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6 23:57:11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教育篇(1)

论文摘要:为了防范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和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包括基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的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的改进创新以及建立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1.学术道德教育。第一,进行学术道德精神的教育。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为保障其学术活动的有效、有序与健康的社会目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要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诉求,促使严谨学风的回归和科学精神气质的重塑。要通过广泛深人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在致力于学术科研工作时明辨是非,树立以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研究为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第兰,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与学术机构、学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一”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信守和践履承诺。诚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既具有认知的意义,又具有社会道德的意义。西方许多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章程《前言》中写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区,这一社区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追求学术兴趣……从各个方面来讲,诚信是这一知识分子社区的核心道德。”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学术法律规范:要使教师通过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学术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钻法制的空子。同时使教师了解国家有关部委颁布实施的学术规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并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范。

关于学术引文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论著写作中引文的原则和正确方式。了解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等等。

关于学术成果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人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要经常开展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并使其制度化。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以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营造教师严格自律的良好学术道德氛围。

学术道德教育篇(2)

一、信息技术运用不良道德倾向的成因分析

1.因好奇而尝试网络攻击

当前,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中学生炫耀个体能力的一项资本,网络新闻、网络知识成为学生课余的重要话题,更有一些信息技术高才生崇拜黑客,其中一些学生甚至对黑客技术进行探究,乐此不疲。我们曾对初三345名学生作了一次有关黑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受调查者知道黑客,其中认为黑客技术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占43.7%,认为黑客技术有利有弊的占56.3%;对黑客技术有兴趣的占76.3%;有使用黑客技术进行网络攻击欲望的占30.6%;曾经使用黑客技术控制过他人计算机的占10%,但这种控制主要是对同学家庭计算机的远程控制与反控制,并未破坏他人网站或计算机硬盘数据。

以上调查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崇拜黑客,想要掌握黑客技术,尝试网络攻击,而他们的出发点仅仅是出于好奇和对网络知识的渴求,并没有伤害他人的心理。

2.为宣泄心理压力而模仿暴力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连续性,明白了今天对明天的影响、现在对未来的影响,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他们开始考虑个人志愿,选择未来生活的道路,思考人生的价值。然而,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人生阅历的限制,他们面对学习压力和家庭学校的期望、同学之间的竞争,会感到无力承受,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导致情绪低落,无法排解迷惘、惆怅、失望感。而在网络暴力游戏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泄不满情绪,释放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沉溺其间,而且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暴力倾向,表现为语言粗野、对同学不友善、不爱护公物,甚至有攻击性的举动。

3.青春期的躁动诱发涉黄心理

由于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中学生不仅渴望了解自身的生理特点,同时也对异性产生兴趣,对性产生好奇。而无所不有的网络资源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无穷的信息,其中优、劣并存。网络中不健康、无聊,甚至是黄色的文字、图片、动画强烈地冲击着中学生的视觉,一些学生从窥视开始,渐渐沉溺其中。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策略

1.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前一阶段打击黄色网站、封堵黑网吧的行动,就对中学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这远远不够。学校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阵地、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道德教育的有心人,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加强自身的政治学习,提高道德水准,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还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道德观

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道德观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什么是正确的信息技术道德观呢?我们曾在学生中开展“网络时代我该怎样做”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们自己总结出:

①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为出发点,开展信息技术活动;

②不做有损国家利益和有损学校、班级、他人荣誉的事情;

③不攻击他人的设备、网站,不损坏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

④慎重交友,不欺骗网友,不轻信网友,不向不熟悉的网友透露学校、同学及自已家庭的信息;

⑤不进商业网吧,不进黄色网站,不窥视不健康网页,不宣传不健康的网络信息。

3.采用有效疏导方式进行信息技术道德教育

疏与堵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手段。对中学生来说,堵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要从思想上根本解决问题,必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心理疏导。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疏导呢?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行为的利害。以黑客技术为例,我们应让学生了解:它既有攻击性,又有防护性,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使用者将它用于什么目的、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果用在国防、网络安全等方面,这种信息技术行为就是有利的、积极的;反之,使用黑客技术攻击他人、侵占他人利益、进行不法活动,对社会、对他人造成重大危害,就是有害的。由此引导学生对黑客技术进行全面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防范意识。

其次,要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引导。就拿游戏来说,有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也有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的。帮助学生认识游戏、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游戏,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客观上说,现在有许多网络游戏是不健康的,或是丑化社会,或是宣扬暴力,或是鼓吹侵略,或是践踏道德。对于单纯的学生,这些游戏无疑是一颗颗毒果,食之将严重侵蚀他们的心灵。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辨别良莠的能力,自觉远离不良游戏的诱惑。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引导会比家长和其他教师更有效。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学生机上适当安装一些益智类游戏软件,如《抗日――地雷战》、《大唐诗录》、《学雷锋》等,把那些沉湎于不良游戏中的学生吸引到健康的方向上来,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兴趣。同时,通过玩这些游戏,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的熏陶。网络上也不乏好的游戏,只要主题健康,有益于学生发展,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但是,要教育学生玩游戏要有度,不影响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三,要主动出击,抢占校园网络教育阵地。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我们必须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有力的引导。除了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健康网站以充实道德教育的网络阵地外,学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在互联网上建立校园网站,使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声光电综合手段的演绎,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学校政教处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与学生对话,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化解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国家要鼓励企业制作内容健康、趣味性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游戏软件,上网竞争,把思想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各级青少年组织如共青团、少先队等也要挺进网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青少年加入。

学术道德教育篇(3)

关键词 生态道德 小学生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15-02

生态道德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水平、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是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师对美术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智力。小学生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在小学生美术教学过程中适度融合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具有良好生态道德观念的审美心理结构,便于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观察美、记录美、创造美,学会尊重美、保护美,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指一定的社会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生态道德影响,使之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一种活动。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生态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科教兴国与素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我国各种宝贵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也未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应该将“生态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生态道德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以积极的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他们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素质,同时,通过学习,充分认识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之间的区别,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许多自然资源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许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加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业生产主要为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农业的耕作方式也相对落后,这些都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了解这些国情,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生态道德水平。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又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统一、协调的新型关系。良好的生态道德是较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小学生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光荣,损坏生态环境可耻”的新观念,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完善学校的教育职能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指出:基础教育“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传统学校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长期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及自主意识的培养,忽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用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从而拓展学校教育的视野,使学校教育职能的扩展更加广阔,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

(五)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别,使土地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样化的类型。土地资源地区差别很大,北方平原多为旱地,南方多丘陵山地,以水田为主,西北多草地和沙漠。通过小学美术的教育,让学生多角度去了解我国的国情,客观评价我国的国情,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美术情操,塑造一代具有生态道德意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建设者,使他们获得一些关于环境科学和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生态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认识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佳.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2]陈寿朋,杨立新.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因素及其调适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2).

学术道德教育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带来了新奇,它丰富的功能吸引着每一个人,包括成年与未成年人,尤其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学生。据我对学生的调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上网,并且有50%以上的学生每周上网次数在2次以上,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下的占50.9%居多,4-6小时的占31.9%。上网地点以网吧为主占73.4%。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和打游戏,各占41.4%和36.9%。在上网的态度上,对网上聊天室过激的言论和态度多数学生表示厌恶,对网络虚拟时空多数学生不喜欢。家长老师有56%以上的不赞成学生上网。对于网上发生对骂的反映,48.6%不去理会,但仍有25.2%会以牙还牙。这说明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较多。关于网络道德有21.5%的人不知道,并且有68.4%的人略有所知,可见网络道德出现危机,人们在网络中只想自己的事,对于是否道德与己无关,所以要加强师范生网络道德教育,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引导。

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喜欢网络知识,并且多数人对黑客只是欣赏,对会网友与网恋的情况没有的占大多数。

针对以上情况我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角度按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来加强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从沉迷网络转变为利用网络这个工具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引导学生上网

1.首先,教师要清楚学生上网的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聊天,另一个就是打游戏。

2.其次,教师要对网络有较全面的了解,很多情况下教师无法引导学生,主要原因是教师不了解学生在做什么,这就是矛盾的所在,要想解决矛盾,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尝试接受网络。

3.绝不能一味地禁止学生上网,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4.为学生创造一个上网的绿色环境,学校可以开设绿色网吧,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服务。

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具体办法

1.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

教会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网络中寻找需要的信息,可以利用baiau或是goodle进行讲解如何定义关键字,如何进行分类和高级的搜索功能,来查找相关的专业知识的网站、图片、新闻和论坛等。还可以更近一步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学生听学专业的招聘职位信息和相关要求。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职位要求做出对比,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2.把与专业相关的网站介绍给学生。

网络上有很多各专业的学习网站,较全面地介绍了专业的知识,会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明很大帮助,如:有专门的英语学习网站、应用软件学习网站、编程软件或语言学习网站、网页与动画制作网站,网络专业学习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接触最新最全面的知识,拓宽了学习的途径。

3.教会学生在论坛中发表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很多相关专业的论坛上有较多的专业人士在上面进行专业方面的交流,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论坛进行求助。这样可以使难题很容易解决。

4.利用QQ软件的群组功能。

很多学生都会用QQ软件聊天,但是很少学生会利用QQ的群组功能,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群中一员。很多不同地方不同层次同一专业的人加同一个专业群组,这样也可以实现进行交流专业知识。

5.把电子邮件作为学生与班主任或家长沟通的一种手段。

学生上网时可以收发子邮件,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问题的所在。把本来难以进行的交流通过新形式实现。教师可以专门申请一个邮箱用于和学生交流,学生可以真实的名字或匿名方式发送邮件给老师,可以是提一些专业的问题,也可以进行沟通与交流。为教学与班级的管理提供方便同时,也使学生能正确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6.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个人主页。

可以教会学生在网上申请个人主页空间来建立个人的主页,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减少对网络珠神秘感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利用网络的能力,使学生深入了解网络,从上网转变为用网再转变为建网。这样即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建立一个求职的个人介绍的主页。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学生就可以掌握了网页的制作的知识。

7.强化法律意识。

为学生讲解,网络世界与现实一样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不可以在网上发表非法的言论,不可以侵犯他人,也不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任何的非法行为。

8.把玩游戏的学生引导回来。

游戏可以开发智力,但是不能一味地沉迷于其中,游戏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是沉迷其中是不对的,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程序软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1.教师可以以安排一些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某项工作,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搜索完成教师安排的任何。例如:可以让学生作一个photoshop图片广告,并说明是教师自己的私人事情,如朋友求助等,说明自己没有时间处理,向学生寻求帮助。这样学生会很认真去做这件事。当然除了图片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专业制作或设计,如制作主页、动画、组建网络、维修计算机、安装软件、甚至是安装游戏软件,这样会使学生更易于和教师接近。

2.要清楚学生之所被那些聊天与网络游戏吸引,主要原因是学生时间充足并且没有更能吸引他们的事情,所以才会沉迷于网络之中寻找寄托。如果安排一些课程实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工作任务,让学生有事做,并且对完成的作品进行评比,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无闲光顾网络。

3.让学生给教师讲解在网络中教师不了解的新鲜事物,这样会使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同时也拉近了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总之,网络中存在着吸引学生的种种新奇的事物,决不能以禁止的方式来控制学生,不让学生上网,而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和方式,让学生尽快的了解网络,使其下再是新鲜的事物,使其能为多数人所接受。

学术道德教育篇(5)

【关键词】数控技术;专业教学;职业技能;职业道德

数控技术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职业学校纷纷将数控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开设,尽可能多地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但人才的培养不仅只是职业技能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本文通过对数控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职业道德教育蕴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从而达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双提高。

一、数控技术专业课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数控技术专业是新兴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其职业道德发展也比较滞后,在数控技术行业中从业人员急功近利、随意跳槽现象严重,以至于许多企业不敢再外出招聘。笔者认为,提高数控从业人员整体职业道德水准,根本途径是加强数控技术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另外,笔者从事多年的数控实践教学,见证了多起由于学生粗心大意、野蛮操作、自由散漫等原因造成的各种事故,充分体会到不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学生,很难掌握好集光、电、机于一体的数控技术。因此加强数控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数控技术专业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 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为先导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物质文明,但也强烈地冲击着人类许多传统伦理道德观。社会存在倾向于金钱、功利、个人利益等价值的取向,传统上的道义、奉献、重德等观念的地位在下降。这些社会现象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好,父母过分溺爱,养成了过分自信,但又极易受挫的特点,性格趋于偏激与理想,不懂得倾听,不会考虑他人感受,失去对社会的责任感。学生从思想上忽视加强自身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严格律己,导致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二)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乏专业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中职学校已经开始考虑到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如职业生涯等。但是现有政治思想品德教材存在内容空洞、 形式单一、 脱离专业等问题。目前,在各类学校教学体系中, 很少有统一配套的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课教材, 导致实施数控技术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理论依据。

三、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时,一定要根据数控技术专业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除了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将职业道德教育蕴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在相关的课程中进行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

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课程都与职业道德有关,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要时刻将职业道德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曾听过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上《机械制图》的第一课——绘图仪器的使用,这位教师在讲如何削铅笔就用了两节课。他说速度一定要慢,用力要均匀,才能把铅笔削得好看又好用。当时所有学生包括我在内都觉得削铅笔小学生都已经会了,中专生没必要这样手把手地教。后来才发现这就是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们画出来的图线粗细均匀、整齐规范。我还记得他送给学生的一句话——学习要做到细心、耐心、恒心!这些品质恰是我们同学所缺少的。

在钳工实训课程中,长时间的站立,有些同学手磨出泡来了,还有些被铁屑割伤,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项挑战。我们要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习和打磨平面一样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做到最好。让学生认识到动手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学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实际的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我们要做一行爱一行,要有责任心,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二)营造良好的数控技术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环境

学术道德教育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62-01、

一、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凭借语文思想,凭借语文想象,凭借语文学习,凭借语文工作,语文在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方面,实现跨时空交际作用,从远古先人到子孙后代,从各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语文是从事学习的基本工具。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结着文化的结晶,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担负着很大一部分思想教育工作。语文教材选用的篇目都是带有“百科”性质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些文章和文学作品,大都文质兼美,一般来说,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是典范。

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②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语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和文字,主要通过书、纸记录和板书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实现了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易于存取、快速处理;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呈现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给学生提供图形、影音等多种媒体的刺激,创设特定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导入新课与提高教学效率。

2.学生学习方式更加的多变。

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

3.教师教学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容器,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③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教学观,就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这种被动学习的习惯中将会泯灭。新课程倡导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主动追求知识,学会学习。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播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4.培养了新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或观众,教师的劳动是个体的、封闭的,师生之间必要的互动较少,难以做到教学相长。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多元化、开放式和交互式特点,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④,师生在共同的学习中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对于学生的影响,我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精神上的鼓励与熏陶。

5.丰富和延伸了课程教学资源。

在我们天祝一中,每周给学生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两节阅读写作课,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机会将阅读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把握和综合多种信息并渗透到各种知识原理中,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语文教学要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做调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更新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观念转变是关键。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特别是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本学科的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自己的一些陈旧的教学理念,使语文教学走向新的范畴。

2.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当前从事语文教学绝大多数教师是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对于突如其来的现代信息技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适应和水平低的问题。

3.教学中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重视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和内容中。”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贯彻德育教育,在备课时突出德育教育目标,授课时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把情感的因素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随着信息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使思想道德教育显得更为快捷、方便。

综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改善了语文教学的方式,使语文教学表现出新的特点来,同时也加强了其思想教育的力度,但是,对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时代,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文彦, 蔡明主编.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6页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6页

[3]钟启泉, 崔允漷主编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28页

学术道德教育篇(7)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内涵及表现 

 

学术道德是指学术者在从事学术研究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道德失范是指学术者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而采取的有违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学术道德问题,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日益凸显,是目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求真务实、用于创新、坚忍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对于维护社会良好风尚,保持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研究生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在日常学习、科研训练中,主要表现为:①课程作业马马虎虎,下载或摘抄他人已经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作业上交,甚至直接将现成的文章原封不动地照抄上交,蒙混过关;②实习实验弄虚作假,拷贝他人实验数据,抄袭实验报告,应付交差;③期末考试作弊,无视考场纪律,抄小抄、藏夹带、传答案;④撰写论文投机取巧,找人发表课程论文(设计)、学位论文(设计),甚至“克隆”前几届毕业论文(设计)。 

另一方面是在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中,主要表现为:①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剽窃、抄袭,或在未参与实际工作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挂名,或引用但未说明有关文献;②粗制滥造论文,或编造实验数据和引用的资料,或伪造篡改研究成果,或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研究;③一稿多投,一稿多用,将待或者已经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继续投稿;④其它一些学术失范行为,如伪造刊用通知、雇佣“”写论文、买卖文章等等。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成因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原因。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王正杰的《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江新华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和对策》、贾万刚的《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钟芳芳的《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王雯姝的《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等。这些学者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道德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社会根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日渐显现,加之我国还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致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都产生出大量为追逐个体(小团体)利益最大化而抛诚弃信的不良现象。首先,政府权力疏于监督,出于部门利益或地方长官意志,注水数字、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频频发生;极少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随意瓜分公共利益,公共领域的极少数人的失信行为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为失信行为留下了空间。其次,商业上投机心理泛滥,一切向钱看,制假卖假、坑蒙拐骗、逃税漏税、钱权交易等屡禁不止,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再次,近几年,文化生活领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不断增加,虚假报道、有偿新闻、走后门、潜规则、暗箱操作等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社会诚信体系松垮、人民诚信心理滑坡,失信、违信、疑“信”、甚至拒“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者何以安心治学问道,学术界势必难以保持一片净土。 

2.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教育原因 

大学教育机构的自身局限性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一是办学体制与学术自由的矛盾。中国大学定位为行政事业单位,其发展受到行政干预较多,学术没有充分的自由度,研究什么、写什么文章,大多数听命于行政命令。二是“官本位”思想对大学学术的侵蚀严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为了“发展”、“升级”,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获取教学资源优势,不断争取重点学科、硕士生点和博士生点,纷纷制定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指标;为鼓励广大教师多发、快发论文专著,还制定了奖励办法,导致教师重量轻质,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垃圾堆出的虚假学术繁荣。三是高校学术工作者忽视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淡化道德认识和情感。在既要应付官僚化的政治任务,还要适应商品社会意识影响的两难处境之下,一些教授们对争项目、争课题、争经费花尽心思,少数人甚至不择手段,对项目的具体执行、成果的质量却关心少、投入少,出现了在实验室时间少、吃饭局时间多、“甩手掌柜”的怪现象。在指导研究生方面重量轻质,一些导师来者不拒,有多少招多少,老师学生相互应付,你好我好大家好,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和品行引导方面难尽其责。研究生作为大学、研究机构的组成部分,耳濡目染,见怪不怪,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 

3.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身原因 

人生观、价值取向错位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自身因素。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的价值取向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致使个人价值取向发生错位,导致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有较大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价值观和道德观体系更加复杂,对待学术的功利性倾向明显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生活、学习条件的日益改善,研究生严谨求实、好学深思、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化,反映到求学治学的过程中便表现为心浮气躁、投机取巧、浅尝辄止。此外,互联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更为便利的信息资源,也正在改变着青年群体的治学方式。这种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特殊性,使抄袭、剽窃的行为性成本很低,从而助长了学术道德缺失者的不诚信行为。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指出,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建立健全一整套加强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使人们不愿、不能、也不敢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不断强调学术道德的基础上,通过学术规范的制度建设,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既要靠倡导教育,也要靠制约管理,要把学术道德纳入到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努力使在校研究生成为良好学风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1.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高校学风建设组织机构是总体把握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机构。要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个体系,进行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要在二级院系成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工作小组,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副书记和科研、研究生副院长来具体负责研究生日常学习、学术过程中的相关教育、监督和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知识产权管理中心等学术管理机构在端正学风、加强学术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 

2.广泛开展学术道德教育 

要切实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进手册、进课程、进文化、进制度工作,不断牢固学术规范的思想防线。 

一是学术道德教育进手册。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著作权法》、《专利法》以及教育部关于学术行为要求和学校学术管理一系列办法引入《新生手册》,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当中穿插渗透,使学生意识到学术诚信是作为一名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进入校门第一天就要了解学术道德规范,认同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荣辱观。 

二是学术道德教育进课程。大力开展以学术诚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课程建设。积极开设有关论文写作规范、学术政策、知识产权等相关课程,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了解有关学术诚信的常识,明辨借鉴引用与抄袭剽窃的区别,掌握如何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规避知识产权侵犯和学术失范。 

三是学术道德教育进文化。开设介绍有关知识产权、学术政策和学术责任的专题网站,不断更新社会对学术道德的反馈和要求。不定期邀请专家来校为研究生作有关学术行为规范的相关报告。积极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求实创新、追求真理、诚实守信的学风正气。 

四是学术道德规范进制度。规章制度是学术道德规范的外化。要加强学校学术道德规范制度建设,从实际出发,对学风建设的各项管理制度查漏补缺。明确学校对学术管理的态度和具体办法,建立并完善从学术教育、学术审查、学术评估、学术违规处理的长效机制。建立惩戒机制,加强对学术失范行为的警示作用。 

3.完善学术道德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学术诚信责任制。实行学生、导师、学院、学生管理部门四级体系的学术道德责任管理制。每一届新生入校时,由学生、导师、学院与学生管理部门签订学术道德责任书,将学术诚信纳入导师和学院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导师招生资格与学院办学经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二是严格人才培养考核制。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等工作管理部门和教师应当加强对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严格各项学习纪律和制度,如监考制度、作业制度、论文抽查制度,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学术诚信档案制度,用来规约和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诚信情况。对学位申请、评奖选优、免试选拔、出国推荐等过程中的需要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及进行严格审查和核实,特别是对毕业要求论文要通过专门软件,与网上电子版的书籍、学术期刊、参考书进行比较,估算出论文中自创部分的所占比例,然后将鉴定结果连同论文一起提交学位委员会。 

三是明确学术德育导师制。导师是学生学术行为的第一责任人。将学术道德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导师在日常学习、科研过程中注重德育教育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与引导。 

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除了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外,高校自身必须在构建学术道德工作体系方面有所创新、有所作为,不断开创学风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袁贵仁.加强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2 李卫红.学讲话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3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N].2009.4.21

4 王正杰.论新时期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7) 

5 钟芳芳等.基于道德认识谈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 

6 贾万刚.审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三大根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4) 

7 王雯姝等.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