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3 16:08:56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篇(1)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都市生态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165-01

引言

事实证明,城市的发展与都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对矛盾体,永远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国以往的城市建设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的。近年来,我国充分的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推出诸多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战略方针,市政工程项目建设也要注重对都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绿色建设。

一、 我国目前市政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类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相对立的关系,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具有统一性。要想提高都市人们的生活状态就必须要依靠市政工程项目来实现,但是在进行工程项目时又势必会对都市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这时,市政工程管理就需要发挥其二者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中间的协调关系,能够尽量使得鱼和熊掌兼得,既能满足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能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市政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目前我国的市政项目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忽视人口数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人口数量会对市政项目的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城市人口数量庞大势必会对水、电、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量增加,使得市政项目的数量增多。因此需要市政工程做好对其的管理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市政项目只是注重于表面上的城市人口对能源的需求量上面,而忽视了人口数量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使都市生态环境与城市人口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忽视了人文生态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每个城市都有其标志性的历史人文,而在市政项目中的人文标志就是古代建筑。但是近年来,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数量逐渐增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上涨,使得有些古建筑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遭到破坏,虽然其中有些古代建筑不属于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当中,但是也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研究价值。因此,古建筑物的消失是对都市人文生态的极大破坏[1]。

二、我国出现都市生态问题的原因

(一)对城市生态保护的观念薄弱

目前,我国的市政建设中存在着对城市生态的保护观念薄弱的现象,这将成为导致都市生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市政项目是贴近百姓民生的项目,它既是对城市结构的优化,又是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市政项目建设应在确保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提升对都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尤其是属于三四线城市的市政项目建设,更是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环境破坏严重,人们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等现象发生。

(二)政府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

市政项目建设中还存在着对古建筑的破坏问题,这些古建筑是形成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是一个地区的特有文化标志,例如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文化”等,此类的人文生态文化都应该被重点保护。但是目前的市政建设中专业的文物鉴定部门却不参与到市政建设中来,使得进行市政建设时不清楚建筑物的历史价值,缺乏专业的鉴定,将会导致古建筑受损使得城市的人文生态遭到破坏[2]。

三、如何有效的解决市政工程管理中的都市生态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市政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对城市的保护意识不强,政府各部分之间缺乏合作等等,使得在进行市政工程项目时一些古建筑遭到破坏,对城市的人文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针对我国目前市政工程管理中的不足之,提出了几条有效的解决措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工程施工前期注重都市生态问题

市政工程的建设施工开始之前,既要考虑到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对都市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要树立长远的眼光,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近几年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已经给我国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将要求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合作,正确认识都市生态保护对市政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从建设工程的前期就开始注重绿色建设,从而有效的降低市政工程建设对都市生态造成的破坏[3]。

(二)增强市政工程管理力度

事实证明,市政工程建设对都市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可以通过市政工程管理来有效的控制和降低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市政工程管理的重视力度,增强市政工程管理力度,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协调市政建设与都市生态二者关系的作用。首先,市政工程的管理部门应该将即将进行的市政项目根据其工程类型进行分类,并且研究分析出在进行市政项目施工时可能对都市生态中的哪些部分造成损害,并且对其进行及时的预防。其次,市政项目的管理部门应积极履行其监督职责,定期对市政项目的施工进展进行检查和监督,将市政项目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三)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针对目前我国市政项目中存在的对古建筑的破坏问题,主要是由于市政建设对古建筑的价值不明确而造成的,并且有关文物鉴定的部门不在市政建设的范围之内因此无法进行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才对古建筑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在日后的市政项目发展中,应加强与市政项目所需部门的沟通合作关系,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相互协作,使其能够对人文生态进行有效的保护[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将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害。因此在市政工程的施工中应加强对市政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使其充分发挥对市政项目的监管职能,严格的将市政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控制,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效的降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生态的保护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冰.市政工程管理中的都市生态问题探讨[J].江西建材,2017,08:274+280.

[2] 白贵波.市政工程管理中的都市生态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6:161.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篇(2)

【关键词】水利生态工程;环境问题;建议

水利工程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十分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当前提倡可持续性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也朝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前进,确立了水利生态工程,更加注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应当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效益。

1、水利生态工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1.1水资源受到影响

水资源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水资源受到影响直接威胁地球物种的生存。在水利工程建设当中,蓄坝拦水工程的实施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用水成了问题。也是由于水量减少,水生物或者周围的以水为主要生存环境的物种,由于生存环境变化,这些物种会出现不能繁殖的现象,严重导致物种退化。这种物种的变更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出现生物链的中断,影响水利生态工程的实施。

1.2土地资源受到影响

土地资源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用处很多,比如在临时搭建时就会用到,而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搬运、堆放的现象,产生巨大的土灰、飞尘,这种现象得不到规制,会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另外,在挖掘、开采土地资源时,许多工程队都没有提前进行测量和分析,直接进行挖掘工作,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

1.3噪音问题严重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免不了出现挖掘、爆破活动,这些活动能制造出巨大的噪音,影响人们的听力环境,另外这些活动中会产生很多烟尘,混进空气中,给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1.4空气质量受到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当中,需要大量的水泥和石灰做建设材料,而水泥和石灰都比较容易挥发,直接传播在空气里,造成空气粉尘。粉尘在进入人们的鼻腔后,会对人体内的重要器官造成损害,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2、关于存在的环境问题的建议

水利生态工程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生态工程的建设质量影响着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因此一定要重视水利生态工程的建设工作。所谓水利生态工程就是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维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对传统的水利工程认识也有了改变,虽然传统的水利工程也能解决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却会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现在的生态水利工程才是被大家所提倡的,因为该工程不仅可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发展需求,还可以减少生态环境的影响,从长远考虑,生态水利工程更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正视当前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实现生态水利工程的最终目标。

2.1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我国当前对环境的监管有相应的环境检测标准,在平时的水利工程建设中,监测人员应当做好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丝毫不放过任何监测漏洞,对不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进行补救,如果难以补救的就视作不合格工程,绝对不能投入使用。另外,严把质量关,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考察,保证水利工程的基本性能能够充分实现,避免将质量不过关的工程投放市场,造成严重后果。对环境检测要做到认真、仔细,应当建立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从施工到完工做好每一环节的环境监测工作。检测机构应当配备专门的检测器材和工具,将检测结果制成表格方便分析,在分析检测结果阶段,要统筹分析、全面考虑,找到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建设单位,促使他们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提高环境保护力度。

2.2重视循环利用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的发展困境,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加之生长速度得不到有效控制,我国人口总数目前已经超过了13万。虽然我国是疆土辽阔、资源丰富的大国,但面对这样一个数字资源还是出现紧缺,要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是一个亟待实现的目标。而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也会消耗很多的资源,比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型,因此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对于水资源在施工中运用频繁,应当制定一个科学的节水和用水计划,拒绝浪费。还有一些施工材料也要进行充分的利用,减少不充分利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垃圾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2.3减少人为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多的要好几年才能建成,这就需要更过的人力资源。而人力在施工中会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对这些生活垃圾不加以规制就造成很多施工地点垃圾成堆的现象,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应当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管理计划,严格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为生态工程的落实不断努力。

2.4合理布置施工现场

施工现场的布置影响着周围的生态环境,要重视对现场的管理,营造一个整齐有序的施工现场。但是实践中,许多建设单位只一味地追求工程进度,而忽视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和规范,造成很多施工现场各种施工用料随处乱堆,前文已经述及像石灰、水泥这种建设材料有很大的挥发性,会发到空气中会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这样乱堆乱放,只会加速施工材料对环境的污染速度。因此,要严格规制乱堆乱放的现象,减少施工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3、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工程,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一改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迈向现代水利工程,而现代水利工程就是生态水利工程,就是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在运用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充分保证工程质量,并且实现工程对环境的零破坏是生态水利工程的最终发展目标。因此,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促进和监督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做好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因素,并降低施工现场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社会进步的同时,生态环境的质量也在提升。反过来生态环境的提高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全面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促进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朋松.浅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J].科学与财富,2013,(8):56-57.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篇(3)

关键词:环境犯罪;刑法;问题完善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障,然而当前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已经给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进一步完善环境犯罪相关刑法,既能充分发挥刑法在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教育、震慑、惩治作用,又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规范环境保护行为。然而当前我国相关的环境刑法还不完善,其作用发挥的还不够彻底。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的相关刑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由于人类前期的对生态环境的不断索取和破坏,导致当前雾霾、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使得很多国家纷纷走上了通过立法来打击环境犯罪的路子。因此,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是保护我国当前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当前生态环境。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一些环保策略,对改善生态环境有所帮助但效果有限,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仍然在不断恶化,环境污染问题正逐步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污染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破坏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水土流失、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控制环境犯罪行为,离不开环境犯罪刑法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环境相关法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相关刑法的完善已经迫在眉睫。

二、当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客体、保护范围不明确

在对我国当前环境犯罪相关法律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我国法律中对环境犯罪的客体的界定十分不明确,有时甚至存在无法确定环境犯罪客体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离不开传统的立法模式,由于当前我国相关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仍然采取传统的立法模式,而环境犯罪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最终导致环境犯罪客体界定模糊的问题。此外,我国环境犯罪的保护范围也不明确,我国当前的环境犯罪刑法虽然对常规的环境违法行为做了相应的规定,然而却对水土流失、噪音污染、非建筑引发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处理一些环境犯罪行为过中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问题。

(二)归责不科学

当前我国的环境犯罪刑法对环境犯罪的归责方面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并缺乏有效的追责机制。虽然我国社会各界对环境犯罪行为都普遍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然而对环境犯罪的惩治方面仍然存在低限度处罚的问题,甚至对于一些环境破坏行为就采取警告、行政处罚、经济制裁等措施一了了之,而没有严格的明确责任。这些现都,不利于保护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反而为一些个人和企业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带来了可乘之机,必然会导致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犯罪行为的不断加剧。

(三)对环境危险犯规定不足

一般而言,对环境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是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法律来界定环境犯罪行为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环境犯罪具有持续时间长、行为持久性等特点,必然导致以此来惩治环境破坏行为不但根本无法起到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目的,而且还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不可扭转的影响。当前,我国这种事后处理的环境犯罪刑法模式使得刑法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方面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进一步完善环境犯罪刑法对环境犯罪危险犯方面的规定,明确环境犯罪的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立法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在充分调查和研究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的基础上,发现当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犯罪刑法将环境犯罪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同等对待处理,这根本无法满足打击和惩治环境犯罪的实际需求。从本质上而言,环境犯罪行为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行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环境犯罪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要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因此,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中这一规定根本无法体现对环境犯罪的惩治决心和重要威慑力,导致对环境犯罪的处理可操作性差。此外,当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对一些环境犯罪行为的相关罪状存在描述迷糊、界定不明确等一些纰漏和问题。

三、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相关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界定保护客体及保护范围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当前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保护客体、保护范围界定模糊的现象,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首先要明确界定犯罪客体和保护对象,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在保护当前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职能和有效作用。其次,完善我国环境犯罪刑法还要进一步扩大对环境保护的范围,特别是针对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的破坏环境的问题。环境犯罪刑法只有,不断的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层面寻找新的突破口,才能够真正的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和有效性。

(二)明确环境犯罪的相关责任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环境问题不断突出,一些个人和企业环境破坏行为和环境犯罪屡教不改,部分社会个人和群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这些现象的存在与环境犯罪刑法打击力度不够、归责不明确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导致我国环境犯罪刑法根本无法充分的起到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的作用。因此,我国环境犯罪刑法必须进一步明确对环境犯罪的相关责任,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起到预防和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的效果。

(三)增设危险犯的规定

危险犯,即“以行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危险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中没有对危险犯的相关规定,而增设对危险犯的规定可以有效地预防以破坏结果来规定犯罪而带来得对环境破坏不可扭转的损失。在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增设危险犯的规定,能充分发挥刑法对环境犯罪的预防作用,可以在环境破坏最终结果发生前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遏制,以达到达到惩治环境犯罪的目的。

(四)设置独立立法体例

通过对当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并没有对环境犯罪设置独立的犯罪类型,而将环境犯罪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混为一体,这必将会影响环境犯罪刑法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和惩治力度。因此,我国必须采取对环境犯罪独立立法的相关措施,基于环境犯罪的本质及特点出发,通过独立立法来加大环境犯罪刑法的威慑力和法律效力,以充分发挥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总而言之,环境犯罪刑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我国现行环境犯罪刑法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必须不断的完善环境犯罪刑法才能够应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的起到提高人们环保意识,打击、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的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立明.目前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现状及其研究对策[J].上海财经学院,2013,13(09):116-126.

[2]张文丽.分析我国环境犯罪立法完善的重要性[J].江苏经济管理学院,2011,13(05):118-125.

[3]王关媛.我国环境犯罪的几个基本问题[J].吉林财经学院,2012(07):120-126.

[4]徐梅玉.我国环境犯罪刑法的着力点论析[J].湖北工商学院,2012,13(11):119-124.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篇(4)

生态语言学的建立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作为语言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许多生态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它的研究成果既可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也可解决现实中各种实际问题,直接服务于人类社会。

一般认为生态语言学始于20世纪70年代。虽然学术界对生态语言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但其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本文就生态语言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语言生态”和“语言环境”的概念

生态语言学始于隐喻。美国学者einar haugen在1970年8月的一次报告中谈到“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时,曾将这种关系比作特定动植物物种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的概念,也宣告了生态语言学的诞生。在生态语言学里,“语言生态”和“语言环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国外学者有关生态语言学的观点大致包括:huagen将生态语言学定义为“对人类使用的语言和多语社区间相互关系进行的生态学研究”①,w·trampe认为语言、语言使用以及与之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环境构成了语言的生态系统。fill认为生态语言学“研究语言在可能改善或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生态语言学家使用生态系统隐喻来描述语言世界系统,并借助生物生态学概念对其做出分析。”。哈特曼和斯托克认为生态语言学是“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者黄知常和舒解生对于生态语言学的定义是“以探究语言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中心,研究人类语言的生态性质,探讨语言运用的生态伦理,揭示语言发展的生态规律的学科。”

以上的观点概要地说明了生态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那么“语言生态”是什么呢?hangen 的语言生态的概念是:特定语言与所在族群、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m·hlh·usler指出,世界上现存的各种语言构成了语言生态。

国内学者郭志敏在谈到当今语言生态的现状时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2月20日的报告显示: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一半的语言处在危险之中或濒临消亡。范俊军在“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中把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归纳为四大类:一是语种的灭绝与濒危;二是双语和双语方言区的语言单极化;三是局部语言岛和方言岛的同化与消亡;四是弱势语言的结构整合力发生衰变;五是弱势民族和族群的母语权受到抑制。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推断出他们的语言生态概念:语言的多样性就是语言生态;语言的濒危和灭绝就是语言生态危机。这与自然生态的概念类似:生物的多样性就是自然生态的概念,生物的濒危和灭绝就是自然生态危机。

此外,在有些研究语言文化生态的文章里,语言生态和语言文化生态的概念也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没有表面意义的区别。也就是说,学者们对语言生态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

那么语言环境又是什么呢?

生态语言学中的语言环境准确地说应该叫做 “语言生态环境”,以区别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语言环境。②但目前大多简称为语言环境。以丹麦学者jǐrgen chr·bang和jǐrgen dǐǐr为代表的生态语言学派认为,语言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语言环境就是包含意识—逻辑(the ideo-logical)环境、生物—逻辑(the bio-logical)环境、社会—逻辑(the socio-logical)环境三个结构层面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生物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环境复杂体。生态语言学就是要研究语言与这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张公谨(2001)认为“语言间的互补和共生构成了语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又说:“世界上多种语言并存,这是一种人文生态环境”,这就意味着语言也属于人文生态环境。许多学者在论述生态语言学的文章中都提到了语言和人文生态的问题。那么语言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述,还是完全不同,或是部分重叠的两个概念?

国内学者对生态语言学也有诸多研究,如李国正在他的《生态汉语学》一书中,将语言环境分为外生态环境系统和内生态环境系统,其中外生态环境系统包括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人群系统。娜么塔和胡书津(2005)认为“语言生态环境包括外生态环境和内生态环境两个部分,外生态环境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人群环境四部分所组成,内生态环境是指语言的各构成要素(语音、语义、词汇、语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

hangen认为“语言一般只存在于使用者的大脑中,只有在语言使用者相互之间产生关系并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相关时才起功能作用”,因而部分的语言生态也属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范畴,而某个语言生态体系状况主要由学习、使用、传播该语言的人们所决定。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对生态语言学的语言环境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似乎生态语言学的语言环境即是包含了与语言有关的所有学科的综合概念,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概念。

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与大多数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生态语言学家要重新考虑他们是要专门研究语言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还是借用生态学有关理论和生态平衡的概念,进行语言保护研究?还是要利用各学科的理论综合研究语言?如果是第三个,生态语言学的环境则是个相当“大”的环境。由于语言生态学着重研究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个大问题,而这个大问题又是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等学科也要研究的内容,因此,摆在相关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这里面的“分”和“和”弄清楚。

转贴于

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如果说生态语言学家只是要专门研究语言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那么事实也并非如此简单。

目前生态语言学基本概念之一是:语言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的多样性,多种语言在系统中共存,并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语言多样性与生态多样性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语言研究者常用的经典例子是m·hlh·usler的有关澳大利亚袋目小动物的生态状况的调查。在澳洲大陆曾经生活着许多袋目小动物,可后来这些袋目小动物却被冠以与其属性不符的名字“灌鼠”或“本地鼠”,结果它们被当作老鼠一样的东西而遭到人类的伤害,其数量日益减少。国外研究者把这称之为语言的衰退导致生物的衰退。本文作者认为,就本例而言,这种结论未免太过草率。

人类在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给这个世界的物象进行范畴划分或分类,赋予物象以不同的名称,同时也就规定了物象的属性。通过语言的传播,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对物象的固定认识。可以说这是导致澳洲大陆这些袋目小动物濒临灭绝的语言原因。但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当初给这类袋目小动物改名时,人们对于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差,认识世界的深度不够,目光短浅,不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对于地球、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多么深远和重大的意义。如果命名者当初没有给这类袋目小动物改名,是否它们就不会处于今天这种濒危状态了呢?是命名的原因还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原因?世界上有多少动植物并没有被改名字,可已经灭绝的和濒危的有多少?是人的意识问题还是语言表达问题?我们还需深入研究。这里似乎又回到了长期以来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萨丕尔—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

如果说生态语言学家只是专门研究语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那么事实也并非如此简单。

生态语言学自建立以来,有些语言学家试图从纯粹的生态学角度证明生物的多样性与语言的多样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如william sutherland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的地区也同时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③

常识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是自然环境的平衡未被破坏。生物的存在状况取决于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语言的存在状况当然本文由收集整理也取决于语言生存环境,但自然环境只是语言环境的一部分。

fernande krier在研究所有可能与不可能影响葡萄牙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生存的环境因素时,她用了harald haarmann建立的生态语言学变量,其中包括种族人口统计、种族社会、种族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因子,这些构成了一种语言的“环境”。

薄守生和董照辉认为:“语言环境是由人口、文化、经济、社会、交通、信息传播等因素构成的,也就是说,语言环境涉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中社会环境是语言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所以说,语言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高度相关性并不能说明语言的生物属性。

沙漠地区生物数量极少,更不适合人这种物种的生存,也就没有语言存在,可以说在这种区域内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与语言数量和种类高度相关,但人类这种生物与其他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并不是完全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可以改造自然。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世界上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热带雨林、大平原、大草原,在那里生长着成千上万种生物,可是如果这些地方没有人种存在,就没有语言,所以这样“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的地区并不“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

“具有高度语言多样性的地区也同时拥有高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多样性”,这样的结论并不能证明语言与生物的直接关系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语言的自然环境问题。我们也认为自然环境也是语言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个语言的自然环境与生物的自然环境并不完全相同。

薄守生和董照辉认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条件恶劣的区域会对保持语言多样性形成一个保护屏障,又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屏障,这是自然环境对语言多样性的影响,但不能说明语言濒危与物种消失具有相同的规律。“把语言多样性比附于生物多样性更是缺乏根据,生物是自然的产物,遵循的是自然规律,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遵循的是社会规律。”④

语言的消亡与生态保护

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关系是非直接关系。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区未必都有人的存在,没有人就没有族群,没有族群,就形不成社会,也就没有语言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试图证明生物多样化与语言多样化有着直接联系的学者试图说明人类要想保护和挽救濒危语言,首先要保护生物(包括人类种群)和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因为生态的多样化形成了人类种群的多样化,从而形成语言的多样化。但保护和挽救语言远非那么简单。语言的生存、发展、乃至消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战争、宗教、移民、文化等紧密相连,生态环境对语言的直接影响相比之下微乎其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在一份报告(2006)中称 “语言濒危即可能因外部力量所致,如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和教育的逼迫等;也可能由内部因素引发,如语言族群对母语的消极态度。内部压力往往有其外部根源,二者都阻碍了语言和文化传统的代际传承。许多土著民族把自己的弱势社会地位与其文化相联系,进而认为自己的语言没有保留价值,于是抛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以期摆脱歧视,过上稳定的生活,增强在社会中的能动性,以及融入全球市场经济。”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英语成为最重要的沟通语言。据统计,世界上约有15亿人使用英语。英语除了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母语外(使用人口约有3.75亿),它也是世界上 7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约有3.75亿)。中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选择英语作为优先学习的外语(约有7.5亿)。也就是说,全球有近 1/4的人口能使用流利的或基本正确的英语,而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在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显示出极强的优势,使得每个国家都对语言政策做出了一定的调整。

转贴于

各国在反对英语霸权的同时,不得不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据英国文化协会的统计报告,世界上80%的电子产品说明用英文撰写,66%的科技论文使用英文。

在工作语言上,英国文化协会专员大卫·格莱托说,一个世纪以前,只有外交官或ceo这样的精英人物才在工作中需要使用英语,现在情况则完全不同,基于全球化的需要,最普通的职员都要掌握英语。在联合国各种场合当中使用的语言95%是英语。

在文化方面,美国正在以技术和娱乐的方式征服世界,造成全世界年轻一代对英语文化的崇拜。英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准世界语”。再者,互联网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微软、ibm、康柏等跨国公司都出自英语国家,很自然地,他们要用英语的格式和标准来支配虚拟世界。当互联网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的时候,英语自然而然地随之侵向全世界。据报道,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 80%是英语,100%的软件源代码是英语格式。目前,在世界60多亿人口中,3.18亿人的母语是英语,2.15亿人的第二语言是英语;10亿人在学英语;20亿人接触英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英语的全球化。据统计,互联网上8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英语电子邮件占80%。

另一方面,从世界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的数量是在不断减少的。据语言学家们估计,公元前,全世界约有15万种语言,到了中世纪,还有七、八万种,到了20世纪,就只剩下6000多种了,在21世纪将有70%~80%的语言种类陆续失去它的交际功能而让位于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⑤据美国萨墨语言学研究所戴维·克里斯特尔于1999年2月在英国《展望》月刊上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会讲的语言共有51种,使用者不到100人的语言有500种,使用者不到1000人的语言有1500种,使用者不到10000人的语言有3500种,使用者不到10万人的语言有5000种。这些统计数字也许有其不太确切的地方,但它说明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全世界现有的语言数量在不断减少,而且很多语言面临消亡的威胁。戴维·克里斯特尔在其著作《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中指出:“世界上较小社团的语言可能消亡的速度确实值得注意。亚马逊河探险发现了许多新语言,但也发现语言迅速地消亡,因为那里的印第安人被处于统治地位的西方文化所吞没。政治决议迫使部落迁移或分裂,富裕的经济前景将吸引村子里的年轻人离家而去,新的疾病造成死亡。委内瑞拉库卢埃尼河下游仅一个村使用的特鲁迈语经1962年一场流行性感冒,把讲这种语言的人减至不足10人。19世纪,据知巴西有1000多种印第安语,而今天,只有不足200种了。”另据怀斯的统计,目前在秘鲁已灭绝的印第安语达84种,濒危或正走向灭绝边缘的语言有十几种。

根据世界语言要览《民族学》的统计,只有极少数高龄者使用的濒临消亡的语言达426种。同样,自欧洲人移民澳大利亚以来的200多年间里,澳大利亚已有150种土著语言寿终正寝,现在又有100多种语言濒临消亡。也就是说,目前世界上大约6000多种语言,在21世纪,其中有一半的语言行将消亡,200年后,其中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可以这样说,人类有史以来,许多语言诞生后又渐渐消亡了,然而,像今天这样语言消亡的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从生物种类与语言种类的关系,或从研究保护生物种类的角度研究保护和挽救语言是无济于事的,或者说是对生态语言学一种片面或肤浅的理解。

结语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前沿性学科,它在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下诞生,这说明人类开始全方位地关注影响自身生存、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努力寻找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最佳办法。对生态语言学存在不同解释和理解很正常,因为它毕竟是个新学科。以上所讨论的个问题是生态语言学的关键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给以明确的界定。

有学者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至少国内生态语言学在应用研究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语言濒危与语言消亡问题、强势语言与弱势语言问题、语言接触中的语码混用与语码转换问题、人们的语言态度与语言转用问题、人口迁移对语言的影响问题、网络时代语言符号多样体问题、全球环境下语言政策问题等等。但是,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在没有生态语言学概念以前,早已非常丰富,或者说在诸如此类问题的研究上,加入和没有加入生态语言学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生态语音、生态文字、生态语法、生态词汇、生态语篇、生态修辞、生态语用、生态语言规范、生态语言学教学、生态语言学翻译、语言符号变异的生态研究等等,与生态有多大关系,对生态语言学科应用性拓展研究有多大作用,现在还不好下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篇(5)

关键词: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博弈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要求,而扩充于精神和身体健康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与生态的变化。但在追求舒适的同时,又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城市环境建设,只有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才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针对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及环境污染预防工作并不完善,有待改进。城市环境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和预防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提高环境的修复及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概念论述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形成,是生物及其生存繁衍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并不相同。自然环境的范围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城市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2.1污水处理问题

近年来,工业生产对水质的污染影响不见衰减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升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多城市污水排放仍然不受重视,污水处理设备老旧,处理技术不先进,甚至某些经济落后地区仍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以及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毒害物质、抗生素等不同污染的工业废水不经过滤渗入地下等,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的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对于垃圾处理问题,很多城市缺乏无害化的日常垃圾处理。城区堆积的垃圾和废弃物占据空间的同时孳生病菌并且引发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不及时且不符合无害化的标准,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2.3大气及噪音处理问题

雾霾、PM2.5是近年来的热点词汇,标志着大气污染并没有得到良好地控制,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8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已经超过90%。许多地区煤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秸秆的燃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很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及噪音控制失去了力度,加重空气污染的同时噪音污染日益严重,大规模在建工程项目制造的噪音及空气污染也并没有衰减。大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4城市绿地处理问题

城市绿地包含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3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住宅、道路、工厂等,植被不断被砍伐、清除,取而代之的是稠密的人口和冰冷的建筑物,城市绿地逐渐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其环境功能也逐步丧失,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2.5热岛效应处理问题

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缺少通风廊道或建设不好,城市空气流动性和散热性差,污染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岛效应严重。改进原有城市建筑,耗费大量资金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生态破坏问题,热岛效应得不到良好处理。

3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博弈关系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环境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预防、改善和治理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污染问题来保护生态,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城市环境附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着力点在于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长远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注重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城市环境建设是具体的治理末端生态污染,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环境,从而减少和治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只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正确科学地处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必然性如下:

3.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尚未启动,一味地粗线条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健康发展之路,不能体现城市美学,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个经济持续、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

3.2资源与环境要求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消耗,然而生态环境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就面临着资源枯竭。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重大冲击[1]。城市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能得以良好地控制和解决,环境堪忧,城市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3.3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当代人生活的需求,更是下一代良好生活的准备,一味的粗线条城市化建设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重负,影响人类健康,更让下一代无法生存。因此,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4制约和影响生态环境因素指标的解决措施

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关系到人类能否永续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化生态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环境能承载的破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限度的破坏必将造成人类不可修复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生存。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城市经济必须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如何选择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推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切实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备受关注。

4.1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目前,针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城市环境评估体系,全面考虑生态因素,确定城市环境评估指标,根据指标进行城市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建设评估指标可以用来监督和促进城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同时,能促使相关企业遵纪守法。

4.2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态破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提高能源和资源二次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应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严格管理、杜绝乱丢乱弃,建立垃圾回收系统,对能够二次利用及转化二次能源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此外,可以对政府、家庭及学校等生活产生的污染不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环卫、工业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用水需求。

4.3促进工艺、技术等的发展

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和治理,要求企业优化自身结构、减少高耗能和高污染,并引进先进的排污处理技术,在污染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将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企业要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学习,适时更新设备,保证资源利用率最优化。针对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立相关回收处理部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和回收利用。

4.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以落实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让人们参与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切实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4.5引导生态城市

建设实现城市全面发展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其中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确立城市环境战略,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开发中等城市,并积极加快发展小城市,加大城市基础环保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加强污染监管工作,引导生态城市建设。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一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作用,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倡导社会各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冰,张磊,蒋晓威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视野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16(1)

[2]田甜,成帅,张明等.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基于2015年长春市居民生态环境满意度空间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7)

[3]汪玲,刘晓东.港口与城市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度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港工技术,2008(6)

[4]李俊,董锁成,李泽红等.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4(3)

[5]欧阳婷萍,朱照宇,匡耀求等.城市环境熵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城市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7(6)

[6]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

[7]兰青,陈英.城市环境铂族金属分布特性及生态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5)

[8]杨国华.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出路———以阳泉市为例[J].环境保护,2008(16)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篇(6)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构建 生态伦理问题 建设策略

一、生态伦理涵义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被确立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支配下,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愿日益强烈,向自然无止境地掠夺。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他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成为人类掌握的巨大力量,为人类带来极大的福利,实现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但是,任何一种伟大的力量,如果不受道德的约束,它可能被滥用。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丰裕的物质生活,但却遭受着工业社会造成种种环境恶果。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竭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正在把人类推向危险的“生存困境”。当今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意识形态,在“生存”这个最基本的层面上把人类共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生态伦理问题

1.当前我国生态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我国的生态伦理问题在政治领域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的政绩方面。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与发展观是密切相连的。能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能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生态道德问题在政绩观上集中表现为,生态保护是不是政绩、生态利益是否大于经济利益、在生态问题上有没有地方保护主义。

(2)生态伦理问题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同志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时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论断的基本伦理意义就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应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为根本尺度。但是,目前“先要温饱,再要环保”、“等经济发展了再治理生态问题”的观念仍然在一些地方流行;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观念仍然很有市场;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于抓经济建设却没有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用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经营方式去搞物质文明建设,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严重恶化,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四百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2.生态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认识论误区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认识论方面理解,就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们错误的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处于主导地位、中心地位,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而这一错误的理解是生态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以人的理性作为人与万物存在的根源,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他认为,人目的,而且只有人是目的,人的目的是绝对的价值,而且,据此人要为自然界立法,“人是自然的最高立法者”,恩格斯曾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身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2)经济与科技的落后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在我国,我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而导致这一错误思想的原因是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落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尽管不断强调要避免重蹈西方工业化的覆辙,但在事实上却没有脱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说明,现实的国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维模式决定理论兴趣的方向。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生态伦理建设策略研究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只有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认知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让生态观念深入人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伦理问题。

2.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必将在解决我国生态伦理问题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生态文明既是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置身未来的明智选择。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3.以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念为价值导向

树立同步发展生态伦理观念,即追求个人、社会、经济和生态同步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们中的多种因素又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有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我们绝不能因为单方面的发展而影响甚至破坏其他方面的发展,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作为社会的发展目标。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己经不再是孤立存在的、纯客观演化着的、“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而是作为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打上人类活动烙印与人类社会有着多方面关联的综合体。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目前,我国国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水平还较低,有必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规则特别是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违公德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惩罚。尤其是社会政治组织必须本着对人类生存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好既是社会管理者又是生态环境管理和维护者的职责,切实地保护好、治理好人类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5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篇(7)

由于环境生态的破坏,全球变暖及雾霾现象的日益严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渐渐开始重视生态保护问题,生态学开始被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国际贸易生态化被提出,生态化贸易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生态化未来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生态化的科学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资源协调发展,实现人、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生态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为在经济发展及贸易活动中避免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何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学者研究的课题。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不败地位,必须顺应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趋势,提高对生态化发展的重视,加强生态化建设,国际贸易生态化是实现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一旦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和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回复到原本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如: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工业企业及其他的外来污染十分严重。国际贸易中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因此我国必须提高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实现绿色发展国际贸易,以此保障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的传统观念中环境是被人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往国际贸易活动以盈利为活动中心,通过对环境的利用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增加,这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人们却没有考虑到,生态的破坏、自然资源的减少,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都会遇到阻碍,没有自然资源做为基础,经济将无法发展,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保护必须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提倡绿色生存和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化和可持续化经济发展策略。目前国际贸易法已开始呈现“生态化”发展趋势,随着各国生态保护及生态化贸易意识的提高,国际贸易中贸易争端不断,所以世界贸易组织法和国际贸易条约开始对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从生态保护到资源保护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了限制,保障了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的《卫生和动物检疫措施协议》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等相关协议中都对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声明和规定,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做出了限制,有效减少了国际贸易中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想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步伐。

二、我国贸易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发展中与国际贸易间存在的矛盾

国家经济发展及全球经济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利用基础上,来实现在各个国家区域之间资源与金融贸易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来满足各国人民的不同需求,使资源可以在全球各个国家中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实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建立起生态化意识,采取相关生态保护措施。但是现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生态发展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的,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化发展及可持续化过程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现今的国际贸易中,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使得很多国际的经济和资源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国家之间的资源问题。尤其是我国,我国是资源出口大国,但我国实际自消耗资源量却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许多国家为了缓解本国资源压力,即出于保护本土资源的目的,采取以国际贸易的方式进口资源,很多发达国家虽然资源消耗量远远高出发展中国家,但多数资源来自进口,本土资源并没有过度的开发,而是储藏了起来。我国正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国,这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过度开采本土资源而出口国外的现象,资源的过分开发,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活动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想要实现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与自然资源共同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才是我国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资源的出口已经远远大于我国的自然资源供应,我国必须形成国际贸易生态化意识,国际贸易生态化不仅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及可持续化发展优化策略

(一)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在国际贸易中应将生态保护作为主流,把可持续化发展作为前进的方向。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尊重生态环境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将生态环保融入国际贸易当中,生态化国际贸易,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经济与生态化共同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对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境严格监管想要有效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法律规范适当的监督控制必不可少。我国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协调完善国际贸易生态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法律监督控制国际贸易生态化发展。制定相关规则,对国际贸易中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配,加大对有害产品的流通控制,对有害物质进行严肃打击处理。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建设目的。另一方面,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大对企业控制和监督力度,避免企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适当控制资源开采目前我国在世界上属于资源短缺国,很多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采,那么未来,子孙后代难以生存,想要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控制资源开采势在必行,过度的资源开采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破坏,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适当控制资源开采,降低资源出口量。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