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2 14:58:04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篇(1)

【关键词】创业教育 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获得开展创业实践所必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的教育。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至今只有十余年,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创业教育管理模式。

目前,教育部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对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趋势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尤其是在当前发达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一套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对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解决当前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1.学校层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度不高

近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及创业实践内容,但是其中大部分院校对此并没有高度重视,比如一些院校虽然进行了创业教育,开设了专门的创业课程,但也只是停留在业余时间的第二课堂,收效并不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也不强。

2.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中,担任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从事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和从事高校学生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这些教师一般是刚从学校毕业就担任教师,自身没有创业实践的经历,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时,因没有创业实践和创业实务,上课时也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无法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

3.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环境与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而一些高职院校的文化环境不佳或在学校制度层面不够完善,不能为学生创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很好地引导、塑造和培养,不能保障创业教育的实效。

二、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颇具规模,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也是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因此,在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采用以下途径:

1.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锤炼

高职院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个性发展和情绪调节等问题,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其承受和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2.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从而为社会经济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创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共同建立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等,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学生创业与公司企业合作的项目等。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这一活动平台,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走出校园,结合所学的专业特点,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在项目经营中亲身体悟创业的过程,在当今信息时代化,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

3.强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中,首先要加强专业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经济、管理、法律、艺术等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创业课程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创业综合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全面地获取创业所需的知识,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大都开设了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但大多通过选修课、第二辅修的方式设置,而且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教育理念层次上,可操作性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需要,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逐步纳入公共基础课范围。同时,要注重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创业教育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下,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大学生投入创业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创业的自信心、提高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篇(2)

关键词:边疆;学前教育;声乐教学

音乐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中之重,而目前全国很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从教法上都强调“专业性和技术性”,对“师范性、基础性、多元性”和学前特色“认识不透,突出不够”,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的智育功能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也很难适应当前的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以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和实训基地,以音乐审美心理引导为核心进行知识结构的提取、分析、整合、运用,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在理论学习阶段得到加强和巩固。

创新能力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利用审美心理引导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音乐技能学科(演唱、演奏、舞蹈、和声伴奏)的学习中,使学生运用丰富的感知力、想象力来表达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舞蹈的表现风格;运用情感力、理解力来进行儿歌、舞蹈、音乐活动的创编;运用音乐教育手段开启幼儿智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声乐、器乐音乐综合技能比赛、综合性的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方法组织学前儿童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一、音乐审美与感知的分析概况

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越细致,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对于成年人,因为有了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所以,只通过听觉就可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则不同,需要通过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如果不让幼儿亲自参加到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去听、唱、奏、舞、演、玩,他们就不会产生对音乐的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音乐并不是单纯的声音或声乐,它和动作、语言、舞蹈等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必须亲身参与的活动,且音乐教学又是所有学科中唯一通过直接体验来接受知识的教学,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能充分发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

学生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过程中,还会对它产生一些反应和感受。音乐审美感受是人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感悟。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在教授中,以艺术作品中的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时,应表现出特定角色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感染力,应该使儿童感到教师的表演是与音乐以及角色的性质相符合的,是自然而又具有艺术魅力的,是他们所喜爱的和能够接受的。教师在以儿童身份或活动旁观者身份参与活动时,应表现出对参与活动或旁观活动的极大热情,要让儿童感到教师与他们的身份是相同的,关系是平等的,意见或建议是仅供他们参考的;教师是他们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朋友、伙伴或支持者,必要时也是学习模范、遵守纪律的榜样。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以适应音乐教学设计,具备音乐教学所需的职业技能,从而成为优秀的学前教育者,这是培养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所在。

二、声乐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结合点

由于边疆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中只进行简单的语言、外貌、形体、声音有无异常等的目测,艺术专业的测试几乎没有。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没有器乐、声乐基础。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接触过声乐,也没有学习声乐的兴趣与动力。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后,由于声乐学习比较难,专业术语抽象、生僻而且难懂,难以激发其学习声乐的愿望。总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声乐没有基础、缺乏兴趣、基础差,这是边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

此外,当前我国业余声乐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业余声乐教育出现由单一的职业性教育转向与通识教育并存的态势。从每年的“考级”活动可以看出,我国业余声乐学生的整体水平在逐年提高。较好的业余声乐教育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这些考生往往报考东部地区的高校,其教育成果也主要由东部地区高校受益。因此,东部地区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好的声乐教学基础,这与边疆职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形成反差。同时,虽然边疆与东部地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差距较大,但培养目标相同,因此在实践中,边疆职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难以实现理想意义上的培养目标。

边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面对现实,制定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目标和培养策略,努力培养边疆地区的音乐人才。边疆高校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培养目标,但也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降低教学要求,而是要结合生源与地方学前教育的实际,调整(并不是降低)音乐教学的目标,寻找声乐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最大可能性与最佳结合点:一要挖掘学生最大潜能,二要努力实现声乐教学目标。地方职业高校是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只要边疆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较好地为地方学前教育服务,那么,这样的培养目标就是现实的、科学的、合理的、符合要求的。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篇(3)

[关键词]特殊群体 体育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宋韬(1982- ),男,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四川 自贡 643000)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2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公平的推进以及个性化招生政策的推出,高校对入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不断放宽,越来越多的伤、残、病、弱、高龄者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享受和普通学生同样的入学待遇,这样,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体质较特殊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被划入体质特殊群体的学生,其通常具有特殊的身体状况,他们往往因为伤、残、病、弱等原因在身体练习方面存在障碍,不能参加正常的体育教学。但与普通学生相比,特殊群体学生往往更需要增强体质。我国历来都比较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对于符合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资格的,经医学检查存在生理限制,由于身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动作能力问题,短时或长期无法达到普通体育课教学要求的身体练习障碍学生,须根据其身心特点设置特殊体育课程。”

本文研究者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徐州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北华大学和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状况进行研究。这四所高校包括了一本、二本和三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既有专业院校又有综合类学校,有代表性。通过对这些高校的调查,我们基本能够看到我国高校目前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笔者对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一、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

1.当前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第一,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比较随意。虽然教育部早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受调查的四所高校中,只有北华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开设了和开设过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课,开设比例为50%。其余两所高校,并没有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在未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体质特殊学生仍与普通学生编在同一个体育教学班中,但他们可以以身体原因提出见习或免修申请,老师在最后的考核和评估时,会采取撰写论文或者放低要求的方式,让特殊学生获得学分。即使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开课情况也没有实现常态化。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到的特殊群体学生的分类,我们认为,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应该指的是身体异常和病、残、弱以及个别高龄的学生,但这并不是一个准确、可靠的标准。高校缺少划分依据,对于大多数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来说,某一学期是否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也并没有一个可以固定遵循的科学依据,他们往往只依据那一学期报体育免修的学生人数决定是否开课,人多就开,人少就停。因此,可以说我国高校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普遍比较随意,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高校对于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问题普遍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统一采取走步、慢跑、太极拳等轻微运动,基本没有运动指导,更谈不上针对个体身体特征开展相应的运动项目,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实际上,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都具有个体差异,每个人适合的运动项目和能承受的运动强度都不同。但为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每名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只有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才能最终达成教学目的。

第三,目前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据调查,在开设过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通常采取的是单独组班以及班级授课的方式。特殊群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教师必须照顾所有学生,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然只能以轻微运动为主,根本无法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于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受不了,使得我们目前针对特殊群体的体育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在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能够培养、挖掘、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由于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专门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而言,除了应该熟悉大众体育的相关理论外,还应该具备更为丰富的体育保健和康复方面的知识,对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也应该有所涉猎。近年来,随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数量的增加,从事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师数量也应该相应的有所提高。但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师,很少有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大多数高校都是简单的让现有的普通体育教师去完成教学任务,既没有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也没有引进这方面专门人才的师资计划。现有的普通体育教师虽然也能够完成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还有待加强。另外,由于并非专职从事此项工作,许多老师重视程度也不够,对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也未进行过深入研究。总之,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3.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场地设施不足。从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可以看出,特殊群体学生包括几大类,有病、弱、高龄学生,也有伤、残学生。对于病、弱、高龄学生来说,其参与体育课程和日常运动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有保证。他们虽不能做剧烈运动,但散步、慢跑、传球等轻微运动对场地、设施要求并不高,他们可以在普通场地上寻找适合自身的运动空间。所以,学校的各种体育教学和锻炼场所,他们都能与正常同学共同使用。但对于特殊群体学生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即伤、残学生,特别是对残疾学生而言,他们的运动空间非常有限。据调查,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高校中,几乎都没有适合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和锻炼设施场所。因为高校中残疾学生数量较少,高校场地又相对有限,所以专门为残疾学生开辟特殊锻炼设施的高校是少之又少的。

4.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太过量化,考核标准全国统一,考核内容多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忽视了对学生运动心理、锻炼习惯、体育意识等方面的评价。这就使得那些先天遗传了良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能够轻松通过考核,而那些先天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运动技能较低,很难通过考核,甚至会因此产生抵触体育运动、畏惧体育考核的情绪。这种体育考核方式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但据调查,目前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的学校几乎没有制定适合特殊群体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大多数高校都放低了标准,有的学校采取的是让学生撰写论文的方式,有的简单地用出勤率来代替考核,还有的高校甚至根本没有考核。

二、制约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

1.领导层面重视不足。学校领导层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发展程度。管理层只有重视这项工作,才能对其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才能对该项课程建设起到保证作用。但从我们调查的现状中不难看出,大部分高校领导并不重视此项工作,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更不要提针对特殊群体的课余体育活动了。即使在开设了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高校,由于领导层重视不足,学校在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方面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目标不明确,大多数学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都流于形式,教学随意性大,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松散。

2.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完整性、科学性。任何一门成功的课程,都必须有一个完整而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支撑。近年来,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高校殊群体学生数量不断攀升,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现实需要,都要求我们对这一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以保障其平等教育的权利。从我们的调查和对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已经无法适用于这个特殊的群体,建设完整、实用、有针对性的特殊群体体育课课程体系已经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摆在了我们面前。目前,我国对于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自发阶段,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各大高校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教学随意性大,缺乏普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也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为因素太大、缺乏客观性,这些都使得特殊群体体育课成了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成了制约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师资力量薄弱。特殊群体体育课的教师,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通体育教师相比应该具备更丰富的康复和保健知识,但目前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师,大多数是由在校的普通体育教师兼任,真正学保健专业的老师非常少,现任教师在体育保健方面的进修和培训也不足,这是造成目前我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质量和水平不高,制约其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

4.场地、设施不足。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的,无疑是场地和设施。但许多高校,由于领导重视不够、资金不足等原因,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长期滞后,无法满足正常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需求,更别说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的硬件设施进行保证。在我们调查的高校中,没有一所高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配置了康复性体育器材。在受调查学生中,有75.6%的同学反映自己所在的学校缺乏适合他们的场地和器材,而且其中大部分同学表示,由于硬件的缺乏,他们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三、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对策研究

1.建立高效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系统。首先,要加强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作为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学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今后高校要有一定数量的专门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师生配备要达到合理的比例;对特殊群体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也要进一步增强,在人才入口上,可以引进一定数量的体育保健专业教师,对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进修和培训途径,使他们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其次,可以建立一个针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的教学辅助系统。比如,可以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所谓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指的是协助教师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指导的人员。这些大学生特殊群体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可以由正常学生来担任,也可以由特殊群体学生中的同学来担任。特殊群体体育课有其特殊性,每个同学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都不同,他们能够承受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项目也不尽相同。要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目的,就必须科学分析每名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机能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每位特殊群体同学开出适合自身的运动处方,从而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人员、设施方面的制约,我们目前开设的特殊群体体育课普遍采取班级授课制,一个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这使得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必须照顾大多数同学,必须“一刀切”,教与学的沟通并不流畅。这些问题却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制度来解决。指导员和志愿者可以根据专业老师开出的运动处方,帮助特殊群体同学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话,由于彼此是同学身份,沟通会更加流畅,甚至完全没有以往师生沟通之间那种障碍。他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督促、一起锻炼,既可以交流运动中遇到的问题,又可以分享运动带来的成就感,相互交流运动经验和感受。

2.完善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学校要尽量为体育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校内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建设。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运动设施资源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在体育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尽量完善,以满足正常群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和需求,这样的话,学校因为有适合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和器材,他们就会更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建立科学的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考核与评价系统。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考核和评价方法太过量化,是按全国统一的标准来执行的,考查的多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方面的内容,重考核、轻评价。这种考核和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但目前,我国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和评价系统方面存在空白,全国没有一个确定的考核项目分类和判断标准,各个高校在对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考核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更注重体育教育过程的评价系统,改变以往只重视考核结果的传统方式。学校要更注重对特殊群体学生在教学过程表现出来的锻炼意识、习惯、心理健康程度、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结合身体素质考核,建立一个评价为主考核为辅,更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克明,石庆福.北京残奥会与我国残疾学生体育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篇(4)

一、人口大省,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有好的幼儿教师,才有好的学前教育。河南作为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教育人口大省。依据现状,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在于保证学龄前儿童接受规范、优质的学前教育。因此,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从河南省学前教育教师培养现状看,以省会郑州市为例,2011 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今年,政府新建 97所公办幼儿园。”[1]依照最低标准,每个幼儿园至少设置 6 个自然班,每班需配置 2 名幼儿教师。按此计算,97 所幼儿园需幼儿教师数为 1164 名。河南省目前有 18 个地市,按每年 1000 名的教师缺口,河南省仅 2011 年幼儿教师缺口就达 1. 8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原河南省教育厅厅长) 蒋笃运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和搜狐网联合主办的“两会”访谈中谈到: “河南省现有十几万人的幼儿教师缺口。幼儿园建好了,幼儿教师哪里来呢?”[3]可见,师资短缺是制约河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针对河南省幼儿师资培养现状,蒋笃运指出: “河南省在全国师范教育改革时期保留了一批幼儿师范学校,每年能培养约 1 万名幼儿教师。”[4]然而,面对如此大的缺口,河南省还需进一步拓宽门径,加大培养力度,建设一批热爱幼教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

二、严把入口关,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关键

河南作为教育大省,学前教育师资的补充一方面在于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需要质量的保障。“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是河南省当前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关注并积极落实的一项重要措施。依据《教师法》、《教师资格制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 师范类) 及其以上学历”。[5]然而,据省会郑州市 2010 年乡镇幼儿园师资调查研究显示: 公办幼儿园教师有 88. 5% 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而幼教 专 业 毕 业 仅 占 14. 8%,非 幼 教 专 业 占85. 2% 。郑州市乡镇公办幼儿园 88% 左右的幼儿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但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仅占 18. 4%,69. 7%持有小学或中学教师资格证,11. 8% 无获得任何资格证书。民办幼儿园 86% 的教师持有中专文凭,大专文凭仅占 7%。

从调查看出,河南省公办幼儿园教师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但专业水平偏低; 民办幼儿园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亟待提高。根据河南省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我们清醒认识到: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是以负责任的态度把好“入口关”,对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整体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并不是一个“低门槛”,不能因为“缺少”而降低师资标准。应严格实施幼儿教师资格制度,规范幼儿教师的培养体制,切实保证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如果降低幼儿教师准入制度的标准或打破长期以来实施的幼儿教师资格的考核制度,都会使幼儿教师质量下滑,导致学前教育发展受限。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以历史辩证的角度来统领与把握,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避免因为单纯“需要”而忽视“质量”。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完善,应该将“如何培养一支有助于抑或有能力帮助儿童成长的幼儿教师,能够帮助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教师”作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问题纳入幼儿教师培养资格的认定中。

三、多层并举,多元补充合格师资是出路

随着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实践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层次、培养规格及幼儿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整培养机构布局和层次结构,理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体系,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的水平既符合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

( 一) 河南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现状

目前,河南省的幼儿教师培养分为三个层次:( 1) 本科教育。河南省开办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为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等。本科层次的培养为幼儿教师奠定了厚重的理论基础,使其形成了强烈的科研意识,为幼儿园科研型、创新型工程提供了人才保证。( 2) 专科教育。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理论扎实、重实践、具有应用能力的人才。河南省目前招收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学校分别为郑州幼儿师范学校、平顶山教育学院、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多年五年制专科教育的经验使其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专科教育模式,为我国“积极探索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也为河南省各市区幼儿园培养了一大批优质、高效、“上手快”、“能力强”的幼儿教师队伍。( 3) 中专教育。河南省目前师范类中专层次培养幼儿教师的学校有 8 所,分别为新乡幼儿师范学校、潢川幼儿师范学校、汝南幼儿师范学校、安阳幼儿师范学校、商丘幼儿师范学校、洛阳幼儿师范学校、周口幼儿师范学校、南阳幼儿师范学校。多年中等师范教育的传统使其培养模式固定、培养方向明确,培养了大批适用于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合格幼儿教师及城镇地区的优秀保育员。

从培养结构上看,河南省幼教师资培养分布合理、形式多元、层次多样,能够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6]依据政策,五年一贯制专科的培养,是国家需要验证的一个新课题,该模式可作为幼儿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特殊形式积极探索。然而,“五年一贯制”并不是目标,而仅是一种培养途径。幼儿师范教育应依据各地现状,进一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采取多元、多层、多目标并举的培养路径。

( 二) 河南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措施

河南省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在整体上需要对培养层次、结构进行统领与把握,避免培养的盲目性及层次的单一性,优化培养结构,使其层次多元、方向明确、规格合理: 纵向———能够体现不同学历层次,横向———能够明确各层次的职业方向( 例如本科以培养研究型幼儿教师为主、专科以培养城市幼儿教师为主、中专以培养农村幼儿教师及保育员为主) 。这样,才能满足河南省城镇、乡村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最终实现学前教育结构的层次性和多元性。具体来说,河南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要对其三个层次进行任务归类及培养定向。

1. 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定向培养科研型人才

依托河南省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加大培养力度,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倍增,使河南省幼教师资队伍逐渐向高层次、高学历靠近。积极发展本科学前教育师资的优势在于: 本科层次能够培养幼儿教师良好的理论基础及科研能力,为培养幼儿园科研人才、行政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2. 努力拓展专科教育,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河南省举办专科学前教育主要采取两项措施: 第一,建设 1 - 2 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前,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是国家积极提倡的一种培养导向,河南省为提升学前教育办学层次与培养规格,积极扶持具备条件的幼儿师范学校进行升格,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专科培养进程。第二,立足现状,在办好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实行扩招。目前,河南省招收五年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类学校有几所,其多年五年制专科教育的经验使之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前专科培养模式,为河南省培养了一大批优质、高效的应用型幼儿教师队伍。积极发展专科教育的关键在于注重培养质量,对具有培养资格及培养经验的学校实行扩招,使有能力的培养单位发挥其优势,从而进一步深入探索切实、高效的培养模式,为国家五年制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严把质量关,确保有能力、有条件的学校承担“五年制”专科的培养任务,杜绝盲目随从,任意举办,切实保证培养质量。

3. 继续办好中专教育,定向培养适用性人才

幼儿师范学校的中专教育是我国师范教育改制后唯一保留的中专层次的师范教育形式,其主要优势在于培养技能型、幼教特长突出的适用性人才,是我国中等师范教育传承下来的具有师范特色的教育模式。因此,《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 “要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7]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地区幼儿师资严重短缺,学前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无法保证。因此,办好中专层次幼儿师范教育,是河南省学前教育现状所需,也是发展所需。河南省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积极保留与保护现有的中专学前教育资源,在全国师范教育改革时期保留了一批幼儿中等师范学校,为河南省农村幼教事业培养了大批“留得住、教得好”的合格人才,极大程度缓解了河南省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固定,培养方向明确,人才适用于河南省多数农村地区。多年来,幼儿师范学校已成为河南省学前教育的生力军。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推进改革;创新

伴随我国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与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现如今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所进行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综合性素质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其教育水平进行科学有效的提升已经逐渐成为体育教师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教学任务。若想使体育教学水平得以有效的提升,首先要做的便是将以人为本的体育观念在学生心目中进行良好的树立,而后通过体育教师对自身理论知识的补充,使体育教学课堂的科学性得以良好的呈现。

一、浅析当前体育教学的状态

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体育教学课堂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内容始终处于落后的状态。与此同时,学习方面在对体育教学的目标进行设立与安排时,并没有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归纳到教学目标内,因此也导致了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将教学重心放在对学生的体育竞技能力进行培养上,而疏忽了对学生身体素质需求的关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没有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行相应的尊重,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在体育课堂中充分体现,并且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力度没有遵循所授课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规律,从而极其容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教师的强制性授课安排产生厌倦心理,从而丧失对体育课堂的兴趣与热情,使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与理想效果之间的距离日渐增大。

二、如何使当前形势下体育教学的改革得以良好的推进

根据上述的体育教学现状,使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得以有效的推进与深入逐渐成为相关教育界人士当前所需要执行的首要任务。然而,若想使体育教学得以有效改革,首先需要做的便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彻底转变,从而使体育教师突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而设计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体育教学方法。着眼于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将相关的体育运动技巧与理论向学生进行科学的讲解,还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对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有效的提升,并且能够良好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与热情。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使体育教学目标得以良好的实现,还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良好有益的发展,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性人才。

三、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引进新项目使教学内容得以合理创新

若想使体育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推进与落实,便应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打破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且突破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束缚,通过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引进新兴休闲体育项目,设计出全新的具有开放性特质的休闲体育教学模式,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其所暴露与呈现出的不足之处进行合理的改进与有效的完善。除此之外,体育教师所引进的新兴休闲体育项目,还要在满足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强度需求的同时,兼顾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取向。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引进新兴体育教学项目之余,对传统体育项目加以创新与改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与热情。例如,为人们所熟知的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项目,都隶属于传统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向学生介绍街头篮球、五人制足球以及趣味排球等具有创新性的休闲体育项目,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并且使学生自发地组织参与并享受于体育教学活动中。

综上所述,在社会体系不断完善与进步,以及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与推进的今天,对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进行有效的落实,并使体育教学内容得以科学合理的创新逐渐成为相关教育人士所需要执行的首要任务。唯有将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有效的推进与落实,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有益的发展,才能使体育教学所培育出的人才更加符合当前时代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进而为我国的发展与进步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篇(6)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创新思路;价值理念

教学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活动,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案的拟定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乃至教学效果的考核与总结等等,都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结合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可以看到多数学生自身缺乏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在学生培养理念不断完善背景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就至关重要,因此优化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思路就极为必要。

1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培养,尤其是当前教学理念不断成熟,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终生成长,因此完善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活动创新实施的重要切入点。但是,目前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明确而完善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其不仅是教学方案制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计划、学习思路的重要指南,但是从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状况上看,其在制定过程中,未能融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元素,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不够贴切。同时,当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缺乏整体优化,其完善度和体系化不够,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其次,当前多数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实施时,其教学内容选择缺乏合理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关系到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因此,筛选好教学内容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内容设置上,缺乏素材内容的合理有效筛选,尤其是未能认知到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体系中完善元素内容的作用价值,所以,很多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设置和选择的教学内容合理性都相对不够,缺乏有效优化。教学内容上长期缺乏合理有效、更新,既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影响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职能发挥和价值展现。最后,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未能将整个教学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与学生习惯培养相结合,从而限制了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效果。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结合当前学生成长的具体素质状况,可以看到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需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与自身终身健康成长之间的重要关联。但是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效引导,从而大大影响和限制了该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效果。

2大学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充分认知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优化改革的具体实施要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理想效果。具体而言,推进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优化改革的具体要求,表现为:首先,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优化改革要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目标相结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与趋势,结合现阶段学生培养的具体应用理念,可以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衡量标准,同时也是整个人才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结合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价值,不难看出完善的教学体系,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能素质的培养,因此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优化改革过程中,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角度出发,通过融入各项素养内容,从而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其次,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优化改革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体系化,完善教学元素的筛选与设置,同时也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改革优化。筛选教学元素,设置合理的教学元素内容至关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确保实现理想效果的基础,以往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时,实施的是老师主导、学生配合参与的课堂关系,在这一方案中,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及时有效的掌握,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未能有效激发。结合当前整个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必须注重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机制,结合课堂师生关系的有效改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优化改革要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完善,特别是要结合教学环境的变化,创新教学理念。通过对当前整个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很多老师认为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变化不多,因此其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等等都基本沿用了之前的内容,未能做出相应调整。但事实上,整个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是不断变化的,无论是学生的基本情况,还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相应教学目标,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想要实现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优化完善,就必须及时调整教学理念,通过融入时代性特征,从而满足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优化改革要求。

3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而该文化理念体系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更重要的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能够为学生培养提供重要帮助。当然,通过对当前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既需要注重知识素养的学习,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基础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但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全面、完善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和作用,通过深化体育学习的具体价值理念认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完善。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在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应用过程中,其优势和价值日益凸显,尤其是其能够有效弥补当前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思维理念教育欠缺这一问题和不足,茶文化理念中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底蕴,使得整个要素在应用过程中实现了内涵上的提升和形式上的优化。茶文化理念不仅是一种物质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底蕴,尤其是文化元素的实质性融入,诠释和表达了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传承价值。在多元文化发展应用日益成熟的今天,茶文化理念的传统推广优势更为明显。通过将茶文化理念元素与学生培养这一具体活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展现茶文化传播理念的基础上,提升传播效果,推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成熟系统化开展。

4基于茶文化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

融入茶文化元素,优化教学目标是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优化,所谓优化教学目标,就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合理预调,确保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与学生培养目标之间能够形成有效关联。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制定理想的学习方案,同时也能帮助老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而确保教学改革能够贴近教学实际。随着当前我们对茶文化体系的传承价值认知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引入茶文化元素,其必然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元素,深化教学内涵。教学目标是明确教学活动的基础,更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才有可能发挥大学体育教学的价值作用。教学目标在进行优化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融入学生因素,通过对当前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基础素质状况、体育运动习惯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制定系统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增进教学目标与学生群体的匹配度,实现理想的教学改革效果。融入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内容,优选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是实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要求。对于教学体系来说,教学内容关系的设置和选择,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参与整个课程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对整个体育活动形成精准的价值认知,不仅如此,随着现阶段我们对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作用认知不断体系化,将知识教育与基础素质培养,以及学生良好习惯相结合,就成为整个大学体育教学活动创新开展的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优化选择教学内容,也是将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性融入改革优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完善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和重点。当然,在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必须充分注重优化教学考核机制,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考核体系,从而确保大学体育教学方案能够取得实效。

5结语

随着当前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整个教学体系也实现了系统化创新与完善,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机制而言,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未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从学生体育素质培养与学生体育习惯养成之间的关系看,优化教学目标,优化筛选教学内容,将从根本上提升整个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事实上,茶文化理念作为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内涵,如果能够将该理论体系融入到具体体育教学过程中,其不仅能够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需要,同时也能够优化体育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春远.基于人文关怀的大学体育教育文化体系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5):165-168.

[2]樊晓东.基于终身体育理念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的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102-106.

[3]田雨普.健康、传承、弘扬———从多元、文化层面构建大学体育武术教育教学模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2):192-194.

[4]孙吉旺.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38-41.

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篇(7)

关键词:地质人才;地质教育;市场供应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67

1 地质专业的特点与教育现状

(1)地质专业的特点。地质专业队伍其他专业的本质来说,它具有特殊性,这是一门不仅具有理论性的学科,要需要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能力。它通过生命、天体和环境这3个方面的结合来体现出它所具有的的综合性,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却又开放的的体系。在其他学科中,所有的实验是可以通过再次实验重现当时的现状,在通过现象去分析结果,但是在地质学中,在历史演变的过程是无法再次重现的,他只能发生一次,没有任何的规律可言,可见,地质学有别去其他学科,它是无法重现的。再次,地质学作为一门具有巨大知识面的学科,不单单局限在一门学科中,地质学科的分析很可能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非常复杂,而且,地质发展至今都是没有规律性的,无法预料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在我们分析这个事物的变化的过程非常复杂,经过重重的演变,很可能将原来复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那么,我们再培养这类人才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要加强巩固,目的是让这类人才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对面各类突发的状况,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惊慌,能静下心来科学的分析问题。还有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强大野外的实践能力。因为在地质学中,大多数情况是要通过野外获取的,所以一定要具有强大的野外实践能力,才能获得到最新的资料,从而进行实际的分析工作,为国家的科研成果献上自己的力量。

(2)教育现状。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我国高校对于地质类学科的教育缺乏创新能力和与时俱进的能力。给学生教育的教材基本都是老教材,枯燥乏味,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还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导致在最后的毕业设计中无法突显专业的知识水平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人才的缺失,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教育事业大力兴起的今天,学校千帆一律的建设文科、理科和工科的教育,导致了今天我们高校教育没有特色,没有专业性的教育,对理论知识的培养较少,实践课程也逐渐减少,培养出来的并不是各类既能都精通的人才,而是趋向于纸上谈兵的教育方针。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是现象是大一的学生一般只局限在公共课程的教育,无法接触到专业课程,而后的课程又因时间的关系被迫降低专业知识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摄取,最终导致学生处了社会无法胜任手头的工作。

2 社会市场的现状与需求

(1)目前社会市场的现状。目前的现状和教育形成一个自相矛盾的结果,企业需要具有该专业知识的人才上岗,而高校的毕业生却又频频毕业就是失业。原因的大致分为两方面:第一,现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地质类的实用人才,非常现实的想法,要你过来是可以直接上手工作的,不是还需要重新培养,你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自然不会要你;再者,受到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影响,学生学的知识太泛,没有牢固的专业知识,且严重缺乏野外实践能力,导致目前人才市场的供不应求。

(2)目前市场的需求。在之前一段时间中,因地质工作不景气,导致大量专业人员的走失和转行。据可靠消息显示,目前在35岁以下的工作人员仅有23%左右,在这行业中,年龄老化严重,没有新人接班,市场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地质类工作难以开展,形成一种“有车没人坐和有人没车坐”的现象。关键在于缺乏创新能力的人才。

3 建议

虽说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如火如荼,但却在地质类的教育教材过于老化,无法跟上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导致目前市场的人才匮乏,现急需加强地质教育学科的工作,培养一批具有学识渊博、基础扎实、品德优良的专业人才。

(1)目前培养人才的措施要推陈出新,转变培养人才的模式,培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人才。首先要对这类人才进行基础巩固,强化专业知识的培训,扩大这类人才的知识面。就当今的形势分析,要抓住地质类学科的未来发展和渗透,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两点应该是当前教育部门需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重点。对于长期以来我们学生对该领域存在的知识面狭隘、专业知识水平不够的现象要加以扼制,培养学生能把握各种现象存在的内在联系,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在教育体系中,科研应与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那么,科研成果又如何去影响教学的发展呢?首先,可以从科研界研究的成果转向教育课程的内容,可以加快提高这类教育的水平发展;再者,在科研中用到的材料,仪器也可供学生使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非常重要;最后,还为学生创造了科研的机会,会影响到学生对科研的理解,引领学生走向科研的道路。

(3)要培养专业的实用人才,这是一门具有特色的学科,要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培育对应的人才。那么野外的实践就要必须加入培养的教材中,培养专业人员的野外工作能力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强,汪雄武,苟正彬,雷传扬,张伟刚,宋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面向人才市场的地质专业高等教育之我见[J].学理论,2011(02):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