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成果的特点

科研成果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3 16:20:00

科研成果的特点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1)

关键词:社科;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78-02

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基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的总称。人文科学原义是指与人类利益密切相关的学问,它是与神学相区别的。经过长期的演变,狭义上讲主要是对于希腊文、拉丁文和古典文学的研究,这里面包括有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伦理学等研究。与之相对的社会科学则主要研究的是社会现象,比如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等等,它的要义在于阐述社会存在的现象及演进规律。

我国高校承担着全国近一半的科研任务,在这些科研任务中,相当一部分产出都是来源于人文科学。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出现,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和自然科学类的科研成果转换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和关注。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1.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意义关系的事物

人文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不仅仅在于事物的普遍性,还要对特殊性加以研究。在研究期间,还要重视对于事物偶然性的研究,探究偶然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所要研究的是主客体间的双向理解,这种理解往往表现在互动关系上。在科学的悠久长河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科学这座大厦的基石,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作用无可替代。

2.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双重特性

一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即为科学性与价值性。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是依托现实的科学,它以客观事实为依托,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依照合理的逻辑和程序,使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对相关事物进行认识与实践,从而得出一个科学的论证。正因如此,人文社会科学才有着科学的品格,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的特征。另一方面,自然科学是通过对于自然界因果关系的研究,揭露事物存在的普遍性,从而寻求事物的共性,来排除事物的偶然性。人文社会科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研究人类世界的普遍性与共性,除了在共性的基础上,排除偶然性外,人文社会科学还要研究人与人的创造与表达,研究人类的特殊性。正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的特殊性,才使其具有价值性。

3.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综合性

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同,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这就使得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人文特性。这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价值性;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用性。所以,这些都说明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大学科,综合性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特性。

二、关于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分类及特点

在对于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进行分类时,采取的比较普遍的方法是依据科研成果的属性和表现形式。如果依据成果属性来划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是一脉相承的,都可以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综合性研究和其他研究。如果依据成果的表现形式加以划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一般分为著作、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以及译著等等。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成果具有复杂性

人文社科科研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着其科研成果的复杂性[1]。人文社科由于研究的对象具有复杂性、相关性和不确定性,研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断变化,具有较大的或然性,其规律本身很难被捕捉。研究者认知程度和研究角度的差别,各种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使研究成果千差万别。

2.作用具有间接性、延时性和长期性

人文社科的研究领域十分宽泛,某些研究成果能够直接作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但是对于大多数成果很难产生直接效益,它们需要逐渐被人们认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价值需要时间的积累。

3.作用具有不确定性

人文社科的科研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其成果作用于广大民众,在数量上、年龄分布上以及地域分布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基于精神产品所共有的特点,受到传播手段和途径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的作用很难量化,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分析

1.成果转化率较低

大体来说,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成果主要通过论文、专著和相关研究报告来表现。这些成果每年的数量少则上千、多则达万,有相当一部分成果是发表在核心或权威期刊上。这些产出的成果值得我们引以为豪,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里面相当一部分成果来源于文科类,而非社科类,而且里面的高水平著作往往是对于某些领域的基础性研究,非专业人士对于这些研究根本不能理解,这也造成这些成果的转化率和推广率低下。相应的那些应用性强的成果,学术水平并不高,且多为借鉴所得,少有创新,更不必说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了。

高校里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和科研人员,虽刻苦钻研教学研究工作,但他们社交圈子相对狭小,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和关注度较低。尽管有些研究成果的水平很高,但实际价值有待商榷。同时受到绩效考核压力和扩招后教学工作量增加的影响,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关心成果的数量,这就使得成果多为重复性工作,难以产生影响力。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2)

[关键词] 科研人员 绩效 考评内容

一、绩效考评系统中的考评内容

在构建绩效考评系统的过程中,首先和最基本的就是要确定考评什么,也就是考评内容。考评内容要根据决定和体现绩效的因素来确定,由于这些因素的状况能够反映出绩效的状况,这也就意味着绩效考评也就是对这些决定和体现绩效的因素的状况进行考评。根据目前对绩效这一概念的理解,通常假定绩效是由员工的特征、知识与技能、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来决定和体现的,因此,绩效考评的内容也就包括对员工的特征、知识与技能、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进行考评,由此也就形成了基于特征的考评、基于知识与技能的考评、基于行为的考评和基于结果的考评这四种基本的考评内容类型。

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就是假定相应的特征能够导致相应的绩效,通过对被考评者特定个人特征的考评来进行绩效考评。因此,进行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首先要识别所要考评的个人特征,然后,通过这些个人特征的状况来对工作绩效做出判断。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具有许多特点,主要是重视个性特征,这些特征是普遍的并适用于所有员工,考评以感知为基础,以及根据特征展现的频率和程度来确定考评结果。

基于知识与技能的绩效考评,就是假定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导致相应的绩效,通过对被考评者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的考评来进行绩效考评。因此,进行基于知识与技能的考评,首先要识别所要考评的知识与技能,然后根据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状况来对工作绩效做出判断。基于知识与技能的绩效考评具有许多特点,主要是重视员工的能力,针对每一个知识与技能领域进行具体的考评,考评以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知识与技能和企业目标相联系,以及根据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来确定考评结果。

基于行为的绩效考评,就是假定相应的行为能够导致相应的绩效,通过对被考评者特定工作行为的考评来进行绩效考评。因此,进行基于行为的绩效考评,首先要识别所要考评的行为,然后根据这些工作行为的状况来对工作绩效做出判断。基于行为的绩效考评具有许多特点,主要是针对于具体工作环境而言工作行为是特定的,针对于不同的工作行为是特定的,考评以所表现出的行为为基础,以及根据所表现出行为的频率和程度来确定考评结果。

基于结果的绩效考评,就是假定所获得的工作结果等同于工作绩效,通过对被考评者所取得的工作结果的考评来进行绩效考评。因为很多人都是把工作结果与工作绩效等同起来,相应地也就认为对工作结果的考评就是工作绩效考评,因此,这种基于结果的绩效考评最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也是绩效考评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类型。基于结果的绩效考评具有许多特点,主要是工作结果与职位或企业目标相联系,针对于具体员工确定所要考评的工作结果,考评以所获得的结果为基础,以及根据工作结果实现程度来确定考评结果。

由于每一种绩效考评的基本类型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对所有员工都是适用的;基于知识与技能的绩效考评适用于生产工人、办公室职员和某些专业人员;基于行为的绩效考评适用于基层主管及以下的人员;基于结果的绩效考评适用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大多数专业人员。在绩效考评系统中,考评内容结构通常不仅仅包括一种考评基本类型,而是从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基于知识与技能的绩效考评、基于行为的绩效考评和基于结果的绩效考评这四种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把它们组合到一起而形成的。

二、科研人员及其绩效的特点

科研人员是知识型员工,所从事工作多具有创造性。与其他种类人员相比,科研人员具有以下特点:(1)自主性。与一般员工、特别是体力劳动者相比,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劳动多具有创造性,使得科研人员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2)强烈的成就欲望。与一般员工相比,科研人员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强烈期望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更希望其工作具有挑战性,以期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3)目标导向明确。科研人员特定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等决定了,他们会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和心理需求,因此,他们的工作目标导向会十分明确;(4)流动性强。在当代知识经济的社会里,科研人员正在由追求终身就业的职位向追求终身就业的能力转化,由忠于自己所在的企业转向忠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因此必然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由于科研人员自身及所从事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与一般员工的绩效相比,科研人员的绩效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科研人员所从事工作虽然具有特殊性,但是科研人员的绩效也不是虚无飘渺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或产出,具有客观性;(2)模糊性。科研人员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往往是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而实现自己的绩效目标,其过程是无形的、不可控的,这导致其绩效结果往往是难以预测和衡量的。同时,科研人员往往通过团队合作来进行创造性工作,其成果体现在团队的整体绩效中,个人绩效的具体情况难以辨别和衡量;(3)多因性。员工绩效不仅仅取决于单一因素,科研人员的绩效更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研人员的绩效不仅受个人性格特征及能力的决定,而且受工作机会、组织激励和组织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4)多维性。科研人员的工作能创造可见成果,这种成果要从多方面体现,同时在绩效形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工作程序和工作行为等都对绩效产生影响,具有多维性,因此,对科研人员绩效的考评也要从多个维度来进行;(5)动态性。绩效要在一段时间内体现出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动,具有动态性。科研人员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工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而其工作程序和方式的特殊性更导致其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三、科研人员绩效考评内容的选择

科研人员绩效考评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科研人员自身、特别是其绩效的特点来进行。但是,与其他种类人员的绩效考评内容结构一样,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内容也可以和需要按照基于特征的考评、基于知识与技能的考评、基于行为的考评和基于结果的考评这四种基本的考评内容类型来进行选择。

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通过对被考评者特定个人特征的考评来进行绩效考评,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个性特征,而科研人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适合于对个性特征进行考评,采用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但是,由于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以感知为基础,并根据特征展现的频率和程度来确定考评结果,因此在对科研人员选择采用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时要考虑其客观性和可行性。

基于知识与技能的绩效考评通过对被考评者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的考评来进行绩效考评。因为科研人员的素质主要表现在其拥有的知识与技能上,因此,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进行基于知识与技能的绩效考评更具有意义,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同时按照这方面内容进行考评也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基于行为的绩效考评通过对被考评者特定工作行为的考评来进行绩效考评,其主要特点是针对于具体工作环境而言工作行为是特定的,及针对于不同的工作行为是特定的。因为科研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多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特定的,个性化特征更为明显,所以基于行为的绩效考评对科研人员适用性要更低些。

基于结果的绩效考评通过对被考评者所取得的工作结果的考评来进行绩效考评,基于结果的绩效考评的特点主要是根据工作结果实现程度来确定考评结果,而科研人员进行工作就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结果,因此,与其他种类工作相似,科研人员绩效考评也要更加强调基于结果的绩效考评,把它作为考评总体的主要部分。

在科研人员绩效考评内容结构中包括哪几种基本类型,要根据各种基本类型的优缺点,主要考虑通过绩效考评系统所要实现的目的,同时还要考虑科研人员所在组织所处的环境、战略、管理水平、管理风格、文化和可利用的资源等因素,做出综合选择。在科研人员的绩效考评系统中,考评内容结构通常不仅仅包括一种考评基本类型,而是从基于特征的绩效考评、基于知识与技能的绩效考评、基于行为的绩效考评和基于结果的绩效考评这四种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把它们组合到一起而形成。各种考评基本类型在考评内容结构中拥有不同的比重,反映了它们在考评内容结构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在具体确定各自比重时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每一种特征、技能、行为或结果的比重不能超过20%,如果超过就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分解;另一个是每一种特征、技能、行为或结果的比重不能低于5%,如果低于就要将其合并到其他项目中(Ellis and Saunier,2004)。

参考文献:

[1]顾琴轩:绩效管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3)

[论文摘要]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中,学科专业建设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高水平的大学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为支撑。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院校建设、专业建设、内涵(外延)建设、重点(一般)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科建设 高校发展

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高水平的学校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为支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科建设工作应成为高校发展第一要务。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中,学科专业建设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适应职场能力需要的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推动高校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型。在具体实践中,应着重处理好学科建设与院校建设、专业建设、内涵(外延)建设、特色发展建设、重点(一般)建设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学科建设与院校建设的关系

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的要求;二是人才培养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科学研究是否有创新,是否有标志性成果;四是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这也正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一所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紧紧围绕“学科学发展理论、找科学发展差距、破科学发展难题、拓科学发展路径、增科学发展效果”的工作思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解放思想中增强学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促进院校全面建设。要紧紧按照“质量立校”的根本要求,加强学科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

从推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人手,优化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在学校建设上要坚持“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原则,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加快专业改造速度,加强应用性学科建设的教学实践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凝聚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随着本科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如何转变学科建设思路、构建适应本科教育需要的专业建设模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是要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优势,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提高科研水平、技术贡献率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推进专业建设。

二是要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凝聚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加强专业学术交流,锻炼专业学术队伍,营造专业学术氛围;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及专业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思想教育、招生改革、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培养方式、就业指导等具体环节上,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要加强专业教育。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专业教育水平的高低。专业教育,不仅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撑,而且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仅要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的系统化基础理论知识,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作者还必须克服在学科建设上的畏难情绪和思维定式,转变学科建设的思路,创新专业建设的模式,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同时,本着“着眼管用的、抓住前沿的、立足现有的、拓展当前的”原则,加强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应用知识,做到学好专业理论方向,学好专业业务强素质,学好前沿知识求作为。

五是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改造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准绳,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尝试订单式培养,探索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培养方案,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倡导和推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学科建设与内涵(外延)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在实践中具有注重内涵和注重外延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注重内涵的学科建设更多关注学科内部要素的优化完善。要谋求高校发展,不仅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综合实力、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正确处理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探索科学配置、有效整合、合理使用院校现有资源的途径,实现高校规模、结构、层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始终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摆在学科建设的首位,在以下五个方面舍得下真工夫,花大力气,经得起失败和反复,逐步推出代表学科水平的大师与大作。

一要加强实验室(中心)的整合和建设力度,购置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完善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要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寻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三要以前瞻}生的学术眼光,适时提出和精心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抢占特色专业发展的前沿,形成特色和优势,增强在同类学科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要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技成果水平。五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广泛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与听课、沙龙与博客、网上教研等活动,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针对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实施中的难题,组织团队联合研究攻关,形成教研人员与学校实践工作者的研究共同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举办优秀课教学观摩活动和专题讲座、有效教学论坛、有效教学优课评选、有效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加强对有效教学各个环节的研究,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实施,促进学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推动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校的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齐头并进。

四、学科建设与重点(一般)建设的关系

在学科建设的全局中,重点学科对非重点学科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重点(一般)学科对重点学科具有支撑和补充作用。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是学科建设中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在突出重点方面的同时,不能忽视重点(一般)方面。

重点学科建设并不能必然地带动重点(一般)学科的发展,如果不注重投入和扶持,重点(一般)学科建设的水平就会与重点学科建设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造成两极分化,最后制约重点学科的发展。因此,在筹划和指导院校学科建设中,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高地。在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的同时,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强化主干学科、巩固基础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培育新兴学科的原则,制定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构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使重点学科建设与非重点学科建设相得益彰、良性互动、整体推进。

要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化高等学校科研辅助体系,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最新的文献资源;建立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加大重点和非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在不断丰富电子数字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本馆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高校专业建设的教学科研提供特藏服务。

五、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坚持特色发展,就是坚持学校发展的经验,坚持走自己的路,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和特长。因此,作为工科院校,更应该突出自身的个性特征,注重发挥在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在发展要求上,要紧紧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坚持稳定专业发展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改革、提高特色专业质量,大力推进学科的特色发展。

一是要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科带头人,不断优化学术队伍的知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保证教师队伍能够持续地承担高水平应用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形成比较完善的导师队伍。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团队建设。选聘优秀的特色学科带头人,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任务,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建设具有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合作的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三是加大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力度,凝练学科特色,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研究手段,为教学、科研创造硬件条件和有力支撑。

四是加强与高层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合,通过联合申报项目、联合开展科研工作。联合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带动科研水平、成果层次的提高,从而促进特色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五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进一步凝练特色学科方向。围绕现有学科方向,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强化特色优势,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与特色学科相关的工程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4)

摘要:目前,高等特殊教育蓬勃发展,高等特殊教育面临空前的竟争。为了保持吉林省特殊教育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势在必行。本文总结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用教育科研打造高等特殊教育品牌的经验。

关键词:教育科研 吉林省特殊教育 高等特殊教育 品牌

高等特殊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两种方式。当前,随着基础特殊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进入高校学习的需求日趋迫切,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我国第一所专门招收盲、聋哑和肢残学生的学校,长春大学在高等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惑和难题。尤其是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特殊教育,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形势下,为了谋求吉林省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保证长春大学高等特殊教育的优势和质量的持续提升,我们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竟争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1 确立教育科研在品牌形成过程中的地位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学院。建院以来,学院建设始终坚持突出教育科研在促进学院内涵发展和特色办学中的特殊地位, 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并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优势,成为辐射吉林省乃至全国高等特殊教育科研的核心和窗口。学校坚持“相对独立教育模式”与“全纳教育模式”并举,不断取得创新性的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令世界瞩目,成为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与“创新实验区”。

2 立足课题,凸显教育研究特色和优势

为使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学院紧紧围绕高等特殊教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承担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校级课题,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课题研究成果为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创新残疾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品牌专业。

学院坚持用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针对残疾学生认知特点、专业独特领悟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以解决残疾学生能力培养、人际交流和教育康复等实际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完成了《创建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完成省教科规划课题《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其中成果之一《长春大学关于视障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按摩职业资格问题的报告》,被中国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和中国盲人按摩指导中心采纳,并由中国残联、教育部、卫生部等五部委向全国人大提交了议案。2007年长春大学针灸推拿学(视障)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美术学(听障)专业被评为国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为同类专业建设的国家级示范点,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和认知,形成了专业品牌。

(2)实践全纳教育模式,实现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事业新的突破与创新。

依托全国教科规划课题《视力残疾大学生全纳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全纳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率先在我国开展了视障人本科全纳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建了“环境共享、残健融合、随班就读、自主辅修”的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获得吉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全国高等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通过实践全纳教育,使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3)注重特殊儿童教育康复,提升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水平。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是我国东北三省唯一为残疾人培养师资的本科专业。将特殊教育专业的健全学生融入到培养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中,开展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师资能力培养研究,可以使教学和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申报课题研究的内容才更加符合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需求。

3 建设国内领先的科研设施

学校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学院拥有特教专项教育经费;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政策导向及研究经费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管理制度规范有效。建设了国内一流的科研设施,建有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国内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中第一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吉林省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科技创新中心”和“长春大学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福祉工程学联合研究中心”; 还建有国家级视障高等教育资源中心、国际PEN项目投资的“国际聋人远程教育网络系统”等教学设施;拥有专业教师图书资料室、盲人图书馆与阅览室、盲人和聋人计算机室;针灸推拿专业教学实验室和聋人美术作品展室;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吉林省特色专业和国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这些科研设施,满足了长春大学高等特殊教育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保证了研究水平国内领先,使吉林省特殊教育在全国具有广泛服务社会的广度、深度和信任度。

品牌的基础是质量,品牌的底蕴是文化,品牌的核心是信任。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品牌建设一直以五个建设为中心: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教学中心、科研中心、师资培养中心、康复中心、交流中心,从而实现教育科研成果精品化、教育科研管理规范化,教育科研品牌化,推动高等特殊教育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共享,引领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科研发展方向,提高吉林省高校高等特殊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特教学院)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吉林省特殊教育品牌研究”(2009.1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宗战国.创建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4,(8).

[2]于靖.吉林省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现状及应对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08,(5)

[3]黄晶梅.视障大学生试点全纳教育问题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12).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5)

关键词:科学研究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发展

地方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三大任务。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亦是衡量高校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国家科教队伍的一员,地方高校更侧重于地方特色。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带有明确的目标和特色。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产出优秀的科研成果,推动着理论和技术创新,推动高等院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完成国家赋予高等院校的三大任务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正确认识科研对学科建设的关系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科学研究在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科建设是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对学科发展进行规范。学科是高等院校进行高级人才培养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基础,是高等院校的基本元素。一所大学如果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影响,就会在社会上立足。加强学科建设就要在符合高校三大任务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鉴于历史、区位、人才、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地方高等院校有着自身一定的特色和不足。因此,她在学科建设上更应注意将自己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突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来加强自己独具特色的学科建设,并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长江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本着“支持重点、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的原则,确立了以“石油科技”、“江汉平原涝渍地开发”、“楚文化”研究为三大特色学科。也正是有了这三大学科的建设,不仅使学校在“油藏描述”、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荆州古城墙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还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仅在2004年里,长江大学就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居湖北省属高校获奖成果数之前列。

二、科学研究在特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2.1为传统学科的改造增添新的动力

传统学科是原有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多年发展的产物。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学科的局限性日渐突出,各种各样的矛盾会日渐尖锐。要扭转这一现象,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形势。“农业水利土资源利用”是设在长江大学农学院的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也是一个传统学科。在学科建设中,该学科人员紧紧抓住“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改造与综合开发”的科研课题,对以四湖涝渍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以四湖涝渍地特征为代表的南方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治理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出“对同类型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在该项科研活动的过程中,项目承担者既充分地应用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的理论及相关知识,又通过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使400多万hm2次的易涝易渍的中低产田受益,产生了6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也充实了该学科的内涵,为其他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2.2促进相关学科共同发展科学研究是学科重要的生存空间。特色学科建设需要相关学科及科学研究的参与、渗透和支持,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众多相关学科的参与能起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知识碰撞,产生新的知识火花,产出新的科技生长点,获得新的生长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学科建设。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的建设者积极争取并参与各种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获得了一些建设条件。该学科共主持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等资助项目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湖北省重点攻关项目10个,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2个,研究经费达到350万元,加上日方的总援助金额6.5亿日元,该学科5年间拥有的科研经费总额达到788万元。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溶入,相关学科也有人员参与,均有了较好的收获: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二、三等奖多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2部、教材4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生态学等学科也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获取了大量资料,产生了涝渍特定背景条件下的新理论及新技术。这样既支持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也丰富了自己。这样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也促进了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通过科学研究的磨练和相关学科力量的参与,使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的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我校走向全国、占领全国湿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制高点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2.3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发展,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

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院校也在其列。地方院校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特色学科建设,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将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科建设也才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长江大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这种事例不时可见。如农学院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又将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学科培育的大麦品种“鄂啤2号”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通过湖北省和四川省品种鉴定;啤饲兼用大麦“鄂啤5号”也于1993年通过湖北省品种鉴定;我国第一个利用辐射育种成为种植面积上百万亩的高产、优质、多抗棉花品种“鄂棉15”于1990年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育出了棉花高产、抗病、抗虫新组合“HZ101”和“HZ401”;在水稻方面,选出了早熟、高产、抗病三系杂交稻“汕优8号”,早熟、优质籼稻品种“青草早”,野败型雄性不育系“温线早A”和籼型光敏感核不育系“湖农5s”;同时还先后选育出油菜“鄂油长荚”、“鄂农82矮蚕豆”、大豆“鄂豆6号”以及红麻、苎麻新品系和杂交水稻新品系1-94、1-161等共计18个品种(系),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hm2,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

三、加强科学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目标定位

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目标越大、投入越多。限于地方高等院校的现状,在运用科学研究策略促进特色学科建设的策略中也有一个目标定位问题。大目标虽然有可能产出大的成果,但若目标定得太高,难以达到,则反而会产生一些负效应,从而影响这一策略的继续实施。从现实与超前两方面综合考虑,应考虑所有现实条件(含现实可利用的条件)为上限,这样较为稳妥。

3.2科研环境

科研环境包括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包括进行科研所需的设备,资金、物质的集合,后者包括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所需要的规章制度及相应待遇等。要实施科研强学科、强专业、强学校的战略,必须要从大局着眼,从战略的高度来组织、实施这一个系统工程。实施单位亦要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充分考虑科研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在硬环境方面,可以在研究的主要方向上进行设备的整合,或集中财力解决一定关键设备,亦可以“借般出海”,借用、租用有关单位的设备,在软环境方面,要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使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员人人思科研、人人愿科研、人人能科研。新晨

3.3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组织众多科研人员进行攻关的一个重要条件。团队精神强,众多科研人员能够集合在某一个旗帜下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群策群力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成攻的把握就大,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希望亦较大,反之则不然,要从各个方面努力,使集合的科研人员都能有事干,能干事。不然,只靠单干户、“夫妻店”是很难再成气候的。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较,地方高等院校的人力、物力等条件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团队精神则有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玉春,张大春.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3)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报;职业教育;品牌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高职院校学报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其核心问题是要适应新形势,深入分析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努力营造高职特色,使高职院校学报为“产学研”服务。

适应新形势,科学定位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在技术高度密集的工业领域已步入发展中期,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期工业化对技能型劳动者有着巨大的需求,被视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在已有的高起点上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社会及受教育者对职业教育态度的转变,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使职业教育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学报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部分,其定位决定着学报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学报的发展方向应以自身的高职教育特殊性为出发点,如果脱离开这个大前提,就不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予以合理的定位。

“学习是无止境的”,对高职院校学报而言,其发展的机遇是存在的,其拓展的空间是巨大的,其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的机会是很多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鲜明、专业实用性强,其发展必将带动学报的发展,使学报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特色也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为此,高职院校学报应敏锐地看到这一趋势,适应新形势,正确分析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科学定位职业教育,立足现实背景,调整办刊思路,确定好服务对象,拓宽服务层面,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一些新的科研选题,为社会相关行业解疑释惑,提供咨询服务或技术指导,拓宽服务层面,这必将促使学报自身稿源充足、栏目丰富、学术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特色更加鲜明,可以更好地为高职教育的“产学研”服务,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在这一点上,社会上许多报刊的成功之道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高职院校学报可以学习与借鉴这些经验,活跃自己的办刊思路,谋求自身的发展。

树立品牌意识,营造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学报的编辑要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名牌栏目。高职院校学报的特殊性取决于学院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姓“职”也姓“高”,学报不仅要突出高职院校的教学与科研的特殊性,同样要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服务性。因此,学报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学科研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重视研究各学科前沿问题、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问题。要立足本地、本校,发挥各自的学术优势,办出学报的个性与特色;要重点办好特色栏目,推出更多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学术影响的精品力作;要充分认识学报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学报工作纳入学院整体建设规划。

树立品牌意识在学报界已日益形成共识,品牌栏目、品牌学报已成为许多学报孜孜以求的目标,面对新形势,我们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打造品牌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只有依靠品牌才能巩固市场份额。因此,高职院校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应始终树立品牌意识,要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创造品牌学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特色何在,并以此为切入点,经营适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栏目,当栏目特色鲜明、稳固成熟后,要精益求精,将其发展为品牌栏目,品牌栏目应具有其他学报不可替代的特色,或者说应独一无二。其次,要密切关注社会变化,贴近现实生活,研究读者群的需求与反馈,要有超前意识,及时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社会上其他报刊打造品牌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办成品牌学报。高职院校学报打造品牌的过程就是营造职教特色的过程,高职院校学报对自身的优势要了然于胸,要清楚从哪些地方可以营造出特色来以及如何营造特色。面面俱到、综合性过强,是很难树立起鲜明的特色的,四面出击,平均用力,既分散精力,又不能保证把每个栏目都办好。相反,如果根据高职教育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此为突破口,先从特色栏目做起,进而加以扩展,以形成学报的整体特色,应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正与日俱增,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新型实用人才”,高职院校学报也应立足高职教育,贴近地方实际,促进内外交流,构筑科研平台,遵循办刊规律,争创一流期刊。高职院校学报主要是反映本校科研、教学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性理论期刊,是本校的学术窗口,对于一些规模不大的高职院校而言,由于受到作者群和读者群为数有限及出版周期的影响,学报必须在突出高职特色上下一番工夫。学报的编辑要围绕特色征集稿件,因为高职院校本身具有专业设置灵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强调教师队伍的“双师型”与专兼结合等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整个教学过程,将其反映到学报里,也就形成了特色。稿件质量、文章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没有高质量的作品,期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高职院校学报应该围绕高职教育观念改革、高职院校体制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多做文章,多下工夫,鼓励创新,不断进取,形成自己的特色。

走教学、科研、学报三位一体之路

高职院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也是积累和传播科学信息的重要载体。但作为高职院校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报在整个高校学报群体中还处于弱势,其科研实力、教学水平及条件决定了高职院校不可能像普通高校那样拥有庞大的作者群及丰富优质的稿源。面对这些压力,高职院校学报的发展有赖于高职院校的科研与教学,有赖于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有赖于学报编辑的积极探索与创新。高职院校学报本身是以展示本校教学科研成果,加强与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学习、交流为宗旨的,这就决定了学报编辑工作最终要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教学及整体办学服务。

高职院校学报还是培养学术研究新人的重要园地,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兴校之路,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应该是高水平学科的重要学术平台。因此,作为反映高职院校教学科研成果的载体,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工作应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成果是学报发展的可靠保证和基础。高职教育的使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与应用性两个基本特征,“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的科研重点应定位在应用技术的开发与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着重于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着重于现有的工艺设备、生产流程的改进,同时要使学生具备将设计方案、图纸转化为产品、商品乃至物质财富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到企业中找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研”将“产”与“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研究成果是要通过课题报告、研究论文来体现的,高职院校学报正是展示这些成果的窗口和载体。

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无暇顾及科研,教学大都停留在实践的基础上,没有时间使之成果化。同时,高职院校往往对教学科研的成果化重视不够,鼓励措施不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教不研,教学缺乏深度,只研不教,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不高,只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才是培养高质量、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学报是教学科研成果的良好载体,这就决定了走教学、科研、学报三位一体之路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学报编辑应主动出击,与科研部门紧密合作,瞄准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深入教职员工中,组建自己的核心作者队伍,从物质和精神上鼓励长期致力于某一领域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的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要关注校内校外的教学科研成果,关注各层次的教学科研课题组成员,及时了解其科研进度,帮助他们尽早将成果公之于众。本校学报和外校学报都是重要的教学科研成果载体,学院应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本校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做贡献。高职院校应将学报看作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办好学报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中,采取有力措施办出自己学报的特色,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发展学校、宣传学校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的特点篇(7)

[关键词]中央《纲要》;社会主义学院;学科体系;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1―0008―02

以中央文件形式颁布的《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中央对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全国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纲领和行动指南。我们要以贯彻《纲要》为统领,掀起社会主义学院正规化建设高潮,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围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研。要加强与派、工商联和有关部门的协作,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推动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具有统一战线特色的优势学科。切实发挥科研的支撑作用,为提高教学水平、推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创新服务。”这“三句话”,是《纲要》对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工作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是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工作的总纲。我院根据《纲要》的要求,结合辽宁实际和本院的条件,进一步明晰了科研工作思路、明确了具体工作措施。

一、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

我院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为中心,以统一战线理论、政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民族宗教为重点,建立开放式的科研机制,开发、整合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力量,吸纳社会力量,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具有辽宁社院特色的学科体系,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培训质量、推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和工作创新服务。其要义主要有以下4点:

一是明确科研的方向,即要研究什么。《纲要》要求社会主义学院围绕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科研。根据这个要求和我院的实际条件,我们把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中心,引导和鼓励教职工特别是教学科研人员紧密围绕这个中心搞科研,并将我院科研的重点定位在统一战线理论、政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民族、宗教等5个学科领域。这5个学科领域既是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工作所需要的,也是我院有一定的成果积累和科研力量的。学拉萨其中也包含着我院承担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即国民经济学学科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共辽宁史学科的辽宁统战史、多党合作辽宁史和宗教学。我们努力在上述5个学科建设中,形成在省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建设力量和成果,积极追赶国内先进水平。

二是明确科研力量,即谁来搞科研。我院教学科研人员少,学科建设既要以“我”为主,又不能仅仅靠自己的有限力量。这就需要采用开放式的科研工作机制和协作机制,开发和整合全省社院系统的人力资源,吸纳社会力量,建设一支具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队伍,实现“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

三是明确抓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措施,即具体抓什么、怎样抓。科研创新的基础在调研,建立开放的联合调研机制,为科研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把抓课题作为科研工作的着力点,科研投入主要面向具体课题项目投入,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和支撑,推进科研创新;把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作为开展和推进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推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四是科研工作的任务和目的,即明确科研“为了什么”。我们的具体任务和主要目的的定位是: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社会主义学院学科体系;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培训质量服务;为推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和工作创新服务。对于地方社院特别是基层社院而言,基础理论创新难度较大,因此,我们把科研工作的着力点、科研创新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应用研究层面,提出为统战工作创新服务的目标和任务。

二、推进科研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是完善教学布局,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社会主义学院学科体系。我院制定了《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科建设规划》。我院的教学布局和学科体系,初步拟定为基础理论、形势政策与能力培养、特色学科“三个板块”。基础理论板块的内容主要是:马列主义、思想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政策与能力培养板块的基本内容是:世情、国情、省情知识与时事;三支队伍必备的技能培养训练;特色学科板块的主要内容是:统战理论政策和统战工作、非公经济、统战史、多党合作史、政党与政党制度、民主与法治、民族与宗教理论政策。我院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主要承担特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形成各自的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院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途径,壮大队伍、优化结构。通过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中央社院和名校进修培训,提高专业素质;通过选派教师到派和统战工作部门学习锻炼,增长见识,提高能力;通过举办“全省社院系统师资培训班”和“全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科研项目”,开发、整合全省社院系统人力资源;通过加强与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建立项目协作机制,吸纳和运用社会力量攻关。

三是建立调研、科研投入和激励机制,以课题项目为支撑推进学科和教材建设。加强与统战系统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联合调研机制;建立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参与省委统战部重点调研项目和调研活动机制,推动相关制度建设。我院草拟了《课题研究资助办法》,拟对成功申报的国家课题、省部级课题、省统战理论研究重点立项课题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课题、学院内设计划课题,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我院草拟了《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拟对国家和省内重要报刊、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获得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项、国家和省级领导重要批示的调研科研成果予以奖励,激励教学科研人员积极创新。我们争取在2011年初编制《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学科建设十年规划》,组织全省社院系统的教学科研力量,组成专门学科组,推进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

四是加强科研管理,健全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学院设立科研管理职能部门,拟将代行科研处职能的研究室变更为科研处,实现科研管理专门化。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培训,提高管理素质和能力,推动科研管理科学化。近年来,我院在科研管理及其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将根据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和科研工作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注:本文系2010年10月9日,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汉洲教授在全国社会主义学院贯彻落实《纲要》研讨会上的大会交流发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