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3 14:57:05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医药物流 现状 发展 前景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348-01

一、医药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近二十年才从国外引进我国,对于我们来说,它是陌生的,是先进的。可以说物流业在我国正处于发展初期。各企业,地区都在研究着它。

医药物流对于我们来说是更新的词汇。医药物流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医药(主要指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诸环节进行有效集成和整合,实现医药流通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对于我国来说,医药物流正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医药物流的现状

在讨论医药物流的现状之前,我们先浅谈下目前我国我国物流企业状况。

目前我国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状况可归纳为“小,少,弱,散”即:经营规模小;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货源结构单一且不稳定,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

医药企业的产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它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它的假冒伪劣是非常有害于社会的。假冒伪劣药品不仅会带来各方经济上的损失,还可能造成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生命危险。因此国家为确保药品安全,对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分别有GMP和GSP的规定,对药品供应链进行全程质量跟踪。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药品缺乏统一标准编码,物流信息系统严重滞后,影响药品质量监管。

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我国目前药品编码尚未实现标准化,各个领域分别制订了自己的物流编码,医药生产企业、商业批发企业生产、销售的药品没有一个合法的惟一的识别标志。其结果是不同领域之间情报不能传递,妨碍了系统物流管理的有效实施,造成信息处理和流通效率低下。没有统一的标识编码,无法尽快确定某一药品的身份,在一些药店、医院经常碰到的买真退假,为假药、劣药查处带来极大的困难。

2、医药物流政策法制环境有待改进

我国的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订滞后,跟不上医药物流发展的步伐。GSP、GMP及其“实施细则”有关条款的设置应该与企业规模、活动类型、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相吻合,与企业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

3、药品批发企业多而小,储存、运输中药品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全国有12000家左右的医药生产及批发企业中,年销售不足1000万元的小规模企业占了78.5%以上,由于物流量小,多数药品采取邮寄、铁路托运,周期长,运输环境、条件差,药品损坏、变质、污染严重。一项研究数据表明,流通企业中不合格药品中17.03%是在药品运输、搬运过程中造成的。

4、缺乏运作经验丰富的大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目前尽管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看好医药物流市场,如中邮物流,邦达物流等少数可以提供综合的医药物流服务,但大部分医药物流服务都是由医药企业所属物流公司承担的,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偏低,运输和仓储等传统性业务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三、医药物流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物流水平正处于起飞的状态,对于我国来说医药物流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公众对药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对药品供应的要求也会逐渐多样化。我国的药品市场在过去10年中已经增长了3倍,预计2012年药品市场价值将达到800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药品市场。

随着国内医药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正面临日益激烈的跨国竞争。过去,我国一直限制外资进入国内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流通企业普遍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和准备,在资本规模、经营方式、管理水平、营销经验等方面都无法与跨国大企业相比。从2003年起,跨国医药物流企业开始进入国内市场。2004年底,我国向外资全面放开医药分销业务,医药物流领域成为国际资本竞争的舞台。目前,已经有少数资本雄厚、营销策略先进、物流运作模式成熟的跨国医药物流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跨国企业进入,国内医药物流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要想真正地使我国的医药物流稳定地发展,必须要有着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的壮大发展。我国的政体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在医药物流这一方面,先阶段必须要采取国家干预,制定政策来扶持。我国可以在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作好医药物流中心总体规划;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这几方面人手。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首先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现状来决定物流方面在企业中的地位,考虑物流成本,考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实力,综合市场来看,该采取怎样的物流模式提升企业的利润。其次,要关注医药经济这一行业的动向,掌握最新消息,抢占先机赢取机会,当然要迎合国家的政策,规范生产,重要的是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是认品牌的,只有建立企业自己的品牌之后才会有长远的利益)。最后,是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像最近研究的R F I D技术在医药物流中的应用,R F I D这一技术主要是为了有效提供医药产品在供应链中的质量控制问题。也只有在技术创新之后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跨国竞争之中站稳,长远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俊.浅析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8)

[2]卜一珊 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方法构建医疗机构药品物流系统2001

[3]詹学锋.龚时薇 对我国医药物流管理发展的几点思考2007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篇(2)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以免疫缺陷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的严重慢性传染病。本病早期无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厌食、慢性腹泻、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症状,进而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或恶性肿瘤等而导致死亡。本病传播迅速,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根本治愈方法。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巨大潜力已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特别是抗艾滋病中草药的单味药筛选、药物成分筛选、复方的筛选都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机会性感染、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和缓解化学治疗上的毒副作用等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医药防治AIDS近20年的研究还有不足之处,例如:我国缺乏统一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判断标准,有关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的报道差异较大;中医药与化学药物合用治疗艾滋病究竟是否有利,目前还未有严格的大样本研究做出定论;中医药抗HIV的临床研究仍没有突破性进展等等。

经过笔者多年在艾滋病一线工作所获得的临床经验,结合我所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所获得的阶段性成果,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发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优势,治疗时就应从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入手。本文从如下几方面来阐释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为何应首选无症状HIV感染期,供同道参考和研讨。

1 突出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

首先从中医学“治未病”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治未病”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层面。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从无症状HIV感染期入手,就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延缓其向AIDS期进展,甚至使其长期处于无症状HIV感染期而不发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使患者长期带毒生存。

目前,在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风靡全球的HARRT疗法也束手无策。2004年WHO根据临床表现、CD4+细胞计数和血浆HIV-RNA提出“艾滋病临床分期及抗病毒治疗指征”,建议感染HIV后的无症状期不使用HARRT疗法。因此期运用会使患者:①生存质量下降;②较早产生耐药,未来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受到限制;③经济上无法承受;④由于HARRT的副作用,患者间断用药,诱发HIV病毒变异,对最终研制疫苗不利。因此,对广大尚未达到HARRT疗法应用标准的HIV感染者,目前只能任其病情逐渐加重,坐等患者CD4+细胞计数下降至可以使用HARRT疗法的指数。我们认为这显然不利于疾病的早期控制,也不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违背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和原则。

而这些不利因素,中医药都能克服。基于此,我们从2003年就将无症状HIV感染期作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首选切入点。我所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计划资助项目中,就体现了中医药在无症状HIV感染期所表现的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效干预的优势。

2 充分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优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

的基本特点之一。从中医学辨证论治角度来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也应首选无症状HIV感染期。艾滋病从无症状期发展到AIDS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西医学角度看,在无症状HIV感染期,HIV在人体内一直维持着高度复制平衡状态,病毒每天大量地产生,但同时也大量地被清除,不断地感染和杀伤T淋巴细胞,也不断地突变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击,HIV在人体内一直维持着高度复制平衡状态,所以患者还未发病。从中医学角度看,在无症状HIV感染期,患者虽未表现出艾滋病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由于“邪盛正虚”,已经表现出不同的“证”,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因人而宜地揭示出艾滋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从无症状HIV感染期入手,正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确定相应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我所承担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艾滋病防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究中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研究“扶正排毒片对气阴两虚型无症状HIV感染者的干预作用研究”,就是依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从无症状HIV感染期入手的,目前已初见成效,此不赘述。

3 抓住无症状期这一艾滋病中时间最长、患者最多的关键期

无症状期又称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数月至数年不等,多数病人从感染HIV到进一步发展为AIDS的无症状期是8~10年。无症状期在艾滋病的三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HIV感染期、AIDS期)所占的时间是最长的。

2006年1月25日,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联合《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称,中国目前约有65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约有7.5万人发病。可以看出处于无症状HIV感染期的患者占了很大比重。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医药流通 改革 政策变革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变迁,最终于2009年国家基础药物制度实施正式启动。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人们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保证用药健康以及监管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目前社会因素的主要影响,造成医药流通面临着市场调控失灵状态,对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变革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自1949年我国建国以来,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末期,医药流通体制主要是基于高度集中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医药流通体制还缺乏一定的自主能力,同时可以被称之为医药调拨体制。医药商品的采购供应体系主要是通过中央一级药品采购供应站以及下属的二级药品采购供应站组成。并按照具体的供应站批次进行药品的调拨,在具体的价格方面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控以及统一的价格,具备高集中度的管理特点。

第二阶段:八十年代初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医药流通的格局逐渐由封闭式的管理方式走向开放,管理的模式由高度集中向着分散模式转变,医药流通取得极大发展。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推动,使得我国的医药流通呈现出高速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按照层次调拨药品的模式,药品流通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实现了多渠道、少环节的医药流通体制。当时的市场流通状况良好、市场竞争水平较低、流通的效率较高,实现了医药流通的工业以及商业的繁荣发展。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末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承诺开放药品分销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医药流通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医药流通体制逐渐走向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期,形成新型的流通模式。这种新型的流通模式,导致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更加困难,呈现出规模小并且恶意竞争的局面。虽然这一次体系的改革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扩展了药品流通的渠道以及市场,但由于各类药品批发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得药品流通长期处于市场竞争的状态,药品的价格居高不下。

第四阶段:2004年之后,国家对于医药流通的调整力度加大,使得现代化的医药流通改革的发展得到强有力的推动。国有医药企业加快了兼并与重组,民营企业的发展力度迅速崛起,大量的零售企业也开始实现连锁经营的模式。2004年GSP实施,使得医药流通开始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全国多个医药物流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得以发展。2009年,国际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启动,规定了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充分的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规范了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以及经营。近年来,为深入探索人民群众健康用药的基本目标,需要不断找寻新型的体制变革,保证满足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要求。

二、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主要问题

(一)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

所谓的医药流通市场的调控失灵,主要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形成机制失灵,而市场形成机制最为重要的是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影响整个医药流通体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反应市场状况的强有力的信号。目前,我国的药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出节节攀升的状况,不能够有效的反应市场的状况,已经阻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当前医药流通市场调控失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求关系缺乏对价格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将近7000余家,并且多数企业存在操作以及生产不符合规范的现象。在这些小型的药品生产企业当中,其中生产仿制药品、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普通药品生产供过于求、恶意竞争等内容是中小生产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内容。而流通环节当中的批发企业多达上万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样是规模小、费用高、品种单一以及恶意竞争等。同时,销售渠道也是影响医药流通的关键问题,大多数的药品流入医院,这就需要将价格折扣以及回扣作为主要的推销手段,造成药品的价格虚高现象,不能够体现出供求关系对于价格的影响。

第二,劣质药品盛行。目前在伪劣药品生命,良药逐渐退出市场的现象较为明显。由于我国出台的药品价格管理手段,使得药品价格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药品利润空间的缩小。药品的流通主要渠道为医院,部分医院以及医生受到利益的驱使,会减少对于低利润药品的使用,并将利润空间较高的进口药品以及同质高价药品进行代替。这种现象的产生,使得药品流通方面呈现出性价比较低的药品驱逐良药的现象。

第三,药价虚高并且医药流通企业存在经营问题。在我国目前的药品流通方面,一方面消费者承担着虚高药价带来的沉重压力,但另一方面药品流通企业却濒临微利的边缘,经营逐渐困难。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小、效率低以及秩序混乱的影响,这是从浅层面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果深入挖掘不难发现,在药品的中间流通环节以及灰色交易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药品的虚高价格。

(二)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

药品流通市场的失灵现象,造成药品流通市场需要通过政府方面的监管才能够保证现代经营现状的改革。而目前政府对于流通领域的监管呈现出低效的状况,使得药品流通市场更加混乱,存在严重的体制弊端。政府方面缺乏监管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政策制定以及执行能力低下。在目前的医药流通市场,普遍存在医院、批发企业以及生产企业等各方利益链条以及主体进行结合,利用医药领域的发挥制度不健全的缺陷,与政府部门进行博弈,使得医药流通市场的行业潜在规则影响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针对于生产企业方面,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凭借信息方面的优势,虚报生产以及销售的成本。并且能够有效的通过重新命名、重新包装以及重新申请药品批号等手段避开政府的降价范围,并将所谓的新型药品推向市场;针对销售批发方面,对于利润微薄的药品,销售方面则不予销售,转而销售高价药品;针对医院以及医生方面,也能够充分的避开政府的执行力以及限制力,将低价药品下架,保证高价药品以及新型药品的开出。因此,政府政策的制定每一次都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执行能力较低。

另一方面,药品定价与招标体系的不健全。在具体的招标过程中,医院、医药企业、招标公司以及厂家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同盟,在药品定价以及新药审批环节中政府部门缺乏监管力度,极易产生寻租以及腐败问题的出现,扭曲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的实际监管效果。

三、加强我国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建设的思考

明确了当前医药流通改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坚定不移朝着规范医药流通完善方面进行改革。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复杂工程,需要充分的把握内在联系,合理的安排具体的改革进度,突出改革重点内容。同时,对于现行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以及医药流通的现状进行充分解析,保证体制改革的合理性。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医药流通新格局的建立。

(一)规范市场调控

规范市场无序状态。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的各项改革的推行,医药流通企业应该积极的适应形势的变化,敢于创新,将自身的产品优势进行深入挖掘,保证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满足现代医疗卫生标准。同时,要具备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降低营运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塑造品牌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完善。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保证监管措施的制定,避免“寻租”空间的产生。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对于市场无序状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优化组织结构。我国药品流通企业不仅数量众多,并且具体布局极不合理,药品批发企业仍延续了行政区划分,并没有考虑到实际的药品统一设置。且药品流通主要是集中于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地区零售网店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同时,我国医药流通已经逐渐走向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状况,想要应对国际医药流通的影响,就需要充分的安排以及优化组织结构,保证合理的布局。政府方面应该提升医药流通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兼并重组,实现结构优化。

实行医药分业。要认真解决《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农村合作医疗药物目录》以及国家基本药物与国家定价药品之间的关系。在原则方面进行分析,国家基本药物应该纳入到《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当中,各地方医保部门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酌减。对于国家控制的价格的药品,应该限于基本的药物。其他药品方面的定价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判断,可以充分的考虑药品供需、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价格的制定,防止虚高药品价格的出现。

(二)加强政府监管

完善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在现行的体制约束之下,想要完善医疗审批以及定价制度需要通过多元化的药品价格管制体系来取来现代简单的药品价格管制。保证药品定价制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实现定价规则的科学化、规划化以及透明化。在医药审批方面,应该对药品的各项标准进行审查,严格明确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使得审批方面更加规范化,保证工作的全面开展。只有做到上述方面的内容,才能够保证医药审批以及定价制度的完善,使得我国医药流通更加合理,从而实现政府对于药品价格的有效监管。

构建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想要构建招标采购制度要从改革以及打破医院垄断地位和“以药养医”医疗补偿机制入手,保证医疗机构、医疗保障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施,将各方的利益链条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根本上改变医院长期依赖于选择高价药品的局面。努力的改变招标的层次,防止由于药品流通链条方面的中标高价现状。同时,对于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滥收费现象、腐败行为以及暗箱操作行为加大整治力度,倡导与实施阳光制度的建设。只有建立健全的招标采购制度,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药品价格以及药品流通规范。

总而言之,任何一项改革的推动,都会涉及到各方的利益主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推动。完善我国的医药流通体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中涉及到医疗机构、医药流通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方面的实施,把握内在联系,在根本上解决医药流通的问题,促进我国医药流通体制的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宁博.基本药物流通政策的理论、实践与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4.

[2]胡以一.我国供应链环境下的医药流通新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3]连华庆.浅析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11,(12).

[4]张师瑞.关于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现代医药物流模式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5]简文.商务部加快医药流通改革进程[J].商业时代,2010,(16).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 济南 药膳 市场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压力增加,精神紧张,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经济收入的增涨使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药膳”一词涌入人们的生活,它在解决亚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上将发挥卓越“功效”。因此课题小组对济南药膳的发展状况做了简单调查,通过进行小样本预调查并修改调查问卷。

1调查结果

本调查对象为济南市中心及周边随机调查的200名群众,男女比例1:1。而关于信任问题,30%喜欢有执照的中医坐诊,20%有专业部门监督,24%的人认为安全无害重要,有26%的人更偏于亲眼见到制作的材料。但被问及是否愿意尝试药膳时,有80%的人很愿意尝试,只有5%的人不敢尝试,条件允许的话50%以上的人都选择经常去吃药膳。说明多数人对药膳还是很有兴趣的,它的发展前景还是光明的。

2结论

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技加工制作,具有提供人体营养,保持人体健康,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的膳食品。由调查发现,药膳在济南的市场并不广泛。但是调查显示,市民对药膳的需求又使得它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大部分市民都认可它的价值只是没有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机会。要解决好药膳发展中的问题,并且不断进步,才能够打开市场,发挥药膳作用。

3分析原因

3.1群众认知

群众对药膳的认知由此可见济南市民对药膳的了解甚少。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都认为药膳是处于亚健康或者慢性疾病的人才会吃。其实不然,健康人也可以通过食用,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济南市民对药膳的认知程度不够,使得药膳难以推广。

3.2药膳制作

药膳餐饮行业制作出的药膳不专业,味道更是不理想,这样的环境人们根本吃不到专业的药膳,也就得不到预想的效果,久而久之就使得人们对药膳失去了信心。

3.3药膳价格

物以稀为贵,济南的药膳稀少,价格昂贵,而且做法糙杂,色不纯味不美,效果不显著,因而市民觉得药膳是一种价格高的奢侈品,对一般的工薪阶层来说,都不会去吃药膳。而广大工薪阶层又是市民群众的主力军,多数人能接受的价格都在一百元以下或者一百到两百之间。群众接受不了的价格,药膳就不会有好的市场。

3.4养生观念

“药王”孙思邈强调“为医者当先洞悉病原,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告诫医生在病人的初期应该先以食物来调理,因为药食同源,很多的中药都属于食物。而药膳就是一种调理初期病情的最佳选择,可是通常很少会有人选择在得病初期或者之前选择药膳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进展。

3.5政府监管

药膳市场并不规范,只是有少数酒店餐厅兼营药膳,政府的管理力度不大。药膳虽然是一种膳食,中药无毒的观念也被广大人群公认,但是中药中的配伍禁忌也是需要注意的。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药膳监督管理机构,更没有一部关于药膳的科学性与安全性的统一质量标准和监督管理的条例和法规。

4济南药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自由化,人们面邻着找工作和维持业绩的巨大压力,身体状况已经不能被自己所掌握。“身体透支”、“亚健康”、“过劳死”等问题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适合的方法,药膳就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养生防病方法。早在2007年时,国家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旨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解决中医药现代化中的关键问题,把中医药推向国际化。国家的各项政策都显示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近几年中医事业又处于起步上升期。而且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愿意接受并尝试药膳。被调查者认为药膳在济南很有发展前景,这都为药膳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

(指导老师:王晓妍)

基金项目:本项目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成,获得学校2014年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立项资助,项目编号A2014067。

参考文献

[1] 周宜,刘樊.中医药膳养生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A].中国长沙世界中联第二届药膳养生国际学术大会・理论研究论文集[C]. 2011:19-21.

[2] 鲁明源.中医药膳学科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

[3] 陈明之.中国药膳保健食品现状及展望[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4(3).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73-01

作为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药剂科具有其特殊性,他承担着医院的为科研、教学、临床提供药物的重要作用[1]。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水平,药剂科在确保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体现医院的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2]。当前,如何有效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各大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院院药剂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各大医院药剂科管理模式的转变及药学发展方向,初步提出了提高本院药剂科管理水平的建议。

1 药剂科管理现状

1.1 药品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作为医疗辅助手段,传统药剂科主要以临床药品供应的方式来发挥其作用,但不发挥其所具有的药学技术性作用。与传统作用不同,当今的医院普遍要求药剂科发挥药学作用,以保证禁止滥用药、管理贵重药物、监督临床医师用药、保证药物质量等,还要保证医院的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均远远超过了以往药剂科管理水平[3]。

1.2 部分人员素质偏低

在医院中,药剂科归属于医技科室,药剂人员只需具备发药能力就可以上岗工作。由于准入门槛较低,致使药剂科工作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且专业知识多数不过关,还有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医疗事故[4,5]。随着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的深入发展,药剂科不仅仅是服务性的科室,而更需要成为具有较强临床操作能力和掌握过硬的药学知识多元化科室[5]。在临床救治过程中,充分利用药剂科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优势,严格审查处方,杜绝配伍禁忌和减少不合理用药,发药时,自己做好记录,仔细向患者家属及患者本人讲解药物不良反应、用法用量、禁忌等,尽可能降低患者的用药顾虑[2]。

1.3 药品质检工作不完善

当前,我国对大部分医院自主研制的药剂均进行了批批检验,但是由于缺少定量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中药制剂率更低[3]。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医院都具备自己研发和配置中药制剂的技术,但是很少有医院能够真正做到定量质检分析,甚至极少数医院根本不做或者从没做过药物定量分析质检。即使定量分析中药制剂,大部分医院均是依据《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的》和《上海市医院制剂手册》,采用的是容量分析法,极少采用仪器分析法[2]。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则是进行微生物检查,但是采用细菌检查来查看内服制剂的质量却不够完整,其检验率存在很大差异[1]。

1.4 滥用药现象

部分医院的抗菌药物结构不合理,导致药剂工作者无法充分考虑地方因素、病患群体及医院类型等,也无法合理、科学的调整药品的实际结构比例。

1.5 制剂工作室的规模萎缩

由于药品市场竞争的逐渐白热化,各种特型药、新型药渐渐的进人医院,给医院药剂科制剂室的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医院药剂科原有的生产规模和自我研发能力萎缩、下降,再加上医院的政策趋向于淘汰医院制的药剂室,使得医院药物生产线出现大范围的萎缩[3]。

2 药剂科的管理办法及发展思考

2.1全面调整管理模式

⑴始终坚持把药品质量放在首位;⑵合理调整药品的结构,防止药物滥用。药剂科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用药地方因素、医院类型及群体等,合理调整用药结构,既保证患者疾病的治疗、防止药物滥用,又能控制医疗成本,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又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⑶明确药剂科的工作职能。药剂科不仅拿药科室,也是能为医师提供合理用药建议的科室,要及时纠正、提出配伍不当的药物,向患者详细解释用药问题[1,4]。

2.2加大药物质检的力度

建立以院长为核心,并由护理部及重要科室组成的药学部门,以满足我国当前药学的发展。作为药学部的下属科室,要对药品质检科的业务建立给予关注,质检科需要独立于药剂科,其任务是通过对医院药剂科自制的制剂和对外采集药品进行质量检查,为医院管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2.3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⑴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医药药剂科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管理科室,它更是一个依托于药学科学技术的业务科室和学科带头人。

⑵注重引进高级人才,并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目前药学人员中,缺乏高学历人才,应该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人才补充到医院药剂科。对于药剂科的每一位药剂人员来讲,接受药学再教育是终身过程,该过程有内容、目的、性质互相衔接而又各不相同的教育阶段组成,即药学院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再教育,这称为药学教育一体化,只有通过引进人才、再教育药学人员,才能不断地为药剂科地培养出优秀药学人才[4]。

2.4 加大药物管理力度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供货方或销售方资格审查,规范购销渠道和票据管理,认真执行出入库复核、查验制度,以及禁止现金交易等规定,防止药品流入非法渠道;要加强对零售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的监督和指导,防止药品被套购和滥用[1,5]。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药剂科管理模式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这就要求医院药剂科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强化人才培养、重视药剂质量管理、建设现代化的药剂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医院的临床药学水平,来逐步推进药剂科管理方式的改革,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吴爱军. 药剂科的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考[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68-169.

[2] 徐凤梅,杨明娜. 药剂科的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考[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3:237-238.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学;任务;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80-02

中药临床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临床用药为核心,研究中医辨证用药基本理论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1]。随着中医药临床的不断发展,中药不良反应及中西药不合理配伍日见增多,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尤为突出。据统计,目前中药注射剂约有120余种,占中药制剂的比例不足3%,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却占中药不良反应的70%[2],尤其是中药注射剂致变态反应的现象屡有报道[3~5],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可见,医院中药学只围着药品转的被动服务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如何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的给药方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防止和最大限度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中药工作者面临的迫切问题。为此,笔者就目前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基层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及任务

1.1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中药临床药学是以患者为对象,运用传统的用药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手段和研究成果,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从而阐明中药生产、储存、供应、制剂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及如何使中药在体内发挥最大效用,以确保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的学科[6]。

1.2中药临床药师的任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工作职责应该包括: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对医生、护士进行中药学指导,开展合理用药教育,宣传用药知识,指导患者安全使用中药;进行中药的治疗药物监测,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搜集药物信息,向医、护、患提供药物咨询服务;建立患者用药档案(药历),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药物评价和药物利用研究;研究院内制剂,指导其使用,监测其不良反应,改进、推广其使用。李庆生[7]提出临床中药学任务就是要实现“老药新用,常药特用,优化量效,提高用药安全”。实践证明,临床药师的工作除了能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品使用的不良反应外,还能降低医疗费用[8]。

2基层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

2.1中药临床药师业务水平难以适应合理用药的要求近年来,医疗工作迫切需要药学部门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和建立中药临床药师制。目前医院老一辈中药药师长期在医院工作,有一定的临床医学基础和丰富的药物知识,但由于知识老化,加上长期在药房里,掌握临床药学的新理论、现代知识和方法又有一定的难度,深入临床解决临床合理用药中的系列问题难以胜任。中青年中药师虽然知识较新,但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是以化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一些药学教育机构是开展了临床药学的课程,但由于学时的限制,临床医学的课程几乎没有,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知识匮乏。这种教育计划培养出来的中药师,谈不上参与和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另外,中药临床药师数量上难以形成队伍自成体系,工作面还不能覆盖所有临床科室,只能选择到重点科室,这一状况很难适应临床合理用药的需要。但随着中药临床药师的数量增加、素质的提高,学有专长、精通某专科医药知识的中药临床药师将逐步形成[9]。

2.2药师与临床沟通不够深入临床参与和指导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任务,临床药师只有在深入临床的实践中确实解决了问题,才能树立自己的形象。目前,基层中医院药师尚未解决“下临床”的问题。下临床难,能够在临床第一线坚持则更难,有些已经下到病房的临床药师,由于准备不充分,自身条件不具备,药学部门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长期坚持。

2.3医院领导对临床药学工作重视不够有些基层医院的领导受传统观念限制,对临床药学工作认识有片面性,把临床药学错误地等同一般药剂工作。另外临床药学是非赢利性质的服务性工作,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而不愿花成本投入,忽视了临床药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10]。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更是举步维艰,中药师在医院难有作为,除了药师自身的问题外,医院领导对中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2.4临床药学相关试验研究的资金投入不足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研究还需要有一定的样品制备检测分析等设备和必需的办公设施,对此,大多数基层中医院缺乏资金投入。目前,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仅仅局限在处方、病历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用药,收集与分析不良反应来指导护士在药品的请领、使用、保管以及中药的安全使用等方面。

3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策略思考

3.1发挥中医药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由于中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因此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发挥其特点,促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中药无论单味还是复方均组分复杂,能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指标极少,故笔者认为,中医院的临床药学工作应围绕处方合理、对证下药、依方炮制、中药剂量与煎服法、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临床用药咨询、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安全性宣传等方面进行,并应以临床用药咨询、处方用药调查分析为切入点,在可能情况下可配合临床,就中医内科某一系统某几个病证同时分别设计提出A、B、C等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以推动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11]。

3.2提高临床中药师的业务水平目前医疗机构中有大量中医药学专门人才,可以从中挑选有工作经验和资质的中药师或中医师,进行临床中药师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入院教育,综合素质培养,涉及药政法规、职业道德等;中医临床知识与技能培训,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诊断基础,常规诊疗方法和技术;西医基本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西医临床诊断、常规生化检查结果以及心电图、B超、X光片等影像学报告的初步阅读、分析和应用;药物知识和临床用药实践技能培训,了解所培训专业各类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与最佳用药选择,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具有与药物治疗相关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评价能力,具有病历撰写能力等;沟通与交流技能培训,了解患者和医护人员在药物信息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就临床用药中的实际或潜在的用药问题及时向有关医护人员提出警示,解决方案;医学心理学;药学文献检索;实验室技能培训;医疗文书有关内容等[12]。

3.3加强临床中药师的临床实践临床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培养锻炼而形成的。加强临床实践,有利于养成临床中药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临床中药师工作最重要的舞台也是“临床”,工作对象是患者,临床中药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应该训练自己围绕患者抓住主要矛盾灵活运用知识做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参与查房、会诊、访问患者、用药指导、进行药学监护和患者用药教育,在实践中强化知识,培养与患者沟通协调能力,成为专职化的临床中药师。

3.4更新观念,转变工作重点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应当要以“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实现安全、高效、经济、合理的用药为临床药学工作的目的。工作重点应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主体”转变为“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从“操作型”转变为“技术服务型”,发挥其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对医师、护士、患者用药安全的指导、咨询和监督作用。为此,除了药师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整个医疗服务大环境的改变,更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医院领导给予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监督,在政策和制度上落实临床药学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待遇,把中药临床药学作为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药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13]。

3.5收集中药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临床中药师应参与建立情报资料室,不仅要收集本院或本地区中药用药资料,还要收集国内外各种药学专业图书、杂志及临床用药与药物评价、国内外有关药品信息的网站特别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网站等方面的资料,重点收集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涉及到中药安全性方面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为正确使用中药提供咨询服务。

4结语

目前,基层中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处于刚起步阶段,基础薄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建立适合中医医院特点的中药临床药学模式,推动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学敏,钟赣生,张建军,等.临床中药学的发展趋势[J].中医教育,2008,27(2):1~4.

[2]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94.

[3]蔡庆群,席萍,丁群斌.临床常用9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广东药学,2003,13(2):47~49.

[4]蒋三员,罗治华,张健民,等.36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蛇志,2002,14(3):15~17.

[5]梁进权,王宁生.国内医药学期刊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新药,2000,25(1):56~58.

[6]董占军,王瑞昌,曹辉.临床中药师产生的必然性和主要任务[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5):396~398.

[7]李庆生.临床中药学应当坚持医药结合全方位发展――关于临床中药学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6,23(2):93~97.

[8]Ling JM,Mike LA,RubiriJ,et al.Documentation of Pharmacist intervention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Am.J Health Pharm,2005,62(17):1793~1797.

[9]石小鹏.医院药学与临床药师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刘洪庆,纪宝平.制约医院临床药学发展的因素探析[J].中国药业,2004,13(11):62.

[11]梅全喜,曾聪彦.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2008,19(36):2801~2804.

[12]袁飞.临床中药师的定位及培养[D].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9.

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篇(7)

1国际上对中医的评价

1.1中医的特点

中医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它已经过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所验证,在我国传统医学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至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中医本身所蕴藏的奥秘与神奇,也逐渐被现代科学技术理论所验证。首先中医在理念上具有整体观念,符合现代医学理念。中医不是孤立地看待人体的疾病,而是把疾病与患病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认识,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多种因素,分析人体的脉络、阴阳平衡状态等,根据人的个性体质,从整体上找出疾病的病因。中医认为,健康是人的一种状态,一种总体的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阴平阳秘”,强调人体的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的平衡,这样才能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衰弱现象”相一致。其次,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学说符合现代医学中的整体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是对人本身整体性以及人与大自然、社会环境相互统一的完整认识。实质上,现代整体医学是一种系统论,而中医学理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实践探索,也是一种经验性极强的整体科学。中医把人和自然、形与神以及阴与阳结合为完整的统一体来认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又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大量信息,运用自然的方法,调整它们之间的平衡,完完全全与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相吻合。第三,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有其独特性和丰富性。中医不是单纯地、机械地采用直接的方法去治疗疾病,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药物性和非药物性手段,又在不同药剂组合上及量的变化上循序渐进地治疗,并根据病情的变化演变进行调整,手段丰富、方法多样,既符合人体病理的多样性特征,又体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医学宏观和微观整体辩证统一的体现。

1.2中医在国际上被认可

中医经过几千年来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的医学文化发展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更是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有新的突破,在世界范围内已被更多的国家所接受。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医学教授在国际性演讲中就曾指出:中国中医药学中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必须学习的内容。美国的一些临床学家通过实践也认为,中医针灸治疗较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认为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而现代医学则是机械论、还原论,缺乏整体性。目前开始出现的后现代医学注重整体思维方法,即系统论,符合现代医学理念。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朴素辩证法到机械唯物论,再到辩证法、系统论即整体论这样的过程。中医的理念实践验证了目前现代医学理论的正确性。在欧洲有许多国家的医学专家也公认,面对无法消除的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难题,中医的针灸和中草药是治疗成千上万处于无助状态的慢性病患者疾病的最好方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西医有两个共同的认识,一是西医疗法导致生命质量下降;二是西药的毒副作用无法避免,并且由此引发的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更是无法克服。美国的科学家做过统计,当前医院中使用的常规西医药物中,有11%是不够安全的;30%的病人服用的西药有各种副作用无法克服;还有在给65岁以上的老人所开的3000万个公费医疗处方中,有17%缺乏安全性。然而,中医最首要的特性就是安全性和天然性。中医治疗的基本思路是扶正祛邪,而非西医的杀毒祛病。并且中医所采用的治疗法也是沿着这种思路进行的,因为中医临床医治的时候,其治疗手段选择也是有主次的,除了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和毒副作用及后遗症外,在其手段和药材上基本是一种自然和天然的组合。而且在治疗方法组合上,以生克关系使副作用降至最低,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好,因而由中医引发的药源性疾病微乎其微。

据美国有关权威机构调查,目前美国有49%的疾病是西药无法治疗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西医面对层出不穷的所谓新疾病束手无策,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基本上是维持性治疗,而且医疗维持成本越来越大。在美国,一种新的西药研制成功不仅周期长,至少5年以上,而且费用十分巨大,平均一种新药需花费近3.6亿美元。这导致美国医疗费用开支巨大,2009年美国的医疗费支出大约要占到美国GDP的18%左右。而中医的特点是低成本,中医药的生产首先是来自于天然而非化学合成,制作手法简单便利,甚至有些方法个人都可制作,成本自然很低。并且中医重视后现代医学提倡的预防医疗,即预防保健养生,使人们尽可能减少疾病或者不生病,促使医疗成本从理论上达到最少,甚至可以达到零。由于“简、便、廉、验”是中医药服务的最大特色,因而中医也是各国“治愈”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的良方。随着生物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科技将是世界生命科学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目前世界上的疾病谱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健康理念和医疗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绿色环保、自然天成是人们追逐的目标,中医所体现的优势将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利用。

2我国对中医的利用及其效率分析

2006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我国政府把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医院在我国医疗事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院的功能效率在与其他类别医院的比较中显得十分突出。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医院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在全国总数91.7万个卫生机构中,医院数超过两万多家,其中中医院数为2728家,占全国全部医院总数的13.5%,比上一年增加了40家。中医院的床位数是38.5万个,占全国医院总床位数的12.6%,比前一年增长超过10%以上。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医院在我国各类医院中的数量只占不到13%,还不及各类专科医院所占的18%,发展空间巨大。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还显示,2009年中医院的床位使用率是81.8%,比上一年提高了4.5%,平均住院天数为10.4天,比前一年减少了0.1天。从表1全国各类医院医疗服务工作量比较中可以看出,2009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达19.3亿人次,其中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3.0亿人次,占15.63%。从图1可知,2009年中医医院数量仅仅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3.5%,诊疗人次却占到全国医院诊疗人次的15.63%。由此可见,中医医院效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医院。从表2全国各类医院医师担负的工作量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2009年中医医院的医师工作量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为6.9人次,明显高于综合医院医师6.4人次及专科医院医师5.6人次。由此可见,中医医院的医师日均担负诊疗效率高于综合医院医师约8%,高于专科医院医师23%。在产值方面,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已达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684亿元,年增长率为23%。目前我国现有中药工业企业1100余家,生产的中药品种多达8000多种,药剂40多种。中药工业总产值547.3亿元,占医药产业的18.63%;实现利润54.8亿元,占医药产业的44.2%。中医药产业占医药产业不到19%的份额,却能获得医药产业将近50%的利润,可见它的效能是巨大的。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将使这一领域产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而发挥更大的效用为人类服务。

3提高中医在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中的作用

中药是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产业,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有了重要的基础,树立“选择中医药就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新理念,将促使中药在世界范围地位的提升。由以上对中医效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医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优的医疗服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均GDP较少导致人均GNP更少,使医疗保障程度面临一个很低的水准。在这种状况下,国家主导的医疗保障事业一定要用我们的优势,办低成本、集约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可以减少成本,能够将个人的风险融入到群体之中,中医无疑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选择。中医既廉价、环保又简单、可行的优势和特点恰好可以有效地实现我国新医改所提出的终极目标。

实践证明,中医能为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障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有将近8亿。中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廉价,能够使并不富裕的人群更容易获得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由此可见,中医中药是创建有中国特色医疗模式的突破口,是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建设和投资及改善我国农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发展中医只要很少的投入就能改善民众的健康,有助于保护人力资本,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并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此外,我国目前已经提早步入老年社会,并且与西方先进国家进入老年社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即未富先老。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人口总数的8.87%,人口老龄化增速明显加快。未来4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必然给医疗保障制度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老龄化程度愈高,对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的需求愈大,医疗成本也愈高。