的阐述,第一是主张学习马列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于学校教育中那种“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十分不满,提出要重视理论的运用,他曾对延安中央党校的学员说过:“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川他还建议党校应该根据学员运用马列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判成绩。解放以后,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还特别谈到了学哲学的问题,说“讲哲学就是书本上的哲学,如果不到社会上、人民中间去学哲学,不到自然界去学哲学,那种哲学学出来没有用处,仅仅懂得点概念而已。”〔2〕第二是倡导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每次给结业的抗大学生讲话总是鼓励他们要向社会学习,说“那是无字之书”,他多次强调“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方面发展”,期望青年学生去和工人农民交朋友,到大风大浪中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并认为这是青年们改造自己世界观的必由之路。第三是鼓励又红又专。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要求学校师生的红,不仅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应该表现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第四是要求各部门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部门都要负起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20世纪50年代,同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基本正确的,虽然有过偏差但很快纠正,总的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到60年代,同志思想中“左”的倾向滋长起来,随之而来的“”,政治被抬到高于一切、可以冲击一切的地位,学专业搞业务受到排斥和批判,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得到有效贯彻,结果是耽误了一代青年,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

做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关心青年、关心教育是广为人知的。早在建国初期,他就说过学校教育搞不好,关系重大。1978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素质。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并认为必须“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1980年,邓小平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4}0

1989年3月,他针对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混乱,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够”,〔’]要求更加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邓小平同志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担负起科学文化建设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教育必须把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对青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呢?邓小平同志曾谈到过许多方面,首先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看成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而现代青年普遍缺乏理想信念,因此重要的是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的教育,“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谈到“四有”人才的培养时,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理想教育作为“四有”教育的核心。

其次是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把爱国主义教育看成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一面旗帜,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认为通过历史教育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好的形式。再次是法制、纪律教育。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国家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很长,缺少法制的传统,现在这么多青少年犯罪与法制观念的淡薄有关,加强法制观念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在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邓小平同志一是注重讲求实效。他一直反对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作风,经常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多次倡导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50}二是注重教师队伍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还在教师,指示“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以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三是重申了同志提到过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他就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为此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安排”。[60}在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各部门的合力,要求“各个有关部「丁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对红与专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强调,他曾解释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要求学生“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

(三)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同志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在刚过的1989年国庆40周年大会上,同志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和削弱”。[’]在这次会议上,他还谆谆告诫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要求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志在1994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归纳了五点: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二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二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四是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五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此外,同志还经常联系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特点,强调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在谈到宗教问题时,他又提出要加强学生的无神论思想教育;他还在多种场合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从同志有关论述看,他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比较强调,其一是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我们前进的精神支柱,同志特别强调“青年人一定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而“当代青年要树立的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当代青年要建立的信念,就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4]要求学校一定要重视理想信念的教育。其二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同志非常重视邓小平理论在我党的指导地位,强调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此他明确指示教育系统要编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材,作为学校政治课的主要内容。1998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专「丁开会讨论并通过了全国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方案,“邓小平理论概论”成为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必修课。

青年研究论文篇(4)

论文摘要: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人的特.点决定了青年思想政治要注意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参加社会实践是关健;耐心说服、热情硫导是主要方法;教育方式要多样化。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三)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四)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

青年是成长中的青年,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有的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受到黄色流毒的侵害,受到“黑客”的侵扰,思想上出现一度的困惑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这一系列的青年思想的不足与缺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迎接新的挑战。

四、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的优势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的不足,也决定了他们应受到教育,科学的迅猛发展,青年人是科学的带头人,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青年的取向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有特殊作用其他年龄段的人根本无法取代。

首先,青年人是各行各业的接班人。社会发展是一项无限运动,而人只有有限的生命。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要被传承,要被创造,必须有中老年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在青年人中培养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5至10年后,祖国整个建设重担将大部分落到他们的肩上,再过20年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都将由他们承担。

其次,青年人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青年人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还处于组建家庭、繁衍后代的阶段,必须花大功夫去培养后代,保证后代的健康成长,合理有效地开发后代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为后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莫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的突击队、生力军。青年人自身的体力、智力处于旺盛期,思想活跃,有条件成为社会生产的突击队。中年人要锻炼培养他们,总会把一些具有挑战性和一定难度的工作交给青年人去干,青年人从中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他们也乐于干这些工作。青年人对中老年人的尊重及对他们的依赖性,决定了青年人愿意承担那些耗体力和智力多的突击性工作。青年人成才欲望强,又富有冒险精神的群体,在社会生产中,他们常常在搞技术革新、搞发明创造和攻克科学难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甚至是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不少都是青年人取得的。他们的创造活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产生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五、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是目标

这是由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青年人未来责任重大,现实只有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他们才能承担起未来和责任。另外,青年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任务。

(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健

因为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强化深化所学书本知识也必须进人社会实践,能力的真正发挥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完成。

(三)耐心说服,热情引导是主要方法

青年人是接班人,未来的建设者,社会应该热情关心他们,鼓励他们;青年人上进心强,但逆反心重,要想取得好和教育效果,只能采取耐心说服的方法,强制手段只能适得其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是非强制性的,这种非强制性主要表现为说服教育憬转变其思想观念。

青年研究论文篇(5)

目 录 一、 引 言 1(一)问题的提出 1(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11、犯罪性质以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12、犯罪形式群体犯罪居多 23、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心理扭曲 24、犯罪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25、犯罪身份以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2二、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心理因素分析 2(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 31、犯罪罪行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 32、暴力犯罪比例很大 33、违法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低下 34、有组织犯罪较多, 35、流动人口作案较多 36、前科罪犯比例大 47、无业人员比例大 4(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41、不良动机的影响 42、自身素质低,抵御能力差 43、各种文化糟粕的影响 44、婚姻、家庭因素的影响 55、学校教育的片面 56、各种社会因素和舆论的影响 5(三)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 51、好奇心理的驱使 52、盲从意识的作祟 63、爱慕虚荣的攀比 65、蓄意报复的躁动 66、寻求刺激的诱惑 6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及对策 7(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预防 7(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学校预防 8(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预防 8 论文摘要:我们知道,在法律上,犯罪是这样一个过程:行为人产生犯罪意识,把犯罪意识付诸行动,并被法律认为犯罪。我简要地把它概括成三个基本点、两个环节,即人形成犯罪意识并实施犯罪,这里包含了形成犯罪意识和实施环境两个环节。所以,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指的就是犯罪意识。人的犯罪意识的形成是复杂的,犯罪意识反映了社会客观环境对人的主观世界的影响,是人凭借自身条件对社会客观环境所形成的认识。随着当今社会高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网络与通讯等传媒的空前发展,使得青少年一方面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快速变化,见多识广,早知、早熟、思维变得相当活跃。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地犯罪现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青少年本应是天真、烂漫、无邪的,但令我们心酸的是,当今许多青少年却因为各种各样的罪名锒铛入狱或成为少年犯,接受训导,过早地结束了美好的青少年时光,他们的犯罪形式和罪行的严重程度,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针对当今社会上典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研究与分析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手段等。在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现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心理因素,以期能更好地预防现代青少年的犯罪。为从根本上解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相应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为了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和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我国特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是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要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以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彻底根除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预防 犯罪特点 一、 引 言(一) 问题的提出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和面临的社会大问题。“违法犯罪青年是指那些沾染上坏习惯,有流氓、偷窃、打群架、赌博等行为,违法乱纪或者犯罪的青年。”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实行了综合治理,曾经一度控制了青少年违 法犯罪迅猛增长的势头。但是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至今在许多地方仍然很突出,并且呈现出“四高一低”的趋势,即: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偏高;14至18周岁年龄段抢劫犯罪比例偏高;18周岁至25周岁年龄段盗窃、抢劫犯罪比例偏高;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偏高;青少年违法犯罪年龄偏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青少年的成长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团结、繁荣和昌盛。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一直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安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如何从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上寻觅预防其违法犯罪的对策,越来越显得紧迫和重要,对我们法学专业提出了一项非常严峻的研究内容。(二)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在当今物欲横流、网络遍及城乡的年代,各种垃圾网络也是无孔不入的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正规的商业网站存在或提供链接的毒害青少年心灵的垃圾内容,同时最容易诱发犯罪的暴力游戏得盛行,在虚拟游戏中使得他们对于实际的犯罪后果淡化,对自身的约束力大大降低。根据近年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现状研究分析,违法犯罪现状分类如下:1、犯罪性质以盗窃犯罪最为突出首先由于大多数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但又想不劳而获,就从小偷、小摸逐步走向盗窃犯罪的深渊;其次是强取豪夺、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或暴力游戏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2、犯罪形式群体犯罪居多有些青少年尤其是农村里的孩子由于经济或教育水平等原因而过早辍学,他们无所事事,流浪街头。因此便三、五成群自发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甚至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3、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心理扭曲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专业化。首先作案前进行周密策划,准备作案工具,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其次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再者有某些青少年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最后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种罪名,而且情节都较为严重。据说某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竟然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可见现代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手段是何等残忍,心理是何等扭曲。4、犯罪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据统计,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甚至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违法犯罪的生涯。5、犯罪身份以辍学少年人居多近年来,十五六岁少年轻易犯重罪的事件频频发生。根据来自中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违法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二、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心理因素分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安定、团结的主要因素。青少年由于没有太多经历的社会经验,思想没成熟,性格没定型,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理所当然的成为各种犯罪团伙拉拢的主要对象。为此国家制定和修改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修改,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重视程度。认真研究和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总结归纳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解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才能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的繁荣、昌盛和进步。(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名目繁多的趋势,但这并非无迹可寻,根据大量的资料统计分析,其犯罪特点可大致归纳如下:1、犯罪罪行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青少年由于自身因素的关系,年龄较小、自律能力差,极易冲动,违法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 2、暴力犯罪比例很大“暴力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 据统计,青少年涉及的故意 杀人、抢劫案件分别各占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总数的20%以上,1999年重大杀人、抢劫案件占总案数的70%。 3、违法犯罪者的文化素质低下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罪犯当中,有很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只接受过中低等学校或社会教育,许多犯人在小学期间就已辍学,有的甚至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90%以上。据统计,某市“审理的53名少年被告人中,小学( 含小学和文盲)以下文化程度的为39人,占总数的73.5%,其余均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4、有组织犯罪较多,青少年罪犯虽年轻力壮具有体力优势,但由于他们的思想不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过大,且大都实施暴力犯罪,担心被害人反抗,总感觉单人作案势单力薄,因此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 5、流动人口作案较多当今社会产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再加上现今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许多暂住、录用外来人员不予申报,给一些犯罪分子制造了可乘之机,而且作案后逃之夭夭、不留任何踪迹,同时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助长了流窜分子大肆进行作案的嚣张气焰。 6、前科罪犯比例大据统计,“1999年在所有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有前科、累犯分别占22%和79%。” 再犯比例过高,一方面说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大,恶习根深蒂固,虽经劳动改造仍不思悔改,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们在特殊案件的预防上存在严重不足。 7、无业人员比例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大量剩余,许多单位都实行裁员政策,许多青少年失业或根本没有职业。这样就形成大量的“闲散”青少年。这些无所事事的青少年游民自然成了罪犯拉拢的主要对象。 (二)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鉴于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增多的现象,给我们法学界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认真研究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分析归纳如下:1、不良动机的影响凡违背禁止性规范的动机均为不良动机,它可以诱发很多犯罪,成为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内在动力。例如,经不住金钱诱惑的拜金主义会产生贪污、贿赂等犯罪;不劳而获、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享乐主义可以诱惑青少年去盗窃、抢劫;复仇的报复心理可以导致杀害、伤害别人;赌博、吸毒不良习气等均可以引发大量刑事案件的发生。 2、自身素质低,抵御能力差由于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学文化的关键时期,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涉世未深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不良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各种文化糟粕的影响一些“黄色”书刊和不良 “网络游戏”的毒害,一些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和暴力游戏的影响,都导致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 4、婚姻、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因恋爱、婚姻的不成功,造成与恋人或夫妻反目为仇,进行暴力、凶杀等报复。有一些因父母感情不好或离异造成性格孤癖、内向、不好交往、憎恨男性或女性等不正常心态导致犯罪,还有的因父母溺爱,不良影响(如赌博、吸毒等)而失足犯罪。 5、学校教育的片面当前,有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而忽略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导致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各种社会因素和舆论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容易产生高消费意识的盲目膨胀,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时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重新抬头,另外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青少年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使得一些青少年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 (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跨世纪的接班人。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王极盛曾在北京做过一项调查,在调查中发现32%的中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分析研究青少年的犯罪心理,从心理上消除犯罪因素显得异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犯罪的心理,清楚了犯罪的起因,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现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归纳如下: 1、好奇心理的驱使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本应成为求知欲望的资本,促使成才的心理保障,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盲从意识的作祟 在一些团伙共同犯罪案件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知道所犯罪行的严重性,而只是盲目跟随其他成员做事,人云亦云,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3、爱慕虚荣的攀比 近年来,由于惨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这些都极大地助长了贪污受贿的心理,一旦瞅准机会,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侵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4、逆反心理的促使 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时期是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期。对一些家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腐朽思想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差等生的做法,许多青少年都“不堪忍受”,有的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时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5、蓄意报复的躁动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对于挑衅和伤害总想着要“讨个说法”的心理,决不肯轻易放过别人,总想着只有一报还一报,心理才平衡,才“不吃亏”,这些造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频率的提高。 6、寻求刺激的诱惑现代的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和食堂三点一线。一方面由于极少接触外界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心理及其空虚,总想这点刺激来增加自己生活的乐趣;令一方面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极大的诱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从上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来看,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都在他们心灵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映。因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一方面是要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要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以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彻底根除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综上所述,以上认真分析和考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特点、成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只有正确了解和掌握了青少年们的犯罪因素,才能针对具体的每一位青少年施行合适的方法来预防他们的犯罪,从违法犯罪的根源入手,努力把违法犯罪扼杀于萌芽状态之中。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及对策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的逐步上升。 “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娇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的研究”。 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以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在分析和研究了它的特点、成因和心理原因之后,我们知道并不是单方面就可以满足要求的,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作用。(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预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充分落实,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根本性 的变化。大家庭日趋瓦解,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小家庭,逐步取代了存在几千年的“四世同堂”的传统大家庭。传统家庭中的诸多功能正在逐渐丧失,广大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和保护作用开始减弱,家庭教育职能逐渐弱化。正是由于家庭教育职能的逐渐弱化,引起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早期启蒙作用、长期感染作用、环境熏陶作用都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和难以取代的,甚至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作为父母要努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并非简单的物质基础方面,更重要的是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影响。使孩子们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父母来说,生育子女是一种本能,而教育子女,进而把子女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才是父母之爱的升华。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罪恶。作为父母应该努力从思想上教育孩子,使他们远离罪恶,千万不要把孩子当作宝贝一样,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以免将来铸成难以挽回的过错。因此,家庭预防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担当和强化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的预防责任。(二)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学校预防我国很早就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具体落实情况有许多并不尽人意。但事实上,学校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负有最为重大的责任。如今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要在教育导向上进行预防。尽快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使其更好的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进行衔接。真正改变应试教育的误导模式,努力使教师、家长和学生,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不要使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其次要切实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通过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降低教育的效果。教师应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避免学生因处于诱发环境中而酿成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后要加强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对于升学率较差的学校和贫穷地区的学校,由于资金缺乏,使得教师难以安心从教,导致学校管理松松垮垮、毫无生气。这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校外恶势力趁机渗入校园,彻底根除恶势力滋生的土壤,防止诱发青少年学生的偏差行为,为广大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预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这些变化给青少年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我们要采取措施,防止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避免青少年因陷入生计困境而滋长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其次社会文化的污浊和网络媒体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因此,我们要行动起来,尽量使青少年远离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尽量减少对青少年传递的错误信息,防止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保持自己的行为准则,减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最后社会“控制体系(约束力)”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我们要加强社会控制体系,壮大社会对青少年的约束力,预防青少年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尽量减少青少年涉足对他们不宜领域的机会,使青少年主动远离违法犯罪。近几年来,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我们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做到了有法可依。总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党政组织领导下,实行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手段,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注释:郝欣、吴翠珍、杨欣、魏尚洲著,《青年犯罪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诊断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第1页;倪泽仁著,《暴力犯罪刑法适用指导》中国检察出版社,第2页; 杜衍庆著,《对农村青少年城市化犯罪现象的调查分析》,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法院发布,第3页;郭卜乐著,《未成年人犯罪》,中国心理热线;《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一章第五条。参考文献:1、 傅孙 满著,《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中国监狱信息网,2004-11-17;2、 廖纪源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法律图书馆,2004-6-7;3、 赵廷鹏著,《该“救救孩子”了》,中国青年报,2004-6-7;4、 张爱梅著,《青少年犯罪心理与教育初探》,中国监狱信息网,2005-2-21;5、 于伟、韩丽颖著,《非公有制经济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策略》,2004-8-23;6、 郝欣、吴翠珍、杨欣、魏尚洲著,《青年犯罪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诊断研究》,2005-11-16;7、 吴长开著,《论青年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8、 罗大华等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9、 罗大华、石起才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江西省心理学会法制专业委员会,1984年版;10、 《犯罪心理学》编写组,《犯罪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11、 许肇荣著,《犯罪预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12、 夏学銮著,《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问题面面观》,《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6期;13、 马皑著,《中国弱势群体犯罪心理解析》,《北京科技报》,2005-11-6。

青年研究论文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的身体高度已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如模特、高级宾馆服务员,运动项目中的篮、排球等)提出了对身体高度的要求后,身高就更成了大家所关注的主要对象。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或青少年本人在15岁左右还长得不高,或因父母辈身材矮小担心后代长不高等,就成了大家遏求增高良方的依据,如是乎,下重金吃药增高者有之,相信各种保健品增高者有之,将长骨打断接钢钉者也有之。各种增高药物、增高保健品也随之层出不穷,竞相抢占市场,搞得人不知所措。经过一番折腾后,已经增高者不亦乐乎,而未增高者则对此失去信心,并错误的认为:“我个子矮是父母遗传,没有办法”。然而,利用外界条件促长身高可不可能?遗传是不是决定身高的主要因素?我们的回答是:用外界条件促长高肯定可行;人的身高也绝非仅仅是遗传所能够决定的。但这种用外界条件增高,克服遗传因素的影响,则必须科学化、经济化,不能搞短期效益。否则,不能增高事小,而对身体带来看不见的损害则事大。我们经过数年来的研究,己确信矮身材者长高不但可能,而且效果相当好。但我们的做法是排除药物类或保健品类增高的办法,而是采用纯自然的方法增高,这就是遵循生理原理,实施运动十营养。

众所周知,人体长高与骨头的增长有很大关系,而人体骨端和骨干之间,有被称作成长期中的“成长线”的骨端软骨,整根骨头通过这部分组织接受发育激素及其它有关的激素,不断地伸长。与身高有密切关系的小腿、大腿骨的良好发育对长高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在第二个发育高峰期增长最快。而与身高关系最密切的脊柱椎骨则比小腿骨头的增殖发育期要长得多,故人体第二个发育高峰期过后,骨头并没有完全停止生长,只是处于缓慢的生长期。这时,让青少年及其家长了解一些身体长高的基本知识至关重要,而且要同时让他们了解,骨骼的发育生机盎然能完善与肌肉的发育必须同步进行,孩提时如果肌肉发展不良的话,要想有健康的骨骼发育是相当困难的,那些让孩子一味进补或挑食、偏食,使其长成“胖墩儿”和“豆芽菜”体型的做法,则对青少年长高和正常发育无任何好处。我们国家的现行家庭结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制约因素,大多数家庭都是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服务,养成了孩子娇、横和怕吃苦的习惯,一些家长宁愿让孩子吃药,也不愿看着孩子锻炼身体“吃苦”这样使孩子淡泊了健身意识,身高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当孩子到一定年龄又身体不高时,再来后悔则害了他们。真正想使身体达到理想的高度,就必须科学地了解人体,只有了解了长高的因素后,才会促使身体长高。人体就象一部精密仪器,各个方面都要关照,即便是仅长个子这件事,也是由复杂的生理作用的结果得来的,为了取得100%的长高效果,很有必要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的整体作用。换句话说,坚硬的骨骼发育也好,柔软的肌肉发育也罢,即不是靠拽、压或敲打,也不能靠服用特殊的营养剂,注射高价的激素来达到。很多例子表明激素剂等药物只会对身体起到有害的作用,那伯促身高长上去了,也会对身体带来不良的后果。

人们把遗传基因作为身高的决定因素,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前苏联有一位跳高运动员,在14—16岁时,身高始终是164厘米,他以为遗传的原因使他不会再长高,曾一度打算放弃努力。一位富有科学经验的教练告诉他:①在主观上要有非常想长高的愿望。②要努力完成特定的体操锻炼。果然,3年后为这位运动员获得了成功——身高达187厘米,并且成为闻名世界的优秀跳高选手之一,他就是阿赫麦德夫。日本长高研究专家川烟博士经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也表明:身体长高的因素,遗传仅占23%,后天的因素占77%,这对矮个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消息,只要后天努力,长成高个子并不是难事。我们运用运动?营养的方法对一些矮个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证明了后天的努力对长高极为重要。研究过程中,长高效果最好的,在两个月时间内长高了3厘米,一般也都长高了1.5厘米,而这些研究的对象均都是15—20岁的男女青少年,一般都是几年时间未长个子,有的属父母辈个子矮小。例如,有一16岁男孩,父亲身高1.54米,母亲身高1.49米,他本人身高1.52米,经过我们的帮助,他长到了1.55米,另外还有一20岁的女青年经过长高训练,也增高了1.5厘米。这就排除了青少年自然增高因素和遗传因素的作用,为科学地促使青少年增高提供了依据。我们利用运动+营养方法进行增高的具体做法是:营养方面主要是在训练结束以后让青少年喝一杯经过营养师调剂的牛奶并提供一份春、夏、秋、冬四季的营养食物配餐资料让训练者回家根据增高所需要的营养量进食饭菜。运动方面主要采用两套增高体操与一项获国家专利产品的运动助力拉拉带相结合进行增高训练。第一套为:“长高中心操”,共五节;①仰卧伸展运动——仰卧在软垫上,两臂屈臂置胸前十指交叉,下肢伸直;边吸气两臂同时用力伸向头顶,脚尖同时蹦直,身体尽量伸展;轻轻呼气,身体放松,还原;运动次数视年龄大小做10—25次。②挺身跳运动——运动次数视年龄大小做6—20次。③划船运动——站着,右脚向前迈一步成弓箭步,两臂同时上举向前、下、后方象划船一样奋力挥25次。④无绳跳绳运动——手作握绳状而不握绳做原地跳绳动作,速度以每秒两次为宜;动作次数视个人体质跳3—5分钟,每分钟120次左右。⑤俯卧收蹬腿运动——双手撑地呈俯卧撑状,然后收腹收双腿;上体不动,双腿同时用力伸直后蹬;动作次数视年龄大小做3—5组,每组15坎。第二套为拉带操,这套操配合专利产品运动助长拉拉带同时使用,共五节:①踩关节屈伸运动——将拉带附在踩关节处系好,身体仰卧;两脚尖同时用力向上勾起,然后两脚尖同时用力向前蹦直,反复有节奏地做18—25次;勾脚尖时吸气,蹦脚尖时呼气。②小腿拉伸运动——将拉带系好后仰卧,双腿同时沿床面运动一伸一缩,收缩时,小腿与大腿成90度;反复做15—20次,收缩两脚时吸气,伸直双脚时呼气并心中默念,长,长,长。③大腿蹬运动——拉带系好后仰卧,大腿发力将双腿拉至腹前与身体成90度,然后双腿后跟发力用力蹬伸;收大腿时吸气,蹬伸时呼气并心中默念长,长,长;反复做10—20次。④蜻蜓式运动——将上肢拉带系好于肩上,俯卧,双手自然后伸,做深吸气时,两臂用力向后扩展,抬起上体,仰头,双腿也同时用力向上抬起,整个身体如同飞动的蜻蜓;呼气时放松,反复做5—8次。⑤双腿车轮运动——仰卧成肩肘倒立式;双腿如同骑自行车似的,不停地来回转动,并时快时慢地变换速度;连续做2—3分钟。这两套操是长高训练的主体,我们每隔一天让训练者练习50分钟,并要求他们早晨练习长高中心操,晚上练习拉带操,结果,增高效果相当好。通过这种实验表明,尽管体育活动是当今体育领域内采用最广泛的活动,但并非所有的体育比赛都对练成健壮的身体起作用,一旦将其利用的方式和练习方法搞错,就要给身体带来危害,特别是对身高发育将起到副作用。比如,锻炼身体时经常用的哑铃、杠铃,对于增加胸围、腕围很有作用,但对身高及腿部的线条却有害,甚至起到抑制作用,特别是处于发育全盛期,其影响程度更大。根据我国对青少年体质调查的资料表明,青少年体质略为下降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我们运用多功能运动助长拉拉带不但对青少年长高有作用,经常使用还能预防近视眼,矫正不良坐姿和异型腿,尤其用拉拉带配上一套健美操,对消除多余脂肪,效果非常好。这对青少年健康发育,增强体质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想增进身高,形成良好的体姿,就要有选择地进行体育活动,而且要以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运动为中心,所有的生理部位都按特定的节奏运动;要注意与全身运动的充分谐调性;要强调身体运动中的动与反动的巧妙组合(如弯曲后伸展,伸展后弯曲);要做到运动时精神和身体融为一体,要坚持运动的持久性。总之,青少年长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遗传、运动、营养和环境都在起作用,但日本长高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探讨出运动和营养对身高的影响占50%多,这就为青少年矮个子长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而要真正促进长高,就必须科学地将运动与营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第一,让青少年及其家长首先了解长高的基本原理,让他们认识到长高究竟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这样才能为科学地增高打下基础。第二,因为后天的的因素比先天的因素所占的比重大得多,所以要让青少年抓住后天的努力,加强运动,注意营养调节,改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会收到比较好的增高效果。第三,增高体操要坚持做,不间断,因为增进身高的运动比向身体宽度发育要麻烦,而且包含着非常微妙的问题,需要做比向宽发育强度轻,时间长的运动,这就需要长久坚持,要具有耐心和勇气,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式的运动,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只有经常运动,体质增强了,体形好了,身高自然就上去了。促长的最佳期和时间是小学——中学阶段,每年3—6月份,抓住这段时间,坚持每天早晚将长高中心操和拉带操各运动10分钟就能实现理想的身体高度。第四,营养的合理搭配。牛奶、鱼、菠菜、胡萝卜和柑桔对增高有很重要的作用,天然食物对人体的负作用少,而且有利于全面摄取青少年生长发育期所需要的营养,决不可用药物和保健品所取代。天然食物虽然加工麻烦,但只要事先排好食谱,按食谱加工也并不是很困难。第五,要注意克服一些对身高有损害的不良习惯,如坐姿要正确;良好而充足的睡眠;禁烟、酒及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勤锻炼防感冒;努力学习,充分休息,做到每学习1小时,休息10分钟,最好是躺着休息;多晒太阳,充分接受日光的抚摸。

青年研究论文篇(7)

那么,青少年将到哪里去再造他们的私域呢?具有隐匿、流动和非面对面等特征的网络空间提供青少年逾越社会规范与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因为网络空间可以保证不会有人监视,也不用太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而且又可以随时撤退。能够承载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有两种:其一是电脑,其二是手机。通常来说,电脑由于其体积庞大、价钱较高、隐匿不方便,因此通过电脑进入网路世界,将受家长现有的监控方法的限制。而手机由于它体积小,携带方便,隐匿性较高,通过手机进入自己的网路世界,可以不被父母和学校老师轻易的发现,因此,手机变成了青少年建构自己私域的最佳工具。通过手机,青少年改变了他们的沟通方式,从面对面的交流转变成人、机之间的交流,使空间日益集中于个人化,无形中使自己的私域在手机中得以建构起来。

一、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通过“手机”作为切入点,来阐释当代青少年虚拟的私域的建构。本项研究主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因此采用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本研究共设计了分别针对有手机与没手机的中学生两套问卷,即A、B卷。

(一)调查总体与样本量。本项研究根据BJ中学生手机使用人群生活的家庭、社区背景与学习环境差异性随机选取了HD区的A中学、CW区的B中学和CP区的C中学。进一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操作的可行性,我们设定目标总体为:B中学初二、高二年级,A中学初二、高二年级,C中学初二、高一和高二年级,共七个年级人群的总和。综合考虑精确度、费用和调查实施的可行性等因素后,我们将期望的样本量确定为360名学生。

(二)抽样方法。本项研究采取的抽样方法是分层、整群、二阶段抽样。抽样框由各学校提供,是所有初二、高二年级按班级的全部学生人数,基本抽样单位是“个人”。每所学校选取120人,然而综合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在C中学和B中学,初二样本分配量为40人,B中学高二样本量为80人,C中学高二和高一样本量为80人。A中学的初、高中不加区别,共选样本120人。每一所学校中,在抽中的学生中随机选取10名初二——高二年级使用手机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

(三)资料整理。三所学校共发放问卷360份,三所学校实际回收到的有效问卷350份,回收率高达97%。我们应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350份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其中我们依据被调查者的入选概率,对每一份问卷加权处理。从样本中抽取的30位使用手机的学生,我们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调查访谈对象生活经历中围绕手机发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并如实地做了记录。

二、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使用情况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多数人拥有手机。一般来讲,在初中时段与高中时段,年纪越高,学生的手机拥有率就越高;女生使用手机的比率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手机拥有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户口的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然而其拥有率并不十分明显地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那么,手机拥有率与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会否因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呢?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B中学非住校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更为普遍,非住校生与住校生的手机拥有率差别较大。而A中学的情况与B中学非常不同,两者相差不大。可见学生是否使用手机与学生是否住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因学校而异。

表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住校不住校

男女高二高一初二独生非独生农村户口城市户口

B中学A中学B中学A中学

有手机

(61.5)47.452.675.733.349.924.288.144.783.66535.161.567.9

注:C中学抽取样本中没有住校生。

2.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从手机的使用时间分布来看,80%的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已经在一年以上。其中手机使用时间为1—2年的学生占50%,2—3年的占23%,还有8%的学生手机使用时间在3年以上。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手机的使用时间集中在1—2年之间。

从使用过的手机数量分布来看,到调查时间为止,有44%的学生只使用过一部手机,有56%的学生使用过两部及两部以上的手机。

从手机的来源来看,学生基本上都不使用别人用过的手机。有77.5%的学生目前使用的手机是当初新买的,22.5%的学生目前使用的是别人用过的手机。

从手机的价格来看,现用手机的平均价格为638元,而大多数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价位在1000——2000元。然而手机价格差异很大,标准差为1120元,最高的手机价格为6000元。

从手机所选的通讯网络来看,大部分学生手机入的是“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入神州行的学生最多,占总数的44.5%,入动感地带的占29%。

这可能是由于神州行和动感地带可能更适合青少年的消费特点,并具有某些优惠。可是,71.2%的学生并没有申请套餐服务。

从手机的日常花费来看,一个月学生的平均手机费用为97元,男生的费用比女生高,相差27元。一般情况下手机每月费用状况为:50元以下的占36.9%,50—100元的占31.8%,费用在101—150元的占14.6%,150元以上的占16.7%。

从短信费用来看,多数学生手机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的50%以上。手机使用者中,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50%以上的学生占72%,每月短信费用占手机费用70%以上的学生占40%。短信费用之高,是中学生手机使用的一个特征,这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

从手机费用的来源来看,大多数学生是靠父母支付手机费,全部靠父母解决的占63%,部分靠父母的占25%,手机费的支付完全靠自己解决的只占10%。

从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来看,学生每日在手机上花费时间1小时以内的占69%,1小时以上的占31%。

(二)不同层次的意义

1.交往的意义

从问卷回馈的情况来看,在问及“你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有35.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可以及时与朋友同学联系”,还有32.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有事可以随时告诉父母”,两者之和为67.7%。在问及“如果此时没有手机,你会有什么感觉?”时,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联络会不方便”。可见,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沟通和交流的需要。同时,交流的方式、内容和频率又因为交流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与父母的交流

在有了手机之后,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某些改变。有34%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使用手机与父母沟通,有40%的调查对象表示偶尔用手机与父母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与“面谈”相比,有25%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与父母说一些以前不敢直说的话”,有22%的调查对象认为“可以说一些直接表达亲情的话”,16%的调查对象认为“感觉比以前更亲密”。总体上来说,利用手机这种沟通方式,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内容增加,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所改善,向自己父母的表达应该更真实,也更及时了。

从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来看,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与父母交流的内容是学习及与学校相关的事情。而选择通过手机与父母聊“心事”的仅占16.1%,可见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是十分有限的。

从访谈记录反映的情况来看,孩子可以及时、方便地告诉父母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避免父母担心,这是父母给孩子买手机的主要原因,也是孩子用手机同父母交流的主要内容。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手机只是向父母报告自己行踪的一种工具,能够让父母随时随地找到自己。

(用手机跟父母沟通过吗?)用手机!比如告诉他们不回家吃饭、买东西什么的。(访谈记录:B中学-YX/2004/11/12)

但是在被问及“你认为父母是否通过手机在对你的行为进行监控”时,又有大部分的访谈对象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他们要怎么监视我?(比如说,打电话问问你在什么地方呢?在干什么呢?)我会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在干什么,但这说不上监视不监视,我也从来不干那些出格的事。所以我不怕他们打电话。我有手机他们会想着我,我没有手机,他们心里会更想着我。(访谈记录:B中学-XJZ-2004/11/10)

在同父母的交流过程中,手机有时还是孩子为了实现摆脱父母控制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策略工具。

(你出去玩爸爸妈妈有管制吗?)不影响学习就行,我妈最长时间给我是一天,但这种机会太少了。如果是放假就可以多玩会儿了,但不允许我住在同学家,但是还是有一次住过。我没给她打电话,我给她发短信。一般这种事发信息不打电话,这种不答应的事打电话没法说,发信息好说。结果,她就回信息说可以。不过她要真不同意的话,她就会打电话回来,一般她要不太反对就发信息回来。(访谈记录:A中学-HC-2004/11/04)

总的来看,手机的使用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增加了一种新的沟通方式,而且父母可以更方便地掌握孩子的行踪。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并不能达到控制孩子行动的目的。相反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摆脱父母的监控(比如中学生选择关机,并赋予“没电了”、“信号不好”等等理由)。然而,手机的使用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父母和孩子交流的内容,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功能更多地停留在学习和生活层面,鲜少触及到孩子的心理层面。

(2)与学校老师的交流

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有72%的调查对象认为:在学校使用手机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对学校的规定约有78%的调查对象表示是了解一些的。认为学校规定合理的学生仅占37%,多数认为不合理或说不清。因此超过半数的学生不能完全遵守这些规定。从与老师的交流情况来看:69%的人认为有手机之后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无变化,31%的人认为有变化。在认为有变化的学生中,86%的人认为与老师的交流增加了。同时,与家长相比,老师比较懂得尊重学生的“隐私”,有91.3%伪学生声称老师没有查看过学生手机中的内容。

从访谈资料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有了手机之后并没有促进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这与问卷得出的结论基本相同。大多数调查对象倾向于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不会选择用手机通话和短信的形式。

(你有没有给老师发过短信呢?)我不给老师发短信,用手机发还不如当面说,因为你发完短信之后他知道你是谁,一样的结果。反而让老师觉得太矫情。(你有没有想过,有了手机之后,你和老师有些问题可以沟通得更好一些?)像我这样,我敢说,我感觉不到,除非你和老师的关系特别好。我和我初中的物理老师就比较谈得来,因为我初中物理比较好,物理老师对我特别好,我跟她沟通比较好。有些老师我喜欢,有些老师我就是不喜欢,不信任,对一些老师就要提防着一点,我不想让他们知道我的隐私,有些事我跟我死党说就行,没必要让他们知道。像我刚才跟你说的,“我不上大学行不行?”像这种东西就不敢让老师知道,在老师印象中这种东西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不正常,这种东西就没必要让他们知道。(访谈记录:C中学-WD-2004/10/05)

有的学校对学生使用手机控制得比较严格,也引起了学生的不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