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8 10:38:56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篇(1)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3—0036—05

信息革命改变了各主体传统的经济关系,经济一体化成为各类经济主体的重要行为。有关经济一体化的提法很多,要清晰划分和准确定义是十分困难的。唐纳德·普查拉(Donald.J.Pucha.1a,1972)曾把一体化理论的多样性比作印度寓言中的肓人摸象,正如每一个盲人只能触及大象的某一部分一样,每一种理论最多也只能解释一体化进程中的某一个侧面,而无法反映全貌。。此外,几乎每一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它有一定的假设前提或者只能适用于具体的环境。环境不同,同一理论产生的效果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一、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概念与经济一体化分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向纵深发展,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概念上出现不断的交叉、融合,有时也容易产生混淆。因此,本文尝试性地对涉及各类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行区分和界定。

(一)一体化相关概念

1.一体化。“一体化”译自英文“integration"。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最早在“将各个独立的经济区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经济区”这一意义上,即“经济一体化”意义上使用“integration'’一词的是两本独立的著作:瑞典经济学家埃利·F.赫克歇尔(Heckscher Eli F)于1931年出版的《重商主义》著作和两位德国人于1933年出版的关于贸易统计的著作。“integration”一词在我国大陆多以“一体化”出现于文献中,而在我国台港地区则被译为“整合”,实质上就是把零散的要素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组合,以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所以,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整合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一体化过程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的概念。

2.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为了获得某种经济利益而通过某种方式整合为一个经济活动整体的过程。经济行为主体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国家内部的地区,还可以是企业;整合过程既可以是通过合约、协议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统一机构来监督合约的实施,还可以是松散型的协调机制。经济一体化不但应该包括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区域性国内经济一体化,而且应该包括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次区域国内经济一体化,还应该包括国际或国内生产网络下的产业链分工与协作,即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是指国际经济一体化,但概念过于狭窄,很容易产生概念上的混淆。

3.区域与次区域。对于区域与次区域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论述。“地区”或“次地区”的概念总是相对的,它们不是天然给定固定不变的,而是人类所创造和构建的。GMS这个概念相对于东南亚来说,是次地区,而东南亚相对东亚而言,也可以算是次地区,从而认为GMS地区合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地区主义的表现。但不可能把一个独立的洲或大陆板块称为次区域。因此,本文将次区域界定为相对一个洲或大陆板块的更小区域,“次区域”是一个相对于“区域”更小的概念。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各种层次的区域在分工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方式整合,以实现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从而成为一个更大区域的过程,最终实现在这个区域内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由于区域是一个相对概念,既存在洲级的区域,也存在部级的区域,还存在着国家内部的区域,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包括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和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也应该包括区域性国内经济一体化和次区域国内经济一体化。

5.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非关税同盟和东盟等组织虽然一体化程度不同,但属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目前,很多文献上所称的经济一体化、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实际上都是指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

6.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就是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内部地区之间或国家与地区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协调与整合,消除边界障碍,以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在理论上的发展还不够深入,也存在着较大争议。伍贻康、周建平(1994)的分类中将区域和次区域作为一个层次,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来划分区域经济一体化层次。实际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经济一体化形式,所以将区域和次区域分开是很必要的。

7.区域性国内经济一体化。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级别行政区域之间,为消除地方行政分割或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通过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而开展的经济整合与协作,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

8.次区域国内经济一体化。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级别行政区域之间;依托某种地理区位条件和地缘关系,通过区域内的协作与整合,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以增强整体区域的竞争优势。

(二)一体化层次划分

由于各主体之间形式各异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体化被用于研究越来越多的领域,所以,对一体化的层次划分是动态的,将会随着各类一体化形式的深入而层次不断增加。就目前主要涉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言,大致可以划分如图-1的层次。

二、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及特征

有学者将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视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比优惠贸易安排更低层次的一个阶段(董潘等,2004),这意味着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在实践中仍然将遵循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也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在目前已经形成的各个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区实践中,有其自身的特征。也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并不适用于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赵永利、鲁晓东,2004)。鉴于这种争论,有必要总结一下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征。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从其组织形式可以看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显著特征。

(一)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关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李普西在《国际一体化:经济联盟》(1961)中提出的划分方法被学界所广泛接受,他认为,区域行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可分为以下六种形式。

1.优惠贸易安排(特惠关税区)。优惠贸易安排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组织形式。成员国之间通过贸易条约或协议,规定了相互贸易中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的关税优惠,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各成员国按自己的关税政策实行进口限制。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英联邦特惠制”及战后建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在优惠贸易安排这种形式中,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是不一致的,即各成员国给予来自其它成员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等政策待遇是不相同的。这种状况如同各成员国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关税等政策待遇各不相同。因而,许多学者不把优惠贸易安排列入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之中。但笔者认为,优惠贸易安排形成后,对成员国之间开展商品贸易的政策制定有一定程度的约束,以后任何成员国都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增加商品进口限制的政策调整,商品贸易的自由程度有所提高,这也是一种经济政策和措施的统一。因而,优惠贸易安排也可以称为一种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了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成员国仍保持各自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最典型的自由贸易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上众多的自由贸易区中,自由贸易的商品范围是有所不同的。有的自由贸易区只对部分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如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内,自由贸易的商品只限于工业品,而不包括农产品。这种自由贸易区也被称作“工业自由贸易区”。有的自由贸易区对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如“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均对区内所有的工农业产品的贸易往来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据此,在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上就有部分一体化和全部一体化之说。

3.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指成员国之间彻底取消了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另外,成员国之间还规定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统一的限制政策,关税同盟外的商品不论进人哪个同盟内的成员国都将被征收相同的关税,如早期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东非共同体”。关税同盟意味着撤除了成员国各自原有的关境,组成了共同的对外关境。这样使成员国的商品在区域内部自由流动的同时,排除了来自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关税同盟使成员国在商品贸易方面彻底形成了一体化。关税同盟开始具有超国家性质,是实现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基础。

4.共同市场。共同市场是指成员国之间不仅在商品贸易方面废除了关税和数量限制,并对非成员国商品进口征收共同关税,另外还规定了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等)也可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例如,“欧洲共同体”在1992年底建成的统一大市场。其主要内容就是实现商品、人员、劳务、资本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动,也称“四大自由”。

5.经济联盟。经济联盟是指成员国之间除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进行自由流动及建立共同对外关税之外,还要求成员国实施更多的统一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等。例如,“欧洲联盟”属于此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理论上,应在多大的经济政策范围内实现统一才能称得上经济联盟。但是,货币政策的统一作为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共识的,即成员国之间有统一的中央银行、单一的货币和共同的外汇储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也只有欧洲联盟达到这一阶段。

6.完全经济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组织形式。区域内各成员国在经济联盟的基础上,全面实行统一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使各成员国在经济上形成单一的经济实体。而该经济实体的超国家机构拥有全部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管理权。目前世界上尚无此类经济一体化组织,只有欧盟在为实行这一目标而努力。

(二)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上述六种形式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由低级到高级排列的。各种形式的一体化组织之所以可以分级排列是因为上一级形式的一体化组织包含下一级形式一体化组织的特点。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分级排列并不意味着一个区域性组织在向一体化深度发展时一定是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来看,一体化的起点并非一定是优惠贸易安排;某个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可能兼有两种组织形式的某些特点。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在实践中也许会产生出更多的形式。

从以上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六种组织形式看,它们是根据其让渡国家的不同,从低级向高级排列的。无论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必须以国家整体作为参与的主体。这是因为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对参与国问的制度建设和超国家的管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它要求参与国一部分的让渡,并且在一体化范围内,成员国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因此,以参与国的全部领土参与,是实施超国家机构管理和排他性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如欧盟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都是以相应国家的全部领土参与到国际经济一体化。

三、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分类与特征

由于各国和各区域性组织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边境地区的重视,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经济一体化形式。对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滞后于实践。

(一)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已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可以总结为两种类型:“边境区一边境区”型和“边境区一境外国家”型。“边境区一边境区”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地理接近、毗邻或具有地缘关系的地区(往往是边境地区)之间开展的国际经济合作,各国参与合作的地区在国家政府授权的范围内通过建立协调机制、会晤机制和争端磋商机制来推进合作。“边境区一境外国家”型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参与合作的区域往往包括部分国家和另外一些国家的部分接壤或毗邻地区之间开展的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合作的国家和另外一些国家的合作地区之间存在不对等的外交关系,协调机制只能由参与合作的国家政府之间建立,部分地区参与合作的地区则只能在国家授权的范围内与国外建立联系。虽然很多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区可以划分到这两种类型中,但仍然有一些是难以作出严格归类的,尤其是一些国土面积很小且没有明显的行政地理层级结构的国家参与的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区,很难严格划人以上两类中的一种,如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0.068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城市国家,不可能再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只能是以国家整体参与合作,且新加坡是一个国家,所以可以把新柔廖增长三角仍然归为“边境区—境外国家”型。

(二)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从辨析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与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区别,即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差异性,能够揭示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随着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在亚洲的快速发展,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不同于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逐步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无让渡和超国家权力机构的存在。美国一墨西哥的边境经济合作、欧洲的各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亚洲的各个“增长三角”都存在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不涉及让渡,也不存在超国家权力机构的存在。参与合作的国家之间、参与合作的地区之间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和建立不具有超国家权力的合作委员会、协会以及民间组织来推进合作。与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相比,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之所以无让渡和无超国家权力机构的存在,是由于无论“边境区一边境区”型还是“边境区一境外国家”型的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区,都存在一个国家或者多个国家的部分地区参与,这些地区虽然在国家授权的范围内代表国家与合作各方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但不具有让渡国家的权限,也就不可能建立超国家权力机构来维持和保证合作机制的实施。朱显平、姜永铭(2008)认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是跨国的区域联合,以联合的形式解决各国边境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可以避免为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的自由流动而需要国家的让渡与地方政府又不具有让渡权利的矛盾。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无让渡”和“无超国家权力机构存在”这一特征,正是文化差异性强和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东亚各国所容易接受的,所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成为东亚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就一体化的成本和收益而言,由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无让渡,也没有超国家管理机构的存在,一体化是通过合作各方的协调来维持的,因此,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协议成本高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因而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收益低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

东盟目前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而只是一个政治联盟。有学者(陆建人,2008)认为,“东盟方式”有利于东盟国家的政治合作,是东盟一体化初期阶段的重要基础,但在“东盟方式”的制约下,东盟在经济和安全一体化进程上徘徊不前,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由于没有建立超国家权力机构,东盟缺乏集体行动能力,不能对组织内部的共同问题进行有效管理,使东盟在亚洲金融危机、东帝汶问题等事件中不能发挥协调作用,东盟内部的凝聚力和国际声誉受到损害,“东盟方式”的一体化模式开始面临挑战,东盟内部要求改革“东盟方式”的呼声开始出现。

2.具有毗邻的地理因素和地缘关系。在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高的欧洲和北美,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都发生在各国接壤的边境地区,为解决边境地区由于国界对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限制而造成的基础设施薄弱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问题,中小企业培育、吸引外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边境区居民的跨境流动管理成为欧洲的各个边境经济合作区的重要合作内容,各国参与合作地区之间接壤和毗邻是其显著特征。在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还很低的亚洲,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也都发生在具有毗邻的地理区位和具有较强地缘关系的范围内,参与合作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国家边界对接壤地区要素流动的制约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来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跨境货物运输管理成为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相比,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则不强调地理区位和地缘关系。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两国及以上的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如美国与秘鲁、美国与新加坡、美国与南非关税同盟、日本与新加坡、日本与墨西哥、中国与新西兰、中国与智利等自由贸易区都不存在接壤和地理毗邻的特征。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篇(2)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转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在实际的发展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市场规模发展很大,经济增长率排名世界第二,但是却“大而不强”。可以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平均速度达到了10%,但是却“快而不优”。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是“十二五”规划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转变的涵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转变显得急切与紧要,“转变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为宽广的含义,包含了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有着经济增长目标,还包括了更加广泛地目标,例如对社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产业增长目标,还有更加宽广的结构目标。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解决社会中存在与面临的一系列深层的矛盾,进而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形式的根本转变,体现出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求。

二、我国经济结构现状与问题

1.经济市场长时期过度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

一直以来,我国市场存在着内需与外需失去平衡的现状,而市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与出口的拉动,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矛盾,促使我国一直存在着外贸依存度过高,并且极度依赖外国技术,尤其在近几年的金融危机更加暴露出我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缺点。

2.经济市场过度地依赖廉价劳动力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通过低成本竞争的战略决策来构建起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位置,但是一直在全球产业链条中处于劣势的位置,处于“十分低端的设计、虚弱的品牌与较低的利润”的尴尬状态。

3.地区存在非均衡增长的方式

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率一直偏低是由于消费者的分配结构不够合理,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地区收入差距较大,城乡收入差距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的1.85倍扩大到了2011年的4.2倍,而行业的收入差距也由1978年的1.5倍扩展到了2011年的17倍。

三、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未来经济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迅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当前许多矛盾,并且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果。目前我国产业发展的比例不够协调,城乡与区域发展也不够协调,这不但让我国对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逐渐增加,让社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产生的矛盾逐渐尖锐,也让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了巨大的矛盾性结构,让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提出了转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反映出共产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中的认识而更加全面与深入,凸显出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认知上深入,进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步入良性的轨道。

2.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需求

我们要坚持核心以人为本,基本需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根本上统筹兼顾。在转变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中要更加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协调性与共享性,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从社会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而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转变经济增长形式拓展为转变的发展形式,在实际中做到又快又好,而这种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求。

3.适应金融危机后世界需求结构的变化

在前几年爆发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导致全球经济迅速减缓,重新来调整了结构,而国际经济市场需求开始收缩,可以说世界的经济市场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这场危机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冲击力到目前为止依然难以消除,直接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并在实质上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冲击,转变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形式。我们只有加快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式,才能够在新时期下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的位置,这样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权。

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性调整

1.我国政府要加快自身改革

我们首先要将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地认识与了解到当前市场经济增长只是手段,而实现经济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并且要完善我国政府部门的社会性制度,加速制定与严格实现技术等强制性的标准。我们还需要调整地区政府的信息服务职能,有效地引导企业进行实际的技术性改造与产业的创新,加快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2.大力调整与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

将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是实现社会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指出,将优化产业结构来推动整个产业升级相结合,来不断调整我国三大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而农业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需要进一步来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调整我国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我国农业政策。另外要协调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最优。政府也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进一步提升我国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例,加快服务业发展,积极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3.加速推进资源与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

为了能够完善有利于资源与要素的搞笑利用的机制,让产品价格能够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与市场供求情况。我们要对一些垄断行业,例如石油、电力等重要领域或者环节引进竞争,在改革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健全资源有偿的使用体制,保证而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所有者的权益能够实现,杜绝一些浪费性的开采行为。

参考文献:

[1]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J].地理研究,2002,06.

[2]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10,06.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篇(3)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关系到整个企业的正常运作,企业要想在未来更好的发展,必须结合新形势的背景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市场经济的到来,使企业经济管理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当前的形势和要求。要想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加大企业竞争力度,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一、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在不断更新,企业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为社会创造更多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各阶层的需要,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1.加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创新是国家和企业进步的动力,正因为有了不断地创新,国家和企业才能得以不断发展。面对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目前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只有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探索新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造血”功能。企业应该意识到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只有落实科学有效的措施,对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够推动企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企业的主要目标和使命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想在目前的形势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变革。特别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摆脱国家的相关控制,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这就更加需要创新建立一个自主、开放的经济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1]。

3.科技进步的需要

未来的竞争是科技、人才和管理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和手段,将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4.企业不确定因素增多,需要经济管理创新

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国家、社会、民众对企业的要求日益规范、严格,如安全、环保、稳定、效益等,这就需要企业与时俱进,加强内部、外部管理创新,探索经济管理的新路子、新途径、新方式,打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高速成长的良心企业。

二、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问题突出

在企业经济管理上,我国最为突出的就是观念问题。很多企业在如今的形势下不懂得居安思危,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对于企业经济管理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这导致企业经济管理一直得不到创新进步。加上一些企业过多的重视企业的经济利益,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时,一切以企业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这种“短视”的行为和企业经济管理方法直接导致员工和管理阶级之间关系恶化,从而使企业内部整体管理一直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2.缺乏专业管理人员

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是直接决定经济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专业型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尤其重要。但是很多在招聘上,对于经济管理人员没有选择专业型的人才,这就导致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管理上也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加上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企业经济管理机构,导致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得不到改善。二是很多管理人员的创新流于形式,没有大胆去实践[2]。

3.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对比国外出现较迟,因此相关的制度建设明显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上:一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济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目前企业的发展速度大多无法与经济更新速度成正比,这就导致企业经济发展的实用性不强、动能不足。二是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虽然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缺少有效的执行和监督管理,这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存在着漏洞和真空地带,如果不及时干预和堵塞,将引发企业亏损、资产流失和腐败等问题。

三、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1.增强经济创新管理理念

目前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对此要想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必须加大对企业创新管理理念的宣传。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正确认识到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带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其中,让员工能够了解和学习创新的经济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够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打下扎实基础,从而为企业新管理制度的形成提供有效的保障。

2.加强内部企业经济监督管理

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对于企业的整体发展和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可以全方面的对于企业内部进行更好的掌控。在对于内部监督管理过程中,要适应如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从而构建财务管理模式。这样能够有效地对于企业经济的流动进行移动的掌控,保证企业的利益。此外,还要注意加大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保证财务工作的准确性,从而构建出完整、系统、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

3.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还应该建立起“责任链”,将每个环节的责任细化分配到每个员工的身上,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这种人性化的管理不仅能够保障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和实施,也便于在管理中出现问题时找到相关责任人,减少企业的损失,从而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系统化、效能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目前所有企业的重要工作。企业要通过实施增强经济创新管理理念、加强内部企业经济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这三个方面来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和手段。只有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企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健.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6):177.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篇(4)

一、我国电视“经济频道”的由来

我国经济频道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和电视媒体的发展。1950年代末,北京电视台的成功试播标志着我国电视传媒事业的正式起步,到1970年代出现泛社会化传播的经济新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完善,人们的理财观念也日益成熟,经济频道逐渐成为地方城市电视台的主要节目类型。以改革为起点,我国经济频道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

自改革开放伊始,经济建设便成为我国的工作重心,经济类电视节目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1985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经济生活》栏目,以经济宣传为主,以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经济建设经验等为主要内容,虽然节目形式单调,制作手法粗糙,但这却是我国经济频道发展的起点。而后,地方城市电视台也开始积极探索,自主制作经济节目。到1980年代末,包括山西、辽宁、陕西等地在内的各大城市电视台先后成功创办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经济频道。大量的经济报道成为地方改革的历史真实记录,展示了地方经济的翻天变化,人民为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懈努力,大力宣传了我国的经济和制度改革政策。而节目内容方面依然以经济新闻播报为主,形式相对单一化。之后,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电视台的探索,经济频道逐渐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多样化。

(二)完善阶段

1990年代中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适时推出《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以国内外重大经济新闻为主要播报内容,由于信息权威,传播及时,使之迅速成为国内受众把握全球经济脉搏的重要渠道。随后,在包括《企业家》、《世界经济报道》以及《生活》等在内的各类经济频道开播,不仅增加播出时间,丰富了节目形式,还使CCTV-2成为了真正的综合经济频道。与此同时,地方城市电视台也不甘落后,纷纷探索创办出一批优秀、创新并具有一定影响的经济节目。例如,深圳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股市报道》,是我国第一档证券类电视节目,对早期经济频道的节目形式和采编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专业化经济频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借鉴范式。还有上海电视台经济节目也很丰富,包括《企业风云》、《牵线搭桥》以及《金融行情》。此外,天津、济南电视台推出了专门的经济频道。2005年,全国众多电视台开始在频道专业化的背景下走向市场,于是众多城市电视台纷纷开办经济频道。此阶段,在央视的示范下,全国各大城市电视台先后自主制作经济节目,并注重实现节目的内容丰富化和形式多样化,为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专业化、品牌化阶段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和完善,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一员,正式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经济时代。此时,城市经济频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电视媒体体系中取得了重要地位。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不断加强。据统计,全国51家省级以上城市电视台以“经济”、“商务”或“财经”命名的经济频道已经多达30多个。另外,经济频道开始发展为两大主要类型:大众化和专业化经济频道。各大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逐步丰富起来,其中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优秀节目,甚至专以经济节目的影响力而树立自身品牌,有效提高了地方电视台整体收视率。这一时期,城市电视台对经济频道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

可以说,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经济频道的发展从起步到成熟,已经历经了三十年的艰难历程。从只有央视一档经济节目到现在全国几十个经济频道,如今电视经济传播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频道日益走上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讲,都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基本上覆盖了经济的各个细分领域,同人们的生活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当前城市经济频道的困境与重新定位

(一)困境

1.经济类节目的共同困境

当前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发展存在的最大困境,同时也是所有经济类节目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就是收视率和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经济类节目最大竞争压力来自于其他大众化、娱乐化电视节目,包括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据cSM媒介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为3个小时左右,而经济类节目的收视时间却仅占2~3分钟。而据另一项针对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调查显示,经济类节目占所有频道的比重仅为1.4%,收视比重仅占0.9%,整体资源利用率仅为13.3%。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明显问题,电视经济频道并没有成为大众获取经济信息的主要途径。

2.经济频道的自身困境

除了经济类节目存在的共同困境外,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还面临着自身发展困境,主要是覆盖程度有限,资金、技术以及专业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同其他大众化频道,包括电视剧、新闻频道相比,城市经济频道在收视深广度上存在明显不足,不得不承认,这是对凭借收视率获取广告收入的经济频道发展构成的致命威胁和挑战。

(二)重新定位

地方城市经济频道若想走专业经济频道的发展之路显然不太现实,而合理的定位始终是走大众经济频道之路。近年来,“泛财经”发展之路曾一度成为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饱受指责的罪状,甚至在CCTV-2改版前,也一度被诟病为“滥‘娱’充数”。但是因为自身资源有限以及所面临的收视率困境,地方城市经济频道走大众化“泛财经”发展之路完全属于现实的必然选择。既然选择“泛财经”发展之路是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不二之选,那么要想改变“滥‘娱’充数”的窘境,就必须进一步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而品牌化建设的前提就是做好“经济频道”的重新定位。

1.受众定位。在受众定位方面,针对现实中专业投资人士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形,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显然不能将受众范围局限于窄之又窄的“专业人士”中,而是要着眼于普通投资者和消费群体。当前社会中持有股票、基金以及贵金属等的普通投资者数量相当庞大,再加上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又离不开经济发展形势,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将受众定位于普通投资者和消费者,不仅没有丧失适切性,而且又扩展了收视范围。实际上,就连于2007年正式创办的FOx经济频道,也将目标受众的范围进行了大众化延伸,“既包括华尔街的专业人士,也包括小行业里的富人,甚至是那些在酒吧里品着鸡尾酒顺便聊聊股票的人群,或者把财经新闻当赛车节目看的年轻观众”。

2.内容定位。在内容设置方面,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要将服务政府部门工作放在首位,及时有效传达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全方位展示地方经济的发展成果。同时在服务大众方面,要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信息需求,服务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兼顾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里的所谓舆论导向并非局限于政府政策的宣传,更重要的是经济引导功能。以经济改革为中心,以政策宣传为要点,以经济特色为主打,揭示经济本质,引导广大受众。另外,在栏目设置和节目开发上,要具体结合当地经济实情,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

3.观念定位。在创办理念方面,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首先应强调的是信息服务。所谓的信息服务不仅包括国内外重要经济信息和市场前沿动态、政府经济政策解读、投资之道以及消费指南等基本服务,还包括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尤其是地方企业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某种程度上讲,于1989年正式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的《经济半小时》经济栏目,其当时的创办理念,即便放在今天作为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发展宗旨和理念依然不过时:“……为您服务,为他服务,为沟通你我他之间的交流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商品经济服务,为消费者服务,为朋友们的生活提供服务”。

三、“经济频道”品牌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品牌栏目的创设和创新

城市经济频道品牌化首先要实现栏目品牌化。栏目的制作体现着一个频道的实力和水平,代表着一个频道的优势和特色,品牌栏目可以增强频道受众的满意度和赞誉度,从而全面提升频道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旦实现栏目品牌化,就拥有了绝对优势和核心资源,也有效维持和扩展了收视范围,进而实现收视率的稳定和提升。在维持频道受众忠实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城市经济频道要不遗余力地实现栏目品牌化,这不仅是城市经济频道品牌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扩大受众范围的重要手段。由于自身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大部分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栏目定位不明确、形式不统一,雷同现象非常普遍,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无法凸显品牌形象。所以,要加强独具特色、个性化的栏目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在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牢牢抓住受众眼球。随着品牌追求的日益大众化,不同层次的人群都想用品牌来彰显自身身份和生活品质。以现代传播方式来讲,品牌的塑造和展现已经成为当前电视媒体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在自身栏目的创设方面,要实现以品牌栏目带动真个频道发展的策略,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依托品牌求发展,使城市经济频道具有持久发展动力和强劲竞争力。

(二)加强主持人品牌形象塑造

电视频道属于集影像、声音、画面、标识以及主持人等为一体的统一电视符号体系,以此向受众传播相关信息。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市场中,许多媒体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主持人在频道品牌和收视率竞争中的重要性,并将拥有知名栏目主持人视为品牌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而作为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主持人,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要具有独具特色,富有个性的个人主持风格。一方面,他们要具备够硬的主持本领和扎实专业基础。不仅要学习新闻领域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和学习相关经济政策,熟悉经济理论和证券业务,了解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投身于普通投资者之中,作深入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如此一来,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主持经济节目时才能从容自然,厚积薄发,以独特的见解、精辟的解析、幽默的谈吐来树立属于自己的主持魅力和品牌形象,为广大受众提供良好信息服务。

(三)采取跨媒体经营,加强品牌影响力的扩张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篇(5)

(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式

经济一体化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松散到紧密、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的发展形式:(1)特惠关税区(PreferentialTarifAreas),如“美加汽车产品协定”和“非洲木材组织“;(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s),1994年由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结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便是典型的例子;(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s),如1948年建立的比荷卢关税同盟(BENELUX);(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s),如南方共同市场(SouthAmericanCommonMarket),简称“南共市”(MERCOSUR);(5)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如欧盟(EU)。经济一体化的理想形式将是完全经济一体化(FullEconomicInte-gration),但目前尚没有出现完全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发展概览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被世界广泛认知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有欧盟(TheEuropeanUnion)、欧洲自由贸易协定(TheEuropeanFreeTradeAssociation,简称E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The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简称NAFFA)、南方共同市场(TheSouth—eraCommonMarket,简称MERCOSUR)、东南亚国家联盟(The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简称ASEAN)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简称Am)和东南非共同市场(TheCommonMarketofEasternandSouthernAfrica,简称COMESA)。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道,截止2011年5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过的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有489项。由于自由贸易协定的灵活性与方便性,到2010年前将要实施的所有400项区域贸易协定中有90%是自由贸易协定,不到10%是关税同盟②。请参见WTO公布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概览。

二、各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新进展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欧洲经济一体化在世界上起步最早、发展程度最高。目前有欧洲共同体(EC)、欧洲经济共同体(EAEC)、中欧自由贸易协定(CEFTA)、欧洲经济区(EEA)、欧洲自由贸易区(EFTA)等经济一体化组织。

1.欧盟自身的发展。19世纪建立的德国关税同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萌芽阶段。比荷卢关税同盟(1948年)及后来的经济同盟(1949年)是欧洲迈出经济一体化的第一步。随后便是欧洲共同体(EC)的成立,成员发展到15国。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04年5月1日,欧盟接纳了10个新成员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2007年,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成为欧盟的一员。目前土耳其和克罗地亚的入盟问题正在谈判中,欧盟认为乌克兰作为欧洲一员,只要它满足入盟条件,它就有可能成为欧盟的一员(参见表2)。欧盟不仅在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且采用欧元(EUR)进行结算,并对相关的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协调和统一。

2.欧盟范围外的发展。欧盟在推进自身建设的同时,还通过自由贸易协议、战略伙伴关系、互惠贸易安排、单方面给予经济贸易优惠安排等形式,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问)的联系。例如,1995年11月,签署巴塞罗纳宣言,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正式确立,并在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欧盟与独联体国家签订了伙伴与合作关系。此外,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正式签署了《欧盟一南方共同市场地区间合作框架协议书》,以实现工业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欧盟还在《洛美协定》基础上,与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订了《科托努协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欧盟与亚洲建立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定期召开亚欧首脑会议和举办亚欧商务论坛。目前,欧盟已经与智利、冰岛、瑞士、挪威、土耳其、列支敦士登、以色列、南非等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目前欧盟正与俄罗斯、印度、韩国、东盟、海湾国家、南共市等国家(或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谈判。

(二)美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美洲地区目前共有6个自由贸易区,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安第斯共同体(AndeanConnnunity)、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加勒比共同体及共同市场(CARICOM)和拉美一体化机构(LAIA)。

1.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1月113,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参加的、人口达到4亿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该协定生效以后,区域内贸易额由1993年的306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6210亿美元。其中,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由1994年的510.6亿美元扩大到2002年的1430亿美元,增长了近2倍;墨西哥对加拿大的出口亦有较大幅度增长。③2009年,墨西哥的GDP为8748.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5080.49亿美元,其中与美国的贸易占到了48.1%④。

2.南方共同市场和南美国家共同体。2004年12月8日,由南美洲l2个国家组成的南美国家共同体正式成立。在此之前,南美洲就已存在由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委内瑞拉5国组成的安第斯共同体和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巴拉圭4国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两大区域集团。南方共同市场是一个拥有3.61亿人口、97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7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可供使用100多年的能源储藏的地区共同体,其综合能力居世界第5位。⑤南美国家共同体正是在这两大集团的基础上,再加上智利、圭亚那、苏里南共12个国家组建而成。

3.美洲自由贸易区。美国根据其全球战略的需要,维护其在拉美市场的既得利益和加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极力倡导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FrrAA)。2001年4月23日,在第三届美洲国家首脑峰会上,美洲国家领导人承诺于2005年1月前完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相关谈判。建成后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将包括34个美洲国家,涵盖8亿多人口,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O万亿美元,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04年5月,美国与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6国签署了“中美洲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自由贸易协定”。但在拉美有许多国家抵制由美国推动的自由贸易区。出于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美国与巴西、委内瑞拉、古巴等国的自由贸易谈判尚不如人意。

(三)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包括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曼谷协定(BANGKOK)、新澳的更紧密贸易关系贸易协定(CER)、西亚的经济合作组织(ECO)、海湾合作理事会(GCC)、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贸易商业关系协定(PATCRA)、南亚优惠贸易协定(SAPTA)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CAFTA)以及准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表1)。

1.亚太经合组织。目前,亚太经合组织本身并不是经济一体化组织,它与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个一体化组织比较而言缺乏同质性,但它在全球的合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为亚太地区的协调和稳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坚持非歧视性原则,在考虑各成员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允许成员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和承受能力,在亚太经合组织规定的时间表内对不同经济领域的自由化进程采取不同的方法。贸易投资自由化是亚太经合组织要推进实行的长期目标。

2.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东盟自由贸易区。1967年8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1984年文莱加入,1995年越南加入,1997年老挝和缅甸加入,1999年柬埔寨加入。现今东盟成员国共10个国家,有5亿多人口,4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2009年,东盟的GDP为14940.38亿美元⑥。2003年1O月,东盟第九次首脑会议于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与会的十国领导人签署了旨在2020年成立类似于欧盟的“东盟共同体”的宣言。东盟经济共同体将使东盟国家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上更进一步,以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一体化。1992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首脑会议上,东盟通过了《1992年新加坡宣言》、《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和《有效普惠关税协定》等三个文件,决定在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从1993年起,东盟向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起步。1995年,在曼谷举行的第五次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促进东盟一体化和形成东盟整体意识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盟经济合作框架议定书》,并提出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从15年提前到10年。2003年1月1日,经过lO年准备的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各国并着手降低关税税率,也在积极寻求与邻近国家的合作。

3.1O+3机制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10+3即未来的东亚自由贸易区。1997年12月,由东盟倡导,第一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此后,10+3机制成了东亚地区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的主渠道。目前,“10+3”还主要是一个由东盟推动的对话合作机制,真正的地区合作的组织和基本原则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搭起了一个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2001年11月在文莱举行的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东盟10国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5月,第三次中国一东盟经济高官会议和第一次中国——东盟谈判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工作磋商同时启动。2002年11月,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2002——2004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于2004年达到了1059亿美元,双方已互相成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⑦。在2004年11月举行的第八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及与此相关的《中国一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两项协议为在2010年实现区内货物贸易自由化奠定了基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四)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非洲经济一体化的活动也变得非常活跃,目前在非洲有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CEMAC)、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东非合作(EAC)、南非海关联盟(SACU)、南非发展共同体(SADC)、西非经济货币联盟(UEMOAWAEMU)等一体化组织(表1)。非洲经济一体化组织为非洲争取自身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随着各国参与全球活动的日益深化,为了搏取更多的利益,各国不断的举行跨区域的自由贸易谈判,建立了许多或紧密或松散的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包括独联体(CIS)、欧亚经济共同体(EAEC)、发展中国家贸易优惠总体系(GSTP)、海外国家与领地(OCT)、泛阿拉伯自由贸易区(PAN—ARAB)、发展中国家贸易协商照会(PTN)、南太平洋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SPARTECA)、跨太平洋经济伙伴(Trans—PacificSEP)、美拉尼西亚矛头集团(MSG)和三方协定(TRIPARTITE)等(表1)。而且跨区域的合作变得更加活跃,主要形式是跨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

三、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从目前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情况和趋势来看,经济一体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进程呈现出以下的一些趋势:

(一)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中最重要的特征

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TradeAgreements,简称RTAs)已成为各国贸易合作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美国推动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并正在推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且与韩国、新加坡、约旦、巴林、阿曼、以色列、澳大利亚、摩洛哥、智利、哥伦比亚、中美洲六国等国(或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还与南美洲国家、泰国、菲律宾、中东地区的国家以及新西兰、南非、埃及等国家进行着自由贸易谈判,并准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亚洲,日本已经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墨西哥等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与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智利、澳大利亚等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亚洲另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韩国,已经完成了与美国、东盟、智利的自由贸易谈判,正与欧盟、新加坡、日本、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区事宜。东盟已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并与我国、韩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目前还在与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国(或地区)进行自由贸易谈判。在欧洲,欧盟除了吸收新成员外,已经同智利、墨西哥、南非、埃及、塞尔维亚等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与韩国、印度、南共市、安共体、东盟进行自由贸易谈判。

(二)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的同质性减弱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共体,基本上是以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理位置相邻和具备共同历史文化背景为基本条件的。但是从它近来所吸收的成员看,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已日趋明显。2O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向世人表明,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和经济欠发达的墨西哥可以进入同一区域组织,实现共赢;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更是把历史、文化、宗教、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连到一起,实现互利合作;东盟内部也十分复杂,但也同中、日、韩等国进行了合作磋商,初步形成了“10+3”机制,开展合纵连横与博弈。从签署跨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来看,国别差异更大。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的同质性在减弱。

(三)经济一体化组织出现多层次性和交叉性

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经济一体化的成员往往出现相互交叉和重叠现象。一体化组织内部形成了若干较小范围的次级区域经济组织,形成层层重叠;不同一体化组织之间又形成环环相套。有的国家同时是几个次级区域组织的成员。欧共体内曾同时存在荷、比、卢经济联盟。美国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又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还在筹组泛美自由贸易区。澳大利亚不仅与新西兰达成一体化协定,又参与亚太经合组织,还与印度、南非等国协商筹组自由贸易区。

(四)经济一体化地理空间空前扩大

从欧美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所签订的贸易协定发展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参与经济一体化中选择了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目前,据不完全统计,WTO几乎每个成员都加入了一个以上的自由贸易区。而且这些自由贸易区协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跨地区跨大洲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签署的,出现了泛洲性或跨洲际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准备继续东扩和南扩,把整个欧洲统一在欧盟的旗帜之下,形成有30多个成员的泛欧洲联盟。亚太经合组织在短短的几年内也一再吸纳新成员,包括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拉美和大洋洲的成员。

(五)经济一体化各成员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将长期存在

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获得最大的利益,各国不得不加入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由于各国存在着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竞争和政治斗争。因此,各国将在合作与竞争中把握发展机遇,共生与共发展。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篇(6)

国际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侧重研究国际货物贸易以外的其他国际经济业务与交往方式,核心内容是探讨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国际流动的具体形式、原因和效应。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广泛性与关联性我国对国际经济合作学科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规模的扩大和形式的增加,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日趋庞杂,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投资合作(国际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国际技术合作、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国际租赁、国际经济援助、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与操作方法,及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和国际经济合作主体权利的法律保护。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导致课堂教学存在两大难点:一是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多数开课为每周2学时)如何深入讲授庞杂的课程知识点,课程重难点如何突出;二是如何解决课程知识点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重复问题,如国际直接与间接投资内容属于国际投资学,国际技术贸易、跨国公司内容在某些院校已经单设课程讲授。关联性是指国际经济合作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目前在信息化与全球化基础上进行的生产要素国际间转移与重新配置多数情况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结合在一起产生的一揽子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与配置。如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本身就涉及可行性研究、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劳务输出、国际技术转让、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二)时效性与实践性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的生产要素种类不断增加,在传统的资本、技术和劳务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新的内容,如土地、信息、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成为国际经济合作新的内容。此外,中国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理论与现实案例日益丰富。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随时关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尽管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涉及要素流动的基本理论,但其理论没有严格的体系,多数理论是对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课程相关理论的归纳,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实务,特别是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操作程序与环节,如国际技术转让、国际工程承包、国际租赁、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二、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整合教学内容明确课程定位是整合教学内容的前提。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将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明确定位为: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为将来的工作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关于国际经济合作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特别是掌握重点概念与理论;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合作主要方式的实际操作,把握国际经济合作实务发展的新趋势与动态。目前,多数高校国际经济合作教学采用的是对外经贸大学卢进勇教授主编的部级规划教材《国际经济合作》,笔者以此教材的框架体系为基础,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遵循应用性、时效性与重点性原则,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与整合。1.导论。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界定、类型与研究对象;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理论。2.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形式与发展趋势;国际直接投资主体—跨国公司概述;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国际直接投资环境。3.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或者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国利用FDI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与作用;中国利用FDI的主要方式;中国利用FDI的政策法律规定。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战略内涵与必要性;中国境外FDI的现状、特点与问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文化融合。5.国际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的含义、特点、分类与影响因素;国际债券投资;国际股票投资;中国对外间接投资。6.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贸易的含义、内容;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国际技术贸易价格;中国对外技术贸易管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7.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承包概述;国际工程承包招投标程序;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特点与问题。8.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劳务合作的含义、本质与主要形式;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国际劳务合同的基本条款;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与特点。9.国际租赁。国际租赁概述;国际租赁的主要形式;国际租赁合同;租金的计算。10.国际发展援助。概述;国际发展援助机构;中国与国际发展援助。11.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的含义、阶段、主要内容与工作程序;项目评估的概念、主要内容与工作程序;项目评估与可行性研究的关系。12.特色专题:浙江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目前,国际经济合作课程多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1.主体参与教学。主要做法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充当教师讲授部分教学内容,如国际直接投资章节中的国际投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查询数据与资料、EXCELL图表制作与归纳能力,如要求学生上网检索世界投资报告(英文版)并将其主要观点翻译成中文、要求学生到国家统计局下载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数据,利用数据绘制图表并归纳观点,并将过程当众演示;要求学生上网检索《国际经济合作》杂志,围绕某一个主题阅读文献20篇,并撰写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大纲与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教师包揽一切、学生消极应付的被动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如直观启发、视频启发、语言启发、图示启发、对比启发等。如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效应,可先摆出现象或事实,启发学生进行归纳,然后结合相关理论进一步深化;国际技术贸易章节的教学可适当拓展,利用数据、案例、对比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BOT投资方式的含义与特点由教师讲解比较枯燥,可采用通过相关视频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提问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如雅戈尔集团与吉利走出去的案例,启发学生思索企业走出去的经验与教训。3.项目规划教学。项目规划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项目,从程序上将项目设计、实施与结束的全过程设置一系列的操作环节,从时间上更关注项目的未来发展。如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项目,首先由教师在学期初设计若干子项目;再根据全班人数分成若干执行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组员各司其职,有的负责市场分析,有的负责投资环境,有的负责财务分析等;教师提供查找资料的途径,并根据小组要求提供必要帮助,安排组长每2周汇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完成后要求学生制作PPT,并邀请部分教师对报告进行现场评比,评比结果作为过程考核的一部分。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篇(7)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对策;运行

一、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界定及优势

(一)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界定及我国的模式分析。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对于国内外对经济型酒店的定义却不十分明确,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是指价格低廉,设施简洁、安全、干净和性价比高的一种酒店业态模式。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是经济型酒店运营的主要方式,是使酒店企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即是经营同类酒店的若干个企业,在同一总部管理下,按照统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共同的经营活动,以求得规模优势和共享规模效益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态。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经济型酒店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具有低投入、高回报、周期短等突出的优点,“莫泰(motel)”、“如家快捷”、“锦江之星”作为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三支主要力量,其扩张速度惊人。同时,美国的“速8”、法国雅思集团的“宜必思”也相继进入国内。从沿海到内地,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如今拥有强大网络平台支持的连锁酒店也日趋成熟,如七天连锁、城市便捷连锁、汉庭连锁等。但在其蓬勃发展的光环背后,还存在着许多不乐观因素。国有宾馆的改制,规范化的政策法规引导,服务软件的提升,管理模式的升级……,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但不容置疑的是,经济型酒店必将由幼稚走向成熟,将在中国酒店市场上占据特殊的重要位置。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经营模式看共分为直营店模式、特许经营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兼并收购模式,发展初期则以标准连锁的直营店模式,目前多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但从长远来看,将逐渐向兼顾战略联盟和兼并收购的模式发展。

1.直营店模式。直营连锁是资产所有者独自投资、直接管理的一种经营模式,一个企业最初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在进入一个区域时,往往采用标准连锁的直营店模式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如锦江之星、如家快捷、宜必思等经济型连锁酒店最开始人市时均以直营店模式拓展市场。直营店模式最开始的投入较大,但却有利于统一的管理,可以积累稳定的资产,有利于酒店企业的形象塑造。

2.特许经营模式。特许经营是指特许权拥有者授予特许权经营者一种获得许可的特权以从事经营的行为。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规模扩张需要走低成本战略,特许经营模式对于酒店总部而言,只需将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经营技术及经营理念通过受让或转让给加盟者,就可以实现规模扩张。对于加盟者而言,只需支付一定的加盟费用就可直接套用酒店成功的经验和技术,降低投资风险。目前,国内运作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已经逐渐向特许经营模式转化。

3.战略联盟模式。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要改变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需要集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酒店资源和优势,形成战略联盟经营模式。建立经济型连锁酒店战略联盟更有助于了解市场形式、风险共担、资金、经验、技术共享,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

4.兼并收购模式。兼并收购模式是另一种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可以促进酒店发展,扩大经营规模,有效降低进入壁垒,并获得原有酒店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各种资产、企业经验和市场份额。兼并收购模式主要适用于发展成熟、规模较大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目前国内并不常见,如家快捷这样的品牌连锁酒店曾采用过这种经营模式。

(二)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优势分析

1.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以控制成本实现竞争优势。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优势很明显,采取统一的采购系统、订房系统,批量采购,降低酒店的固定成本投入,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知名度,实现竞争优势,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目前,我国有实力的经济型酒店都选择了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如锦江之星、如家快捷、莫泰。

2.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因设立网点众多而贴近目标市场。在旅游和商务集散地,经济型酒店的存在,使连锁经营模式在布局上具备绝对的优势,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的网点众多,统一标识、统一品牌和形象,可以更贴近目标市场,有利于了解宾客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经营战略,最大限度地聚集顾客群。

3.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借助信息资源共享降低运营风险。我国经济型连锁经营酒店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通过连锁酒店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立中央预定系统和免费的预定电话,各分营店之间可以共享客房数据库和客户信息档案,通过分析客户信息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客户需求,可以有效稳定客源,进一步降低连锁酒店的运营风险。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运行分析

(一)特许经营模式的运行。经济型连锁酒店在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时,正确选择特许经营的方式是关键。目前,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最常用的特许经营模式是特许转让,特许方提供品牌、生产及经营中必须遵循的方法和准则以及产品、技术方面的培训,确保业务有效运行。经济型连锁酒店特许经营实施的第一阶段是品牌推广,要求连锁酒店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自己的经营特色、经营理念及特殊经营技能,通过DM单、网站、媒体等渠道扩大酒店的宣传,吸引加盟者;第二阶段是加盟者资质的审核,酒店总部在接到加盟者申请后,还应委派饭店管理专家对加盟者资质进行检察和考核,重点考察从业经验、资本金及经营理念与酒店是否一致,并严格按照有关章程经总部审批后方可考虑吸纳;第三阶段是履行加盟义务,应进行店面选址、统一装修、管理技术传授、人员培训等工作,统一品牌,统一标识,并对加盟者深入传授统一的服务理念,形成以品牌和网络为主要纽带的联盟;第四阶段是建立一整套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中包括物流配送体系,良好的预定、采购集团培训体系,真正实现连续的规模经营,同时还应建立客户管理系统,真正形成品牌共享、客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二)战略联盟模式的运行。我国经济型酒店战略联盟的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联盟方式,根据治理结构的不同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进行股权联盟和非股权联盟,股权联盟最常见的做法是建立新实体或者通过股权投资和相互持股的方式共同经营。

非股权联盟是一种合作联盟,联盟方只保持合作关系,不需要建立法律实体;根据在价值链环节上的不同位置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进行竞争对手联盟和顾客伙伴联盟。经济型酒店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合作关系,开展竞争对手联盟运作模式可以加强酒店之间联合,扬长避短,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顾客伙伴联盟是以全方位、立体式的一条龙服务要素来组织服务流程,将“服务营销”的内涵延伸到每个环节,向顾客提供超值的个性化服务。

(三)兼并和收购模式的运行。兼并和收购模式是我国经济型酒店实现集团化发展后的趋势,经济型连锁酒店开始时都是单一品牌、单一细分市场的企业,形成规模发展后,对其他经济型酒店进行兼并和收购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多采取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与联合两种运作方式。横向并购是在经济型酒集团之间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或同地区酒店之间的并购,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并为酒店的所有者退出行业提供了一个机制。纵向并购与联合是经济型酒店与提供互补产品的企业,如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旅游商业企业、旅游景点等之间的并购与联合,这种模式直接关系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形成纵向生产服务的一体化,有利于相互沟通与融合,获得共享和互补效应。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制约因素

(一)奈块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限制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目前,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对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运行非常不利,经济型酒店在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往往重形式而轻实质,即只注重店名、装修、标识上的统一,而在管理体制上仍沿袭单店操作模式,各店顾各店,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和客户需要信息方面的共享。正是这种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使许多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有名无实,无法得到充足的市场份额,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规范、有效运行。

(二)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制约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高效运行。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经济型连锁酒店规范化运作,增强自身实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许多经济型连锁酒店仍属于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缺乏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产权不分、权责不明,管理随意性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总店、分店之间关系复杂,组织结构混乱,管理层分工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有效性。

(三)自身实力不强的企业现状阻碍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高速运行。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分店扩张缓慢的局面,但无法解决实际困难,一些连锁酒店自身实力不强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

(四)专业化管理人才缺乏的现实制约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长期运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应势而生,经济型酒店人员配置非常精简,组织结构层次少,要求员工技能多样,一人多岗、一职全能的要求让许多服务人员摸不到头绪。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其经营的直接因素,既懂连锁经营又懂酒店运作的专业管理人才非常稀缺,一些连锁经营者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方法,且不注重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特点和顾客群定位,无法达到连锁经营的真正目的。

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理论依据分析

(一)劳动分工理论与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劳动分工理论研究劳动分工是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并继而影响经济效益的。实际上,经济型酒店的分工策略就是一种劳动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酒店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型酒店的发展。

(二)规模经济理论与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规模经济性理论研究的是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规模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集中度较低,单体酒店规模较小,经济型酒店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或资金的投入设立新的单元,扩大规模,实现连锁式经营,同时经济型酒店还可以通过兼并、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来扩大规模,形成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以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三)旅游经济理论与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根据旅游经济学理论,如果生产大量的适合现阶段国内需求的经济型酒店产品,则需求弹性会变大。同时,经济型酒店要持续发展,还必须研究消费者行为,通过细分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客户对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忠诚度。

五、保障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有效运行的对策

(一)针对市场空白点,坚持走专业化经营道路。针对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现状,经济型连锁酒店应善于抓住市场空白点,坚持走专业化经营之路,创造发展机遇,并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应坚持走专业化道路,添加安全、清洁、方便、温馨服务要素,及其他增值服务,力求使顾客在经济型连锁酒店中享受到星级酒店的服务,努力打造服务无限、设施齐全、价廉物美的标准、统一、独特的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